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歷史較為悠久,據1854年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寫的《樂師史》(古維文手抄本)中記載,早在十四、十五世紀時,維吾爾族民間已經出現這種樂器,並已有著名的演奏家了。它最早流行於南疆喀什、莎車一帶,後來逐漸傳至北疆各地。清《皇朝禮器圖式》將其列入宮廷回部樂,稱其為塞他爾。《清史稿》(卷一一)載:“塞他爾,形如匕,絲弦二,鋼弦七,木柄通槽,下冒以革。面平背圓,柄有線箍二十三道,如琵琶之品。以九軸綰弦,柄端二軸綰絲弦。……以手冒撥指,或木撥彈絲弦,應鋼弦取聲。”這一記載與後來的薩它爾已有很大區別。20世紀50年代,薩它爾又流傳到哈薩克族人民聚居的邊城伊寧。如今它已流行全疆各地,成為維吾爾族人民喜愛的拉弦樂器。
形制結構
民間傳統的薩它爾,形制和維吾爾族彈弦樂器彈布爾非常相似,外觀像一支長柄水瓢,通體用桑木製作,全長130厘米~148厘米(圖)。共鳴箱呈瓢形,系用一整塊桑木挖鑿出腹腔後,其上蒙以桑木薄板而成,面板上部開有出音孔。琴桿較長,呈半圓形柱狀體,上端為琴頭,平頂無飾,正面和左側設有九至十七個T形弦鈕,下設山口。琴桿正面為按弦指板,其上纏有十八個絲弦品位,有的還在面板上設有高音品位。面板下部中央置有木製長橋形琴馬。張有九至十七條金屬弦,其中右側第一條外弦為主奏弦,使用銅弦,其餘均為鋼絲共鳴弦,弦的下端繫於尾柱上。琴弓為木製弓桿,張以馬尾弓毛,與小提琴弓近似。
演奏方法
薩它爾的演奏 演奏時,奏者多席地盤腿而坐、將琴箱豎置於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馬尾弓在弦外拉奏主奏弦。共鳴弦不拉奏,只起音響共鳴作用,以增強音量和豐富音色。由於琴桿較長,音位較寬,左手常以食指為主,兼用中指和無名指按弦,小指使用較少,尤其食指在演奏中起著主要作用,無論是級進還是跳進的鏇律,都習慣於食指按弦。薩它爾是維吾爾族民間藝人演唱“十二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由主唱者自拉自唱,所以主奏弦的定弦也多隨演唱者的嗓音而定。在喀什、莎車和伊寧等地,主奏弦多定弦為c或d,音域c—c2或d—d2 。共鳴弦定弦為:G、c、d、e、g、a、c1、d1、e1、g1、a1、c2或c、d、e、g、a、c1、d1、e1、g1、a1、c2、d2。高音清脆、中音明亮、低音渾厚。弓、指法技巧較為豐富,常用的弓法有連弓、分弓、長弓、短弓、頓弓、跳弓和碎弓等;指法有揉音、擻音、打音和滑音等。在維吾爾族人民的音樂生活中,薩它爾已成為離不開的拉弦 樂器。獨奏曲有《拉克木卡姆太孜邁爾乎里》等。著名演奏家有吐爾地阿洪、烏買爾阿洪等 。
改革
改革薩它爾,又稱中音薩它爾,維吾爾族弓拉弦鳴樂器。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0世紀50年代末,新疆烏魯木齊市依堤伯克樂器廠在維吾爾族音樂工作者的協助下,製成改革薩它爾。琴體仍用桑木製作,較傳統薩它爾稍短,全長120厘米。共鳴箱較大,系用十一塊木板條經浸泡、烤彎後拼粘而成,正面蒙以拱形魚鱗松薄板,以抗琴弦壓力。琴箱最寬處20厘米、最厚處14厘米。琴桿稍短,上窄下寬,正面增設了一層按弦指板,其上的品位也由絲弦或牛筋弦品改為固定塑膠品。有的還增加了木製縛弦板。張十三條琴弦,主奏弦採用大提琴弦,定弦c,十三條共鳴弦定弦分別為:c、c、d、e、g、a、c1、d1、e1、g1、a1、c2,音域c—c2,有兩個八度。音色明亮渾厚。與此同時,還製成高音薩它爾,琴體全長87厘米,共鳴箱等部分相應縮小。
改革薩它爾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它與高音薩它爾在樂隊合奏或伴奏中,音色和諧、音響效果良好。獨奏的曲目不多,常採用“木卡姆”的音樂,較著名的有《木夏烏熱克木卡姆間奏曲》等。在樂隊合奏中,常為“木卡姆”和“麥昔若普”伴奏。演奏“木卡姆”時,多以“彈弦”奏法開始,待歌聲出現後,才用弓拉來伴奏。它演奏“木卡姆”的散板序唱,多採用長弓、連弓,音調悠揚、節奏自由;而用短弓、快弓演奏“麥昔若普”樂曲時,鏇律歡快、熱烈活潑,富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現存狀況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里,收藏著一支維吾爾族的薩它爾,全長139厘米。共鳴箱瓢形,用一塊桑木挖制而成,蒙以桑木薄板為面,琴箱長39厘米、最寬處16.5厘米、最厚處15厘米,面板上方開有四個圓形小音孔、呈菱形排列。琴桿桑木製,長100厘米,上端為琴頭,平頂無飾,設有十三個T形弦鈕(正五左八),正面弦鈕下方設有山口。琴桿正面為按弦指板,中、下部纏有十六個牛筋弦品。面板下方置硬木製長橋形琴馬,張十三條金屬弦。此琴制於1958年,工藝較為精細,琴箱背板上鑲嵌有黑白相間的骨製圖案花紋,通體髹以棕色油漆。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贈予的藏品。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 | 樂器名稱 |
吹奏樂器 | 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簫(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笛(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多(克木人) | 篪(漢族) | 塤(漢族) | 貝(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管(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笙(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
彈撥樂器 | 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阮(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箏(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
拉奏樂器 | 梆子(漢族) | 杵(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鈸(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星(漢族) | 碰鐘 | 鍾(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板(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額(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
打擊樂器 | 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