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集注

本草經集注

《本草經集注》,古代藥學著作。共七卷。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所編著於(約公元480-498年前)。陶氏認為《本經》自“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等更復損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揉,冷熱交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醫家不能備見”等問題,於是給予整理、作注。又從《名醫別錄》中選取365種藥與《本經》合編,用紅、黑二色分別寫《本經》與《別錄》的內容,名之為《本草經集注》。本書原書已佚,現僅存有敦煌石室所藏的殘本。但原書中的主要內容,還可從《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之中見到。

書本內容

本草經集注 本草經集注

本書共7卷,載藥730種,分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類,這是藥物分類的一個進步,但每類之中仍分三品。又創“諸病通用藥”,如治風通用藥有防風、防已、秦艽、芎勞等,治黃疽通用藥有茵陳。柜子、紫草等。這對臨床選擇用藥,有很大的助益。對藥物的產地、採集時間。炮製、用量、服法、藥品真偽等與療效的關係,均有所論述。本書問世後有很大的影響,唐代的《新修本草》就是在此書基礎上補充修訂而成的。

評論

南朝博物學家陶弘景把千仞積累的經驗和知識蒐集起來,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行了另一次總結,整理成《本草經集注》一書。共得藥物七百三十種,書中,他首創按藥物的自然屬性和治療屬性分類的新方法。首先把七百多種藥分為草、木、米食、蟲獸、玉石、果菜和有名未用等七類,這種分類方法後來成了我國古代藥物分類的標準方法,在以後的一千多年間一直被沿用,並加以發展。陶弘景還首創治療性能對藥物進行分類的方法,例如,祛風的藥物有防風、秦艽、防己、獨活等,就歸在同一類。這種分類方法便於治療參考,對醫藥的發展業起到了促進作用。

學術價值

本草經集注圖片 本草經集注圖片

(1) 首創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

(2) 對藥物的形態、行為、產地、採制、劑量、真偽等作了較為詳盡的論述。強調產地和採制方法與療效的密切關係。

(3) 首創“諸病通用藥”。如:治風通用防風、防己、秦九、川芎等。

(4) 考定了古今用藥的度量衡,規定了湯、酒、膏、丸的製作規範。

(5) 初步確立了綜合性本草著作的編寫模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