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戲曲行當]

老生[戲曲行當]
老生[戲曲行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老生又稱鬚生,正生,或鬍子生。鬍子在戲曲里的專有名詞叫"髯口"。老生主要扮演 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綹的黑鬍子,術語稱"黑三"。 另外還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綹鬍子,專業名詞叫"黲三"。白色的三綹鬍子叫作"白三"。還有就是整片滿口的鬍子,不分綹,術語稱"滿"。

基本信息

戲曲行當

簡介

按照戲曲原來的傳統,不論是戴黑滿的,或是戴黲三、黲滿、白三、白滿的,都不屬於老生扮演的範圍。只有戴黑三的,才能算是真正的老生。其他的角色都由“末”行或“外”行來應工。現在“末”“外”都合併到老生行當里,老生扮演角色的範圍大為擴大,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分類

老生一般分為文武兩種,從表演的側重點來劃分,可以分成這么幾種: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 唱工老生也叫作安工老生,以唱為主。為什麼叫安工老生呢?我想是因為這種老生即以唱為主,那么他的動作性就比較次要,動作幅度較小,態度比較安閒從容,唱的時候總是比較沉著安穩的,因此叫作安工老生。例如《二進宮》的楊波,《捉放曹》的陳宮,《擊鼓罵曹》的禰衡,《文昭關》和《魚腸劍》的伍子胥,《洪羊洞》和《轅門斬子》的楊延昭,《空城計》、《雍涼關》、《戰北原》、《脂粉計》、《七星燈》等劇的諸葛亮,《四郎探母》的楊延輝,《碰碑》的楊繼業。《桑園寄子》的鄧伯道,《讓徐州》的陶謙,《逍遙津》的漢獻帝等等,都屬於唱工戲。還有一種介乎唱工戲和做工戲之間的以念白為主的戲,唱工老生和做工者生都可以兼演,仍如《十道本》的褚遂良,《夜審潘洪》的寇準,《審頭刺湯》的陸炳,《審刺客》的閔覺等,都屬於這一類。由於大段念白很難掌握,從表現技巧看,比起唱工和做工戲,難度大得多,所以這類戲現在很少演出了。

做工老生又叫作衰派老生,是以表演為主的一種行當。衰派老生也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這類老生專門扮演年老體弱、戴白鬍子的角色,所以叫作衰派。例如《清風亭》的張元秀,《掃松下書》的張廣才,《三娘教子》的薛保,《九更天》的馬義,《徐策跑城》的徐策等等,都屬於這一類。另一種解釋說是因為以做工為主,一般都是表演精神上受了刺激,情緒緊張,神態粗獷,動作激烈的角色,這些角色的精神狀態近乎頹唐衰朽,所以叫作衰派。例如《坐樓殺惜》的宋江,《打棍出箱》的范仲禹,《失印救火》的白槐,《春秋筆》的驛丞張恩,《戰蒲關》的劉忠等等,都屬於這一類。我認為衰派老生這個名詞並不全面,還是說做工老生,特點就是側重以表演為主,這樣比較科學、嚴謹。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屬於文老生的範疇。

武老生包括長靠和箭衣(俗稱短打)兩種。長靠老生又稱靠把老生。“靠”是京劇的專門名詞,就是古代武將所穿的鎧甲。身穿鎧甲,在京劇里叫作披靠或扎靠。“把”是“把子”的簡稱,就是兵器,俗稱刀槍把子,也是京劇的專門名詞。凡是身披鎧甲,手持兵器,擅長武功的老生角色,都叫作靠把老生。例如《定軍山》的黃忠,《陽平關》的黃忠,《失街亭》的王平,《戰太平》的花雲,《震潭州》、《八大錘》等劇中的岳飛,《下河東》的呼延壽亭,《武昭關》、《臥虎關》、《戰郢城》等劇中的伍子胥,《潞安州》的陸登等等,都屑於靠把老生應工。還有一種穿箭衣的武老生戲,例如《南陽關》(伍雲召)、《打登州》(秦瓊)等都是。

做工老生 做工老生

還有一些文武並重的戲,也不能劃分得截然清楚。例如《定軍山》,一般都列入靠把老生戲,而且很有代表性。但是這齣戲既要有優美的工架和嫻熟的武功,可是還要能夠一邊跑著圓場,一邊唱著速度很快的快板,而且還要唱得節奏鏗鏘,情緒激昂,字眼清晰準確。所以這齣戲雖然列入靠把老生戲,但是實際上比起一般唱工老生戲,難度還要大,還要吃功夫。再比如《打魚殺家》這齣戲,蕭恩這個角色就很難把它具體劃入哪一類行當,因為這是一出唱、念、做、打並重的戲。再如《上天台》的劉秀,前半出是重唱工的,而後邊的《打金磚》又有很繁重的甚至高難度的跌扑功夫。如果你只能唱,就演不了後邊的戲,如果你只有跌扑的功夫,沒有嗓子,你就不可能唱前邊的戲。所以說行當的劃分是相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從今後的社會發展來看,作為一個京劇演員,必須是文武全材。只能唱,或是只能打,就很難成為一個合格的受歡迎的演員。

除去按照表演的側重點來劃分老生行當中的細目以外,對於老生,還有一種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所應該穿的服裝的種類來劃分的方法。

這樣劃分的種類有:王帽老生、袍帶老生、褶子老生、靠把老生、箭氅老生。

唱工老生 唱工老生

王帽老生指的是頭上藏著王帽,身上穿著龍袍,就是在舞台上扮演皇帝之類的角色。例如《上天台》、《打金磚》的劉秀,《金水橋》的唐太宗,《馬嵬坡》的唐明皇,《逍遙津》的漢獻帝,《取成都》的劉璋等。這些王帽老生戲,基本上都是以唱工為主的。 袍帶老生也分為這樣幾種:所謂袍帶,一般頭上都戴著紗帽,身上穿著蟒袍。穿蟒袍的如《二進宮》的楊波,《轅門斬子》的楊延昭等。還有一種是穿官衣的。官衣的樣式和蟒袍一樣,就是身上不帶繡龍、繡花的,比較素淨的袍服。穿官衣的老生角色如《群英會》的魯肅,《玉堂春》的紅袍、藍袍,包括像諸葛亮,雖然不戴紗帽,不穿蟒袍和官衣,可是扮演諸葛亮這樣的角色,也劃分到這—類里去。

褶子老生所扮演的角色最多。這褶字是個比較特殊的字。這個字有兩種念法,按照《新華字典》的標準音是念哲,例如咱們平常說百褶裙。還有一個音在《新華字典》里是沒有的,音“學”,這是劇團里的習慣用字,叫“褶子”。褶子是一種服裝的名稱,式樣有點像和尚、老道穿的那種衣裳,大斜領子,斜大襟,長袍大袖。因為很像和尚、老道所穿的長袍。所以俗稱道袍。這在舞台上是一種便服,一般也分這么幾種:一種是上邊繡花的,叫作花褶子;一種是比較素淨的,叫作素褶子;純黑色的叫作青褶子。這是一般普通百姓,或地位不太高的人,或是一般書生、秀才所穿的一種便服。穿褶子的角色比較多,包括一些紳士和在野的官員,也穿這種便服。凡是穿這種衣裳的老生,就叫褶子老生。

例如《狀元譜》中的老生陳伯愚,《擊鼓罵曹》中的彌衡,《捉放曹》中的陳宮等等。與此相類似的,特別窮的、倒霉的、落破的文人,穿一身青褶子,就是純青色的道袍,例如《問譙鬧府》的范仲禹,《馬前潑水》的朱買臣等。因為這樣一些角色的生活比較困苦,服裝比較樸素,所以還有兩個專門名詞叫作貧生,或苦條子老生。苦條子是地方俗語,旦角也有苦條子青衣。這都是從服裝上來辨別角色的一種劃分方法。

相冊 相冊

箭氅老生的“箭”是箭衣的簡稱。“氅”是大氅的意思,就是罩在外面的外套。箭氅老生就是箭衣外邊穿著開氅之類服裝的人。這些人大多數都是武人出身。在戲裡不一定有武打,可是因為這些角色是武人出身,所以也穿這樣的服裝。常見的戲如《武家坡》的薛平貴,《汾河灣》的薛仁貴等,都是這類的角色。 靠把老生在前邊說過了,就是武老生。

這些都是按照角色的身分份和社會地位,用他們所穿的服裝來劃分的一種方法。這樣的劃分方法,主要還是為了便於觀眾理解,容易欣賞演員的表演特點。演員一出場,觀眾看到他的服裝和化妝,就知道他是屬於哪一類的角色,就可以集中精神欣賞他的某些獨特的表演特點。這種劃分方法,當然是比較表面化了,跟塑造人物性格沒有什麼過分密切的關係。

前面曾經說過,“末”和“外”這兩個行當,後來都併入了生行。那么它們中間是否有分別呢?當然有分別。首先看它們在一齣戲里所占的位置是主要的,還是次要的。在元雜劇和後來的漢劇里,“末”都是主角,等到了京劇里,生,就成為主角,末和外都變成配角了。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在京劇里,作為一個完整的大戲,一個男性角色從頭到尾都是主角,那么他就要由生來扮演。末和外都不能從頭到尾擔任主要角色。當然,在一出大戲裡邊,末和外也可能在某一場戲裡,或一折戲裡擔任主要角色,能夠起些主要作用,可是從整個戲來看,他們仍舊是屬於次要地位的。分別就在這裡。

除了文武老生或按照服裝劃分的一些種類,再有就是末和外合併起來的角色,現在叫作“里子老生”。就是扮演比較次要一點角色的老生,原來大多數都是由外和末來充任的。現在我們籠統地都說是里子老生,就不再分成外和末了。例如《搜孤救孤》里的公孫杵臼,《捉放曹》里的呂伯奢,還有《文昭關》里的東皋公、皇甫那訥等這樣—些次要角色,原來都是末和外來擔任的,現在就都由里子老生來擔任了。

這是從生、末、外這三種行當在戲裡邊的主、次要位置來分辨的。再從扮相來看,“末”,大多數是戴黑滿,或是戴黲三,或是戴黲滿,但就是不戴黑三。而“生”行,一般只戴黑三,極少例外戴黲三。至於黑滿、黲滿、白滿,過去的生行都不戴。最初,生行也不戴白三,後來首先經過譚鑫培的改革,根據他自己的形貌條件以及重新塑造人物的需要,在演《定軍山》時,把原來應戴白滿的黃忠,改為戴上白三。隨後馬連良、周信芳等人,也都打破了老例,在演《甘露寺》的喬玄和《徐策跑城》的徐策時,都將白滿改為白三了。

至於“外”呢,原來大都是戴白鬍子,他們主要扮演一些老年人。例如《徐策跑城》的徐策,原來就是由“外”扮演的。這是從扮相來分辨。再從扮演的角色來看,過去傳統戲裡的一些家院、蒼頭、老家人這類角色都是由末和外來擔任的,現在當然也就不分了。

那么戴滿的,還得說一下:從性格方面來看,凡是戴滿的,在京劇里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這些角色基本上都是性格比較粗獷,比較豪邁,或是比較剛烈的。

相對來說,戴三綹的,則是表示儒雅、瀟灑、清秀的人物。根據這樣一個標準,傳統京劇里的武將,或是武官,都是戴滿的。武將是不戴三綹的。發展到後來,就有所變革了,比如有些角色,像《定軍山》的黃忠,《碰碑》的楊老令公等等,原來都是戴滿的,現在也都戴三綹了。

從表演的側重點來看,過去的老生,一般說主要是重唱的,如果是主要角色的話,也可以說是唱、念、做並重。而末和外呢,一般的說,只重做工,不重唱工。從傳統的規矩來看,末、外和老生的分別,大致有以上幾個方面。現在末和外都合併到生行裡邊來了,所以有些用以區別的特點也不明顯了。

在京劇生行里,還有一個行當——紅生,也應該附在老生這個門類里來講一下。紅生就是指臉上勾著紅臉,用紅色塗成臉譜的老生。這樣的角色不多,主要是扮演關羽和趙匡胤這兩個角色。從前這類角色有的由花臉來應工,所以又叫紅淨。後來由花臉應工的日益減少,大多由老生,甚至由武生來扮演,所以現在基本上都叫紅生。紅生在老生這一行里,也算一個專門的行當。

因為紅生戲比較少,所以專工紅生的演員也比較少。京劇史上有名的紅生演員,有米喜子、三麻子(王鴻壽)、李洪春、林樹森等人。紅生的藝術特點是唱起來嗓音比較高亢,既不同於一般老生的唱法,也不同於花臉的唱法,要渾厚,要高亢,可是既不能像花臉那樣粗猛,也不能像老生那樣秀氣,所以就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特點。另外,扮演紅生的人,一般都得有比較堅實的武功,演法也跟一般靠把老生不同,要有些特殊的工架,特殊的造型,需要經過特殊的訓練。

老生流派

程派(程長庚)

文武老生 文武老生

張派(或奎派,張二奎)

余派(余三勝)

孫派(孫菊仙)

譚派(譚鑫培)

王派(王鴻壽)

汪派(汪笑儂)

汪派(汪桂芬)

劉派(劉鴻聲)

余派(余叔岩)

高派(高慶奎)

言派(言菊朋)

馬派(馬連良)

譚派(也稱“新譚派”,譚富英)

麒派(周信芳〔麒麟童〕)

李派(李春來)

李派(李洪春)

唐派(唐韻笙)

楊派(楊寶森)

奚派(奚嘯伯)

李派(也有說應該稱“少派”,李少春)

代表人物

前輩大師: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余叔岩、周信芳、言菊朋、高慶奎等。

當紅老生:于魁智、譚孝曾、張克、李軍、張建國、朱寶光、杜鎮傑、楊志剛、朱強、王平、關棟天等。

新生代:譚正岩、王珮瑜、張建峰、凌珂、劉宏建、楊少彭、黃佳、馬力、傅希如、藍天、由奇、陳聖傑等

京劇流派知識介紹

流派,是藝術發展的一種必然產物。流派的多樣化,是藝術繁榮昌盛的標誌之一。京劇藝術自不例外。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走進越劇

京劇行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