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琴

竹琴,傣族敲擊體鳴樂器。傣語稱嘎臘薩,意為敲擊出響亮的聲音。流行於雲南省西雙版納 、德宏、孟連等傣族地區。
相傳竹琴源於緬甸等東南亞國家,三百多年前傳入我國西雙版納傣族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古 老的傳統形式。
竹琴由發音體和共鳴體兩部分組成(圖)。發音體用堅硬而乾燥的老毛竹製作,竹板呈長方形,長15厘米~21.5厘米、寬3.3厘米、厚3厘米,音高受板的長度制約,高音則短、低音則長,厚度除影響音色外,與音高也有密切關係,修削竹板底面中部,發音就低而空;修削竹板底面兩端,發音則高而實。距竹板兩端1厘米處,各鑽兩個穿繩小孔。竹琴共有大小不同的竹板二十二塊,從小到大按音階高低用細麻繩或絲線繩依次串連 ,各竹板間留有0.5厘米間隙,將繩索拴繫於長方形木製框架或共鳴箱的兩端,使竹板懸空,形似吊橋。竹琴的共鳴箱非常考究,造型為一精緻的彎月形龍船,全長86.5厘米、高22.5厘米,船體周圍雕刻富有民族風格的花紋圖案,紅漆為 底,施以金漆彩繪,外表富麗堂皇。
演奏時,奏者兩手各執一根木棰,木棰長25厘米、直徑1厘米,一端纏以牛皮圈為棰頭。木棰敲擊竹板中部而發音,音色清脆明亮,優美動聽。音域e—e3。演奏技巧有琶音、級進滑音、跳進顫音、滾奏音、雙音等。舊時,只用於土司府儀仗樂隊中,凡祭祀典禮、迎送賓客、土司出巡或歸來等場合都要演奏;如今,民間藝人常演奏竹琴自娛,或與巴烏、玎膽等樂器一起合奏。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