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的歷史

秦漢以後,隨著民族間的交往,銅鑼逐漸向內地流傳。古代鑼曾稱為“金”,並用於戰爭,兩軍交戰,常以鑼來指揮,有鳴“金”收兵之說。
據唐杜佑《通典》記載:公元六世紀前期,後魏就開始有了銅鑼出現,當時稱“打沙鑼”。南北朝時期流行的鑼可能是由西北少數民族或外國人傳入。
宋代,鑼在民間音樂形式“鼓板”中被套用。到了元代,除民間的迎賽神社常常鳴鑼外,它還是雜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它除在宮廷“宴樂”使用外,也在民間流行,當時鑼的製造和演奏已具有一定水平。
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鑼在明、清的崑曲伴奏中已占有重要地位。中國的大鑼西傳歐洲,在1791年,法國作曲家戈賽克開始將大鑼用於管弦樂作品中,是交響樂隊中唯一的中國樂器。
20世紀以來,鑼已廣泛用於地方戲曲、民間音樂、民間娛樂和節慶活動中,參加各種樂隊的演奏。此外,它還是小販和耍猴者沿街招攬生意的工具,以鑼的特有音調代替叫賣,稱之為“喚頭”。
結構組成

音色特點

目前較常用的鑼,可簡單地分為大鑼、小鑼、掌鑼和雲鑼四類。
小鑼發音高或較高,鑼面是斜形,直徑約六寸半。中央有個稱“心”的小平面,鑼光分大、中、小三種,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之分,鑼邊無孔,不系鑼繩,以左手食指關節處提鑼內緣,右手執鑼板擊奏,俗稱手鑼,民間稱之為鏜鑼,京劇中奏者稱京小鑼。名稱雖異,奏法相同,只是大小尺寸和重量有別。
小鑼是色彩性樂器,音色柔和、清亮,常圍繞著大鑼的重音,作各種裝飾性的演奏。 在戲劇伴奏中,常以各種打法來配合演員的動作,以烘托氣氛。
演奏方法
小鑼無固定音高,奏時左手的食指挑起鑼邊,拇指為防護小鑼滑落而貼放於鑼邊上,小指為便於掐音而靠近鑼光內面.右手拇指的第二關節,與食指第二關節,中指第三關節對捏鑼扳,屈肘於小鑼外面成小鑼演奏姿式。右手持鑼片敲擊(長約17公分的竹片),以鑼片下端側面斜棱擊打鑼門或鑼邊而發音,打法也與大鑼大致相同,分放音擊、邊音擊、悶音擊等幾種。打法有重擊、輕擊、悶音、掩鑼、揣鑼、打邊等。小鑼音色柔和、清亮,在戲劇伴奏中,常以各種打法來配合演員的動作,以烘托氣氛。小鑼是色彩性樂器,常圍繞著大鑼的重音,作各種裝飾性的演奏。多用於文人、女性或詼諧人物(如丑角)的上下場和配合各種表演上的小動作。
使用
小鑼在京戲中也稱京小鑼,它與大鑼在京劇中隨著表演動作的節奏敲擊,起著襯托和加強效果的作用。它在鑼鼓曲時,除有時突出其音色特點外,也敲擊花點,起著豐富合奏的效果。
在京劇中一般用於文人、女性或詼諧人物的上下場和配合各種表演上的小動作。打法有重擊、輕擊、悶音、掩鑼、揣鑼、打邊等。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