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姓

鮑姓

鮑姓【拼音:bào】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2位。鮑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九位,人口約有八十二萬四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06%左右。

簡介

鮑姓鮑姓

鮑[鮑、鞄,讀音作bào(ㄅㄠˋ)]

始祖

鮑叔牙·夏禹裔孫敬叔之子,春秋時齊國大夫。其父敬叔被封於鮑,叔牙開始以封邑為氏,稱鮑叔牙。叔牙少時與管仲友善,管仲家貧母老,他常給以資助,遂成莫逆之交。襄公亂政時,管仲隨公子糾奔魯,他隨公子小白出奔莒。及襄公被殺,小白得內援回國,被立為齊君,擬任他為上卿。他力勸桓公將囚拘的管仲開釋,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管鮑之交,世傳美談。鮑姓子孫也就尊這位德行高尚的鮑姓先人為其得姓始祖。

姓氏源流

鮑(bào)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姒姓,出自春秋時夏禹裔孫敬叔之後,以邑(國)名為氏。據史籍《姓苑》記載:“系出姒姓,夏禹後。春秋時杞公子有仕齊者,食采於鮑,因以命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記載,春秋時期,夏禹的裔孫姒敬叔(杞公子)仕於齊國,被賜封食采於鮑邑(今山東濟南歷城),其兒子姒叔牙以邑名為自己的姓氏,稱鮑叔牙,尊稱鮑子,他以知人善交著稱千古。鮑叔牙,公元前?~前644年。自青年時期起,鮑叔牙即與管仲相交為友,深知管仲之賢。起先鮑叔牙於事公子小白,管仲則事於公子糾。後在周莊王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為爭奪齊國君位,管仲箭射公子小白中鉤,及至公子小白於搶先回國即位,是為齊桓公。鮑叔牙後來被齊桓公任為國相,擬任鮑叔牙為上卿。他力勸齊桓公將囚拘的管仲開釋,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流傳千古的成語“鮑子遺風”、“管鮑之交”,便是源於他們二人之間的友誼故事。二人相佐齊桓公九合諸侯,成就了齊桓公的春秋霸業。故而,後世言人之相知,必稱管鮑,世傳美談。在齊桓公執政時期,齊國空前強大,而鮑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終如一地禮讓、尊重、信任。管仲曾感嘆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在鮑叔牙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其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世代相傳為鮑氏,史稱鮑氏正宗。

源流二

源於風姓,出自遠古第一帝伏羲氏,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唐朝學者司馬貞在《三皇本紀》中記載:“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北魏時期的著名學者酈道元在《水經注·渭水》中也記載:“故瀆東逕成紀縣,故帝太皡庖犧所生之處也。”清朝學者王念孫在《讀書雜誌·淮南內篇·季子》中也記載:“伏犧字,《漢書》皆作宓。庖字古讀若浮……浮、宓聲相近,故宓犧或作庖犧。”庖犧氏,就是遠古第一帝伏羲氏,是為其別稱之一,他教會人類烹食而餐,使人類擺脫了茹毛飲血的蠻荒狀態,因此被稱為庖犧氏。

“庖”字,在春秋戰國時期與“鞄”、“鮑”有通假之義,因此在庖犧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諧音字“鮑”為姓氏者,稱鮑氏,是為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出自他族中有鮑氏:

①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期,北魏代北地區少數民族俟力伐氏(一說為俟力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與漢族融合,遂改姓“鮑”,稱為鮑氏。另外,同時還有,代北的少數民族“鮑俎氏”也有改姓鮑的。

② 清滿洲八旗姓保佳氏、瓜爾佳氏等後均有改姓鮑者。

③ 景頗族金別氏,漢姓為鮑;佤族羊布拉氏(亦稱尤斯拜氏),漢姓為鮑。

④ 內蒙古東部蒙古孛兒只斤氏·鐵木哥後裔改為鮑姓。

⑤ 今滿、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⑥東北均有鮑姓。

源流四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申鮑胥,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申鮑胥,是歷史上著名的楚國愛國英雄,為伍子胥的好朋友。周景王姬貴二十三年(楚平王熊棄疾七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聽信了大夫費無忌的讒言,將太子太傅伍奢及其長子伍尚殺害,其幼子伍員(伍子胥)被迫逃奔吳國。臨行前,伍員忿忿地對申鮑胥說:“我必復楚國!”而申鮑胥則回答道:“勉之,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到了周敬王姬丐十五年(楚昭王熊壬十年,公元前506年)年末,吳王闔閭率領吳國大軍及孫武、伍員、伯嚭等人,並聯合了唐、蔡兩國共伐楚國,楚軍大敗,郢都淪陷,楚昭王棄國出奔。伍員掘開楚平王的墳墓,“鞭屍三百”以泄其滅家之忿。正在楚國處於幾乎被吳國滅亡的危機關頭時,申鮑胥卻獨自一人跑到秦國請救兵去了。申鮑胥到了秦國後,向秦哀公說明來意並請求秦國趕緊出兵援救楚多,秦哀公不願意惹事,因而再三推辭,不肯出兵。申鮑胥看到這種情況後,內心焦急萬分,於是他連續七天“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秦哀公被其愛國精神所感動,終於作出了出兵救楚的決定,並派子蒲、子虎二將率領五百乘戰車前去救楚國。周敬王姬丐十六年(楚昭王十一年,公元前505年)年初,秦國救兵及時殺到楚國並向吳軍發起猛攻,吳師敗績。當時,越國乘吳國以傾國之師大舉伐楚時,趁吳國國內空虛的機會舉兵伐吳國。迫於這種不利形勢,吳王闔閭只得撤軍。吳軍敗走後,楚昭王才得以返國。事後,當楚昭王對申鮑胥進行嘉獎時,申鮑胥卻反而逃走了。後來在周元王姬仁二年(楚惠王熊章十五年,公元前474年),楚惠王派遣申鮑胥出使越國,越王勾踐還曾向其請教如何滅吳國的策略。

在申鮑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鮑氏,後有簡筆為包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北魏王朝代北地區的鮮卑族俟力伐氏(俟力氏)、鮑俎氏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南下,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洛陽(今河南洛陽),後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改漢姓為鮑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黃金家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孛兒只斤氏,為蒙古“黃金家族”後裔,即成吉思汗鐵木真四弟鐵木哥的後裔。孛兒只斤氏,亦稱包爾之金、孛兒吉德氏、孛兒吉根氏,博兒濟吉特氏、孛兒吉濟錦氏、博羅特氏、布兒赤金氏、保佳氏、孛爾吉氏等,是蒙古尼魯溫諸部之一,源楚古老的乞顏部。孛兒只斤氏遠流為乞顏氏。自從成吉思汗第十世祖孛端察兒蒙合黑單建氏族後,始稱包爾之金,明朝人誣譯為孛兒只斤氏,這個姓氏是由“孛端察兒”這個尊號演化而來,在史籍《蒙古秘史》中有一段專門的記載:“孛端察兒為孛兒只斤氏矣。”在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汗時期,乞顏被置於孛兒只斤之前,表述為乞顏·孛兒只斤。到了成吉思汗時代,單用孛兒只斤為姓氏。在孛兒只斤·鐵木真顛沛流離時期,許多孛兒只斤氏族人紛紛投奔到其他分支群體,只剩孛兒只斤·鐵木真一門仍為孛兒只斤氏。因此在孛兒只斤·鐵木真成為大蒙古汗國的成吉思汗後,鄙視那些“善擇而爾”的族人,嚴厲規定只準由孛兒只斤·鐵木真兄弟五人及其後裔使用孛兒只斤這一姓氏,被譽為“黃金家族”。自孛兒只斤·鐵木真稱蒙古汗國大汗到孛兒只斤·額爾克洪果爾(林丹汗之子)降後金政權的四百三十餘年間,蒙古族中除了綽羅斯·也先曾出任大汗一年這種極個別情況,蒙古國大汗、元朝皇帝及北元大汗歷代皆出自孛兒只斤氏。實際上,孛兒只斤氏蒙古族人分布很廣,今長城內外、大河上下、高原平湖均可見到。

在元末明初,孛兒只斤氏族人紛紛開始改冠漢姓,多為鮑氏、包氏、寶氏、博氏、金氏、奇氏、羅氏、波氏、陸氏、王氏、梁氏、彭氏、俞氏等,其中的鮑氏為主流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保佳氏,亦稱鮑佳氏,源出蒙古孛兒只斤氏,為女真引借姓氏,滿語為Boogiya Hala,世居安楚拉庫(今吉林安圖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帶),後多冠漢姓為鮑氏。

⑵.滿族博爾濟吉特氏,亦稱博爾機錦氏、包結慮駝氏,源出蒙古孛兒只斤氏,為女真引借姓氏,滿語為Borjigit Hala,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錫喇木楞(今黑龍江穆稜、雞東、密山一帶)、烏魯特(今內蒙古興安盟)、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克魯倫(今內蒙古克魯倫河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呼倫貝爾(今內蒙古海拉爾)、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阿巴噶)、巴岳特(今遼寧阜新)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鮑氏、包氏、博氏、李氏、陸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⑶.滿族布吉爾根氏,亦稱博勒濟爾格氏、鮑爾吉根氏,滿語為Bugirgen Hala,世居額爾敏(今吉林渾江)、烏魯特(今內蒙古興安盟)、黑龍江上游。後有鄂倫春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鮑氏。

⑷.滿族烏雅氏,亦稱吳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烏延部,在金國時期稱女真兀顏部,滿語為Uya Hala,漢義“豬”,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德爾吉穆湖(今黑龍江虎林)、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鮑氏、吳氏、烏氏、穆氏、包氏、黃氏、邵氏、朱氏、牛氏等。

源流八

源於景頗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景頗族金別氏,在明朝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運動中,被地方漢族最高行政長官賜予漢姓為鮑氏,亦有漢族鮑氏兵員駐守邊疆時與景頗民族聯姻後融入景頗族,形成漢姓鮑氏,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州。

源流九

源於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佤族羊布拉氏,亦稱尤斯拜氏,世居雲南西盟、滄源、孟連地區,在清朝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運動中,被地方漢族最高行政長官賜予漢姓為鮑氏。

源流十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回族、侗族、傣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鮑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鮑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一

宋皇祐四年(1052年)龍圖閣學士包拯,時任河北都轉運使,在邱縣境捕得因災鋌而走險之“強盜”,在今鮑莊設衙問案,挽活多人。人感其德,紛改包姓,後因犯忌,加魚旁為鮑,沿用至今。

遷徙分布

鮑姓發源於今山東歷城,鮑叔牙的子孫在齊國世襲卿位,見於史冊的有玄孫鮑牽(鮑莊子),還有鮑文子、鮑蘇,並有裔孫鮑焦隱居於周的國都(今河南省洛陽)。 戰國初,田氏代齊後,子孫有逃往今河北、河南、山東、江蘇間地者。兩漢時,鮑姓名人漸多,西漢末的鮑宣,乃渤海高城(今河北省鹽山)人,後被王莽所殺,他極有預見的在生前將長子鮑永、次子鮑升避居於上黨屯留(今屬山西省),鮑永子鮑昱、孫鮑德、玄孫鮑昂俱有名於當世,尤以鮑昱最為著名,他貴至宰相,為後世鮑姓上黨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東漢時還有扶風(今陝西省興平)人鮑鴻、鮑恢,京兆新豐(今陝西省臨潼)人鮑郵,東漢初的九江(今安徽省鳳陽)人鮑駿……。

在秦漢之際,鮑姓已分布於黃河中下游地區,並有一支進入安徽。魏晉南北朝時期,繁衍于山東、江蘇間地,古屬東海郡之地的鮑姓人丁興旺,名家輩出,著名南朝樂府詩人鮑照即為此郡鮑姓之傑出代表。此郡鮑姓由於離東晉、南朝之國都南京較近,其由於仕宦、逃難進入今浙江、江蘇、湖北等地。此際,繁衍於上黨、泰山、河南郡的鮑姓亦呈族大人眾、名家輩出之態,昌盛為鮑姓上黨、泰山、河南郡望。

唐末至五代的動亂導致鮑姓在今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定居下來。兩宋時,鮑姓發展出現了新特點,其除昌盛于山東外,繁衍於今安徽、江蘇、浙江等南方省份的鮑姓十分搶眼,名人輩出。

元初、元末的動亂導致鮑姓向廣東、福建、廣西等地徙居。

明初,山西鮑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安徽、江蘇、河北、河南等地。明中葉以後,鮑姓進入台灣省,有清一代,鮑姓分布愈廣。

如今,鮑姓在全國分布很廣,尤以青海、江蘇、山東、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鮑姓約占全國漢族鮑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鮑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七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六。

名人

鮑叔牙

鮑叔牙鮑叔牙

春秋時齊國的大夫,以知人著稱。少年時和管仲友善,後因齊亂

,隨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任命他為相,他辭謝,保舉管仲。後來齊國經管改革,日漸富強,齊桓公也成為春秋時期的首霸。

鮑敬言

中國兩晉之際思想家。 生平事跡不詳, 僅在葛洪(284年~364年)所著《抱朴子·詰鮑篇》中有零星資料,推知大約生活於葛洪同時或稍前。鮑敬言“好老莊之書,治劇辯之言”,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無君論。

在門閥勢力大盛,政治黑暗的兩晉之際,鮑敬言對君主政治進行了批判。他指出遠古之世,人們本無尊卑,“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安居樂業。後來,人類有了強弱、智愚之分,出現了強智欺凌弱愚的現象,於是“君臣之道起焉”。這既非天意,亦非民願,儒家所謂“天生民而樹之君”之說是欺人之談。

鮑敬言指出,由於“君臣既立”,社會便產生了不平等,“有司設則百姓困,奉上厚則下民貧”,“宿衛有徒食之眾,百姓養游手之人”。統治者驕奢淫逸,慾壑難填,對百姓“勞之不休,奪之無已”,使他們“食不充口,衣不周身”,以致鋌而走險,“冒法犯非”。統治者之間為了一己私利,還不斷挑起紛爭殺伐,“推無仇之民,攻無罪之國”,使天下大亂,這些“皆有君之所致也”。

鮑敬言還指出:“無道之君,無世不有,肆其虐亂,天下無邦。忠良見害於內,黎民暴骨於外”。這些暴君如果是普通百姓,“性雖凶奢,安得施之?”他們之所以能夠“肆酷恣欲,屠割天下”,正因為他們是君主。君主是一切罪惡之源,所以“古者無君,勝於今世”。

鮑敬言幻想一種沒有君主和政府的社會,在那裡人們沒有徭役租賦負擔,“內足衣食之用,外無勢利之爭”(以上引文均見《詰鮑篇》)。這種社會理想不過是一種“烏托邦”。但他的無君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獨樹一幟,對於後世的反君主專制主義思潮有重要影響。

鮑宣

鮑宣鮑宣

渤海高城(也就是今河北省鹽山東南)人,西漢大臣。好學明經,舉孝廉為郎,官至司隸。常上書諫

爭,其言少而文多實。曾批評西漢末年“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

鮑永

上黨屯留人,漢初大臣。更始時任尚書僕射,行大將軍事,封為中陽侯。漢光武時出任魯郡太守,封關內侯。後又出任司隸校尉,東海相、兗州牧等。

鮑昱

上黨屯留人,東漢大臣。任汝南太守時,因郡多陂池,歲歲決壞,他徵發民工,用石頭建造水門,攔泄得法,民以殷富。遷司徒,又代牟融為太尉。

鮑恢

扶風(今陝西省興平)人,東漢官吏。光武時,被鮑永闢為都官從事,抗直不避權貴。帝告誡貴戚,當斂手以避二鮑。

鮑信

泰山人,東漢末官吏。任騎都尉,避董卓之亂,引兵回鄉,鏇為濟北相,與袁紹等共討董卓,後為黃巾軍所殺。其子鮑勛剛直守正,曹丕時拜侍御史,出為右中郎將。

鮑照

鮑照(公元414-466年)字明遠,南朝宋著名作家,主要成就在詩歌創作方面,尤其是樂府詩。他的作品在我國詩歌發展史具有重要地位,被稱為“上挽曹、劉之逸步、下開李、杜之先鞭”的詩人。他的駢文亦佳。鮑照是南北朝時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詩人,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李白曾把鮑照比作“鳳與麟”,杜甫形容李白的詩歌是“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長於樂府詩,最有名的有雜言樂府《擬行路難》18首,五言樂府《代出薊北門行》、《代白頭吟》等。這些詩作廣泛地反映社會生活,抒發自己沉淪下寮的憤懣和不平。藝術上能吸收民歌的精華,剛健清新,感情豐沛,形象鮮明,並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與當時歌功頌德的廟堂詩以及遊山玩水、談玄理、慕神仙的時代風尚迥然不同對唐代的李白、高適、岑參等人的創作有一定的影響。著有《鮑參軍集》。

鮑靚

晉代道教徒。字太玄,東海人,或雲陳留人,或雲東海陳留人,或雲上黨人。漢司徒鮑宣之後。據《晉書》等記載,5歲時對父母說:“我本是曲陽李家子,9歲墜井死。”父母尋訪得李氏,推問,果符其說。靚兼學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圖》、《洛書》。遷南陽中部都尉,為廣東南海太守。曾入海遇風,煮白石充飢。曾與許謐往還。曾見仙人陰長生,得受道訣。為許邁、葛洪之師,葛洪之岳父。享年百餘歲。或雲年過七十而屍解。或雲後還丹陽,卒葬於召子岡。或雲於羅浮山得道。

鮑姑

鮑姑鮑姑

名潛光(約309-363),上黨(今山西省長治)人,晉代廣東南海太守鮑靚之女,醫家葛洪之妻。鮑姑從小生長於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響,後從夫在廣東羅浮山行醫煉丹。鮑氏醫術精湛,尤長於灸法,以

治贅瘤與贅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當地盛產的紅腳艾進行灸治,取得顯著療效。“每贅疣,灸之一炷,當即愈。不獨愈病,且兼獲美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針灸家。

鮑防

襄州襄陽(今湖北省襄陽)人,唐代大臣。玄宗時進士,累官至工部尚書,所至皆有政績。工詩,喜將針砭時弊入詩。

鮑超

字春亭,後改字春霆,四川省夔州(今奉節)人,行伍出身,清朝湘軍將領。曾救曾國藩於安徽祁門脫險,鏇升提督。所部號“霆軍”,為湘軍主力。

鮑慎由

處州龍泉(今屬浙江省)人,北宋學者。哲宗時進士,累官工部員外郎。曾從王安石、蘇軾學,為文汪洋閎肆,詩尤高妙。有《夷白堂小集》。

鮑象賢

明朝時歙人,曾先後在七省十二任為官,有“仕不擇地,官不擇位”的名言,曾領兵鎮守南北邊陲,卒贈工部尚書,立坊旌表。

鮑承先

明末清初應州(今山西省應縣)人,初為明將,曾任參將。後降後金,曾獻離間計,使崇禎誤殺清之大患袁崇煥。後又建漢軍八旗,他隸正紅旗,官至宰相。現北京鮑家街即其府第。山西應縣鮑氏即其後裔。

鮑廷博

字以文。清朝安徽歙縣人。家中藏書極富。乾隆時繭訪遺書,廷博進家藏書600餘種。又校刊《知不足齋叢書》30集,每集8冊,收書200餘種,在清代叢書中,以精善見稱。著有《花永軒泳物詩存》。嘉慶十九年(1814年)逝世。終年86歲。

鮑國安

鮑國安是國家一級演員,中央戲劇學院教授。憑藉在《三國演義》中的出色表演,獲得中國電視“飛天”,“金鷹”男主角雙獎。

鮑起靜

亞洲電視契約女藝員,是香港著名女演員,已故國語電影明星及前無線電視藝員鮑方的第二女兒,其弟是首位華裔得到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的鮑德熹。鮑起靜早年在長城電影公司當演員,1979年開始加入麗的電視,她在亞洲電視演出多部電視劇,亦主持下午資訊節目《下午茶》。2009年,鮑起靜憑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中的出色表演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鮑鵬山

男,1963年3月1日出生於安徽省六安市。民革成員。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就讀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申請支邊,至青海教育學院(即今青海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現為上海電視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潛心研究先秦諸子數十年,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化和文學研究,出版《寂寞聖哲》、《論語新讀》、《天縱聖賢》、《彀中英雄》、《絕地生靈》、《先秦諸子十二講》、《說孔子》、《中國文學史品讀》等十餘部著作。

鮑元

山東寧陽人,祖籍山西長治。民政部管理幹部學院客座教授,全國殯葬行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常務理事、環球殯葬報總編。環球殯葬研究所所長,殯葬學創始人,人民網簽約攝影師。有多項建議被國家採納。其中,“公民火化應該政府買單”的建議,已經被國家民政部採納,成為當前“惠民殯葬政策”的核心部分在全國推廣。著作有大型畫冊《天堂攬勝》《星耀中華》,是國家殯葬業規格最高、資料最全的國家級公開出版物。

鮑俊

廣東香山(今珠海市香州區山場村)人,晚清著名詩人、書畫家,被譽為“清代廣東才子”,生於1797年,卒於1851年。

鮑少游

廣東省香山(今中山)人,畫家。生於1892年,畢業於日本西京美術大學研究院,回國後於1928年與夫人曾麗銓在香港創辦麗精美術學院,1978年成功舉行麗精美術學院創院50周年師生畫展,1985年病逝於香港。

鮑廷乾

山東冠縣人,青年時代參加革命,新中國成立後擔任東北局最高法院院長,後受衝擊,平反後擔任吉林大學黨委書記, 於九十年代病故,終年80餘歲。

鮑君甫

廣東中山人,是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打入敵特機關的情報人員,1929-1931年間,在上海敵特機關中為我黨中央特科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先後營救過我黨許多重要領導人如周恩來、陳賡、任弼時等,文革期間受迫害,於1969年因病去世,終年68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得到了平反,給予了正確的評價。

鮑先志

鮑先志中將鮑先志中將

鮑先志(1911-1988),湖北省麻城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

軍。1931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鄂豫皖紅四軍第11師經理處糧秣員、副排長,紅四方面軍第10師28團政治處秘書,師政治部秘書,紅四軍司令部書記,第10師31團政治處主任,紅四軍衛生部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政治處副主任、團政治委員,獨立第二團政治委員,太行軍區第六軍分區副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三縱隊八旅政治委員,第六縱隊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中共鄂東工委書記,獨立旅政治委員,皖西軍區副司令員,第二野戰軍11軍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兵團軍政治委員兼中共萬縣地委書記,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華東軍區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濟南軍區副政治委員。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同年12月30日因病在濟南逝世,終年77歲。

鮑啟祥

鮑啟祥鮑啟祥

鮑永祥(1913-1967),河南省商城縣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

團。同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5軍75師225團營支部書記,紅15軍團78師總支書記,第75師223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征。1936年入陝北紅軍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營政治教導員,冀魯豫游擊第3大隊大隊長。參加了平型關戰鬥。後任新四軍3師8旅23團團長。1943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

解放戰爭時期,任熱河軍區39團團長,獨立13旅37團政治委員,冀察熱遼軍區獨立13旅副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8縱22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副師長、師政治委員,第4公安部隊學校政治委員,公安軍高級預備學校政治委員,廣西軍區副政治委員,廣東省軍區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7年4月20日逝世,終年54歲。

鮑奇辰

鮑奇辰鮑奇辰

鮑奇辰(1916-——),山東省臨清縣人。1935年在本村國小教書,1937年考入山東省政府濟寧鄉村服

務人員訓練處。“七·七”事變後,被分配到鄉村宣傳抗日。1938年入陝北公學2期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山東縱隊政治部組織部幹部科幹事,1939年任山東縱隊政治部組織部幹部科副科長,八路軍第1縱隊政治部組織部幹部科副科長,1932年任山東軍區政治部幹部科副科長,1943年任魯中軍區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組織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任山東野戰軍4師政治部主任,1947年任華東野戰軍8縱22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了萊蕪、孟良崮、洛陽、豫東戰役。1948年任8縱政治部副主任、山東兵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了淮海戰役。1949年任第8兵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三野戰軍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參加了渡江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區兼第叄野戰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政治部秘書長。1955年任福建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56年任福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65年任總政治部民眾工作部部長,1970年任濟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72年任成都軍區政治部主任,1975年任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1977年任軍事學院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鮑元愷

鮑姓鮑姓

鮑元愷(1944—),世界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57年至1962年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先後學習長笛和作曲,1962年至1967年在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蘇夏、江定仙、陳培勛、楊儒懷和段平泰學習作曲和作曲理論。1973年起在天津音樂學院任教,並先後在台灣南華大學、天津師大和南開大學任兼職教授。現任廈門大學任特聘教授、廈門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天津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副主任、《音樂研究》編委、金鐘獎音樂作品評審。是首批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2005年獲區永熙優秀音樂教育獎,2012年獲廈門大學最高獎“南強獎”。。鮑元愷的音樂作品包括交響樂、室內樂、清唱劇、舞劇、歌曲、影視音樂和兒童音樂。1991-2001十年間,他以西方音樂形式展現中國傳統音樂的系列《中國風》(Rhapsody of China),已在亞洲、東西歐洲、南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40個國家與地區上演,多次成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新年音樂會和維也納金色大廳音樂會的演出曲目。鮑元愷作有六部交響曲:《紀念》(2004)、《台灣音畫》(1996 / 2000 / 2006)、《京劇》(2006)、《廈門》(2008)、《禹王》(2009)、《燕趙》(2012)以及童聲合唱套曲《四季》(1980)、《景頗童謠》鮑元愷從教三十餘年,在海峽兩岸親傳弟子百餘人。

鮑岳橋

鮑岳橋,1967年4月4日出生。杭州大學數學系計算數學專業畢業,1993年5月進入希望電腦公司,開始從事UCDOS的開發工作,同年10月發布UCDOS 3.0,1994年到1997年先後主持開發UCDOS 3.1-UCDOS 7.0及UCWIN Gold 1.0,1998年初離開北京電腦公司,與簡晶等人組建了北京聯眾電腦技術有限公司,現為北京聯眾總裁。

郡望

上黨郡:“上黨”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與天為黨也”,故名。上黨地名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此後趙魏韓三家分晉,都占據了上黨地區的一部分,戰國時期韓國置郡,但是具體的郡置如今已經難以考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分地為三十六郡,上黨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長子(今山西長子),這個郡級行政區劃轄治範圍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長治市為中心的山西省東南部地區。西漢時期沿置,轄縣十四個;東漢時期轄縣減少到十三個。三國時期,上黨郡治所向東北遷移到壺口關(今山西長治北部,但不是壺關縣)。西晉時期,轄縣十個,郡治進一步向東北遷移到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部)。十六國時期,除後周政權短暫改名為潞州外,上黨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時期郡治又遷回壺關。隋朝建立後,廢並原壺關縣,建上黨縣,並將上黨郡治遷往上黨縣(今山西長治市區),轄縣十個。唐朝時期,改上黨郡為潞州,從此上黨郡之名不復存在,但之後歷朝歷代仍保留上黨縣,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黨縣為長治縣,從此上黨作為地名不再存在。

泰山郡:西漢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設泰山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泰安縣一帶。東漢朝時期有個博縣,在西晉朝時期移郡後,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部一帶。唐朝時期為乾封縣。宋朝時期改乾封為奉符,即今山東泰安。大金國天會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軍,後改為州。清朝雍正時期(公元1723~1735年)有泰安府,東平、肥城等縣均屬此府。民國時期廢府為縣。“泰安”,是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一語中來,取意國泰民安。泰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榮的大汶口文化。

鮑姓祠堂鮑姓祠堂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堂號

東海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上黨堂:以望立堂。

泰山堂:以望立堂。

清懿堂:常言道:“皇族有太廟,百姓有祠堂”。鮑氏“清懿堂”為頌揚鮑氏歷代烈女貞婦而建的紀念館,是中國少有的“女祠”。古代祠堂的修建,注入了濃厚的封建思想。在封建社會裡,男為天,女為地,婦女的地位是絕對低下的。為了做到克勤克儉,恪守孝道,完成大禮的孝道,許多婦女“功名成就”面成了烈女和貞婦。其實這都是對婦女精神的一種壓迫和對幸福生活的剝奪。因此,男祠要大於女祠。修建女祠的原因,道來更是令人淆然淚下。

家譜

遼寧本溪鮑氏譜冊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本溪市山城子鄉朱石峪。

江蘇淮安鮑氏族譜一卷,(清)鮑揄弼等纂,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鎮江市博物館。

江蘇鎮江古潤城南官塘橋鳳凰山鮑氏族譜二卷,(民國)鮑祖順等重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浙江餘杭鮑氏宗譜八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餘杭縣文物管理局。

浙江餘杭鮑氏宗譜八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杭州市嶄王路8號。

浙江蕭山長潭鮑氏宗譜八卷,(民國)鮑憲陶纂,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鄞縣三橋鮑氏重修宗譜,(民國)鮑傳發、鮑傳肅等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五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三橋鮑氏重修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民國)鮑茂燾、鮑茂權等纂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倫敘堂重修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勾甬鮑氏宗譜六卷,閏譜一卷,圖一卷,(民國)袁政襄鮑鹹臨等重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正始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浙江鄞縣光溪鮑氏宗譜十二卷,(民國)鮑瑞亨、鮑匡鰲等纂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報本堂重修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四卷、第六~十一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紹興會稽高車鮑氏宗譜六卷,(清)鮑存良輯,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

浙江紹興鮑氏五思堂宗譜稿四卷,首一卷,(民國)鮑德福續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五思堂鉛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浙江省紹興市檔案館。

浙江蘭溪鮑氏宗譜十六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岩山鄉。

安徽歙縣重編棠樾鮑氏三族宗譜二百卷,首一卷,(清)鮑光純纂修,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一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僅存一百九十九卷)、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館。

安徽歙縣棠樾鮑氏宣忠堂支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鮑琮纂修,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家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館。

安徽歙縣歙新館鮑氏著存堂宗譜十六卷,(清)鮑存良等增修,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著存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浙江省紹興市檔案館、浙江省衢州市文物管理局、安徽省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湖北麻城鮑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清)鮑兆南等纂,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鮑氏宗譜不分卷,(明)鮑從善纂修,明正統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北京大學圖書館。

會稽高車頭鮑氏宗譜六卷,(清)鮑含章纂輯,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五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鮑氏誦氏錄雨篇附鮑氏集,(民國)鮑友恪纂修,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鉛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勾甬鮑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民國)鮑孝裕等纂,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正始堂鉛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鮑氏誦先錄,著者待考,時代出版社鉛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字輩

浙江

浙江定海寧波鮑氏字輩:“龍鳳卿相 榮華富貴 國朝資治維忠孝 盛世宏謨悌聖賢”。

浙江紹興鮑氏字輩:“天心一目善 立志誠存德 亦世其榮昌”

浙江嶺前鮑氏字輩:“必大日上山川秀,雲開萬象新;丹心榮國冊,鴻業振聲名”

浙江臨海鮑氏字輩:“老思先人作合”。

浙江寧波鮑氏字輩:“式序於斯英明作則”。

浙江玉環鮑氏字輩:“昌孔孟金……”

浙江嵊州鮑氏字輩:“祥家道廣明”。

江蘇

江蘇睢寧鮑氏字輩:“宗如德慶昌盛治亞洲良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江蘇東海鮑氏字輩:“宗恩廣貞,成尤俊業,宜吉兆昌,永壽長延,光華萬年,高尚奇傑,興科登宇”

江蘇沭陽鮑氏字輩:“洪恩俊葉光華萬年”。

江蘇宿遷鮑氏字輩:“井長守安樂”。

江蘇揚州鮑氏字輩:“春聖正志……”

山東

山東煙臺鮑氏字輩:“吉忠欲之隆國恩家慶”。

山東冠縣鮑氏字輩:“廷觀春慶(景)培(學)茂樹(國)修”。

山東鮑氏一支字輩:“端學漢朱得”。

山東德州臨邑德平鮑氏輩分排列:“(其前不詳)先新懷玉明廣萬世繼修傳本盛昭悠久家居慶繁祥(其後不詳)”

山東臨沂平邑鮑家坡鮑氏字輩:“萬一化,衍光克守信,明德興瑞祥,繼世榮運起,傳家貴永昌”。

湖北

湖北洪湖鮑氏字輩:“君臣英詞啟流恩百世芳文昌開泰景新貴述呈祥道義欽宏范才華濟社邦永懷誠信德真善美名揚”。

湖北麻城鮑氏字輩:“正大光克明裕厚在先德”。

湖北十堰鮑氏字輩:儒吉承隆 升喜哲鴻。

四川

四川廣安鮑氏字輩:“可從文登仕大芝天心順國正民自安”。

四川成都鮑氏字輩:“厚德一方心”。

遼寧

遼寧葫蘆島鮑氏字輩:“年天春鳳(如)洪永守德萬純國恩家大慶”。

遼寧撫順鮑氏字輩:“學長文明昌”。

重慶

重慶萬州鮑氏字輩:“希於明良玉一朝泰運開石鍥仁安家國書賢才”。

重慶潼南鮑氏字輩:“國應天興順,上清民治安,繼聖誠大定,萬世永昌興”

重慶璧山縣鮑氏字輩:紹美楚山川、士師居璧繁、崇儒重道德、世代永流傳。

雲南

雲南宣威鮑氏字輩:“連懷褔學祖紹忠光德”。

福建

福建長樂潭頭鎮鮑朱村鮑氏字輩:...........

福建安海鮑氏字輩:“心志存忠信高明振加聲祖宗貽則德子孫尚書經”。

江西

江西萬載鮑氏原有字輩:鍾濟模勛在,鈞洪桂煥培 錦源植恢坦,錫澤樹炳基。後添加字輩:欽江林煒聖,釗沂本爛壁,銘津松煜壘,鎖潔傑靈城,銑濤櫟炫至,鎮浩集炎增。

安徽

安徽徽州鮑氏字輩:恭寬信敏惠

安徽貴池香山鮑氏字輩:經元乾師復,謙豫臨觀復,頤鹹恆晉益,翠(萃)昇(生)夢節濟。

安徽貴池鮑氏字輩:“登朝正大時官光其餘志”。

安徽青陽鮑氏字輩:“光基中年本佳申”。

安徽九華山鮑氏字輩:“中共啟象賢”。

安徽合肥鮑氏字輩:“精中報國必有餘慶忠孝維”。

安徽壽縣鮑氏字輩:“汝繼廣世獻宜方”。

安徽安慶鮑氏字輩:“家維孝克成”。

安徽池州鮑氏字輩:“登朝正大時官光其餘志”。

安徽六安鮑氏字輩:“鴻俊家傳遠,秉忠克少良,守先尋禮法,修善慶恩”。

其它

鮑氏一支字輩:“維祖有則其世必光家之以兆易學可上興崇道義貴重典章本榮枝茂源遠流長”。

鮑氏一支字輩:“心志存忠信高明振加聲祖宗貽則德子孫尚書經”。

鮑氏一支字輩:“忠孝綿恩錫家道永昌龍傳先接啟後留長本自生立功開”。

鮑氏一支字輩:“自占洪維正家傳萬世長”。

宗族特徵

1、鮑姓是個人才濟濟,名家輩出的姓氏。

2、管鮑之交乃千古交友之典範。鮑叔牙對於管仲的那一份隆情高誼,不但達到了人類至高至美的人格境界,而且激勵鮑姓後人以此為楷模,交友要真誠、奉獻。

祠聯

四言

湖湘良吏;

東海閥閱。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景泰舉人鮑德,舒城人。知華容縣,興學業勸農,懲奸理冤,治稱“湘湖第一”。下聯典指鮑姓望族出自東海等郡。

東海世澤;

太守家聲。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晉·鮑靚,為官東海太守。

才名孤雁;

節舉孝廉。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河南法掾鮑當,向郡守薛映獻《孤雁》詩云:“天寒稻梁少,萬里孤雁進;不惜充軍庖,為帶邊城信。”映大讚賞。時人目之為“鮑孤雁”。下聯典指東漢孝子鮑昂,字叔雅,有孝義節行。連征不至,舉孝廉。卒於家。

參軍俊逸;

司隸端方。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南朝宋·文學家鮑照,字明遠,東海人,出身貧寒,曾任秣陵令、中書舍人等職,後為臨海王劉子頊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劉子頊起兵失敗,他也被亂兵殺死。其詩表現了對當時土族專權的政治現狀的不滿,長於樂府,尤其擅長七言行歌,風格俊逸,對唐代詩人李白、岑參等多有影響;也擅長賦及駢文。有《鮑參軍集》。

令暉賦茗;

少君輓車。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宋·鮑照之妹,字令暉,有文才,著有《香茗集》。下聯典指西漢·鮑宣,甘守清貧,與妻桓少君,共挽鹿車歸鄉里。

五言

豐歲歌神父;

厚誼重叔牙。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人鮑德,西漢鮑宣的曾孫,任南陽太守時,很多地方都受了災,只有南陽大豐收,吏民稱他為“神父”。因當地郡學荒廢,他又建起校舍,行禮奏樂,宴請讀書人,很受百姓歡迎。後官大司農。下聯典指春秋時齊國大夫鮑叔牙,與管仲相知最深。因齊國內亂,隨公子小白出奔呂國,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國,在爭奪君位中,小白得勝即位,是為桓公。桓公任命他為宰時,他推薦了管仲,後來齊國經管仲改革,日漸富強,使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曾說:“生我的是父母,最了解我的是鮑子。”

神明平冤獄;

校尉懲權豪。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監察御史鮑忠,字克禮,鄞人。巡按廣東,平反連州冤獄七十二人,人稱“神明”。下聯典指東漢司隸校尉鮑永,字君長,累以功封關內侯,為司隸校尉,以事劾趙王良、朝廷肅然。後為東海相。

詩韻如松竹;

畫法傳白陽。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宋詩人鮑照,擅長言詩,如七絕、七律等。他的詩作氣韻如松竹。下聯典指清代女畫家鮑詩。字令暉,平湖人。適秀水張氏,能詩善畫,說者謂其姊妹四人皆知書善畫。專學花卉,傳白陽法。

六言

少君輓車垂譽;

令暉賦茗見才。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鮑宣之妻桓少君。下聯典指南朝宋·鮑照之妹。

七言

法正風規漢太尉;

詩才俊逸鮑參軍。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太尉鮑煜。下聯典指南朝宋詩人鮑煦有《鮑參軍集》。

遠瞻城池山色里;

俯聆弦管水聲中。

——鮑君徽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女詩人鮑君徽《東亭茶宴》詩句聯。鮑君徽,字文姬。《全唐詩》中錄其詩四首。

十一言

春礿秋嘗,遵萬古聖賢禮樂;

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鮑君徽撰鮑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廬江縣鮑家大院鮑氏宗祠聯。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十一】【魚部】鮑

饐魚也。從魚包聲。薄巧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饐魚也。饐,飯傷溼也。故鹽魚溼者為饐魚。周禮籩人有鮑。注云。鮑者,於室中乾之。出於江淮。師古注漢書曰。鮑,今之魚也。鄭以為於煏室乾之。非也。秦始皇載鮑亂臭,則是魚耳。而煏室乾者,本不臭也。於業反。按玉篇作裛魚。皆當作浥耳。浥,溼也。釋名曰。鮑,腐也。埋藏淹使腐臭也。從魚。包聲。薄巧切。古音在三部。

中國八大原始姓氏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