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

朝鮮族

朝鮮族(조선족)又稱韓民族(한민족),又稱朝鮮民族、韓民族韓族和高麗族等,是東亞主要民族之一。朝鮮族主要分布在朝鮮半島(한반도)的朝鮮和韓國、中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及其他原屬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其餘韓裔散居美國、日本等世界各地。除朝鮮半島外,有過百萬的朝鮮族人口為中國和美國居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朝鮮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朝鮮族人口數為1923842。

基本信息

概述

(圖)朝鮮族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的吉林、遼寧和黑龍江三省,少數散居在內蒙古和內地一些城市。朝鮮族是個跨界民族,除我國外,朝鮮、韓國、日本等地還有6000多萬人分布。中國的朝鮮族是十七世紀時由朝鮮半島遷徙過來的。朝鮮族喜穿素白服裝,所以被稱為“白衣民族”。

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朝鮮語系屬問題,學術界尚有爭議,但多數意見傾向於屬阿爾泰語系。朝鮮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稱於世。男子喜歡摔跤、踢足球,女子喜歡壓跳板和盪鞦韆。朝鮮舞蹈包括長鼓舞刀舞扇舞、巫舞等。
朝鮮族多數從事農業生產,部分從事林業、副業,尤其擅長種植水稻,延邊地區是中國東北的主要水稻產區。朝鮮族特別重視文化教育,熱愛歌舞與體育活動。人均受教育程度居中國各民族首位。

歷史沿革

朝鮮族朝鮮族
中國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3省的朝鮮人。其中一部分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定居東北境內。自19世紀中葉起,陸續有較多的朝鮮人遷入,尤其是1869年朝鮮北部遭受大災荒後,大批朝鮮人遷至延邊等地。這是中國朝鮮族的主要來源。他們定居下來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一個民族。

據統計,1870年在鴨綠江北岸一帶已有28個朝鮮族聚居鄉。清光緒七年(1881)延邊地區朝鮮族已達1萬多人。1883年在集安、臨江、新賓等縣的朝鮮族居民已有3.7萬多人。同一時期,烏蘇里江沿岸一帶也移入為數不少的朝鮮族農戶。

19世紀50~60年代,清政府對入境的朝鮮農民尚採取封禁政策。後來改行招民開墾政策。1881年在吉林設定荒務局,在南崗(琿春)、延吉、東溝等地設定招墾局,招募移民,凡應募移入者,均為中國臣民。

1885年清政府將圖們江北岸長約700里、寬約50里的地區劃為朝鮮族農民專墾區,更便於朝鮮農民大批移入東北地區定居。

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吞併朝鮮,不堪忍受帝國主義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朝鮮人民和部分愛國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國東北各地,到1918年已達36萬多人。

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時發現,有一部分中國朝鮮族的祖先早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東北境內。如遼寧省蓋縣朴家溝村姓朴的朝鮮族,在當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民族語言

朝鮮族朝鮮族
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朝鮮語在類型上和阿爾泰語系相近。朝鮮文創於15世紀,是一種字母音節文字,以音節為單位進行標記。朝鮮語共有40個字母,其中有元音21個,輔音19個。在朝鮮語,元音是音節的中心,輔音只有和元音結合才能構成文字。朝鮮語的輔音不僅可以在音節開頭與元音相拼,還可以在元音作為韻尾發音。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系屬尚無定論;朝鮮文創於1444年,有40個字母,是音素字母,拼寫時,把同一音節的音素迭成字塊構成方塊形文字。

生活習俗

服飾

朝鮮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為短衣長褲。男子上衣斜襟無扣,用布條打結外加坎肩,下衣褲襠肥大,褲腳系帶。婦女短衣斜襟無鈕扣,以彩帶為結,長裙分纏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婦女多穿白色長裙,中年婦女多穿纏裙,長及腳跟。年輕婦女的裙幅多為色彩鮮艷的綢緞。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膠鞋,勞動時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膠鞋。現在除節日或民族集會外,朝鮮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裝,和漢族已無甚差別。

飲食

朝鮮族以為米飯為主,多為大米飯、二米飯,湯每餐必備,尤喜喝大醬湯。

民族特色菜有,辣白菜、冷麵。狗肉是朝鮮族喜吃的肉食之一,除婚喪及節日不吃肉外,其他季節都可吃狗肉。

朝鮮族飲具器皿別具風格,一般一灶兩鍋,其鍋邦深底闊,特別鐵蓋,便於燜飯,但炒菜不便。一般是一鍋飯、一鍋湯。桌中間一盆飯,一人一匙,並備有涼水。器皿講究衛生,女人用壇罐頂水(現已不見)。

居住

(圖)朝鮮族朝鮮族——風俗

多居馬尾式住宅,建於近水源方便之處。房屋以木搭架,用拉哈辮抹泥為牆,屋頂四面坡,用稻草覆蓋。每房有四扇或五扇門(同時也是窗),室內通屋為炕,進屋脫鞋,盤腿而坐。農村在房屋東端室內養一頭大黃牛,院內放牛車及搗米用的杵臼

喪葬

朝鮮族朝鮮族
先將屍體頭向西抬到七星板上,放在屋裡擺上供品,這時趕製壽衣。家人與近親穿好喪服,男子戴麻制喪帽,女戴麻制喪圈。靈柩放三天、五天、七天、九天不等。弔喪者向遺體三叩首,同時帶去禮物。出殯前給死者擦身換衣,並把屍體用麻布捆三處入棺。下葬時家屬抬著死者的靈柩,放在挖好的墓穴里掩埋,直系親屬對死者要連祭三年。進入現代社會後,移風易俗,也出現了深葬,火化等。

禮儀

朝鮮族禮節很嚴。晚輩對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見面也要用敬語;與長者同路時,年輕者必須走在長者後面;路遇認識的長者,要問安讓路;就餐時給老人擺單人桌,父子不同席,兒媳恭順地侍候,待老人吃完,全家才能就餐;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喝酒,席間若無法迴避時,年輕人應舉杯背席而飲;年輕人不能在老人面前吸菸,不能借火,更不能和老人對火。

婚姻

朝鮮族朝鮮族
朝鮮族青年男女在共同的勞動或學習中,產生愛情慾訂婚時,必須先向各自的老人表明心意,以後,由男方父母帶兒子去女方家求婚。如女方父母拒見,則預示婚事不諧。如雙方老人見面,男女青年則可旁聽,說明婚事有成功希望。如雙方父母議妥,則男青年需先向婦方父母叩頭,然後,女青年再向男方父母叩頭。男女青年還必須明確表示願意贍養雙方老人,到此,親事即告訂妥。

舉行婚禮時,男女雙方各備豐盛酒席。男方先備牛車,車上鋪新被,新郎偕同二三名儐相,身穿禮服胸佩紅花,去女家接新娘。至女家,新郎先被推進一無人的房間——室內擺放一桌豐盛酒席,女方給新郎連斟三杯酒。其後,新郎將酒菜各選一點,用一張白紙包上,帶上一瓶白酒,請人送回自家,表示婚事愜意,女家招待甚豐。接著女家又給新郎送上一碗大米飯,裡面埋上三個雞蛋。新郎要剩半碗飯一個雞蛋給新娘,象徵此後共吃一鍋飯,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永成鸞鳳之好。儐相於席間也選一點菜餚,帶回家中,以示同喜。

此儀式結束後,新郎新娘向老人行跪拜禮,以謝玉成。然後新娘帶妝奩上車與新郎回家。

回歸途中,趕車人故意把車趕進橫壟地里任其簸簸,同車人歡笑一團,樂不可支。車進村邊,村人穿民族服裝,載歌載舞迎接新娘。此時由男家向趕車人獻出一小桌酒菜。宴罷,趕車在村中轉幾圈,再乘興將車趕到新郎家。新郎新娘下車後,步入屋內舉行婚禮,儀式與在女方家相似。儀式後,在場男女老幼同歌共舞。此時,新郎新娘“三問三答”,其內容是對老人的尊敬、對幼輩的愛撫及雙方海誓山盟之類的話語。宴罷,客歸,新郎新娘入洞房。婚事完畢。

入夫家第二天,新娘要為全家做早飯,以顯露自己的廚藝。早餐後則要行“舅姑禮”。“舅姑禮”上新娘把準備好的禮物拿出來贈給公公婆婆和小叔子、小姑子及其他近親屬。最後將禮物送給新郎,然後兩人互相對拜。結婚一個月或三個月或一年之後,新娘則可回門。這時,婆家則需要張羅釀酒、烙餅、打糕,然後僱車送去女方家。

朝鮮族有一種特殊的婚禮,稱為“歸婚禮”。如果一對夫妻結婚六十周年依然健在,且子女中無人夭折,同時擁有了孫子、孫女,則可以進行歸婚禮。婚禮上,兩人必須穿上結婚時穿過的禮服,其隆重程度不亞於年輕人。這天,子女、親戚按輩份遠近,年齡大小依次向老兩口敬酒並跪拜以示祝福。隨後,幸福的兩位老人坐婚車,繞村一周,以引來左鄰右舍,男女老幼前來祝福,祝福他們健康長壽。

民族節日

朝鮮族朝鮮族

朝鮮族傳統習慣中,較為重要,延續的主要有3月3日春遊活動和9月9日登高活動。每年的這一天,人們帶著豐盛的食物到山川、公園或風景區野餐,並開展各種文體娛樂活動。

朝鮮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十五、清明節、端午節、除夕節等。最為重要的當屬春節。

“9.3”民俗節,1952年9月3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之日。

六一節:“六一”節是國際兒童節,但在延邊已演化成新的全民節日。在延邊,人們把“六一”兒童節活動當成一項重大的愛幼活動。

“8.15”老人節:老人節是在龍井市東盛涌鄉一個老人協會的倡議下誕生的。1984年,老年人想給自己定個節日,經大家商討,因8月15日,是一年的成熟期,又是抗日勝利紀念日,於是便把這一天定為他們的節日。這樣1984年8月15日,老人節就在東盛涌鄉誕生了。1986年,延邊州委向全州推廣,遂成為全州老年人的節日。

民族醫學

朝鮮族在固有文化基礎上,吸收中醫藥的理論,結合本民族防治疾病的經驗而形成發展起來的傳統醫學體系。簡稱朝醫學或朝醫。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醫壽世保元》:朝鮮族傳統醫學的經典著作。朝鮮醫家李濟馬著於1894年。書中提出了較為完整的“四象醫學”學說,並用之於臨床,為朝鮮族傳統醫學奠定了基礎。

民族文化

民族舞蹈

(圖)朝鮮族朝鮮族——文化娛樂
朝鮮族人民具有悠久而優美的民族文化藝術傳統,尤其是能歌善舞,節日或勞動之餘,都喜歡用歌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歡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會”。伽椰琴彈唱、頂水舞、扇子舞、長鼓舞、農樂舞等都是受人喜愛的傳統歌舞節目。朝鮮族舞蹈優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裊娜,如仙鶴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剛勁跌岩,活潑瀟灑,反映了明朗激昂與細膩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

主要有:農樂舞巫舞長鼓舞扇舞扁鼓舞劍舞

民族歌曲

朝鮮族歌曲鏇律流暢婉轉、歡快明朗,朝鮮族稱民歌為“民謠”,其鏇律優美,自然流暢,富有很強的感染力與表現力。常常是一人放歌,眾人隨合。著名的民歌《桔梗謠》、《阿里郎》、《諾多爾江邊》等,幾乎家喻戶曉,人人會唱。

朝鮮族民間盛行歌舞,民眾能歌善舞,音樂別具一格,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歌詞樸實淳厚,曲調優美豐富,情緒熱烈歡快,結構完整勻稱。以《道拉基》、《囑嘿呀》等民歌最為著名。著名的歌曲有大合唱《長白之歌》、獨唱《閨女之歌》。

民族樂器

朝鮮族民間樂器原有40多種,流傳至今的只有伽倻琴、嗩吶、洞簫、長鼓、片鼓、橫笛、短簫、篳篥、細篳篥、伽倻琴等十餘種。

民族文學

(圖)朝鮮族朝鮮族——舞蹈

朝鮮族有著悠久的民族傳統文化。許多美麗、動人的神話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下來。朝鮮族神話有《檀君神話》、《高朱蒙神話》、《朴赫居世神話》、《金首露王神話》、《昔脫解王神話》、《金閼智神話》、《創世記》、《史妹結婚》、《木道令與島女成婚》、《巴里公主》、《成造本歌》、《先門後門》、《帝釋歌》等。

民間文學還有民謠、傳說、民譚(故事)、民間劇等多種形式。朝鮮族民間傳說有歷史傳說、人物傳說、地方風物傳說和動植物傳說等。風物傳說和動植物傳說的代表作品有《金達萊》、《百日紅》、和《三胎星》等。民譚多是生活故事和幻想故事,主要的作品有《年輕的大力士》、《紅松與人參》和《母子情深》等。這些故事在人物關係上,美與醜、善與惡的對比十分鮮明。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小說、詩歌等開始發展,詩歌和小說有《聞安重根報國讎事》、《感中國義兵事五首》、《晨星》、短篇小說《夢天》等。“九·一八”事變後,隨著抗日武裝鬥爭的展開,朝鮮族文學得到蓬勃發展,流傳於抗日根據地的革命歌謠和戲劇,揭開了現代朝鮮族新文學的序幕,其中如《反日歌》、《民族解放歌》、《統一戰線歌》、話劇《血海之唱》等,為朝鮮族文學增加了抗日救亡鬥爭的新內容。這一時期短篇小說和詩歌的代表作有《暗夜》、《名落孫山》、《北斗星》、《五月的紅心》等。另外,民間文學的蒐集和整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民族體育

朝鮮族人民熱愛體育運動。摔跤是他們的古老的體育和娛樂活動,盪鞦韆和跳板是婦女最喜愛的娛樂和體育活動,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愛好的體育活動。

朝鮮族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跳板盪鞦韆摔跤鐵連極頂瓮競走

民族刺繡

朝鮮族刺繡反映了朝鮮族婦女美好、細膩的生活感情,是民族美好的一種工藝表現形式。朝鮮族婦女自古以來創造並發展了自己固有的刺繡技法。刺繡品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以藝術欣賞為主的手工刺繡品,另一種是裝飾生活環境的機繡品。手工刺繡亦稱繪畫刺繡,主要描繪美麗的自然風景、人物、動物、植物等現實。手工刺繡以多樣化的形式、材料和多種刺繡技法裝飾的刺繡作品。

文化教育

朝鮮族人民特別重視教育,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就興辦了不少學校。有“寧肯啃樹皮,也要讓兒女上學”的好傳統。解放後,各地紛紛建立“家長會”、“董事會”等民間辦學組織,自籌資金、材料,辦起了幾百所中國小。

早在1949年在延吉就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少數民族綜合大學——延邊大學。後來陸續創辦了延邊醫學院、延邊農學院、延邊教育學校等高等院校和延邊藝術學校等十幾所中等專業學校和1000多所中國小校。各級教育網已經形成。各類院校已造就出的一代代朝鮮族的高、中級知識分子,遍布中央、省和朝鮮族地區的各條戰線。在延邊地區還建立了各種成人教育學校。農業、林業、文、史、教育等各種科研團體,為延邊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建築特點

(圖)朝鮮族朝鮮族——建築

朝鮮族民居多為山頂式的青瓦白牆建築,除城鎮住宅有簡單的院牆外,農村通常不建院牆而和左鄰右舍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房屋的建築多面向南或東南、西南,有瓦房與草房,房牆外多刷白色。住房的平面多數為矩形,也有L形的,有的設外廊。在城鎮中,住宅多用青灰色陶瓦屋頂。瓦頂坡面略有曲線,檐頭四角和屋脊兩端向上翹起,瓦當和脊頭加簡單花飾,形成活潑明快的風格。

屋頂多四個斜面構成,屋頂多作成四坡式,比較普遍的做法是,在椽子上鋪稻草簾或柳樹枝條,上面抹泥,再覆蓋30—50厘米厚的稻草,最後用草繩編成格線,將整個屋頂包住,或用草簾逐層相搭接,將屋頂蓋滿,以防起風將稻草吹散。主室上蓋為大“人”字形,兩翼斜坡較小,用穀草或灰瓦片覆蓋。

每套房屋正面開一扇或四扇門,同時開窗。後面一般亦設門和窗。門窗為推拉式,門視窗的尺寸相同,往往是門窗不分,都可做出入口,窗欞豎向排列密,橫格間隔遠,再加門視窗狹長,使得本來低矮的房身給人以挺拔秀麗之感。房內一般分寢室、客室、廚房和倉庫等。有的在正房蓋廂房,作為住房和倉庫。室內用土磚或平埋的片石鋪成平炕。

住房的構造主要是木構架承重。室外屋基離地60—70厘米,外有台階。周邊再砌上石塊。外牆也是先立起木框架,兩面編織草繩或柳條,外抹泥漿,白灰罩面,中間充填沙土;也有不填沙土,做成空心牆的。內隔牆多用雙面抹灰的板條牆。房屋別具一格。屋頂四面斜坡,屋裡用木板隔成單間,各屋之間有門道相通。屋內設平地炕,炕底有火道,即使是嚴冬,室內也溫暖如春。居室內靠牆設推拉門壁櫥,供存放衣物、被褥之用,使室內顯得寬敞雅致。家人和來客進門就上炕,鞋要脫在門口,以保持室內清潔。

民族裝束

(圖)朝鮮族朝鮮族——服飾

朝鮮族歷來喜穿白衣素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稱。朝鮮族的傳統服飾有男女上衣、褲子、裙子、外套、袍、坎肩及笠帽、船形鞋等。除了日常的服裝外,還有周歲服裝、結婚禮服、喪服等禮儀服裝。

男子裝束

男子穿白色斜襟短上衣,斜襟、左衽,寬型袖筒,下身穿寬腿、肥腰、大襠的長褲。他們還喜歡外套黑色或其他顏色的帶紐扣的"背褂"(坎肩)。冬天多穿短大衣或棉、毛大衣。下穿燈籠褲,這種褲子褲腰寬,褲襠和褲管肥大,便於在炕上盤腿而坐,穿時將褲腰前部折起後繫上腰帶,褲管下口用布帶系綁。節日時多戴禮帽。現在青年男子戴鴨舌帽,中老年人戴氈帽

女子裝束

朝鮮族女裝多採用絲綢或柔軟面料製成,其最大特點為短襖長裙,其色彩和紋飾都很講究,優雅而漂亮。女襖的襖襟很短,無扣,用綢帶系住,襟和下擺略呈弧形,線條柔和。

年輕女子喜在袖口及衣襟處鑲飾彩色綢緞邊。老年婦女冬天外面加穿皮毛為里、綢緞為面的坎肩。裙子分筒裙和纏裙兩種,又有長裙和短裙之別。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系寬腰帶,內套白色襯裙,再將外面的裙子纏裹下身,最後把裙子左下角提起掖在腰帶內,這是雍容華貴的象徵。年輕婦女可以穿纏裙或褶裙,未成年的少女只能穿褶裙,褶裙為直筒式,腰間有很多細褶,寬大而飄逸。

朝鮮族婦女頭飾較簡單,女孩多留娃娃頭短髮,未婚少女梳一條長辮,婚後挽發於腦後,除在辮根和辮梢系彩色頭繩及在髮髻上插金屬簪外,無其它飾物,樸素大方。

童裝

朝鮮族童裝色彩艷麗,多採用朝鮮族特有的七色彩緞作袖筒,衣身採用彩色綢緞,被稱為“七彩衣”,象徵著如彩虹般光明美好。

兒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斕的“七色緞”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飄逸。女服則為短衣長裙,朝鮮族叫“則”和“契瑪”。

民族名人

歷史名人

(圖)朝鮮族朝鮮族

金喬覺(佛號:地藏王菩薩,古朝鮮“新羅國王子”,其道場在安徽省池州市九華山。
崔致遠(857~?)朝鮮新羅時期詩人。

現代名人

金焰(中國影星、出生於首爾)
鄭律成(中國作曲家、出生於光州)
李永泰(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原空軍副司令員)
趙南起(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前全國政協副主席)
李德洙(中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
李相榮(中國長征四號乙火箭總設計師、總指揮,生於黑龍江五常)
李旭(1907—1984)現代朝鮮族詩人。曾用名鶴城,筆名月樹。出生於海參崴,3歲時隨父母來到吉林省延邊定居。出版詩集有《北斗星》(1947)、《故鄉的人們》(1957)、《長白山下》(1959)、《李旭詩選集》(1979),他的詩作哲理性強,以簡潔凝練見長。
金明善(中國遼寧大學國際經濟學院教授,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崔健(中國歌手,出生於北京)
崔美善(1934—)中國舞蹈演員。朝鮮族。1951年考入北京中央戲劇學院舞蹈研究班。1957年,在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上,她領舞的《孔雀舞》獲金質獎。
金海心(中國明星、出生於吉林省)
張千一(中國作曲家)
金星(中國知名現代舞蹈家)
盧東彪(中國著名大畫家,出生於黑龍江省)
姜景山(中國工程院院士)
羅永浩(原北京新東方學校GRE教師,牛博網創辦人)
高仲勛(足球運動員)
南勇(中國足球運動管理官員,曾任足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

民族政策

新中國成立前,朝鮮族地區處於封建地主經濟階段,並有一些資本主義經濟成分。

新中國成立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先後建立了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長白朝鮮族自治縣

中國56個民族名稱

官話拼音中文名稱人口
Hàn Zú 漢族1,230,117,207
Zhuàng Zú壯族16,178,811
Mǎn Zú滿族10,682,263
Huí Zú 回族9,816,802
Miáo Zú 苗族8,940,116
Wéiwúěr Zú 維吾爾族8,399,393
Tǔjiā Zú土家族8,028,133
Yí Zú彝族7,762,286
Měnggǔ Zú蒙古族5,813,947
Zàng Zú藏族5,416,021
Bùyī Zú布依族2,971,460
Dòng Zú侗族2,960,293
Yáo Zú 瑤族2,637,421
Cháoxiǎn Zú朝鮮族1,923,842
Bái Zú白族1,858,063
Hāní Zú哈尼族1,439,673
Hāsàkè Zú哈薩克族1,250,458
Lí Zú黎族1,247,814
Dǎi Zú 傣族1,158,989
Shē Zú畲族709,592
Lìsù Zú傈僳族634,912
Gēlǎo Zú仡佬族579,357
Dōngxiāng Zú東鄉族513,805
Gāoshān Zú 高山族458,000
Lāhù Zú拉祜族453,705
Shuǐ Zú水族406,902
Wǎ Zú佤族396,610
Nàxī Zú納西族308,839
Qiāng Zú羌族306,072
Tǔ Zú 土族241,198
Mùlǎo Zú仫佬族207,352
Xíbó Zú錫伯族188,824
Kēěrkèzī Zú柯爾克孜族160,823
Dáwòěr Zú達斡爾族132,394
Jǐngpō Zú景頗族132,143
Màonán Zú毛南族107,166
Sǎlá Zú撒拉族104,503
Bùlǎng Zú布朗族91,882
Tǎjíkè Zú塔吉克族41,028
Āchāng Zú阿昌族33,936
Pǔmǐ Zú普米族33,600
Èwēnkè Zú鄂溫克族30,505
Nù Zú怒族28,759
Jīng Zú京族22,517
Jīnuò Zú基諾族20,899
Déáng Zú德昂族17,935
Bǎoān Zú保全族16,505
Éluōsī Zú俄羅斯族15,609
Yùgù Zú裕固族13,719
Wūzībiékè Zú烏孜別克族12,370
Ménbā Zú 門巴族8,923
Èlúnchūn Zú 鄂倫春族8,196
Dúlóng Zú獨龍族7,426
Tǎtǎěr Zú塔塔爾族4,890
Hèzhé Zú赫哲族4,640
Luòbā Zú珞巴族2,96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