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

發展

發展,哲學術語,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由舊物質到新物質的運動變化過程。事物的發展原因是事物聯繫的普遍性,事物發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即事物的內因。個體的生理髮展,也叫生物因素的發展,指人類個體的生理結構與機能及其本能的變化。個體的生理髮展過程是一種內發過程,即個體按照自身預定的程式和節奏而自然成熟、成長的過程。

基本信息

定義

發展(development),是事物從出生開始的一個進步變化的過程,是事物的不斷更新。是指一種連續不斷的變化過程。既有量的變化,又有質的變化;有正向的變化,也有負向變化。

廣義發展指自出生到死亡的一生期間,在個體遺傳的限度內,其身心狀況因年齡與學得經驗的增加所產生的順序性改變的歷程:按此界說,發展一詞的內涵有四個要點:

(1)發展包括個體身體與心理兩方面的變化;

發展發展

(2)發展的歷程包括個體的一生;

(3)影響個體身心發展者有遺傳,年齡,學習經驗等因素;

(4)個體身心發展是順序性的,順序只是只是由幼稚成熟的單向性,而無可逆性。
發展從哲學上理解是事物朝著好的方向運動,不斷量變,當到達一定程度轉化成質變。質變又經歷量變,周而復始。

狹義發展指自出生到青年期(或到成年期)的一段期間,個體在遺傳的限度內,其身心狀況

因年齡與學得經驗的增加所產生的順序性改變的歷程。 .

哲學意義

在哲學術語裡,發展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由舊物質到新物質的運動變化過程。事物的發展原因是事物聯繫的普遍性,事物發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即事物的內因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物質的根本屬性,而向前的,上升的,進步的運動即是發展。發展的本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即新事物代替舊事物。
事物的發展,是在對立、轉化、統一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最佳化自身及與相關事物之間關係的要素與結構,提高自身適應環境、變革事物與促進和諧的功能,提高存在的價值。追求發展主要是追求提高促進和諧的功能與提高存在的價值。這就是發展的內涵,是和諧發展觀的基本觀點。事物發展的根本標誌是提高存在的價值,評價那些毫無價值的變化的發展水平,沒有任何積極意義。

的發展,是在對立、轉化、統一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最佳化人自身的素質結構及與相關事物之間關係的要素與結構,提高適應環境、認識事物、變革事物、駕馭事物、創造事物與創造和諧關係的智慧型,提高人生的價值與精神境界。每個人的發展,都是以他人和過去的社會發展為基礎,以為他人和未來的社會發展創造與提供了多少有利的條件這一客觀實際為標誌,不是以擁有的權力、占有的財富、獲得的榮譽為標誌,從而在實踐上實現自身與他人、個體與群體的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補、和諧發展,實現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具體統一。

經濟的發展,是為人的發展,為人類個體、群體、整體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發展,創造與提供更有利的物質條件。
文化的發展,是為人的發展,為人類個體、群體、整體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發展,創造與提供更有利的精神條件。政治的發展,是為人的發展,為人類個體、群體、整體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發展,創造與提供更有利的社會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社會運行條件。

(圖)發展發展

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人的發展,是在對立、轉化、統一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最佳化社會要素、組織與關係的結構,為人類個體、群體、整體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發展,創造與提供更有利的社會環境——基礎條件。社會的發展,是人類整體發展的綜合表現,要通過人類個體、群體及其相互關係的發展來實現。

經濟發展

人人都希望發展,每個國家都在為發展而奮鬥。但什麼是發展?存在著眾說紛紜的解釋。
從嚴格的經濟學意義上說,發展一直是意味著一個原來或多或少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的國民經濟,具有能夠產生和支持每年5%~7%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能力。另外一種常用的發展指標是人均GNP的增長,這意味著發展是指快於人口增長率的產量增長。在廣義上,人均實際GNP(水平或增長率)被用來衡量一國人民的經濟福利水平。
一些理論也強調開發中國家與國民經濟結構變動的關係,也就是說,發展是指在生產和就業中,農業部門份額減少,工業(製造業)和服務業上升的現象和過程。工業化是這一結構變動過程的核心。當然,經濟學家們也並非都忽視了非經濟方面。一些“社會指標”,如識字率、教育、衛生保健條件等因素也為人們談論。但總的說來,在20世紀50—60年代,發展基本上被視為一種經濟現象,人均GNP的增長或GNP總量的增長會為國家帶來好處,這些好處會通過創造就業和其他經濟機會的形成使國民自然受惠。
雖然許多國家在20世紀50和60年代出現了增長,但大多數民眾的生活卻沒有發生顯著變化。70年代,對發展的不同解釋出現了。發展不僅僅是增長,在一個增長著的經濟中,貧困、不平等和失業的減少或根除也是發展的重要內容。西爾斯指出: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所提出的問題是:貧困發生了什麼變化?失業發生了什麼變化?(收入)不平等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如果這三方面都從原來的高水平下降了,這個國家無疑正經歷著發展時期。如果這天項中的一種或兩種,甚至全部三項都在惡化,即使這個國家人均收入翻了番,也不能說它在發展。這樣一種對發展含義的界定已較傳統的定義更為廣泛和深刻,然而它們仍然局限於純粹的經濟學範圍。不發達不僅僅是國家貧困問題,它也是一種精神狀態,是在疾病與死亡面前一種個人的和社會的軟弱無力感,是當一個人摸索著理解變動不定時的困惑和無知,是對控制事態進程起決定作用的人物的屈從,是面對飢餓和自然災害時的絕望。不發達狀態是一個整體,發展因此也必須理解為整體,它是一個多方面的變化過程,既包括經濟成長,不平等和貧困的減少或消除,也包括社會結構的變遷,大眾心態和國家制度的改變。繆爾達爾曾將發展定義為“全部社會體系的向上運動”,聯合國前秘書長吳丹在制訂第二個十年(1970—1980)國際發展戰略時,將發展概括為“經濟成長+社會變革”,正是反映了對發展作為一個多方面變化過程的認識。
托達羅(M.P.TM)在其《第三世界的經濟發展》一書中,將發展定義為“一個社會或社會體系向著更加美好和更為人道的生活的持續前進”。美好需要定義,人道也沒有統一的標準,但以下三個基本方面或核心觀念還是可以作為討論的基礎的。首先,人類有一些共同的基本需要,是維持生存所必需的。這些需要包括食物、住房、健康和保護。這些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滿足的情況可以稱為“絕對不發達”。全部經濟活動的基本功能無非是向儘可能多的人提供滿足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
其次,美好生活第二個公認的基本元素是自尊——一種覺得自己有價值、有尊嚴的感覺,一種覺得自己不僅僅是他人實現其目的的工具的感覺。所有的民族、所有的社會都在尋求某種基本形式的自尊。這種自尊的性質和形式可能因時因地有所不同,但一旦社會流行的觀念將物質福利當作美好生活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物質上欠發達的人們要感到有尊嚴就變得困難了。發展因此是一個重要的、甚至必不可少的獲得尊嚴的途徑。
第三,發展的含義中還應包括自由的概念。這裡的自由並不是政治或意識形態意義上的,而是一種更基本意義上的自由,是指擺脫異化的物質生活條件的束縛,擺脫自然界、愚昧、他人、苦難、風俗習慣和教條主義的奴役。劉易斯曾強調指出:“經濟成長的好處不在於財富增進幸福,而在於財富擴大了人類選擇的範圍。”財富能使人獲得他在貧困中所不具有的對自然環境的更大控制能力。財富也可以使人們獲得更多的閒暇,擁有更多的產品和勞務,或者使人否定這些物質需要的重耍性,過一種沉思冥想的生活。
概括起來說,發展是改進入民生活質量的過程,其基本目標是滿足基本需要、提高人類尊嚴、擴大選擇自由。

科學發展觀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五統籌”的重要思想,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五統籌” 蘊含著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

(圖)發展

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更加注重農村的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堅決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
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繼續發揮各個地區的優勢和積極性,通過健全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扶持機制,逐步扭轉區域發展差距拉大的趨勢,形成東、中、西部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是大力推行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發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民眾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經濟發展與促進社會進步結合起來。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要高度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推動整個社會走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就是要處理好國內發展和國際經濟環境的關係,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條件,又發揮好我們的自身優勢,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擴大內需、擴大外需,利用內資與利用外資充分結合起來。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
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的發展與自然的和諧,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和諧,努力實現從單純追求發展數量和當代人的利益的傳統發展模式,到注重發展質量和後代人幸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根本轉變。
在新的歷史時期下,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之間的關係,正確認識信息化對其它“化”的作用,信息化和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之間如何協調發展,將是今後信息化工作的重點和方向,也可以預測,國家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將會出台新的政策和規劃

教育心理學意義

發展,指的是人類個體從誕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所發生的身心變化,即發展包括生理與心理兩方面的發展。

生理髮展

個體的生理發展,也叫生物因素的發展,指人類個體的生理結構與機能及其本能的變化。個體的生理髮展過程是一種內發過程,即個體按照自身預定的程式和節奏而自然成熟、成長的過程。  

心理發展

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是狹義的個體心理發展,即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小說理論中的“發展”

在小說創作中,情節開端之後矛盾的多方面展開也稱“發展”。情節的發展部分,是小說故事的主幹,為發展到高潮先打下基礎。

關於發展的名言

1.創舉促進創造力的發展。——歌德
2.智力的發展是全面的,自發的。——愛默生
3.勇敢是一種基於自尊的意識而發展成的能力。——拿破崙
4.科學發展的終點是哲學,哲學發展的終點是宗教。——楊振寧
5.對知識的每次運用,同時也就是知識的發展和深入。——蘇霍姆林斯基
6.地外文明的探索不僅是宇宙探索的一部分,同時對人類的進化和科技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周海中
7.絕對美的標準是不存在的,並且也不可能存在。人們對美的概念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無疑地變化著。——普列漢諾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