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姓

戴姓

戴姓,中華姓氏之一,西周時期的宋國君主宋戴公為戴姓的姓氏始祖。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姓氏,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在大中國區及海外華人中皆有分布,其中華東地區約占所有戴姓人口的六成。

基本信息

姓氏流源

戴姓書籍戴姓書籍

戴(D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謚好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謚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諡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

3、殷氏改戴姓而來。據《鼠璞》所載,殷氏有改為戴姓的。武王滅商後,有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國),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4、其他民族改姓而來。如滿洲達爾充阿氏、戴佳氏,鄂溫克族塗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戴姓戴姓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紂)之庶兄微子啟於商的舊都,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後諡號曰戴公,其庶子扌為以王父諡號為氏,稱戴扌為。後世亦沿用戴姓,並尊戴扌為為戴姓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戴姓主要在其發祥地豫東一帶繁衍發展,戴扌為數傳至戴雲升時,戴雲升由宋遷居譙郡亳州,之後世代留於此,並形成戴姓歷史上的第一個郡望——譙郡。西漢時,戴姓有從豫東遷豫南的,如時稱“關東人豪”的戴遵為慎陽(今河南正陽)人。而世居譙郡的戴姓為避戰亂由亳南遷至廣陵(今江蘇揚州),並形成廣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東遷山東半島,因這裡原是齊國故地,有濟水和黃河交匯,這支戴姓以濟會為郡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廣陵戴姓有戴烈因擔任三國時吳的左將軍而徙江南,其孫戴淵被司馬睿引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蘇南京)。

隨著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中原烽火連天,中原戴姓大舉南遷,譙郡戴姓也有被迫南遷者,居譙郡釒至縣(今安徽宿縣)的戴逵南遷至會稽嵊縣西南,東晉時的戴洋為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縣東)人,後遷湖北荊州並定居。可見,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戴姓不僅在江浙一帶分布更為廣泛,而且有徙居今安徽、湖北的。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陳元光婿為戴君胄,為將佐,子為戴仁,父子二人自河南固始隨軍征討,後在福建落籍,是為戴姓入閩之始。盛唐之際,社會穩定,政治清明,戴姓在陝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均得以發展繁衍。

宋元之際,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侵擾,原居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遷福建、廣東者。蕉嶺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縣,於元代徙居鎮平(今廣東蕉嶺)招福鄉黃泥崛,子孫昌盛,傳至十二世,有仁忠、仁恭兄弟遷往台灣屏東,十三世、十四世中又有數十人遷往台灣高雄、新竹、桃園、內浦等地。明洪武年間,戴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遷於陝西、安徽、山東、河北、東北、江蘇等地。

清代時還有福建戴姓陸續不斷遷往台灣。此後,又有戴姓族人移居海外者。如今,戴姓已分布於全國各地,主要以江蘇、浙江兩省為多,這兩省的戴姓人口占到全國漢族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

家譜文獻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牒、家乘、世譜,是一個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譜,即用以記載宗族世系事跡的歷史典籍,舉凡姓氏源流、家族遷徙、人口興衰、人物掌故、風物人情都可以入譜,可以說是宗族的發展史。家譜大致包括以下內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誥敕、像贊、別傳、墓誌、祠堂記、祠規、家規、宗約、家訓、家范、義田記、義莊記、墓記、墓圖、藝術、著作等。
同其他姓氏一樣,戴氏自得姓以來都有自己的譜牒,由於年代久遠和戰亂等因素有影響,現存戴氏家譜大多是明清時期的家譜。通過家譜,可以了解戴氏各支系的發展繁衍情況。
南朝宋時大臣戴僧靜後裔居蕭山(在今浙江)。《蕭邑薴蘿戴氏宗譜》,清榮席堂木活字本,殘本,記事至清光緒年間。譜載:一世祖僧靜,仕南朝齊,歷官至高平太守,卒葬蕭山道源里土地廟後,子孫因留居於此。居道源二十四世綱,元易代之際避亂由道源里移家薴蘿十八都蔣橋村,為薴蘿始遷之祖。存冊載系圖、行傳。

宗祠門楣題辭

“注禮名家” 源出戴姓顯祖西漢入戴德與侄戴聖一同學“禮”於后蒼,漢宣帝時兩人均立為博士。戴德曾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編成《大德禮記》八十五篇,開創“大戴學”,世稱“大德”,戴德任信都王劉器大傅,又稱“大傅禮”。戴聖,世稱“小戴”,他又選集古代有關禮儀等的論述,編成“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禮記》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古文名篇“苛政猛於虎”、“教學相長”等即選自《禮記》。為頌揚威德、戴聖文章道德風範,故戴姓正門題“注禮名家”。

歷史名人

戴復古戴復古
戴德、戴聖:戴德系戴公(子撝)的二十二世孫。戴聖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聖二人為西漢時梁(治今安徽省碭山縣)人,又據《成安縣誌》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東南)人。家族顯赫。戴德、戴聖是今文禮學“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由於二人在禮學上的重大貢獻,也被後人尊稱為儒宗。戴德、戴聖同學《禮》於后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金壇、句容戴氏為戴聖之後。戴德,字延君,曾任信都王(劉囂)太傅,宣帝時,立為博士,稱“大戴”,也叫“太傅《禮》”。戴聖,字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時,立為博士,參加石渠閣議,世稱“小戴”。

戴逵(?—396):

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字安道。譙郡銍縣(今安徽濉溪)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有《釋疑論》。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別具一格。
戴胄:初貞觀朝宰相,為人忠正鯁直,秉公執法,很有幹才,深得太宗賞識。貞觀七年去世,太宗罷朝三日,為之舉哀,並贈其尚書右僕射,追封為道國公,謚曰“忠”。

戴叔倫(732—789):

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戴叔倫集》,其中羼入宋元及明初人詩頗多。

戴嵩:

唐代畫家,擅畫田家、川原之景,寫山澤水牛尤為著名,與韓滉畫馬齊名,世稱“韓馬戴牛”。

戴復古(1167—?):

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黃岩(今屬浙江台州)人。他長期浪遊江湖,卒年八十餘。
陸遊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治者苟且偷安,表達收復中原的願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表元(1244—1310):
元代文學家。字帥初,一字曾伯,號剡源。奉化(今屬浙江)人。其文章高雅,時稱“東南文章,首推表元”,有《郯源戴先生文集》。

戴良(1317—1383):
元代詩人。字叔能,號九靈山人。浦江(今屬浙江諸暨)人。曾任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儒學提舉。後至吳中,依張士誠。又復泛海至登萊,擬歸元軍。元亡,隱居四明山。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召至京師,欲與之官,託病固辭,致因忤逆太祖意入獄。待罪之日,作書告別親舊,仍以忠孝大節為語。次年,卒於獄中。或說系自裁而逝。其詩文內容多頌揚與懷念元朝統治。也保存了一些著名中醫的傳記資料。有《九靈山房集》。

戴進(1388—1462):
明初畫家。字文進。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本孝(1621—1691):
清初畫家。字務旃,號鷹阿山樵。休寧(今屬安徽)人。父戴重,明亡絕食死。本孝以布衣終老。能詩,工山水,多作卷冊小景,擅用乾筆焦墨,丘壑不繁,意境恬淡,近元人畫趣。

戴名世(1653—1713):
清代史學家。字田有,號憂庵,人稱潛虛先生。桐城(今屬安徽)人。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為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震(1724—1777):
清代學者,思想家。字東原。安徽休寧人。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戴第元(1728—1789):
清代文學家、官員。字正宇,號簋圃,又號省翁。大庾(今江西大余)人,乾隆進士,與弟均元、長子心亨、次子衢亨相繼入翰林,時稱“西江四戴”。

戴均元(公元1746--1840年):

字修原,號可亭,清代大庾(今大余縣),客家人。系清朝乾隆四十三年進士戴衢享之叔父,與戴衢享之胞兄戴心享同為乾隆四士,加上戴衢享之父戴第元已先於乾隆二十二年進士士,時人譽為“西江四戴”。著名文學家、名宦包世臣還認為,一家同出兩相,且“值軍機者唯大庾而已”。時人謂“一門四進士,叔侄兩宰相。”

戴衢亨(1755—1811):
清朝狀元、官員。字荷之,號蓮士,江西大庾(今大余)人。戴第元之子。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戊戌殿試一甲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選任文衡,累主江南、湖南鄉試。嘉慶初年,凡大典須撰擬文字,皆出自其手。從政謹飭清慎,頗有遠見,為嘉慶時重臣。歷任侍讀學士、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等職。1811年病逝,贈太子太師,諡文端。著有《震無咎齋詩稿》。善畫山水。乾隆三十六年(1771)嘗作廬山瀑布圖。與父第元、叔均元、兄心亨,均顯赫於朝,合稱“西江四戴”。

戴熙(1801—1860):

清代畫家、官員。字醇士,號榆庵、松屏、鹿床居士、井東居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一年(1831)進士,十二年(1832)翰林,官至兵部右侍郎,後引疾致仕歸。曾在崇文書院任主講。鹹豐十年(1860)太平軍克杭州時,投水死,諡號文節。工詩書,善繪事。四王以後的山水畫大家,被譽為“四王后勁”,與清代畫家湯貽汾齊名。山水早年師法王翬,進而摹擬宋元諸大家,對於王蒙、吳鎮兩家筆意更有所得。晚年觀摩巨然真跡,在用墨方面有深切的領會。道光時宮廷書畫多出於其手。又能畫花鳥、人物,以及梅竹石,筆墨皆雋妙。秦祖永的評論是:“臨古之作形神兼備,微嫌落墨稍板,無靈警渾脫之致,蓋限於資也。所寫竹石小品停勻妥帖,尚為蹊徑所縛,未能另立門庭也。”有《習苦齋集》、《習苦齋畫絮》等。

戴修瓚(1887—1957):
中國法學家。字君亮。湖南常德人。日本中央大學畢業。著名法學教授。歷任國立北京法政大學法律系主任兼教務長,京師地方檢察廳檢察長,河南省司法廳長,國民政府最高法院首席檢察官,上海法學院法律系主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法律系主任。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參事等。主要著作有《民法債編總論》、《票據法》、《刑事訴訟法釋義》等。

戴芳瀾(1893—1973):
中國真菌學家和植物病理學家。號觀亭。湖北江陵(今荊州)人。歷任廣東農業專科學校、東南大學、金陵大學、清華大學等校教授。建國後,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中科院套用真菌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所長。中科院生物學部委員。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早期從事水稻、果樹等作物病害及其防治的研究,以後從事真菌的分類、形態、遺傳等方面的研究。在真菌分類學、真菌形態學、真菌遺傳學以及植物病理學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建立起以遺傳為中心的真菌分類體系,確立了中國植物病理學科研系統;對近代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在中國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開創和奠基的作用。著有《真菌》、《中國經濟植物病原目錄》、《中國真菌總匯》等。

戴季陶(1890—1949):
名傳賢,字季陶,筆名天仇。原籍浙江湖州,生於四川廣漢。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早期幹部和理論家。早年留學日本,參加過同盟會。辛亥革命後追隨孫中山,參加了二次革命和護法戰爭。五四期間,思想激進。曾先後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考試院院長等職。有蔣介石的“國師”之稱。

戴笠(1897—1946):
字雨農,原名戴春風,浙江江山人,中華民國情報機關將領。曾就讀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黃埔軍校第六期。早年曾在浙軍周鳳岐部當兵,後脫離部隊到上海,在交易所結識蔣介石、戴季陶等人。因得到蔣介石的信任,長期從事特務與間諜工作,負責國民政府情報機關,擔任軍統局負責人,號稱蔣介石佩劍、中國的蓋世太保、中國的希姆萊、中國最神秘的人。1946年因飛機失事而身亡,死後被追任為陸軍中將。時人有“雨農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說。

戴安瀾(1904—1942):
抗日名將。又名炳陽,字衍功,號海鷗。安徽省無為縣練溪鄉旗桿戴村人。曾任國民黨旅長、師長。先後參加過台兒莊、武漢、崑崙關等戰役。1942年隨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同固一役,戴師抗擊五倍於己之敵,以傷亡八百勇士的代價,殲敵五千有餘,書寫了抗戰史上光輝的一頁。連日寇也不得不承認,同固之戰是緬戰中“最艱苦的戰鬥之一”。受傷殉國,時年38歲。1943年4月1日,在廣西省全州香山寺,隆重地舉行了國葬儀式,國共兩黨領導人紛紛書贈輓詩、輓詞和輓聯。

戴望舒(1905—1950):
中國現代詩人。原名朝寀,字丞。浙江餘杭人。“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詩集有《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

戴克敏(1906—1932):
湖北省黃安人。紅軍高級將領,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革命烈士。曾任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黨代表、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黨代表、中國工農革命第七軍第11軍31師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75師政治委員等職。

松恩(1907—1987):
中國作物遺傳育種學家。江蘇常熟人。1931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農藝系。1936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技正、麥作系主任,湖北省農業改進所所長,中央農業實驗所北平農事試驗場場長,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副秘書長、研究生院副院長、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民主同盟第四、五屆中央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著有《小麥赤霉病抗病性研究》、《試論中國作物育種工作的發展問題》、《充分發揮作物良種的增產作用》和《為什麼研究小麥非整倍體》等。

戴曙光(1911-1944):
江蘇射陽人,出生於封建地主家庭。他自幼聰明好學,幼讀私塾,後在阜寧讀國小,鹽城中學讀國中。畢業後,去上海浦東高中、同文書院(日本人辦的學校)、復旦大學讀書。為尋求真理,救國救民,他經常讀些馬列主義書籍,思想進步,要求革命,很早在上海就參加了我黨地下工作。1944年05月30日被內奸出賣,在去射陽河南和蔣信富面談中遭伏擊,胸口中彈,壯烈犧牲。1940年,新四軍開赴鹽阜地區,他不辭勞苦,找到行署主任宋乃德和秘書長劉丹等,並經新四軍三師師長黃克誠愛人唐棣華介紹,參加了革命工作,其妻顧乃湘也參加了革命工作。他開始任我阜寧幹校大隊長、阜寧縣政府第三科科長,1941年9月,又調任縣政府第二科科長。10月,由於革命形勢的需要,又劃出射陽縣,他們夫妻二人都調到射陽縣做敵工工作。1943年初,射陽縣政府為開闢對敵鬥爭,決定在通洋、陳洋、小河東、射陽河南、黃沙港北至濱海一帶地區,成立第七區,由他任區長兼武裝大隊長。同年7月7日,射陽縣人民政府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為了悼念他,上級決定將他犧牲地仁水鄉改為曙光鄉,以示紀念。

戴伯勛

1930年7月生,湖南湘鄉人。1956年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專業研究生畢業。俄語可讀、譯。曾任遼寧大學經濟系系主任、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業經濟研究與開發促進會副會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編、自編、參編教材專著30多部。發表論文80多篇,其中《中國工業經濟管理》1992年獲國家“光明杯”榮譽獎;《經濟聯合·企業集團·企業兼併》1992年獲遼寧省政府社科成果一等獎,1995年獲全國普通高校首屆人文科學科研成果二等獎。《老工業基地的新生——中國老工業基地改造與振興研究》,1997年獲遼寧省政府社科成果一等獎,1998年全國普通高校第二屆人文科學科研成果一等獎。
戴亮:1934年12月出生,福建仙遊人。1957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現任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副研究員。曾任福建省計量測試學會常務理事。從事石油、高能燃料的紅外光譜和質譜分析。在色譜一質譜聯用技術研究和過渡金屬配合物和簇合物的質譜研究等方面有精深研究。其中“SZJ—1型色譜—質譜—計算機聯用儀”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高棉梯克油評價加工利用”獲1978年中國科學院、遼寧科學大會獎;發表《陸森(Roussin)鹽陰離子質譜及其斷裂過程》等論文40餘篇。

戴白夜

1935年生。四川璧山人。1953年入北京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學習,1958年畢業於河北大學中文系。曾任張家口市作協副主席、電影觀眾學研究會副會長、河北省廣播電視廳《電視文學》雜誌編輯部副主任。現任河北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河北電影製片廠)藝委會秘書長。一級編劇。河北省影視家協會理事。發表作品近300篇(部)。拍攝的電視劇有《舞會皇后》、《最後一次報告》、《OK!暑期“小小虎隊”》、《神州之戀》等。1981年在國內倡導“電視觀眾學”研究,發表論文《電影觀眾學初探》、《關於電影與觀眾的幾點思考》(獲1985年河北省首屆文學振興獎)。

戴秉國

男,土家族,1941年3月生,貴州印江人,197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9月參加工作,四川大學外語系俄語專業畢業,大學學歷。現任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央國家安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外交部副部長。
戴鋼:1950年6月生。高級工程師。現任職於中國兵器工業第52研究所寧波分所。參加“液壓自緊技術”課題,獲國務院國防工辦二等獎;參加“液壓自緊厚壁圓筒強度計算方法”的研究,獲國家機械委二等獎;任“GMB-5型高壓密閉爆發器”課題負責人,獲國家機械委二等獎;任“液壓自緊圓筒設計規範”課題負責人,獲國家機械委三等獎;參加“高效液壓自緊技術”項目、獲國家四等發明獎;任“擠壓鑄造鋁合金車輪項目負責人,獲國家發明專利等兩項。

戴玉強:

1963年生,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河北文安人。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劇團主要演員。早年學習土木工程,畢業於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1984年從山西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歌劇班,1987年~1989年任山西省歌舞劇院演員,1990年考入總政歌舞劇團。1991年~1993年在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進修學習。先後從師於顏可婷、韓德章、馬秋華、金鐵霖、吳其輝等多位名師。其演唱的歌曲有《你是這樣的人》,《我像雪花天上來》,《喀什葛爾女郎》,《又見西柏坡》等。

戴逸

1926年生,常熟人,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革命史研究生畢業。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長、歷史系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北京市歷史學會第四、五屆會長,北京市社會科學聯合會第三屆副主任。1986年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和人民教師獎章。專於清史、中國近現代史。2011年4月,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清史總編纂。

戴相龍:

1944年11月生,江蘇省儀征市人。1973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7年9月參加工作,中央財政金融學院會計系畢業,研究員、高級經濟師、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人民銀 行行長,天津市市長等職,現任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黨組書記、理事長。

戴軍

1970年11月生,上海人。內地主持人兼歌手、演員戴軍,是少有的兼影視、戲劇和主持的三棲藝人。>帶淚的魚(戴麗麗):江西人。歌曲有全世界丟棄了我你也不離開我、放手了嗎、走不近的愛等。戴佩妮:1978年生,馬來西亞柔佛州昔加末客家人。是全創作型華語女歌手,堪稱當今華語歌壇創作力最豐富的創作歌手之一。歌曲有辛德瑞拉、回家路上、怎樣等。

戴雪兒:

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美國國際企業協會形象代言人,在大學期間曾被香港音樂公司相中並簽約,她的才華更得到了張學友的肯定與讚賞,並親自提筆加油,戴雪兒不但擁有健康的形象、陽光的氣質、性感時尚的外形而且活力動感十足,更重要的是這些與她內在的才華融為一體,集實力、偶像、創作於一身,2010年初戴雪兒獲得美國國際企業與60多個國家共同評選出國際魅力人物最佳人氣獎。歌曲有舞林盟主、泡泡糖、也許你只是愛我的美等。

戴嬈:

女,北京人,中國歌手,所屬經紀公司:易柏文化1993年獲中國青年歌手“英皇金融杯”電視大獎賽特等獎及最佳台風獎。先後出版多張唱片,並為電視連續劇《我愛我家》《宰相劉羅鍋》《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玉帝傳奇》《花樣的年華》等錄製歌曲。

戴嬌倩:

出生於上海,中國內地影視演員,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國中就讀於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上海銀都藝校第8期表演培訓班;高中就讀於曹楊二中;大學作為保送生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1998年進入演藝圈,在電視劇《花季雨季》擔當主演。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