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用字
姓氏源流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孫姬良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唐叔虞之子姬良受封於解邑,姬良此後生活採食於解邑(今山西運城臨猗解州鎮),古稱“河東解邑”。
據史籍《萬姓統譜》、《通志·氏族略》等記載,解氏出於姬姓,歷史悠久,可追溯到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
黃帝長於姬水(今陝西岐山岐水)生於軒轅之丘(今河南鄭州),因而姓姬。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其一子名玄囂,為正妃嫘祖所生。玄囂遷居壽丘(今山東曲阜),生蟜極,蟜極生帝嚳。帝嚳正妃姜嫄,生子棄,被稱為后稷,創立了周部落。后稷生不、不生鞠、鞠生公劉,公劉遷居豳(今陝西栒邑)。公劉生慶節,慶節生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毀隃,毀隃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亞圉,亞圉生公叔祖類,公叔祖類生古公亶父,遷周原(今陝西岐山)。古公亶父生太伯、仲雍、季歷三子。其中,季歷生子姬昌,稱文王。周文王之子姬發於公元前1066年消滅商紂王,建立周朝,被稱為周武王。
周武王傳周成王姬誦,周成王封胞弟叔虞於唐(今山西曲沃)稱唐侯,唐叔虞有二子,長子姬燮夫遷都於晉邑(今山西太原),改國號為晉;次子姬良被封於解邑(今山西運城臨猗解州鎮),世稱解良,建有解梁城。
解梁城位於黃河中游秦晉豫金三角地帶,西臨黃河,東望太岳,北屏峨嵋嶺,南面中條山,地勢平坦,是極其重要的農耕平川,為晉國的重要糧倉。在史籍《大清一統志》中記載:“春秋為晉之解梁城,戰國屬魏,漢為解縣,屬河東郡,五代漢始置解州,治解縣,元屬平陽路,明因之。”
解梁之所以在歷史上著名,主要是這塊土地上誕生了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如荀況、裴秀、郭璞、裴松之、盧綸、司空圖、聶夷中、柳宗元、薛仁貴、王通、司馬光、馬遠、楊深秀等等,特別是在三國時期出了一位千古名人、即被山西人稱作“山西二聖之一”的“武聖關羽”。在解梁之地,建有全國規模最大的關帝廟,氣勢恢弘,加上附屬設施,占地達一百三十畝。
在解良的後裔子孫及族人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解氏,史稱山西宗解,為解氏正宗。
第二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東周初期成周城垣解,屬於以居邑地名為氏。
城垣解,是古代城郭建築群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專指“嚴城解扉”,是主體城郭的防禦外城。
大規模城池最外的一道防禦城垣稱大解,最靠近王城主體的一道城垣稱小解,王城主體稱作宮。春秋時期,東周王朝京畿(今河南洛陽)的西南方向即分築有大解、中解、小解數道城垣,主要用來防禦戎夷的入侵和接待小諸侯國使臣的覲見。
居住在城垣解之地的人,主要為軍卒及其家屬,以及一些商賈市徒,在史籍《左傳·昭公二十二年》中對此就有記載:“王師軍於解。”
在這些軍民的後裔子孫中,後來便有以居地名稱為姓氏者,稱大解氏、小解氏,後多省稱為解氏,與其他類似姓氏如郭氏、廂氏、東門氏、西門氏、南門氏、北門氏、垣氏、司城氏等等同時期誕生,並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南解氏的主體之一。
第三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中有解毗氏(解枇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的過程中,解毗氏被改為漢字單姓解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亦為河南解氏的主體之一。
第四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烏拉氏,亦稱吳拉氏、烏喇氏,滿語為Ula Hala,漢義“江”,世居鄭家堡(今吉林雙遼鄭家屯)、烏拉街(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黑龍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解氏、吳氏等。
⑵.滿族解烏拉氣氏,亦稱錫勒爾吉氏,滿語為Silergi Hala,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後多冠漢姓為解氏、李氏等。
得姓始祖:解良。
遷徙分布
解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七十四位門閥,在今天排列在全國姓氏榜的第一百八十五位,人口約六十七萬七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42%。解氏出於姬姓。上古周朝時周武王有個兒子叫作唐叔虞的,是周成王的弟弟,他的兒子中有一個叫作良的受封於解地(今山西解縣),稱為解良。解良的後代在解地世代定居,以解為氏。
解氏的望族居住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和雁門(今山西代縣),解氏在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統計,居全省第九十二位。
今山西省的運城市解州鎮,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揚州市、淮安市、鎮江市丹徒縣,河南省的汝陽市、商丘市寧陵縣、新蔡縣、汝南縣,吉林省的吉林市、燎原市,遼寧省的本溪市、大連市,重慶市,山東省的菏澤市巨野縣、諸城市、莒縣、沭陽縣、東營市東營區、泰安市,安徽省的肥西縣、定遠縣、靈璧縣尹集鎮、阜陽市太和縣,湖北省的荊州市監利縣。河北省的平山縣、景縣、徐水縣,雲南省的宣威市,台灣省,陝西省的西安市戶縣,漢中市洋縣等地,均有解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1.郡望:
平陽郡:
西漢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魏國正始八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設定平陽郡,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一帶地區,即今山西省臨汾市。
2.堂號:
梁都堂:晉朝人魏時擔任梁州刺史,考察政績的時候為天下第一,後被封為梁都侯。
家乘譜牒
湖北廣濟解氏重修宗譜二卷,著者待考,首修於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文淵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廣濟縣檔案館。
山西永濟蒲坂解氏譜略二卷,(清)解洵修,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山東東平解氏八修家譜八卷,(清)解衍洛等修,清光緒元年(公元1880年)世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湖南解氏宗譜六卷,(清)解藺坡等修,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山東慶雲解氏九修族譜四卷,(民國)解希武、解爾昌纂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石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字輩排行
江蘇南京浦口區解氏字輩:“福自天生定 正家兆永慶”。
江蘇揚州解氏字輩:“順永長國志舉……”
江蘇揚州儀征解氏字輩:“聖自茄如玉有永長國志齊順……”
江蘇泰州解氏字輩:“久昌廷寶井忠……”
江蘇徐州:世德廣登殿 恩榮茂邦華 玉樓群鳳舞 蒼生滕龍家
文聖方正昌 貴宜永安長 君孝樂義厚 祥瑞慶遠香
山東諸城、遼寧大連解氏字輩:明徽昭學殿 相傳世培昌聖恩華秉茂 德澤賢著良 20(解全明修改)
山東莒縣山東沂水後坡村解氏字輩:“修先植(桂)品孝(秀)純永…” ()括弧內為女輩.
山東青島解氏字輩:“母思本維宜……”
山東臨沂河東解氏字輩:“震西文學 廷念一心 言丹松懇 子慶佳蘭”。
山西運城解氏字輩:“晉克世文元 洪朝明玉全 國正天新印 榮華富貴年”。
北京解氏字輩:“廷甫有春建……”
重慶解氏字輩:“宗啟一之學 世傳兆慶昌 詩書為國寶 忠厚紹家芳 本大業乃茂 行高聲自揚 科甲登秀士 爵祿榮賢良 興朝作育盛 植祚惠迪長 時思遵祖訓 永遠席宏光”共60輩。(解全明修改)
安徽靈璧尹集鎮解閣解氏字輩:“……天新道有碩德為傳家寶”。
解姓 |
安徽阜陽太和解氏字輩:“雲洪(建)傑(西)夫(子)……”
湖北監利解氏字輩:宗啟一之學 世傳兆慶昌 詩書為國寶 忠厚紹家芳 本大業乃茂 行高聲自揚 科甲登秀士 爵祿榮賢良 興朝作育盛 植祚惠迪長 時思遵祖訓 永遠席宏光。60。(解全明修改)
湖北解氏一支字輩:“格致誠正立師卓向”。
湖北江陵、山東青島:解氏字輩:承家保業,思本維宜,式昭令德,厚植丕基,懋修寅念,尚慎自持,雲孫毓慶,福履申之。 (32)
湖北利川:朝宗世傳 兆慶永昌 維孝能友 英賢斯彰 文明武治 定國安邦 體之立本 鍾秀顯良 昭來繼志 必發其祥 運承嘉德 守先有光(48代)
湖北天門2:啟厚綿金 大學明新 格致成正 立詩作相 丕振家生 長發其強 (24)
雲南宣威解氏字輩:“必正其中元懷恆應道天永報國家恩”。或:師文其世宗 懷恆開道天 禮義崇明發 永耀繼家興。(解全明修改)
河南禹州解氏字輩:“永德福澤長克紹兆吉祥世泰文章振謙和家自昌”。
河北廊坊解氏字輩:“光其永延忠……”
遼寧鐵嶺解氏字輩:忠文國寶,常久德春,永恆立志,喜富生有,祿海景清
智遠廣宏。24輩
遼寧丹東解氏字輩:“仕齡興繼祥世運永遠昌”。
解氏一支字輩:“勇萬世基殿……”
解氏一支字輩:“……長慶永兆光玉”。
解氏一支字輩:“國正天興順官清民自安坤賢乾和少子孝父心寬”。
四川綿陽:縉克仕文元 洪朝明玉全 國正天心應 榮華富貴聯 安邦乾坤定 孝順禮義廉 博愛仁智勇 家風萬代傳 40
天津:秉道開元茂 崇基衍慶多 徽光唯永嗣 敦順志修和 20
湖南長沙、湖北天門:思承廷政 朝興良宏 甄仕必昌 維邦友志 樹德鍾祥 家傳忠孝 書尚和康 英才大啟 百世聯芳36
陝西長安:自應仕大賢 維文建世和 博學仁義信 精武耀榮華 (20)
青 海:山石紅玉 永占安邦 千秋貴寶 常發吉祥 (20)
楹聯典故
1.四言通用聯:計安河朔;績著梁都: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元城人解琬,中幽素科(唐朝科舉考試科目名),官侍御史。景龍年間任御史大夫,兼朔方行軍大總管,守邊二十餘年,既注意發展農業生產,又練武習兵,使邊境得以安定。後官至同州刺史。下聯典指西晉著地人解修,在三國魏曾任琅邪太守、梁州刺史,考績為天下第一。晉武帝時,封梁鄒侯。
采藤療母;直閣匡君:
上聯典指南朝齊國雁門人解叔謙,字楚梁,一次,母親有病,他在夜裡祈禱,聽到空中有人告訴他:須丁公藤為酒,可治母親的病。於是,他到處尋找,到宜都郡山,經詢問一位伐木老翁,終於找到了丁公藤,帶回家用酒浸泡,母親喝了,果然痊癒。下聯典指明朝大臣解縉,字大紳,江西吉水人,洪武年間進士,官中書庶吉士,曾上萬言書,批評太祖政令多次改變、殺人太多等,後罷官八年,建文時才得以復出。永樂初年,與黃淮、楊士奇等人進入內閣,參預機務,任翰林學士,主持纂修《永樂大典》,很受成祖重視。又因多次諫諍,被漢王高煦詆毀,貶官廣西,後進京奏事時,正好成祖不在京城,他便僅僅拜見了太子就回廣西,以“沒有大臣之禮”的罪名被下獄,在獄中被殺。著有《解文毅公集》、《春雨雜述》等。
孝傳仙藥;忠格天心:
上聯典指南朝齊國的解叔謙,母有疾,夜禱,聞空中語云:“須丁公藤為酒,便瘥。”下聯典指宋·解潛,紹興初為荊南鎮撫史,疾劇,張九成往候之,泣曰:“平生誓與賊戰死,此心忠義,惟有天知。”言終而逝。
2.五言通用聯:
文名稱二解;書藝第一名:
上聯:典出明朝時期的學者解開,字開元,吉水人。元末與弟闔隱居山中,俱有文名,時稱二解。明初征為本縣師,訓迪有方,吉水文學之盛自開始。學者稱筠澗先生,有《書解文集》。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書法家解禎期,以善書選天下第一。仁宗召為中書舍人。
政績冠天下;列女納古今:
上聯典指晉朝時期的刺史解脩,仕魏為琅玡太守、梁州刺史,考績為天下第一。武帝時封為梁鄒侯。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翰林學士解縉,字大紳,洪武進士,任中書庶吉士,上萬言書,指斥時政,帝稱其才,改御史。永樂初任翰林學士,主持編修《永樂大典》,有《文毅集》。又與黃淮等奉敕撰《古今列女傳》。
武宣緣祖德;忠義有天知:
上聯典指元朝時期的廣東直慰使解帖哥,隨父征交址等地有功,積官萬戶,知廣東道宣慰使,卒謚武宣。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鎮撫使解潛,紹興初為荊南鎮撫使時,募人耕荒田,收大利。紹興中屯田自此始。
大典輝寰宇;妙竹盡嬋娟:
上聯典指解縉。下聯典指五代時期的南唐畫家解處中,江南人。為後主翰林司藝。善畫竹,尤工雪竹,有冒雪之意。說者謂其畫竹“能盡嬋娟之妙”。
3.七言通用聯:
千年老樹為衣架;萬里長江作浴盆:此聯傳為明朝時期的翰林學士解縉幼時對父聯。
4.八言以上通用聯:
丕顯文名,雅宜豫幾學士;不辱君命,堪為奉使行人: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翰林學士解縉。下聯典指周王朝時期的名臣解揚。
歷史名人
解 揚:(生卒年待考),或作解陽,字子虎;解氏始祖解良之子。著名周朝時期晉國大臣。解揚與弟解獵兩人都在晉國做官,是當時很有名望的貴族,食邑於解(今山西運城),因以為氏。在史籍《鄭世家》中謂其字子虎,霍人,蓋司馬遷別有所本。“執解揚”,解揚奉命出使宋國,被鄭人拘執而獻給楚國。解 獵:(生卒年待考),解氏始祖解良之子,與兄解楊兩人都在晉國做官,是當時很有名望的貴族。
解 系:(公元?~302年),字少連;濟南人。著名西晉將領。他“清身潔己,甚得聲譽”。辟公府掾,遷尚書,出為雍州刺史,西戎校尉。當時氐羌起兵,解系與征西將軍趙王倫討之。因趙王倫聽信奸佞之人誣告,免其職,後為趙王倫所殺。
解處中:(生卒年待考),江南人。著名五代時期南唐畫家。擅長於畫竹,尤其喜歡畫雪中的竹子,經常冒著風雪到野外寫生。人們對他所畫的竹子評價甚高。
解叔謙:(生卒年待考),字楚梁;雁門人。著名南朝宋國孝子。
解 琬:(公元637~718年待考),魏州元城人(今河北大名)。著名唐朝大臣。唐麟德三年應幽素舉及第,授新政尉。後由成都丞超遷監察御史。唐聖歷初年遷侍御史,充使安撫烏質勒及十姓部落,鹹得其便宜。擢御史中丞兼北庭都護、西域安撫使,左遷滄州刺史。景龍中拜右台御史大夫兼朔方行軍大總管。唐景雲二年授右武衛大將軍兼檢校晉州刺史,封爵濟南縣男。以老致仕。鏇吐蕃寇邊,起拜左散騎常侍。遷太子賓客。唐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為同州刺史,明年卒,終年八十一歲。
解 暉:(公元912~991年),洺州臨洺人(今河北永年)。著名北宋初期將領。
解帖哥:(生卒年待考),定興人。著名元朝大臣。跟隨父親征戰交趾(今越南)有功,被任命為廣東宣尉史。
解 縉:(公元1369~1415年),字大紳,又字縉紳,號春雨,又號喜易;育水鑑湖人(今江西吉水文峰鎮)。著名明朝翰林學士,號稱明初第一才子。因故囚禁監牢(文字獄)後遭忌妒冷凍被害,死於誣陷讒言。
解縉一生最大的功績是他親自主持了《永樂大典》的編纂工作。明成祖即位不久,命解縉編纂《文獻大成》,企圖把歷代文獻分門別類地蒐集起來,但由於人手少,時間倉促,一年成書,明成祖閱後,認為所篡尚多未備,過於簡略,不符合他的原意,於是決定增派太子少師姚廣孝、禮部尚書鄭賜等協同解縉為監修官,又徵召二千多人參加編專毒、較訂、錄寫、繪圖、圈點等工作,重新進行編寨。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努力,這部大類書終於編成,取名為《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全書共有兩萬兩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錄六十卷,裝訂成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共三億七千萬字左右,“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輯人經、史、子、集、釋藏、道經、北劇、南戲、平話、醫學、工技、農藝、志乘等各類著作七八千種,按《洪武正韻》的韻目排列次序。這是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在世界文化史上,《永樂大典》被譽為編纂最早、規模最大、內容最廣的百科全書。解縉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詩歌、書法、散文等方面也很有成就。他才氣橫溢,下筆不能自休。尤工五言詩,現存詩五百餘首。他的古體歌行,氣勢奔放,想像豐富,逼似李白,而律詩絕句,亦近唐人。他又擅長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用筆之精妙,出人意表。後人對他一生的評價是:“節千秋壯,文章百代尊。”
解縉還著有《解文毅公集》十六卷、《春雨雜述》一卷、《古今烈女傳》三卷、《白雲稿》、《東山集》、《太平奏疏》等。
解 開:(生卒年待考),字開元;江西吉水人。著名明朝學者。他和弟弟解闔一起隱居在山中,兩人的文章都寫得很好,被稱做二解。
解楨期:(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書法家。書法好,被認為天下第一。後來在朝廷做官,職務為中書舍人。
解學龍:(公元1582~1645年),字言卿,號石帆;興化人(今江蘇揚州)。著名明末清初南明政權大臣。著有《五垣諫草》、《撫江奏牘》、《用兵紀》等。
解學曾:(公元1588~1645年),字省齋,解學龍胞弟。著名明末清初南明政權大臣。
解湘麓:(公元1859~1933年),名佚,字湘麓,以字行,解學龍後裔。著名近代商人。
解鍾駿:(公元1896~1965年),字子青,以字行,解湘麓之子。著名近代商人。
解振華:(公元1949~今),天津人。著名環保專家。
解 方:(公元1908~1984年),原名解如川,字沛然;吉林東豐四平鄉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解長林:(公元1917~2002年),山東聊城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