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芒筒,是苗族人民喜愛的氣鳴樂器。又稱地筒、莽筒、蘆笙筒。苗語稱果董,意為筒筒蘆笙。流行於貴州、廣西、湖南等省區。
芒筒管身竹製,由簧管、共鳴筒兩部分組成。簧管用一根細竹管制做,上端管口作吹口,打通中間竹節,下端留節封閉,節上開一長方孔,鑲一枚銅製簧片而成,無按音孔,可發一個單音。也可用蘆笙管作為簧管。共鳴筒用粗大毛竹筒製做,上端管口削成45度斜坡形,中間竹節打通,底端留節封閉。也有在底端節上一側開半圓或三角形通孔的。將簧管置入共鳴筒底部,嘴吹簧管上端吹口,氣流振動簧片發音,並通過共鳴筒擴大音量,從而發出雄渾、深厚的音響。
分類
黔東南丹寨縣苗族芒筒發音為:大芒筒A、中芒筒a、小芒筒a1、最小芒筒a2。中、小型芒筒,奏者左手提筒,右手執簧管吹奏,可自如跳躍、擺動。大芒筒,需將筒斜置地上,左手扶筒身,右手執簧管吹奏。
民間芒筒依其大小組合在一起稱芒筒隊。大型芒筒隊由十五或二十一支組成,分為大、中、小和最小芒筒四組。每組三至五支,與各種蘆笙組成蘆笙樂隊。芒筒以圓潤雄厚的持續音加強主音,使樂隊音響豐滿。
1958年後,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團余富文將單管芒筒發展到六、九、十二和十八管。將多管組為一體,用一管吹奏,共鳴筒銅製、橫式,以活塞控制氣箱。系帶掛於右肩,站、走、跳均可演奏。濟南部隊前衛歌舞團張式業、李耀新在成都樂器廠協助下,研製出二十九管芒筒,音域D—g2,包括十二半音,保持傳統芒筒音色。可奏單鏇律和復調性樂曲。
組成
管身竹製,由簧管和共鳴筒兩部分組成。簧管多採用一根細竹管制作,中間竹 節通 透,上端管口作為吹口,下端留節封閉,在底端開一長方形孔,鑲嵌一枚銅製簧片而成,無 按音孔,可發出一個單音。也可用蘆笙管作為簧管。共鳴筒用粗大毛竹筒製作,上端管口削 成45°斜坡形,中間竹節打通,筒底有開管和閉管兩種形制:常見者底端留節封閉,為 閉管形制,另一種開管形制是在底端竹節以上,管身一側挖削一個半圓形或三角形通孔。將 簧管置入共鳴筒底部,嘴吹簧管上端吹口,氣流振動簧片發音,並通過共鳴筒擴大音量,從 而發出雄渾、深厚的音響。開管形共鳴筒的發音更為響亮。偶爾,也將兩支簧管(樂曲調式 的主、屬音)置於共鳴筒中,可發出兩個不同的音。
規格
芒筒的規格以共鳴筒為據,大小不一。小者通高30厘米~70厘米,大者通高100厘米~1 50厘米,外徑 10~20厘米、內徑8厘米~18厘米,而最大的芒筒,共鳴筒可用樹幹挖空製成,通高達200厘 米左 右。芒筒依共鳴筒的大小、高矮,其音高可分為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和倍低音等幾種 ,在同調的樂隊里依次構成若干個八度,其調高均與參加合奏的蘆笙相同。
演奏
演奏時,根據芒筒的大小不同,奏法也各異。低音芒筒要站立演奏,將共鳴筒斜置於地上,奏者左手扶持筒身,右手執簧管於筒中吹奏;演奏中、高音芒筒時,奏者左手提共鳴筒,右手持簧管吹奏,並可邊奏邊舞。芒筒發音渾厚、粗壯,弱奏音色圓潤、柔和。倍低音芒筒吹奏時, 聲如排山倒海,滾滾而來,其音數里之外可聞。芒筒作為低音樂器用於蘆笙樂隊合奏, 常依大小組合在一起,稱為芒筒隊。大型芒筒隊由十八至二十四支芒筒組成,分為倍低音、 低音、次中音、中音和高音芒筒五組,每組芒筒有三至五支,其音高依次相差八度,由A1 至a2。芒筒隊與大小蘆笙組成的蘆笙隊,共同組合而成蘆笙樂隊。芒筒發出的持續長音, 使整個樂隊的音響豐滿而深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芒筒常用於蘆笙樂隊合奏或為蘆笙舞 伴 奏。在苗族、侗族民間,每逢年節、婚喪喜慶、蓋新房或農閒時也常吹奏芒筒。低音、倍低 音芒筒多由男子吹奏,高音、中音芒筒男女均可吹奏。
改革
芒筒經過改革,製成29管和22管加鍵芒筒,已用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團和濟南部隊前衛歌舞團等專業文藝團體中。它們保持了傳統芒筒的渾厚音色,氣流通過按鍵控制,站、走、跳均可演奏,並可邊奏邊舞。
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
“八音”民族樂器列表
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出一系列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樂器,亦有依照樂器材質而形成的分類,古稱“八音”,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 ||
金 | 鍾(編鐘 | 特鍾) | 方響 | 鑼 | 雲鑼 | 銅鼓 | 鐃 | 鈸 | 鈴 | 鐸 | 鉦 | |
石 | 磬(編磬 | 特磬) | |
絲 | 彈撥 | 古琴 | 瑟 | 箏 | 箜篌 | 琵琶 | 三弦 | 阮 | 柳琴 | 月琴 | 秦琴 | 獨弦琴 |
拉弦 | 二胡 | 高胡 | 中胡 | 低胡 | 板胡 | 京胡 | 京二胡 | 馬頭琴 | 馬骨胡 | 牛腿琴 | 大廣弦 | 椰胡 | 墜胡 | 墜琴 | 大筒 | 大筒弦 | 葫蘆琴 | 葫蘆胡 | 土胡 | 角胡 | 三胡 | 四胡 | 擂琴 | 革胡 | 低音革胡 | 拉阮 | 奚琴 | 軋箏 | 胡琴 | |
彈擊 | 揚琴 | 築 | |
竹 | 笛子 | 簫 | 排簫 | 籥 | 篪 | 尺八 | 篳篥 | 管子 | 嗩吶 | 巴烏 | 芒筒 | 唎咧 | 口笛 | 新笛 | 侗笛 | |
匏 | 笙 | 竽 | 蘆笙 | 葫蘆絲 | 葫蘆笙 | |
土 | 塤 | 缶 | |
革 | 鼓 | 大鼓| 板鼓 | 排鼓 | 南堂鼓 | 八角鼓 | 羯鼓 | 鞀 | | |
木 | 木魚 | 柷 | 敔 | 鼓板 | 拍板 | 梆子 | |
其他 | 骨笛 | 口弦 | 木葉 |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 | 樂器名稱 |
吹奏樂器 | 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簫(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笛(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多(克木人) | 篪(漢族) | 塤(漢族) | 貝(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管(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笙(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
彈撥樂器 | 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阮(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箏(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
拉奏樂器 | 梆子(漢族) | 杵(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鈸(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星(漢族) | 碰鐘 | 鍾(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板(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額(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
打擊樂器 | 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