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卡龍琴是新疆特色民族器樂的一種,是維吾爾樂器裡弦最多的古老民間彈撥樂器,代史籍中稱七十二弦琵琶、“喀爾奈”,形狀酷似揚琴,發出的聲音清脆悅耳,近似古箏,但比古箏的音色更明亮,是演奏古典樂曲《十二木卡姆》中不可缺少的樂器。它盛行於新疆的麥蓋提、喀什、和田、莎車一帶和哈密等地。
特點
它彈奏出來的音樂有時象潺潺流水,汩汩而流;有時象春風中四處漫溢的沙棗香,清新柔順,沁人肺腑;有時又象潔白的鴿子在碧藍的天空悠悠的地翱翔,輕巧地翻飛;有時你又會突然聽到一聲鷹的嗚叫,悠悠顫顫,划過長空,令人心曠神怡……
據史籍記載,卡龍琴是偉大的維吾爾族學者和音樂家艾布·納斯爾·法拉比(約公元870—950年)發明的,法拉比出生在阿爾泰地區(據《樂師史》)中記載,相傳法拉比將一段粗大的楊木掏空,用獸骨做琴軸,用羊腸做琴弦,創造了第一個卡龍。後來用共鳴箱代替胡楊木殼,鋼弦代替羊腸,鐵軸代替獸骨,經過改進的卡龍琴,聲音更加優美悅耳,深得人們喜愛。他用卡龍琴演奏過《十二木卡姆》中最古老的《拉克》、《烏夏克》等大曲和間奏曲。大約在20世紀初,民間的卡龍才使用一些金屬弦。演奏時使用的揉弦器,傳說是麥蓋提毛拉曼的侄子烏拉依木·潑萬受到鳥鳴的啟發後,創造發明了揉弦器“闊西塔甫”(為“鳥兒鳴叫”之意),最初是用一段羊的腿骨,後來才改用金屬製作。

構成
現代維吾爾族民間流行的卡龍琴,琴身用桑木製成,共鳴箱呈中空的扁梯形,左曲右直,狀似左半張揚琴。它由琴框、面板、底板、山口、琴馬、拴弦釘、弦鈕和琴弦等部分組成。琴框是共鳴箱的四周框線,用長短、厚度不同,寬度一致的四塊桑木板製作,其中左側框板應先行浸入水中,再烘烤出所需彎度。琴框上、下兩面分別粘以用桑木薄板製成的面板和底板。面板上開有若干個圓形小音孔並組成各種圖案,面板左側邊緣粘有曲形山口。琴馬有活動馬和條馬兩種,它們的位置不固定,都可以移動。面板左側置若干活動馬,馬峰稍尖,排列呈曲線;面板右側置一個長形條馬,馬峰較尖,其上多置一段粗鋼絲。右框板上置有拴弦釘,左框板上設有弦鈕,數量與琴弦相同,均為木製,鏇轉弦鈕可調節音高。在琴箱的前框板上,多雕刻有維吾爾族風格的圖案花紋。卡龍張有16組或18組琴弦,每組為兩條同音弦。琴弦使用金屬弦,以前多為銅絲弦,如今常用鋼絲弦。銅弦發音柔美,鋼弦音色清脆。較常見的卡龍,前15組用鋼絲弦,最後一組低音弦用一條銅絲弦。琴弦均用裸體弦,因纏弦、直徑、長度不同,發出的樂聲也是高低有別的。低音弦(近演奏者)粗而長,高音弦細且短。過去民間流行的卡龍,多為間藝人自製自用。
演奏時,將卡龍置於木架或桌上,前邊略高,近奏者的後邊略低,琴面微向演奏者傾斜。右手拇指和食指執木製或竹製撥片或食指戴指套撥彈琴弦發音、演奏鏇律,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握鐵制揉弦器(又稱“推抹”)上下按抑或左右移動,產生各種裝飾音。右手技巧有彈、撥、掃、劃、雙彈、多彈和快彈等,左手技巧有實音、滑音、顫音和壓弦顫音等。卡龍的最低音定弦為G或c,按七聲音階排列,音域G—a2。改革的22組弦卡龍的音域為c—e3, 達三個多八度。卡龍還常以所奏樂曲的調式音階定弦,如一個降號的樂曲,就把b定為bb ,一個升號的樂曲,則把f定為#f。卡龍的音色清脆明亮、錚錚悅耳,尤其是左手演奏的吟音和滑音裝飾鏇律,具有獨特的風格,適宜演奏速度較慢的樂曲。改革卡龍的演奏技法有所創新,已發展為雙手各執一撥,均可演奏鏇律,左手中指、無名指兼執揉弦器配合奏出吟音、滑音,它既能演奏速度較快的樂曲,又能自如地奏出各種音程的雙音。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具有較為豐富的表現力。
在新疆的南疆和東疆的維吾爾族民眾中,每逢佳節、婚禮、盛夏之夜或豐收之後,人們常常聚集在一起,舉行載歌載舞的“麥昔萊甫(麥西來普)”,表達內心的歡樂,男女青年則用它來傳遞愛慕之情。卡龍是 “麥西來普”中演奏“十二木卡姆”離不開的樂器,更是演唱“多朗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特別是演奏“多朗木卡姆”的散板部分,最能發揮它風格濃郁的特色。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