物品簡介
在《古代戰爭館》里,陳列著一件青銅樂器--虎鈕錞於,系湖南省博物館提供。錞於通高436毫米,橢圓盤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縮,作橢圓柱形,中空。盤首面徑252毫米;肩徑310毫米;足徑210毫米;鈕長180毫米,寬35毫米,作猛虎形。器壁厚3毫米。器身完整,銅色青綠有光澤。
史書記載
關於錞於,《周禮·地官》載,"以金錞和鼓。"鄭玄註:"錞,錞於也"。《國語·晉語》卷十一(趙宣子曰):"戰以錞於,丁寧,儆其民也"。韋昭註:"槨於形如碓頭,與鼓角相和"。形狀"圜如碓頭,大上小下"近似桶形。錞於頂部中央鑄有虎形鈕,虎形仰頭張嘴,倨牙翹尾。經考證,虎鈕錞於是東周至漢代,巴民族的特有樂器。在商周的較早階段,巴民族是和楚民族並列發展的南方民族。《左傳·昭公九年》有:"巴、濮、楚、鄧,吾南土也"的話,說明西周時期巴與楚是周王朝南方兩個勢力相差不遠的民族或地區。進入春秋以後,巴人的活動地域逐漸歸入楚境,巴民族的一部分留居楚國,並與楚民族不斷融合;另一部分逐漸向四川盆地遷移,慢慢與那裡的蜀民族融合。戰國時期,巴民族是楚國境內的主要民族之一。楚國中心地帶的考古發現中,常有巴民族標誌的文物出土。
錞於出土於我國西南,古代就有記載。宋洪邁《容齋續筆》卷11載:"淳熙十四年(1187年),澧州慈利縣周赧王墓旁五里山摧,蓋古冢也。其中藏器物甚多,予甥余玠宰是邑,得一錞,高一尺三寸,……虎鈕高一寸二分,闊一寸一分,並尾長五寸五分,重十三斤。"
錞於上的虎鈕應與巴民族的歷史傳說有關。《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載:"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廩君為巴族祖先,唐人樊綽《蠻書》卷十說:"巴氏祭其祖,擊鼓而祭,白虎之後也"。古代巴族崇拜白虎,白虎應當就是巴族的"圖騰"。
身份象徵
隨葬有錞於的巴人墓,一般都是部落酋長等較有身份的人物。 1972年,四川省博物館、重慶市博物館及涪陵縣文化館在涪陵小田溪清理和發掘了三座墓葬。其中2號墓除出土巴文銅器外,又出土虎鈕錞於一件,銅鉦一件。說明墓主人應有他所號令的士眾,他應是巴部族的一個酋長,鉦上有二"王"字,可能表示他在巴部族內還是稱王的。
錞於是用繩系鈕,懸掛於架上,以擊打的方式使其發出聲響。長沙馬王堆漢墓竹簡中就有"擊屯(錞)於"的記載。錞於是《周禮》地官司徒中鼓人所掌轄的"六鼓四金"之器。"四金"為錞於、鐲、鐃、鐸,都是用於號令軍士行動之器。傳說古代巴民族軍士"天性勁勇",英勇善戰,錞於所發"清響良久","聲震如雷"的樂音,正是巴民族軍士這一特點的印證。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