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騰釋義
魯姓是炎帝彤魚氏一支,由彤魚和太陽組成。炎帝以火和太陽為圖騰,實行大山天齊紀曆,如魚下“日”所示:“日”下一橫為水平,兩側的太極印為日升降軌跡;日上一橫為地平,中央為天齊建木,以此觀測太陽運行。彤魚氏是炎帝的一個分支,所以在魚下銘日,以示所出。彤魚氏先民主要生活在距今7000~5500年間甘肅大地灣——陝西半坡、姜寨--豫北山地——伊洛大河村一帶。彤魚氏分支有魚鳧氏和(弓+魚)氏。彤魚氏觀日靈台名“魯”,後人以地為姓。基本介紹
魯[魯,讀音作lǔ(ㄌㄨˇ)]姓氏起源
魯氏來源之前系
人之姓氏由何而始?略考上古有姜、姬、媯、姒、嬴、姞、姚、妘,八大姓氏。魯姓源於姬姓。姬姓則溯源於黃帝。史載:黃帝長於姬水,因以為姓。居軒轅之丘,因此而得名。【黃帝,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今陝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軒轅之丘(今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生、建都於有熊(今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現就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的銘文和史記為史料,以一九八九年續譜為依據,將魯氏來源敘述如下:
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之銘文是以距今300萬年人類出現,到公元一九九九年止,甬道全長262米,用十八萬文字慨括了中華民族從孕育到啟蒙、成長、發展的歷史過程。再現了歷史的長河。
中華文明在四大文明古國中,獨能綿延長久,不曾中斷。在世界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這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一九八九年續譜從軒轅時起記載魯氏起源,現從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史至中華民族進入文明時代開始記述。
公元前2720——前2680年。史載,此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時世費能征,於是軒轅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與炎帝戰於阪泉,三戰,然後得其志,與蚩(吃)尤戰於涿鹿,擒而殺之。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相傳公元前2697年為黃帝紀元元年,為文明之肇始。黃帝妃嫘祖始勸蠶。
公元前2560——前2520年
相傳黃帝在位百年而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專須)。顓頊以後相繼有帝嚳高辛氏,帝堯、帝舜等五帝。舜禪位於禹,禹禪位於益,但天子位終為禹子啟所得,開始了“夏傳子,家天下”的時代。
據宗譜記載自黃帝至周公旦共二十世,相傳1439年(公元前2520——前1081年)
公元前1080——前1061年,史稱文王受命之年。
公元前1060——前1041年,文王受命九年而卒。太子發即位,是為武王。武王以太公望為師,以周公旦、召公、畢公等為輔佐。武王二年有疾,周公為之折壽,有《金滕》傳世。武王四年卒,子誦即位,是為成王。成王元年,王年少,周公攝行政當國。
公元前1040——前1021年,成王三年,周公東征,平定武庚和三監之亂,滅薄姑,商奄和熊、盈等十七國。成王五年,周公制禮作樂。成王七年還政於成五。成王十一年,周公卒於豐,子君陳治東都。封周公旦子伯禽於商奄舊地曰魯。(今山東省曲阜市)為魯國第一代國君。後以國為姓,魯姓由此而得。
公元前1020——前1001年,康王九年魯公伯禽卒,即位三十一年,子考公酋立。(二君、二代)又四年考公卒,弟煬公熙立。(三君、二代)
據史記記載,焬公在位六年卒,子宰繼位,是為幽公(四君三代)。幽公十四年,其弟氵費殺幽公奪位,是為魏公(五君三代)。魏公在位五十年卒,子擢即位,是為歷公(六君四代)。歷公在位三十七年卒,魯國人立其弟具即位,是為獻公。(七君四代)。獻公在位三十二年卒,子濞即位,是為真公(八君五代)。
公元前856——前827年,周宣王元年,魯真公卒,即位29年。傳弟敖即位,是為武公(九君、五代)
公元前826——前816年,周宣王十二年,魯武公卒,即位十年,傳子戲即位,是為懿公(十君、六代)。
公元前815——前807年周宣王二十一年,魯懿公被兄子伯御攻殺,懿公即位九年,伯御自立為君。(十一君、六代)
公元前806——前796年,周宣王三十二年,宣王征魯,殺伯御,伯御即位十一年,以懿公子稱為君,是為孝公。(十二君、七代)
公元前795——前769年,周平王二年,孝公即位二十七年卒,子惠公費湟即位。(十三君,八代)
公元前768——前723年,周平王四十八年,魯惠公卒,即位四十六年,太子年幼,庶子息姑即位,是為隱公。(十四君、九代)魯隱公元年,魯國編年史《春秋》記事始於此年,而終於魯哀公十四年,此書為中國現存第一部編年史。魯隱公五年,《春秋》雲,九月“螟”,是我國螟害最早記載。
公元前722——前712年,周桓王八年,魯大夫翬殺國君隱公,隱公即位十一年,隱公弟允即位,是為桓公。(十五君、九代)魯桓公五年。《春秋》雲,“秋螽”,是我國蝗災的最早記載。
公元前711——前694年,周莊王三年,齊襄公殺魯桓公,桓公即位十八年,桓公子同即位,是為莊公。(十六君、十代)
公元前693——前662年,周惠王十五年,魯莊公卒,即位三十二年。慶父擁立庶子啟方,是為閔公。(十七君、十代)
公元前661——前660年,周惠王十七年,魯慶父殺閔公,即位二年,僖公申立。(十八君、十代)
公元前659——前627年,周襄王二十五年,魯僖公卒,即位三十三年,魯文公即位(十九君、十一代)
公元前626——前609年,周匡王四年,魯文公卒,即位十八年,子宣公倭即位,(二十君、十二代)公元前594年,魯宣公十五年魯國初稅畝,中國田畝稅開始。
公元前608——前591年,周定王十六年,魯宣公卒,即位十八年。子成公黑肱即位。(二十一君、十三代)
公元前590——前573年,周簡王十三年,魯成公卒,即位十八年。魯襄公即位。(二十二君、十四代)魯襄公十一年,魯國作三軍,“三桓”三分公室,所取稅收制度各有不同。
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生。
公元前572——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魯襄公卒,即位三十一年,魯昭公即位(二十三君、十五代)
公元前541——前510年,周敬王十年,魯昭公卒於乾侯,即位三十二年,弟宋魯定公即位(二十四君、十五代)
公元前509——前495年,周敬王二十五年,魯定公卒,即位十五年。子將魯哀公即位。(二十五君、十六代)魯衰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返魯,整理六經典籍,設私學,教弟子三千人,公元前479年孔子卒,享年72歲。
公元前494——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魯哀公十四年,魯國狩獵獲麟,魯史《春秋》編年記事止。春秋時代終。
公元前480——前467年,戰國開始,公元前471年,魯哀公南朝越王勾踐。公元前470年,魯哀公歸自越,與三桓為仇。公元前467年,周貞王二年,魯哀公卒,即位三十八年。其子寧即位,是為悼公。(二十六君、十七代)
公元前466——前429年,周考王十二年,魯悼公卒,即位三十八年,子嘉魯元公即位(二十七君、十八代)。公元前444年,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巧匠魯班約卒於此年。
公元前428——前407年,周威烈王十九年,魯元公卒,即位二十二年,子顯魯穆公即位。(二十八君、十九代)
公元前406——前315年。周赧(南)王元年,魯穆公卒,史記記載:穆公在位三十三年卒,子奮魯共公即位,(二十八君二十代)。共公在位二十二年卒,子屯魯康公即位,(二十九君二十一代)。康公在位九年卒,子晏魯景公即位,(三十君二十二代)。景公在位二十九年卒,子叔魯平公即位,(三十一君二十三代)。平公在位二十二年卒,子賈魯文公即位(三十二君二十四代)。
公元前314——前274年。周赧王四十二年。魯文公在位二十三年卒,子魯頃公即位(三十三君、二十五代)。
公元前256,周赧王五十九年魯頃公即位十八年,被楚考烈王滅魯,遷魯舉於莒,周赧王卒,周統絕。周相傳824年。魯國傳784年。(從伯禽至頃公魯滅)
頃公被貶後,魯國姬姓貴族終止,以國為氏。因此頃公為魯氏鼻祖。
這次溯源從公元前2720年軒轅之時起到公元前1080年,文王受命到公元前1060年,武王姬發即位,姬旦封周公,從公元前1040年伯禽授封魯止為1680年,伯禽封魯至頃公,公元前256年,魯國滅,為784年,歷經25代,從公元前256年頃公起至公元1352年,轔(卒)、軫二公止,約1607年,歷經65代,從伯禽起至荊門轔、軫二公,共經歷2391年,共90代,加上軒轅至周公20代1680年共追溯源流4071年,共110代。
源流一
源於鮮卑族,出自東晉時期北方烏桓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通鑑》記載:“東晉時烏桓人有魯氏。”烏桓族,中國古代民族之一,亦稱作烏丸、古丸、烏延等,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支,與鮮卑民族同為東胡部落聯盟的組成部分之一,民族語言與鮮卑民族相同,屬東胡語言的分支,無文字,刻木為信。東胡部落聯盟強盛時,烏桓族與鮮卑民族同為其重要成員。烏丸之名,在戰國時期即已出現,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曾指出:“夫燕亦勃、碣之間二都會也……北鄰烏丸、夫余,東縮穢貉、朝鮮、真番之利。”近有學者認為“烏桓”初為部落大人之名,後來引申為部落之名。另有學者認為烏桓族、鮮卑民族不是因山得名,而是以族名轉為山名,後又有烏丸川等。烏桓族的先世,據史籍《後漢書·烏桓族傳》中記載:“烏桓者,本東胡也。”王沈在《魏書》中也有相同看法,認為烏桓族與鮮卑民族同出自東胡。烏桓族在加入東胡部落聯盟之前,曾被戰國時期的魏國史家稱為“赤夷”。在史籍《竹書紀年》中提到:“後芬即位,三年,九夷來御。曰吠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赤夷尚赤,居於東方,與烏桓人有關。在烏桓族習俗中,穹廬皆東向,並把天地、日月、山川。日色近赤,能給人以光明和溫暖,對於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帶的烏桓族來講至關重要。丁謙指出:“烏桓族者,烏蘭之轉音也,蒙古語紅曰烏蘭,故《傳》中又稱為赤山。”隋、唐以後,烏桓族這個古代民族逐漸在歷史中消失,被融合於其他各族之中。遠在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烏桓族人從五郡塞外南遷時,便與廣大的漢民族和歸附漢朝的南匈奴各部、鮮卑民族、羌民族、氐民族等其他民族錯居雜處。在這一歷史時期內,烏桓民族形成了許多漢化的姓氏,主要有魯氏、郝氏、審氏、桓氏、烏氏、漸氏、王氏(原烏丸氏、烏桓氏)、薄氏(原薄奚氏)、展氏(原輾遲氏)、庫氏(原庫褥官氏、庫褥管氏)等。
隨著烏桓民族的漢化融合過程,該支由烏桓族人形成的魯氏,成為漢族魯氏的重要一支,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山西、河北、陝西魯氏之主源之一。
源流二
出自姬姓,為周武王的弟弟姬旦之後,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元和姓纂》等所載,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於魯國(今山東省曲阜市),是為魯公。魯國從周公開始,到頃公一共傳了三十多代,由於魯國固守周的舊制度,春秋以後果然逐漸衰落了。到了戰國時(公元前256年),魯國被楚國的考烈王滅掉。被迫遷居下邑(指國都以外的所屬城邑)。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魯氏,望出扶風郡。周武王的弟弟姬旦有封地在周,稱為周公旦。周公旦當初被封在東方魯國,但是他要留在周都輔佐周王,就派兒子姬伯禽去魯國(今山東曲阜)。魯國從周公旦開始共傳了三十多代,由於魯國固守周的舊制度,春秋以後果然逐漸衰落了。到了戰國末期的秦莊襄王贏子楚元年(公元前249年),魯國最終被楚國的楚考烈王所滅,後裔被迫遷居下邑(國都以外的附屬城邑),其公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氏,世代相傳為魯氏。魯氏族人大多尊奉周公姬旦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出自金、元、明時期蒙古綽羅斯部,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⑴.蒙古族綽羅斯·卓多穆:為古老的蒙古綽羅斯部後部大人(專職掌管後勤、運輸、畜牧生產和婦女兒童的生活等),在金國時期成為女真所轄卓魯部,後在元朝時期形成為卓多穆氏。明朝時期,有女真族引其為姓氏者,滿語為JodomuHala,與女真綽羅氏同源,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興安盟境地)。蒙古族、滿族卓多穆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魯氏。
⑵.蒙古族綽羅斯·鞏卜失加:為元朝時期駐守甘肅平番縣一帶地區的蒙古族綽羅斯部人,世代為地方執政長官,明朝時期稱其為“土司”。綽羅斯·鞏卜失加的父親為元朝末期著名的武定王、平章政事綽羅斯·脫歡。元朝滅亡後,在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綽羅斯·脫歡率諸子部落投誠,明太祖朱元璋授其長子綽羅斯·鞏卜失加為百夫長,俾統所部居莊浪,以功升百戶。明永樂初年(公元1403年),綽羅斯·鞏卜失加殉職於“阿魯台之難”(明朝初期明軍與蒙古瓦剌部的戰役),傳子綽羅斯·失加,累署莊浪衛指揮同知。明成祖朱棣賜其漢姓為魯氏。其後裔魯鑒、魯麟、魯經三世,皆為明朝名將。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明王朝以魯經的曾孫魯印昌出任青海西寧副總兵。當闖王李自成的起義軍攻入河西地區時,魯印昌散家財享士卒,提兵至西大通,與李自成起義軍的賀錦部遭遇,魯印昌揮兵奮戰,部卒殆盡,全軍戰歿於陣。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魯印昌之子魯宏率部歸附滿清政權,襲指揮使,錫之敕印。魯宏逝世時,嫡子魯帝臣年幼,由其族人魯大誥代理地方事務。吳三桂叛亂之時,魯宏之妻汪氏曾主動捐獻軍糧四百石。魯宏的曾孫魯璠,在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回族起義軍攻圍蘭州城時,親率土番兵三百人赴援,戰於亂古堆坪。在與回族義軍戰鬥中,因兵無後繼,寡不敵眾,魯璠身負重傷,他裹創力戰,竟突圍歸營。乾隆大帝聞知此事後,特旨贈加一等職銜、花翎。後鹽茶回民再次起義,魯璠領土番兵防守蘭州城。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回族人張格爾在沙俄唆使下進犯甘肅邊境,揚威將軍長齡進討,魯璠之子魯紀勛奉檄購辦駝只、運軍糧。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清軍進剿安集延,仍承辦駝只。魯紀勛娶額駙阿拉善親王之女,此後魯氏一族習尚奢豪,盛極而衰。魯紀勛嫡孫魯如皋承襲祖爵,在清鹹豐初年(公元1851年),魯如皋助軍餉以攻太平天國。清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甘肅省城修建錢局,魯如皋又捐本管山場木植數萬株,加二品頂戴、花翎。清同治初年(公元1862年),青海地區回族民眾再次起義,魯如皋率本部參與鎮壓,以功加副將銜。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西寧肅清,魯如皋功加提督銜、譽勇巴圖魯。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魯如皋逝世,其子魯燾年幼,由母親和碩特氏掌管地方事務。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農曆4月,魯燾嗣職。蒙古族綽羅斯家族魯氏一祖自魯燾以上,世襲掌印甘肅番部土司指揮使,駐紮甘肅莊浪,分守連城。魯鏞,與魯鑒同族。明朝時期以官舍隨征,授總旗。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魯大誥隨魯希聖等歸附滿清政府,仍授前職。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魯瞻泰襲。自魯泰以上,世居甘肅古城,襲土指揮使。魯福,魯鑒次子,跟從魯鑒征討,屢立戰功。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魯培祚隨魯典歸附滿清政府。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魯應選襲職。世居甘肅西大通峽口,襲土指揮同知。
⑶.蒙古族綽羅斯·把只罕:綽羅斯·把只罕氏綽羅斯·脫歡的第三子。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綽羅斯·把只罕隨父親歸附明王朝,被明太祖朱元璋授予指揮僉事,後隨同侄子魯失加(綽羅斯·失加)一起被明成祖朱棣賜漢姓為魯氏。數傳至魯典,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綽羅斯·把只罕先於綽羅斯·鞏卜失加家族歸附滿清政府。清陝西總督孟喬芳嘉其功,委署甘肅鎮海營參將,隨大軍征剿。再數傳至魯緒周,在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回民起義,魯緒周率所部御賊,陣亡,其子魯熹襲職。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魯熹之子魯服西襲職。自魯服西以上,世襲掌印土司指揮僉事。魯之鼎,與魯典同族。明時朝時期世襲土指揮副使。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隨魯典歸附滿清政府。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魯維禮襲職。自維禮以上,世居甘肅大營灣,襲土指揮副使。魯國英,與魯典同族。明正千戶。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魯大誠投誠,隨魯典剿甘、涼回民起義,力戰陣亡。其子魯景成,仍襲正千戶世職。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魯福山襲職,世居甘肅古城。魯三奇,與魯典同族。明世襲副千戶。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魯三奇隨同族魯典歸附。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魯政襲職,世居甘肅馬軍堡。魯察伯,與魯典同族。明朝時期實授百戶。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歸附滿清政府。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其子魯襄仍襲實授百戶。由蒙古族綽羅斯·失加被明帝賜改的漢姓魯氏,為甘肅、青海、寧夏一帶地區蒙古族魯氏的主源。
源流四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彝族、白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魯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魯氏,世代相傳至今。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⑴.滿族博都哩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在金國時期為孛術魯部,以姓為氏,滿語為BoduriHala,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後有達斡爾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魯氏、博氏、范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⑵.滿族都嚕氏,亦稱杜魯穆氏,滿語為DuruHala,漢義“模樣”,世居長白山、黑龍江地區。據俄國學者史祿國調查,這個氏族為新、老滿洲共有姓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魯氏、都氏、杜氏等。
⑶.滿族瑚嚕氏,滿語為HuruHala,漢義“阜地、鳥背、龜背”,世居烏拉(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一帶)。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魯氏、胡氏、於氏(注意:不能寫作“於”)等。
⑷.滿族石穆魯氏,亦稱石莫勒,滿語為SimuluHala,世居渾春(今吉林琿春)。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魯氏、石氏、穆氏、蕭氏等。
源流六
源於回族,出自宋、元朝時期西域來華定居之人,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中的魯氏,取自經名“安拉迪尼”(真主的宗教),簡稱“魯丁”的首音。宋、元兩朝時期,經名尾部綴有“魯丁”的回回族人很多,如元朝中期的伯篤·魯丁,原為答失蠻人(即大食國人,古阿拉伯帝國),在元英宗孛兒只斤·宗碩德八剌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為了考取進士,便取漢姓為魯氏,字至道,史稱魯至道。魯至道後來歷任廣西任肅政廉訪副使、禮部侍郎、秘書太監、漳州路總管,特別是對廣西的文化教育建設,有利於元朝時期嶺南地區文化教育活動的恢復和發展,對推動廣西桂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和民族團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為元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詩人。在元朝時期,為讀書求仕而取漢姓“魯”為氏者甚眾,如真定、濟南路監榷課稅使魯坤原為大食國人,吏部尚書魯企賢原為康里人,浙東道宣慰使都元帥府元帥魯得之原為安息人等等。
源流七
源於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佤族木依庫氏,源出巴饒克氏族,即佤族的一個分支,世居今雲南省西盟、滄源、孟連三縣地區。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巴饒克氏族部落首領的子孫隨孟連土司姓氏漢化過程分別以三子之名為漢姓,其一即為魯氏,系由當地漢族最高執政長官所賜改。
得姓始祖
姬旦。又名周公、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初三公之一。是周武王克商滅紂時的主將,居功至偉。周初,周武王大封諸侯,周公旦被封魯國(都城在今山東省曲阜),為天下最富饒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輔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魯國。下傳三十四代到公元前二五六年,魯王頃公時,魯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為氏,稱魯姓。他們尊姬旦為魯姓的得姓始祖。各支始祖
魯道茂:元季自江寧府東城遷居句容縣南門魯墓村。江蘇句容魯氏始祖。魯昂:號照軒,宋理宗淳祐三年癸卯歲(1243年)生,官殿中侍御使。世亂遠引由山東來益上流落業二里九崗山五公村口,自號九峰老翁,享九十四歲。元順帝至元二年(1337)年丙子歲卒。為資江魯氏始祖。其御史宅躀並窖金軼事歷載邑乘至今。
炳公: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遷居澧南松山(今湖南澧水流域)。其子應福,應壽及子孫散居各地。是為澧洲魯氏之始祖也。
魯至道:西域答失蠻人,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中進士,元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到廣西任肅政廉訪副使。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由禮部侍郎遷秘書太監。其後擔任過一些其他的職務,如贛州路達魯花赤、建州路達魯花赤等。元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任職廣西,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任漳州路總管,享年約六十餘歲。是為廣西、雲南回族魯氏始祖。
魯失加:明永樂初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賜其漢姓為魯氏,累署莊浪衛指揮同知,其後裔魯鑒、魯麟、魯經三世,皆為明朝名將,是為甘肅蒙古族魯氏始祖。
遷徙分布
歷代遷徙
古時的魯國,擁有較大的封地,包括現在的山東滋縣及江蘇沛縣、安徽泗縣一帶。公元前二五六年,魯為楚所滅,子孫被迫遷居下邑(今安徽省碭山縣東),後此地被齊國所占,魯姓開始在山東大地緩慢繁衍。如戰國末期的著名學者魯仲連即為齊國人,後義不仕秦。秦漢之際,魯姓開始向當時政治文化的中心——關中遷徙。王莽篡權時,有扶風平陵人魯匡在朝中任職,號為“智囊”,其子在建武初為武陵太守,其孫魯恭為東漢名相,恭之弟魯丕任侍中高職,由於此支扶風魯姓歷代顯貴,族大人眾,於是形成了魯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扶風郡。東漢中期以後,魯姓開始向河南新蔡一帶遷衍,後昌盛壯大為魯姓新蔡郡望。並以新蔡為中心,向安徽、江蘇的北部緩慢遷衍。東漢末年,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省定遠)人魯肅為避戰亂,
魯國故城
家先遷曲阿,後渡江定居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其子魯淑,孫魯睦均為將於東吳,三家歸晉後,子孫散居江南各處。西晉時,著名學者魯勝為代郡(今山西省陽高)人,魯褒為南陽人。因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至隋唐以前,魯姓已廣布江東一帶。唐代前期,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魯姓得以平穩發展,除繼續繁衍播遷於江南一帶外,在北方的山東、山西、河北、河南、陝西都得以發展。宋元之際,居江蘇、江西、安徽、浙江一帶的魯姓為避兵火南遷入閩粵,西遷入湖廣。元末起義軍四起,後為爭皇權互相攻伐,致使兩江、兩湖、兩河、皖魯之地成為殺人戰場,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形成“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之淒涼景象。於是明初洪武年間,魯姓作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北京、天津、江蘇、湖南等地。清中葉以前,山東魯姓發展迅速,並隨闖關東之風潮到東北謀生,亦有臨海之魯姓赴台,進而播遷海外。
姓氏分布
魯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山東、安徽之魯姓為多,上述兩省之魯姓約占全國漢族魯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魯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二。
分布聚集地:山東省臨沂市臨港區壯崗鎮居多。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歸義鄉(現屬郯城鎮)魯莊村,山南頭村,團山村,穆格寨村居多
山東省滕州市荊河街道辦事處魯東居、魯西居
山東省即墨市王村鎮魯家埠村居多,“魯曉菲”百度貼吧“魯吧”吧主,天下魯氏群群主。
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寨里鎮寨西村
山東省泰安市胡家寨村
安徽省蕪湖市三山區龜山魯行政村、蕪湖魯姓起始地、
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區西坡村(魯建剛)
甘肅省西和縣何壩鄉安家峪村民、魯雙喜
湖南省龍山縣他砂鄉齊心村全村魯姓(魯生萬)
湖南常德澧縣,臨澧,津市一帶(古稱澧洲)支系
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張榜鎮韓榜村六組魯河、魯塆、余宕村魯家寨、魯圍村等居多【魯常慧】
湖北省江陵縣郝穴鎮顏閘村魯姓居多魯堯
江西省撫州市黎川縣中田鄉中田村【魯先平】
歷史名人
魯班:春秋時魯國人(今滕州市魯家寨人),古代著名的建築工匠、建築家。本公輸氏,名般,後人稱為魯班。他不僅能建築“宮室台榭”,而且在征戰頻繁的年代,曾造“雲梯”、“勾強”等攻城、舟站的器械。相傳他創造了“機關備具”的“木馬車”;發明曲尺、墨斗等多種木製工具;還發明磨子、碾子等,他的確是少有的勤勞、機巧的匠工,受到社會普遍的讚揚,稱他是“機械之聖”。對後世影響很大,幾千年來,一直被奉為木工、石工、泥瓦匠等工藝部門共同祖師,稱他為“魯班爺”。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魯班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民眾中流傳。中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魯班乃木工匠開山鼻祖,魯班符咒記載:伏以,自然山水,鎮宅地板,抵抗一切災難,家宅吉祥如意,家庭興旺發達安康。釋解:伏以於魯班第一個徒弟,自然山水是仙境好風水蘊涵,其指自然山水仙境之中的土地公(神),自然山水同時蘊涵泰山可以鎮宅,所有的災難、大風大浪、雷電鬼怪、土地神泰山可以抵抗,災難被家地板抵抗了家庭自然沒有災難,順應自然給家帶來好運興旺發達。
魯恭:扶風平陵(今陝西扶風)人,東漢名臣。章帝時宰中牟,專以德化為理,不使刑罰,後擢侍中,直言不諱,累官至大司徒。“德化為治”是中國一個傳統的崇高政治理想,數千年來想而往之,卻極少有人能夠做到。而在大約兩千年以前的東漢時期,卻的確有人辦到了,那就是魯恭。據史書記載,魯恭當中牟令時,以德為治,結果出現了“三異”,那就是“蟲不入境,化及禽獸,童子有仁心。”如此的政治境界,魯恭辦到了,真是魯姓人士最值得自誇的一項莫大的殊榮。
魯丕:魯恭之弟,東漢名臣,累官至侍中。好學,兼通五經。以魯詩尚書教授,為當時名儒。關東號之曰:“五經復興魯叔陵”。
魯峻:昌邑(今屬山東省)人,東漢官吏、學者。專治魯詩顏氏春秋,初舉孝廉,累官至屯田校尉。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三國東吳名將。家富於財,好施與,的鄉邑歡心。周瑜為居巢長,故過候,且求資糧,肅有米六千斗,以一半與之。瑜遂薦於孫權,獨建議結劉備拒曹操。權甚重視。魯肅為人方嚴,雖在軍陸,手不釋卷,善談論,又能屬文,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
魯勝:代郡人,西晉學者、邏輯學家。少有才操,曾宰建康令。其所著涉及到極為豐富的古代邏輯思想發展和邏輯對象爭論的歷史情況。著作僅存《墨辯注序》。
魯瀚:清江(今屬浙江省)人,宋代詩人。涉獵廣泛,尤精於易,善詩。有林園二十畝,塢內有含笑花數十株,自號笑塢老人。
魯貞:元浙江省開化人,字起元,號桐山老農。元統舉人,隱居不仕,其邃於理學,胸懷夷曠,著有《桐山老農文集》、《春秋按斷》、《中庸解》、《易注》等。
魯治:吳郡(今江蘇省蘇州)人,明代畫家。善畫花卉、翎毛,美倫精巧,著色天然,饒有風韻,落筆瀟灑脫俗,活潑有生趣。
魯仲連:齊國人,戰國末期學者。不任官職,好持高節,堅持儒家道德觀點,反對尊秦為帝,以義不帝秦而被傳誦千古。其肯定事物的兩重性,反對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的片面性。
魯伯能:安吉(今屬浙江省)人,宋代學者。博學強記,九歲通五經,日讀萬
魯氏宗譜
言。夜乘月光誦讀達旦,生平以翰墨自娛,歷官處州太守。
魯宗貴: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畫家。工花竹、禽鳥、窠石,用筆意趣有餘,描染佳妙,尤長於寫生,雞雛乳鴨,頗有生意。傳世作品有《春韻鳴喜圖》。
魯得之: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明代書畫家。善書,工寫竹,發竿爽勁,掃葉清利,縱筆自如,備見瀟灑。著有《墨君題語》、《竹史》、《細香居集》。
魯九皋:清代江西省新城人,字潔非,號山木。乾隆進士,出選山西夏縣知縣,有惠政。著有《山木居士集》。
魯昂(1243--1336),字東升,號照軒,宋官殿中侍御史,自號九峰老人,世亂遠引由山東來益上流二里九岡山下五公村口。
近代名人
魯蟒
字煜恆,號曠世刁民,祖籍山東兗州,浙江龍游橫山天池村人,網路寫手,資深多媒體設計師。人言吾非池中物,非人非鬼亦非仙。瓊樓玉宇不肯住,路過人間一泫然!魯儒林
(1910~1984),湖南津市長嶺崗人。民國27年(1938),先後供職湖北省教育廳、湖北省政府宜昌辦事處。次年,去西昌,任《寧遠報}經理兼總編輯,著(西昌之行》。此書後經歷史學家顧頡剛收入《文史叢書》。連續刊行出版。民國35年(1946),魯儒林參加自費留學考試合格,2年後赴美,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研究教育,獲碩士學位。1949年,魯儒林通過聯合國翻譯考試合格,錄用於聯合國秘書處。魯韌
(1912-2002.11.23)男,上海電影製片廠一級導演。天津市人。魯韌因病醫治無效,於2002年11月23日在上海華山醫院逝世,享年91歲。20世紀30-40年代魯韌參加《埋頭苦幹》、《清宮外史》、《天國春秋》、《萬家燈火》、《希望在人間》等影片的拍攝,並開始在崑崙、中電、文華等影片公司任副導演。
1951年他編導了第一部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影片《太陽照亮了紅石溝》,影片拍完後受到好評。
1957年後魯韌相繼導演了《洞簫橫吹》、《鋼人鐵馬》、《今天我休息》、《李雙雙》等富有時代生活氣息和輕喜劇樣式的影片,顯示出他寓教於樂,幽默風趣,質樸昂揚的導演風格。其中《李雙雙》最為成功,並於1963年獲第二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李雙雙》也成為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由於魯韌善於導演輕喜劇,這些影片為演員仲星火喜劇表演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他們進行了前後長達九年的藝術合作已成為影壇佳話。
70-80年代,魯韌又編導了《於無聲處》、《飛吧,足球!》、《車水馬龍》等片。由於魯韌堅持現實題材及喜劇樣式,因此他導演的影片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濃烈的喜劇性。獲獎情況及代表作:《思想問題》(與黃佐臨合作)、《洞簫橫吹》、《新風歌》、《太陽照亮了紅石溝》(兼編劇)、《鋼人鐵馬》、《於無聲處》、《猛河的黎明》(與朱丹西合作)、《今天我休息》、《車水馬龍》、《飛吧,足球!》(兼編劇)、《李雙雙》等。
魯彥求
大連市信為軟體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和君創世沙龍創始人之一。魯祖雲
(1974~1984),時為湖南津市窯坡渡鄉明道村國小二年級學生。1984年8月8日下午,為搶救同學而獻出自己年幼的生命。1984年12月6日,《湖南日報》刊發《英雄少年魯祖雲》一文,全面介紹其事跡。共青團常德地委、常德地區教育局分別授予魯祖雲“優秀少年先鋒隊員”、“英雄少年先鋒隊員”稱號。共青團湖南省委、省教育委員會聯合授予魯祖雲“小英雄”稱號。其他魯姓
西漢官吏魯匡;晉將領魯芝;北魏將領魯軌;隋詩人魯范;唐將領魯炅,詩人魯收;宋學者魯訔、魯伯能,詩人魯瀚、魯交,畫家魯宗貴;元學者魯貞;明官吏魯鐸、魯鑒,將領魯欽,畫家魯治,書畫家魯得之;清官吏魯九皋,詩人魯蘭仙、魯湘芝等。近當代魯姓名人有民國將領魯滌平,港澳問題專家魯平,探礦工程專家魯凡,測繪專家魯福,小說家魯彥,詩人魯藜,作家魯光,兒童文學作家魯克,劇作家魯俠,話劇演員魯速,企業家魯冠球等。開國將軍
魯加漢少將
魯加漢(1916-1991),河南省新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5軍第73師218團通信員,紅31軍政治部敵工部幹事、科長、部長,軍供給部政治委員,軍政治部總務處處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衛生部政治委員,第386旅政治部敵工科科長,師政治部總務處處長,太岳軍區供給部政治協理員,軍區後勤部副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太岳軍區後勤部政治部主任,第18兵團辦事處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川西軍區政治部民運部部長,茂縣軍分區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成都軍區幹部部部長,成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成都軍區後勤部部長,四川省軍區政治委員,成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員。1981年離職休養。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1年12月17日因病逝世,終年75歲。
魯易
(1897-1932)原名其昌,字蕙孫,號繩武。江西黎川中田人。土地革命時期紅三軍的著名將領,烈士。幼隨父旅居湖南常德,常德高中畢業後赴日本留學。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回國,參加反帝反封建鬥爭。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與李立三、趙世炎等發起成立勞動學會,參與了留法勤工儉學生進占里昂中法大學的鬥爭,被法國當局拘捕,同蔡和森、陳毅等104名學生一道被押送回國。1925年初被派到黃埔軍校,任政治部秘書,先後以秘書、少將副主任身份主持政治部部務。並根據中共廣東區委軍委的指示,成立了中共黃埔黨團和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同國民黨右派組織孫文主義學會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1926年1月,調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三師少將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5月,周恩來任中共廣東區委書記兼高級政訓班主任,魯易任區委秘書兼政訓班秘書,協助周恩來領導軍事工作。1928年回國,任中共中央軍委會秘書。1930年8月,任軍委總政治部主任。1932年6月,蔣介石對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圍剿”,賀龍等率紅三軍軍部和紅八師轉到外線作戰,魯易和紅七師師長王一鳴率本部及地方武裝留在根據地堅持戰鬥。8月,在監利新溝嘴戰鬥中,因敵眾我寡,紅七師遭受嚴重損失,魯易不幸被俘,在獄中堅持鬥爭,堅貞不屈。10月4日,被國民黨殺害於湖北沔陽縣仙桃鎮。魯瑞林少將
魯瑞林(1912-1999),甘肅省臨夏市人。1931年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5軍團第13師1團班長、連政治指導員,第38團營長,紅31軍第91師政治部民幹事、股長、民運科科長,第31軍供給部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鬥爭和二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旅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太行軍區第5軍分區副司令員、分區政治委員,第3軍分區司令員等職,參加了舊關、七亘村、神頭嶺、響堂鋪、安陽、白晉、磁縣、武安、涉縣、林縣、百團大戰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任太行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晉冀魯豫軍區第13縱隊副司令員,第18兵團第61軍副軍長,第61軍政治委員,甘肅臨夏專員等職。先後參加了上黨、臨汾、晉中、太原、鹹陽、扶眉和解放大西南等戰役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政治委員,西康軍區副政治委員兼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軍區公安部隊司令員兼涼山工作委員會指揮部黨委書記,西南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昆明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雲南省軍事管制委員會副主任,雲南省委書記處書記,貴州省委第一書記,廣州軍區副司令員、顧問等職。為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建設、加強軍政軍民和民族團結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加強部隊建設做出了貢獻。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屆中央委員,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9年7月14日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87歲。
魯玉昆中將
魯玉昆(1929-——),湖南省岳陽縣人。1945年參加八路軍。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時期,任第一野戰軍連副政治指導員。參加了宜川、扶眉、蘭州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畢業空軍航空學校。後任空軍飛行員、飛行大隊大隊長、師技術檢查主任、團長、副師長。1963年入空軍學院指揮系學習。後任空軍師長、軍副參謀長、副軍長、軍長,廣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
1988年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
魯治安
直隸(今河北)任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太行軍區排長、團副政委,華北野戰軍營教導員。參加了臨汾、晉中、太原等戰役。建國後,任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1956年畢業於解放軍政治學院。後歷任師政治部主任、師副政委、工程兵第一工區政委、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青海省軍區政委、中共青海省委副書記、青海省軍區政委、中共青海省委副書記、蘭州軍區炮兵政委、中共蘭州軍區紀委專職委員。魯思明
號克濤,益陽人,魯昂24代嗣孫。中國民航總局總裁.郡望堂號
郡望
扶風郡: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縣、鹹陽市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里(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乾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五代時期後漢將其轄地定在今陝西省鹹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新蔡郡:原為周朝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故名,也稱為新蔡。漢朝設定新蔡縣。晉朝時期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南北朝時期北齊改為廣寧郡。隋朝時期又改名為蔡州。
堂號
扶風堂:以望立堂。新蔡堂:以望立堂。
三異堂:源出東漢宰相魯恭,魯恭以德化為治,天下出現三異:“蟲不入境、野鳥化為家禽、童子有仁心。”
宗族特徵
1、魯姓來源比較純正。2、歷史上,魯姓人濟濟多才,多為文人雅士,縱有武將,亦為儒將,與其姓氏截然相反。
3、魯姓人源出曲阜,望出扶風,可能有某種根深蒂固的情結,現今魯姓仍以曲阜所處的山東,以及與其緊鄰的江蘇、安徽等地區的人口為最多。
4、堂號來歷發人深省。如三異堂源出東漢宰相魯恭,魯恭以德化為治,天下出現三異:“蟲不入境、野鳥化為家禽、童子有仁心。”
家譜文獻
湖南湘鄉魯氏重修族譜,(清)魯坤鉉、魯乾蒼纂,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資陽魯氏始遷祖昂公,原籍山東曲阜,南宋理宗時官殿中御史,解組遷居益陽二里九岡山,今屬桃江。子太清、太源,衍為清、源二房。清乾隆59年(1794)二房合修族譜,道光8年(1828)、鹹豐11年(1861)、光緒18年(1892)、1930年、2001年續修。清房舊派:一派起於昂,太有及景高,世廷曰希之(尚邦),應延光崇澤。源房舊派:一派起於昂,太有及景南,學文曰尚德,金大士崇朝。合派:國治家先正,賢良定克昌,和宗承禮教,耀祖立綱常。2001年續修新派:主偉開新宇,英才創鴻章。益陽魯氏八修族譜共一百二十四冊,每冊分為十一卷,裝作十一本。湖南省圖書館有藏。
江蘇句容魯氏宗譜四卷,(清)魯振官等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德慶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甘肅魯氏家譜兩卷,(清)魯紀勛纂,清朝道光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甘肅省永登縣檔案館。
浙江餘姚姚江景嘉橋魯氏四修宗譜十二集二十卷,(清)魯漢卿、魯森標纂修,清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全國魯氏世譜列傳,著者待考,清朝同治年間聞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常山球川橋頭魯氏宗譜六卷,(清)魯紹境纂修,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景忍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浙江省常山縣球川鎮東坑村外東坑。
安徽桐城魯方氏族譜二十三卷,(清)方宗誠修,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圖書館。
寧鄉魯氏續修族譜八卷,(清)魯直等纂修,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一~二卷、第四~五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瀏陽星灣魯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敬宗祠木刻活字印本七冊,今僅存第五卷、第八~九卷、第十二卷、第十四卷、第十六卷、第二十七卷、第三十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四川大邑魯氏支譜六卷,(清)魯登朝等纂修,清朝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魯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扶風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華容魯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雙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一~十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常山西村魯氏宗譜十卷,(民國)魯開模、魯周治重修,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球川鎮西村浙、江省常山縣球川鎮山嶺村外山嶺。
浙江餘姚姚江景嘉橋魯氏宗譜二十四卷,(民國)魯元愷、魯周春等續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
江西黎川魯佐文公家廟九修宗譜十卷,(民國)魯球等修,魯之泗校,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鉛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山東棲霞魯氏族譜十卷,(民國)魯經腹纂修,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鉛印本十一冊。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棲霞市蛇窩泊鎮朱留村。
浙江省常山西林魯氏宗譜五卷,魯延勇等修,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在民國七年印本上增補。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漢川蒲東魯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三興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二~三卷、第五~六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字輩排行
湖北荊州魯氏字輩:“顏始萬千此世億二代昌道文人一行□□治國邦舉賢壽爵祿顯祖保全康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追前遠嚴慈流後長”。湖北鹹寧魯氏字輩:
文寵支派:“正光士邦家遠定啟昌明良開盛世”;
文烈支派:“之孔公開繼志恢先澤宏文應運隆安全賢德懋立聖功崇”;
文台支派:“大光明敦本前程”;
文班支派:“國運兆大昌平”;
文青、文亨支派:“山川呈瑞映雲漢煥天章”;
文彬、文道、文富支派:“時泰賢書盛行高士品光”;
文貴、文高支派:“主臣鹹一德端必慶明良”;
各支合派:“純德肇世運成周朝祚長禮樂宣對教至道協里鄉功高垂勛久義發常傳揚人倫紹祖業佐治顯忠堂逢時恆建樹書詩六紀綱崇尚維孝友錫福保泰康新懷思昭考慎修召禧祥均濟貞元會來庭展經彰英才齊遂達聲名振春芳廣習尊俊哲寶善慶其強”。
湖北京山魯氏字輩:“智方德修志”。
湖北荊門魯氏字輩:“大進興芳德修志爾”。
湖北漢川魯氏一支字輩:“正本之方德修志耳四海名揚”。
湖北漢川魯氏一支字輩:“正大光明又起文仁家聲可振”。
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張榜鎮韓榜村魯河、魯塆分支輩分:“生在作,大啟克全昌,重有敦常”
山東文登魯氏字輩:“芝風文昌占登雲明顯龍國富吉祥慶永祿士世康”。
山東滕州魯氏字輩:“景顯在開大宜佳(家)維(偉)念君”。
山東濟寧魯氏字輩:“卓景首先延緒廣”。
山東泰山魯氏字輩:“秉曰成德傳繼永兆績昌興隆慶賢祥福貴祿泰長”。
河南息縣魯氏字輩:“文玉景長中林”
河南濮陽魯氏字輩:“萬姓子地天宗邦承先德治世守典則東方開景運來福變西國”。
河南羅山魯氏字輩:“道鍾世金玉傳家正寶珠”。
河南商丘魯氏三異堂字輩:“......善大世崇茂,守禮家萬昭,文明運開昌,詩書傳盡光,英豪忠天子......”。
重慶璧山魯氏字輩:“文思正大光明顯永世榮華富貴興”。
重慶秀山魯姓字輩:“侯其廷世澤詩禮振家聲”。
四川魯氏一支字輩:“哲世聖朝大安德彩正慶永承恩澤經文光宗必耀祖緯武齊家能治國”。
四川簡陽魯氏字輩:“宗太守敦希孫耳子三寄繼述光先德永昌東國基客佳原重學從本啟亭詩人才常藥秀萬世仔文慈。”
湖南藍山魯氏字輩:“文東國世積富貴德全昌”。
安徽魯氏福支字輩:“殷宏國定文正宗傳家齊本立盛學永昌”。註:三國東吳大都督魯肅後裔字輩。
魯氏一支字輩:“孝崇正學忠信昭睦”。
魯氏一支字輩:“忠厚繼昌詩書傳家遠紀先登德化天地國光祥”。資料有待補充。
江西南城魯氏字輩:忠厚神仙記,祥和育本源,賢能先進起,後德有因緣。
湖南澧縣津市字輩:炳公-應壽-添榮-永昌-陵公-文敷-經公-志正周世必自士大有人發祥啟萬.秉禮祖德遠……
益陽魯氏
始遷祖昂公,原籍山東曲阜,南宋理宗時官殿中御史,解組遷居益陽二里九岡山,今屬桃江。子太清、太源,衍為清、源二房。清乾隆59年(1794)二房合修族譜,道光8年(1828)、鹹豐11年(1861)、光緒18年(1892)、1930年、2001年續修。清房舊派:一派起於昂,太有及景高,世廷曰希之(尚邦),應延光崇澤。源房舊派:一派起於昂,太有及景南,學文曰尚德,金大士崇朝。合派:國治家先正,賢良定克昌,和宗承禮教,耀祖立綱常。2001年續修新派:主偉開新宇,英才創鴻章。2001年續修族譜共12卷,,湖南省圖書館有藏。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源自曲阜;望出扶風。
——佚名撰魯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魯姓源流和郡望。
平陽世澤;
譙國家聲。
——佚名撰魯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中牟循吏;
東海高賢。
——佚名撰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東漢平陵人魯恭,字仲康,十五歲時,與弟弟魯丕一同在太學學《魯詩》。章帝時任中牟令,專以德政治理,教育感化百姓。當時遭蝗災,只有中牟得免。河南尹袁安派人去察看,他隨行田間,見有雉鳥飛過小孩身邊,來人問:“你為什麼不去捕捉雉鳥?”孩子答道:“它將要育雛,不能害它。”那人回去向袁安報告說見到了三異:蝗蟲不入中牟縣境,德化能及於禽獸,童子具有仁愛之心。下聯典指戰國時齊國人魯仲連,隱居不做官,善於謀劃,常週遊各國,為人排難解紛。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時,魏國使者新垣衍請求尊秦昭王為帝,他找到平原君,極力勸阻,並對新垣衍說:“如果尊秦昭王為帝,我只有跳東海而死!”後來,齊國要收復被燕國占據的聊城,多次攻打不勝,他寫信勸說燕軍將領撤去防守。著有《魯仲連子》十四篇。
馳聲豪族;
抗節朝廷。
——佚名撰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晉郿縣人魯芝,字世英,三國魏時舉孝廉,官天水太守,齊王曹芳時,曹爽執政,任他為司
魯姓
馬。司馬懿起兵發動政變時,他找到曹爽,建議保住許昌,但未被採納。曹氏兄弟被殺後,他既不爭辯,也不求饒,很受司馬懿敬佩,得以免死。後官至光祿大夫。下聯典指北宋譙郡人魯宗道,字貫之,進士出身,天禧年間任右正言,提過不少建議,真宗曾在殿中壁上寫“魯直”。仁宗時官參知政事(副相),多次當百彈劾驕橫的權貴,被視為“魚頭參政”(根據他的姓“魯”為魚字頭,又因為他鯁直如魚頭。此聯另有版本上聯二字“聲”為“名”。
指囷濟急;
論錢懲貪。
——佚名撰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吳國名將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家中富裕,好施捨,周瑜任居巢長時,求他資助糧食,當時他有兩囷米,各三千斛,便指一囷給周瑜。後隨周瑜到江南,為孫權所敬重。東漢建安年間,曹操率大軍南下,嚴重威脅孫氏政權,他與周瑜堅決主戰,並建議聯合劉備共拒曹操。孫權採納了他的建議,任為贊軍校尉,助周瑜在赤壁大敗曹軍。周瑜死後,他帶領軍隊,先後任奮武校尉、橫江將軍,極力主張與劉備和好。下聯典出西晉南陽人魯褒,字元道,好學博聞,自甘貧困。元康年後,朝政腐敗,貪官橫行,他有感於時事,隱姓埋名著《錢神論》,以諷刺現實。當時,此文被廣為流傳。
工匠鼻祖;
笑塢老人。
——佚名撰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魯國的巧攻魯班,又名公輸班,敦煌人。傳說,他是“木鳶”和一些木工工具的發明者,被後世工匠奉為鼻祖。下聯典指宋代詩人魯瀚,字子明,清江人。力學強記,尤精於易,善詩,有林園二十畝,塢內有含笑花數十株,自號笑塢老人。
義姑存侄;
妙典遊仙。
——佚名撰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列女傳》載,齊攻魯,一婦人棄其子,而抱其侄逃,齊將喜其義,領兵退,魯君賜號“義姑”。下聯典指宋·魯妙典,女道人,入九嶷山成仙而去。
義姑棄子;
妙典遊仙。
——佚名撰魯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地封曲阜;
政異中牟。
——佚名撰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公之子伯禽,封於魯典阜縣,以國為氏。下聯典指東漢魯恭,宰中牟,境內現三奇。
魚頭參政;
笑塢老人。
——佚名撰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魯宗道,剛正不阿,人切其姓,曰為“魚頭參政”。下聯典指宋魯澣,以塢內有含笑花,自號“笑塢老人”。
揮戈**;
解紛拒金。
——佚名撰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麾之,日為之返三舍。下聯典指戰國魯仲連喜為人排難解紛,平原君以千金為賀壽,仲不受金而去。
五言通用聯
三齡即帝位;九歲諳經書。
——佚名撰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魯袞公,名午,即位時三歲,在位三十一年卒,謚襄。下聯典指宋代學者魯伯能,安吉人。博學強記,九歲通五經,日讀萬言,夜乘月光誦讀達旦。生平無所嗜好,惟以翰墨自娛。歷官處州太守。有文集百餘卷。
圖書生計足;
風月舉家清。
——佚名撰魯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佚名集漢代魯峻碑字聯。魯峻,字仲嚴,東漢昌邑人。治魯詩顏氏春秋。初舉孝廉,歷拜屯田校尉。
六言通用聯
揮戈足以返日;解紛豈在受金。
——佚名撰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麾之,日為之返三舍。下聯典指戰國魯仲連喜為人排難解紛,平原君以千金為賀壽,仲不受金而去。
七言通用聯
橫江將軍排眾議;奮武校尉定三分。
——佚名撰魯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三國吳名將魯肅(172-217),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人。出士族。初率部屬百餘人從周瑜到江南,為孫權所敬重,充橫江將軍。曹操兵臨赤壁,進逼江東。他獨排眾議,建議聯劉拒曹,被孫權採納。遂敗曹兵於赤壁,奠定三分於下的局面。拜奮武校尉。
中牟賢令有三異;
關左名儒通五經。
——佚名撰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司徙魯恭,字仲康,平陵人。章帝時宰中牟,專以德化為理,時螟蝗傷稼,獨不入中牟。恭行阡陌,有雉過童子旁,掾曰:“何不捕之?童子曰:”雉將雛,不可害之。掾歸,稱為“三異”。下聯典指東漢中郎將魯丕。字叔陵,陵平人。好學,兼通五經。以魯詩尚書教授,為當時名儒。關東號之曰“五經復興魯叔陵”。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家無長物,琴書自樂;天生高人,風雅之宗。
——佚名撰魯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佚名集漢代魯峻碑字聯。
巧奪天工,日益求精,尤須即物窮理;
聖參造化,神乎其技,豈止畫棟雕梁。
——佚名撰魯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台中市魯班廟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