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豚顛《本經》,豬石子《濟生方》,豬睪丸《本草蒙筌》,豬外腎《魯府禁方》,豬隱睪《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選編》
入藥部位
動物豬的睪丸。
性味
味甘、鹹,性溫。
歸經
入肺、腎經。
功效
溫腎散寒,鎮驚定癇。
主治
哮喘,睪丸腫痛,疝氣痛,陰莖痛,癃閉,驚癇。
相關配伍
1、治小兒腹股溝疝,豬隱睪1個(閹割小豬時取)。放瓦片上,用另1瓦合上,放爐內焙乾後取出研末,1次口服。(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2、治驚癇中風,壯熱,吐舌出沫,豚卵一雙(細切),當歸二分。以醇酒三升,煮一升分服。(《普濟方》)
3、治禿瘡,豬外腎,搗爛,去筋渣用。先用花椒、細茶熬水洗淨,後將藥搽上封固。(《魯府禁方》禿瘡方)
4、治瘡腫,燒傷,將家豬腎鞭連根割下,混合豬苦膽煎煮。不加水,煮至成油狀物的稠膏。取膏外敷或塗搽患處。(《彝醫動物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或煎湯,2個。
外用:適量,搗爛或煮膏塗敷。
藥理作用
1、減輕動物子宮和卵巢重量的增加。
2、促進造血功能作用。
3、延緩衰老作用。
4、抗冠心病作用。
5、免疫作用。
6、抗早孕作用。
現代研究
臨床治療慢性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使用注意
腎火熾者忌用。
炮製
採集加工
將雄豬宰殺後,颳去豬毛,摘取睪丸,洗淨。或閹割小豬時留下睪丸。
炮製方法
切片入藥,懸蹄酒浸半日,炙焦研末用。
形態特徵
基本特徵是:軀體肥胖,頭大。鼻與口吻皆長,略向上屈。眼小。耳殼有的大而下垂,有的較小而前挺。四肢短小,4趾,前2趾有蹄,後2趾有懸蹄。頸粗,項背疏生鬃毛。尾短小,末端有毛叢。毛色有純黑、純白或黑白混雜等。
生長環境
好臥陰濕地。
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味甘、溫。”“主驚癇、癲疾、除寒熱、奔豚、五癃邪氣攣縮。”
2、《名醫別錄》:“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