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縣賁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賁氏起源於春秋魯國,魯國有一個貴族叫縣賁父,其後裔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賁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賁氏正宗之一。第二個淵源:源於戎族,出自春秋時期北戎分支賁渾戎,屬於以氏族名稱為氏。
賁渾戎,就是史書上所稱的“陸渾戎”,是春秋時期北戎民族的一個分支,以畜牧業為主要社會生活方式,由於其四處騎馬游弋,因稱“賁渾戎”。賁渾戎經常侵擾齊、魯、晉、衛、秦等諸夏方國,相對集居于山西與山東之間的一帶地區,甚至曾向東南地區用兵直達淮河流域,經常是搶掠一番即退散。周景王二十年農曆8月,晉頃公命令上軍將荀吳率大軍攻擊賁渾戎。晉軍得勝而歸,獻俘於晉文公之廟。此後,歷史上再無賁渾戎之稱。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游居於敦煌一帶的陸渾戎族人“自瓜州遷於伊川”,後在漢朝時期“建陸渾縣以聚養其民”,歷史上從此再無“陸渾戎”之稱。陸渾縣,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嵩縣。在賁渾戎被滅亡之後,族人中多有以故氏族名稱為姓氏者,稱賁渾氏、陸渾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賁姓、陸姓,世代相傳。
第三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苗賁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該支賁氏出自苗氏,為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苗賁父之後裔。苗賁父,本名為賁皇,是楚國大夫伯棼之後。周簡王姬夷十一年農曆6月,晉、楚兩國爆發了著名的“鄢陵之戰”,當時楚軍勢大,晉軍上下將士均懷恐懼之心。賁皇便獻計於晉平公,告之楚軍習慣將精兵俱在中軍,可先擊左、右兩軍,然後乘勝合攻中軍,定可一舉擊潰楚軍。晉平公遵此記展開攻擊,果然大敗楚軍。是故,史傳“楚材晉用”之佳話。因賁皇食采於苗,其後裔子孫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苗氏;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賁氏,世代相傳,史稱賁氏正宗之一。
第四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記載,該支賁氏出自苗氏源於秦國的王族後裔賁父。據史籍《史記·秦本紀》記載:“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淠渭之間,馬大蕃息。。。。。於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仍為朕息馬,朕封其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非子得封地時,勢力相當弱小,經常受到西戎的侵擾。周宣王姬靜即位後,封秦非子的重孫秦仲為大夫,命討伐西戎,結果秦仲反而被西戎殺死。周宣王又召集秦仲之子秦莊公嬴也兄弟五人,助兵七千,再次討伐西戎,最終取勝,收復了大部分失地。之後,周宣王即封秦莊公為西垂大夫。秦莊公後舉族移住西犬丘,改西犬丘為西垂。其後,秦襄公、秦文公都長期定居在西域。秦非子之後中有一個叫嬴父的大夫,其封地在賁,因稱賁父。其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賁氏,世代相傳。
第五個淵源:源於特殊稱謂,出自兩周時期勇士,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
賁,在兩周時期專指勇士,包括軍旅勇士、家豢死士和職業刺客,皆有一技之長,被稱為“賁”,是對那些不顧自身安危、不管對錯、求達目的不論手段之勇士的尊稱。在典籍《孟子》中有描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賁,勇士也。”後有諸侯國傳們豢養有以賁為主題的死士兵團,這在典籍《禮·射義》中對其專有描述,即“賁軍之將”,一如後世白話所稱的“敢死隊”。在賁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稱號位姓氏者,稱賁氏,世代相傳。
第六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虎賁氏,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
虎賁氏,最早稱“虎奔”,為西周時期設定的官位。古代,“奔”、“賁”二字通用,“虎奔”取義如虎之奔走逐獸,為軍中驍楚者,專職掌管君王近衛軍隊的統領,按周禮規定轄管八百名“虎士”,負責王出入儀衛,隸屬於夏官府司管轄,有固定俸祿,因稱“虎賁”。在典籍《周禮·夏官·虎賁氏》中就記載:“虎賁氏,掌先後王,而趨以卒伍。”虎賁氏之職務一直延續到後世的唐朝時期。在漢平帝元始元年,虎賁氏更名為虎賁郎,置中郎將統領,稱虎賁中郎將,官秩二千石,是權位重大的軍職,一如今天的總參謀長。在虎賁氏、虎賁中郎將、虎賁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位為姓氏者,稱虎賁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世代相傳。
第七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綴衣虎賁,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
綴衣虎賁,就是各諸侯國君主豢養的武人,沒有固定的官稱職務,僅以自己的武藝為君王服務,屬於貼身死士之屬,甚至在君王逝世後皆予佐殉。“佐殉”,也就是殉葬,君王死了也要追隨去護衛。在史籍《左傳》中記載:“虎賁以勇力事王。”綴衣虎賁者種職業在春秋後期,逐漸免除了殉葬之例。在綴衣虎賁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虎賁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賁氏,世代相傳。
第八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賁泉,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賁泉,亦稱濆泉、蚡泉,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個地名,漢朝時期稱汾陰縣,即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實際上,賁泉原為莒國之地,後在西周晚期為魯國所占。莒國不服,因此莒、魯兩國數次在該地發生戰事,賁泉遂成為兩國此後數十年間的拉鋸地區。到周景王姬貴八年,莒、魯兩國之間爆發了著名的“賁泉之戰”,魯軍統帥叔弓率軍大敗莒軍。此戰之後,賁泉最終為勢力更為強大的魯國所吞占。莒國也從此走向衰敗。在史籍《穀梁傳·昭公五年》中記載:“魯叔弓帥師,敗莒師於賁泉。賁泉,魯地也。”在賁泉之地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賁泉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賁氏,世代相傳。
第九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先秦時期官吏旅賁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旅賁,是戰國時期秦國設定的一種武士稱號,專職掌管君王外出巡視之時的護衛、儀仗,因此稱作旅賁,一直沿用至秦國末期。在史籍《先秦記》中記載:“旅賁氏,掌執戈盾,夾王車而趨。”在旅賁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旅賁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賁氏,世代相傳。
第十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有是賁氏部落,亦稱拾賁氏、施賁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於太和十九~二十年遷都洛陽後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是賁氏多改為漢字單姓封氏。在北魏孝文帝病逝後,鮮卑貴族紛紛文化復辟,又改回鮮卑複姓,單後來的歷史長河中,鮮卑民族大多融合為漢族,仍取魏孝文帝規定的漢化姓氏,其中是賁氏族人後又改為漢姓賁氏者,世代相傳。
遷徙分布
賁氏到2009年1月為止,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姓氏排名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七十九位門閥。賁氏來源於春秋時候的魯國。魯國有一個貴族叫縣賁父,他的後代取賁字作為姓,世代相傳。還有種說法,說春秋時晉國有個貴族叫苗賁父,他的後代取賁字作為姓,世代相傳。關於賁氏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古書《風鵒通》里記載的,春秋時秦國有貴族叫人賁父的在魯縣(山東曲阜),源於秦國的王族,其後代稱為賁氏。在古代,賁氏的望族大多出自於宣城(安徽宣城)。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賁氏是縣賁父之後。史籍《姓氏考略》上指出賁讀音為béi,又有fèn、bēn二音,秦非子之後有賁氏。在《公羊春秋》上也有賁渾舊音féi或音bēn的記載,不但指出“賁氏間奔”自古已然,同時也為後世對賁氏的源流提供了一項考證的線索。部分歷史界學者認為兩千多年以前被視為西戎的賁渾氏之族,後來融入漢族後,通行以賁為姓氏。郡望堂號
郡望:宣城郡:宣城郡始建於晉朝,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從原丹陽郡中分出來的,治所在宛陵(安徽宣城),轄十一縣。轄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陽、池州、石台、太平、涇縣、寧國、廣德等地。隋、唐兩朝有宣州宣城郡,其時或廢州存郡則為宣城郡,或廢郡存州則為宣州。
堂號:
宣城堂:以望立堂。
四勿堂:資料有待補充。
占星堂:清道光己丑年,西門賁天第三十六世孫賁垂紳改“四勿堂”為“占星堂”。
賁氏(讀音作béi)得姓始祖:縣賁父。
賁氏(讀音作bēn)得姓始祖:苗賁父。
賁氏(讀音作féi)得姓始祖:秦非子。
字輩排行:
江蘇南通、海安賁氏字輩:上集支派:“垂統裕(玉)後昆(坤)有道承宗(忠)志繼善肇禎祥國興慶祖福族旺頌先恩”;下集支派:“傳家世澤長德能知(智)可盛(勝)學乃必其昌安遷援泰北宣漢思賢良”。
山西賁氏字輩:本支:“傳家世澤長德能知可勝學乃必其昌”;分支:“垂統裕後昆有道承宗志繼善肇禎祥”。(兩支同輩)
遼寧興城賁氏字輩:“慶士廷長殿寶國連雲憲”。
湖北宜昌賁氏字輩:一支:“永昌文明大光先達”;二支:“永昌文道德光先達”。
廣西臨桂賁氏字輩:“聰延信頂繼遙遠向萬仁文起國有克乃其尚芝倫(衛朝應建業)”。
廣西三江賁氏字輩:“業運衛響和康”。
楹聯典故
賁姓宗祠四言通用聯:宣城望族;處州流名--上聯典指賁氏的望族是宣城郡。下聯典指元朝行軍千戶賁亨,字文甫。江南平,以功升宣武將軍,改處州路管軍萬戶。
賁姓宗祠六言通用聯:著武功在元朝;奏清操於汝南--上聯典指元朝時期的賁亨,字文甫,襲任行軍千戶,跟隨忽必烈渡江攻打鄂州有功,至元年間總管山東諸翼軍。下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汝南人賁蒿,以操守清高而知名。
賁姓宗祠七言通用聯:宣武名將管千戶;內外韓詩傳萬言--上聯典指元朝時期的行軍千戶賁亨事典。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學者賁生事典。
賁姓宗祠八言以上通用聯:偉績武臣,物頌君上;清操佳士,名重汝南--上聯典指元朝時期的行軍千戶賁亨事典。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名士賁蒿事典。
歷史名人
賁赫:著名漢朝時期大將軍。賁蒿:汝南郡人。著名漢朝賢士。
賁生:著名漢朝大臣。
賁麗:著名漢朝大臣。
賁休:著名漢朝將領。
賁亨:著名元朝將領。
賁德:吉林九台人。著名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