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缺口簫,偏苗人自稱“展道桿”,“道桿”意為直通,故譯為“直通蕭”,苗語又稱“展青角”,意為缺口的吹管,譯為“缺口蕭”。苗族邊棱氣鳴樂器。古時候為狩獵、放牛、放羊場合使用,現在為節日喜慶、婚嫁迎娶的娛樂性的場合使用。流行於貴州省興義、安龍、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西林、那坡和雲南省廣南、富寧等地。
相關傳說
傳說有一家有六個兄弟,他們放羊放牛每人有一個一孔的竹管,後來覺得很單調就將一孔變為六孔,由此樂器誕生。
外形結構
簫管竹制,多採用當地生長,苗語稱“挖”的隔年生老水竹製成。管身無節,兩端通透。管長38厘米,上端管口外徑2.3厘米、內徑1.7厘米、下端管口外徑2.1厘米、內徑1.5厘米。製作時,在上口前側管壁上,開有一個寬、深各0.8厘米的半圓形凹口為吹孔,管身正面中、下部開有六個圓形按音孔,在距下口6厘米處開第一孔,上口至第一孔的1/2處開第六孔,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間等距開第二、三、四、五孔。
音系
器身長310厘米,開有六孔,管口直徑為20厘米,與管身同側開一小凹槽。所收集的缺口簫曲中,存在兩種不同調高的缺口簫,因此音列有兩種:一種為缺口簫雙奏樂音列為:ab#c1d1e2#f1#g1a1b1#c2d2e2#f2,即D宮567123#45671(•)2(•)3(•);另一種為單奏的缺口簫樂曲,音列為:g1a1b1c2d2e2#f2g2a2b2c3d2,即C宮567123#45671(•)2(•)。吹奏時,雙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右下左上執樂器,嘴唇貼近凹槽處,下唇包裹管口後部,上下唇合併豎吹髮音。樂曲常以快速的節奏進行,伴以倚音、顫音等演奏手法。演奏方法
演奏時,簫管豎置。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分別按第一、二、三孔,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分別按第四、五、六孔。管上口置於下唇,上唇前突,氣流從吹孔進入管內,使空氣柱振動而發音,筒音距第六孔發音為八度。運用平吹和超吹,音域g-g3。平吹音色柔和圓潤,超吹音色明亮高亢。演奏技巧有滑音、打音等。用於獨奏、齊奏、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在苗族青年男女社交、跳坡或戀愛生活中,多為男子吹簫,女子唱和,雖無固定曲牌,但吹出的柔潤委婉的曲調,像是在唱一首感情豐富的情歌;在苗族傳統節日、婚喪喜慶或娛樂紀念等場合中,直通簫常與蘆笙、木葉、塞簫、苗族三弦等民間樂器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兩支直通簫齊奏時,常用筒音相同或相差八度的,俗稱公母簫,可以互相補充或加花。
傳統曲目
傳統曲目有《小調》、《大調》、《立房調》、《請客調》和《感謝調》等。
代表藝人
楊家濟,80歲,偏苗,家住德峨鄉,民間藝人。樂曲表現清雅秀麗。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