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

中國傳統器樂絲竹樂的一種,流行於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辛亥革命以後,在上海地區得到較大的發展,相繼成立了“鈞天集”、“清平集”、“雅歌集”、“國樂研究社”等組織。經常演奏的曲目有《歡樂歌》、《雲慶》、《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8首,號稱“八大名曲”。此外,《老六板》、《快六板》、《霓裳曲》、《柳青娘》、《鴿飛》、《高山》、《流水》、《疊層樓》等樂曲也較流行。江南絲竹的樂隊編制一般為7~8人,少則3~5人。常用樂器有二胡、小三弦、琵琶、揚琴、笛子、簫、笙、鼓、板、木魚、鈴等。演奏《四合如意》時,間或採用“雙橋”形式,即使用加倍的樂器編制。另外,也有由兩人演奏的形式,如用二胡和簫。

江南絲竹《中花六板》

江南絲竹《行街》


簡介

江南絲竹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指流行於長江下游以上海為中心地區(包括蘇南、浙西)的器樂作品。“絲”是形容用絲做弦的弦樂器,如二胡琵琶等;“竹”是形容用竹做的管樂器,如笛子等。除此之外,常用的樂器還包括揚琴三弦等。

江南絲竹的音樂結構主要有板式變化和曲牌聯綴兩種類型,以板式變化手法最有特點。它往往以1個曲牌為母曲,以放慢加花或加速減字的手法發展為幾首獨立樂曲。如民間器樂曲牌《老六板》演變為 5支樂曲,習稱“五代同堂”。它演變的程式是由快到慢,由簡到繁。第1曲《老六板》 ,流水板,鏇律簡樸;第2曲《快六板》,流水板,鏇律生動明快;第3曲《中六板》,一板一眼,鏇律輕快,較為平穩;第4曲《中花六板》 ,一板三眼,鏇律流暢,速度適中,在5曲中為最著名者;第5曲《慢六板》,一板七眼,鏇律典雅徐緩。這5支樂曲既可分別獨立演奏,亦可按演奏程式相反的方向,如從第5曲《慢六板》開始,由慢到快,由繁到簡地依次聯綴演奏。
江南絲竹鏇律抒情優美,風格清新流暢。笛子演奏注重氣息的運用,高音悠揚清遠,低音含蓄婉轉,音色醇厚圓潤,常用打音倚音贈音震音顫音等技巧潤飾鏇律。二胡弓法飽滿柔和,力度變化細膩,左手慣用透音、帶音、左側音和勾音,尤以各種滑音技法,構成江南絲竹細膩清秀、明快健朗的個性。

流行於江蘇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帶的器樂曲,樂隊以絲弦和竹管樂器為主,所以稱為絲竹樂,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已流行於民間。在這些地區的城市和農村都很流行絲竹樂,但風格完全不同。城市絲竹樂風格典雅華麗,加花較多,流傳很廣;而農村則常用鑼鼓,氣氛熱烈,風格簡樸。

江南絲竹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產生年代:在清鹹豐庚申年(1860)《秘傳鞠氏琵琶譜》的手抄本中已載有《四合》一曲(據說此版本問世時間還要往上推溯很多年)。據研究,《四合》這一套曲自成一系,現在流行的江南絲竹八大曲中的《行街四合》、原板《三六》、《雲慶》都與它有不少曲調聯繫。另在公元1895年李芳圓編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附有《虞舜薰風曲》(俗名老八板)和《梅花三弄》(俗名三落),這些曲譜與江南絲竹中相關曲目的鏇律大致相同。因此可以這樣說,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絲竹樂曲已在民間流行。1911年後,絲竹樂逐漸以上海為中心,並組織了許多演奏團體,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鈞天社”等。1920年左右,在上海城隍廟點春堂舉行了一次各地絲竹音樂愛好者集會,到會者竟有200多人。上海江南絲竹的班社有“清客串”和“絲竹班”(上海郊縣有稱清音班。所謂清客串系人們在業餘之暇奏絲弄竹以自娛娛人。參加者來自社會各階層中的絲竹樂愛好者。“絲竹班”分散在上海郊縣,常在婚喪喜慶等場合中演出。

絲竹音樂

江南絲竹江南絲竹
南絲竹是流行於江蘇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區的絲竹音樂的統稱。因樂隊主要由二胡、揚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簫等絲竹類樂器組成,故名。在這些地區的城市和農村都很流行絲竹樂,但風格完全不同。城市絲竹樂風格典雅華麗,加花較多,流傳很廣;而農村則常用鑼鼓,氣氛熱烈,風格簡樸。
古樂溯源

在清鹹豐庚申年(1860) 《秘傳鞠氏琵琶譜》的手抄本中已載有《四合》一曲(據說此版本問世時間還要往上推溯很多年)。據研究,《四合》這一套曲自成一系,現在流行的江南絲竹八大曲中的《行街四合》、原板《三六》、《雲慶》都與它有不少曲調聯繫。另在公元1895年李芳圓編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附有《虞舜薰風曲》(俗名老八板)和《梅花三弄》(俗名三落),這些曲譜與江南絲竹中相關曲目的鏇律大致相同。因此可以這樣說,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絲竹樂曲已在民間流行。
關於江南絲竹的歷史溯源,也有人認為,明代嘉隆年間,以魏良輔為首的戲曲音樂家們在太倉南碼頭創製崑曲水磨腔的同時,以張野塘為中堅人物組成了規模完整的絲竹樂隊,用工尺譜演奏,由崑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後逐漸形成絲竹演奏的專職班社。明萬曆末在吳中(蘇州地區)形成了新的樂種"弦索",可算是江南絲竹的前身。它與民俗活動密切結合,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後正式定名為江南絲竹。
1911年後,絲竹樂逐漸以上海為中心,並組織了許多演奏團體,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鈞天社"等。1920年左右,在上海城隍廟點春堂舉行了一次各地絲竹音樂愛好者集會,到會者竟有200多人。上海江南絲竹的班社有"清客串"和"絲竹班"(上海郊縣有稱清音班。所謂清客串系人們在業餘之暇奏絲弄竹以自娛娛人。參加者來自社會各階層中的絲竹樂愛好者。"絲竹班"分散在上海郊縣,常在婚喪喜慶等場合中演出

藝術魅力

江南絲竹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演奏風格精細,在合奏時各個樂器聲部既富有個性而又互相和諧,支聲性復調織體寫法很有特點。樂曲多來自於民間婚喪喜慶和廟會活動的風俗音樂,有的是長期流傳於民間的古典曲牌。

江南絲竹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傳統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簡、你高我低、加花變奏、嵌擋讓路、即興發揮等手法,並逐步形成"小、細、輕、雅"的風格特色。這種技法和風格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相互謙讓、協調創新等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絲竹樂來自民間,植根民間,簡便易行,適宜推廣,有重要的民俗文化價值。江南絲竹曲目豐富,傳統樂曲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和《雲慶》等。聶耳曾改《倒八板》為 《金蛇狂舞》 ,很快風靡全國;劉天華改編創作的《變體新水令》也早已成為樂壇名曲,在全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樂隊組合

“絲”——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揚琴、秦琴等;
“竹”——笛、簫、笙;
其它——板、板鼓、碰鈴。
最近發現在上海郊縣的絲竹樂隊中有使用京胡、板胡和碟子等。

曲式結構

一、基本曲調的變奏,如《中花六》、《慢六板》、《歡樂歌》、《雲慶》;
二、類似西洋音樂迴旋曲式的循環式結構,如《老三六》、《慢三六》;
三、多曲牌聯奏的套曲,如《四合如意》、《行街》。
上面所述的這幾個曲子即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頗有代表性的江南絲竹八大曲。至於這絲竹八大曲名稱的由來,卻是在1939年間,絲竹家在上海新世界遊樂場內設“絲竹遊藝”,將上述八曲寫分別寫於八塊牌子上,絲竹

江南絲竹江南絲竹
愛好者可從中任意選曲上台演奏,絲竹八大曲稱謂則始於此。樂曲顯盡江南秀美柔婉之風,富有情韻。
演奏江南絲竹的組織有"清客串"和"絲竹班"兩種。"清客串"為市民自娛性組織,演奏地點多在茶館、私人住宅等地,常奏八大名曲,擅用細膩的加花手法,風格淡雅秀麗。除親友婚喪場合前往演奏外(不受酬),不受聘參加民間婚、喪、喜、慶的演奏活動。"絲竹班"為民間職業性音樂組織,在農村中以吹鼓手兼奏者居多,風格粗獷樸實,氣氛比鉸熱烈。
江南絲竹樂隊編制比較靈活,它以二胡、笛子為兩件主要樂器,一般三至五人,多亦可七、八人。彈弦樂器有小三弦、琵琶、揚琴;管樂器還有簫、笙;打擊樂器有鼓、板、木魚、碰鈴等,上海郊區農民樂隊的演奏,往往加用大件打擊樂器。江南絲竹著名的八首樂曲是《歡樂歌》、《雲慶》、《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扳》、《四合如意》、《行街》。此外,《鷓鴣飛》、《柳青娘》、《高山流水》、《霓裳曲》、《倒扳槳》等樂曲亦常演奏。
江南絲竹樂曲其結構除民間一般常見的曲牌聯綴、循環、變奏的特點外,最有代表性的是以板腔變奏所形成的結構特點。這種特點所形成的一曲多變,構成絲竹樂中一簇一簇圍繞母曲的套曲。如《老三六》、可衍變為《中板三六》(簡稱《三六》)、《慢三六》;《老六板》可衍變為《快六板》、《中六板》、《中花六扳》、《慢六板》(此五曲俗稱《五代同堂》)。這些樂曲既可分別獨立演奏,又可由繁到簡、由漫至快的順序演奏。以《老六板》為例:其演奏順序:《慢六板》(一板七眼,鏇律典雅徐緩);《中花六板》(一板三眼,鏇律清秀流暢);《中六板》(一板一眼,鏇律輕快平穩);《快六板》(流水板,鏇律生動明快);《老六板》(流水板,鏇律簡樸)。當板腔變奏套用於一首樂曲時,對比效果比較強烈。
江南絲竹樂合奏在突出主要樂器二胡、笛子的基本原則下,其它樂器靈活自如地、依據一定的規律特點相互對比烘托,默契協調,獲得獨特的韻味。笛子演奏注重氣息的控制套用,音色圓韻飽滿。高音清遠含蓄,低音悠揚婉轉。常用的演奏技法有墊音、打音、倚音、顫晉、氣顫音、泛音等。二胡演奏右手要求弓法豐滿柔和,連綿不斷,力度變化非常細膩,左手傳統演奏習用一個把位,常用的演奏技法有滑音、勾音、空弦裝飾音、左側音、墊指滑音等。
演奏江南絲竹的著名音樂家有周惠、金祖禮、陳重、項祖英、林石城等。

寶貴遺產

江南絲竹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音樂的產生和延續,對民族音樂史的研究及戲曲、民俗文化、民眾文化的發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江南絲竹是江南水鄉文化傑出的代表之一。
至20世紀六七十年代,傳統江南絲竹班社均自行解散。至今,70歲以上的老藝人已相繼離世,後繼乏人,加上傳統曲目傳譜很少,江南絲竹日漸瀕危。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江南絲竹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音樂特徵

江南絲竹的最大特點就是演奏風格精細,在合奏時各個樂器聲部既富有個性而又互相和諧,支聲性復調織體寫法很有特點。樂曲多來自於民間婚喪喜慶和廟會活動的風俗音樂,有的是長期流傳於民間的古典曲牌。

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音樂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國際民間音樂協會的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
左權開花調 | 河曲民歌 | 蒙古族長調民歌 | 當塗民歌 | 巢湖民歌 | 畲族民歌 | 興國山歌 | 興山民歌 | 桑植民歌 | 梅州客家山歌 | 中山鹹水歌 | 崖州民歌 | 儋州調聲 | 石柱土家兒調 | 巴山背二歌 | 傈僳族民歌 | 紫陽民歌 | 裕固族民歌 | 藏族拉伊 | 靖州苗族歌 | 川江號子 | 南溪號子 | 木洞山歌 | 川北薅草鑼鼓 | 侗族大歌 | 侗族琵琶歌 |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 彝族海菜腔 | 那坡壯族民歌 | 澧水船工號子 | 古琴藝術 |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 蒙古族四胡音樂 | 嗩吶藝術 | 遼寧鼓樂 | 江南絲竹 | 海州五大宮調 |嵊州吹打 | 舟山鑼鼓 | 十番音樂 | 魯西南鼓吹樂 | 板頭曲 | 宜昌絲竹 | 枝江民間吹打樂 | 廣東音樂 | 潮州音樂 | 廣東漢樂 | 梁平癩子鑼鼓 | 土家族打溜子 | 河北鼓吹樂 | 晉南威風鑼鼓 | 絳州鼓樂 | 上黨八音會 | 冀中笙管樂 | 銅鼓十二調 | 西安鼓樂 |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 回族民間器樂 | 文水子 | 智化寺京音樂 | 五台山佛樂 | 千山寺廟音樂 |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武當山宮觀道樂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 南音 | 泉州北管 | 黃河號子 | 武德鎮抬鼓 | 西坪民歌 | 淅川鑼鼓曲 | 豐收鑼鼓 | 石台十番鑼鼓 | 酉華唱經鑼鼓 | 留左吹打樂 | 高郵民歌 | 海門山歌 | 南鄉田歌 | 萬載紙棚山歌 | 靖安打鼓鏟山歌 | 銅鼓客家山歌 | 豐城花釵鑼鼓 | 運河船工號子 | 襄陽火炮 | 八十八行 | 單弦拉戲 | 向壩民歌 | 黃州點子 | 房陵鑼鼓歌 | 呂家河民歌 | 絲弦鑼鼓 | 盪腔鑼鼓 | 民間歌謠 | 超化吹歌 | 硪工號子 | 洛陽海神樂

江蘇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