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善玉

茅善玉

茅善玉,上海市人,1962年生。1974年進上海滬劇團學館學藝,1979年以優異成績結業後入該團青年隊。在《庵堂相會》中扮金秀英、《龍虎山奇緣》里飾張四姐、《小巷之花》中演曹倩,鋒芒初露,頗受好評。其後,又在《一個明星的遭遇》及電視劇《璇子》中主演三十年代影壇明星周璇,演出成功,聲譽雀起。她的表演感情真切,動作優美;演唱時嗓音甜潤,情深味濃,柔中有剛,為廣大觀眾所喜愛,在八十年代被認為是一個很有發展前途的後起之秀。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茅善玉茅善玉

茅善玉,國家一級演員。1962年生,1974年考入上海滬劇團學館,1979年畢業後留團(今上海滬劇院)擔任主要演員。她的表演清新自然,富有靈氣,唱腔圓潤甜美,情深味濃。在戲路上又有新的開拓,展現了她藝術創造新的天地。

她12歲考入滬劇團學館,34年沒有離開過舞台。上世紀80年代,她是上海家喻戶曉的“金鷹獎”、“梅花獎”、“白玉蘭獎”獲得者。2002年,她競聘上崗成為上海國有文藝院團最年輕的法人代表

任職

現任上海滬劇院院長、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上海劇協副主席。

主演劇目

一個明星的遭遇》、《姊妹倆》、《血染姊妹花》、《魂斷藍橋》、《牛仔女》、《碧海青天夜夜心》、《今日夢圓》、《董梅卿》、《石榴裙下》、《大紅喜事》、新版《家》、《龍鳳逞強》和《雷雨》、《生死對話》等劇目。還在《璇子》、《姊妹倆》、《牛仔女》等滬劇電視連續劇中擔任主演。

取得成績

茅善玉《董梅卿》劇照

1983年獲第二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女主角獎。
1984年獲全國現代戲會演一等獎。
1984年獲上海市青年演員會演特等獎。
1984年獲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1989獲首屆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
1995年獲第四屆中國戲劇節優秀主角獎。
1995年獲上海第七屆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曾獲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稱號。

藝術特色

茅善玉茅善玉

《紅燈記》里可愛勇敢的小鐵梅,《董梅卿》里灑脫任性的官宦千金,《雷雨》里畸形病態的繁漪……多年來,茅善玉扮演的各種舞台形象深入人心、不斷有新的突破。讓滬劇這個見證與記錄了上海近百年發展歷程的劇種,和城市一起繼續發展下去,這是茅善玉20多年來不變的夙願。

茅善玉從小喜歡唱歌,她常常嘗試把現代歌曲的節奏和氣聲的技巧運用到滬劇演唱中,努力尋找歌曲和戲曲的最佳交匯點。兩者的互相滲透,互相融合,給茅善玉的滬劇演唱帶來特殊的韻味和魅力,這也是眾多青年觀眾迷戀茅善玉唱腔的一個重要原因。

茅善玉的演唱沒有對某一流派的刻意模仿,她堅持以我為主廣采博取,根據自身條件和特點融會吸收各種流派素材。她的唱腔似乎兼有筱愛琴的清麗,丁是娥的委婉,石筱英的酣暢,楊飛飛的醇厚和顧月珍的柔美。對流派特色的多方面繼承和創造性運用,使茅善玉的唱腔顯得更豐富,更動聽,也更耐人尋味。

茅善玉茅善玉

事實上不管承認與否,滬劇茅派的形成,已是一種客觀存在。它的出現既得益於改革開放以來有利於個性張揚的大環境,也有豐富多彩、飛速發展的現實生活對擅長演現代戲的滬劇的客觀需要。同時滬劇前輩藝術家開明包容的鼓勵支持也提供了流派創新的適宜土壤。丁是娥在世時對青年演員一再諄諄叮囑,不要一味模仿流派,要敢於創造突破。在滬劇界絕對沒有對敢於衝破現有流派框框者責難的氛圍,正因為這樣,經過茅善玉本人的刻苦鑽研,滬劇茅派才得以脫穎而出。

茅派還不能說已經完全定型,流派的活力在於流。經過大量的演出實踐,滬劇茅派有很大的變化和發展。每次排練新戲,茅善玉都和作曲一起探討如何組織設計自己的唱腔,《石榴裙下》和《家》等西裝旗袍戲的演出,使她的唱腔有了更深的內涵,《大紅喜事》和《龍鳳呈強》帶來了她表演的明快和活躍.。為了表現鐵梅對革命事業堅貞不屈的鬥志和情懷,她的唱腔在過去清純清新的風格上增添了一道亮色,多了幾分激情。《今日夢圓》演出時過生日那場戲,在中西合璧、渾厚雄壯、氣勢磅礴的大樂隊伴奏下進行。這樣滿台是戲、如火如荼的表演在茅善玉以往的演出中是很少有的。今天亮出滬劇茅派的旗幟正其時也,這不僅對茅善玉本人在藝術上進一步創新突破有利,對振興滬劇事業,促進滬劇藝術興旺發達有利,對倡導和鼓勵新的藝術流派在滬劇舞台和整個戲曲園地出現也有利。

個人軼事

茅善玉《家》劇照

茅善玉和孫徐春,從戲校同學到滬劇院同事,搭檔演出了幾十齣戲,堪稱滬劇舞台的“黃金搭檔”。上海滬劇院要排演滬劇《家》,首次進軍上海大劇院。建組前,當了院長的茅善玉,正兒八經地手寫了一封信,邀請早已離開滬劇院、忙著自己做生意的孫徐春回來,和自己再在台上做回“夫妻”。舞台上的孫徐春,嗓音醇厚甜美,舉手投足間透著一股書卷氣。可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台底下的孫徐春還是一位“小說家”。孫徐春喜歡看書,曾和作家孫甘露等人一起參加過上海的青年作家班。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孫徐春就曾發表《鬧市口》、《銀盒》、《第二百次約會》等小說。在滬劇舞台上馳騁幾十年後,孫徐春還是堅持:“演戲太難,還不如寫小說來得乾脆。”

儘管如此,孫徐春還是仔細研讀巴金的原著、曹禺的話劇本,觀摩了四川、天津等話劇《家》的演出,為滬劇《家》提出了很多創意和想法。譬如,剛開始排演時,第二場中劇本安排覺新和瑞珏因為對梅花有共同的愛好而產生好感。但孫徐春提出,覺新和瑞珏在戲中一直是痛苦的,這種令人窒息的氣氛應該在這裡得到鋪墊,戲劇才會有張力。

茅善玉茅善玉

茅善玉:未必能成“茅派”,但我仍要追求當了院長,茅善玉忙得不可開交。她開玩笑說,當半邊大腦在想著《家》時,還得騰出另外半邊考慮劇院今後的創作演出。“不過,做個好演員才是我畢生的追求。”在劇本上寫滿了只有她才能看懂的符號,每天精疲力竭地回到家裡,頭靠枕頭,茅善玉依然手不釋卷,研究瑞珏、覺新和梅表姐的微妙關係。

在大劇院版滬劇《家》中,特徵鮮明的流派唱腔是一大特色。孫徐春唱“王(盤聲)派”,茅善玉唱“丁(是娥)派”,但都以前輩藝術家創作的流派藝術為藍本,從人物和規定情景出發進行了發揮。起先,作曲汝金山曾為茅善玉設計好了唱腔,但茅善玉感到不滿足,自己又在作曲的幫助下重新組織唱腔。“‘茅派’是我的精神追求,能否成派並不重要,至少我能給滬劇留下點財富。”

表演自然、貼近生活固然是滬劇的特色,但也使得滬劇缺乏戲曲的“可看性”。《家》劇組聘請胡嘉祿形體設計。茅善玉透露,瑞珏臨死前出現夢幻的感覺,她有一段“靈魂出竅”的舞蹈,配合燈光、舞美的變化,營造出詩情畫意。

活動年表

1985年,農曆乙丑年: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揭曉
2005年12月28日,農曆乙酉年十一月廿八日,19時15分:紀念袁濱忠先生逝世38周年“風雨送春”滬劇演唱會舉辦
2006年1月20日,農曆乙酉年十二月廿一日,晚:“錢程似金”滑稽演唱會舉行
2006年1月29日,農曆丙戌年正月初一日,19時:2006南北演藝名家迎春戲曲大反串晚會播出
2006年3月27日,農曆丙戌年二月廿八日:百年流聲——紀念中國越劇誕辰100周年電視文藝晚會上演
2006年4月8日,農曆丙戌年三月十一日:茅善玉、馬莉莉、萬智卿提議紫竹調為上海城市標誌曲
2006年6月10日,農曆丙戌年五月十五日:六代滬劇演員錄製首個文化遺產日慶祝晚會
2006年6月14日,農曆丙戌年五月十九日:中國戲曲劇種保護髮展座談會舉辦
2006年6月28日,農曆丙戌年六月初三日:上海滬劇院首演《生死對話》
2006年11月25日,農曆丙戌年十月初五日:上海滬劇院首演《舞龍人》
2007年5月12日,農曆丁亥年三月廿六日,19時15分:《春色2007——孫徐春滬劇金曲演唱會》舉行
2007年5月14日,農曆丁亥年三月廿八日,上午:上海滬劇院2007年集體拜師收徒儀式舉行
2007年7月8日,農曆丁亥年五月廿四日,19時15分:上海逸夫舞台演出
2007年7月9日,農曆丁亥年五月廿五日,19時15分:上海逸夫舞台演出
2007年7月10日,農曆丁亥年五月廿六日,19時15分:上海逸夫舞台演出
2007年7月11日,農曆丁亥年五月廿七日,19時15分:上海逸夫舞台演出
2007年9月26日,農曆丁亥年八月十六日,晚:上海青浦區外國友人中秋戲曲欣賞晚會舉行
2007年12月28日,農曆丁亥年十一月十九日,19時15分:海上戲曲花似錦——上海六大戲曲院團迎新展演滬劇專場
2008年6月2日,農曆戊子年四月廿九日,19時30分:“讓我們和你在一起——上海滬劇界情系汶川大型義演”舉行
2009年9月24日,農曆己丑年八月初六日,晚:江蘇省2009中秋戲曲晚會舉行

戲劇家百科

戲劇家是指在舞台表演藝術方面有過傑出貢獻的人。
安娥 | 奧斯卡· 王爾德 |白淑賢 | 白燕升 | 陳大悲 | 曹未風 | 陳學希 | 陳彥 |陳素珍 | 陳巧茹 | 陳霖蒼 ||陳軍 | 陳智林 | 常劍鈞 | 陳湧泉 | 遲小秋 | 陳少雲 | 陳立華 | 丁凡 |竇鳳琴 | 段明 | 馮詠梅 | 馮玉萍 | 谷文月 | 郭躍進 | 顧薌 | 高靜 | 賡續華 | 胡雪樺 | 亨利·高爾比 | 洪影 | 胡導 | 韓再芬 | 侯露 | 黃新德 | 胡嫦娥 | 侯丹梅| 韓寧 | 胡和顏 | 韓國慶 | 韓生 | 黃先鋼 | 黃定山 | 何冀平 | 戒日王 | 久保榮 | 季國平| 孔三傳 | 李健吾 | 洛卜·德·維加 | 劉厚生 | 李東橋 | 劉彥君 | 李龍雲 | 李維康 | 李政成 | 柳萍 | 李梅 | 梁偉平 | 林瑛 | 李純博 | 李春喜 | 李鵬 | 李亭 | 李龍吟 |劉星 | 龍紅 | 李潔 | 劉寧 | 李靜文 | 劉禎 | 劉衛紅 | 林為林 |李樹建 | 李仙花 | 羅懷臻 | 林戈爾 |劉秀榮 |劉玉玲 |孟冰 | 馬惠民 | 孟廣祿 | 茅善玉 | 倪惠英 | 倪茂才 | 錢惠麗 | 任鳴 |任跟心 | 蘇民 |沈虹光 | 孫潔 | 沈鐵梅 | 宋官林 | 尚長榮 | 文彬彬 | 吳光煜 | 萬山紅 | 王福義 | 王陽娟 | 王華瑩 | 王筱頔 | 王景珊 | 謝玉蘭 | 謝濤 | 徐翔 | 熊小平 | 夏平 | 謝群英 | 楊紹林 | 于魁智 | 袁慧琴 | 楊鳳一 | 楊乾武 | 楊長春 | 楊麗娟 | 張慧[戲劇評論家] | 曾傑 | 張曼君 | 張建國 | 趙志剛 |周予援 | 朱世慧 | 張火丁 | 周志強 | 周東亮 | 張幼麟 | 趙建新 | 張輝 | 朱彤 | 周正平 | 趙德 | 張靜嫻

走進越劇

滬劇明星

滬劇的前身是申曲。20世紀30年代,流行在上海的申曲在京劇、文明戲演出影響下,滬劇藝人筱文濱等採用了新穎的燈光布景、服裝舞美,注重演出的音樂效果,除胡琴、弦子、笛、鼓板外,添加了其它伴奏樂器,並在繼續演出傳統劇目同時,還把中外一些電影、話劇、文明戲劇目搬上舞台。
邵濱孫| 趙春| 華雯| 茅善玉| 王珊妹| 吳素秋| 俞麟童| 徐林祥| 萬智卿| 汪秀英| 馬莉莉| 王寶興| 袁濱忠| 顧曼君| 諸惠琴| 解洪元| 丁國斌| 周根生| 徐俊| 凌愛珍| 陸敬業| 筱愛琴| 施春軒| 小筱月珍| 方佩華| 沈仁偉| 羅月華| 孫徐春| 張杏聲| 陳甦萍| 筱文濱| 汪嬋娟| 向佩玲| 丁是娥| 許幗華| 石筱英| 楊飛飛| 沈惠中| 徐伯濤| 汪華忠| 王盤聲| 劉銀髮| 王明道| 筱蘭英| 趙春芳| 韓玉敏| 沈國雄| 王雅琴| 張劍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