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回族的民間樂器——牛頭塤 |
牛頭塤製作簡單,取材方便,普及性強。回族聚居區七八歲至十一二歲的兒童,都喜歡用泥玩做“牛頭塤”。他們只要有時間,就在河邊、渠土拜挖一塊膠泥土,用水攪拌揉成泥球,然後做成圓形、雞蛋形、蝴蝶形、魚形、牛頭形等各種各樣的形狀,待晾硬後用一根粗鐵絲或粗芨芨稈,鑽幾個小孔。有一個吹口,有手按的四個小口。有些好勝心強的小孩子,還用油把這種“泥哇嗚”的外形擦得光滑發亮,有的還放到磚窯里去燒,燒出來後結實、耐用、好看。
“牛頭塤”,音域在五度以內,音階排列為12345,能吹奏一些簡單、緩慢的曲調,如《北風吹》、《小白菜》和回族民間小調等。還能用它發出鳥兒的叫聲。在農村有的回族青年約會時,男的在女方家附近先吹“牛頭塤”,女的彈“口弦”向他表示,兩個人就出去相會。
1984年,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民間藝人獻藝會上,回族老藝人丁成才用牛頭塤吹奏了一段帶有回族念《古蘭經》風味的樂曲,別具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但由於牛頭塤音域窄,不能表現快曲調,很難伴奏,合奏。為了將牛頭塤搬上舞台,寧夏音樂工作者馮會耘同志在回族民間牛頭塤的基礎上,研製出了一種上圓下尖,上寬下窄,吹口為圓錐形的牛頭塤,這種牛頭塤由原來的五個音孔增加到十二個音孔。這樣用口就可吹出五度音,加上音孔的十一度音,可演奏和獨奏古今中外的一般樂曲。現在已經被搬上了舞台,深受回族人民喜愛。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