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奚派的創始人是奚嘯伯(1910—1977年)先生。奚先生既無在科班學藝的經歷,又無梨園世家的家庭背景,純粹是票友出身,一定意義上的自學成才。在奚先生的成長過程中,實現了四次跨越:由業餘而專業,此其一也;由一般演員上升為能與梅蘭芳先生配戲的全國知名的優秀演員,此其二也;又由搭班而挑班,成為自將一軍的奚老闆,此其三也;然後更超越若干藝術上的競爭者,被觀眾授以“四大鬚生”之一的桂冠,此其四也。在那名角如林的年代,完成這四個跨越談何容易,如果沒有一股堅忍不拔的苦鬥精神是不可想像的。
京劇老生這個行當向有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的分別。而一般票友多是唱而不做,甚至有的名票雖然唱得好,而身段動作不行。奚先生卻從一開始即立志高遠,取法乎上。他不滿足於只做個京劇歌唱家,而是在做工上也刻苦磨鍊,並終於達到了唱做兼優的水準。在他的拿手戲中,不僅有《碰碑》、《哭靈牌》等唱工戲,而且有《烏龍院》、《十道本》、《南天門》、《四進士》、《范進中舉》等做工戲或唱做並重的戲,除靠把戲非其所長以外,其戲路是很寬廣的。作為票友出身的演員能達到這一境界,真是太難能可貴了。所以能如此,與奚先生山後練鞭、自覺用功是分不開的。記得歐陽中石先生在文章中介紹過,奚先生二十來歲時每天在家裡穿上褶子、靴子、勒上頭、戴上髯口,而且待人接物、寫字或做其它什麼事時都不卸裝,久之習以為常。這種練法他堅持了一兩年時間,使得他在舞台上無論使什麼身段動作都顯得流暢自然。
藝術特點
談到京劇的唱工,京劇講究的是“以字行腔”、“字正則腔圓”。不過京劇字音不等於國語讀音,它是廣泛的不同地域讀音的奇妙綜合。這樣,在咬字讀音的問題上就留給了每個演唱者一個選擇的空間。譬如在京劇中陽平字既可讀北京音的陽平,也可根據“湖廣音”讀成仄聲。上聲字既可讀北京音的上聲,也可向上滑著讀成平聲。有的上口字有時也可不上口而讀其本音。然而怎么選擇,這其中就有學問了。有的演員不善選擇,因而顯得乏味。奚先生極為重視字韻,精於探索,精於選擇,並有深厚的運用口勁的功力,所以才形成奚派的唱念獨具清新之美和別致的韻味。譬如《哭靈牌》劉備所唱“過五關斬六將”的“斬”字和“你可算得蓋世英豪”的“可”字,均為上聲,奚先生即根據“上聲滑”的唱法均以滑音唱成陽平。這樣唱如書家的放筆一揮,極具酣暢明快而又適度之美感,而且這兩個滑音用在這裡與劉備憶起關羽的光榮業績不禁產生自豪的感情也是合拍的。其實有的演員有時也用滑音唱上聲字,但卻往往滑而太過,使線條變形,不僅不美而且顯得俗氣。這就從反面看出奚先生的演唱功力確有過人之處。在奚派演唱中這種別具異彩的“字”是很多的,它們多有耐人尋味之處。
奚派藝術具有“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錯骨不離骨”的藝術風格,被譽為是“洞簫之音,珠走玉盤”。我個人以為,所謂的洞簫之音,不應該是劇場裡的游移縹緲的洞簫音樂,而是那古貌蒼朴、清新自然的田園色彩。記得小時候,蟬鳴蝶舞的夏季,夜間風清月朗,星河依稀,農家人在房前屋後、田頭阡尾乘涼小憩,皎潔的月光灑滿了田園袤野,從田野的深處傳來悠悠地簫音,那是田中農人吹奏的小曲。夜寧人靜,萬籟無聲,美妙的洞簫樂曲傳遍了家家戶戶,泉咽澗底,圓潤蒼涼,簫音隨清風娓娓道來,如泣如訴,如噫如咽,淒婉美韻,無以言表。幾年以後,我第一次聽到奚派名劇《白帝城》的唱段,田園洞簫的悠揚渺遠竟與奚派的清新美韻不謀而合,那份情愫至今還印在心裡,猶如鄉音詠嘆,震我心弦。奚派藝術的“大珠小珠落玉盤”之美,我想就是一種裂錦之音和淳樸之情融在一起的金聲玉音,是在漸漸理解,細細品味後感覺到的沈浸醇郁、含英咀華的純香韻味兒。這是我個人所能表達的,對心中久儀的奚派藝術的內心感受了
奚嘯伯其人
作為京劇奚派的開山鼻祖,他被譽為“京劇四大鬚生之一”,他所創立的奚派藝術,好比京劇藝苑中清雅瑰麗的奇葩,在京劇藝術長河中獨放異彩。京劇鬚生行名家迭出,良才輩續,成為人們最喜愛的京劇行當之一。京劇界的“後四大鬚生”包括馬(連良)派、譚(富英)派、楊(寶森)派、奚(嘯伯)派四位大師。其中,奚派行事最為低調、唱腔也最難掌握。而且,奚嘯伯是其中唯一一位出身票友,自成一派的大師。
有人說,回覽奚嘯伯先生的一生,恰巧應驗了其名劇《范進中舉》和《白帝城》中的兩句著名唱詞所描寫的:一生流離,身居異地,命運多舛,晚景淒涼,細數來“點點淚珠往下拋”。這都是他一生生活和藝術的真實寫照。舊時的梨園,藝人地位低賤,可出生在貴族家庭的奚先生,卻深深愛上了京劇藝術。他六七歲時就開始跟著長輩四處看堂會,聽戲樓。
奚先生出生在貴族之家,自小就熟讀四書五經,少年時期的古文修養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他今後分析戲詞,理解人物、整理劇本打下深厚基礎。除博覽群書,少年時期的奚先生唱戲、背詞、聽唱片近乎到了痴迷程度。他12歲正式拜師,19歲“下海”後紅極一時,曾與蕭長華、郝壽臣、金少山、侯喜瑞、俞振飛,裘盛戎、侯玉蘭等合作登台,相得益彰。奚嘯伯先生以譚派為基礎,以言、餘二家為源流,旁涉高、馬、麒之長,兼收梅、程、筱等各家名旦的表演風格。博採眾長,兼收並蓄,推陳出新,獨樹一幟,創造出了“委婉細膩,清新雅致”的京劇奚派表演藝術。
傳人
張建國國家一級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中國京劇院著名“奚派”老生演員。1958年6月生於河北省晉州市。1972年考入石家莊地區戲校,1975年12月畢業於石家莊地區戲校,分配到石家莊地區京劇團。1993年調入中國京劇院,1993年梅蘭芳金獎大賽金獎、1996年新劇目調演“程長庚大獎”、2002年梅花獎、2004年中國京劇節金獎等獎項。現為中國京劇院青年團主演,中國京劇院三團團長,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張建國是一位文武兼備、唱念做打俱全的優秀演員,又是當今京劇舞台上奚派藝術的佼佼者。1984年他正式拜張榮培為師,並得到歐陽中石先生的指教,學習奚派藝術。在老師的嚴格認真地傳授下,張建國刻苦學藝,經過多年舞台磨練,在演唱上掌握了奚派嚴謹工整、韻味濃郁、委婉流暢、行腔百轉迂迴的藝術特點,並發揮了他自己嗓音寬厚、圓潤的特長,演唱腔圓韻足。1989年他隻身闖上海,連唱三天一炮打紅,被稱為“小演員轟動大上海”。次年,隨團赴滬公演,盛況空前。以後在天津、北京、哈爾濱、大連、青島等地演出,均受到稱讚。
隨後,1990年在上海第二屆戲劇表演藝術白玉蘭獎大賽中,以傳統名劇《打金磚》榮獲白玉蘭主角獎;1991年在全國第二屆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中,以奚派名劇《哭靈牌》榮獲最佳表演獎;1993年在梅蘭芳金獎大賽中,以奚派名劇《哭靈牌》和《碰碑》榮獲梅蘭芳金獎。1996年被推薦為“中國京劇之星”。上演劇目有《白帝城》、《范進中舉》、《楊家將》、《失空斬》、《上天台》、《紅鬃烈馬》、《將相和》、《趙氏孤兒》、《法門寺》、《烏盆記》、《珠簾寨》、《擊鼓罵曹》、《打漁殺家》、《四郎探母》、《甘露寺》、《白毛女》、《油燈燈開花》、《瀘水彝山》等。
楊志剛:京劇奚派名家
楊志剛是山東省京劇院主要演員,早年曾在現代京劇電影《紅雲崗》中飾演男主人公方鐵軍,頗受觀眾好評。1987年他拜奚派傳人歐陽中石為師,潛心鑽研奚派聲腔藝術,認真探索奚派的發聲吐字。他嗓音朗亮、扮相俊雅,舞台演出注重人物內心情感的刻劃,演唱做戲力求聲情並茂。80年代恢復演出傳統劇目後,他曾經和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方榮翔多年同台獻藝,足跡走遍全國各大城市,並赴新加坡、日本和台灣、香港等地巡迴演出,深受觀眾喜愛。楊志剛現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戲曲表演學會理事、山東省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張軍強:男,京劇老生演員。1962年生於河北省固安縣。幼工武生,9歲時進入了保定市戲校京劇科,調入河北省京劇團之後,開始專工老生。1991年,初出茅廬的張軍強一炮走紅,榮獲全國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螢屏獎。次年又拜奚派高徒張榮培和歐陽中石先生為師,學習奚派劇目《白帝城》、《范進中舉》、《擊鼓罵曹》、《李陵碑》、《紅鬃烈馬》等劇目,成為奚派藝術第三代傳人。他嗓音蒼勁、圓潤,文武兼備,藝術上很有潛力,通過二位老師的指導,他在唱法、表演上都能心領神會地表達奚派的神韻及藝術特色。1994年他一舉榮獲在天津舉辦的“汪、言、余、奚”京劇四大流派展演一等獎。近年來他在北京、天津、武漢等地演出,頗受觀眾青睞。2000年調入青島市京劇院任主演,排演了《智取威虎山》《楊門女將》(前飾寇準,後飾採藥老人)《杜鵑山》等劇,在各地巡迴上演,引起觀眾強烈反響,並於年底《全國青年
演員電視大獎賽》中以《范進中舉》榮獲最佳表演獎。後調入江蘇省京劇院,曾在《空中劇院江蘇行》活動中演出《轅門斬子》,在2005年底的紀念奚嘯伯誕辰活動中演出《范進中舉》《武家坡》等。2006年7月1日,調到重慶市京劇團,在新編歷史京劇《大足》中擔任領銜主演。張軍強通過學習奚派藝術,對京劇有了更獨到、更深層的把握和理解,他繼承發揚了奚派委婉細膩、清新雅致的藝術表演風格。他的唱腔具有奚派“腦後音”響堂的特長,音色正、音量足,聽後有餘音繞樑之感,給觀眾以若即若離、似說如唱的風格。張軍強演出的奚派代表劇目《范進中舉》、《白帝城》、《李陵碑》、《失空斬》、《烏龍院》和主演的《大·探·二》、《打金磚》、《四郎探母》、《紅鬃烈馬》、《楊門女將》、《八仙過海》及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方誌敏》等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王小蟬:男,京劇老生。1988年入河北省藝校,1991年畢業,1999年拜奚派傳人張榮培先生為師,主演劇目《四郎探母》、《白帝城》、《空城計》、《上天台》、《碰碑》、《烏盆記》、《珠簾寨》,新編神話劇《八仙過海》,現代京劇《沙家浜》等。具有奚派的委婉細膩清新雅致的藝術風格。2001年獲全國京劇優秀青年賞評比一等獎,2002年獲河北省戲劇節優秀表演獎,2003年在首屆中國戲劇演唱“紅梅”杯大賽獲大獎。曾為河北省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現為湖北省京劇院老生演員。
張建鋒:男,漢族,1999年石家莊市藝術學校畢業。曾先後從李寶章、張榮培、奚延宏等老師學藝。1997年獲得全國京劇大賽一等獎,同年榮獲河北省京劇大賽一等獎。1998年榮獲石家莊市文藝繁榮獎。1999年畢業後,進入北京京劇院工作。2000年拜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奚嘯伯先生得意弟子歐陽中石先生為師。常演出劇目:《白帝城》、《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四郎探母》、《紅鬃烈馬》、《碰碑》、《三家店》等。
李伯培: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
原名李玉聲。李伯培拜張榮培先生為師,而張榮培是奚嘯伯的徒弟,他分別取師父和師爺的名字各一個字,文化大革命後正式改名李伯培。李伯培受到兩位老先生的厚愛,改名以記之。後來的文化大革命奚先生被打為右派。李伯培也成了被批鬥的重點對象。有人曾勸他改名為“國培”,意為“國家培養”,但李伯培始終沒有改,上千人的批鬥會他曾經經歷過好幾回。由於李伯培受到過奚先生的真傳,藝術上傳承奚派的風格:委婉細膩、清新雅致。代表曲目有《失空斬》、《白帝城》、《楊家將》、《范進中舉》等。李伯培也在藝術上有所創新,改進曲目《漢獻帝》。在張
建國等人成名之前對奚派藝術的傳承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藝術上的成就也使得很多劇團都爭搶這對夫妻,1977年,四人幫垮台不久,保定地區開放老戲,正缺少一個老生飾演林沖,當時的市委書記王凱親自打電話到湖北孝感,硬是把兩口子給調了過來。他們走後不久,孝感的京劇團就垮掉了。後來保定的京劇團散了。李伯培到了哈爾濱京劇院,1990年的時候到上海演出,第一齣戲《漢獻帝》反響熱烈,觀眾為了看到第二天的《白帝城》,夜裡都披著被子排隊等票。這也讓李伯培深受感激。以後的幾年裡,李伯培的足跡踏遍了祖國各地。
趙建忠:河北省唯一的奚派傳人。
趙建忠,這個兩位教授級藝術家歐陽中石和張榮培培養出來的京劇奚派傳人,在張建國、張軍強、王小蟬等京劇奚派傳人紛紛奔走外埠京劇院團之後,他仍秉持著堅定的信念,懷著美好的理想,腳踏實地地堅守在石家莊這片奚嘯伯京劇大師曾經開拓的肥沃土壤里。
評價
中國當代著名京劇研究家劉曾復先生這樣評價奚嘯伯的藝術:“奚嘯伯是一個十分特殊的人物。四大鬚生,除奚之外的馬譚楊三位都是科班內行出身,奚與他們三位並駕齊驅並不顯弱,自有原因:四大鬚生,論文化水平學識修養,以奚居首;奚書生氣質儒雅風度,得天獨厚。”張建國說,如今有很多知識分子對奚派藝術情有獨鍾。我作為他的傳人,最仰慕先生的,就是他出身票友,卻銳意奮進,最終開創出京劇奚派藝術的精神和魄力。在京劇老生行流派中,譚派醇厚激盪,源於家學淵厚;余派清新俊雅,基於兼收並蓄;言派委婉細膩,出自性情高聰;馬派飄逸瀟灑,取於梨園沃土。唯奚嘯伯先生雖然天資聰慧,卻根基尚淺,他的家境“真貧”而“假貴”,這樣的家庭背景,還獨獨愛上了京劇,他走的道路因此也更加曲折而艱辛。
京劇流派知識介紹
流派,是藝術發展的一種必然產物。流派的多樣化,是藝術繁榮昌盛的標誌之一。京劇藝術自不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