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馮姓在中國也是一個大姓。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
馮姓在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其字義有:馬疾行、盛大、輔助、扶持、盛怒貌、憤懣、侵凌、憑籍、依靠、通憑等義。
馮氏在歷史上人才輩出。
起源
馮氏,早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據《元和姓纂》和《廣韻》記載,馮姓是周文王之後,他們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個兒子畢高公,他的後代封在魏地,其子孫採食於馮城,於是,這一支子孫就以邑為氏,就是馮氏。而記載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說馮姓是“鄭大夫馮簡子之後”。馮簡子是春秋後期鄭簡公時人,據說他博學多才,能斷大事,當時鄭國凡事要跟諸侯打交道,許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議,再做決定。因鄭國建都於今河南新鄭,故此支馮氏出自新鄭。
變遷
戰國末期的大將馮亭,任韓國上黨守,入趙國,拒秦戰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黨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有的留在趙(今河北境),並發展繁衍下去。其後裔有許多為將相,如秦丞相馮去疾、御史大夫馮劫等。此外,先秦時期,馮氏已有徙居今山東者;而三國以前,馮氏還有遷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馮氏則分布於今內黃、寶豐、焦作、南陽、安陽等地,其中潮陽為當時的大族;到了東晉末,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的馮氏又有徙居和龍(今遼寧朝陽)者。
到了漢唐時期,馮氏繁衍的很快,從原來的發源地陝西,發展到了現今河南、河北、浙江、山西及福建等地。馮姓的宗族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說,馮氏出穎川(郡治今河南許昌)者,是東漢征西大將軍馮異的後代;出上黨(今山西長治)者,是西漢左將軍馮奉世的後代;出長樂信都者,是漢代宜都侯馮參的後代;出京兆(今陝西西安)者,是燕王馮弘的後代;出弘農(今河南靈寶)者,是馮弘之孫馮寧的後代;出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者,是唐監察御史馮師古的後代。
唐末黃巢起義時,中原馮氏有一支避亂南遷至福建寧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脈,至宋末元初,上杭馮氏有的又南遷至廣東。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廣東、福建的馮氏有數支移居台灣,此後,有的又遠遷到海外。
遷徙史
春秋戰國時期
向南,先進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懷王時期(戰國後期)馮氏子弟中有一名叫馮郝的,官至楚大夫,是楚國的重臣。一次,宋國內亂,其相惠施投奔了楚王,楚王打算庇護他,馮郝堅決反對。楚王為不傷害雙方而採取了兩面手法,一方面表示同意馮郝的意見,另一方面卻暗自給惠施以封地。馮郝知詳情後,憤而離去。拋開馮郝的命運不論,馮郝當是楚地馮姓留史第二人。
向北,馮氏進入了山西等地。戰國中後期,韓國的上黨郡(今山西長治西)郡守姓馮名亭,為人果敢而有謀。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名將白起率大軍伐魏,兩軍對戰於野王,野王守備不敵而降。由於上黨地區與韓國的聯繫全繫於野王一線,因此,野王的失敗就使上黨虛懸於外。
馮亭與部下及百姓商議後,決意背秦而舉地歸趙。趙、韓本是唇齒相依、地緣親近的鄰國,趙國一旦接受上黨,便自然卷進秦、魏之間的爭鬥,以趙、魏合力,秦軍必不敢輕舉妄動,從而保護上黨百姓免遭茶炭。果然不出馮亭所料,趙國在平原君趙勝的大力支持下慨然接受上黨,並封馮亭為華陽君,上黨軍民同仇敵愾以抗秦軍,上黨終於得以保全。但三年後,秦再派左庶長(秦第十等爵,掌兵權)王齙(h6)進攻上黨,上黨終被攻克。此間上黨馮氏中有兩支分別遷往秦與魏,並在秦漢之際大有作為,此為後話。
向東,馮氏進入了齊魯大地,這一支馮氏即來自上文中所說的魏地。他們很快為當地濃厚的文化氛圍所習染,“馮謹客孟嘗君”的千古佳話,就是發生在這一時期。
秦王朝統一前後,馮姓在上黨地區的一支最為活躍。前文已提及武安君白起伐魏,上黨郡守馮亭納地入趙受封華陽君,從而挫敗了白起的東進企圖。馮亭的大智大勇,拯救了上黨,從此,家族日隆,許多鄉里亦歸附之,從而形成了馮姓望族。
儘管馮亭有勇有謀,但關東六國已是夕陽殘照,根本不可能持久抵禦強秦的大統一趨勢。結果,就在上黨獻地後不久的“長平之戰”中,華陽君馮亭與“紙上談兵”的主將趙括均戰死疆場,而其部趙卒40萬除200人被“留報趙”外,統統被屠殺。從此,關東六國對秦再也組織不起有力的抵抗了。
馮亭戰死後,其宗族亦分崩離析,大部分北上進入趙國腹地以避戰禍,少部分仍留居上黨。這一部分留居上黨的馮姓人審時度勢,看清了六國必然滅亡的趨勢,轉而”投奔了秦國,並為秦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中著名者有官至右丞相的馮去疾,以及軍事將領馮毋擇、馮劫等。
秦漢時期
秦始皇好巡幸各地,經常奔波在外,秦左相李斯平素多跟從始皇出外,留守鹹陽都城的卻總是右相馮去疾,始皇對去疾的信任與賞識由此可見一斑。而馮毋擇、馮劫亦得益於這種信任,都在秦軍中擔任高級將領。
始皇三十七年,嬴政皇帝生平最後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樣,李斯、胡亥、趙高從行,去疾留守。不料始皇於沙丘暴卒,宦者趙高脅迫左相李斯發動“沙丘之變”,他們合謀篡改了始皇的傳位詔書,廢太子扶蘇,改立胡亥為新帝。
馮去疾等得知真相後,他們冒死向秦二世上書,揭露趙高等奸臣的罪行。結果因進諫失敗雙雙被下獄。在獄中,馮去疾、馮鋤拒絕向趙高一夥奸佞屈服,為保持清白的名節,二人先後在獄中自殺。一代賢相、驍將就這樣為自己的生命歷程寫完最後濃重而悲壯的一筆。與這二人所不同的是,同時被下獄的左相李斯則暴露了其軟弱、自私的本性,他被趙高等人百般戲弄、凌辱後腰斬於市井。
馮去疾、馮劫被下獄不久,馮毋擇率其他子孫隱姓埋名,潛逃他鄉,下落不明,關中馮氏亦隨之逃散殆盡。
伴隨此起彼伏的秦末戰爭的大規模爆發,不可一世的秦帝國頃刻間土崩瓦解,而上黨馮氏入關的一脈,也隨之銷聲匿跡。
漢承秦制,天下甫定。馮姓經此番劫難,可謂元氣大傷。在秦末戰爭、楚漢戰爭乃至漢初“無為而治”的一系列大變動中,史冊中尋找不到馮姓的任何豐功偉績。也許,這一段歷史的沉默正孕育著馮姓的再度輝煌。
漢代,馮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現今人們所接觸的有關馮姓早期發展的資料,基本上是在這一時期成文、定性,並載入史冊的。另一方面,這一歷史時期馮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運也為這種整理提供了生動、翔實的素材。可以說,漢代是馮姓發展過程中的第一次階段性總結。
漢代馮姓發展的顯著標誌是馮姓郡望的逐步形成。兩漢時期馮姓的分布基本上覆蓋了當時華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區域,並且在一些地區,由於馮姓豪傑名士的大量湧現,形成了以馮姓為主體的聚族性居地。
漢代馮姓輝煌之發端者為安陵馮氏,其代表人物首推馮唐。
漢興置國,出於安全及施政考慮,實行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政策:一方面為了充實關中人口,另一方面為了防止六國宗室及大族豪門坐霸一方。漢廷訪得代北馮氏為豪傑之後,於是特遷其大部再入關中,定居安陵。馮唐,正是生長於代北而後遷入安陵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
馮姓早期主要繁衍於今河南、陝西、河北、山西等地,晉末“永嘉之亂”時開始大舉南遷,先後遷入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北周至隋統一前後,仍是國家由混亂走向統一的過渡階段,同時也是人口遷移-頻繁,各姓族活動區域擴大的時期。以馮氏:著名郡望之一——弘農而言,西魏之寧州刺史馮寧被認為是弘農郡的開山之祖。早在西漢時代,馮揚便以“萬石君”而名噪弘農,馮揚家人丁興旺,有子八人,至馮勤一脈尤為榮寵。因此,在馮寧之前,弘農馮氏已有人活躍在此地,可以認為魏地馮氏是弘農早期馮姓的直接起源。當西魏的馮寧刺史興起之時,弘農馮氏已經完成其郡望的形成。
隋唐以來
至隋唐,已有南遷至福建省境的。在這一不斷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黨馮氏,為戰國趙華陽君馮亭後裔;出自河南潁川的馮氏,為東漢大將軍馮異的後裔;杜陵馮氏系西漢左將軍馮奉世後裔;長樂馮氏為宜都侯馮參後裔;京兆馮氏為燕王馮宏的後裔;弘農馮氏為西魏寧州刺史馮寧後裔;河間馮氏為唐監察史馮師古的後裔。
唐宋時期,馮氏先後又有兩次大舉南遷,使馮氏分居於我國江南廣大地區,明、清之際遍及全國各地。另據有關史料記載,山西代州馮氏始遷祖為明初馮有才第五代孫隆奄,今河南西平縣馮氏,是明朝開國功臣,郢國公馮國用的後代,系明初遷入,至今已傳二十四代,五百八十餘年。
歷史人物
馮夢龍:明末小說家,通經學,善詩文,尤以小說詞曲見長,輯有時代話本集《喻世名言》 、 《警世通言》 、 《醒世恆言》 ,合稱"三言"。馮道:五代時歷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餘年。他在後唐任宰相期間,倡議由田敏等人在國子監校定《九經》文字,並組織刻工雕印,至後周完成,後世稱"五代監本"。官府大規模刻書自此始。
馮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將軍。他曾在年近70歲時,在廣西鎮南關、諒山等地大敗法國軍,取得鎮南關大捷,其名威震邊關。
馮繚:中國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隨漢解憂公主遠嫁和親到了烏孫國。由於她多才多智,成為解憂公主的得力助手。後嫁給烏孫右大將。她在協助公主加強漢朝同西域諸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作出了很大貢獻,深得西域各國的敬服。尊稱她為"馮夫人"。
馮玉祥:近代愛國將領。1993年任抗日同盟軍總司令,多次擊敗日寇,收復許多失地。建國前夕,因乘船失火,受傷身死。
馮異:東漢開國名將。字公孫。潁川父城(今河南省寶豐東)人。初屬王莽,更始元年(23年)歸劉秀。隨劉秀巡撫河北,提出廣施恩德、籠絡人心的建議。攻破王郎後,封應侯。同年,破鐵脛農民軍於北平(今河北省滿城北),收降匈奴於林闟頓王。冬,拜孟津將軍,統魏郡、河內郡兵駐黃河北岸,與河內太守寇恂合力防備洛陽更始軍。二年夏,乘洛陽守將李軼不與爭鋒之機,率兵北攻天井關(今山西省晉城南),得二城;南奪成皋(今河南省滎陽西北)以東13縣,收降10餘萬人。復渡河擊斬更始所署河內太守武勃,殲5000人。東漢王朝建立,封陽夏侯。建武二年(26年)冬,替代鄧禹西征。三年,經崤底之戰,大破赤眉軍。又擊破延岑等割據武裝,平定關中。四年,擊敗公孫述所遣數萬兵於陳倉(今陝西省寶雞東),屢次挫敗公孫述進窺關中的企圖。六年,漢軍隴西之戰受挫後,馮異受命進軍栒邑(今旬邑北)。此時,隗囂部將行巡率兵亦欲乘勝攻取馳邑。馮異力排眾議,率兵搶先占領栒邑,然後偃旗息鼓,待行巡軍至,突然出擊而獲勝,北地豪強武裝勢力聞風歸降。先後領北地太守、安定太守事,平定上郡(治膚施,今榆林東南)、北地(郡治馬領,今甘肅省慶陽西北)、安定(郡治今鎮原東南)等地。九年行天水(郡治平襄,今通渭西)太守事。十年夏,與諸將共攻落門(今武山洛門),病卒軍中。馮異長於謀略,號令嚴整,用兵進止有序;為人謙讓,諸將會聚論功之時,馮異常獨自避於樹下,故軍中稱為“大樹將軍”。
馮如:廣東省恩平人。又名自如,號鼎三。我國第一個飛行家和飛機設計師。早年在美國舊金山(舊金山)當雜工謀生,後轉往紐約工廠工作,業餘鑽研機械學,數年後自行製造抽水機、無線電報機。在日俄戰爭中,深感飛機之厲害,自此決心獻身於航空事業,以報祖國。在舊金山集資創辦飛機製造公司。1909年自製收音機試飛成功。廣州光復時,被任為陸軍飛機長。後在舉行飛行表演時,不幸失事遇難。1985年在恩平縣牛江本鄉建馮如紀念亭、馮如中學以紀念。馮承輝:清江蘇省婁縣人,字少眉,一字伯承,號梅花畫隱。貢生。工篆隸,精刻印,兼善畫,尤喜畫梅。著述甚富。有《印學管見》 、《歷朝印識》 、 《石鼓文音訓考證》 、 《古鐵齋印譜》 、 《古鐵齋詞鈔》等。
馮雲山:廣東省花縣人。一名雲珊,本名乙龍。太平天國領導人。曾任鄉村塾師。1843年與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在桂平吸收楊秀清、蕭朝貴等山區農民。1851年參與領導金田起義,任後軍主將,又任前導副軍師,在永安受封為南王。協助洪秀全制訂太平天國官制、軍制、律令、營規、天曆等。1852年攻廣西全州中炮負重傷,後卒於蓑衣渡。
馮國璋:直隸(今河北省)河間人。北洋武備學堂畢業。曾佐袁世凱練兵。1903年北京成立練兵處,任軍學司正使,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北洋三傑”。辛亥革命爆發,任第一軍總統,率領北洋軍鎮壓武昌起義。後又鎮壓“二次革命”。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內部皖、直、奉三派分化,為直系首領。1916年當選副總統、次年代理總統。1918年被段祺瑞脅迫下台。病死於北京。
馮憲章:廣東省興寧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廣州起義。1928年秋,留學日本,與蔣光慈等建立太陽社東京分社,並在留學生中建立黨組織。次年被日政府驅逐回國。1930年參加左聯,從事創作和翻譯活動。後被捕,病歿於獄中。
馮桂芬:江蘇省吳縣(今蘇州)人。道光二十年中一甲二名進士。授予編修。後入李鴻章幕,為其鎮壓太平軍獻策。為學重視經世之用,主張實行新政。精於國小,兼及算術。著有《說文解欄位注考正》 、《弧矢算術細草圖解》 、 《兩淮鹽法志》及《蘇州府志》等。馮雪峰:浙江省義烏人。早歲參加文學團體晨光社,結湖畔詩社。192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後在魯迅指導下從事翻譯和編輯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書記,《文藝報》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等職。著有《雪峰文集·論文集》 、《上饒集中營》及上例等。
郡望堂號
堂號
“同輿堂”或“三同堂”:根據《後魏書》記載,馮誕和後魏高祖同歲,幼同學,娶高祖妹安樂公主為駙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輿而行,所以稱"同輿堂"。又同案而食,同硯而學--同輿、同硯、同案,所以叫“三同堂”。“市義堂”:戰國時馮驩,是孟嘗君的食客。起初孟嘗君對他只當一般門客對待,後來孟嘗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帳戶叫來,宣布將債券燒掉,給所有帳戶解決了困難。馮驩回去後,對孟嘗君說:“討來的錢我全部買了'義'帶回來。”(市就是買)。孟嘗君當時不懂這句話的意思,後來,孟嘗君罷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夾道歡迎,這時孟嘗君才省悟地感謝馮驩說:“今天我嘗到了你替我買的珍貴物品--義,這可是萬金難買呀!”
互動百科中的“堂號”的描述:
“馮姓——善德堂。”
“76、始平堂:翁、馮、龐。晉郡名,三國魏改始平,在鹹陽附近。”
郡望
始平郡:晉時置郡,治所在槐里。杜陵縣:此支馮氏,為上黨馮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馮唐之弟馮騫。
穎川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陽翟。
上黨郡:戰國韓置郡,此支馮氏,其開基始祖為戰國時韓上黨太守馮亭。
長樂郡:後魏置郡。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
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
河間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
馮氏家譜
江蘇:馮氏族譜八卷、京口馮氏族譜一卷、錫山馮氏宗譜二十四卷、澄江馮氏宗譜十卷、馮氏家譜一卷
浙江:
赫山馮氏家譜二十二卷、大易馮氏譜不分卷、慈谿馮氏支譜不分卷、桐鄉馮氏族譜不分卷、馮氏宗譜一卷、仙居縣後馮村馮氏宗譜一卷。
安徽:
馮川馮氏宗譜八卷
湖北:
馮氏宗譜一卷、馮氏宗譜、馮氏續修支譜八卷、馮氏宗譜二十一卷首一卷、馮氏四修族譜十四卷首一卷
廣東:
馮氏家譜不分卷、馮氏本房世譜不分卷、馮氏族譜不分卷、南埠馮氏族譜一卷。
湖南:
長沙馮氏四山家譜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馮氏三修族譜、中湘石潭馮氏五修族譜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馮氏族譜十卷首一卷。
家譜信息展示
1、樹德堂馮氏家譜: 一卷:[江蘇無錫]
著者:馮勵冰編 居第:江蘇,無錫
祖先: 版本:1997年, 電腦列印本
2、馮氏族譜: 一卷:[陝西子洲、橫山]
著者:馮憲功主編 居第:陝西,子洲,橫山
祖先:始遷祖:[明]馮古清; 始遷祖:[明]馮茂清; 始 版本:1999年, 電腦排印本
3、馮氏四修族譜: 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湖南湘潭][湖南醴陵]
著者:馮春泉主修 居第:湖南,湘潭,湖南,醴陵
祖先:始遷祖:[元]馮鹹備; 本支祖:[元]馮有福; 本 版本:民國32年(1943), 木活字本
4、長沙馮氏續脩甲寅譜: 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湖南長沙]
著者:馮忠璘主修 居第:湖南,長沙
祖先:始遷祖:[元明]馮中 版本:民國3年(1914), 木活字本
5、馮氏宗譜: 六卷,首一卷:[江西浮梁]
著者:(清)馮官乾等總理 居第:江西,浮梁
祖先:始遷祖:[北宋]馮叔義 版本:清光緒31年(1905), 木活字本
6、馮氏宗譜: 十四卷:[安徽績谿]
著者:(清)馮景銘纂修 居第:安徽,績谿
祖先: 版本:清光緒28年(1902), 鈔本
7、中井河東馮氏宗譜: :[安徽祁門]
著者: 居第:安徽,祁門
祖先: 版本:清(1644-1911), 木活字本
8、 中井河東馮氏宗譜: [安徽祁門]
著者:(清)馮光岱纂修 居第:安徽,祁門
祖先:始祖:[西周]馮城; 先祖:馮唐; 先祖:馮道根; 版本:清嘉慶9年(1804), 木活字本
9、馮氏族譜: 十三卷:[江西]
著者:馮育高纂修 居第:江西
祖先:始祖:[宋]馮譓 版本:民國27年(1938), 木活字本
10、遂川馮氏族譜: 不分卷:[江西遂川]
著者: 居第:江西,遂川
祖先:始遷祖:[宋]馮安常 版本:民國37年(1948), 木活字本
11、遂川馮氏族譜: 不分卷:[江西遂川]
著者:馮輝昭等主修 居第:江西,遂川
祖先: 版本:民國4年(1915), 木活字本
12、馮氏宗譜: 四卷:[會稽]
著者:(清)馮煥等纂修 居第:浙江,紹興,會稽
祖先:始遷祖:[宋]馮鼎 版本:清光緒18年(1892), 木活字本
13、 馮氏宗譜: 四卷:[會稽]
著者:(清)馮煥等纂修 居第:浙江,紹興,會稽
祖先:始遷祖:[宋]馮鼎 版本:清光緒18年(1892), 木活字本
14、湘陰縣馮氏支譜: 三卷,首一卷
著者:(清)馮朝雨等纂修 居第:湖南,湘陰
祖先:始遷祖:[唐]馮季拔; 本支祖:[唐]馮廷瑛 版本:清鹹豐10年(1860), 木活字本
15、中湘油麻嶺馮氏三修族譜: 十八卷:[湘潭]
著者:(清)馮紹霖等纂修 居第:湖南,湘潭
祖先:始遷祖:[元]馮有運; 先祖:[元]馮斗牛; 本支 版本:清道光16年(1836), 木活字本
16、赭山馮氏家譜: 二十二卷:[海寧]
著者:(清)高其錦,俞廉法纂修 居第:浙江,海寧
祖先:始遷祖:[明]馮柏四; 始遷祖:[明]馮柏七 版本:清宣統元年(1909), 木活字本
17、 赭山馮氏家譜: 二十二卷:[海寧]
著者:(清)高其錦,俞廉法纂修 居第:浙江,海寧
祖先:始遷祖:[明]馮柏四; 始遷祖:[明]馮柏七 版本:清宣統元年(1909), 木活字本
18、柯溪馮氏宗譜: 十一卷:[仙居]
著者:馮親立等纂修 居第:浙江,仙居
祖先:始祖:[宋]馮安國; 先祖:[元]馮棠 版本:民國3年(1914), 木活字本
19、代州馮氏族譜: 四卷
著者:馮曦等纂修 居第:山西,代縣,代州
祖先:始遷祖:[明]馮盛; 先祖:[明]馮明期; 先祖: 版本:民國22年(1933), 鉛印本
20、績溪東關馮氏家譜: 八卷,首三卷,末三卷
著者:(清)馮景坡,馮景坊纂修 居第:安徽,績溪
祖先:先祖:[唐]馮蘩; 先祖:[唐]馮定; 始遷祖:[ 版本:清光緒23年(1897), 木活字本
21、諸暨紫岩馮氏家譜: 不分卷
著者:[作者不詳] 居第:浙江,諸暨,暨陽
祖先:始遷祖:[宋]馮德安 版本:清光緒25年(1899), 木活字本
22、暨陽紫岩馮氏宗譜: 不分卷
著者:馮仲達等纂修 居第:浙江,諸暨,暨陽
祖先:始遷祖:[宋]馮德安 版本:民國18年(1929), 木活字本
23、燕山馮氏宗譜: [暨陽]
著者:[作者不詳] 居第:浙江,諸暨,暨陽
祖先:始遷祖:[元]馮尚一 版本:清光緒18年(1892), 木活字本
24、暨陽燕山馮氏宗譜: 四卷
著者:(清)馮春茂等纂修 居第:浙江,諸暨,暨陽
祖先:始遷祖:[元]馮尚一 版本:清同治5年(1866), 木活字本
25、暨陽燕山馮氏宗譜: 不分卷
著者:(清)馮士行纂修 居第:浙江,諸暨,暨陽
祖先:始遷祖:[元]馮尚一 版本:清乾隆44年(1779), 木活字本
26、暨陽燕山馮氏宗譜: 四卷
著者:(清)馮士造等纂修 居第:浙江,諸暨,暨陽
祖先:始遷祖:[元]馮尚一 版本:清嘉慶25年(1820), 木活字本
27、馮氏惠宗祠支譜: 不分卷:[慈谿]
著者:(清)馮茂椿纂修 居第:浙江,慈谿
祖先:始祖:[唐]馮旦 版本:清, 鈔本
28、馮氏家譜: 一卷:[慈谿]
著者:(清)馮瑚編 居第:浙江,慈谿
祖先:本支祖:馮宗三 版本:清道光4年(1824), 鈔本
29、孝馮氏家譜: 不分卷:[義烏]
著者:馮謙纂修 居第:浙江,義烏
祖先:始遷祖:[宋]馮鼎 版本:民國13年(1924), 木活字本
30、赤岸孝馮氏宗譜: [義烏]
著者:[作者不詳] 居第:浙江,義烏
祖先:始遷祖:[宋]馮鼎 版本:清光緒30年(1904), 木活字本
31、赤岸孝馮氏宗譜: 不分卷:[義烏]
著者:[作者不詳] 居第:浙江,義烏
祖先:始遷祖:[宋]馮鼎 版本:清嘉慶19年(1814), 木活字本
32、赤岸孝馮氏宗譜: [義烏]
著者:(清)馮蒶纂修 居第:浙江,義烏
祖先:始遷祖:[宋]馮致政 版本:清同治7年(1868), 木活字本
33、馮氏宗譜: 四卷:[會稽]
著者:(清)馮煥等纂修 居第:浙江,紹興,會稽
祖先:始遷祖:[宋]馮鼎 版本:清光緒18年(1892), 木活字本
34、浣溪馮氏宗譜: 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鄞縣]
著者:馮義圻纂修 居第:浙江,鄞縣
祖先:始遷祖:[明]馮臣 版本:民國18年(1929), 木活字本
35、後倉馮氏宗譜: 十六卷,首一卷:[鄞縣]
著者:(清)馮聖任纂修 居第:浙江,鄞縣
祖先:始遷祖:[明]馮臣 版本:清光緒元年(1875), 木活字本
36、後倉浣錦馮氏宗譜: 三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鄞縣]
著者:馮義圭等纂修 居第:浙江,鄞縣
祖先:始遷祖:[明]馮臣 版本:民國10年(1921), 木活字本
37、富川荊源馮氏宗譜
著者:[作者不詳] 居第:湖北,富川
祖先: 版本:民國26年(1937), 木活字本
38、富川荊源馮氏宗譜
著者:[作者不詳] 居第:湖北,富川
祖先: 版本:清光緒24年(1898), 木活字本
39、富川荊源馮氏宗譜
著者:[作者不詳] 居第:湖北,富川
祖先: 版本:清同治8年(1869), 木活字本
40、中湘裕家灣馮氏六修族譜: [湘潭]
著者:[作者不詳] 居第:湖南,湘潭
祖先: 版本:民國, 木活字本
您的當前位置:家譜網 > 馮氏家譜、馮氏宗譜、馮氏族譜
41、湖南中湘石潭馮氏族譜: [湖南湘潭]
著者:[作者不詳] 居第:湖南,湘潭
祖先: 版本:民國, 木活字本
42、中湘油麻嶺馮氏六修族譜: 二十七卷:[湘潭]
著者:馮鎮嵩等纂修 居第:湖南,湘潭
祖先:始遷祖:[元]馮有運; 先祖:[元]馮鬥牛; 本支 版本:民國22年(1933), 木活字本
43、油麻嶺馮氏四修族譜: [湘潭]
著者:(清)馮芳綏等修 居第:湖南,湘潭
祖先:始遷祖:[元]馮有運; 先祖:[元]馮鬥牛; 本支 版本:清同治6年(1867), 木活字本
44、中湘油麻嶺馮氏三修族譜: 十八卷:[湘潭]
著者:(清)馮紹霖等纂修 居第:湖南,湘潭
祖先:始遷祖:[元]馮有運; 先祖:[元]馮鬥牛; 本支 版本:清道光16年(1836), 木活字本
45、湘陰縣馮氏支譜: 三卷,首一卷
著者:(清)馮朝雨等纂修 居第:湖南,湘陰
祖先:始遷祖:[唐]馮季拔; 本支祖:[唐]馮廷瑛 版本:清鹹豐10年(1860), 木活字本
46、湘陰縣馮氏支譜: 三卷,首一卷
著者:(清)馮西人纂修 居第:湖南,湘陰
祖先:始遷祖:[唐]馮季拔; 本支祖:[唐]馮廷瑛 版本:清鹹豐9年(1859), 木活字本
47、順德大良竹園馮氏族譜: 十卷
著者:(清)馮氏合族纂修 居第:廣東,順德
祖先:始祖:[宋]馮政; 先祖:[宋]馮景; 先祖:馮儀 版本:清光緒13年(1887), 刻本
48、馮氏支譜: 一卷:[崇明]
著者:(清)馮泰松纂修 居第:上海,崇明
祖先:始遷祖:[清]馮天麟 版本:清, 刻本
您的當前位置:家譜網 > 馮氏家譜、馮氏宗譜、馮氏族譜
49、馮氏世譜: 一卷:[常熟]
著者:(清)馮大勳纂修 居第:江蘇,常熟
祖先:始遷祖:[宋]馮福三; 始祖:馮成; 先祖:[明] 版本:清光緒30年(1904), 寫本
50、馮氏宗譜: 一卷:[常州]
著者:[作者不詳] 居第:江蘇,常州
祖先:始祖:[元]馮端; 先祖:馮壽二; 始遷祖:馮思仁 版本:民國, 鈔本
51、馮氏宗譜: 十二卷,首一卷:[常州]
著者:(清)馮受恆主修 居第:江蘇,常州
祖先:始祖:[元]馮端; 先祖:馮壽二; 始遷祖:馮思仁 版本:清道光17年(1837), 木活字本
52、重修花溪上黨馮氏近譜: 十一卷,首一卷:[海寧]
著者:馮翼雲纂修 居第:浙江,海寧
祖先:始遷祖:[明]馮九皋 版本:民國20年(1931), 鉛印本
53、赭山馮氏家譜: 不分卷:[海寧]
著者:[作者不詳] 居第:浙江,海寧
祖先:始遷祖:[明]馮柏四; 始遷祖:[明]馮柏七 版本:清, 木活字本
54、赭山馮氏家譜: 二十二卷:[海寧]
著者:(清)高其錦,俞廉法纂修 居第:浙江,海寧
祖先:始遷祖:[明]馮柏四; 始遷祖:[明]馮柏七 版本:清宣統元年(1909), 木活字本
55、毗陵馮氏宗譜: 十八卷
著者:(清)馮傳法等纂修 居第:江蘇,常州,毗陵
祖先:始遷祖:[宋]馮愷; 先祖:[宋]馮延二; 先祖: 版本:清光緒2年(1876), 木活字本
56、毗陵馮氏宗譜: 二十卷
著者:馮漢南等纂修 居第:江蘇,常州,毗陵
祖先:始祖:[宋]馮愷; 先祖:[宋]馮延二; 先祖:馮 版本:民國16年(1927), 木活字本
您的當前位置:家譜網 > 馮氏家譜、馮氏宗譜、馮氏族譜
57、馮氏族譜續編: 十卷,首一卷:[南通]
著者:(清)馮尚志等纂修 居第:江蘇,南通
祖先:始祖:[明]馮君寶; 先祖:馮禮; 先祖:馮智; 版本:清鹹豐10年(1860), 刻本
58、(馮氏)宗譜: [宜興]
著者:[作者不詳] 居第:江蘇,宜興
祖先: 版本:清光緒3年(1877), 木活字本
59、祝堂馮氏家乘: 八卷:[宜興]
著者:馮舜耕纂修 居第:江蘇,宜興
祖先:始祖:[宋]馮延惠; 始遷祖:[明]馮義三 版本:民國30年(1941), 木活字本
60、岳陽馮氏族譜
著者:[作者不詳] 居第:湖南,岳陽
祖先: 版本:民國25年(1936), 木活字本
61、馮氏宗譜: 二十四卷:[武進]
著者:(清)馮錦標纂修 居第:江蘇,武進
祖先:始遷祖:[元]馮范尼; 名人:[明]馮夢龍 版本:清光緒32年(1906), 木活字本
62、馮氏宗譜: 不分卷:[吳江]
著者:(清)馮壽朋纂修 居第:江蘇,吳江
祖先:始祖:馮睶; 始遷祖:[明]馮紹祖 版本:清嘉慶14年(1809), 木活字本
63、澄江馮氏宗譜: [江陰]
著者:[作者不詳] 居第:江蘇,江陰
祖先: 版本:民國, 木活字本
64、柯溪馮氏宗譜: 十一卷:[仙居]
著者:馮親立等纂修 居第:浙江,仙居,後馮村。
祖先:始祖:[宋]馮安國; 先祖:[元]馮棠 版本:民國3年(1914), 木活字本
65、道後馮氏世譜: 世譜一卷,傳志二卷:[代州]
著者:(清)馮廷正纂修 居第:山西,代縣,代州
祖先:始遷祖:[明]馮盛; 先祖:[明]馮明期; 先祖: 版本:清乾隆52年(1787), 刻本
67、代州馮氏族譜: 四卷
著者:馮曦等纂修 居第:山西,代縣,代州
祖先:始遷祖:[明]馮盛; 先祖:[明]馮明期; 先祖: 版本:民國22年(1933), 鉛印本
68、巴陵馮氏族譜
著者:[作者不詳] 居第:湖南,岳陽,巴陵
祖先: 版本:清宣統3年(1911), 木活字本
69、馮氏宗譜: [丹徒]
著者:(清)馮士煜等纂修 居第:江蘇,丹徒
祖先:始遷祖:[明]馮敬 版本:清乾隆40年(1775), 木活字本
70、山田馮氏族譜
著者:[作者不詳] 居第:山田
祖先: 版本:清, 木活字本
71、上虞永豐馮氏宗譜
著者:[作者不詳] 居第:浙江,上虞
祖先:始祖:[宋]馮汝龍; 先祖:馮織文; 先祖:馮縉文 版本:清光緒4年(1878), 木活字本。
通用楹聯
四言
大張國政;
樹立家聲。
——上聯典自漢朝時期的馮奉世,漢武帝時期出使大宛,當時莎車國王殺害了使,馮奉世率軍攻擊莎車國,斬殺了莎車王,在新疆地區大張國政。下聯典自東漢時期的開國大將馮異,於諸將論功時,避立樹下,人稱“大樹將軍”。
始平世澤;
大樹家聲。
——全聯典指東漢時期的馮異,於諸將論功時,避立樹下,人稱“大樹將軍”。
父號萬石;
子通四經。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馮揚,子八人皆官二千石,號“萬石君”。下聯典指西漢·馮奉世四子各通一經。
讓功美德;
彈鋏高風。
——上聯典指東漢時期的馮異。下聯典指戰國時期的馮驩,嘗彈鋏三嘆,後為孟君之得力謀士。
西京舊派;
鄭國名臣。
——上聯典出春秋鄭國馮簡子,能斷大事。子產為政,凡通問諸侯等大事,必告簡子使斷之。下聯典出西漢時期的馮奉世,潞人,徙杜陵。
治民以惠;
立業為謀。
——全聯典出戰國時期的馮驩為孟嘗君收債於薛,焚債券,民呼萬歲。
焚券市義;
倚樹讓功。
——上聯典指戰國時期的馮驩為孟嘗君收債,焚燒債券,歸報曰:“為君市義。”下聯典指東漢時期的馮異。
單騎平寇;
弱質表忠。
——上聯典自北宋時期的馮伸己,單騎出說犯邊外邦歸降。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馮奉世之女婕妤,隨元帝遊園,擋住破攔而出之熊,帝嘆其忠而進為昭儀。
五言
始平開玉葉;大樹發金枝。
馮氏宗譜
——全聯典指東漢時期的開國大將馮異,於諸將論功時,避立樹下,人稱“大樹將軍”。
一絕驚秋鶴;三言載夢龍。
——上聯典指清朝畫家馮秋鶴。下聯典指明朝文學家馮夢龍,輯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世稱“三言”。
八駿傳漢世;三馮耀金溪。
——上聯典出東漢名人馮禧,與張儉、檀杉、褚鳳、張肅、薜蘭、魏玄、徐乾號為“八駿”。下聯典出清朝馮詠,金溪人,與兄諶、弟謙並稱“三馮”。
杏娥列史冊;婉貞照汗青。
——上聯典指革命烈士馮杏娥。下聯典指清朝抗帝英雄馮婉貞。
大樹將軍後;凌雲學士家。
——上聯典指漢朝中興時期開國功臣馮異,由於他不貪名不圖利,在論功行賞之時,他退避在一棵大樹下,此後消失在山林中,皇上無奈封他為大樹將軍。下聯典指北宋大臣馮京:鄂州江夏人(今湖北武漢),宋仁宗年間進士,歷官翰林學士,知開封府。哲宗時以太子少師致仕。
漢世流風遠;凌雲德澤長。
凌雲懷祖德;大樹溯宗功。
六言
撫蠻單騎平寇;
擋熊弱質表忠。
——上聯典指北宋時期的馮伸己。下聯典指西漢時期的馮媛。
七言
望出杜城為二馬;名滿西域號雙星。
——上聯拆字“二馬”為“馮”姓。下聯典出中國第一位女政治家、外交家馮嫽,與解憂公主合稱西漢民族友誼史上的“雙星子”。
才難自顯方彈鋏;位不稍遷老作郎。
——上聯典指西漢時期的馮媛,曾三為長鋏歸來之歌。下聯典出西漢郎中署長馮唐。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過津。
——採用唐朝詩人馮道詩聯。
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
——採用唐朝詩人馮道詩聯。
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為絕頂人。
——採用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自題聯。
欲除煩惱須無我;經歷艱難好作人。
——採用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贈子聯。
暫借荊山棲彩鳳;聊將紫水活蛟龍。
——採用太平天國領袖馮雲山自題聯。
八言及以上
行而不捨,若驥千里;納無所窮,如海百川。
——採用清朝詞人馮煦自題聯。
威震邊關,名傳中外;義起金田,功耀古今。
——上聯典指清末將領馮子材,曾大敗法軍。下聯典指太平天國領導人馮雲山,參加過著名的金田起義。
關內侯,因慈母而貴寵;門下客,得孟嘗以優隆。
——上聯典出東漢時期的司徒馮勤。下聯典出西漢時期的馮媛。
道德可師,教育驪山之下;端凝若植,禁中瑞錦之呼。
——上聯典指東漢時期的馮豹。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馮定。
敘穆敘昭,祖有德、宗有功,具見詒謀遠大;倫常倫紀,孫可賢、子可孝,即能繼述綿長。
——安徽省績溪縣下馮村馮氏宗祠聯,此聯嵌入“敘倫”堂號。
得氏自周朝,歷來鵲起人文,大漢間繼封侯爵;丕基開唐朝,啟後鳩安寢廟,皇清降永奠馨香。
——上聯典出馮氏起源及東漢馮異。下聯典出唐朝東陽人馮子華,曾在當地任歙州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