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娃娃生演起來要有天真爛漫的兒童稚氣。娃娃生在劇團里一般是比較難找的,因為如果年齡太小就不可能參加劇團,如果太大呢,扮演娃娃生的角色又不太合適。所以除了像戲曲學校這樣的單位,有專門扮演娃娃生的小孩外,絕大部分的劇團,現在一放都用身材較小的女演員來充任。女演員的嗓子比較清脆,唱的時候還是用本嗓來唱念,由於個子比較小,扮相比較清秀,扮娃娃生還是比較合適的。
京劇生行里還有一種介乎武小生、翎子生和娃娃生之間的角色,一般說是由小生的行當來扮演。閱如《岳家莊》里的岳雲, 《舉鼎觀畫》 里的薛蛟等。這類的角色,本來應該是有專門的行當來扮演的,可是找這樣的行當很不容易,實際上也沒有一個專門的行當來應付這樣的角色,所以有的就由小生來扮演,有的就由武生或娃娃生來兼演了。
歷史沿革
在150多年的京劇歷史中,各行當都形成了不少流派。如老生行,安徽的程長庚、湖北的余三勝、直隸的張二奎都是京劇老生的創始人,都有各自的演出班社、演出劇目、藝術風格,所以稱為“三鼎甲”。此後,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取代了程、余、張的位置,被稱為“後三鼎甲”。其後,當屬宗汪、譚兩派的王鳳卿、劉鴻聲和以“譚派”自詡,其實各自成派的余叔岩、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周信芳。前四人號稱“四大鬚生”,後者因長期演出於上海,藝名“麒麟童”,形成了自己的“海派”風格。由於譚、余的表演規範,所以後人多以譚、余自詡。當然,譚是老生宗師,余自認為不過譚之“九牛一毛”,也並非自謙。但余派也造成了後來“無生不余”的局面,甚至馬連良也私淑余派。雖然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有“後四大鬚生”之譽,但李少春、孟小冬、王少樓、李盛藻也是不可缺少的流派傳人。在他們之後有“譚派”正宗譚元壽,“高派”傳人李宗義、李和曾,宗余、馬兩派的張學津,“言派”傳人張少樓、李家載,宗言、馬兩派的言少朋,“麒派”傳人高百歲,在東北有藝兼南北兩派的唐韻笙。京劇的武生有北楊南蓋兩大派,在此之前應數沈小慶、楊隆壽、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諸流派,而以獨挑春台班的俞菊笙影響最大。所謂“北楊”的楊小樓乃楊隆壽、俞菊笙、譚鑫培之弟子,“南蓋”之“蓋叫天”(張英傑)和張德俊系李春來的學生。“俞派”傳人有俞振亭、尚和玉。“黃派”弟子有李吉瑞等。楊隆壽的傳人當數“茹派”的創始人茹萊卿。由於楊小樓藝術非凡,稱為國劇宗師,因此,後來武生均自詡“楊派”,而能成家者有孫毓堃、茹富蘭以及周瑞安、高盛麟、李少春、李萬春等。上海的武生在“蓋叫天”和鄭法祥兩派的影響下,又有張翼鵬、小王桂卿、陳正柱等人形成的“海派”。
小生中最早的流派自龍德雲、徐小香、王楞仙、德珺如傳至程繼先。其後著名的流派當數姜妙香的“姜派”,茹富蘭的“茹派”,影響最大的卻是程繼先、茹富蘭的傳人葉盛蘭創造的“葉派”。小生幾乎無不以“葉派”自詡。
藝術特點
鬍子在京劇里的專有名詞叫“髯口”。娃娃老生主要扮演 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綹的黑鬍子,術語稱“黑三”。另外還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綹鬍子,專業名詞叫“蒼三”。白色的三綹鬍子叫作“白三”。還有就是整片滿口的鬍子,不分綹,術語稱“滿”。老生一般分為文武兩種,從表演的側重點來劃分: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
唱工老生又稱安工老生,以唱為主。其動作性較次要,態度安閒沉穩從容。如《捉放曹》中的陳宮, 《洪羊洞》 和 《轅門斬子》 的楊延昭,三國戲中的諸葛亮,《二進宮》的楊波等。介乎唱工戲和做工戲之間的以念白為主的戲,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可以兼演,如《審頭刺湯》的陸炳,《夜審潘洪》的寇準等,其難度較唱工和做工戲大得多。做工老生是以表演為主,如《徐策跑城》的徐策,《坐樓殺惜》的宋江,《清風亭》的張元秀等。長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屬於文老生的範疇。
武老生包括長靠和箭衣(俗稱短打)兩種。長靠老生又稱靠把老生。(“靠”是京劇的專門名詞,即古代武將所穿的鎧甲。身穿鎧甲,在京劇里叫做披靠或扎靠。“把”是“把子”的簡稱,即兵器。)身披鎧甲,手持兵器,擅長武功的老生角色,都叫作靠把老生。如《定軍山》和《陽平關》的黃忠,《戰太平》的花雲,《失街亭》的王平等。還有一種穿箭衣的武老生戲,例如 《南陽關》、 (伍雲召)、《打登州》(秦瓊)等。
京劇各個行當中的藝術流派的形成,和這種劃分行當的方法,有著密切的聯繫。就在這種以表演的側重點來劃分行當的基礎上,產生了很多擅長某種行當的表演特點的傑出演員。他們又由於各自的天賦條件,師承來源,接受、理解和表現力,文化修養,技巧水平,社會經歷和藝術實踐的積累,以及對生活的感受和反應的程度等各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具有獨特表演特色和自己藝術風格的藝術流派。如同是唱工老生,就有譚(鑫培)派、孫(菊仙)派、汪(桂芬)派、汪(笑儂)派、余(叔岩)派、劉(鴻聲)派、高(慶奎)派、言(菊朋)派、楊(寶森)派、馬(連良)派、麒(麟童,周信芳)派等等。做工老生中最有影響的是麒派和馬派。實際上,譚派和余派並不僅僅是以唱工見長,譚鑫培和余叔岩都是唱、做具佳,文、武兼擅的藝術家。
還有一些文武並重的戲,如《定軍山》、《打魚殺家》等,均是唱、念、做、打兼重的戲。《上天台》的劉秀,前半出是重唱工,而後《打金磚》則有高難度的跌扑功夫。所以按照表演的側重和分工來劃分行當,判別劇目,並不是絕對的。
對於老生,還有一種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所應該穿的服裝的種類來劃分的方法。這樣的劃分種類有:王帽老生(頭戴王帽,身穿龍袍,扮演皇帝之類的角色,基本上以唱工為主);袍帶老生(一種是頭戴紗帽,身著蟒袍,如《二進宮》的楊波,《轅門斬子》的楊延昭等;另一種是穿官衣的,樣式和蟒袍一樣,但不帶繡龍、繡花的,較素淨,如《群英會》的魯肅,諸葛亮也屬此類);褶子老生(即著便服的老生,此類角色最多。褶子是一種服裝的名稱,式樣頗像和尚、老道穿的那種,大斜領子,歇大襟,長袍大袖。分為花褶子和素褶子。如《捉放曹》的陳宮,《狀元譜》的陳伯愚等);靠把老生(武老生,見前述);箭氅老生(箭衣外著開氅之類服裝的角色,,在戲裡並不一定有武打,但多為武人出身,如《武家坡》的薛平貴,《汾河灣》的薛仁貴等)。
娃娃紅生是指臉上勾著紅臉,用紅色塗成臉譜的老生。這樣的角色不多,主要是扮演關羽和趙匡胤。最早有的由花臉來應工,所以又叫紅淨。京劇史上有名的紅生演員有米喜子、王鴻壽、李洪春、林樹森等人。其藝術特點為嗓音比較高亢,既不同於一般老生的唱法的秀氣,也不同於花臉的唱法的粗猛,獨具一格,要有特殊的工架,特殊的造型。
在老生這一行里,除了文武老生或按照服裝劃分的一些種類,紅生,還有就是“末”和“外”行當合併起來的角色,現在叫作里子老生,是扮演比較次要一點的角色。如《搜孤救孤》的公孫杵臼,《捉放曹》的呂伯奢等。
藝術價值
京劇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獨特的造型語言。它把不同性別、性格、年齡、身份的人物劃分為不同的行當,一般說來有“生、旦、淨、醜”四大行當。由於京劇人物造型形象鮮明、風格多樣,有強烈的劇場效果,常常更易於激起觀眾的欣賞興趣。 中華民俗節慶網京劇中的 “生”,一般指劇中扮演男子的演員,其中又可細分為“老生”、“小生”和“武生”。“老生”,顧名思義就是中老年男子角色,在劇中多扮演正直剛毅的人物形象,例如京劇《伍子胥》中的伍子胥,他們演出時要戴掛在耳朵上的假鬍鬚,在京劇的行話中也叫“髯口”,因此還專門有一套髯口上的表演功夫。鬍鬚的顏色表示了人物的年齡。京劇《四郎探母》中的楊四郎年約三十歲,所戴鬍鬚為黑色。京劇《秦香蓮》 中王延齡年約六十,所戴鬍鬚為白色。老生在劇中一般注重演唱和細膩表演,唱腔上也最為豐富。台詞用京劇中的韻白來表現,演唱用真聲,風格剛勁、挺拔、質樸、醇厚,動作造型也以雍容、端方、莊重為基調。與老生相對應的是 “小生”,在京劇中指青少年男子角色,他們在劇中的動作造型儒雅倜儻、秀逸飛動。在演唱上採用真假聲結合的唱法,演唱風格華美和明亮。例如京劇《白蛇傳》中的許仙。
京劇行當知識介紹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創作者對人物的褒貶態度不同而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