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頭笛
邊棱音氣鳴樂器。竹笛中央的節隔兩旁各有一吹孔,兩個吹孔都能吹,故名。管中央的節隔起笛塞作用,吹奏左孔,左半支笛發音;吹奏右孔,右半支笛發音。左半支笛有三個指孔吹孔;右半支笛有四個指孔,三上一下。《新唐書·南蠻傳·驃下》:“有兩頭笛二,長二尺八寸,中隔一節,節左右開沖氣孔,兩端皆分洞體為笛量。左端應太簇,管末三穴:一、姑洗,二、蕤賓,三、夷則;右端應林鐘,管末三穴:一、南呂,二、應鐘,三、大呂,下托指一穴,應清太簇。兩洞體七穴,共備黃鐘、林鐘兩均。”
竹笛中央的節隔兩旁各有一吹孔,兩個吹孔都能吹,故名。 管中央的節隔起笛塞作用,吹奏左孔,左半支笛發音;吹奏右孔,右半支笛發音。 左半支笛有三個指孔吹孔;右半支笛有四個指孔,三上一下。
邊棱音氣鳴樂器。竹笛中央的節隔兩旁各有一吹孔,兩個吹孔都能吹,故名。管中央的節隔起笛塞作用,吹奏左孔,左半支笛發音;吹奏右孔,右半支笛發音。左半支笛有三個指孔吹孔;右半支笛有四個指孔,三上一下。《新唐書·南蠻傳·驃下》:“有兩頭笛二,長二尺八寸,中隔一節,節左右開沖氣孔,兩端皆分洞體為笛量。左端應太簇,管末三穴:一、姑洗,二、蕤賓,三、夷則;右端應林鐘,管末三穴:一、南呂,二、應鐘,三、大呂,下托指一穴,應清太簇。兩洞體七穴,共備黃鐘、林鐘兩均。”
骨笛,笛子的一種,也是最早的樂器。又稱鷹笛或鷹骨笛,藏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邊棱氣鳴樂器,藏語稱當惹。用鷲鷹翅骨製成,流行於西藏、青海、雲南、四川、甘...
起源和歷史 製作 演奏方式 未解之謎 相關內容苗笛,苗語稱“丟目”。苗族橫吹單簧氣鳴樂器。流行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桂北苗族聚居地區。用竹材製作,一般多用一節竹子製成。管長約40厘米,管徑1厘米左...
簡介 製作 演奏 作用賈湖骨笛出土於距今7800年~9000年的同時期最為豐富的史前聚落遺址河南賈湖遺址,1984年至1987年及2001年,這裡先後出土了30多支用丹頂鶴尺...
簡介 年代與分期 其他骨樂器 歷史意義 製作技巧口笛——中國竹笛家族中個子最小的一員,最早可追溯到 7000~8000 年前的河南 賈湖舞陽骨笛和浙江河姆渡骨哨,這類骨笛、骨哨大多採用動物的骨頭製作而...
歷史淵源 種類 演奏 選擇1964年12月生,原名張紀保。山東省蒼山縣人。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1983年入伍進疆,1995年退出現役,現居烏魯木齊。先後在兵團日報社做編輯...
人物簡介 作品欣賞 相關評論笛子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漢族樂器,也是漢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
簡介 歷史 形狀構造 入門與技法 種類無孔笛,原謂無法吹鳴的無孔之笛;於禪林中轉指禪宗悟境無法以心思或言語來表達,猶如無法吹鳴之無孔笛。
禪林用語 修真用語, 使管身兩頭相通,首尾均可發音。在靠近尾端的管長1/3管段上,開有三個圓形按...
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並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
歷史記載 基本構造 樂器分類 樂器保養 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