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姓

朱姓

朱姓始成於西周,是古帝顓頊高陽氏之後。古帝顓頊的玄孫陸終有6個兒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賜曹姓。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封安的後裔曹挾在邾(今天山東省鄒城市一帶),建立邾國,附庸於魯國。邾國又作鄒國,亦稱邾婁,有今山東費縣、鄒城、滕州、濟寧金鄉等縣地市,建都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於繹(今山東鄒城東南紀王城)。到了戰國中葉為楚所滅,邾國貴族以國為氏,就是邾氏,後邾國君主支庶子孫又去邑為朱姓。

基本信息

朱姓來源

朱姓朱熹
源於朱襄氏,朱襄氏應該是炎帝系統中有影響的先帝之一,同時也是最早以朱名號,為朱姓中最為古老的一支。
另據<<魏書·官氏志>>記載,鮮卑族竭燭渾氏朱可渾氏,在孝文帝時住在洛陽,他們一起改為朱姓。
出自祁姓,源於堯帝嫡子丹朱之後。據氏書與正史記載,聖君帝堯子丹朱的後裔,分為數支。一支以房為氏,一支為狸為氏,一支以傅為氏,另有一支丹朱的後裔,則以始祖之名“朱”為氏,成為後世朱姓中的重要一支——祁姓朱氏。
《元和姓纂》記錄說舜時有一個大臣名叫朱彪(一作朱虎),他的後人以朱為姓。由此看來,帝舜時代就已經有了朱姓。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從明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宋國的開國君主宋微子啟(商紂王的庶兄)有裔孫朱暉,原以國名為氏,稱宋氏。春秋時,諸侯滅宋,其後裔逃至碭(今安徽省碭山縣),改宋氏為朱氏。
中國姓氏的根源流布,與其博大的文化一樣,往往並不是簡單的一個源頭,而往往呈現出多個來源、匯百流而成大川的景象。
出自曹姓,是顓頊帝的後裔。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子叫陸終,生有6個兒子。其中,第5個兒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東定陶縣西南)。周武王滅商後封弟弟振鐸在曹國,稱為曹叔振鐸;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挾在邾國,稱邾子挾,附庸於魯國鄒縣。春秋時,傳至儀父,見齊桓公稱霸諸侯,便附從於齊,進為子爵之國,亦稱邾婁。戰國時,邾國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子孫遂以國名"邾"為氏,後又有人去邑以朱為氏,稱朱氏。
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有鮮卑族複姓濁渾氏、朱可渾氏改為漢字單姓朱氏。
中國姓氏的根源流布,與其博大的文化一樣,往往並不是簡單的一個源頭,而往往呈現出多個來源、匯百流而成大川的景象。

姓氏源流

朱(zhū)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朱襄氏,朱襄氏應該是炎帝系統中有影響的先帝之一,同時也是最早以朱名號才,為朱姓中最為古老的一支。

源流二

朱姓朱柏廬

朱姓始成於西周,是古帝顓頊高陽氏之後。古帝顓頊的玄孫陸終有6個兒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賜曹姓。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封安的後裔曹挾在邾(今天山東省鄒縣一帶),建立邾國,附庸於魯國。邾國又作鄒國,亦稱邾婁,有今山東費、鄒、滕、濟寧金鄉等縣地,建都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於繹(今山東鄒縣東南紀王城)。到了戰國中葉為所滅,邾國貴族以國為氏,就是邾氏,後邾國君主支庶子孫又去邑為朱姓。

源流三

源於祁姓,出自遠古堯帝之子丹朱,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祁姓朱氏,以丹朱為開姓始祖,是中華民族大聖人之一堯帝的嫡傳後裔。一種正統的說法認為,堯帝是中華民族共同祖先黃帝的後代。被稱為正史之祖的《史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黃帝生玄囂,玄囂生嶠極,嶠極生帝嚳。帝嚳娶陳鋒氏部落的女子慶都為妻,生子放勛,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堯帝。堯帝姓祁,名叫放勛,號稱陶唐氏,因此又叫唐堯或者唐帝。堯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位大聖人大賢君,他統治的時代是中國理想時代的最完美代表。堯帝屬於五帝三皇中的五帝之一,在中國文明史上,他的地位僅次於黃帝,而居於舜帝、夏禹、商湯、周文王、周公、孔子之上。堯帝娶古代散宜氏部族的女子女皇為妻,生了十個兒子。丹朱氏祁,名朱(或作“練”),也是中國歷史上很著名的人物。他的事跡見載於最古老的文獻《尚書》和《世本》、《莊子》、《六韜》、《呂氏春秋》、《史記》、《山海經》等多種正史和子書。氏書與正史記載,堯子丹朱的後裔,分為數支。一支以房為氏,一支以狸為氏,一支以傅為氏,另有一支丹朱的後裔,則以始祖之名“朱”為氏,成為後世朱氏中的重要一支即祁姓朱氏。丹朱後裔朱氏成員,在當年舜敗丹朱于丹浦後,有一支向中國西南遷徙,先秦時主要分布在所謂蒼梧之野(今湖南寧遠九嶷山一帶)。他們不但把始祖丹朱的陵墓帶到了蒼梧,而且也將朱氏族的圖騰神木即朱木也帶到了這裡。《山海經》中因此才有了舜與丹朱葬於蒼梧以及舜所葬岳山有朱木的記載。

丹朱這一支祁姓朱氏的生命力較強,他們在強存弱亡的社會進化演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在隋唐時期還發展成沛國郡的望族,並構成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個重要支派。

源流四

源於朱氏族,出自遠古帝嚳時期大臣朱虎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朱虎,亦稱朱彪,又名伯虎,是遠古舜帝時代的大臣,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朱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據文獻記載,朱虎是帝嚳高辛氏統治時期的一位部族首領,屬於當時的“八元”之一。

朱虎的後裔源遠流長,成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最為古老的一支,皆尊顯祖朱虎為朱氏為得姓始祖。這一點,得到了許多歷史上姓氏學家們的認同,在經典姓氏史籍《元和姓纂》中,就記載有“朱……一雲舜臣朱彪(讀作hǔ)之後”的記載。此後,如《姓氏急就篇》、《姓氏考略》、《姓氏尋源》等,均記載朱氏族人中有一部分是出自朱虎後裔。

源流五

源於子姓,出自宋微子啟的後裔公子朱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宋微子是商王紂的庶兄,是宋國的開國君主。春秋時期,宋國被諸侯聯手所滅,其後裔有逃至碭(今安徽碭山),改宋氏為朱氏,是為江蘇朱氏。在今日朱氏大家族中,還有一支著名的子姓朱氏。這一支朱氏源於宋國始祖、商朝末帝紂王庶兄微子啟之後,以公子朱為始祖。最早記載朱氏為微子之後的是東漢大學者蔡邕,他在《朱公叔鼎銘》中說:子姓朱氏的開姓始祖,是商王帝乙之孫、宋開國祖微子啟之子,姓子名朱,史稱公子朱。公子朱的子孫,以先祖名字為氏,此即後世子姓朱氏的來歷。子姓朱氏,發源於宋國,後遷徙於江蘇碭山,然後再遷徙於河南宛縣。一說自宋國遷至沛國郡相縣,再自沛國遷南陽宛縣。到兩漢時期,宛縣朱氏顯赫一時。

源流六

出自曹姓,是顓頊帝的後裔。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子叫陸終,生有6個兒子。其中,第5個兒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東定陶縣西南)。周武王滅商後封弟弟振鐸在曹國,稱為曹叔振鐸;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挾在邾國,稱邾子挾,附庸於魯國鄒縣。春秋時,傳至儀父,見齊桓公稱霸諸侯,便附從於齊,進為子爵之國,亦稱邾婁。戰國時,邾國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子孫遂以國名"邾"為氏,後又有人去邑以朱為氏,稱朱氏。源流六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族諸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公元479~556年),北魏孝文拓拔宏在遷都洛陽後,開始推行大規模的漢化改革政策,其中,將改北方胡人複姓為漢族單姓是一項重要舉措,這一時期,有大量的北方少數民族多將複姓改為漢姓朱氏。據史籍《廣韻》、《元和姓纂》、《姓解》、《通志》中都記載:

⑴.鮮卑族渴燭渾氏,後改為漢字單姓朱氏。
⑵.鮮卑族可足渾氏,亦稱可朱渾氏、可燭渾氏,後改為漢字單姓朱氏。
⑶.代北可朱渾昌氏,後遷居懷朔(今內蒙古固陽),後改為漢字單姓朱氏。另據《魏書·官氏志》記載,鮮卑族竭燭渾氏朱可渾氏,在孝文帝時住在洛陽,他們一起改為朱姓。鮮卑族朱氏,在唐朝中、晚期大部皆逐漸融入漢族,少部分融入蒙古族、女真族、達斡爾族中,成為北方少數民族中朱氏的主流。《廣韻》、《元和姓纂》、《姓解》、《通志·氏族略》都記載:“北方渴燭渾氏,後改為朱氏。”

鮮卑族可足渾氏,改朱姓。可足渾也寫作可朱渾、可燭渾。比如可足渾長生,鮮卑族,任官員外散騎常侍,後改為朱長生,本代北人(今山西及河北一帶)人,後因官徙居河南,後裔形成六朝望族河南朱氏。又有可朱渾昌,鮮卑族,也出自代北,又居懷朔,隨北魏南徙河南,後魏任吏部尚書,封樂陵郡開國公,後改名朱瑞,字元龍。

源流七

源於姬姓,出自古代邾氏族集中生活之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朱氏宗族起初本不姓“朱”,而是姓“邾”。早在遠古時代,今山東半島上生活著一支氏族,他們崇拜蜘蛛,認為全氏族成員都是這種神聖的蜘蛛的後裔,並受其庇佑。於是,他們把蜘蛛當作自己氏族的祖神來祭祀,用它來做氏族的圖騰和徽志,而稱呼本氏族為“邾”。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他們將自己所居之地也稱為邾,因而在今山東鄒縣一帶留下了邾城(今山東鄒縣)、邾嶧山(又名鄒山、邾山)等地名。這些遠古人因為崇拜蜘蛛,才有了邾氏族、邾山、邾水、邾城、邾國之名,也才有後世的朱氏主體,而且曹封邾後,也承襲了古邾人的蜘蛛圖騰,因此,人們有理由認為,今日一部分朱氏宗族,是蜘蛛圖騰氏族的傳人,後以“邑”代“蟲”,改為“邾”。

源流八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主兒乞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等記載:⑴.蒙古族珠爾吉特鄂謨克氏,又稱鄂爾沁氏、珠爾齊特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urgitemokHala。蒙古族、滿族珠爾吉特鄂謨克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朱氏。⑵.蒙古族珠爾奇氏,亦稱朱爾奇氏、珠勒沁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主兒乞氏部落,世居薩爾哈占(今內蒙古通遼)。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urkiHala。蒙古族、滿族珠爾奇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朱氏、鄧氏。⑶.蒙古族卓爾古特氏,亦稱朱勒豁得氏,世居科爾沁(今吉林科爾沁)。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orgutHala。蒙古族、滿族卓爾古特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朱氏、周氏、康氏等。

源流九

源於其他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仫佬族、苗族、瑤族、土家族、納西族、東鄉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朱氏,世代相傳至今。清代居住在甘肅省碾伯縣的土族人馬朱崇,曾改為朱氏。他的後人便以朱為姓。居住地稱朱家堡。碾伯縣即今天的樂都。

海南省的黎族人有自稱為“勒威”的,意思是芭蕉的孩子,漢字姓為朱。

據《德昌縣姓氏》記載,彝族人土比氏,漢姓為朱。
台灣省土著民族賽夏族中有茅武茅望氏,漢姓也為朱姓。
雲南省拉族中有稱為黑苦聰人的,他們世居金平,其中的妹未氏漢姓為朱。

此外,我國其他少數民族如納西族、蒙古族、回族、東鄉族、白族、朝鮮族等民族中都有朱姓。

源流十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當朱氏建立明朝,貴為國姓時,便有賜他姓為朱氏以示恩寵之舉。賜姓朱氏有兩類,一為賜外族夷蠻為朱氏,藉以籠絡,以示懷柔。如朱元璋推翻元朝後,為了籠絡蒙古貴族,便將許多蒙古人賜姓為朱氏。如賜蒙古族人策珠爾姓名為朱探,賜托果齊叫朱靜,賜甘珠爾叫朱滿,賜都呼叫朱恩,賜布都罕叫朱窺。另一種賜姓是為了褒獎臣下,以示恩寵。如朱元璋曾賜義子李文忠、冰英、何文輝、徐司馬等人均為朱氏,但不久後又允許他們恢複本姓。又如明末民族大英雄鄭成功,本是鄭芝龍與日本女子所生,初取日本姓名田川福松,回國後改為鄭森。明末清初,鄭氏父子擁立唐王,忠心報國,唐王朱聿鍵為了嘉獎他的一片赤誠,便賜他為朱氏,賜名成功,便是朱成功。因此,當時東南沿海與日寇都尊稱鄭成功為“國姓爺”。

源流十一

據《清朝通志·氏族略》記載,世居吉林長白山、遼寧大凌河等地的滿洲人中也有朱姓。一些八旗姓氏如烏蘇氏、珠佳氏、珠錫哩氏後來均改為朱氏。宋代女真人中有元顏氏,與之對應的漢字姓是朱。

遷徙分布

朱姓朱棣

朱姓發源於今河南安徽間地及江蘇省境。西漢朱質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東漢後期的黨錮之禍中被殺,子孫避難逃到丹陽(今屬安徽)。朱卓的後裔由於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陝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內發展繁衍。魏晉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東、安徽等主要地區。唐末有朱葆光遷居湖南。東晉時有朱瑋自河南南陽徙居南康(今屬江西),其後朱熹僑寓建陽(今屬福建)。朱熹之孫朱銓回遷廬陵*今江西吉安),朱銓的5世孫朱章甫於南宋末年避亂徙居吉安府安福縣(今屬江西),後又遷至廣東興寧寧中鄉竹絲湖立業,成為朱氏興寧竹絲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兒子朱泗於元代徙居羅浮(今廣西東興各族自治縣東)徐田,此後,子孫繁衍,分布於今廣西、廣東的許多地方。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從明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朱姓在歷史上一直是我國南方的大姓之一。

朱姓,在台灣是個較有影響的姓氏。清康熙年間,台灣的農民起義首領朱一貴,是落籍台灣的朱氏中較有影響的一個。朱一貴,原福建省長泰人,小名祖。明亡之後,他遷居台灣台南縣羅漢門,夏率眾起義,以反清復明相號召,稱“大明重興元帥”。各地農民紛起回應。他率領義軍,在諸羅的赤山取得大勝,人數發展到三十萬,進而占領了全台灣。他被推為中興王,年號永和。後在清政府渡海進攻下,作戰失利,他被俘就義。從此,朱一貴在台灣留下了不朽的英名。早在明永曆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元璋的後裔朱術桂隨鄭經來台開墾。下淡水港、北投、竹南、竹北、彭佳嶼、恆春等地,均有朱氏拓墾的足跡。現今台灣的新竹、台南、基隆等地,是朱姓人氏較多的縣。

各支始祖

朱興鏡:興鏡祖派下任房系表第一派,字遠鏗,明萬曆四十四年丙辰九月初四申時,壽八十一歲,清康熙三十六年丁丑閏三月初七酉時沒,葬衡陽祖地獅子山巽山乾向。元配:蔡氏,明崇禎皇帝元年戊辰九月十三午時生,年三十三歲清順治十七年庚子七月二十五酉時沒,葬衡陽住居屋下首山內卯酉向。
朱振:祖派源流第一派,宋國天聖年間人,為人淳厚質樸而善化,人遇人相非未當置辯彼或慚謝卒,葬江西婺源縣官坑嶺五里歸垣穴壬山丙向。元配:汪氏,葬與夫合冢同向。生子一:朱絢。

朱德聞:遷湘始祖德聞位下齒録,明朝時期封中憲大夫,字名揚,元至正十二年壬辰三月初七寅時生,明洪武十二年來湘宣德十年乙卯十一月十八辰時卒,壽八十四歲,葬湘鄉縣悅來二坊長礄牌形山戌山辰向。元配:蔣氏,誥封恭人,元至正十九年己亥四月初七未時生,明宣德九年甲寅九月二十三戌時卒,壽七十六歲,葬與夫合冢同向。生子一:朱瓚。

郡望堂號

郡望

吳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隋朝滅陳國後,改吳州為蘇州,吳地始有蘇州之稱。三國時期孫吳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一個吳興郡,治所在烏程(吳青鎮,今浙江湖州吳興區)。

沛郡:也稱沛國郡、沛縣,始建於漢朝初期。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將家鄉泅水郡改為沛郡,治所在相縣(今安徽濉溪)。王莽改為吾符郡,東漢改為沛國。三國魏移治沛縣(今江蘇沛縣)。西晉還舊治,後復為郡,又移治沛縣。南朝宋移治蕭縣(今安徽蕭縣)。北齊時廢。早期沛郡所轄範圍,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蘇省沛縣、豐縣等地。東漢時改為國,後又改回沛郡,所轄地域大為縮小,而且郡治屢有遷移。但作為姓氏郡望意義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漢時的沛郡。

鳳陽郡:隋朝時期置郡,治所在鍾離(今安徽鳳陽)。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中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今江蘇省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

義陽郡:三國時期曹魏國置郡,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棗陽縣東南。西晉時期改置為義陽國,其時轄地在今天河南省新野縣南部一帶地區。

錢塘郡:秦朝時期始置錢溏縣,治所在靈隱山麓,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帶。南北朝時期的陳朝禎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錢溏郡。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廢錢溏郡置為杭州,移治到錢唐(今浙江杭州靈隱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時期將“溏”改加“土”偏傍為錢塘。民國時期,錢塘與仁和縣合併為杭縣。

太康縣:秦朝時期置陽夏縣。隋朝時期改為太康縣,治所在今河南省太康,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一帶地區。

永城縣:東漢時期的臨睢縣,晉朝時期廢除。隋朝時期又改置為永城縣,其時轄地在今天河南省東部,鄰接安徽省。

堂號

朱載堉朱載堉
"白鹿堂":宋朝時大理學家朱熹曾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所以稱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講學時主張"循序漸進、居敬持志"八個字的教學原則。循序漸進在教學方法上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師不但教書,還要育人;不但言教,還要身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榜樣,所以叫"居敬堂"。
"折檻堂":漢代時有槐里令朱雲。當時奸臣張禹,欺君害民,作惡多端。但因為皇帝信任他,誰也不敢惹他。朱雲卻上朝奏本,請殺張禹,這一下觸怒了皇帝,立即叫劊子手拉朱雲到午朝門外去斬首。朱雲卻面不改色,侃侃地向皇帝擺出張禹的罪惡事實,大講誅奸臣才能保住社稷的道理。劊子手來拉他去執刑,朱雲卻雙手攀著金殿的門檻,道理還是講個不完。劊子手用力拉朱雲,朱雲就是不放門檻,結果把殿檻扮斷了,劊子手和朱雲都倒在地上,皇帝被朱雲的忠心和不怕強權的精神感動得醒悟過來,釋放並獎勵了朱雲,把張禹交大理寺查辦。過後大臣要派工人修理殿檻,皇帝意味深長地說:"別修了!留著他可以使我時刻檢討自己,也勉勵大家都要象朱雲一樣敢於向我提意見。"

"一本堂":餘姚朱氏的始祖,據《餘姚朱氏宗譜》清同治版記載:“南陽沛國朱氏南遷祖,分徙越州,又始於煒伯謙者,迨明州錄事參軍瑞府君嫡孫兵部尚書美甫君,分居雙雁,為遷姚始祖。”

《餘姚朱氏宗譜》載:“宋參軍朱瑞,琅琊人,以錄事明州,家於鄞,傳二世廷碧公,熙寧時拜兵部尚書,致仕來姚,見雙雁石倉之美而卜築,遂世居焉。石倉如冠如佩,因名冠佩里。”朱瑞,琅琊人,玉公十一世孫,字天錫,生於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卒於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享年七十三歲,宋初官明州錄事參軍,遂家於鄞。生三子,允祥、允迪、允中。

朱允迪,朱瑞次子,字惠吉,生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卒仁宗至和二年(1055),享年七十二歲,官國子監丞。生二子,廷良、廷碧。
朱廷碧,朱允迪次子,字美甫,號萬四,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四月二十二日,卒於宋神宗十年(1077)六月初十,享年五十九歲。官兵部尚書,致仕歸,尋幽游勝,見餘姚雙雁石倉之美,築室僑寓,遂世居焉,是為遷姚始祖。

按上述譜記,漢代時,朱氏由河南南陽縣遷徙到琅琊,即今山東諸城縣一帶。宋時,朱瑞,任職於寧波“明州錄事”,居鄞州。朱瑞之孫朱廷碧,宋熙寧時(1068—1077)拜兵部尚書,致仕後徙居餘姚雙雁鄉石倉村,山峰有岩厓如冠如佩,因名冠佩里,今屬餘姚市梨洲街道,朱廷碧遂成為餘姚朱姓始祖。

朱廷碧遷居冠佩村後,其後子孫又分批外遷。一支遷山陰縣,一支遷上虞縣,有一支遷入餘姚城內龍泉山和城東北的梅川鄉兩地。其中,朱廷碧五世孫朱正秦(1204—1279)被奉為餘姚一本堂朱氏始祖。按譜載:朱氏“雖有山陰、餘姚、上虞之分,而原其一本,則皆發源於冠佩,而根本於南陽者也”。

朱正秦生有三個兒子,長子端一世居冠佩,次子端二遷居餘姚城內龍泉山南麓;後來小兒子端三也遷到龍泉山西麓居住。其中,端二的子孫在龍泉山南麓建造朱氏宗祠。

遷居姚城後,朱氏子孫繁衍,世系分三大支七大房分支。從此,餘姚朱氏開創了長達九百餘年的興旺歷史
餘姚朱氏世系:一本堂支,朱廷碧始遷姚居冠佩,至五世朱正秦,為一本堂顯祖。三支系:朱正秦為一世,生三子,端一、端二、端三,為二世。長子端一世居冠佩為第一支;次子端二遷居龍泉山之南麓,為第二支;季子端三遷居龍泉山之西麓,為第三支。

七大房:自端二至朱柳莊之子朱宗用,為大房;朱柳莊次子朱宗廣,出繼朱敬莊,為二房;朱宗勤,為在京三房,今以朱仲文之孫朱宗鼐支,為老三房,又稱慶房;朱宗助支為四房;朱宗勁支為五房,居謝家路;朱宗勛支為六房,此房後代子孫不旺;朱宗勤、朱宗助、朱宗勁、朱宗勛均為朱柳莊之子。朱德讓兒子朱宗勉支為七房;朱宗渤支為八房;朱端三一支居龍泉山西麓,稱為後房;能在朱氏祠堂輪流值年的共七分支,故稱七大房。這七大房中,第一大支朱端一,因仍留居冠佩里,不計在內;朱端三一支只算一房,其餘六房均為朱端二子裔,因此,餘姚朱氏家譜,主要記載朱端二一支的譜系。

紫陽堂:出自朱熹(公元1130~1200年),南宋理學家、教育家,別號紫陽,江西省婺源縣人,紹興進士,宋國理宗時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敗徽國公。在哲學思想上,他從二程學說發展為完整的理學體系,為理學之集大成者。曾主持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教授五十餘年,四方仰慕,弟子眾多。其學派稱為“程朱學派”。朱熹著作甚多,對後世影響很大。朱氏近代取“紫陽堂”,源此。

歷史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按照歷代規制,也編制了皇家家譜,稱為玉牒,朝廷設有專官管理,稱宗人府,記錄皇族成員的世系。由於戰亂,明代的玉牒沒有存世。家譜的編修是每族的大事,朱氏家族的家譜一般20年或30年編修一次,稱為做譜。

譜序

譜序,是族譜中極有價值的文章。一部族譜往往有多篇序文,它們大都由本族名流與本族有淵源關係(如親朋好友)的著名學者、政界人士所寫。譜序文章,其內容多為論述族譜的重要意義、本族修譜的歷史、本族姓的源流。歷史上保存下來見載於各朱氏族譜或各朝文集中的朱氏族譜序,數量極多。其中,最著名、流傳最廣的首推朱熹所作《婺源茶院朵氏世譜序》。該譜序又叫《新安朱氏世譜序》,見載於大多數朱姓族譜上。

江蘇溧陽朱氏忠字號宗譜二十一卷,(民國)朱仲昌主修,朱壽昌等纂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紫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檔案館、江蘇省江都市圖書館。

福建紫陽朱氏建安譜,(明)朱瑩主纂,明萬曆庚申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福建省檔案館。
安徽徽城朱氏族譜,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涇川張香郁朱氏續修族譜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朱氏通譜十八卷,首三卷、末兩卷,(清)朱映圭纂修,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梅隴朱氏宗譜十七卷,(民國)朱正奎等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朱氏四修支譜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朱孚唐主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紫陽朱氏宗譜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朱氏族譜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紹興山陰柯山朱氏本支宗譜兩卷,(清)朱偉軒編,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紹興朱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朱沛然修,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紹興山陰陡朱氏宗譜六卷,(清)朱福青纂,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江蘇省南京市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朱氏八修支譜二十一卷,首五卷、末一卷,九修接續八修,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卷,附卷十五後,白鹿堂木刻活字印本共二十六冊,有兩冊已殘。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字輩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是明朝首任皇帝,廟號太祖。他生下26個兒子:朱標、朱樉、朱棡、朱棣、朱橚、朱楨、朱榑、朱梓、朱杞、朱檀、朱椿、朱柏、朱桂、朱柍、朱植、朱栴、朱權、朱楩、朱橞、朱松、朱模、朱楹、朱桱、朱棟、朱(木+彝)、朱楠。

順序是:木——火——土——金——水,輪迴鏇轉。如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孝宗(朱祐樘)、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載垕)、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其名諱偏旁部首分別為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木。
注述堂朱氏1995年新續的字輩依次為:從孝友忠信,承修大光明;秀雅仁廉敬,志尚功道恆。德才賢立業,家富萬春榮;奉獻繼世長,華邦永昌盛。(從字輩為注述堂朱氏二十一世孫)

新編朱氏統一字輩

:“紫閣書弘文博學富經綸陽光照寰宇雲高錦長春世家建奇秀國泰運昌隆澤惠祿榮祚廣益啟明侯萬載慶豐碩克成功永存古訓勤守繼雄豪振乾坤流暉煥玉彩新景展鴻圖芳名標青史德業傳千秋”。

朱熹一系字輩

:“一代鴻儒宗名哲萬世賢聲定顯揚詩書禮邦永繼長德澤乃可菏天祥百忍敦厚遵古訓千秋懿行秉格言家盛宏烈振坤乾奇英獻景福綿延”。

朱茶元一系字輩

:“勝用昭伏克伯兮然林日汝之世其文國必如真士志孟洪泰一以於時正良元仲思吾繼可懋邦宗永景維若啟懷崇方鼎有華國彥達述弘徽”。
紫陽朱氏江蘇一支字輩:“文光友俊,克之其昌”。

紫陽朱氏一支字輩:“殿衍宗德允錫為光汝其茂覺怡順斯仰敬承立達育化元英安懷致信世保治平”。
紫陽朱氏一支字輩:“芳紹先儒道延來世永振人文為家之式詩書澤遠禮樂源長祖功宗德孫子其昌”。
四川蒼溪朱氏字輩:仕代永昌六朝克仁義禮”。

四川達縣朱氏字輩:文志仕良德學尚貴元有光明方正思應禮義仁興天開庭惠”。
四川榮縣朱氏字輩:“光宗永正國安世秀元文廷仕朝天子榮興登有明”。
四川自貢朱氏字輩:“照世英明敬良有金朝廷上賓福昭光烈地澤長珍西和永得錦章孔興”。

四川朱秀一支字輩:“彥文世中國三一登(成)正永天元開啟大占宏興佑爾仕子昌顯光明孝友昭人瑞詩書隱道根誠心遵古訓克念振家聲廣澤符河海高應秉日星修身能造福皓月滿乾坤”。

四川資中朱氏字輩:“登台興朋世琪宗曾文正光遠開志萬派原能和聯為付壽康”。
四川通江朱氏字輩:“文曰如有仕兆以學繼習廉等希雲景孟秀紹光賢”。
四川自貢榮縣一脈:天山學正文字玉光永世朝宗萬國良。

朱氏一支字輩:“沛國家聲遠考廷世澤長文章傳彥義孝友煥龍光安徽合肥長豐”。
朱氏一支字輩:“敦本廣信守正學文”。
朱氏一支字輩:“應可從之繼克希堯舜世時崇孔孟文家昌光國義廉秉學懷步開啟慶恩洪桂培德乃大寶錫鳳自鳴”。

江蘇睢寧沙集朱大莊朱氏一支字輩:“敦本宜宗,培茲家世”
湖南嶽陽平江岑川朱氏朱榘(柱)後裔字輩:炅---仕---必----顯---應天有德,惟紹克昌。永思祖敬,伯慶能良。---基宏開遠緒,本厚發嘉祥。先訓昭來世,光宗在炳揚。---時隆元運泰,業振和福康。品端恭儉讓,學富治新邦。

歷史名人

朱亥:戰國勇士,魏國人。是朱姓最早出人頭地的人物。據說他力大無窮,勇氣過人,曾經憑著40斤重的鐵錘,保存了情勢危急的趙國。

朱敬則:唐朝大臣、政治家、史學家。字少連,永城人,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生。歷仕高宗、則天、中宗三朝,歷官洹水尉、右補闕、正諫大夫兼修國史,後遷鳳閣鸞台平章事,執行宰相職務。他為官清廉,辭官歸來時只一人一馬別無所有。著有《十代興亡論》、《五等論》等書。朱然(182年-249年),字義封,本名施然,揚州丹陽郡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國時期東吳重要將領,官至大都督。

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理學家,理學集大成者,尊稱朱子

朱元璋

朱元璋朱元璋

明朝開國皇帝。元末農民起義,他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來統領了這支起義軍。1368年,率軍攻克大都(北京),推翻蒙元,建立明朝,廟號太祖。其後共傳12代17帝,立國276年。

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五次親征蒙古、收復交趾、東北設立奴兒乾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
朱載堉:明朝音律學家、數學家。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現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階,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朱光潛(1897~1986年),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筆名孟實、盟石。安徽桐城人

朱鎔基:1998年3月至2003月3月任國務院總理,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八子岷莊王朱楩之後。

朱值: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院長。

當代名人

朱鎔基,男,漢族,1928年10月生,湖南長沙人,1949年10月入黨,1948年12月參加工作,清華大學電機系電機製造專業畢業,高級工程師。
1947年至1951年在清華大學電機系電機製造專業學習並參加“新民主主義青年聯盟”。1951年至1952年任東北工業部計畫處生產計畫室副主任。1952年至1958年任國家計委燃動局、綜合局組長,
國家計委主任辦公室副處長,國家計委機械局綜合處副處長。1958年至1969年任國家計委幹部業餘學校教員、國民經濟綜合局工程師。1970年至1975年下放國家計委“五七”幹校勞動。1975年至1979年任石油工業部管道局電力通訊工程公司辦公室副主任、副主任工程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室主任。
1979年至1982年任國家經委燃動局處長、綜合局副局長。1982年至1983年任國家經委技改局局長,國家經委委員。1983年至1985年任國家經委副主任、黨組成員。1985年至1987年任國家經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87年至1991年任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市委書記。1991年至1992年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務院生產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兼國務院經濟貿易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1992年至1993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務院經濟貿易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
1993年至1995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兼中國人民銀行行長。1995年至1998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1998年3月起至2003年初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
中共第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
朱宣鹹
朱宣鹹,(1927年——2002年),中國畫畫家、木刻版畫家、漫畫家與美術活動家。
朱宣鹹Zhu Xuanxian朱宣鹹ZhuXuanxian

20世紀40年代初起從事中國畫,中國新興木刻版畫與時政漫畫。由浙江到上海直接參與了魯迅發起的新興木刻版畫,以及海上畫派和一系列上海進步美術運動。1946年加入中華全國木刻協會。1948年在近代史上著名的上海“《觀察》事件”中被捕。1949年與劉開渠、楊可揚、張樂平、(鄭)野夫、龐薰琹等代表上海美術界在《大公報》發表迎接解放的“美術工作者宣言”,該宣言的發表也意味著國統區美術和上海近代美術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同時進入中華全國美術協會、中華全國木刻協會、中華全國漫畫協會“聯合辦事處”,參與上海解放初期美術事業的籌備建設。此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9年底隨軍到重慶。1951年起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前身)重慶執委,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在重慶市美術家協會成立時被選舉為首任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後任顧問,是成立重慶市美術家協會的籌備人,成立重慶國畫院的發起人、顧問,成立重慶美專校的創始人、校長,重慶市美術攝影展覽辦公室主任,全面主持最早的重慶美術館(解放碑夫子池)工作。長期以來,朱宣鹹正直無私的先後擔任了新聞、文化、教育、出版系統的美術領導工作。作為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美術事業的重要開拓者之一,對於建立、推動和促進20世紀中期與後期重慶美術事業的繁榮、發展與走向全國作出了重要貢獻。被政府授予“獻給共和國創立者”勳章。
朱宣鹹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同時,他的中國畫具有海上畫派風格與傳承,在版畫方面,早期以歐洲黑白木刻為起源,後來結合了中國藝術的特色

年輕時就投身人民美術事業和進步學生運動的朱宣鹹,半個多世紀以來,創作了一大批洋溢著鮮明藝術精神,充滿著鮮明時代感與社會性的中國畫、木刻版畫、時政漫畫、插畫、水粉畫、水彩畫、連環畫等作品。不少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及各地美術館、博物館等收藏,被多部大型文獻收錄。從1946年到2002年多次入選國內外一系列重要展覽。其藝術風貌、學術性與多元性被各主要媒體專題評論,發表作品數千次。香港、重慶、浙江先後舉辦畫展。出版《朱宣鹹作品選》、《朱宣鹹花鳥畫選輯》、《朱宣鹹木刻版畫集》、《朱宣鹹風景木刻版畫選輯》、《藝術常青——美術家朱宣鹹》、《朱宣鹹美術作品選》等。生平被載入一系列國家級美術辭書。

朱明

朱明,(1967年~),籍貫上海市崇明縣,遠宗江蘇省句容市朱家巷朱氏。原名朱哲,別名朱敏,別署瀛海居士,齋名逍遙齋,英文名Allen。當代中國著名書畫家,經濟哲學家,思想家。中國流藝術理論和中國流藝術家國畫流派(中國畫流派之一)、價值流動論(簡稱世界經濟哲學)創始人,為中國抽象繪畫裡程碑式人物。現為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網》專欄作家專家等。

朱姓朱茵
朱茵

香港明星朱茵小姐擁有許多的人氣,播出的反應抗日戰爭的連續劇《逐日英雄》,朱茵在片中飾演了一名抗日女英雄,成為了大眾注目的焦點,電視劇收視率因此一路飆升。曾經風靡中國台灣樂壇人氣組合F4中的帥哥朱孝天最近因為一系列活動而成為媒體關注的對象。另一位主持人帥哥,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電視藝術系的主持人朱楨因為其幽默、機智的風格而深受大眾喜愛。此外,朱茵還在情景喜劇《老娘舅和他的兒孫們》、《開心公寓》中分別飾演了重要的角色。

通用聯

四言

負荊勤讀;折檻旌忠:上聯典出西漢吳縣人朱買臣,字翁子,年輕時家貧,靠賣柴為生,肩挑薪而目讀書。漢武帝時任會稽太守,後官主爵都尉、丞相長史。下聯典出西漢平陵人朱雲,字游,多次忤逆權貴。成帝時任槐里令,上書借上方劍,斬佞臣張禹,漢成帝發怒要殺他,御史拉他出殿,他攀折殿上門檻大呼:“我能跟從龍逄、比干在地下,也知足了!”被赦免。後來要修門時,漢成帝不讓換,說是用來旌表正直而忠心的臣子

紫陽世澤;白鹿家聲:全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朱熹,別號紫陽。嘗講學於白鹿洞書院。

鸞台表直;鹿洞垂規:上聯典出唐朝時期的朱敬則力諫,免魏之忠、張說等人逝世。下聯典出南宋時期的朱熹,講學白鹿洞書院,並手訂學規。

治推北海;歌遍南陽:上出典出漢朝舒地人朱邑,年輕時為桐鄉嗇夫(鄉官名,掌管訴訟和賦稅),廉明公正而不苛刻,很受吏民敬愛。後舉賢良,官北海太守,治行推第一,入朝任大司農。下聯說東漢南陽宛人朱暉,字文季,永平初年為衛士令,後官臨淮太守,抑惡揚善,吏民畏愛。人們為他作歌:“強直自遂,南陽朱季。吏畏其威,民懷其惠。”

婺源著氏;徽國流芳:全聯典出南宋朝時期的朱熹,婺源人(今福建三明尤溪),理學大家。逝世後謚昊“文”,追封信國公,後改徽國公。
鵝湖世澤;鹿洞家聲:全聯典出南宋朝時期的朱熹,曾講學於江西鵝湖、白鹿洞兩書院。

傍百年樹;讀萬卷書:此聯採用南宋朝時期的朱熹題白鹿書聯聯。

兩朝天子;一代聖人。此聯為朱氏宗祠聯。

五言

鸞台夸氣節;道院畫禽魚:上聯典出唐朝永城人朱敬則,字少連,博學而重氣節。鹹亨年間為洹水尉,武后時曾上書實行寬簡仁愛之政,打擊朋黨,受賞識,官正諫大夫,兼修國史,人稱有董狐(古代良史)之筆,進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宰相)。當時,大臣魏元忠、張說受張易之誣陷,沒人敢站出來說話,朱敬則一人上諫,使二人得以免逝世。下聯典出清初畫家朱耷(八大山人),明朝寧王朱權後裔,世居南昌。明亡後,一度為僧,又當道士,建青雲普道院。擅畫水墨花卉禽魚,簡練概括,形象誇張,對後來的寫意畫影響很大。又工書法,純樸圓潤,自成一格。

鹿洞春風暖;鵝湖化日長:全聯典自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字元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人,僑居建州,曾任秘書閣修撰等職。從李侗學習,是二程(顥、頤)的四傳弟子。博極群書,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津及自然科學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其理學在明清兩代被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覽和精密分析的學風對後世學者很有影響。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及後人所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等。他任南康軍守時,曾講學廬山白鹿洞書院,並親手訂立學規。又曾在江西鉛山鵝湖山講學。

幾閣文墨暇;園林春景深:此聯採用清初畫家朱耷撰書聯。

沛國源流遠;紫陽世澤長:南雄珠璣巷位於梅嶺山下,是廣東僅存的宋國代古巷道,被稱為“廣東第一巷”珠璣巷的得名始於唐朝張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後為表彰其孝義特賜珠璣絛環。自梅關開通以來,梅關驛道就成為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的唯一一條大道,也是北上商貿交易和南遷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線,珠璣巷便成了這條驛道上的一個重要墟鎮。前人楊廷桂在《南還日記》中描寫:“途中行旅如蟻,擠擁甚於觀劇。大量來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進入嶺南珠璣巷,又經此轉至珠江三角洲及廣西以至海外謀生,其後裔遍布嶺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國。”看來珠璣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發祥地,海外華僑的祖居。據珠璣巷南遷後裔聯誼會蒐集的各地南遷後裔一百四十三姓族譜記栽,由珠璣巷播遷粵、港、澳、台及海內外的後裔數千萬人,都承根認脈,均稱珠璣巷為“七百年前的桑梓鄉”。

昔賢教學地;古洞悶淳風: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

七言

一統江山明社稷;四書精典宋聖賢:上聯典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朱熹,曾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集注》。
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一統天:此聯採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撰書聯。

漢室忠臣旌折檻;理學心源憶考亭:上聯典指西漢名臣朱雲,他當年進諫,攀斷殿檻,猶力奏不止。後,皇上下詔不修治斷檻“以旌直臣”。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朱熹,考亭,朱熹僑居之地也。

夫人城原堪禦寇;才女詞幾致貽譏:上聯典出東晉義陽平氏人朱序,字次倫,太元年間任梁州剌史,鎮守襄陽。前秦軍攻城,他率眾固守,母親韓氏率婦女補築新城,號稱“夫人城”。因部將叛變而被俘,任前秦尚書。後在淝水之戰中,反秦歸晉,歷官豫、兗、青諸州剌史,多立戰功。下聯典出宋朝女作家朱淑真,號幽棲居士,錢塘人。生於仕宦家庭,幼年聰慧,喜讀書。因對婚姻不滿,抑鬱悲傷,詩詞多幽怨之作,當時人稱其詞為“才女詞”。有詩集《斷腸集》、詞集《斷腸詞》。又善畫,兼通音律。

似見尼山傳道日;猶聞鹿洞聽經時:台灣省金門縣朱子祠聯。

八言

愛士禮賢,名戴太守;淑人君子,帝表司農:上聯典指明朝名人朱大志事。下聯典指漢朝名人朱邑事。

八言以上

玉海金山,表彥和器宇;瓊林黃榜,大會狀文章:上聯典指梁代朱異,字彥和,遍覽五經,尤明禮易。下聯典指明朝朱縉、朱希周、朱國祚,先後皆中狀元。

四十六日功名,可知氣運;一千餘年著述,未墜斯文: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此聯大略概述了朱熹一生政治生涯的輪廓。朱熹“為官勤政,凡事躬行”,“蒞政纖悉必親苟利於民,雖勞無憚但賦稅出入之簿,逐日檢閱,以防吏胥之弊”。他生活儉樸,居住簡陋,“端居托窮巷,廩食守微官”。他任職期滿,代者未至,便借陳良傑之館居住,“終日悠然,如在深谷之中”,因借老聃門人庚桑楚居畏壘之典故,稱其名為“畏壘庵”,後來索性提早把行李和眷屬搬回崇安老家。

遷居曾憶舊池台,趁風月一場,蘇城夢到;鹽業更兼諸種作,看煙波半岸,海國生涯:此聯為浙江省餘姚市四明朱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本支朱氏來源於蘇州;下聯典出餘姚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環境

遷移自吳歙婺而來,氏族清嘉,斯地奠安稱梓里;裔嗣逾宋國元明以後,詩書啟佑,幾人騰翥詠梧岡:朱氏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安徽省涇縣墉頭街朱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本支朱氏遷移經歷。下聯典出宋國代以來,朱氏人才輩出。

九江水抱一洞院,半由天,半不由天,二代十全成造化;三賢祠對五老峰,誰是石,誰是匪石,八心萬古絕磨磷: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