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姓

衛姓

得姓始祖:康叔。據《姓纂》的考證,衛姓的開山祖是康叔。上古周文王第九子叫康叔,被封於上古商代首都朝歌,商朝已為周朝代替,原商遺民,有七族歸康叔管理,康叔於是建立衛國,即現在河南省淇縣,就在衛地繁衍了40餘代。後衛國遷至濮陽,至春秋戰國末年,衛國才被強秦所滅,衛併入秦,衛國公族的後代,遂約定以國名為姓,子孫都姓衛,稱為衛氏。故衛氏後人奉一、衛姓源流。

基本信息

姓氏源流

(Wèi 衞)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來源於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之後,以周國封地國名為氏。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於衛(今河南省淇縣),接管舊殷都朝歌七族的遺民,建立了衛國。到春秋戰國時,衛國被秦國兼併。衛國公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衛。據《辭源》記載:衛,古國名。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為狄所滅。戴公野處漕邑,文公又什居楚丘。秦始皇既統一。全國獨置衛郡,為附庸。至二世元年廢;衛,姓。周文王子康叔封於衛,子孫以國為氏。漢有丞相衛綰,見《無和姓篡》。
2、出自中國古代小數民族鮮卑族有衛姓。據《後燕錄》載:昌黎(今河南省昌黎縣)鮮卑為衛姓。歷史上昌黎衛氏為鮮卑族的一支,入中後相傳為衛氏。

得姓始祖

康叔。據《姓纂》的考證,衛姓的開山祖是康叔。上古周文王第九子叫康叔,被封於上古商代首都朝歌,商朝已為周朝代替,原商遺民,有七族歸康叔管理,康叔於是建立衛國,即現在河南省淇縣,就在衛地繁衍了40餘代。後衛國遷至濮陽,至春秋戰國末年,衛國才被強秦所滅,衛併入秦,衛國公族的後代,遂約定以國名為姓,子孫都姓衛,稱為衛氏。故衛氏後人奉康叔為衛姓的得姓始祖。

衛氏姓氏考

衛姓乃姬姓的子姓。衛姓的源頭有兩支。一是西周初年周文王的九子康叔。據列國志記載,武王姬發滅商後,封九弟姬封於康(今河南禹州西北),史稱康叔。武王辭世,成王即位,年幼,周公攝政。武王的另兩個弟弟管叔、蔡叔及商紂王之子武庚等叛亂。後,叛亂平定,武庚等人被殺,成王將原武庚的封地改封給康叔,建立衛國,初都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後遷濮陽(今河南山東交界)。康叔始改稱衛康叔。至此,衛國公族子孫便姓衛,衛康叔即是衛姓鼻祖。衛國最強盛時,曾擁有今河南省黃河以北、河北南部及山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是周朝在東方的屏障之一,曾創造過輝煌的地域文化。衛國歷經西周、春秋、戰國三個重大歷史時期,在立國800餘年後,於戰國初年,先亡於魏,繼併入秦。衛姓子孫始流落各地。二是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為加強統治,推行漢化,敕命鮮卑等少數民族改姓漢姓。至此,鮮卑、匈奴、吐谷渾等少數民族就有部落改姓衛。當代,滿、土家等民族也有人姓衛。可以說衛姓演繹了民族融合的歷史,是民族大融合的見證。
衛姓雖然支脈繁雜、來源眾多,但衛康叔之後的衛姓一脈擁有絕對優勢。歷史上,他們在陳留(今河南開封)、河東(今山西夏縣一帶)等地形成望族,以後便以此作為衛姓的代表郡望。現今,衛姓以陝西、四川分布最為集中。明朝末年,我始祖天祿公,即從陝西省桐州郃陽縣城內竹氏巷遷至廟溝,後又遷至羊皮溝(今衛家莊)。之後,歷代先祖迫於生計,陸續遷至洛寧、盧氏、靈寶等地。可以判斷,我始祖原在陝西省不以農業為生,縣城內居住人口變更頻繁,因而那裡的後人無從稽考。
歷史上,許多衛氏名人名載史冊。衛綰,西漢初年代國大陵(今山西文水)人,仕文、景兩朝,官至丞相,寡言敦厚,謹遵職守,是一位無為政治家。衛青,字仲卿,西漢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武帝時任大將軍,曾七次領兵出擊匈奴,戰功赫赫,被封為長平侯。為將,體恤士卒,同甘共苦;為臣,禮賢下士,從不結黨。唐朝軍事家李靖評: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正奇兼善者如孫武、衛青、諸葛亮寥寥數人耳。衛瓘,西晉書法家,官至司空、太保;衛瓘之子衛恆,書法家,官至黃門侍郎;衛恆的侄女衛夫人,東晉時人,本名衛爍,是王羲之、王獻之的老師,隸書、楷書冠絕當代。衛立煌,字俊如,安徽合肥人,國民黨上將軍銜,抗戰期間曾在中條山抗日,1943年曾任中國遠征軍總司令,打通了中印公路,威名赫赫。

遷徙分布

衛姓在大陸和台灣均未列入一百大姓。周文王第九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稱“康叔”,後來轉封衛地,國都在殷商舊都朝歌。管理商朝的遺民。後來衛國又遷到今天的河南濮陽。衛國被秦所滅後,衛國貴族子孫便以國名“衛”為姓。因此,衛姓出於姬姓,起源於河南。發展和演變:衛姓不僅僅是康叔的後代,古代少數民族鮮卑族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候也有改姓“衛”的。衛姓從河南發祥地向外發展,有一支逐步遷移到河東郡,發展成為望族,因此衛姓郡望河東。按,周文王第九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稱“康叔”,後來轉封衛地,國都在殷商舊都朝歌。管理商朝的遺民。後來衛國又遷到今天的河南濮陽。衛國被秦所滅後,衛國貴族子孫便以國名“衛”為姓。因此,衛姓出於姬姓,起源於河南,望居河東郡(秦代初置。在今天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陳留郡(秦始皇置陳留縣,漢代改置陳留郡。在今天河南省開封地區)。

家譜文獻

山西衛氏家譜兩卷,(清)衛鶴鳴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江蘇南通崇川衛氏宗譜六卷,(清)衛於呂等修,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崇川一部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江蘇常熟衛氏家乘不分卷,著者待考,手寫本。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吳縣衛氏家乘不分卷,(清)衛顧民藏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修傳手抄本一冊。現收藏在美國。
江蘇崑山石浦衛族考不分卷,(明)葉盛修,明朝天順年間手抄本兩冊。現收藏在美國。
江蘇無錫錫山衛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清)衛湘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友順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安徽黃山衛氏家譜詳,(清)衛修竹續修,衛葆昌校,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收藏在日本美國。
安徽黃山衛氏家譜兩卷,(清)衛葆昌校,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收藏在日本、美國。
衛氏宗譜,(明)衛英輯,衛緒渙述修,清朝時期手抄本。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僅存三冊)。
衛氏家譜,(民國)衛國善、衛靖川纂修,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手抄本十二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錫山衛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清)衛湘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友順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衛氏家譜兩卷,(清)衛鶴嗚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字輩排行

山東文登衛氏字輩:“恩思紹前人志長昭青永世謀居心中繁茂慶千秋”。
山東棗陽衛氏字輩:“起瑞玉明廷百世紹文光修德應遠大作善自永昌”。
山東兗州衛氏字輩:“長忠廣世……”。
山東濟南衛氏字輩:“榮忠孝成憲”。
山東煙臺衛氏字輩:“文昌德茂廣遠澤長吉善餘慶繼世傳家”。
河南洛陽衛氏字輩:“天盡收聖文應萬大玉廷良鳳兆世德克廣延澤成”。
河南濟源衛氏字輩:“仁義禮智斯乃宗原同紀士守家學永傳”。
河南項城衛氏字輩:“雲延申懷國紹

湖北大冶衛氏字輩:“世士明良家國其昌茂衍才揚書學……”
湖北鄖陽衛氏字輩:“德朝廷慶大定……”
湖北棗陽衛氏字輩:“起瑞玉明廷百世紹文光修德應遠大作善自永昌”。
遼寧大連衛氏字輩:“世連德茂廣元澤長”。

遼寧本溪衛氏字輩:“士潮連萬事潤傳達啟瑞昌”。
安徽新衛衛氏字輩:“朝庭品任……”
安徽肥西衛氏字輩:“廣先功平志尤紅”。
黑龍江大慶衛氏字輩:“文昌德茂廣遠澤長吉善餘慶繼世傳家”。
衛氏一支字輩:“永有文全世時新志仕光朝廷興國正宗夏大榮昌”。

衛氏宗祠

衛氏大宗祠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距今388年。衛氏大宗祠在瀝滘副四約,是該鄉衛姓大宗祠。始建於明朝,清代重修。由頭門、牌樓、拜亭、中堂和後堂組成,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

相傳系春秋戰國衛國後裔,南宋時族人南遷到今海珠區瀝蟯,因為祖上有明嘉靖皇帝的外孫婿,才準許建造這氣派不凡的大宗祠。儀門上的“燕子斗拱”是皇親國戚才有資格建造的,現祠內明代紅砂岩石柱、柱礎、欄桿、瓦脊及石碑、長案等保存完好;清乾隆皇帝賜給當時衛氏103名壽星,高3.7米共12塊的巨型屏風也在展出。這是目前嶺南發現最大的屏風。大宗祠目前占地近2000平方米,但據宗祠管理委員會稱,原宗祠占地上萬平方米,現四周仍被工廠包圍,打開右側門,就是一家電渡廠的車間。

頭門面寬五間,進深兩間用三柱,前廊施三步梁。中柱明間設板門;後廊施三步梁,整個梁架遍施月梁,用駝峰、斗拱承檁;硬山頂,碌灰筒瓦,陶瓦當、滴水剪邊。正脊塑灰塑龍船脊。牌樓為四柱三門三樓,正樓為廡殿頂,次樓為歇山頂,檐下均施有五跳交手斗拱,做工精細。右次樓的部分斗拱已毀壞,屋頂碌灰筒瓦,砌灰塑龍船脊。正門施四扇門,已毀,尚存門栓斗;次門用紅色砂岩砌築。次樓兩側砌有水磨青磚牆,各開一券形門洞,檐下端砌疊澀牙磚,上碌筒瓦塑灰塑脊。拜亭為卷棚頂,與中堂連建一起,兩側有門,通向外間,中堂面寬五間為十三架梁前後四柱,梁架結構簡潔,硬山頂,碌灰筒瓦,正脊塑灰塑龍船脊。後堂面寬五間進深三間,硬山頂,碌灰筒瓦,陶瓦當、滴水剪邊,正脊塑灰塑龍船脊。
該建築於1993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衛氏大宗祠中堂,安放著12塊大型屏風。這組屏風是由乾隆皇帝御賜,用來表彰當時衛氏60歲以上老壽星的。屏風上下部的浮雕圖案十分精美。
衛氏大宗祠是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去年,各級政府、各界人士再投入190萬元資金,按照修舊如舊的辦法,對宗祠進行大規模修葺。歷時6個月,修葺工作正式完工。

歷史名人

衛青:字仲卿,另曰仲青。漢朝時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縣)人。西漢時期著名武將,率騎兵抗擊匈奴侵擾,他曾先後七征匈奴,屢建戰功,威震沙漠,拜為大
衛青衛青
將軍,封長平侯,是歷史上出身最低,功勞最大,官位最高的代表人物。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騎兵南侵上谷郡、今河北懷來)。漢武帝派遣四路軍馬同時出擊,衛青一路,率軍萬騎,直搗龍城(匈奴祭把祖先的地方),首戰成功,深得武帝賞識。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結大量兵力再次進犯漢朝上谷、漁陽,漢武帝派衛青率大軍進攻久為匈奴盤踞的河南地(今黃河河套地區)。衛青等人引軍北上,發動突襲,擊敗匈奴的牡羊王和樓煩王,收復了秦時蒙恬所辟的河南地,在這裡設定了朔方郡和九原郡,建築了朔方城,又從關東移民10多萬到此屯田戍邊。從此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長安的直接威脅,也建立起進行反擊匈奴的前沿基地。
衛宏:東漢時詩人,初從九江謝曼卿習《毛詩》,作《毛詩序》;後隨大司空杜林受《古文尚書》,作《訓旨》。曾集西漢雜事為《漢舊儀》四篇。
衛瓘:西晉書法家。字伯玉(220-291),河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曾任三國魏鎮東將軍,西晉時任司空、太保等職,惠帝時被賈后所殺。出身書法世家,父衛覬長於書法。衛瓘擅長隸書、章草,師承張芝書法傳統,自稱得張芝之筋,風格流便秀美。其章草筆畫去掉波勢,見出今草端倪。無墨跡傳世,北宋《淳化閣帖》收有他的刻帖《頓首州民帖》。
衛恆:西晉書法家。字巨山(?-291),河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衛瓘之子。曾任黃門侍郎,惠帝時與其父衛瓘一道為賈后所殺。出身書法世家,祖父衛覬、父親衛瓘均是書法名家,受家庭薰陶,自幼喜愛書法,能傳其家法,擅長草書、章草、隸及散隸等書體。無墨跡傳世,僅北宋《淳化閣帖》收有草書二行。著《四體書勢》,論述草、章草、隸、散隸四種書體的演變,並保存了一些書法史料。
衛鑠:字茂漪,西晉書法家。河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衛瓘之女。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世所共推,而他們究竟師承何人?卻不大有人注意,更很少有人知道。說來令人不敢置信,王氏父子的老師,竟然是一位出自衛家的女子。這位不大為人所知的才女,叫做衛鑠,後人尊稱為衛夫人。是東晉望族之一衛瓘的女兒,衛瓘在當時不但武功彪炳,而且寫得一手好草書。衛夫人家學淵博,她所寫的隸書與正書,更冠絕一時。曾有“粹玉壺之冰,爛瑤台之月,婉然芳樹,穆若清風”的時譽。《書斷》一書,也特別推崇她的字說:“衛夫人隸書尤善規矩”。有這樣好的老師,怪不得王氏父子的字會寫得那樣好了。
衛玠:字叔寶(285-312),小字虎,西晉河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衛瓘之孫。衛玠的死,至少有兩種說法,都見於《世說新語》。一種是上面這則記載。說是衛玠剛渡江南來,見大將軍王敦,因有謝鯤(幼輿)在坐,徹夜暢談,結果累得一病不起。另一種說法是,衛玠南渡後到豫章,然後到下都(東晉都城建康),因為人長得極其漂亮,名氣又大得嚇人,所以“觀者如堵牆”,大有狗仔隊圍攻的架式。由於不堪勞累,遂病而死。
衛涇:字清叔(1159-1226),初號拙齋居士,晚號西園居士,南宋初江蘇省崑山石浦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進士第一,為崑山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在朝廷為官,他曾向孝宗陳述不可苟安的政見。光宗初政,又請臥薪嘗膽,毋忘故土。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被派往使金,歸言金弱蒙強,“一弱國滅,一強敵生”,頗有政治家的遠見,後南宋果為蒙元所滅。累官至中書舍人、資政殿大學士、參知政事。後因排擠,出知潭州。68歲病重辭仕,未幾去世。理宗為輟朝一日,以示哀悼,特贈太師,追封秦國公,諡文節,又封吳郡開國公。
衛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周公旦把武庚所統治的殷朝遺民,封給康叔。定居 在黃河和淇水之間的商朝故都朝歌這個地方。周公旦擔心康叔年紀大小,不足以勝任,乃作《康浩》、《酒浩》、《梓材》以示告誡,所以到了他的封國,很快就能安撫其人民,人民也非常的歡悅。後周成王拔舉康叔為周司寇,賞賜寶貴的祭器給衛國,以彰顯他的美德。
衛大經:唐代蒲州解梁(山西省臨晉縣西南)人。因有學問而遠近聞名,不媚俗,經常閉門而謝絕與他人來往。他生來天資聰慧而有很高悟性,通曉天文曆象,對天宇間的玄奧也有很深的研究和探索。後來壽終正寢,葬於解梁郊外。唐開元年間發大水,姜師度奉皇帝之命開鑿無鹹河,用以灌溉鹽田。他拆除了很多房舍,剷平了很多墳丘,解梁的百姓都很不滿。等挖到衛先生墓前,在向地下挖土時,發現一塊石頭,刻字為銘,那是當年衛先生留下的話。他寫道:“姜師度,更移向南三五步。”修河工得此石後,便把這一情形稟報姜師度。姜師度對此事十分驚奇,他感嘆良久,對左右的僚屬們說:“衛先生真是奇才啊!”就立即命令修河工們改變河道走向,離開衛先生的墓地幾十步遠。
衛富益:宋末元初崇德人,祖籍華亭(今上晦市松扛),南宋著名學者。衛富益少有異質,識見高遠,讀書不務章句。嘗學於金履祥、許謙學《易》,深為業師所器重。祥興二年(1279年),張世傑兵敗崖山,陸秀夫負帝投海,南宋滅亡.富益聞訊,日夜悲泣,設壇以祭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詞極哀慘,觀者無不墜淚。從此決意不仕,隱居石人涇(今屠甸鎮),創白社書院講學。著有《四書考證》、《性理集義》、《易說》、《讀史篡要》、《耕讀怡情錄》等書傳世。卒後門有謚正節先生。
衛立煌:字俊如(1896年-1960年),安徽省合肥人,國民黨愛國將領,上將軍銜。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三師第九旅旅長。1943年冬,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於1945年1月收復畹町,同中國駐印軍會師,打通了中印公路。1948年1月任東北“剿總”總司令,所部在東北人民解放軍發動的遼瀋戰役中慘敗,被軟禁於南京。1949年初秘密去香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致電毛澤東祝賀。1955年3月回國,並發表“告台灣袍澤朋友書”。歷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委,民革第三、四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等職。被毛澤東稱譽為“有愛國心的國民黨軍政人員”。1960年1月病逝。

郡望堂號

1、郡望
據《廣韻》記載:周文王子康叔封於衛,後因氏焉。望出河東、陳留。
河東郡:秦置河東郡,治所現在山西省夏縣。治安邑,轄晉西南地區。東晉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濟蒲州鎮,按即劉裕滅後秦時)。隋唐為蒲州河東郡。隋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明並河東縣入蒲州。
陳留郡:秦始皇置陳留縣,漢代改置陳留郡。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南陳留城。此後,歷代均置。1957年併入開封縣。又西漢陳留郡,治陳留縣。北魏時治浚儀,隋唐為汴州陳留郡。

典故趣事

1、看殺衛玠
衛玠就是西晉書法家衛瓘的孫子,表字叔寶。這孩子自幼風神秀異,坐著羊車行在街上,洛陽居民傾城而出,夾道觀看小璧人。八王之亂的前期,衛瓘一家子遭到楚王司馬瑋的屠戮。幸好衛玠跟他的兄弟因病住在醫生家,保了小命。過兩天楚王瑋就垮台,衛家平了反。小小年紀就經歷了骨肉分離,陰陽永別的悲劇,使衛玠對世界有了個清醒冷靜的認識。八王之亂把西晉政權鬧得一塌糊塗,胡人勢力進入中原。天下大亂,衛玠費盡口舌說動母親南下。他兄弟不肯走,後來死在匈奴人手上。一家子跑到江夏,妻樂氏經不住旅途疲憊,死去。征南將軍山簡趕快來搶這個鑽石王老五,把愛女嫁給他。衛玠又往東行,來到了大將軍王敦鎮守的豫章。王敦見他一表人才,能說會道,很是器重。眼見王敦殺戮同族兄弟,衛玠感覺此人野心勃勃,久必生亂,不可依附。於是奔投東晉都城建業。建業的官員們久聞艷名,立即答應予以重任。江東人士聽說來了個大明星,人山人海地圍觀,擠得衛玠舉步艱難。這么一累,居然把美男子給累死了。這個典故就是“看殺衛玠”。所以我們的MM追星的時候都該斯文一點,小心把偶像給看死了。
衛玠一生,沒在政治上興風做浪,沒為中國文藝或科技的發展做貢獻,軍事方面更是碰也沒碰過。這么個人,居然在《晉書》上有傳記,可見“美男子”已經成為當時的一種文化現象。傳記里反反覆覆強調了兩點:一是俊美,二是會嚼舌頭。前後一串,倒是好適合作電視台節目主持人的。
關於衛玠的美,《晉書》里用詞有“明珠”,“玉潤”等等,他為人喜怒不表於形。總之是個面無表情的玉人。可這玉人特愛開口。爹媽怕他磨牙磨得太累影響身體健康,限制兒子說話。真叫人吃不消。我們有時得對著進不去的BBS唉聲嘆氣。一千多年前,衛玠也發出過同樣的嘆息。當時風氣,最盛行,手裡拿個麈尾,模樣悠雅地清談。剛開始時,“清談”主要談老莊之道,後來是天南海北亂侃,比如談人家的長相和行為(兩晉美男子多出名,也有這方面原因)。政治問題太敏感,最好避開。衛玠舌頭痒痒,一遇機會,定要冒兩句,聽眾個個驚嘆。清談高手王澄(小名平子)佩服得五體投地。人稱“衛玠談道,平子絕倒。”衛玠會說,腦瓜也明智。看得準形勢,懂得保身避禍。可惜身子太弱,一切白搭。偶以前以為現今是不會有MM選衛玠這號當丈夫的,作個初戀情人還差不多。後來在電視裡看了花澤類,同樣的體不勝衣,同樣冷漠而理智。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多餘的。

通用對聯

衛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自姬姓;望出陳留。——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商·周文王第九子受封后建立衛國,其後人以國為姓。下聯典指其郡望陳留,漢置,在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長平列爵;沫土分封。——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漢·衛青,抗擊匈奴有功,封長平侯。下聯典出“沫”為春秋時衛國地名,周初封衛國,後以國為姓。禮宗名世;易學傳家。——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出東漢·衛宏,初從九江謝曼卿習《毛詩》,作《毛詩序》;後隨大司空杜林受《古文尚書》,作《訓旨》。曾集西漢雜事為《漢舊儀》四篇。河東世澤;威烈家聲。——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漢·衛青,封長平侯,拜大將軍,卒謚烈。貞婦全義;夫人筆圖。——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東漢·衛宏,作《毛詩序》,折《柏舟》篇為衛世子共伯妻所作。下聯典指晉·衛夫人,工書法,師鍾繇,作《筆陣圖》。宣威西域;傳績京兆。——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漢·衛青七出擊匈奴事,威震絕域。望隆易聖;譽重璧人。——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唐·衛大經,專攻《周易》,世稱“易聖”。下聯典指晉·衛玠,風神秀異,有璧人之目。霜凝珠彩;玉映冰姿。——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出晉·衛玠,風神秀異。其舅嘗言:“珠玉在側,覺我形穢。”下聯典出衛玠之岳父名樂廣,有重名,時人稱“婦翁冰清,女婿玉潤。”
衛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兩青御外侮;七出立大功。——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漢·衛青七擊匈奴事。下聯典指明·衛青防倭十餘年有功,立祠以祀。
衛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綰侯望重拜太傅;將軍功高封長平。——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漢代建陵侯衛綰,以廉忠被景帝拜為河間王太傅。後官至丞相。下聯典指西漢名將衛青(公元前?-前106年),字仲青,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西南)人。武帝時,官至大將軍,封長平侯。元朔二年(前127年),率軍大敗匈奴,收復秦時河南地(今內蒙古自治區古河套一帶)。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與霍去病深入漠北,再次擊敗匈奴主力。他前後七次帶兵出擊匈奴,制止了匈奴貴族的掠奪,安定了北邊諸郡,解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正節嘗從履祥學;茂漪早作羲之師。——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宋代學者衛富益,崇德人。嘗學於金履祥、許謙。有《四書考證》、《性理集義》、《易說》、《讀史篡要》、《耕讀怡情錄》等書傳世。卒後門有謚正節先生。下聯典指東晉女書法家衛夫人,名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人。王羲之少時曾從她學書。
衛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詩詠柏舟,義全貞婦;圖成筆陣,傳自夫人。——佚名撰衛姓宗祠對聯上聯典指東漢·衛宏。下聯典指東晉·衛夫人。壯歲從軍,奇功至七出;髫齡操守,清節歷三朝。——佚名撰衛姓宗祠對聯上聯典指西漢名將衛青。下聯典自宋代參知政事衛涇的事典。衛涇,字清叔。淳熙中進士第一。開禧中封秦國公。

當代衛姓將軍

衛新根
衛新根(1945.12-——),山西省澤州縣山河鎮橫嶺村人。1965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專文化。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警察部隊交通指揮部參謀長。少將警銜。先後在內蒙古、寧夏、河北張家口服役,歷任戰士、班長、排長、通信參謀、作訓參謀、副股長、股長,1975年至1981年任團參謀長、副團長、團長。1990年北京亞運會召開期間,時任武警北京二總隊15支隊隊長,率部出色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警衛任務,榮立集體三等功。1998年4月,時任北京武警二總隊隊長,擔任國慶50周年武警受閱部隊前指總指揮。1999年7月,任武警交通指揮部參謀長。曾率部參加我市境內的晉陽、晉焦兩條高速公路的建設。先後6次立功受獎。被武警部隊評為優秀紀檢幹部。2000年8月被授予少將警銜。
衛殿斌
衛殿斌(1934.4.20-——),山西省晉城市周村鎮衛窯村人。1950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華北軍區獨立第21團炮連,任戰士、班長。1951年10月被挑選為海軍航空兵飛行員,入海軍第一航空學校學習飛行。1954年10月畢業。1955年8月調入作戰部隊。在此期間歷任教員、領航長,領航主任。1967年被評為“海軍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在北京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1968年任飛行大隊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1978年任團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1979年應朝鮮人民軍國防部的邀請,帶領專家組到朝鮮人民軍空軍幫助、指導。1983年任師政治委員。1984年任軍副政治委員。1990年任軍政治委員,後任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航空兵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自擔任領導以來,所領導的單位都被評為先進。榮獲“個人三等功”五次,“集體二等功”兩次,嘉獎多次。1994年退役。
1989年被授于海軍少將軍銜。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