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簫笛
簡介
玉屏簫笛用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出產的竹子製成,遂因此而得名。玉屏簫笛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竹管樂器,以音色清越優美、雕刻精緻而著稱,它是玉屏當地侗、漢、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發展的結晶,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工藝價值。玉屏簫笛,不僅是一種極好的民族樂器,同時也是一件高雅的工藝品,其歷史悠久,馳名中外。
玉屏簫笛,音韻清越,工藝精巧,是民族樂器中的精品, 是玉屏侗、漢、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發展融合的結晶。許多簫笛藝人都為它的發展作出過貢獻。玉屏簫笛取材於當地的小水竹,竹節長而均勻,壁厚薄適宜,質地堅實。它的製作,要經過制坯、雕刻、成品三個流程,七十多道工序。品種由一簫一笛,已發展為七簫十二笛一百多個花色品種。玉屏簫笛廠是中國四大民族樂器生產定點廠家之一。
溯源與傳說
玉屏簫笛也稱"平簫玉笛",因簫笛上多有雕刻精美的龍鳳圖案,又稱"龍簫鳳笛"。據記載,其中的平簫系由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的鄭維藩所創,玉笛則始創於清代雍正五年(1727)。平簫玉笛往往被人們當作禮品贈送或收藏,與茅台酒等一道被列為"貴州三寶"。
有關玉屏簫的記載,首見於清乾隆《玉屏縣誌》:"平簫,邑人鄭氏得之異傳,音韻清越。善音者,謂不減風笙。"關於玉簫笛的由來,在玉屏侗族民眾中流傳著這么兩句話:"仙到玉屏留古調,客從海外訪知音"。據傳,300年前,古時有位自稱"鹿皮大仙"的道人,遠路雲遊到玉屏,愛此水秀山青,竹茂林豐,遂停留下來,並與當地一位姓鄭的侗族才子結成莫逆之交。道人善音律,每有感懷,便寄興絲竹。可是當地佳竹雖多,卻無簫管。有一天他從山上采來一根竹子,將它製成簫吹奏起來,引起知交的共鳴。不久道人要遠遊他鄉,便把製作簫的技藝傳給了這位姓鄭的朋友。從那以後,鄭家就開始自製自銷簫。從那以後,玉屏便有了簫的生產。
玉屏笛,民間無軼事流傳。但據世守其業的鄭家及簫業同行述:鄭家以本地水竹製笛子,不纏絲,不上漆,只打白臘,保留竹子本色。式樣新穎別致,音色遠勝南北各地所產竹笛,遂以家鄉玉屏之"玉"為名,稱"玉笛"。並依其父所著《和聲鳴盛》中的"音律圖說"理論,將簫笛配對,合稱"平簫玉笛"。
愛好音律的鄭氏將製作簫笛的技藝視為傳家寶,代代堅守其業,故鄭氏簫笛在明萬曆年間便已名聲在外,明清兩代,玉屏簫笛都被皇室點為貢物,上奉朝庭。清代鹹豐年間,鄭氏傳人因家境蕭條而被迫賣簫餬口,由此開始專制平簫,掛牌出售。後因產品供不應求,始打破嫡傳規訓,向外招徒傳藝,擴大生產規模。至抗日戰爭時期,玉屏簫笛的生產有了大的發展,僅城區就有簫笛店鋪三十餘家,從業者八十餘人。
明、清兩朝,玉屏簫笛被列為貢品,深受皇室垂青。在民間,人們往往以之寄託純潔的情懷和對美好事物的嚮往,知音、朋友之間往往將它作為珍品互贈,而戀人、新婚夫婦之間,則將其作為愛情的信物和美好姻緣的象徵。玉屏簫笛上雕刻的龍鳳圖案,據說就是取材於蕭史弄玉吹簫引友鳳的愛情神話故事。玉屏簫笛多以雌雄配對,吹奏起來,含蓄而雋委。雌雄並吹,恰似情人對唱,情趣盎然,故又有“神簫仙笛”之美稱。
製作工藝
玉屏簫笛製作工藝歷史悠久,是傳統手工簫笛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它以生長在玉屏縣境內的一種特有的水竹為原料,經過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個工藝流程,製作工序繁多複雜,且均採用手工製作。從伐竹到製成,簫製作有24道工序,調音笛有38道工序。最後在簫笛表面刻以詩畫,管身的古銅色彩刻上各種圖案、詩詞更顯得古樸典雅。
玉屏簫笛中尤以"龍鳳屏簫"最受歡迎,它是雌雄成對的策管。雄的略粗,雌的稍細。吹奏起來雄簫音渾厚洪亮;雌簫又音色圓潤含蓄而雋永。雌雄合奏,好似一對情侶在合唱,是那樣的協調和諧,娓娓動聽。
1、取材
製作玉屏簫笛的材料要求非常嚴格,須採用一種特有的長在陰山溪旁少見陽光的水竹為材料。這種竹子竹節長、肉厚,通根粗細基本一致,拇指般大小。砍竹時間也很講究,須在立冬後兩月內為好。這時的竹子含水和糖份糖分少,做出的簫笛不易開裂和霉變。
選取的竹材須桿直,頭尾大小(取材部分)勻稱,竹節稀(30公分以上),且生長三年以上的水竹。製作玉屏簫笛的材料多取自於本縣的飛鳳山和太陽山上。這兩山上生長的一種質地極優良,產量不多的黑紫竹,更是製作高檔產品的好材料。取材環節共有四道工序:選材、下料、烘烤校直、檢驗入庫。
2、制坯
①刨外節:也稱粗刨,就是刨平竹子的節頭部分;
②刮竹:將竹材颳去外皮;
③選材、下料:根據需製作產品品種的長度、粗細,挑選符合要求的竹材下料;
④通內節、打頭子;
⑤再次烘烤加熱校直(稱為精校);
⑥刨二道節(也稱精刨);
⑦彈中線、滾墨線;
⑧打音孔;
⑨水磨;
⑩修眼。
簫的製作須增加"開叫口""開花窗"二道工序。制坯工藝中,以傳統扁簫製作過程中的夾扁竹和開叫口最為關鍵。夾扁竹技藝為當前國內簫笛製作僅有的一項絕藝。解放前,這一絕藝屬鄭氏專有,秘不外傳。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才得以公開。夾扁竹是處理生竹的一道工序。系用柴火將竹料烤"熟",用鐵鉗從頭至尾依次輕夾竹管,使之漸成橢圓形扁竹,並以木夾校直。"叫口"即簫的吹孔,開得不適、音量、音色、音準都受影響。
3、雕刻
簫笛雕刻分刻字、刻圖。傳統產品最初只刻店鋪字號、日期。1930年起,始有龍鳳、花卉、山水雕刻,雕刻內容其後逐步豐富。雕刻大致分為脫墨磨字、貼上圖樣、雕刻、水磨紙屑四道工序。
刻字用單刀。行、草、篆為陰雕,隸為陽刻。傳統雕刻,按"永字八法"歸納為搠、戮、劃、剔、鑿、挑、剜、拓8種刀法。在運刃上,按竹質纖維分豎刀、橫刀;按字型筆畫分順刀、逆刀;按材料與字型結合分豎順豎道、橫順橫道,斜順斜逆等。
刻圖,初用單刀,運刃須滑回,速度較慢。上世紀六十年代,始改用雙刀刻圖。各種刀法皆一揮而就勿須滑回,橫豎順逆,運用自如。構圖採用條幅式,陰雕。1980年起,始有盤龍浮雕。
4、成品
經過烘烤上鏹水、水磨洗滌、填色、揩去顏色、上漆四道工序。在四道工序中以打磨工藝為主。原始打磨用骨節草,擦去簫笛表面塵垢,再用玉釧子打磨光亮。1958年後,改用水砂擦笛,壽珠子打磨。此藝沿襲至今。只需經過取材、制坯、雕刻、成品四個精工細作環節,方可製作出工藝精美,音色純正的簫笛。
傳承意義
玉屏簫笛,名揚海外,在中國樂器中獨樹一幟。1913年在英國倫敦國際工藝品展覽會上,獲得銀質獎;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為紀念巴拿馬運河開通而設的太平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它是中國最先獲國際大獎的民族民間樂器。在1913年倫敦舉行的國際工藝品展覽會上獲得銀質獎。1923年,又在巴拿馬獲得金質獎。玉屏簫笛不但暢銷全國,還遠銷東南亞、歐美等地。
1949年後,簫笛製作技藝得到保護。50年代,周恩來總理將玉屏簫笛作為珍品,贈送來訪的國際友好藝術表演團體;1988年,鄧小平的女兒鄧琳訂做了玉屏龍鳳簫笛及牛角手杖作為對其父母的壽禮,深受鄧小平同志的喜愛。1991年,玉屏浮雕和微刻龍鳳簫笛新產品,又榮獲北京第二屆國際博覽會銀獎。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是玉屏簫笛發展的鼎盛時期,產品連年獲省、部優稱號,最高年產量五十餘萬支,產值八十餘萬元。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民族樂器受到很大的衝擊,簫笛製作技藝的保護和發展形勢嚴峻。目前,玉屏簫笛製作技藝面臨人亡藝絕、後繼無人的境地,簫笛廠連廠長及管理人員在內僅剩七人,城區從事簫笛製作的老藝人也不足十人。如再不對玉屏簫笛製作技藝進行搶救、保護,這項特色手工技藝很快就會在世間絕跡。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玉屏簫笛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的劉澤松、姚茂祿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國際地位
玉屏簫笛,名揚海外,在中國樂器中獨樹一幟。1913年在英國倫敦國際工藝品展覽會上,獲得銀質獎;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為紀念巴拿馬運河開通而設的太平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它是中國最先獲國際大獎的民族民間樂器。
明、清兩朝,玉屏簫笛被列為貢品,深受皇室垂青。在民間,人們往往以之寄託純潔的情懷和對美好事物的嚮往,知音、朋友之間往往將它作為珍品互贈,而戀人、新婚夫婦之間,則將其作為愛情的信物和美好姻緣的象徵。玉屏簫笛上雕刻的龍鳳圖案,據說就是取材於蕭史弄玉吹簫引友鳳的愛情神話故事。玉屏簫笛多以雌雄配對,吹奏起來,含蓄而雋委。雌雄並吹,恰似情人對唱,情趣盎然,故又有“神簫仙笛”之美稱。
玉屏簫笛,音韻清越,工藝精巧,是民族樂器中的精品, 是玉屏侗、漢、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發展融合的結晶。許多簫笛藝人都為它的發展作出過貢獻。玉屏簫笛取材於當地的小水竹,竹節長而均勻,壁厚薄適宜,質地堅實。它的製作,要經過制坯、雕刻、成品三個流程,七十多道工序。品種由一簫一笛,已發展為七簫十二笛一百多個花色品種。玉屏簫笛廠是中國四大民族樂器生產定點廠家之一。
玉屏簫笛是貴州的三寶之一,與國酒茅台齊名。50年代,周恩來總理將玉屏簫笛作為珍品,贈送來訪的國際友好藝術表演團體;1988年,鄧小平的女兒鄧琳訂做了玉屏龍鳳簫笛及牛角手杖作為對其父母的壽禮,深受鄧小平同志的喜愛。
1979年以來,玉屏簫笛接連榮獲省優、部優、國優十餘項獎勵,年均一獎。1991年,玉屏浮雕和微刻龍鳳簫笛新產品,又榮獲北京第二屆國際博覽會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