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松庭

趙松庭

趙松庭,笛子演奏家。浙江東陽人。九歲學吹竹笛。上海法學院肄業。曾任東陽中學、縉雲師範學校音樂教師。建國後,歷任解放軍第二十一軍文工團團員,浙江省歌舞團演奏員,浙江省藝術學校教員、藝術指導。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曾創吹笛循環換氣法。創作笛子獨奏曲《早晨》、《三五七》、《婺江風光》等。著有《橫笛的頻率計算與套用》、《溫度與樂器間準問題》等。

基本信息

趙松庭趙松庭
趙松庭,笛子演奏家浙江東陽人。九歲學吹竹笛。上海法學院肄業。曾任東陽中學、縉雲師範學校音樂教師。建國後,歷任解放軍第二十一軍文工團團員,浙江省歌舞團演奏員,浙江省藝術學校教員、藝術指導。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曾創吹笛循環換氣法。創作笛子獨奏曲《早晨》、《三五七》、《婺江風光》等。著有《橫笛的頻率計算與套用》、《溫度與樂器間準問題》等。

個人簡介

趙松庭趙松庭作品
1964年,在第五屆“上海之春”音樂會上,演奏了他創作的兩首樂曲,《婺江風光》和《採茶忙》,得到聽眾熱烈的歡迎和專家的好評。後來,趙松庭轉入笛子科技研究,在他的弟弟物理學家趙松齡的幫助下,對笛子的頻率計算與套用,以及溫度與音準問題等,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和實驗,完成了幾萬個數據的演算,終於為笛子製作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趙松庭在教學上頗有建樹,他的學生中有不少人在海內外享有盛名。此外,趙松庭還進行了兩項研究,一是彎管笛,可以增加笛子的長度,而不影響演奏的方便;二是“同管雙笛”,又名“雁笛”,演奏時雙手如同大雁飛舞,非常別致美觀。此笛歷史文獻有記載,從壁畫中能見到,但還未發現過實物。

中國笛子有以秀美、典雅、華麗為特色的“南派”和以粗獷、明亮、剛勁特色的“北派”,趙松庭為了更好地表現時代精神,打破南北的界限,兼收兩者之長,並借鑑西洋長笛的某些技巧,形成柔中有剛、剛柔並濟的“浙派”。他還將嗩吶的特殊循環換氣法運用到笛子演奏上,豐富了笛子的表現手段。趙松庭的笛子藝術自成體系,包括演奏、創作、教學、科研、製作等方面。

趙松庭在美學觀點上,主張“音樂技巧為表現內容服務,脫離內容表現的不能稱為技巧;竹笛本身在不斷發展,技巧也必須不斷創新;技巧不論中外古今年內南北西東,只要對內容表現有幫助,我們都要吸收。”趙松庭的笛藝雖然來自民間,未進過音樂院校,但他的文學修養與科技知識相當淵博,因而教學的系統性,科學性較強,教材的編寫也相當簡明扼要,結構嚴謹,門下弟子成才率甚高。趙松庭為了弘揚民族音樂,不辭辛勞,四處奔波,是一位踏踏實實耕耘於民族樂壇的實幹家。趙松庭2001病故於杭州

職業生涯

趙松庭笛韻網站笛簫聯盟向趙松庭獻的花圈
趙松庭,民盟浙江省委原常委、浙江省政協第六、第七屆委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浙江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浙江省音樂家協會原主席、浙江藝術學校原名譽校長、中國著名笛子藝術大師趙松庭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1年3月9日6時30分,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不幸逝世,享年78歲。

趙松庭同志1924年9月30日出生於浙江東陽市一個書香門第家庭,自幼成長在民間音樂廣袤而肥沃的土地上。他九歲開始吹笛子,先後向崑曲藝人和學校老師學習演奏和樂理,學習崑曲和婺劇。曾在學校樂隊中擔任隊長和正吹。1947年,考入上海法學院攻讀法律。1949年春,浙中解放,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解放軍文工團。從此,他帶著心愛的笛子跑遍了大江南北。1950年,他隨團到朝鮮戰場慰問演出,先後七次立功,並提升為樂隊副隊長。1954年,他因傷回國。離開了硝煙瀰漫的戰場,面對祖國的錦繡河山,他的心中充溢著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於是滿懷激情地創作子富有時代氣息和象徵意義的笛子名曲《早晨》。為他今後震動世界樂壇,奠定了基礎。1955年,趙松庭從文工團復員後,任東陽婺劇團導演,不久即借調至浙江歌舞團到各地演出。1956年,趙松庭參加在北京舉行的規模宏大的首屆全國音樂周活動,他的演奏獲得雷鳴般的掌聲,組委會破例讓他再吹奏一曲,《人民日報》為此專門作了報導。當天晚上,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自己的家裡接見了他,並指名趙松庭參加中國青年藝術家代表團出訪西歐。1957年,趙松庭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上,以他的樂曲和具有創新技巧的演奏,令140多個國家的青年代表為之傾倒,人們驚嘆:“這箇中國人一根笛子就頂一個交響樂隊。”1964年,趙松庭參加“上海之春”音樂會,第一次用排笛演奏了自己創作的樂曲,《文匯報》撰文給予高度評價。

1976年,趙松庭調入浙江藝術學校任笛子教師,開始了專門的教學工作。從此,趙松庭同志以他長期的藝術積累和廣博的學識,精心培育了一批技藝精湛、富,有創造性才能的學生。趙松庭的笛子教育水平和成就,大大促進了浙江藝術學校聲譽和知名度的提高,促進了學校的教學建設和發展。早在20年前他就提出浙江藝術學校應該升格為藝術學院,以後又多次提建議。趙松庭同志的笛子藝術和教育名聞遐爾,各地請他教學和講學接踵不斷,在近二十年中,他先後應邀受聘至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天津、武漢、成都、香港、台灣等地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講學。他在培養笛藝人才的同時,也為中國文化的傳播和弘揚,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趙松庭趙松庭作品
趙松庭從事笛子藝術工作六十年,被公認為中國笛子的代表人物之一,浙派笛子藝術的創始人,並被譽為“江南笛王”。他首創吹笛循環換氣法,名揚九州,他創造和首先使用了排笛,創造了L型倍低音大笛,親手設計製作出古代笛類吹奏樂器“篪”(chi)。他首創橫笛頻率計算的理論和方法,創作及改編了《早晨》、《三五七》、《二凡》、《西皮花板》、《鷓鴣飛》、《婺江風光》、《採茶忙》、《幽蘭逢春》等十餘首笛子獨奏曲,皆已廣泛流傳。這些樂曲,已成為中國樂壇藝術寶庫中的瑰寶。與此同時,他發表了《竹笛源流》、《橫笛頻率計算和套用》、《溫度與樂器音準問題》、{低音笛及L型笛》、《中國笛子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同管雙笛》等論文,編著出版了《趙松庭的笛子》、《竹笛演奏技巧廣播講座》、《笛藝春秋》等著作。他的教學,十分注重基本功紮實和藝德培養,他以形象生動的比喻,所講的藝德、藝技,使學生們沒齒難忘,有時候,他以幽默風趣的方法,鼓勵學生提高認識,增強信心。他有較高的文學修養和豐富的歷史知識,與人交談,他往往可以引經據典,出口成章。他的笛子功夫,古稀之年,仍然是那么青春勃發。最近幾年,他親自參加演奏並出版了印片《趙松庭笛曲精選》和《笛子教程音像帶十講》等。他所培養的一批當代傑出的笛子演奏家,遍布中國大陸及台灣、香港等地區,有的已到亞歐美澳各國去大顯身手,弘揚中國音樂文化。正如一位文藝評論家所說:在全國各地和華人圈內,凡笛子吹得最好的,大多數是趙松庭的學生。

在“文革”十年浩劫中,趙松庭同志受到了衝擊,遇到了不應有的遭遇。但是,就在他人生中最困難的一段時光中,他並沒有放棄對事業的追求,他以達觀的態度面對現實。在此期間,他除了教授學生以外,還進行了大量的學術研究。趙松庭為人和靄、謙虛,淡泊名利。對同行,他謙虛、禮讓;對學生,他和靄、耐心;他從不計較名利,一生兩袖清風。

改革開放以來,趙松庭同志更加精神煥發,老當益壯。看著浙江藝術學校在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教育廳、文化廳等部門的關懷下不斷發展,尤其是看到浙江藝術職業學院開始籌建、招生之後,他的心中感到十分欣慰,即使在重病之中,他還對狙國藝術的未來充滿信心,還一再表示病好之後,再做幾件事,使前去看望的領導、同事和學生們深受感動。

趙松庭同志集笛子演奏、創作製作科學研究、著述和教學於一身,他對浙江和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及其發展的貢獻是巨大的。人們要學習趙松庭同志永遠以創造性的勞動作為奉獻的精神,為弘揚先進的文化、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而努力奮鬥,並以此告慰一代笛王、笛子藝術大師趙松庭。

個人詩作

趙松庭趙松庭
《登泰山即興》
趙松庭
從容不迫登泰山,石級萬千腳下看。
若得攬天長纓在,縱身跳入白雲間。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五日深夜。

漢江飛彩鳳,雲夢聚玉龍。
霜竹迎風綠,山花透雨紅。
一九八二年四月六日於武漢即興。

相關條目

粵劇名家(二)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這些粵劇名家都為粵劇的繁榮發展奉獻了自己的青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