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胎畫琺瑯

瓷胎畫琺瑯

瓷胎畫琺瑯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瓷質器物]。從康熙的色濃莊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愛新覺羅·弘曆]時的精密繁複的雍榮華貴,使琺瑯,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集中西風韻於一身,畫盡了皇家身份的高貴與榮華。乾隆琺瑯彩瓷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琺瑯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巔峰之作,具有古典美的乾隆仕女遊園罐是其代表。

基本信息

簡介

琺瑯彩瓷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瑯”。是國外傳入的一種裝飾技法,後人稱“古月軒”,國外稱“薔薇彩”。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部分產品也用於犒賞功臣。據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其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辦處琺瑯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瑯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製的新瓷器品種。

琺瑯彩盛於雍正、乾隆時,屬宮廷壟斷的工藝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特製,解運至京後,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琺瑯彩瓷創燒於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清代後期仍有少量燒制,但燒造場所已不在清宮中而移至景德鎮。初期琺瑯彩是在胎體未上釉處先作地色,後畫花卉,有花無鳥是一特徵。康熙朝琺瑯彩瓷器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以各色琺瑯料描繪各種花卉紋,其色彩繪畫款式皆同於當時的銅胎畫琺瑯器。

歷史

瓷胎畫琺瑯 瓷胎畫琺瑯
琺瑯彩是我國陶瓷裝飾藝術中一朵奇葩,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極為名貴的御用器。其誕生後的二百年內都是皇家御用瓷器,用景德鎮的半成品在北京二次燒造,民間幾乎沒有也不知道,至民國三年故宮第一次展覽後才被社會所知。琺瑯彩瓷的製作技藝奇絕,時代特色鮮明,傳世極少,至為珍罕,備受世界收藏界推崇。

由於琺瑯彩瓷的胎質較一般瓷器薄得多,在第二次上彩燒造時極易破裂。就是造辦處的一流工匠在燒制時也難免破損。據說一次雍正皇帝命清宮造辦處燒造一套五件酒杯,初次燒造就燒壞了兩件,後來在雍正皇帝的嚴厲訓斥下,小心翼翼直到三個月後總算燒製成功,其間匠師們竭盡全力,嘔心瀝血,摸索總結出一套燒制薄胎酒杯這一特殊品種的方法。憑藉宮中造辦處的優越條件尚不能完全杜絕破損,其技術要求之高,工藝之復狡雜是可想而知的。

相傳歷史上在我國江西瓷都附近,曾有一產胡姓人家,世代燒瓷為生。他家的瓷製品因 為精美得到了百姓的歡迎,也就驚動了官府。乾隆南巡肘他的臣子將胡姓制瓷獻給皇上,得到皇上大大讚美。大臣想讓胡姓人進宮專為皇上和皇宮制瓷。 因為種種原因姓胡的不願意進宮,於是大臣們在宮裡特設一個窯,按照胡姓人的燒制方法燒制出了精美的琺瑯彩瓷器。為了表宮裡與民間的不同,也為了顯示這種瓷器的出處,有人就將甲胡”字拆開,將專為宮中燒的這種琺瑯彩瓷器叫做 “古月軒”。傳說很有味道,但琺瑯彩瓷器的出現是瓷器發展史上的一個必然產物琺瑯彩瓷器的前就身是景泰藍,也就是所謂的“畫琺瑯”。

它興起於明代,是在銅胎上以藍為背景色,掐以 銅絲,再填上紅、黃、藍、綠、白等色釉燒制而成的工藝晶。清代康熙年間這種“畫琺瑯”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銅胎畫琺瑯的技法,在瓷質的胎上,用各種琺瑯彩料描繪而成的一種新的釉上彩瓷。雍容華貴的琺瑯彩問世,雖與“康熙盛世”有關,但與雍正的關係更為重要。雍正登基後,對社會進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鎮制瓷藝人的社會地位。而且雍正酷愛精美絕倫的瓷器,經常對宮廷瓷器加以評價,親自過問,並派得力的官員去管理瓷業生產。康熙、雍正年製作琺瑯彩時,先在景德鎮官窯中選出最好的原料燒製成素胎送至宮廷,由宮廷畫師加彩後在宮中第二次入低溫爐烘烤而成。

琺瑯彩的彩料還有“洋為中用”的成分。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的化學成份“硼”琺瑯彩 中有:琺瑯彩中含“砷”;康熙前的瓷器中黃色為氧化鐵,而琺瑯彩中黃色的成分是氧化銻; 琺瑯彩還有用康熙前沒見過的膠體金著色的金紅。上述化學成分分析說明了琺瑯彩是國外引 入的,文字上也有記載,宮中原名《瓷胎畫琺瑯》的檔案於乾隆八年改名《瓷胎洋彩》由此可見琺瑯彩確是歐洲進口,由此更可見康熙帝國時中外文化與貿易交往的盛況。琺瑯彩瓷器從創燒到衰落都只局限於宮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窺”的御用品。

特點

瓷胎畫琺瑯 瓷胎畫琺瑯
琺瑯彩瓷器大器稀少,小件多,絕大多數是盤、碗、 杯、瓶、盒、壺,其中碗、盤最多,只是每一品種都有不同的變化。另外還有一個品種是宜興紫砂陶胎外繪琺瑯料彩,這也是難得一見的。琺瑯彩瓷器在胎質的製作方面是非常講究的。胎壁極薄,均勻規整,結合緊密。在如此的胎質上又施釉極細,釉色極白,釉表光澤沒有 桔皮釉、浪蕩釉,更沒有棕眼的現象,確可用“白璧無瑕”來讚譽。
琺瑯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畫工精緻。製作琺瑯彩瓷極度費工,乾隆以後就銷聲匿跡了。康熙的琺瑯彩瓷大多作規矩寫生的西番蓮和纏枝牡丹,有花無鳥,顯得單調。而雍正以花卉圖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當時尤為突出的是畫面上配以相呼應的題詩。雍正時這些題詩的書法極佳,並於題詩的引首、句後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紅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與畫面及題詩內容相配合,如畫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畫山水的用“山高”、“水長”章;畫梅花的用“先春章等。琺瑯彩瓷器可以說秉承了歷史上中國陶瓷發展以來的各種優點,從 成型畫工用料施釉、色彩、燒制的技術上幾乎是最 精湛的。
在乾隆時期出現了很多極其優秀的陶瓷作品,但琺瑯彩在製作程式和用料上是其他眾多品種無法比擬的。畫工也不是一般的窯工,而是皇宮裡面頂尖的專業畫師,所以這些器物可以代表當時最高的藝術水平,最高的工藝水準。

康熙琺瑯彩瓷多數為色地彩瓷,少見白地彩瓷,常見花卉紋飾,民國時期仿製品曾一度盛行。2007年香港蘇富比春拍法國藏家舊藏的一隻康熙黃地琺瑯彩花卉紋“萱壽延齡”圖碗,以897.68萬港幣成交,是拍場上最貴的康熙琺瑯彩瓷。這種黃彩色地花卉紋琺瑯彩碗存世數量極少,僅台北、北京故宮有類似品。

雍正燒制琺瑯彩瓷的工藝較康熙時更進一步,彩料的品種增多,清宮造辦處開始燒煉琺瑯料,清檔記載中新出現的彩料有9種之多。這一時期琺瑯彩瓷多繪在素白器上,少色地彩瓷,紋飾仍以花卉為主,山水、人物較少,此時流行在瓷器上題寫詩文,講究詩書畫印的結合。200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3252.41萬港幣成交的題詩過牆梅竹紋盤,就是雍正琺瑯彩瓷中最為名貴的品種。2007年北京匡時國際秋拍中,一件雍正琺瑯彩藍地纏枝牡丹紋“萬壽長春”碗以728萬元成交。

乾隆一朝早期的琺瑯彩瓷製作精美,與雍正時期製品難分高下,但後期製品略粗,晚期造辦處基本停燒。當時宮廷內的“啟祥宮”、“如意館”以及頤和園、怡親王府都燒制琺瑯彩瓷。與雍正時的典雅雋秀相比,乾隆琺瑯彩瓷富麗華美,紋飾豐富,流行色地開光風格,動物、山水、人物紋飾較前兩朝數量大增。

繪畫

瓷胎畫琺瑯 瓷胎畫琺瑯

琺瑯彩瓷的繪畫是其精華所在。琺瑯彩瓷 的胎、彩和造型終究逃不過同時期其他彩瓷的影子,而繪畫卻有他獨特酌一面。琺瑯彩的繪畫大多出自宮廷御用紙絹畫的畫稿。據記載,從康熙到乾隆畫供奉紙畫的名畫家眾多,其中最為著名的有:王原祁、蔣廷錫、郎世寧(義大利西洋畫家)、冷梅、唐岱、高其佩、袁江、董邦達、金廷標、李世倬、沈暉、袁瑛、王敬銘、錢維城等等。這些名畫家的畫稿被

畫工精心地描繪於琺瑯彩瓷器上,形神兼備,各具不同的風采。琺瑯彩繪的發展有各自的時代特點。康熙時候的琺瑯彩繪大都仿照銅胎畫琺瑯時的色彩圖案。內容多為纏枝牡丹、纏枝西蕃蓮、纏枝秋葵,也有寫生花卉。構圖上是講究對稱的規矩圖案,花大葉大,內容簡單,缺乏生氣。這時彩色質地的襯托就顯得非常有用,質地有紅、黃、藍、白等各種顏色,但所有色彩和繪畫都在器物外面,內壁潔白。施色勻淨是康熙琺瑯彩的最大特點。雍正初年時琺瑯彩繪變化不大,構圖仍是呆板的對稱,但寫生畫開始多了起來,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紅、黃、藍、白等色。

到了雍正中期,“院畫”的工筆畫在整個社會流行開來,很得雍正皇帝的賞識。琺瑯彩瓷器的畫工們迎合皇帝的好惡,在琺瑯彩瓷器上以 “院畫”為底稿,開始“勾、畫、皺、染”,這也是琺瑯彩瓷器獨有的。繪畫題材多為寓意深刻的芙蓉鴛鴦靈芝水仙錦雞牡丹梅蘭竹菊翠竹麻秋樹八哥等,更有各種山水樓閣畫面。因為雍正本人喜歡水墨及設色山水,所以這些畫中就有用赫,墨、藍單色或兩種顏色畫的,極為淡雅清麗。“團蝶圖”則是集所有顏色於一身,據說有36種顏色之多。終究是紙絹畫做底稿,這些畫有直接在潔白如雪的瓷器上畫的,有在設色上畫的,但設計都很精巧。此時的器物身上仍多數是里不畫,有少許里畫的則外面就被敷上彩色。此時也偶見“錦灰堆”畫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