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本草集要》的編撰目的是"止取其要者,以便觀覽"(作者自序)。全書分三部:上部一卷為總論,主要依據《神農本草經》等前人著作,論述本草大意、湯藥丸散劑型、方劑配製分量、用藥之法等;中部五卷,系"取本草及東垣丹溪諸書,參與考訂,刪其繁蕪,節其要略"(《本草集要·凡例》)而成,載藥545 種;下部兩卷,根據藥性所治,將藥物分為十二門,包括治氣、治血、治寒、治熱、治痰、治濕、治風、治燥、治瘡、治毒、婦人、小兒。每門之中又分成二至四類,如治痰門內分為治熱痰虛痰藥、治濕痰行痰藥、治寒痰風痰藥、消克痰積藥共四類。這種將藥物按性能分門別類,發展了陶弘景的通用藥分類法,對臨病用藥制方,確能起到易於檢尋的作用。現存四種明刻本。作者
本草集要編撰者王綸(1453-1510 年),字汝言,號節齋。遠祖居陝西銅川,五代時遷浙江慈谿,出身於明代官宦。王綸幼習儒業,甲辰年(1482 年)舉進士,歷任主客員外郎、參政、布政使、都御使等官職。先後編撰《本草集要》、《明醫雜著》、《醫學問答》、《節齋胎產醫案》、《節齋小兒醫書》等。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一)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