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姓

蔡姓

蔡姓是以國為姓的。據《史記·管蔡世家》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姬發滅商後,將弟弟叔度封於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國,與兄管叔鮮、弟霍叔處共同監督被封在商朝舊都的殷紂王之子武庚祿父,管理殷商遺民,史稱”三監”。武王死後,子成王姬誦繼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攝政。管叔、蔡叔對此不滿,聯合武庚及東方夷族進行反叛。後被鎮壓,武庚、管叔被殺,蔡叔遭放逐,不久,死於遷所。其子胡,能夠與父親的反叛行為決裂,遵守文王的德訓,與人為善。周公旦聽說後,就派他到魯國輔佐自己的兒子伯禽。由於胡在魯政績卓著,周公奏請成王,復封胡於蔡,以奉蔡叔之祖,是為蔡仲。其子孫就以國為姓。

基本信息

基本概述

先秦時期,蔡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安徽境內發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留居當地者。戰國時,蔡澤曾取代范雎任秦國相,封剛成君。此外,齊國有大夫蔡朝,楚國有大夫蔡鳩居,晉國有

蔡姓蔡姓
太史蔡墨。漢代,已有蔡姓人居於今江蘇、浙江,如西漢蔡千秋為沛(今江蘇沛縣)人,東漢陳留蔡邕同時,上虞(今屬浙江)還有一個“以孝行聞”的蔡邕,但河南仍是蔡氏的主要聚居區,直至南北朝時期,陳留圉一直是蔡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因西晉惠帝時分陳留郡置濟陽郡(治所在今河南蘭考縣東北堌陽鎮),圉屬濟陽,故《百家姓》列蔡氏郡望為“濟陽”。漢末,蔡丕任五原(治所在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太守,在當地安家,其子孫居住在朔方(今內蒙古杭錦旗西北)一帶。後又有蔡姓人徙居於今寧夏、甘肅境內。

兩晉之際,蔡氏有族人隨中原士族南渡,居於江、浙一帶。蔡氏移居福建、廣東,則始於唐初。唐末,中原戰亂,河南蔡氏又有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者,先居於福建寧化縣,二傳又遷至廣東梅州。明末,鄭成功收復台灣,有蔡姓部屬隨從,後留台灣墾荒,此後,又有大批的蔡姓人從福建、廣東到台灣開基,有的移居東南亞及歐美諸國。

歷史上的蔡姓名人還有很多,東漢桂陽(郡治今湖南郴州)人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被後世傳為中國造紙術的發明人。東漢還有文學家、書法家蔡邕,通經史、音律、天文、書畫;其女蔡琰,字文姬,博學善詩,通音律,有《悲憤詩》及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南朝宋有畫家蔡斌,善畫人物故實,天下標冠。宋代的蔡姓名人大都出自福建,如北宋書法家蔡襄,太師蔡京,均為興化仙遊人;南宋律學家、理學家蔡元定,學者蔡沈,均為建陽(今屬福建)人。金朝有文學家蔡松年、蔡珪。元代有江西農民起義首領蔡五九。明代有四川農民起義首領蔡伯貫。清代有畫家蔡元有。到近現代,蔡姓更是人才濟濟,主要有教育家蔡元培;軍事家、舊民主主義革命家蔡鍔;無產階級革命家蔡和森、蔡暢兄妹;抗日名將、全國政協副主席蔡廷鍇;電影導演蔡楚生等。由此可見,蔡氏對中國的文明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按人口多寡計算,蔡姓位於中國姓氏排列第44位。

基本介紹

蔡[蔡、廦,讀音作jì(ㄐㄧˋ),亦可讀作cài(ㄘㄞˋ)]

姓氏源流

蔡姓的源流有七

源流一

源於姞姓,出自黃帝支
裔姞姓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國語·晉語四》記載,“黃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根據《潛
蔡姓分布圖蔡姓分布圖
夫論·志氏姓》的記載,“姞姓封於燕……姞氏之別有闞、嚴、蔡、光、魯、雍、斷、須密氏。”“蔡”,在遠古時代就是“龜”的代名詞,在史籍《左傳》中有這樣的記載:“大蔡,大龜也,一言龜出蔡地,因以為名。”而且在諸多史籍中記載,古蔡地“生蓍草,畫卦於蔡河之濱,遂名其地為蔡。”顯然,該姞姓族人原來的分封地名叫做“祭”,因以為氏,稱祭氏。而該地除了盛產大龜,還盛產蓍草,就是傳說中伏羲畫八卦所用的神草,是與龜甲一起用來占卜的重要器物。“祭”地有大龜河,畔有蓍草,因此將“祭”冠以“草”,成“蔡”字,用來稱龜、地名、祭司人群。其時,“蔡”字就是“祭”字,蔡氏就是祭氏,姓氏起源與祭祀活動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蔡國故城該支蔡氏古讀音作jì(ㄐㄧˋ),今讀cài(ㄘㄞˋ)亦可。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後裔叔度之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華亭蔡氏新譜序》、《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等有關資料所載,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的後裔,以國為氏。周滅商後,周武王姬發封周文王第五子叔度於蔡(今河南新鄉衛輝),讓他與管叔、霍叔一起監管殷得遺民,稱為“三監”。蔡國之祚延傳二十三代,歷二十四君,立國六百多年,最終在周貞定王姬介二十二年(楚惠王熊章四十二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國攻滅,王族子孫和國民散居於楚(今湖北)、秦(今陝西)、晉(今山西)、齊(今山東)等各諸侯國,皆以故國名為姓氏,稱蔡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蔡氏正宗。
該支蔡氏古讀音作jì(ㄐㄧˋ),今讀cài(ㄘㄞˋ)亦可。

源流三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
拔宏(元宏)的二哥為普氏,建有普氏氏族部落,屬下一著名裨將普鍾蔡。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普氏多改漢姓為周氏,而普鍾蔡在率
軍進攻方州(今江西贛州)之時,被南朝劉宋政權的軍隊擊敗並俘虜。後兩方互換俘虜,普鍾蔡被釋放回來後不得歸周氏,改漢姓為蔡氏,其子孫後代世代相傳蔡氏
至今。該支蔡氏讀音讀cài(ㄘㄞˋ)亦可。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撒勒只兀惕氏,源出蒙古乃蠻部的不合禿撒勒只氏族部落的一個分支。據史籍《蒙古秘史》中的記載,不合禿撒勒只原為蒙古族的五個遠
祖之一,別勒古訥台成了別勒古訥惕氏創氏祖先,不古訥台成了不古訥惕氏創氏祖先,不忽合塔吉成了合塔斤氏創氏祖先,不合禿撒勒只成了撒勒只兀惕氏創氏祖
先,孛端察兒成了孛兒只斤氏創氏祖先。後來,撒勒只兀惕氏成為蒙古乃蠻部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的過程中,吞滅了乃蠻部,撒勒只兀惕
氏族部落歸順蒙古部。到了明朝時期,該氏族即冠漢姓為蔡氏、馬氏等。
該支蔡氏正確讀音作cài(ㄘㄞˋ)。

源流五

源於鄂溫克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鄂溫克族布喇穆氏,亦稱博拉木氏、比渣穆氏、卜拉木氏,世居黑龍江漢古河(今黑龍江中下游)、布特哈
(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呼倫貝爾(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等地。後有滿族、鄂倫春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lamu
Hala。清朝中葉以後,鄂溫克族、滿足、鄂倫春族布喇穆氏所冠漢姓多為蔡氏、卜氏等。
該支蔡氏正確讀音作cài(ㄘㄞˋ)。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烏靈阿氏,亦稱吳爾達氏、烏林答氏、烏爾達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烏陵部,在金過時期稱烏林答部,以部為氏,滿語為UlingaHala、Urda Hala,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吉林烏喇(今吉林永
吉)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蔡氏、吳氏。
⑵.滿族蔡佳氏,滿語為Caigiya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費爾塔哈村(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處)。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蔡氏。
⑶.滿族薩瑪喇氏,亦稱薩密喇氏、塞米喇氏,滿語為SamalaHala,漢義“大木碗”,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蘇完(今吉林雙陽雙陽河流域)、黑龍江圖拉屯(今黑龍江寧安),所冠漢姓即為蔡氏。
滿族、錫伯族蔡氏讀音皆作cài(ㄘㄞˋ)。

源流七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回族、苗族、土家族、彝族、傣族、瑤族、壯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蔡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蔡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蔡仲。據有關資料所載,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後,武王大封同姓諸侯於各地,將其弟叔度封於蔡(故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讓他與管叔、霍叔一起監管殷的遺民,稱為“三監”。蔡叔度始封於蔡而居於衛。武王死後,其子姬誦繼位,因年紀太小,便由武王之弟周公旦(周公)臨朝攝政,叔鮮、叔度對此不滿,聯合武庚(商紂王之子)及東方夷族進行叛亂,周公奉成王之命興師討伐,並予以平定,事後處死了武庚與叔鮮(管叔),並將叔度(蔡叔)放逐,不久,蔡叔度死於遷所。其子胡,不僅能認識到父親的過錯,不與之同流合污,而且遵守文王德訓,與人為善,周公聽說後便派他到魯國輔佐自己的兒子伯禽。由於胡政績卓著,周公奏請成王改封胡於蔡,以奉叔度之祀,是為蔡仲。春秋時,蔡受楚國逼迫,曾多次遷移。蔡平侯時遷於新蔡(今屬河南),稱上蔡,至昭侯時遷州來(今安徽鳳台),稱為下蔡。蔡國傳二十三代,歷二十六君,立國六百多年,公元前四四七年方被楚所滅,亡國後蔡姓子孫散居各地,以國為氏,稱為蔡氏。蔡仲也被後人尊為蔡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蔡叔度:蔡氏得姓之祖,為周武王弟叔度,封於蔡國,因以為姓,後國除封絕,子孫散盡,而居梁之陳留者為最盛,世稱濟陽蔡氏。是為河南始祖蔡氏開派各省通祖。
蔡文節、蔡興祖:蔡文節,始遷祖:蔡興祖,元末由福建建陽遷丹徒城南。是為丹徒蔡氏始祖。
蔡東暉:原籍泰興,明中葉遷居丹陽,子孫散居丹徒、武進、江陰各地。是為江蘇蔡氏始祖。

遷徙分布

蔡姓得姓之初,主要是繁衍於現在的河南省境,其間因受楚國所逼,幾度遷徙。先秦時期,蔡姓就已開始遷徙,後裔散居於今湖北、陝西、河南、山西、山東等地,世代不斷繁衍。秦漢時期,蔡姓人主要在中原地區發展,且以河南、山東等地為其繁衍中心。到西漢時,河南已出現幾個較大蔡姓郡望,並出現了一大批名人。魏晉南北朝時,我國戰亂頻仍,社會處於動盪之中,加之兩晉時期的八王之亂與永嘉之亂,戰火遍及中原,迫使蔡姓族人隨同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輾轉定居於江浙各地,使家族勢力進一步壯大,在此期間,蔡姓人由於在戰亂中有功,所以高官不斷湧現,家族顯赫達十餘世而不衰。隨著朝代更變,至唐宋時期,社會逐步安定,經濟逐漸發展,蔡姓宗族勢力也不斷擴大,並遠播各地,逐漸成為中原一大姓氏。在唐初時,已入遷福建廣西等地,後安史之亂暴發,中原地區經濟遭受重大破壞,蔡姓族人又一次大舉南遷,並在當地繁衍生息,尤其是唐末入閩之蔡姓與唐初先入閩者混成一體,逐漸發展成福建大姓,並成為今台灣、廣東蔡姓的重要來源。宋朝時期外族不斷入侵中原,仍留在北方的蔡姓族人為避殺掠,不得不再次大規模向江南遷徙,進入江浙、皖南、福建、廣東等地,使南方蔡姓人口大幅增加,家族逐漸興旺,名人高官也不斷湧現,地位顯赫一時,歷數代而不衰。從而使唐宋時期成為蔡姓宗族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總之,追蹤此階段蔡姓的幾次大遷徙與大發展,發現其顯著特點便是在南遷族人中大部出自於河南蔡姓,從而證明了河南歷來為我國蔡姓的主要的繁衍與聚居地,天下蔡姓可以說出自一家。到了明、清時代,蔡姓經世代不斷遷徙、繁衍、播遷各地,遠播於海外,最終成為我國族大人眾的姓氏,並穩居于姓氏排行前列。蔡姓在我國分布廣泛,尤以廣東、浙江江蘇、四川等地多此姓,四省蔡姓約占全國漢族蔡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蔡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六。

今江西省的贛州、九江市瑞昌縣、瑞金市,廣東省的廣州市從化縣、海豐市、陸豐市、雷州市、佛山市、普寧市、惠來縣,揭西縣、陽春縣、陽江市、惠東縣、深圳
市、東莞市、饒平市、河源市紫金縣、羅定縣、潮安市,湖北省的武漢市黃陂區、黃岡市、武穴市、黃梅縣、浠水縣、蘄春縣、英山縣、麻城市、宜昌市夷陵經濟開
發區、房縣、鹹寧市、襄樊市、荊門市鍾祥市、枝江市、荊州市、竹谿縣、潛江市,浙江省的泰順市、台州市玉環縣、湖州市德清縣、溫州市樂清縣、台州市,山東
省的濟南市、煙臺市、青島市、濰坊市、淄博市、濟寧市泗水縣、梁山縣蔡樓村、臨沂市、菏澤市單縣、日照市東港區、棗莊市、濟陽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博白
市那林縣、河池市,河北省的容城縣、泊頭市、邯鄲市廣平縣、邯鄲市魏縣沙口集村、保定市高碑店、河間縣、定州市、石家莊市壽縣,江蘇省的南京市、宿遷市、
常州市、盱眙縣、如東縣、泰州市、鹽城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內江市、廣安市、廣元市、樂山市、巴中市、宜賓市、安岳縣、郫縣、江油縣,安徽省的合肥市長豐
縣、無為縣、安慶市太湖縣、宿州市、宣城市、蚌埠市、五河縣、霍邱縣、淮南市,湖南省的長沙市、常德市、華容縣、岳陽市、郴州市、麻陽市、株洲市,河南省
的鶴壁市、開封市蘭考縣、長垣縣、上蔡縣、鄧州市、光洲市,陝西省的西安市、漢中市洋縣、安康市,商州市,貴州省的貴陽市、興仁縣,福建省的福州市、漳州
市平和縣、龍巖市連城縣、龍巖市上杭縣、泉州市石獅市、莆田市、廈門市、長樂縣、三明市尤溪縣,海南省的瓊海市龍江縣,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的薊縣,重
慶市的江北區、彭水縣、開縣、奉節縣,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的台北市,馬來西亞古晉市等地,均有蔡氏族人分布。

歷史名人

蔡元培蔡元培

蔡 邕:陳留圉(今河南省杞縣南)人,東漢時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他博學多才,通經史、音律、天文,善散文詞賦,又工隸書,曾創“飛白”書,且善畫,是東漢四大畫家之一。

蔡京,字元長,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即狀元),北宋權相之一、書法家,以貪瀆聞名。興化仙遊(今屬福建)人。
蔡倫:桂陽(今湖南省郴州)人,東漢宦官,改進了造紙術,他總結西漢以來用汀質纖維造紙的經驗,創造用樹皮、麻頭、敝布、魚網造紙之法。時稱蔡侯紙。被後世傳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廷鍇:廣東省羅定縣龍巖鄉人,著名的愛國將領,早年從軍,積極投入革命鬥爭事業,曾在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變中奮勇抗擊日軍進攻,給予其沉重打擊,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寫下光輝篇章。

蔡儀:(1906.6.2——1992.2.28)中國當代機械自然唯物主義美學家。原名蔡南冠。湖南攸縣人。早年曾留學
日本等。建國後,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兼研究部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副會長。
在美學思想上,他撇開美與人之間的內在聯繫和關係,機械地運用自然唯物主義觀點研究美學,提出美的本質就是事物的典型性,是個別之中顯現著種類的一般。把
美學研究引向了又一錯誤方向。有人把蔡儀解讀為馬克思主義美學家,此種解讀存在極大偏差,是並沒有把馬克思主義的美學思想實際弄清楚,沒有掌握馬克思主義
美學的精髓!主要美學著作:《新藝術論》、《新美學》、《唯心主義美學批判集》。主編:《古典文藝理論譯叢》和《美學原理》。

蔡斌:(1966—今),浙江慈谿人,排球運動員、教練員,97年擔任上海女排主教練,99年開始執教國青隊,2009年當選國家女排主教練。

蔡雄:(1907—1927),大革命時期溫州地區的學運先驅,浙江瑞安人。
1924年參加青年團,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溫州學生救國聯合會領導人和共青團溫州支部書記。1927年5 月在溫州被捕,拒不招供,遭受毒刑後雙臂和大腿全被打斷,仍一身傲骨,視死如歸。5 月23日,血肉模糊的蔡雄被敵人裝入籮筐,抬往刑場就義,死時年僅20歲。
蔡 襄:興化仙遊(今屬福建省)人,北宋時傑出書法家,工書善畫,其楷、行、草書皆具特色,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錄》、《荔枝譜》等。
蔡鍔:湖南省邵陽人,自幼聰明好學,立志獻身我國民族事業,早年積極參加民主革命運動,反對封建專制,為我國的共和事業奉獻了終生。
蔡 暢:湖南省雙豐人,我國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共黨員,早年積極參加民主救國運動,歷任全國婦聯主席、中央政府委員、人大副委員長等職。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陳留圉人,蔡邕之女,東漢時著名女詩人,她天生麗質,博學有才辨,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稱。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戶曉,作品《胡笳十八拍》尤為著名。
蔡元定:福建省建陽人,南宋著名理學家,自幼學習孔孟和“二程”理學,博學而聰悟,在理學、易學與音律研究等方面均有成就,著有《大衍詳說》、《皇極經世》、《八圖陣》傳世。
蔡元培:浙江省紹興人,早年參加民主革命運動,積極倡導科教育人,實行先進辦學方針,提倡民主、科學,曾先後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法務部長等職。
蔡和森:湖南省雙豐人,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早年積極倡導並參加革命運動,歷任我黨重要職務,後因被叛徒出賣而壯烈犧牲。
蔡廷鍇:廣東省羅定縣龍巖鄉人,著名的愛國將領,早年從軍,積極投入革命鬥爭事業,曾在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變中奮勇抗擊日軍進攻,給予其沉重打擊,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寫下光輝篇章。

蔡騄:男,1920年9月生,浙江省吳興縣人。1943年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外語水平能閱讀翻譯英文、德文、日文科技資料並擔任譯審工作;在口譯方面能用英語與外國專家直接對口。

蔡敦:男,1932年生,廣東潮州人。汕頭市中心醫院口腔科主治醫師。從事口腔科專業30多年,有較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醫療醫德良好,深受汕頭地區口腔疾患者的讚揚。
蔡俊:男,1938年11月生,江蘇徐州人。主任醫師。大學文化。現任江蘇省徐州市鼓樓醫院主任,疑難病專家門診主任,傳統醫學博土,國際傳統醫學會國際中醫藥學院、香港中華中醫藥學院教授,國際中西醫結合研究會理事,香港名醫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中國頸椎病專業委員會、中國傳統醫學會委員,世界醫藥研究中心研究員,世界傳統醫學風濕病研究員,中國福州生物醫學研究所及中國僑光醫藥保健科研所研究員。
蔡振華:1961年9月3日生,江蘇無錫人,1979年進入中國國家桌球隊。1981、1983、1985年連續三屆以主力隊員身份代表中國參加世乒賽。1985年至1989年到義大利國家桌球隊執教四年。1989年回國執教,1991年出任中國桌球隊男隊主教練,1997年出任中國桌球隊總教練,同時還兼任國家體育總局乒羽中心桌球部主任、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桌球協會副主席。期間最大的功績是帶領中國桌球隊尤其是男隊重新登上世界乒壇的頂峰,鞏固了中國桌球超級大國的地位。2011年12月有訊息稱,蔡振華將出任中國足協第10任主席。
蔡贇:江蘇蘇州人,身高1.81米,中國羽毛球隊運動員,擁有高超的羽毛球技藝和帥氣的面孔,曾多次奪得各國公開賽冠軍,是奧運會羽毛球賽事奪金的熱門選手。2011年8月12日,2011年倫敦羽毛球世錦賽雙打1/4決賽,男雙頭號種子蔡贇/傅海峰發揮出色,直落兩局以21-10和21-13輕鬆擊敗丹麥組合彼得森/拉斯姆森,強勢殺進半決賽;8月14日晚,直落兩局擊敗韓國組合,取得第四次世錦賽冠軍。在近三屆世錦賽,風雲組合保持全勝,豪取15連勝。台北時間2012年8月5日,倫敦奧運會羽毛球男雙決賽中,蔡贇/傅海峰獲得男雙冠軍。
蔡錫勇:清末洋務派。他受張之洞之命,創辦湖北炮廠,織布局 ,馬鞍山煤礦局等。並精通速記術,將速記套用於翻譯,是中國速記的創始人。

郡望堂號

郡望

郡望濟
陽郡:戰國時期為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為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濟陽縣在唐朝初期併入冤句縣。晉朝惠帝時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定濟陽
郡,治所在濟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以及定陶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正陽縣不遠。晉惠帝後來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定濟陽郡,治所
在濟陽,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定陶兩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德正陽縣不遠。東晉後期晉室南渡後,濟陽郡被廢黜。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
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
(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
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
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
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南朝陳國後曾廢
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
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
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今江蘇省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隸屬
於江蘇省鎮江市。
高平郡:原為高平縣(今寧夏固原),西晉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將漢朝原有的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昌
邑(今山東巨野),轄七縣,統轄範圍包括今山東巨野、金鄉、嘉祥、兗州、魚台、鄒縣等地。兩漢、十六國、北魏均有此縣。北周改為平高郡(今寧夏固原)。漢
朝時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稱,言其險固。北魏時期在這一帶置軍鎮,置郡,皆稱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東微山),北齊移治任城(今山東濟寧),隋朝開皇
初年廢止。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
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
國之地而設定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
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
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
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朔方郡:西漢朝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前88年),大將衛青破匈奴,取黃河以南大片土地,遂置朔方郡,治所在朔方縣(今內蒙古杭錦旗)。其時轄地在河套西北部及後套地區今陝西省靖邊縣一帶。東漢時期廢朔方縣,移郡治於臨戎(今內蒙古磴口)。

堂號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郡置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濟陽。約相當今河南省蘭考東境、山東省東明南境。晉室南渡後廢。

汝南郡:治所相當於今河南省商水縣西北。

丹陽郡:治今江蘇省鎮江市。

高平郡:治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

南陽郡:治今河南省南陽市。

朔方郡:治今陝西省靖邊。
九峰堂:宋朝蔡仲默,少年時跟朱熹學習。才30歲就放棄科舉,專攻理學。隱居在九峰,人們稱他“九峰先生”。
龍亭堂: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對文化事業的發展,立了極大的功,封“龍亭侯”。
此外,蔡姓的主要堂還有:“濟陽堂”、“福謙堂”、“九賢堂”、“惟寅堂”、“承啟堂”、“親賢堂”、“賀歲堂”、“克慎堂”等。

通用聯

四言

孝隆東閣;
經重石渠。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安城人蔡順,少年時喪父,對母親極孝。一次,他出外打柴,突然有客人來,母親等不著他,便咬一下手指,他馬上心頭一顫,趕緊回了家。母親去世後還未安葬時,鄰里失火,將要燒到他家時,他伏在棺上大哭,火果然繞過他家。母親平時怕雷聲,此後每次遇到雷震,他都繞著母親的墳哭著說:“順兒在這裡!”後來舉孝廉,他因守護母親墳墓而不去做官。下聯說西漢沛縣人蔡千秋,字少君,曾跟從魯人榮廣學習《轂梁春秋》。宣帝時為郎,在石渠閣與《公羊春秋》學者同時講學,升任諫議大夫、給事中,至郎中戶將。為使他的學說不致斷絕,宣帝還選派了十名郎跟他學習。
橋留松蔭;
紙造桂陽。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說北宋大臣、書法家蔡襄,字君謨,興化仙遊人,天聖年間進士,歷官知諫院、知制誥、以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福州知州、泉州知州、杭州知府,官至端明殿學士。在泉州任上時,主持建洛陽橋,長三百六十丈,以利通航,又在橋頭種松樹七百棵,當時人刻碑來紀念他。工書法,學唐代虞世南、顏真卿,並取法晉人,正楷端莊沉著,行書溫淳婉媚,草書參用飛白法,為“宋四家”之一。下聯說東漢造紙術發明家蔡倫,字敬仲,桂陽人,曾宮中常侍、尚方令等職,元初年間封龍亭侯。發明了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造紙的方法,元興初年奏報朝廷後在民間推廣,所造的紙人稱“蔡侯氏”。
芳池月映;
故宅風存。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南省耒陽市蔡侯(倫)祠聯。蔡倫(?-121),東漢宦官,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州)人。他總結西漢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創造用樹皮、麻頭、敝布、漁網造紙之法。時稱“蔡侯紙”。蔡侯祠在耒陽城南蔡子池畔。
三世劬學;
六歲知音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蔡元定,嘗登西山絕頂忍飢讀書,學者稱“西山先生”。其父子俱以勤學聞世。下聯典指東漢·蔡邕,歷遷中郎將,其女文姬,六歲知音律。
紙造桂陽;
橋留松蔭。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蔡倫,桂陽人,首創造紙。下聯典指宋·蔡襄,知泉州時,建洛陽橋,植松七百棵,閩人勒碑頌其德。
孝隆東閣;
經重石渠。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蔡順,性孝有德行,能化盜賊,後為東閣祭酒。下聯典指西漢蔡千秋,為學甚篤,嘗在石渠閣講經。
澹泊明南;
夙夜在公。
——蔡鍔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近代軍事家蔡鍔自題聯。
鐵血救國;
耕讀傳家。
——蕭子升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蕭子升贈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蔡和森(1895-1931)聯。

五言

理學傳程朱;
著述授穀梁。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蔡元定,幼承庭訓,長從朱熹游,熹叩其學,大驚曰:“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列。”遂於對榻講論經義,常至夜分。下聯典指漢蔡千秋,受《穀梁春秋》於魯廣榮,宣帝以千秋為郎中戶將,選郎十人從其受學。

七言

理學傳程朱之脈;
著述授穀梁之書。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理學家蔡元定(1135-1198),幼承庭訓,長從朱熹游,常與對榻講論經義,每至夜分。四方求學者,必俾先從定元質正。有《律呂新書》、《大衍詳說》等。下聯典指漢代學者蔡千秋,字少君,沛人。受穀梁春秋於魯榮廣,為學最篤。宣帝時為郎,召見與公羊家並說,帝善穀梁說,擢為諫大夫給事中,後左遷,復求能為穀梁者,皆莫及千秋。帝鑒其學且絕,乃擢為郎中戶將選十人從受學。
平生慷慨班都護;
萬裡間關馬伏波。
——孫中山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蔡鍔祠(孫中山挽蔡鍔)聯。蔡鍔(1882-1916),近代軍事家,字松坡。湖南邵陽人。
琴聲字型中郎業;
荔譜茶箋學士風。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132-192),字伯喈,陳留圉人。初因上書而獲罪流放,董卓時,官至左中郎將。通經名、音律,天文,善散文辭賦。又工隸書,創“飛白”書,也善畫。下聯典指北宋書法家蔡襄(1012-1067),字群謨,興化仙遊人。官至端明殿學士。其楷、行、草書,皆獨具特色,為“宋四家”之一。有《茶錄》、《荔枝譜》等。
耒將蘭氣沖皇澤;
去引星文捧碧空。
——·蔡希周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蔡希周《奉和扈從溫泉宮承恩剛浴》詩句聯。蔡希周,曲阿人,官監察御史。
惜竹不除當路筍;
伐薪教護帶巢枝。
——蔡元培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贈友聯。蔡元培,字鶴卿,號孓民,浙江紹興人。著作編有《蔡元培選集》。

八言及以上

西山先生,三世劬學;
中郎愛女,六歲知音。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蔡元定事典。下聯典指東漢·蔡琰,字文姬事典。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芝草無根,醴泉無源。
——清·蔡之定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詩人、書法家蔡之定撰書聯。蔡之定,字麟昭,號生甫,乾隆進士,官侍講學士。歸田後,自號積穀山人,有《古今體詩》等。
賓客填門,倒履迎王粲;
士卒分賜,布衣乏私財。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文學家蔡邕的事典。下聯典指漢代將領蔡遵的事典。
自九峰別派龍峰,衍百代弘揚祖德;
由仙里卜居犀里,至三世以嗣鄉賢。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莆田市(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蔡氏宗祠“建陽堂”聯。
相寶瓊林歷宋、曆元、歷明、歷清,祖德千年不朽;
敷功帝關為卿、為伯、為臬、為憲,孫謀百世長光。
——佚名撰蔡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金門島雙乳山下青山坪瓊林村蔡氏家廟聯。明熹宗天啟年間,因瓊林村進士蔡獻臣學問純正,皇帝御賜里名瓊林,沿用至今。此聯最能道盡瓊林村的官宦門第。瓊林村的聚落景觀,以保有眾多的古厝宗祠著名,傳統民宅流露濃郁的文人氣息。宅第式樣從最小格局的一落二舉到占地廣大的雙落雙護龍、六路大厝都處處可見,而且瓊林村民宅頗重細部雕琢,精細優美,表現了財富,也表現了品位

家譜文獻

江西奉新彭蔡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奉新彭蔡十三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全國蔡氏通譜,著者待考,清順治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全國河南始祖蔡氏開派各省通譜二卷,(清)蔡國祥、蔡由貴等續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濟陽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山西平定蔡氏族譜,(清)蔡子碧、蔡培實等編纂,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遼寧鳳城蔡氏家譜一卷,(民國)蔡品三纂,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鳳城縣溪里寨鄉(複印本)、遼寧省鳳城縣檔案館。

上海蔡氏家譜稿一冊,(清)蔡怡生修,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局。

江蘇無錫蔡氏禮派支譜,(清)蔡九思等續修,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江蘇無錫續修板村蔡氏禮派支譜,(民國)陸醉樓纂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哈爾濱師範大學圖書館。

江蘇無錫蔡氏義派支譜,(清)蔡廷槐纂修,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江蘇吳縣重輯蔡氏小乙公支譜三卷,附重修始祖墓記等一卷,(清)蔡繼宗重輯,清嘉慶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蘇州市博物館物館。

江蘇吳縣蔡氏宗譜,(清)蔡廷槐修,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西村草舍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浙江餘杭蔡氏宗譜六卷,(民國)蔡汝鈞總纂,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鉛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浙江蕭山蔡氏近門支譜,(清)蔡震甲等纂,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不全)。

福建浦城後山蔡氏宗譜八卷,(清)蔡錫侯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湖北新洲蔡氏宗譜二卷,(民國)蔡中璜、蔡萃峰等續修,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和平鄉曹田村。

湖北新洲蔡氏宗譜一卷,(民國)蔡少光、蔡興旺等續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馬河鄉蔡嘴村。

蔡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二十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蔡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洛陽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十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蔡氏先世錄六卷,(清)蔡卿泉輯,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敦倫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西山先生,三世劬學;

字輩排行

康熙大帝御賜姬姓蔡氏字輩:“枝興衍崇緒龍茂慶脈長廣生忠厚嗣永遠元正方至德開宏運孝達毓福祥禮教培家訓信義作保障”。
安徽宣城蔡氏字輩:“世其昌文章道德”。
安徽合肥蔡氏字輩:“邦家有慶繼善傳心學遵經訓立觀其成崇仁尚義銳志富強群安華泰英傑榮光”。
安徽無為蔡氏字輩:“洪武多孝順加德必昌盛”。
安徽蚌埠蔡氏字輩:“文長仕為德”。
福建閩侯蔡厝蔡氏輩序:“達天德祺維友聖,立人道可以為賢”。
福建石獅蔡氏輩序:“洪德奕世種孝友敦宗本修業綿祖澤公候伯卿仕”。
福建大宇蔡氏字輩:“一用士玉君國成家宗祖傳守子孫式光伯仲昭烈孝友忠貞創垂功偉大啟迪知深長雲眜承遠澤奕世慶其昌”。
福建美林蔡氏字輩:“仰思喬日迪仁義禮智信綱常皆克己奕世少通卿”。
四川內江蔡氏字輩:“俸承維應甲金廷子萬文濟陽肇先聲汝安爾修其”。
四川廣安蔡氏字輩:“任天大洪中文廣齊民心萬年永興隆”。
廣東羅定蔡氏字輩:“世伯日克七念萬丈昌能亮性彥誠國於卿士善奕”。
廣東揭西蔡氏字輩:“始基貴丹山朝天守彩聯正宗彝紀定振興家美傳高明常眷佑博厚永生全燕翼詒謀遠纘成奕世賢”。
湖北蔡氏一支字輩:“光明崇正大禮義能問周”。
湖北浠水蔡氏字輩:“萬美德子天雲日月斗單另句國光應永文士世興學以成之得其恆心行端守正望重名尊英賢繼作志忠同升立志良善瑞毓家庭本源克裕芳嗣昌榮吉祥和順顯達豐亨年華久遠福壽斯臻”
江蘇南京蔡氏字輩:“慶廷廣遠德登高望崇明”。
江蘇宿遷蔡氏字輩:“若丕家生崇效敦同以廣宗統”。
山東棗莊蔡氏字輩:“以邦賡法憲敦敬可承先世增祥繼延政清國永燦忠厚傳家遠林秀蔚華天”。
山東菏澤蔡氏字輩:“常之希化普尚成廣治勤本自昭金錫乃爾慶錦鴻安修同延世欽憲建家祥”。
浙江梓譽蔡氏字輩:“源遠恩澤普廣啟文宗得世允思兆明達光亨崇守成家傳樹德經國肇元良正有鴻名顯恆江大道昌統宇偉道安尚孝理學興”。
蔡氏一支字輩:“承其祖武克紹箕裘”。
蔡氏一支字輩:“光明崇正大理育啟文章”。
蔡氏一支字輩:“官文蔡悅資丕承亭財萬月尉崇彩本宏敦正學智清秀誼山川兆明呈先祖道德存興志忠宇保朝廷純修中立綰世裔良大開。
廣東汕頭蔡氏字輩:士君振祥,裕鎮安賢,仁義忠信,厚德綿長(祖籍福建莆田)。[2]
福建龍巖連城縣蔡屋(濟陽堂)字輩:承世啟士顯超,大道中正,文運天開,永賜禎祥,嘉宗振遠,積善昌隆。
巴人(渝)蔡氏字輩:景弘宗澤,中正明良,如金承淑,世(似)玉茂昌。

開國將軍

蔡順禮中將

蔡順禮(1913-——2009年7月22日),江西省吉安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軍團1師3團青年幹事,2團連政治指導員,紅1軍團第12團總支部書記,中央保衛營政治委員,紅一軍團騎兵連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騎兵營、團政治委員,晉察冀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兼幹部科科長,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黨校組教科科長,晉察冀軍區政治部除奸部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9旅、7旅政治委員,第8縱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19兵團65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武裝保衛局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保衛部副部長、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院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昆明軍區副政治委員,石家莊高級陸軍學校政治委員。在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律檢察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被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紅星功勳榮譽章。

蔡永少將

蔡永(1919-2001),江西省泰和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軍團第2師4團戰士、宣傳員、團政治處青年幹事,第2師政治部青年科科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三、四、五次反“圍剿”戰鬥和二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政治處幹事、營政治教導員,蘇魯豫支隊魯南獨立團政治委員,新四軍第4師10旅28團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淮海軍分區特務團團長兼政治委員,支隊政治處主任、支隊政治委員等職。率部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和段村、襄安、錢上集及蘇魯豫、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多次反掃蕩、反蠶食戰鬥,為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6師17團團長,師參謀長,第四野戰軍第39軍116師副師長等職。指揮所部參加了懷德、昌圖、四平、彰武、聞家屯戰鬥和平津、湘西、廣西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9軍145師師長兼廣西平樂軍分區司令員、軍參謀長,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空3軍參謀長,後兼志願軍空軍前方指揮所參謀長、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前方指揮所參謀長。回國後,任空3軍副軍長兼參謀長,武漢軍區空軍副司令員,空軍某軍軍長,南京軍區空軍副司令員,瀋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等職。參與指揮了湘西剿匪、抗美援朝中的空戰等戰鬥,為我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和國土防空作戰做出了貢獻。是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19月10日因病在大連逝世,享年83歲。

蔡長元少將

蔡長元(1917-——1995.12.3),四川省宣漢縣人。1933年紅軍打開宣漢城,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9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9軍第27師79團3營通訊員。1934年到團部當了青年幹事,1936年10月,紅9軍西渡黃河,轉戰河西走廊。所在的27師在古浪受挫,1000餘人僅剩400餘人突圍出來。紅9軍經過兩次倪家營子縮編為一個團,只有5個連。隨紅9軍殘部向西走了兩天,又奉命重返梨園口,掩護紅30軍西進。在梨園口血戰了一場,部隊開始分散突圍。時任軍供給部部長吳先恩(後授中將銜)的警衛員,他和吳先恩突圍後,在祁連山躲了三個月,過著野人的生活。後來兩人出山,晝伏夜行,沿途乞討,在涼州被敵人衝散。幾經輾轉,投奔了鄧寶珊部。1937年,在鄧寶珊部打聽到我軍的訊息,帶槍找到了八路軍358旅。不久,被送往延安抗大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畢業後,分配到晉察冀軍區任組織部青年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野戰軍4縱11旅政治部主任,1947年,楊成武將善於打山地戰的11旅充實到3縱,改稱3縱9旅,升任旅副政治委員。第9旅在清風店戰役中露了一手,一天一夜走了200多里,搶先到達清風店,取得了清風店戰役的勝利。任9旅政治委員時,率領9旅兩天一夜走了300多里山路,趕到新保全鎮,完成了對敵35軍“圍而不打”的任務。9旅還有一個記錄:兩天三夜,走了500來里,9旅因此有“神行太保”的美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第3縱9旅改編為63軍198師,做了多年政工幹部的出任189師師長。在太原戰役中,198師激戰攻克太原外圍核心工事雙塔寺,活捉了敵人一名軍長,被授予“立功太原”紅旗。在蘭州戰役中,彭德懷點名189師的老紅軍團566團主攻豆家山,566團占領豆家山一號陣地,565團占領二號陣地,189師又血戰7個小時,打退了敵軍的反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3軍189師師長,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3軍189師師長,在第五次戰役中,189師在鐵原阻擊美軍4個機械化師和2個南韓師進攻,以保證我軍主力的安全。美軍利用現代化武器的威力,天上飛機狂轟爛炸,地面坦克開道,火焰噴射器跟進噴燒,189師整整阻擊了三天。1953年回國,進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1957年升任第24軍副軍長,1961年升任第66軍政治委員,1963年回到第63軍任政治委員。在邢台大地震救災工作中,第63軍出色的紀律和作風受到周恩來的讚揚,後來周恩來將189師調入北京衛戍區。1967年因患重病離職休息,1979年自願到陝西省軍區任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

蔡長風少將

蔡長風(1910-2001),江西省吉水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由團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戰士,紅12軍第36師軍需處管理員、糧秣股股長、軍需處處長,紅1軍團第2師5團供給處主任、師供給處處長。參加了中央蘇區一至五次反“圍剿”鬥爭和二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供給處主任,115師後方留守處主任、科長,教導第5旅供給部部長,新四軍獨立旅供給部部長,魯南縣財政科長兼稅務局長,魯南行署財政科長,旅供給部部長,山東濱海軍區供給部部長、後勤部部長兼政委等職。隨部隊東渡黃河,首戰平型關,回師晉西,挺進魯南,圓滿完成了戰時物資的供應保障任務。
解放戰爭時期,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後勤部副部長,山東野戰軍供給部部長,華東野戰軍供給部部長,華東軍區供給部副部長,第三野戰軍供給部部長等職,參加了魯南、魯中、萊蕪、孟良崮、臨駒、南麻、泰安、濟南、許昌、洛陽、開封、淮海、渡江、南京、上海等戰役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10兵團後勤部部長,華東軍區海軍後勤部部長,海軍財務部部長,海軍後勤部副部長,海軍後勤部顧問等職。為建立和完善海軍後勤保障體系作出了貢獻。1978年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2001年1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蔡炳臣少將

蔡炳臣(1915-1978),河南商城縣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5軍73師217團排長,商城縣區游擊隊政治指導員、便衣隊隊長。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4支隊7團政治處主任,第2師4旅11團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松江軍區第2軍分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東北野戰軍第3縱隊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4野戰軍第40軍153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公安軍師政委,吉林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廣東公安總隊第二政委治委員,湖北省軍區獨立師政治委員,河南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鐵道兵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78年8月24日逝世,終年63歲。

蔡愛卿少將

蔡愛卿(1913-1978),湖南省岳陽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軍團4師9團排長,第11團連長,第12團副營長、營長,第11團參謀長。1931年參加了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長征和直羅鎮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一縱隊中隊長、大隊長,第38團團長。1942年日軍炮製了在沁源建立“山嶽剿共實驗區”的計畫,劉伯承、鄧小平指示對入侵之敵實行長期圍困、逼走逼死的方針,把敵人據點內的民眾全部動員起來,實行徹底空室清野。38團和沁源縣委組成了“沁源圍困指揮部”,任總指揮,將全縣劃分為11個“戰區”,以部隊為骨幹,和游擊隊民兵組成了13個游擊集團,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圍困戰。後任太岳軍區第1軍分區副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4縱11旅副旅長,第9縱25旅旅長,豫西軍區第2軍分區司令員,河南軍區警備2旅旅長。參加了上黨、邯鄲等戰役。1946年獲戰鬥英雄稱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南軍區高射炮師師長,華南軍區防空司令部副司令員,中南軍區防空部隊副司令員,廣州軍區防空軍副司令員,山西省軍區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78年3月3日逝世,終年65歲。

蔡毓通少將

蔡毓通(1931-——),山東省榮成市成山衛鎮柳夼村人。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連長。參加過解放戰爭中的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作戰和解放福建、夏門東山島等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報話站站長、團參謀長、衛星測控站站長、某基地後勤部部長,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第26基地(西昌衛星發射測量控制中心)副司令員等職。
1955年被授予尉官軍銜。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解放勳章。1988年9月被軍委授予少將軍銜。

蔡永祥烈士

蔡永祥(1948-1966),安徽省肥東縣湖濱鄉(現六家畈鎮)大蔡村(曾名大紅村)人,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1966年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入伍後,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浙江省軍區3支隊3連(現為武警3支隊3中隊)戰士,成為一名守衛錢塘江大橋的哨兵。蔡永祥立志發揚革命前輩的光榮傳統,以董存瑞、雷鋒、歐陽海、王傑、劉英俊等英雄模範為榜樣,把自己的青春獻給祖國。在連隊里,時時處處把方便讓給他人,把困難留給自己。平時搞內務衛生,站崗放哨,事事搶在前面,還經常幫助戰友洗衣服、洗被單,幫助伙房挑水、洗菜、做飯,被同志們稱為“半個炊事員”。
1966年10月10日凌晨,蔡永祥守衛在錢塘江大橋上。2時34分,由南昌開往北京的列車向大橋飛馳而來,蔡永祥突然發現離他40多米的鐵軌上,橫著一根大木頭。為保證列車的安全,蔡永祥不假思索地抱住大木頭躍出鐵軌。列車安全地停在大橋上,而年僅18歲的蔡永祥卻在火車強大氣流衝撞下壯烈犧牲。
為表彰他的英雄業績,中共南京軍區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追記一等功。1968年10月29日,杭州
市人民政府在錢塘江大橋北面的月輪山上,蔡永祥塑像和事跡陳列室落成,以志紀念。從1968年11月到1978年12月,陳列館接待各界瞻仰人士達480
多萬人次,接待來自世界各地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友人、華僑、港澳同胞,計102批,共1000多人次。

字母拼寫

大陸cài
台灣Tsai
香港Choi/Tso
澳門Choi
菲律賓Chua

當代名人

蔡依林:台灣著名歌手亞洲天后
蔡姓蔡姓

蔡國慶:大陸歌手
蔡明:多才多藝的演員
蔡康永:台灣著名的節目主持人、作家
蔡少芬:香港藝人
蔡淇俊:娛樂明星
蔡卓妍:娛樂明星
蔡一傑:娛樂明星
蔡琴:著名歌手亞洲天后蔡依林
蔡健雅:新加坡歌手,亦是台灣金曲獎中獲得最多次最佳國語女歌手獎的藝人
蔡駿:著名作家
蔡志忠:著名漫畫家
蔡智恆:台灣作家,網路上的暱稱是痞子蔡
蔡猛:中央電視台體育解說員
蔡雷停:青年舞蹈演員。
蔡贇:2012倫敦奧運會羽毛球雙打冠軍。
蔡振華:現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兼中國桌球協會主席、中國羽毛球協會主席。
蔡亞林:2000年悉尼奧運會冠軍。

中國八大原始姓氏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