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鐘琴](/img/5/42c/ml2ZuM3X1gTNwIDNwADOwYzMxITM2AzM3YTMwADMwAzMxAzLwg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鐘琴:glockenspiel
擊奏體鳴樂器。一種在歐洲管弦樂隊中使用的、根據一定音階定音的打擊樂器。由一組固定在框架上的、長度不同的扁平鋼條組成。鋼條按鋼琴鍵的順序以半音排列,演奏者用一對琴槌敲擊鋼條中部,產生柔和、清晰的聲音。槌頭為橡皮、玻璃、金屬或木質。大多數鐘琴有兩個半八度,從中央C上方的第二個G到高音C上面兩個八度的C(記譜為g梒3 ),為了避免加過多的線,鐘琴的記譜比實際音響低兩個八度。有時也使用帶有鋼琴機械裝置的鐘琴,這種鐘琴是由裝在鍵盤上的錘子敲擊鋼條。鐘琴很少用於獨奏,大多數情況是與管弦樂隊中的其他樂器一起使用,提供明快、透明的效果。最有名的鐘琴獨奏段落是W.A.莫扎特歌劇《魔笛》中帕帕蓋諾的魔鈴音響。P.I.柴科夫斯基的舞劇《胡桃夾子》、《天鵝湖》中也使用過鐘琴。另一種鐘琴稱為利拉式鐘琴,它是把鋼條固定在外形似里拉琴的框架中,框架下有一手柄,便於攜帶。這種鐘琴用一個槌子敲擊,常在行進的軍樂隊中使用。
![鐘琴](/img/2/030/nBnauM3X2IDOzAjNxADOwYzMxITM2AzM3YTMwADMwAzMxAzLwgzL3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鐘琴水平放置,手持兩支硬木或金屬小槌擊奏,強弱自如。它可奏單音、雙單和滑音,音響明快悅耳。它在樂隊音響中極富光澤,穿透力也很強。它適宜奏鏇律和各種音型,經常被運用於輕鬆的、描繪性的以及夢幻性的音樂情緒段落中。
鐘琴很少用於獨奏,大多數情況是與管弦樂隊中的其他樂器一起使用,提供明快、透明的效果。最有名的鐘琴獨奏段落是W.A.莫扎特歌劇《魔笛》中帕帕蓋諾的魔鈴音響。P.I.柴科夫斯基的舞劇《胡桃夾子》、《天鵝湖》中也使用過鐘琴。另一種鐘琴稱為利拉式鐘琴,它是把鋼條固定在外形似里拉琴的框架中,框架下有一手柄,便於攜帶。這種鐘琴用一個槌子敲擊,常在行進的軍樂隊中使用。
藝術表現
鍾是中國文化中地位非常尊崇的禮器、樂器、響器,盛世鑄鐘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在北京有這么一位鑄鐘行家,他指導鑄鐘用的是最傳統的民間工藝,而他研究設計大鐘已經用上了設計飛機的軟體。尤為人稱道的是,他不光能鑄傳統大鐘,重達116噸目前國內最大的青銅鐘就出自他手;他還能創作新鍾,他創意採用現代技術與傳統編鐘結合的鐘琴現在已經是北京市科普宣傳的保留項目。這位鑄鐘行家就是自學成材的鍾鈴專家、中科院傳統工藝與文物科技研究中心客座高級工程師夏明明。
鐘琴:用鍵盤演奏的編鐘
![鐘琴](/img/b/94d/nBnauM3X2EDN4EjM0ADOwYzMxITM2AzM3YTMwADMwAzMxAzLwg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這個別出心裁的設計在去年亞洲青年科學節大會上一亮相就贏得了滿堂彩。引起了各國青年的熱情關注。一位學過鋼琴的泰國女孩嘗試著按下琴鍵,編鐘那和諧悠揚的聲音立刻傳遍會場。夏明明告訴記者,由於編鐘的音域很寬,這台鐘琴可以用來演奏東方紅、三套車等各種中外樂曲。現在這套鐘琴已經成為了北京市科普宣傳的保留項目,在它參加的每一項大型活動中都會得到觀眾的極大關注。
飛機軟體設計大鐘
雖然鑄鐘工藝是傳統的,可夏明明卻已經和其他專家一起發展出了最先進的設計手段。在鑄造大鐘之前,他們已經可以用設計飛機的軟體對大鐘進行設計。在夏明明電腦螢幕前記者觀看了他用軟體設計出鐘體結構模型動態演示。畫面上的大鐘不僅形制規整,而且在不同頻率下鐘體振動模態都能清晰的演示。最絕的是,通過這種軟體設計出來的大鐘,在沒有鑄造出來之前就可以預先聽到大鐘的聲音。這樣,如果對大鐘的聲音不滿意,就可以進行最佳化設計。採用這些先進方法,夏明明最先發現了如何提高中國響鐘有效傳播距離的核心技術!如果現在要在北京某個高點上架設一尊大鐘,他有把握讓半徑5公里內的人都能聽見鐘聲,而如果再輔以聲音放大設備,鐘聲可傳遍北京城。
現代鑄鐘採用商朝工藝
![鐘琴](/img/d/86f/nBnauM3XyYjN5YTM2ADOwYzMxITM2AzM3YTMwADMwAzMxAzLwg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雖說採用現代先進的電子熔爐更容易控制火候,鑄造工藝現在也有了很多發展。但是,為了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夏明明指導鑄鐘採用的還是與3000年前先民一樣的泥范法。他認為,採用傳統泥范法鑄造出來的大鐘更接近中國古鐘的原貌。所謂泥范法,就是用泥做成模、范也就是模具的方法。泥范法是中國傳統上比較成熟的鑄造技術。具體些說,把用黏土、砂及其他一些材料混合成的泥,分別製成內模和外模。內模與外模之間經過計算留出的空腔也叫型腔,就是鑄件的形狀,銅水注進型腔,冷卻固化後經脫模就是鑄件。
發音
鐘琴也叫“鋼片琴”或“鋁板琴”。鐘琴由長短不一的鋼片或鋁板組成,排列法與風琴的黑白鍵相似。用兩根金屬小槌或木槌直接敲擊鋼片或鋁板而發音。現今也有鍵盤式的鐘琴,通過鍵盤的機械裝置來敲擊鋼片,發音原理均相同。音色尖銳、清脆如銀鈴。奏單音時優美動聽,也可奏雙音或強音。用高音譜號記譜,音域達二組至三組,樂隊中偶然使用,屬色彩性樂器,用以描繪崇高的意境或幻想、仙境等段落。
![鐘琴](/img/2/d4a/nBnauM3XygzN0QDO1EDOwYzMxITM2AzM3YTMwADMwAzMxAzLxg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擊奏體鳴樂器。用於管弦樂隊的打擊樂器。
鋼片琴為法國米斯泰爾發明。最初的發音體用一系列音叉,亦稱鋼叉琴。1886年正式命名為鋼片琴,實際現在的鋼片琴音條和共鳴管均以鋁製作。鋼片琴外形如小形簧風琴,聲源體為金屬板條,以類似鋼琴的擊弦機擊奏、有踏板制音器控制音響的長短,和鍵盤鋼條琴相似,但每一鋼音條下方附有共鳴管,放大音量,並使音色清晰純淨。鋼片琴音域一般為C?C(4),4個八度。
電子大鐘琴
20世紀樂器,其音源(用槌敲打金屬管、棒或條)經電磁或靜電採集後轉換成電振動,放大後輸入置於鐘樓上或其他外部場所的揚聲器中。其演奏則由電子鍵盤(有時是管風琴的手鍵盤)啟動(電磁的)螺線管開關,使之將小槌打在音源上,發出銀鈴般的清脆聲音。雖然一般都認為這是一種擬聲的樂器,用來取代鑄鐘。
歷史沿革
古時期
![鐘琴](/img/7/333/nBnauM3XxMzMxQzM5EDOwYzMxITM2AzM3YTMwADMwAzMxAzLxgzL0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夏、商時期
夏商兩代是奴隸制社會時期。從古典文獻記載來看,這時的樂舞已經漸漸脫離原始氏族樂舞為氏族共有的特點,它們更多地為奴隸主所占有。從內容上看,它們漸漸離開了原始的圖騰崇拜,轉而為對征服自然的人的頌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於是便出現了歌頌夏禹的樂舞《大夏》。夏桀無道,商湯伐之,於是便有了歌頌商湯伐桀的樂舞《大蠖》。商代巫風盛行,於是出現了專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覡(男巫)。他們為奴隸主所豢養,在行祭時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樂為職業的人。奴隸主以樂舞來祭祀天帝、祖先,同時又以樂舞來放縱自身的享受。他們死後還要以樂人殉葬,這種殘酷的殉殺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隸主的殘酷統治,而在客觀上也反映出生產力較原始時代的進步,從而使音樂文化具備了迅速發展的條件。據史料記載,在夏代已經有用鱷魚皮蒙制的鼉鼓。商代已經發現有木腔蟒皮鼓和雙鳥饕餮紋銅鼓,以及製作精良的脫胎於石樺犁的石磐。青銅時代影響所及,商代還出現了編鐘、編鐃樂器,它們大多為三枚一組。各類打擊樂器的出現體現了樂器史上打擊樂器發展在前的特點。始於公元前五千餘年的體鳴樂器陶塤從當時的單音孔、二音孔發展到五音孔,它已可以發出十二個半音的音列。根據陶塤發音推斷,我國民族音樂思維的基礎五聲音階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而七聲至少在商、殷時已經出現。
西周、東周時期
![鐘琴](/img/6/215/nBnauM3XyMDN0MTNwIDOwYzMxITM2AzM3YTMwADMwAzMxAzLyg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周代時期民間音樂生活涉及社會生活的十幾個側面,十分活躍。世傳伯牙彈琴,鍾子期知音的故事即始於此時。這反映出演奏技術、作曲技術以及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古琴演奏中,琴人還總結出“得之於心,方能應之於器”的演奏心理感受。著名的歌唱樂人秦青的歌唱據記載能夠“聲振林木,響遏飛雲”。更有民間歌女韓娥,歌后“餘音饒梁,三日不絕”。這些都是聲樂技術上的高度成就。周代音樂文化高度發達的成就還可以一九七八年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曾侯乙墓葬中的古樂器為重要標誌。這座可以和埃及金字塔媲美的地下音樂寶庫提供了當時宮廷禮樂制度的模式,這裡出土的八種一百二十四件樂器,按照周代的“八音”樂器分類法(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幾乎各類樂器應有盡有。
其中最為重要的六十四件編鐘樂器,分上、中、下三層編列,總重量達五千餘公斤,總音域可達五個八度。由於這套編鐘具有商周編鐘一鍾發兩音的特性,其中部音區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鏇宮轉調,從而證實了先秦文獻關於鏇宮記載的可靠。曾侯乙墓鍾、磐樂器上還有銘文,內容為各諸侯國之間的樂律理論,反映著周代樂律學的高度成就。在周代,十二律的理論已經確立。五聲階名(宮、商、角、徵、羽)也已經確立。這時,人們已經知道五聲或七聲音階中以宮音為主,宮音位置改變就叫鏇宮,這樣就可以達到轉調的效果。律學上突出的成就見於《管子-地員篇》所記載的“三分損益法”。就是以宮音的弦長為基礎,增加三分之一(益一),得到宮音下方的純四度徵音;徵音的弦長減去三分之一(損一),得到徵音上方的純五度商音;以次繼續推算就得到五聲音階各音的弦長。按照此法算全八度內十二個半音(十二律)的弦長,就構成了“三分損益律制”。這種律制由於是以自然的五度音程相生而成,每一次相生而成的音均較十二平均律的五度微高,這樣相生十二次得不到始發律的高八度音,造成所謂“黃鐘不能還原”,給鏇宮轉調造成不便。但這種充分體現單音音樂鏇律美感的律制一直延續至今。
秦、漢時期
![鐘琴](/img/e/b25/nBnauM3XyAjMxUDO1IDOwYzMxITM2AzM3YTMwADMwAzMxAzLyg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由相和歌發展起來的清商樂在北方得到曹魏政權的重視,設定清商署。兩晉之交的戰亂使清商樂流入南方,與南方的吳歌、西曲融合。在北魏時,這種南北融合的清商樂又回到北方,從而成為流傳全國的重要樂種。漢代以來,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西域諸國的歌曲以開始傳入內地。北涼時呂光將在隋唐燕樂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龜茲(今新疆庫車)樂帶到內地。由此可見當時各族人民在音樂上的交流已經十分普及了。這時,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性樂器古琴趨於成熟,這主要表現為:在漢代已經出現了題解琴曲標題的古琴專著《琴操》。三國時著名的琴家嵇康在其所著《琴操》一書中有“徽以中山之玉”的記載。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知道古琴上徽位泛音的產生。當時,出現了一大批文人琴家相繼出現,如嵇康、阮籍等,《廣陵散》(《聶政刺秦王》)、《猗蘭操》、《酒狂》等一批著名曲目問世。南北朝末年還盛行一種有故事情節,有角色和化妝表演,載歌載舞,同時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戲。這已經是一種小型的雛形戲曲。這一時期律學上的重要成就,包括晉代荀瑁找到管樂器的“管口校正數”。南朝宋何承天在三分損益法上,以等差迭加的辦法,創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他的努力初步解決了三分損益律黃鐘不能還原的難題。
時代意義
![鐘琴](/img/2/f4c/nBnauM3X3EDM1cTN3IDOwYzMxITM2AzM3YTMwADMwAzMxAzLyg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世界最古老之鐘琴出土於巴比倫遺跡,三千年 前便已存在於人類之生活中,無論是實用性、 宗教性,鐘琴都一直敲打著人們的心靈。 「從單音到鏇律、進而產生了鐘 琴」在中世紀之歐洲,鐘琴之演奏便已非常發達,最初的有比利時之鐘樓﹙鍾47個﹚,後來有荷 蘭、德國、奧地利等,都看的到大型之鐘琴,在日本,東京國立音樂大學之鐘琴﹙鍾47個﹚ 也非常有名。
「十九世紀以鐘琴技術為基礎 ,發展出新的樂器---管琴」鐘琴基本上是室外演奏用的,用於室內時會有 聲響過大的缺點,因此為了室內也能演奏出美 妙之音樂,人們下功夫研發出---管琴。 「用電腦演奏」 當初鐘琴之演奏,是用人手拉著繩子撞擊鐘面 ,因此需要有很好的體力及熟練度,現在的電腦演奏方式,是以電力驅動自動機械裝置來演 輸入樂曲,便可指定時間及曲目,在任何地方演奏。 演奏時間的不朽之物鐘琴。
人與鍾之情結,就如同文明與歷史般,在世界最古老都市之一的巴比倫市發現鐘的遺跡。原本鍾只是用來報時的,但在中世紀時,由於鐘的大小、重量的改變及音階的作成進而發展成不同音程之組合;且能演奏出音樂之鐘,這也 就是鐘琴或者稱為演奏鍾之起源。
最初之鐘琴是由繩索及鐵線連結而成之大型組合 ,所以演奏起來非常之費力且需很高之協調性,後來由於利用磁性之機械式及利用卡帶之電氣式而開發出自動演奏之鐘琴,且在歐洲各地普遍的被 使用,在比利時、西德、奧地利等,皆可看到裝有鐘琴之代表性建築物,現在之鐘琴由於電子技術之日新月異及使 用電腦控制系統,所以更被廣泛的使用。
機械鐘琴
人像布偶,動物布偶所組成之機械式造形鍾, 加上鐘琴之美妙聲響,使得組合更加完美,新 的造形也更能吸引現代的年輕人,更適合裝設於商店街,或有關的商業設施上,以促進區域的活潑化。
相關傳說
![鐘琴](/img/a/32a/nBnauM3XxYjM5MzN4IDOwYzMxITM2AzM3YTMwADMwAzMxAzLygzLy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古琴本身就充滿著傳奇的象徵色彩。比如:琴長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為孤形,代表著天;琴底為方形,代表著地;又為“天圓地方”之說。古琴有十三徽,代表著一年有12個月和閏月。古琴最初為五弦,象徵著金、木、水、火、土。周文王為了悼念他死去的兒子伯邑考,在此基礎上增添了一根弦。周武王伐紂時,為了鼓舞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稱“文武七弦琴”。
琴鶴:謂以琴鶴相隨。比喻為官清廉。宋代蘇軾《題李伯時畫趙景仁琴鶴圖》之一:“清獻先生無一錢,故應琴鶴是家傳。”
琴心劍膽:即琴和劍。古代文士常以隨身之物。琴心,撫琴怡心;劍膽,倚劍仗膽。喻剛柔相濟,儒雅任俠。南朝梁元帝《法寶聯璧序》:“箴與琴劍,銘自盤盂。”元代吳萊《寄董與幾》詩:“小榻琴心展,長纓劍膽舒。”
琴,今稱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製作歷史悠久,許多名琴都有可供考證的文字記載,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與神奇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樑”,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這四張琴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現在,這名揚四海的“四大名琴”雖已成為歷史陳跡,但對後世的影響是極大的。
一、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質宏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春秋時期的俞伯牙曾彈奏過號鐘琴。後來,號鍾傳到齊國的賢明君主齊桓公手中。齊桓公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對號鍾尤為珍愛。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淒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鏇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二、繞樑
![鐘琴](/img/a/e9f/nBnauM3X2EDOycDMwMDOwYzMxITM2AzM3YTMwADMwAzMxAzLzg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琴以繞樑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樑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唐人杜佑《通典•樂典》:“宋孝武大明中,吳興沈懷遠被徙廣州,造繞樑。其器與箜篌相似。懷遠亡,其器亦絕。”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理朝政,把國家大事全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
三、綠綺
綠綺是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約前179-前118)彈奏的一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家徒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李群玉《戲贈魏十四》詩:“蘭浦秋來煙雨深,幾多情思在琴心。”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操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臉紅耳熱,心馳神往。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四、焦尾
![鐘琴](/img/d/abd/nBnauM3XyEDM0EDNxMDOwYzMxITM2AzM3YTMwADMwAzMxAzLzg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西晉傅玄《琴賦序》:“齊桓公有鳴琴曰號鍾,楚莊有鳴琴曰繞樑,中世司馬相如有綠綺,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唐代李白《聽蜀僧彈琴》詩:“蜀僧抱綠綺,西下峨嵋峰。”號鍾、繞樑、綠綺、焦尾,因主人不同,而命運各異。如鐘聲激盪的號鍾曾為俞伯牙覓得知音,最終成為齊桓公的愛物;如孤雁長鳴、餘音不絕的繞樑像美女一樣無辜,它因迷得楚莊王不理朝政,最後落得個被捶為數段的下場;綠綺最浪漫多情,它曾伴著司馬相如向卓文君示愛,促成一段千古佳話;最悲壯也最幸運的是焦尾,當它作為一截桐木在烈火中哭泣尖叫,即將爆裂的時候,恰被正亡命江湖的蔡邕發現,蔡邕於烈火中搶出,重新賦它以琴體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