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銅角歷史較久遠,其起源與原始狩獵的巫覡等活動有密切關係。在史前及夏商時期,無論牛角還是陶角,均作為信號器具使用。 最初是用牛、羊角製成,新石器時代陶製角出現,後來進一步改用竹、木、皮革、銅等做成彎角狀。
角大約在漢代流入中原,在鼓吹樂中套用頗廣,後世用於軍中及鹵簿(儀仗) 樂。它的形制在漢魏時期為曲形角。現存漢鼓吹樂圖片中吹奏的角形體很大,已經是人工製造的號角。河南鄧縣南朝墓出土兩塊鼓吹樂畫像磚,其中一塊是四人奏樂圖,其中兩人擊鼓,另兩人吹奏的彎曲狀的樂器即是角。唐代用於十部樂的高昌樂中,正如宋代陳暘《樂書》所載:“銅角,高昌之樂器也,形如牛角。”唐宋時期,也有把角做成竹筒狀,唐代段成式《觱篥格》:“革角,長五尺,形如竹筒,鹵簿、軍中皆
用之,或竹木,或皮。”宋代陳暘《樂書》所載“雙角”為曲形狀獸角狀,“警角”為竹筒狀。明清以來多為銅角,明代王圻《三才圖會》:“古角以木為之,今以銅,即古角之變體也。其本細,其末鉅,本常綱於腹中,用即出之。為軍中之樂。”清代鹵簿鼓吹大樂中所用的就是這種銅角,近代通稱為“號筒”。銅角適合樂隊合奏,用於節日和豐收慶祝,也用於道教的道士做法事、巫師還願等於宗教法事中。
結構
通體仿照牛角用薄銅片製成,也有製成號筒狀的銅角。有的還在角的上端裝置一個竹或木製吹嘴。
各民族、各地區的銅角形制上稍有不同。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 音樂 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銅角多支,其中一支系湖南醴陵地區師教(巫教)所用,細端為淺,杯形吹口,下有葫蘆形裝飾物,管身曲而細,管口呈橢圓喇叭形,全長60厘米。此銅角造型獨特, 工藝精細,堪稱佳作。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另有兩支銅角外飾龍頭紋飾 ,全長45厘米,系1958年購自琴家鄭穎蓀。
演奏方法
演奏時,角體較小者,雙手持角身吹奏;角體較大者,用左手托抱角底置於胸前,右手持角身吹奏。角無按音孔,也無固定音高,依靠口形變化和氣息控制,可以吹奏出不同的音高。小者音色高亢、尖銳;大者音色渾厚、悠揚,可用於獨奏或合奏。合奏時多用鑼鼓等伴奏。在湖南一些地區還流行有《玉皇甫》、《老君甫》 、《山羊過坳》等角曲調。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