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鷹笛
歷史
藏族鷹笛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

結構
管身多用鷲鷹的翅膀骨製作,一般全長24厘米~26厘米、管徑1.5厘米左右,管內中空無簧哨,上下兩端管口皆為通孔,在管的下端開有三個按音孔。製作時,先將翅膀骨上的肉剔刮乾淨,鋸掉兩端骨節,磨平上下管口,除去骨髓。兩端管口呈橢圓形,上口較大,下口較小,從下口往上,每隔2.2厘米左右,鑽有一個直徑0.7厘米(稍呈橢圓形)的按音孔,按音孔共有三個。
現狀
由於藏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所致,製作鷹笛的原材料鷹翅骨極難尋找,往往只在海拔高達4000多米的高山上才可能發現。據西藏民間傳說,雄鷹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會沖向太陽,直到化為灰燼,因此地面上很難見到它的屍骨,偶爾有因為極端氣候,雄鷹沒有飛過雪山被凍死,人們才有機會拾撿到鷹翅骨。1952年,次旦出生於拉薩。1963年,他進入北京中央民族學院開始了為期6年的竹笛專業學習,畢業後進入西藏歌舞團從事竹笛演奏。出於對鷹笛這種獨特樂器的欣賞與熱愛,次旦內心渴望彌補鷹笛失傳的遺憾,作為一名藏族演奏家,有興趣更有責任使鷹笛重現於世,挽回藏區的藝術瑰寶鷹笛。
塔吉克族鷹笛
由來傳說
關於鷹笛,塔吉克族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

形制結構
管身多用鷲鷹的翅膀骨製作,全長24厘米~26厘米、管徑1.5厘米左右,管內中空無簧哨,上下兩端管口皆為通孔,在管的下端開有三個按音孔。製作時,先將翅膀骨上的肉剔刮乾淨,鋸掉兩端骨節,磨平上下管口,除去骨髓。兩端管口呈橢圓形,上口較大,下口較小,從下口往上,每隔2.2厘米左右,鑽有一個直徑0.7厘米(稍呈橢圓形)的按音孔,按音孔共有三個。開按音孔的工藝十分重要,民間多以食指和中指在骨管上平展的寬度作為標準距離。鷹笛不僅長短有別,管口大小有異,所開的音孔距離也不同。多才多藝的塔吉克族人民,每當鷹笛開完音孔以後,還要在白淨而俊俏的笛身上雕刻出圖案紋飾或題字,猶如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更為奇特的是,鷹笛做好以後先不能吹奏,要放置在屋內的房柁上,經過半年時間的煙氣薰染,使外表呈現出美觀、雅致的暗紅色之後,方可取下帶在身邊。還有一種鷹笛,管身長28厘米,上端管徑2厘米,下端管徑1厘米,管身開七個按孔(前六後一),上端正面開一個方形吹口。
吹奏方法
演奏時,左手中指按上孔,右手食指和中指按下兩孔。

現存狀況
在塔吉克族人民聚居的塔什庫爾乾,不論你漫步在山村里,還是走在綠草如茵的牧場上,都會聽到令人神往的鷹笛聲,它伴著人們雄渾的歌唱和健美的舞蹈,使塔吉克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具有濃郁、強烈的帕米爾高原風格。鷹笛多用於盛大節日、婚禮和迎賓送客等喜慶場合,在歌舞、叼羊或賽馬等活動中,也是離不開的伴奏樂器。專業文藝團體在創編的塔吉克族舞蹈中,還將鷹笛作為道具使用。鷹笛常吹奏民間樂曲,較著名的有《塔里要吾里》等。
形制
骨笛管身多用鷲鷹的翅膀骨製作,也有用仙鶴的腿骨製作的。骨笛規格不一,長短、粗細各不相同,通常比竹笛短而細,一般翅骨笛管長25厘米左右,鶴腿笛管長29厘米左右,管徑2厘米左右。管身上口密封,只留一窄縫作為吹孔,管端的背面斜開一發音孔,管身正面下部開有六個按音孔(或開成前五後一)。演奏時,骨笛豎置,右手在下,無名指、中指和食指按第一、二、三孔,左手在上,無名指、中指和食指按第四、五、六孔。運用平吹超吹,音域d1—e3。音色清脆、悠揚。吹奏中多使用上滑音和顫音等技巧。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還流傳有一種用大雁的翅膀骨做的雁骨笛。管身無固定規格,在笛管上端管口置一木塞,木塞與管壁之間留有一道縫隙作吹孔,管身開有六個按音孔。奏法與鷹骨笛相同。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