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拼音】bídí
英文
nose flute
【解釋】 高山族的一種樂器。用竹管製成,由鼻子吹奏
其他詳細拓展
鼻笛,是高山族邊棱氣鳴樂器。又稱鼻簫。高山語稱帕努歐歐、勃里、拉里各丹。流行於 台灣省。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清代畫家全廷標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所繪的兄弟民族生活圖卷 ,其中有台灣高山族同胞身穿民族服裝,雙手豎執竹笛用鼻孔吹奏的形像。《台灣採風圖考 》載有:“截竹為管,竅四孔,長可尺二寸,通小孔於竹節之首,按於鼻橫吹之,高中清濁 中節度,蓋亦可謚為洞簫也。”這裡記述的也是清代流行的鼻笛。
管身用細竹管制成,長短各異,一般管長15厘米~60厘米,管上端留竹節,中間至下端通透 ,在上端竹節隔的中央開一圓形吹孔,無膜孔,管身上開有三或四個按音孔(圖)。
演奏時,多採用單鼻孔吹奏,其執法和指法,均與漢族洞簫相同。但吹時笛身稍側向一 方, 將一個鼻孔用一手拇指關節、草葉卷或紙卷堵住,用另一鼻孔對著吹孔,靠鼻息的弱氣流激振管內
空氣柱而發音。音色柔和纖細,清雅傳情。常用於節日、豐收、祭祀、婚喪、迎 客和日常娛樂中。
在高山族平埔部族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中,鼻笛是青年男子(高山語稱麻達)離不開的樂 器 。郁永河的竹枝詞中有:“輕身矯捷似猿猱,編竹為箍束細腰,等得吹簫尋鳳侶,從今割斷 伴嬌嬈。”“女孩才到破瓜時,爹娘忙為構盧屋,吹得鼻簫能合調,任教自擇可人兒。”清 代文人七十六詩云:“鼻簫清響遏行雲,有女東牆側耳聞。何必焦桐傳密意,數聲吹出卓文 君。”生動記述了鼻笛在麻達與妮新(高山語姑娘之意)的戀愛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高山族不同的部族中,鼻笛的使用場合也略有不同。有的只用於男子出獵或獵歸;有的用 於迎客或娛樂;而在朱歐部族中,只有喪事才吹鼻笛。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