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淵源
古老的邢姓來源有三,其中主要的兩支是黃帝後裔。
周公姬旦的後裔
邢姓,《左傳》上所記載的:“凡蔣、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說明得最為清楚,明白指出了他們是3000年前制禮作樂的周公的後代。當然,更是最值得自豪自傲的黃帝子孫。春秋時代的邢國在被衛國並滅之後,周公的這一支子孫紛紛“以國為氏”而姓了邢,有的安土重遷,仍然在家鄉過老日子,有的則不甘忍受亡國之恥,陸續出奔到其他各地,開創新的天地,所以,邢氏的先人是很早便從河北播遷到了別的地方的。
出自製禮作樂的周公姬旦的後裔。《元和姓纂·十五青》記載:“周公第四子封於邢,後為衛所滅,子孫以國為氏。”《通志·二六·二·以國為氏》記載:“邢氏,侯爵。周公之第四子,受封於邢。僖公二十五年,衛滅之,子孫以國為氏。”《古今姓氏書辨證·十五青》記載:“周公第四子靖淵,封為邢侯。其地廣平襄國縣是也。《春秋·僖二十五年》:衛文公滅邢。子孫以國為氏。齊大夫邢公。晉大夫邢伯、邢侯。勇士邢蒯,其後世為滁州全椒人。漢司空邢綏之後有文偉,相唐武宗。五代梁名州刺史益善。萬勝小將師遇。晉衛尉卿德昭。高麗廣評侍郎順。”這就是說,邢姓起源於周代,此支邢姓為周公姬旦之後裔,當然也是黃帝後裔,是用國名作為姓氏的。公元前11世紀,成王封周公姬旦第四子靖淵於邢(今河北省邢台市),建立邢國。公元前635年,邢國被衛所滅。周公姬旦的這一支子孫就用原來的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姓邢,最早的發源地就是現在河北省邢台市。邢台,秦朝時被置為信都縣,不久之後的楚霸王又將之改為襄國,並且據為“常山王”張耳的王郡。南北朝時,石勒又在此建立他的趙國,直到宋朝之時,才定名為邢台。
春秋時的晉國
出自春秋時的晉國。《姓考》記述:“晉大夫韓宣子之族食采於邢,後以為氏,望出河間”。邢邑在今河南溫縣東平皋故城,一說在今山西河津。晉國是姬姓諸侯國,晉國公族系源於姬姓,韓姓也是源於周文王姬昌的後裔唐叔虞,他們的子孫後來由於食采於邢而以地為氏,發展成為邢姓家族的另一支。所以,如果追根究底,這一支邢姓系周文王姬昌幼子唐叔虞之後,也是黃帝後裔。
儘管這兩支邢姓得姓的時間、地點不同,實際上就是血緣相同的一家人。第二支邢姓的發源地,就是《史記·秦本紀》所記載的“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夏,伐取邢丘”的“邢丘”之地,該地地位置已知即為今河南省溫縣東的平邢古城。
當周公的邢姓後裔陸續出現於春秋諸國,並逐漸鋒芒嶄露時,位於現在山西一帶的晉國,又出現了另一支以邢為姓的人,那就是《姓考》一書所記述的:“晉大夫韓宣子之族食采於邢,後以為氏,望出河間”。
少數民族改為邢姓
少數民族有的改為邢姓。北魏氐族人、清朝滿洲人、滿洲八旗性佳氏、黎族拉海氏、蒙古族等民族中均有改漢姓邢的。例如:
1.邢氏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旗分內尼堪姓》,本漢族姓氏,世居三塊石。其姓氏著名人物有:邢華源,尼堪,滿洲正黃旗包衣人,世居三塊石。
2.性佳氏見於《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姓氏,又作興嘉、興佳、邢佳,以地為氏。世居性佳、英額、馬察、貝渾山秦等地,后冠漢字姓邢。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鄂能,滿洲正黃旗人,世居貝昆沙秦,巴都禮同族。祖福瑚太祖時來歸,父松阿里國初從征陣亡。鄂能攻定州先登城,賜號巴圖魯,以軍功加世職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仕至奉天將軍。子赫英襲。
都貝,滿洲鑲紅旗人,世居性佳,以地為氏,從征明桂王陣亡,贈雲騎尉。
巴都禮,滿洲鑲藍旗人,世居性佳村,父剛格,太祖時同族人福瑚來歸。巴都禮屢從征伐,任佐領兼參領,累官都統、議政大臣,加世職騎都尉,無子,以從弟杭嘉襲。杭嘉子海都,護軍統領、三等輕車都尉。
字輩排行
邢氏一支字輩:“巧聯慧穎登富天長政和物阜寶康大運財氣盈門友玉則仙”。
發源地
邢姓的最早發源之地河北邢台縣,在歷史上可一直是大大有名。這個地方,在秦朝時被置為信都縣,不久之後楚霸王又將之改為襄國,並且成為“常山王”張耳的王都。南北朝時,石勒又在這個地方建立他的趙國,一直到宋朝之時,才定名為邢台,以迄於今。因此,邢台縣之地一直聲名響亮,來自該地的邢姓人,可以說是與有榮焉。
遷徙分布
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邢姓後裔分布於冀、魯、豫、陝、京、津、東北、粵等地。
公元前635年,建都於今河北邢台的邢國被衛國滅亡,邢姓子孫出奔他方。後衛又被晉國吞併,則邢姓子孫有落籍晉國者,此際齊有邢酈目貴,晉有邢蒯,表明邢姓已分布於今山西、河北、山東一帶。不久,源自晉國大夫韓宣子的邢姓開始在今河南溫縣出現,邢帶便是韓宣子裔孫。兩漢之際,見諸史冊之邢姓有邢元、邢說、邢紀、邢舉,還有東漢時任巨鹿太守的南陽宛(今河南省南陽)人邢穆。魏晉南北朝之際,邢姓名人大量湧現,高官不斷,僅入載《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者就達十五人,且多為河間莫阝(今河北省任丘)人,多父榮子貴,詩書傳家者,表明在此際,邢姓河間郡望已經形成。此期的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軍閥紛爭等導致社會激劇動盪,有少數邢姓子孫避居江南。隋唐之際,邢姓河間郡望依舊長盛不衰,興旺發達,播遷繁衍以北方鄰近區域為主,但南方一些地方,如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已有名載史冊之邢姓出現。北宋時,北方遼金等少數民族十分強悍,不斷侵擾今冀、晉北部,邢姓因仕宦或避亂徙居當時的首都開封及河南各地者甚多。靖康之恥後,趙構偏安江南、北方各地悉歸金人統治,邢姓避居江浙一帶,其中邢世材由青州(今山東省淄博)徙居會稽(今浙江省紹興),趙構之妻邢皇后的家族落籍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元代金後,北方邢姓發展平穩,而南方邢姓因避亂散居江南各地。明初,山西邢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陝西、北京、天津、東北等地。明中葉以後,邢姓有渡過台灣海峽赴台謀生者,此後至清鴉片戰爭後,因戍邊、流放、仕宦、謀生等原因,有邢姓在一些偏遠省份定居下來。如今,邢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北、河南等省為多,上述二省之邢姓約占全國漢族邢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
著名人物
古老而光輝的邢姓,名人載滿史書。如:三國時有邢貞,太常奉策;北齊有邢峙,國子助教;魏文帝時的邢庸,南北朝時的邢邵,唐乾天年間的邢濟,會昌年間的邢群,真是不勝枚舉。北宋有邢禺;明朝有邢獻之;清朝有邢謝;當代有邢西萍、邢崇智、邢兆棠、邢燕子,解放軍將領邢士第,哲學家邢賁思,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邢新會等。
邢巒:河間莫人,北魏官吏、學者。博覽書傳,有文才幹略。累官散騎常侍兼尚書。後因大敗仇池氐人楊紹先等其他戰功,升殿中尚書。
邢劭:河間鄚人,北齊官吏、文學家。十歲能屬文,少年聰慧,才思敏捷。官至國子祭酒、太常卿兼中書監。文章典麗,富於收藏。有《邢特進集》。其兄邢臧官至濮陽太守,清慎奉法,有令名。
邢杲:河間鄚(今屬河北省)人,北魏末青州流民起義首領。公元528年起義於北海(今山東省濰坊),自稱漢王,年號天統,擁眾十萬,威震各地。後被鎮壓。
邢顒:河間鄚人,字子昂,其性情高潔,時論稱“德行堂堂邢子昂”、“真雅士”,歷官侍中、尚書僕射、司隸校尉、徙太常等,並被曹氏父子賜封為“關內侯”。
邢群:唐會昌年間在任戶部員外郎處州刺史時,清正廉明,吏人畏之,百姓敬之,在其離任之日,百姓扶老攜幼含淚送別。
邢煥:開封祥符(今屬河南省)人,宋代大臣。其女為康王趙構之正妻。高宗即位後,封其女為皇后、其官曆任樞密都承旨,慶遠節度使。
邢昺:字叔明(932-1010年),宋代濟陰郡人。太宗時擢九經及第,累官金部郎中,至禮部尚書。真宗初,設翰林侍講學士,昺任此職,帝命昺坐講《春秋》於殿上,並參與校定三《禮》,三《傳》等。
邢寬:廬州府無為(今屬安徽省)人,明代官吏。永樂年間中狀元,本來孫曰恭第一,帝以“曰恭”乃“暴”,而邢寬為刑寬,故點為狀元。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講學士,署國子監事。
邢侗:字子願(1551-1612),臨邑(今屬山東省)人,明代書畫家。萬曆進士,官至陝西行省太僕卿。善畫能詩文,尤以書法著名。其字為海內所珍,與董其昌、朱萬鍾、張瑞圖並稱。有《來禽館集》。
邢澍:甘肅省階州人,清代官吏、史學家。乾隆五十五年進士。官至江西南安知府。好古博聞,精考碑版,工行楷。與孫星衍同撰《寰宇訪碑錄》,另有《關右經籍考》、《兩漢希姓錄》、《金石文字辨異》等。
邢居實:鄭州陽武(今屬河南省)人,北宋詩人。幼以奇童稱。八歲作《明妃引》,知名於世。年十六、七又以文章馳名。有《呻吟集》。
邢抱撲:應州(今山西省應縣)人,遼國大臣。歷官政事舍人、翰林學士、戶部尚書、翰林學士承旨等職,後拜參知政事,按察諸道守令。屢決滯獄,以平民冤。官終南院樞密使。其弟邢抱質,亦同朝任高官。
邢增捿:紹興府新昌(今屬浙江省)人,明代醫藥學家。屢試不第,棄儒學醫,處方多靈驗。有《醫案新法》、《本草輯要》、《傷寒指掌詳解》、《脈訣刪補》。
邢契莘:浙江省嵊縣(今峰州市)人,清宣統二年(1910年)考取清華第一期官費留學美國,入麻省理工大學選修造船造機系。
郡望堂號
1、郡望
河間郡:漢為河間國,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省獻縣)。北魏時置郡,治所在今河北省河間西南。
2、堂號
邢姓的主要堂號有:“河間堂”、“守雅堂”、“三禮堂”、“德行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