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

加勒比海

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是大西洋西部、南北美洲之間的一片海域的名稱,它的北部和東部的邊緣是一連串從墨西哥灣一直延伸到委內瑞拉的島嶼,被稱為西印度群島,包括北部的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牙買加、波多黎各和東部的小安的列斯群島。加勒比海南部是南美洲北部的幾個國家,包括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巴拿馬。其西部是中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國家,包括哥斯大黎加、尼加拉瓜、宏都拉斯、瓜地馬拉、貝里斯、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部分。

基本信息

概述

加勒比海是大西洋西部的一個邊緣海。西部和南部與中美洲及南美洲相鄰,北面和東面以大、小安的列斯群島為界。其範圍定為:從尤卡坦半島的卡托切角起,按順時針方向,經尤卡坦海峽到古巴,再到伊斯帕尼奧拉(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國)、波多黎各,經阿內加達海峽到小安的列斯,並沿這些群島的外緣到委內瑞拉的巴亞角的連線為界。中美的多數河流都流入加勒比海,但南美的大部分河流都匯合於奧里諾科河,並於西班牙港的正南流入大西洋。最大河流是哥倫比亞的瑪格達萊納河,全長1550公里,發源於維拉省的瑪格達萊納湖,在巴蘭基亞市四周流入加勒比海,是哥倫比亞水運最主要的通道。考卡河全長1024公里,發源於考卡省的索達拉湖,流入瑪格達萊納河,是瑪格達萊納河最大的支流。加勒比海流域最大的湖泊是尼加拉瓜湖,面積8157平方千米,尼加拉瓜湖與其西北面的馬那瓜湖(1041平方公里)之間有蒂皮塔帕(Tipitapa)河溝通。兩湖原為太平洋海灣,由於火山活動而與海洋隔離,形成湖泊。從湖的東南角流出的聖胡安河,全長180千米,為尼加拉瓜與哥斯大黎加的界河,向東南注入加勒比海。湖西南的里瓦斯(Rivas)地峽,寬僅19千米,成為隔離湖域與太平洋的狹窄走廊。1820年左右曾有人提出開鑿溝通大西洋、太平洋的運河的構想,即由聖胡安河經尼加拉瓜湖,再鑿通里瓦斯地峽。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之後,原來開鑿尼加拉瓜運河的計畫即束之高閣。由於巴拿馬運河運力不足,尼加拉瓜運河的修建重新被提上日程。

歷史沿革 

殖民前

加勒比海加勒比海

前1世紀阿拉瓦人從今天的委內瑞拉等上了加勒比海南端的群島,他們慢慢地從南向北占據了大多數島嶼。1500年後卡利勃人逐漸將阿拉瓦人驅逐走了,當克里斯多福·哥倫布來到美洲時,阿拉瓦人居住大安的列斯群島和巴哈馬群島,而卡利勃人則占據了小安的列斯群島。

殖民時期

1492年哥倫布首次在巴哈馬群島等上美洲,由於當地的印第安人對歐洲外來者所感興趣的財富不感興趣,因此他們雖然在加勒比海群島上殖民,但大多數人繼續航行到美洲大陸上去了。繼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後英國、荷蘭和法國都在這裡建立了殖民地。連丹麥和庫爾蘭都在這裡建立了殖民地。連丹麥和庫爾蘭都在這裡建立了殖民地。

16世紀加勒比海成為海盜的天堂。許多海盜甚至是由他們本國國王授權的,加勒比海上的眾多小島為他們提供了良好的躲藏地,而西班牙運送珠寶的艦隊是他們的主要攻擊對象。

獨立

大多數加勒比海島嶼在20世紀都獲得了自己的獨立。

區域劃分

中、南美洲的鋸齒形彎曲岸線,把加勒比海分成幾個主要水域: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沿岸外方的宏都拉斯灣、巴拿馬近岸的莫斯基托灣、巴拿馬科隆附近的巴拿馬運河、巴拿馬和哥倫比亞邊境的達連灣、委內瑞拉北部馬拉開波湖口外的委內瑞拉灣以及委內瑞拉和特立尼達島之間的帕里亞灣。

加勒比海的主要進出口是尤卡坦半島與古巴島之間的尤卡坦海峽、古巴與伊斯帕尼奧拉島之間的向風海峽、伊斯帕尼奧拉島與波多黎各到之間的莫納海峽、維京群島與馬丁海峽之間的阿內加達海峽以及多米尼加島以北的多米尼加海峽。各個海峽的水深都在1000米以內。

地形地貌

加勒比海加勒比海

加勒比海被許多狹長的半島和島嶼所割裂,形成半封閉海。海底地形複雜,海域以牙買加海嶺為界,分成東、西兩部分。東加勒比海面積較大,略呈長方形;西加勒比海又稱開曼海,面積較小,略呈半圓形。一系列海嶺、海溝、海台和海盆互動分布。加勒比海盆被若干海脊分隔,使之海盆與海溝成交錯分布。自西向東有尤卡坦、開曼、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格瑞那達5個海盆,大部水深3200~4500米。最北的尤卡坦海盆,水深約為5000米,南有開曼海脊與開曼海盆分隔開。該海脊從古巴直達中美近岸,其東部露出海面的就是開曼群島。開曼海溝相當狹窄,與開曼海脊平行,自西經85°延伸至75°,一直向東通過向風海峽與安的列斯群島弧外側的波多黎各海溝相接,平均深度5000~6000米,加勒比海的最大水深(7686米)就在這裡。再往南,有較寬的楔形尼加拉瓜海隆,把海溝與哥倫比亞海盆分開,牙買加島就在此海隆之上。 西部海台上廣布淺灘和珊瑚島礁。海底山脈貝阿塔海嶺從海地島南端的貝阿塔角向西南延伸,阿韋斯海嶺同小安的列斯島弧的走向一致,兩者將東加勒比海分為較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面積較小格瑞那達3個海盆,哥倫比亞海盆與委內瑞拉海盆在貝阿塔海嶺南端深4000米處連成一體,海盆底部地勢平坦,水深4000~5000米。大的島嶼有:古巴島、伊斯帕尼奧拉島、牙買加島和波多黎各島等。岸線異常曲折,多海灣良港。主要海灣有:宏都拉斯灣、莫斯基托斯灣、達連灣和委內瑞拉灣等。

加勒比海的四周幾乎被中南美洲大陸和大、小安的列斯群島所包圍,西北通過萬卡坦海峽與墨西哥灣相連。中、南美洲的鋸齒形彎曲岸線,把本海區分成幾個主要水域: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沿岸外方的宏都拉斯灣;巴拿馬近岸的莫斯基托灣;巴拿馬科隆附近的巴拿馬運河;巴拿馬和哥倫比亞邊境的達連灣;委內瑞拉北部馬拉開波湖口外的委內瑞拉灣;以及委內瑞拉和特立尼達島之間的帕里亞灣。它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1400千米,面積約為264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內海,有人曾把它和墨西哥灣並稱為"美洲地中海"。加勒比海也是沿岸國最多的大海。在全世界50多個海中,沿岸國達兩位數的只有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兩個。加勒比海平均水深2490米,是南北美洲的航行要道。1914年巴拿馬運河鑿通後,這裡更處於大西洋和太平洋航道的要衝。

氣候特徵

加勒比海加勒比海

海區大部分位於北緯10°~20°間,屬熱帶氣候,全年盛行東北風,高溫、潮濕,大氣處於不穩定狀態。每年6~11月中、北部出現熱帶風暴,9月最頻,風速可超過33.5米/秒,平均每年出現8次,給航運造成不利影響。海區的海流是由通過小安的列斯群島後形成的大西洋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各一部分匯合形成的強大暖流,以28~83厘米/秒速度自東向西流貫整個加勒比海,最後從尤卡坦海峽流入墨西哥灣。由於海區緯度低和暖流影響,海水錶層水溫高,常達27~28℃,冬夏季變化幅度小,介於25.6~28.9℃。100米以下水溫迅速降低,至600米深處,約為7~8℃,1000米深處5℃,1700米以下保持4.2℃。因水溫高、蒸發劇烈,表層海水鹽度較高,冬夏介於35.2~35.9‰之間;在水平分布上,西加勒比海自東北向西南鹽度降低,東加勒比海恰好相反。水面之下至200米,鹽度最高(36.7‰,尤卡坦海峽)。700~850米深中層水,鹽度最低。在34.7‰(東加勒比海)到/34.88‰(尤卡坦海峽)之間,深層水的鹽度接近35‰。高溫利於淺灘和火山島基座上繁殖珊瑚蟲,因而海區分布著眾多的珊瑚礁和珊瑚島。加勒比海地區一般屬熱帶氣候。但因受高山、海流和信風影響,各地有所不同。多米尼克部分地區年平均雨量高達889公分(350吋),而委內瑞拉沿海博奈爾(Bonaire)島只有25公分(10吋)。每年6∼9月,時速達120公里(75哩)的熱帶風暴(颶風)在北部和墨西哥灣比較常見,南部則極為罕見。

北大西洋深層水從向風水道下面進入加勒比海,含氧量為6毫升/公升,鹽度為35。委內瑞拉海盆1,800∼3,000公尺(5,900∼9,800呎)深處形成高氧水層。由於海底山脊的阻隔,來自南極的底層水不能進入,加勒比海底溫接近4℃(39℉),而大西洋底溫則不到2℃(36℉)。表層海流主要通過南部安地列斯諸島之間的水道和海峽進入加勒比海、然後在信風推動下越過狹窄的尤卡坦海峽進入墨西哥灣。這些風力驅動的表層海水堆積在猶加敦海盆和墨西哥灣,導致那裡的海平面高於大西洋面,形成靜水頭,一般認為這就是墨西哥灣流的主要動力來源。北赤道暖流的大部分和南赤道暖流的北支(蓋亞那暖流)通過小安的列斯群島間諸海峽進入,匯成加勒比海流,自東向西流貫加勒比海;進入尤卡坦海峽,海流束狹,海水堆迭,流速增大,4月最大達4.5公里/小時;出尤卡坦海峽後,稱尤卡坦海流,隨信風的進退,流速變化於2~3公里/小時(4月)與 1.5~2公里/小時(10月)之間。尤卡坦海峽寬216公里,深90~2202米,經此流入墨西哥灣的海水約為2600萬立方米/秒,為墨西哥灣暖流提供了30%左右的水量。此外,海地島和古巴島東部的南海岸各有一條向東的逆流,古巴西部的南海岸有時形成一個順時針方向的渦流。海域內潮汐較弱,在大、小安的列斯群島海岸,潮差一般為0.2~0.4米。

海洋資源 

加勒比海的海水鹽度適中,海洋生物豐富,盛產鮪魚沙丁魚等魚類,是拉丁美洲的三大漁場之一。海底還蘊藏著大量石油和天然氣。海區地殼很不穩定,四周多深海溝和火山地震帶。海底被寬闊的牙買加海嶺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有尤卡坦海盆和開曼海溝,其間被從古巴島馬埃斯特臘山向西延伸的海底山脈所分開,海底山脈露出海面的山峰構成大、小開曼等島嶼。加勒比海海底是新生代沉積物,較深海盆和海溝大部是紅粘土,海台上是抱球蟲軟泥,而海底山脈和大陸坡上是翼足類動物軟泥。
加勒比海尤其是南美大陸西北部沿海受離岸風影響形成上升流,把海中營養物質帶到表層,適宜浮游生物和魚類繁育,成為拉丁美洲重要漁場,盛產鮪魚、海龜、沙丁魚、龍蝦等。海區南部是石油產地。加勒比海是中美與南、北美洲交通、貿易航線的必經海區,自1920年巴拿馬運河開通以後,又成為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大大促進了加勒比海沿岸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港口有加拉加斯(委內瑞拉)、科隆(巴拿馬)、金斯敦(牙買加)和威廉斯塔德(荷屬安的列斯群島)等。

沿岸國家

加勒比海也是沿岸國最多的大海。在全世界50多個海中,沿岸國達兩位數的只有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兩個。地中海有17個沿岸國,而加勒比海卻有20個,包括中美洲的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南美有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大安的列斯群島的古巴、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國以及小安的列斯群島上的安提瓜和巴布達、多米尼加聯邦、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等。

生態危機

加勒比海蓑鮋

16年前侵入加勒比海地區的一種帶條紋的有毒魚種——蓑鮋在當地大肆繁衍,嚴重危害當地生態環境。在該地區北部,當地政府已號召漁民捕殺蓑鮋。蓑鮋食量驚人,一條蓑鮋半小時內可吃掉20條小魚。不過,蓑鮋對人類危害不大,人被其刺到會感覺非常疼痛。蓑鮋原分布在印度洋和平洋地區。16年前席捲美國邁阿密一家水族館的一場熱帶風暴導致蓑鮋“流竄”到加勒比海。如今,蓑鮋在加勒比海分布廣泛,並已現身一些漁業資源稀缺、潛水者眾多的區域,如古巴、海地及美國佛羅里達州沿海。美國有專家認為,這可能是歷史上最具破壞力的海洋生物入侵,“可能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完全抵禦”。

海底城市

為海底科學家拍攝的海底“大西洲”照片為海底科學家拍攝的海底“大西洲”照片

2009年,法國一個匿名的“海底科學家小組”聲稱,他們在中美洲加勒比海的海底下無意中發現了一塊貌似城市遺址的巨大海床,這座“海底古城”中遍布著縱橫交錯的“街道”和各種形態各異的“建築”,而它很可能就是傳說中神秘消失的大西洲。並公布了照片,從照片來看,這座“海底古城”的矩形幾何輪廓清晰可見,其中遍布著縱橫交錯的“街道”和各種形態各異的“建築”,而該組織甚至稱,其中一座“海底建築”顯然就是一座當時建造的金字塔。由於這一“海底古城”是如此巨大,而且其中的結構極有組織性,因此它看起來就像是人工製造的遠古遺址,而並非大自然巧奪天工的傑作!這批海底科學家相信,他們發現的這座“海底古城”,很可能就是傳說中12000年前沉入海底的“大西洲”。

水文

北大西洋深層水從向風水道下面進入加勒比海,含氧量為6毫升/公升,鹽度為35‰[2]。委內瑞拉海盆1,800~3,000
公尺(5,900~9,800尺)深處形成高氧水層。由於海底山脊的阻隔,來自南極的底層水不能進入,加勒比海底溫接近4℃(39℉),而大西洋底溫則不
到2℃(36℉)。表層海流主要通過南部安地列斯諸島之間的水道和海峽進入加勒比海、然後在信風推動下越過狹窄的猶加敦海峽進入墨西哥灣。這些風力驅動的
表層海水堆積在猶加敦海盆和墨西哥灣,導致那裡的海平面高於大西洋面,形成靜水頭,一般認為這就是墨西哥灣流的主要動力來源。
中、南美洲的鋸齒形彎曲岸線,把本海區分成幾個主要水域: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沿岸外方的宏都拉斯灣、巴拿馬近岸的莫斯基托灣、巴拿馬科隆附近的巴拿馬運河、巴拿馬和哥倫比亞邊境的達連灣、委內瑞拉北部馬拉開波湖口外的委內瑞拉灣以及委內瑞拉和特立尼達島之間的帕里亞灣。3

沿岸

國家

加勒比海也是沿岸國最多的大海。在全世界50多個海中,沿岸國達兩位數的只有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兩個。地中海有17個沿岸國,而加勒比海卻有20個,包括中美洲的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南美有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大安的列斯群島的古巴、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國以及小安的列斯群島上的安提瓜和巴布達、多米尼加聯邦、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等。

河流

中美海中小島的多數河流都流入加勒比海,但南美的大部分河流都匯合於奧里諾科河,並於西班牙港的正南流入大西洋。

海峽

加勒比海的主要進出口是尤卡坦半島與古巴島之間的尤卡坦海峽、古巴與伊斯帕尼奧拉島之間的向風海峽、伊斯帕尼奧拉島與波多黎各到之間的莫納海峽、維京群島與馬丁海峽之間的阿內加達海峽以及多米尼加島以北的多米尼加海峽。各個海峽的水深都在1000米以深。

旅遊

加勒比地區植被一般為熱帶植物。環繞潟湖和海灣有濃密的紅樹林, 沿海地帶有椰樹林,各島普遍生長仙人掌和雨林。珍禽異獸種類繁多。旅遊業是加勒比經濟中的重要部門,明媚的陽光及旅遊區,已使該地區成為世界主要的冬季度假勝地。

加勒比海盜

這片神秘的海域位於北美洲東南部,那裡碧海藍天,陽光明媚,海面水晶般清澈。17世紀的時候,這裡更是歐洲大陸的商旅艦隊到達美洲的必經之地,所以,當時的海盜活動非常猖獗,不僅攻擊過往商人,甚至包括英國皇家艦隊。
相關影片
《加勒比海盜1:黑珍珠號的詛咒》
《加勒比海盜2:亡靈寶藏》
《加勒比海盜3:世界的盡頭》
《加勒比海盜4:驚濤駭浪

相關遊戲

《刺客信條4:黑旗》

神秘傳聞

氣球再現
1954年在加勒比海,駕駛員夏里·羅根和戴歷·諾頓駕駛氣球和其他50個參賽者參加氣球越洋比賽。當時天氣晴朗,視野清晰。突然,在眾人面前,這個氣球一下子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1990年,消失多年後的氣球又突然在古巴與北美陸地的海面上出現。它的出現曾使古巴和美國政府大為緊張,特別是古巴,誤以為美國派出秘密武器來進攻了呢。
古巴飛機駕駛員真米·艾捷度少校說:“一分鐘前天空還什麼也沒有,一分鐘後那裡便多了一個氣球。”當時古巴軍方在雷達上發現了這個氣球,以為是美國的秘密武器,曾一度派飛機想把它擊落,最後大氣球被古巴飛機迫降在海上,兩名駕駛員則由一艘巡洋艦救起,送到古巴一個秘密海軍基地受審。
這件怪事不但古巴人感到驚訝,連兩個駕駛員諾頓和羅根也同樣感到迷惑不解。這兩個駕駛員說他們當時正在參加由夏灣拿
到波多黎各的一項氣球比賽。他們不知道時間已經過去了36年,他們只是感到全身有一種輕微的刺痛感覺,就好像是微弱電流流過全身一樣,然後一眨眼他們面前
的一切包括大海和天空都變成一片灰白色,接著他們記得有一架古巴飛機在他們氣球面前出現。
芝加哥調查員卡爾·戈爾曾查證過羅根與諾頓的講話,他們確實在1954年參加一項氣球比賽途中神奇地失蹤,戈爾認為這氣球進入了時間隧道。“對他們來說可能只是一瞬間,可在地球上卻已過去了36年,相差很大。”因此說,這是比地球時間慢的一條神奇隧道。
類似上述的案例還可以列舉許多,其共同點就是失蹤者再現時時間變慢。但是,也有失蹤者感到時間變快的案例。

台灣目前的“邦交國”(截止到2013年)

世界分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