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鼓

杖鼓

杖鼓,又稱長鼓。朝鮮族混合擊膜鳴樂器。朝鮮語稱卜。歷史悠久、構造獨特、音色柔和,常用於歌舞伴奏和器樂合奏,是深受朝鮮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樂器。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河北等省區,尤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最。

杖鼓

杖鼓勤勞質樸的朝鮮族人民,主要聚居在我國吉林省東部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這裡山青水秀,風光絢麗,弦歌處處。自治州首府延吉市,被人們譽為“歌舞之鄉”、“文化之城”。每逢節假日、婚禮、壽辰或勞動之餘,便會在街頭巷尾、公園或庭院裡,看到身穿彩色長裙的婦女、花甲老人或兒童們蹁躚的舞姿,聽到在鏗鏘的杖鼓聲伴奏下,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和激動人心的歌唱。正如《三國志·魏書·東夷傳》所載:“高句麗……其民喜歌舞,國中邑落 ,暮夜男女群聚,相就歌戲”。可見朝鮮族人民能歌善舞有著悠久的歷史。杖鼓源於印度,公元4世紀時傳入我國中原,後又東傳高麗。在敦煌北魏壁畫和雲岡石窟北魏浮雕中,都能見到早期杖鼓的舞樂圖像。隋唐時期,中原又稱杖鼓為都曇鼓、毛員鼓和腰鼓。《舊唐書 ·音樂志》(卷二十九)中載:“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廣首而纖腹,本胡鼓也。……都曇鼓,似腰鼓而小,以槌擊之。毛員鼓,似都曇鼓而稍大。”也間接地說明了早期杖鼓的名稱和形制。隋唐時期雖然沒有杖鼓之名,但實際上已用於九、十部樂中的天竺、龜茲、西涼、疏勒、高昌和高麗諸樂中。
公元10世紀末的北宋時期,始有杖鼓之名,並用於宮廷燕樂的大曲部、鼓笛部中。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唐之杖鼓,本謂之‘兩杖鼓’,兩頭皆用杖。今之杖鼓,一頭以手拊之,……明帝、宋開府皆善此鼓。其曲多獨奏,如鼓笛曲是也。今時杖鼓,常時只是打拍,鮮有專門獨奏之妙。”詳細地敘述了唐宋時期杖鼓的不同演奏方法,唐代兩頭都用杖敲,便叫作“兩杖鼓”,唐玄宗李隆基和宋都善於演奏這種樂器,曲目多為獨奏曲;宋代是一頭用杖敲,一頭用手拍,常用於敲擊節奏,很少有技藝高超的獨奏。到了元代,對杖鼓的記載更為詳盡,《元史·禮樂志》中說:“杖鼓,制以木為匡,細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繡帶,右擊以杖,左拍以手。”明清兩代的文獻都提到了杖鼓,明代王圻《三才圖會》:“ 廣首而纖腰,兩頭擊之,聲相應和。”清《欽定大清會典圖》:“杖鼓,上下兩面冒革於鐵圈,復楦以木匡,細腰。”
11世紀初,杖鼓從我國東傳高麗,據《韓國音樂史》載,高麗文宗時期(1047年—1082年)的唐部樂就已有了杖鼓。韓國古籍《樂學軌範》記載的鼓制和奏法十分詳細:“按:造杖鼓之制,其腰木及漆布為殼者最好,磁次之,瓦則不好。漆以黑或朱,兩面各用圍鐵。大面以白生馬皮為之,小面以生馬皮為之。大面用左手拍之,謂之鼓;小面用右手杖擊,謂之鞭;兩面 同擊謂之雙;以杖暫擊,俾作搖聲,謂之搖。唐樂、鄉樂並用之。”韓國的杖鼓,過去用於 雅、俗樂,曾是宮廷“唐部”音樂的主奏樂器之一,今日仍在民間廣泛流傳。清代以後,杖鼓在我國中原大地銷聲匿跡,而在朝鮮族民間仍廣為流行,並根據其形有了新的名稱——長鼓,已成為朝鮮族民間樂器中重要的膜鳴樂器。
鼓身用一段椿木、樺木或楊木(多塊木料拼合也可)掏空或鏇制而成。全長56厘米~70厘米,兩端鼓腔粗而中空,中間鼓腰細而實心,呈兩個倒接的腳杯狀(圖)。左端鼓腔長18厘米~22 厘米、鼓口直徑24厘米~26厘米,右端鼓腔長16厘米~20厘米、鼓口直徑22厘米~24厘米,中間鼓腰直徑10厘米~ 12厘米,從而形成兩個大小不同的共鳴腔。鼓身外表塗以紅漆,繪有描金花紋圖案。左端鼓腔稍大,多蒙一塊較厚的牛皮、馬皮、驢皮或豬皮,以使其發出柔和、深沉的低音;右端鼓腔略小,多蒙一塊較薄的鹿皮、羊皮或狗皮,以使其發出清脆、明亮的高音。皮面縫在兩個直徑41厘米~48厘米的圓鐵圈上,分別蓋於兩端鼓口,鐵圈四周各置八個鐵鉤,拴以皮條或鼓繩,相鄰兩繩間穿以可活動的皮套(又稱浮轉),左右移動皮套可調節鼓皮張力。左右兩端分別稱為手鼓面、棰鼓面,都無固定音高,一般將其調成四度或五度音程關係,並能根據演奏的需要來定音。鼓棰用竹條或細竹製作,棰長40厘米。
演奏時,將鼓橫掛於腹前或置於木架上,左手拇指扶住鐵圈,其餘四指可單指敲擊或一起拍擊手鼓面,右手執竹條敲擊棰鼓面。經過人們不斷地發掘、整理,演奏技藝極為豐富。手鼓面奏法有單鼓點、單花點、雙花點、悶鼓點等四種,棰鼓面奏法有單鼓點、單花點、雙花點、 滾奏、震奏等,敲擊的節奏變化有四十多種。常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獨唱、舞蹈伴奏。 杖鼓在朝鮮族民間是主要的獨奏樂器之一,與筒簫、細篳篥等朝鮮族民間樂器齊奏或合奏時,均為領奏樂器。故民諺中有“第一是有名的鼓手,第二才是有名的歌手。”可見杖鼓在民間樂隊中地位的重要了。當人們看到朝鮮族姑娘將一種較小的杖鼓橫掛腹前邊擊邊舞時, 這種表演形式就是著名的朝鮮族《長鼓舞》。杖鼓既是舞蹈的伴奏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鏗鏘的鼓聲伴著矯健的舞姿,十分動人。將一種稍大的杖鼓置於木架上,參加器樂合奏或為聲 樂(如獨唱、伽耶琴彈唱)、舞蹈伴奏,常用來表現輕快歡樂的情緒。杖鼓在熟練的演奏者敲擊下,兩個不同的音響參差交錯,兩種不同的音色忽隱忽現、時輕時重抑揚頓挫,音色分外清麗鮮明,有時猶如珠落玉盤,叮咚作響,有時宛如水動荷葉,令人讚嘆不已,它以獨特而豐富的音樂語言,表達出複雜而細膩的思想感情,具有鮮明的朝鮮族風格和濃厚的地方色彩。能歌善舞的朝鮮族人民,長期以來努力發展杖鼓藝術,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在節日或勞動之餘,人們歡快地敲起杖鼓,或引吭高歌或翩翩起舞,抒發對幸福生活的熱愛和讚美。

其它

文化藝術,生活娛樂,人物百科,社會人文,中外歷史...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熱瓦普
熱瓦甫
蘆笙
月琴
琵琶
瑤族

堂鼓
象腳鼓
鋼琴

排鼓
骨笛
木鼓
木葉
碰鈴
腰鼓
葫蘆笙
銅鼓
蜂鼓
勒尤
洞簫
伽倻琴
腰鈴
豎箜篌
艾捷克
大鼓
葫蘆絲
胡西它爾
彈布爾
三弦
光攏
阮鹹
弓琴

木琴
巴烏
海螺
考姆茲
鷹笛
竹笛
二胡
豎笛
短笛
納格拉
小提琴
卡龍
四胡
獨弦琴
吉他

柳琴
高胡
板胡
京胡
京二胡
椰胡
墜胡
墜琴
葫蘆胡
革胡
管子
口笛

板鼓
奚琴
拍板
冬不拉
雅托克
馬骨胡
竹鼓
棒棒
火不思
琤尼
天琴
口琴
鐵簧
小鑼
鳳首箜篌
牙箏
鑼鼓
東布爾
三胡
揚琴
嗩吶
杖鼓
大鑼
手風琴
庫布孜
銅鏡
八角鼓
侗笛
牛腿琴




石磬
口弦

長鼓
中胡

小鈸
龍頭三弦
卡龍琴
咚咚喹
篳篥
大筒
長號
打溜子
尺八
馬頭琴
芒筒
蒙古四弦琴
叮咚
鼻簫
口弦琴
木魚
薩它爾
梆子

牛腱琴
土胡
口細
橫笛
寧寧
排簫
竹筒
竹琴
都塔爾
庫木日依
蘆管
曲項琵琶
鉤鑼
雙飛燕
溜子鑼
曼多林
姊妹簫
筆管
銅角
狍哨
單面鼓
竹口弦
銅鈸
方響
雲鑼
口簧
短簫


哈亞

玄琴
納格納鼓
低胡
苗族三弦
竹筒鼓
架鼓
悶笛
大金
鼻笛
小金
依姆欽
角胡
擂琴
銅鈴


篳魯
小二胡
阿烏
扁鼓
土塤
嚓拉器
革鼓
托布秀爾

木庫蓮

盤鈴
羌笛
手鼓

唎咧
嗶噠
陶塤
牛頭塤
葉笛
秦琴
喃嘟喝
宰靠

葦笛
羊角編鐘

單鼓
大廣弦

艾介克
甲鈴
柄鼓
葫蘆琴
達夫
四弦胡
都它爾
杵臼
拉阮
軋箏
築竹

達甫
梅巴
哩嚕
鋩鑼
切波
新笛
匏笙
四弦奚琴
吐良
鹿哨
蒙古琵琶
克亞克
南堂鼓

搏拊
五弦

恆格勒格
鼓板
羯鼓
渾圖日
尚庫布孜
橫簫
獨他爾
抱懷
批把胡熱
岡林
葉琴
銅鑼
多吉尺布
大瑪如
羊皮豉
亞加
虎鈕錞於
科詩耐依
響蔑
牛角號
四弦
響篾
迷迷
蘇那
鐵鼓
直笛
苗族二胡
修德日格胡熱
節特根
匹昌庫
化昌子
光囡
托立
黃嘎日特
光宰
光貫
光賓
光克拉
手鈴
鈸鑔
木鼓魚磬
光妥
羊角號
賓剎
統嘎
鋩聳
線木
臘港
嘎臘薩
麻短
墨克納
麻賓
麻闊
木魚兒
滿大林
郭墮
潘琅
銅羅
篳朗木叨
篳咪
篳羅木
庫波孜

熱布甫
塞依託爾
班羅
布蘭孜庫姆
篳嚕
匹麗麗亞
篳桂罕
巴利曼
篳提尤
蘇爾耐
喀什熱瓦甫
烏孜別克熱瓦甫
篳鈴埋
篳伙
薩帕依
恰克恰克
括朔克
篳粉
懷三
皮克利
篳南害
巴拉來卡
抱跛埋
魚磬
傣定
笓笓
四頁瓦
定旦
庫涅
拉比斯
二弦琴
手琴
曼佗林
定郭叨
破鼓
朋奴化
文土文
定郭埋
定郭拎
獨木鼓
哨葉
猴鼓

口弓
阮琵琶
裝嫪
口拜
克勒庫布孜
灼吧
牛角郎
雞婁鼓
六孔竹笛
四孔佤笛
瓦弱直笛
破口直簫
稻稈笛
單簧吹管
笛喔
色不孜克
白族小鼓
卡爾得乃
阿德爾那
斯爾那依
缺口簫
同肯
臀板
腳鈴
麥稈嗩吶
土笛
咪咪兒
木笛
鼻哨
膜笛
神鈴
哈爾馬力
扎比
俄比

來都嘎
篳斜
冊節
烏翁
阿塔
大皮鼓
展積
什鴉
蘇古都
期哩
板鈴
哇嗚
增疆
確索
彈撥爾
謝勒鐵爾
薩孜
坎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