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姓

常姓

山東、江蘇為早期常姓發源地,此種發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於大江南北,據載,戰國時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區以及南方吳、楚等國,均有常姓。西漢有太原(今屬山西省)人常惠,曾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十餘年後返漢,官至右將軍,封長羅侯,其後又有數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顯赫。

基本信息

始祖

康叔。康叔為周武王少弟,因其封地為康邑,故人稱康叔封,亦稱康叔。周初,商紂之子武庚發動叛亂,後被鎮壓,康叔由此又受封原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並建立衛國(今沿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帶),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後遷帝丘(今河南省濮陽)。時諸侯有分封采邑之制,康叔有一子受封於衛國分封出來的一個采邑——常(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秦統一天下,衛國被滅,其後有人以邑為氏,稱為常姓,尊康叔為得姓始祖。

遷徙

常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七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九十五萬三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18%左右。

山東、江蘇為早期常姓發源地,此種發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於大江南北,據載,戰國時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區以及南方吳、楚等國,均有常姓。西漢有太原(今屬山西省)人常惠,曾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十餘年後返漢,官至右將軍,封長羅侯,其後又有數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顯赫。與此同時,常姓在起源地山東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漢末三國之際,“蜀之江原(今四川省崇慶縣東)常氏多顯者。”時有名人常播、常騫等。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南、甘肅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時,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常林,封高陽鄉侯,官拜光祿大夫,其後人多入朝為官,家族榮耀顯貴,在河內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孫常珍,攜家眷徙涼州(今屬甘肅省),後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隋唐時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和陝西新豐(今臨潼東北)兩地。新豐常姓職仕朝廷者多人,甚為顯赫。時有新豐人常袞徙居閩(今福建省)地,後人遂在閩、粵一帶繁衍,故閩、粵常姓多以新豐為宗,以常袞為開基祖。宋代因避真宗名諱,恆姓被迫改為常姓,這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遷徙足跡自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廣東一帶,後入雲南、貴州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遷周邊省份之人煙稀疏之地。清代常姓有入台,定居新加坡等地者。

今日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龍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常姓約占全國漢族常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分布

常姓發源於今山東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戰國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於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並已散居於大江南北。漢初有一支常姓遷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時,山東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漢末至三國時,常姓有一支遷入四川。魏晉南北朝時,有常姓遷入甘肅。隋唐時,新豐(今陝西臨潼)人常袞遷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於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並有常姓遷居福建、廣東,最後到達雲南、貴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廣布於我國大部分地區。清代以後,又有部分滿族人融入常姓。從歷代繁衍遷徙情況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東、河南、陝西、河北、甘肅分布最廣,江蘇、四川、浙江次之。

堂號

“知人堂”:唐朝常何,貞觀時為中郎將。太宗要百官上書議論國事,常何是武人,不會寫,只好請門客馬周代寫了三十多條。太宗看了很高興,表揚常何寫的好。常何不願偷功,就告訴太宗說:“我不識字,這是門客馬周代寫的。”太宗馬上封馬周為監察御史,並表揚常何知人,賜予綢緞三百匹。常姓又以“太原”為堂號。

家譜

家譜六卷,(民國)常仁道、常懷仁等纂,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豐縣常店鄉常婁村。

江西萬載大北門常氏族譜,(清)常德壽等纂修,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平原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二卷、第四卷、第六卷、卷末。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山西常氏宗譜一百五十卷,(民國)常贊春編,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鉛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山西省圖書館。

常氏宗譜,(民國)常贊春纂修,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鉛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長沙東藪常氏家讀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江蘇豐縣常氏山西太谷常氏家乘,(民國)常贊春等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鉛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山西夏縣常氏五房譜,(民國)常學光等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石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湖南長沙歐塘常氏六修家譜,首一卷,(民國)常孝魁修,常孝煥等纂,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江蘇泰興延令常氏宗譜八卷,(民國)常羨之等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三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有二部)。

字輩

山東梁山常姓字輩:孟冠明培振家生

山東臨淄常姓字輩:“衍緒兆承祖方訓書傳家”。

山東棗莊常氏字輩:“安大體尚正福星照天宏廣宗克開有起居首先登明茂慶德賢繼後振發成”。

山東泰安常氏字輩:“秀乃恆西佩”。

山東濱州常氏字輩:“自修旺海常仁克德慶恭嶺守”。

山東蒼山常氏字輩:“文友良敬升元學永士德安邦忠厚傳家勝遠智寶全金建國榮光愛山富茂延年”。

山東東營常氏字輩:“思(來)立芳(敘)曰西田”。

山東泗水常氏字輩:“守在慶振廣衍(業)曉(志)”。

山東冠縣常氏字輩:“孟安延萬保玉志”。

山東臨沂常氏字輩:“貫守興俊秀”。

山東新太常氏字輩:“乃恆希培炳”。

山東平陰常氏字輩:“孟春吉來玉正本慶元志”。

山東乳山常氏字輩:“永德乃大建”。

江蘇連雲港常氏字輩:“玉冬繼果安邦富”。

江蘇漣水常氏字輩:“開金立萬學”。

江蘇興化、大豐、無錫常氏字輩:“德山寶(保)桂春”。

江蘇南通常氏字輩:“玉延海廣”。

江蘇常氏一支字輩:“元光在尚兆”。

湖南長沙常家沖常氏字輩、湖南長沙歐塘常氏字輩:“鈞淑行師彥洪守希有允山式重大汝夢原惟通錡尹世文仲仁德仕開朝廷慶顯孝友承光本建傳宏敦培錫厚先聲克紹正學景崇”。

湖南長沙繆家塅常氏字輩:“鈞淑行師彥洪守希有允山式重大汝夢原惟通錡尹世文仲仁德仕開朝尊道立家振業修本建傳宏敦培錫厚先聲克紹正學景崇”。

湖南衡陽常氏字輩:“國泰啟家運,傳緒宏業新。”

湖南汨羅常氏字輩:“英華應運新”。

湖北監利常氏字輩:“德後超修倫紀啟軸”。

湖北荊門常氏字輩:“紀士克昌永成”。

湖北谷城常氏字輩:“宏意邦修基,宗發恆守以忠正。。。”。

河南鄭州常氏字輩:“(原定)尚思九三懷 國嘉夢中清 繼光傳世守 好學攀天成 大化崇鴻建明廷慶治平(新續)椿元景瑞兆 振安榮福慷 棟濱延楨惠 文博靖新棠”。

河南修武常氏字輩:“鳴士樹文隆廣”。

河南商丘常氏字輩:“子貫福明文”。

河南永城常氏輩份:“萬化德興智勇平等”。

河南開封常氏字輩:“如同照煥”。

安徽壽縣常氏字輩:“芳勛(志)傳永遠,宗(忠)支益盛昌; 修齊本誠正,多慶欲家祥”。

安徽鳳台常氏字輩:“大明金希開國”。

河北秦皇島常氏字輩:“兆繼開玉佩吉可星”。

常氏一支字輩:“宏開世序廣衍先傳希光令德思繼後賢忠美玉秀善積慶延敬修庭獻孝友由全”。

山東煙臺牟平常氏一支字輩:“文運建基,永傳宗德,貽謀克修,慶篤上國”。

四川南部常氏字輩:“永有萬國文明大邦,吉祥千秋賢旅思章”

山東滕州常氏一支字輩:家 玉 景 永 文 開 顯 耀

常(cháng)姓源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衛國康叔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所載,為西州時衛康叔支庶子孫。據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周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封。衛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少弟,衛國的始祖。所以,在史籍《新唐書·宰相世系》中記載:“常氏出自姬姓。衛康叔支

孫食采常邑,因以為氏。”後來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姬旦)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國。西周初期,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也跟著大

肆分封采邑。期間,衛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邑在常(今山東滕州)。衛國,於秦昭襄王贏則五十三年(公元前254年)淪為魏國的附庸,又於秦二世胡亥元年

(公元前209年)為秦國大軍所滅。

衛國滅亡後,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衛,也有以封邑為氏姓常者,史稱常氏正宗。同時,也不能排除殷商後裔有改姓衛或常的,是為山東常氏。該支常氏族人皆尊奉康叔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之後,相傳祖姓常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常氏當此出。”相傳,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以常為氏的古人相當多。相傳周族與商族的首領高辛氏次

妃為常儀,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在史籍《帝王紀》中說她是帝嚳之次妃,生帝摯。因古代“儀”與“娥”同聲通用,故後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

常儀占月附會而成。在史籍《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有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的記載,常先曾被黃帝任命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這是

見於史載最早的常氏。清朝學者張滿在《姓氏尋源》中記載:“黃帝使常儀占月,又有常先為大司空,常氏宜出於此。”

黃帝所居之軒轅丘,在今河南省新鄭市西北,帝嚳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師市,故中國最早的常氏出於河南。因此,常氏族人應該說在五千年前就有了,是為河南常氏。

源流三

自姬姓,為春秋時期吳國君主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春秋時期,吳王封其支庶子孫於常(今江蘇常州),其後以封邑名為氏,是為

江蘇常氏。另一支“常”姓出自戰國時吳國公族之後裔,也源於姬姓,即南宋學者羅泌撰著的《路史》中所記載的“吳後有常氏”。又據史籍《姓氏考略》所載:

“吳後有常氏”。

吳國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太伯(泰伯)和仲雍,建都於吳(今江蘇蘇州),但吳國公族後代何人何時因何而得為常氏,未見古籍記載,有待進一步考證。

源流四

於羋姓,出自贏姓恆氏族人因避北宋真宗趙恆之諱,屬於避諱改姓為氏。據南宋鄭樵撰寫的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古代“恆”、“常”二字通義。恆氏,本

是楚國公族恆思公之後,稱恆氏。到了宋朝時期,宋真宗名趙恆,恆氏族人因避皇帝名諱,改恆氏為常氏,此即南宋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所說的:“又有恆氏

避宋諱亦改為常”。

這一支常氏主要繁衍於今江蘇省東部沿海一帶。

源流五

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邑地常,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常,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個邑地名稱,但實際上非具體的行政單元,而是魯國南部邊境地區的一塊地方之

稱謂。在史籍《左傳》中記載:“常、許,魯南鄙、西鄙也。”在魯厘公(魯僖公)姬申執政時期(公元前659~前627年),致力於恢復魯國的大國權威,實

施了完全對外擴張的政策,包括對邾國、莒國、陳國、項國、齊國等一系列戰爭,其中有在周惠王姬閬十八年(魯厘公元年,公元前659年),魯厘公一即位就發

動的針對莒國的“驪之戰”,不但奪回了失去很久的許邑,還搶占了不少莒國的地盤。之後在周惠王二十一年(魯厘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又聯合齊國發動了

針對陳國戰爭,奪回了失去的常邑的一部分。在周襄王姬鄭十八年(魯厘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又聯合楚國對齊國開戰,取回了常邑的全部。之後,魯厘

公在常邑、許邑大動土木,修建宮殿。當時的魯國大夫公子奚斯寫了一首詩,頌美魯厘公恢復疆土、修建宮室的功德,這在典籍《詩經·大雅·魯頌·駉之什·閟

宮》中有詳細記載:“……及彼南夷,莫不率從。莫敢不諾,魯侯是若。天錫公純嘏,眉壽保魯。居常與許,復夏公之宇。魯侯燕喜,令妻壽母。宜大夫庶士,邦

國”。

在魯國常邑的軍民之中,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常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君主左右隨侍官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常伯、常任,是一種對常隨西周君主左右的大臣的稱謂。在典籍《尚書·立政》中記載:“王左右

常伯、常任:王親近左右,常所長事,謂三公也。”在後世,常伯、常任等成為皇帝近臣的泛稱,皆以此為榮耀。在漢、唐、宋歷朝,所有類如“侍中”的大臣,皆

稱常伯。例如在漢朝時期,在少府內負責掌管天子御輦、御服、御器的侍中官,就被稱作常伯。

在常伯、常任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稱為姓氏者,稱常伯氏、常任氏,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常氏。

源流七

於古教,出自遠古時期舜帝五典,屬於以傳統教義為氏。遠古時期舜帝執政時期,制定了五典,這就是後世詮釋的“五常”。常,就是典制的意思,在當時稱為

“倫”。在春秋晚期新興封建地主階級興起之時,孔子就極端強調這終“倫常”,將“仁、義、禮、智、信”定為五常之標。二者合一,就是董仲舒著名的“三綱五

常”理論,它是儒家學說中的一個核心內容,極端適應封建統治集團的需要,因此在封建社會中成為一直延續不絕、不可或缺的道德行為準則,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確

然起到了一定的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際關係的歷史作用。而且,至今現代社會中,其仍舊在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不可低估的作用。

戰國時期,在孔子的門徒弟子中,以及分裂為其家的儒教學派中,均有以“倫常”為姓氏者,或稱倫氏,或稱常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官吏常侍,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常侍,是秦、漢時期設定的一種官稱,全稱為“中常侍”,簡稱“常侍”。在東漢時期,中常侍通常由宦

官擔當。常侍的官秩起先為一千石,沒有定員限制,視帝王的需要而設,後將官秩增至“比兩千石”。專職負責侍從皇帝左右、從入內宮、贊導內眾之事、顧問應對

之事,為皇帝所有侍從中的親近之官。到了魏、晉時期,常侍被稱為”散騎常侍”,在隋、唐時期則稱作“內常侍”,均為皇帝左右的近侍之臣,具有忠心不二、學

識淵博,勤勞神武等特點。

在常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常氏。

源流九

於官位,出自西漢時期官吏常侍曹,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尚書,本文治之官的總領大夫之稱,在秦朝時期就基本確定了“尚書”之稱。由於文治政務繁複複雜,因

此在西漢時期,尚書之職分曹治事,其一稱“常侍曹尚書”,為漢武帝劉徹在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設定,歸由少府管轄,凡丞相、御史、公卿各官所掌文

書,均由常侍曹尚書來處理。由於文山書海浩淼,因此又在常侍曹尚書之下設定了侍郎、令史等下屬官位。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常侍

曹尚書”位“吏部曹尚書”,為六曹尚書之一,也成為後世歷代封建王朝六部制中“吏部尚書”之始。

在常侍曹尚書、常侍曹侍郎、常侍令史、吏部曹尚書、吏部尚書等的後裔子孫中,均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常氏。

源流十

於官位,出自東漢時期官吏常侍謁者,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常侍謁者,是東漢時期所設定的一種官職,任官者身手敏捷,長相威武雄壯,文武具備,專職掌管朝堂

威儀之事,兼最高政令的傳達等。在史籍《後漢書·百官志》中記載:“常侍謁者五人,比六百石。主殿上時節威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國君左右掌傳達等事的

近侍,已用“謁者”之稱。秦、漢時期屬郎中令(光祿勛)管轄,西漢時期定員七十人。到東漢時期,人員減半,以謁者僕射為主官;而常侍謁者僅有五人,分中宮

常侍謁者令一人、中宮常侍謁者四人,權力頗巨,直接聽從皇帝指令。

在常侍謁者令、常侍謁者的後裔子孫中,均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常氏。

源流十一

於官位,出自唐朝時期官吏常平署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常平署令,是唐朝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於太府寺之下設定的“常平署”中的官

位,長官稱“常平署令”,專職掌管平倉出納、平準糧、帛、鹽價格,如同今天的國家物價總局局長。常平署令的官秩為從七品上,之下設有副職屬員若干,分掌各

州之分屬常平署,官員稱常平署丞,相當於今天各省、市、自治區物價管理局的局長,不過官任在中央王朝,時常下巡檢視而已。

在常平署令、常平署丞的後裔子孫中,均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常氏。

源流十二

於官位,出自元朝時期官吏常和署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元朝時期,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在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於禮部儀鳳司之下設定

有“常和署”,專職掌管回族音樂家。常和署起初的名稱為“管勾司”,後改稱為“常和署”,長官稱常和署令,多由地位尊貴的穆斯林擔當,官秩為正九品,屬下

有常和署丞、常和署管勾、常和署教師等附屬官員。隨著伊斯蘭教徒的不斷增加,到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常和署令的官秩升為從六品。

在常和署令、常和署丞、常和署管勾、常和署教師等的後裔子孫中,均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漢化稱常氏,是為回族常氏的重要姓氏起源之一。

源流十三

出自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漕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aodan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常氏。

⑵.蒙古族常佳氏,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anggiya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常氏。

另外,蒙古族瑚佳氏,源於陳蒙古八旗部落的一支族人,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派駐丹東鳳凰城,屯墾於璦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後代多取漢姓為常氏,今主要聚居於遼寧省丹東市鳳城大堡蒙古族鎮。源

流十四

自回族,出自元朝時期撒馬耳汗人常志美,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常氏,據史籍《回回姓氏考》中記載:“金吉堂稱:常志美字蘊華,其先撒馬耳汗人……後至濟

寧,與當地常氏聯宗遂姓常。”在文獻《江蘇六合常氏譜序》中也記載:“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定遠,明永樂年間,祖泰雲,為都督總兵,因年老賜第江北養

老,為遷棠始祖。”

今北京牛街、花市等處的常氏回族皆自稱是明朝開國大將、開平王常遇春的後裔。

源流十五

出自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覺爾察氏,以地為氏,滿語為Giorca

Hala,世居長白山、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覺爾察(今遼寧新賓溫家窯)等地,另有清太祖佟·努爾哈赤祖父的兄長德世庫後裔,後被革退、系紫帶子

者,沿用祖名覺爾察為氏的。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常氏、趙氏、肇氏、孫氏、陳氏等。

⑵.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古孫部(吾古孫部、烏孫部),以部為氏。滿語為Usun

Hala,漢義“水”,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包括赫席赫、

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常氏、烏氏、吳氏、蘇氏、關氏、穆

氏、戴氏、柏氏、武氏等。

⑶.滿族周延氏,滿語為Joyan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常氏、周氏

名人

常惠

西漢太原人,武帝時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餘年始放還,後代替蘇武為典屬國,通曉西域情事,昭帝拜為光祿大夫,封長羅侯,官至右將軍。常惠之後又有數人封侯,太原常氏由此顯赫。班固所作的《漢書》也曾特別為他列傳。他為漢朝與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 大貢獻。

常璩

蜀郡江原人,東晉時史學家,曾在成漢任散騎常待等職,入晉後居建康(今江蘇省南京),所著《華陽國志》記述了遠古至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間的巴蜀史事。

常播

江原(今四川省崇慶縣東)人,漢末三國時名士,以孝著稱。

常騫

漢末三國時江原人,學識淵博,為人清尚,名噪一時。

常林

三國時魏國溫(今河南省溫縣)人,官至大司農,封高陽鄉侯,其後累世官宦。其後代歷魏晉南北朝,有多人入朝為官。

常善

北周高陽(今屬河北省)人,累有戰功,封永陽郡公,歷任刺史,政績卓然。

常景

北魏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封濮陽縣子,官終儀同三司。有才思,雅好文章,曾撰門下詔書凡四十卷,著述凡數百篇。

常爽

字仕明,北魏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不受禮命,後為宣威將軍,徙避涼州。少已深研五經百家,曾授門徒七百餘人。著有《六經略注》等。

常何

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是隋末唐初的一個重要人物。唐代貞觀時任中郎將,曾將賢臣馬周推薦於太宗。

常建

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唐代詩人,開元中進士第。大雨中,為盱眙尉。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淪於一尉,士論悲之。作品多五言,題材多山林、寺觀。後人輯其作為《常建集》。

常粲

唐代畫家。與常重胤父子二人均為長安人,道釋人物為二人擅長所在,善為上古衣冠。鹹通中路岩鎮蜀,頗加禮遇。有《孔子問禮》、《山陽七賢》等圖,並立釋迦、女媧、伏羲、神農、燧人等像傳於世。

常倫

字明卿(1492-1525),號樓居子,其先曲沃人,後徙居山西省沁水,明代散曲家。官至大理寺評事。作品有《常評事集》、《寫情集》等。

常慧倫

字明卿(1995-1999),號樓居子,其先曲沃人,後徙居山西省沁水,明代文曲家。官至大理寺評事。作品有《常事集》、《寫情》等。

常得志

京兆(今陝西省西安)人。博學善屬文,官至秦王記室。及王薨,過故宮,為五言詩,辭理悲壯,甚為時人所重。復為《兄弟論》,義理可稱。

常重胤

唐僖宗朝為翰林供奉。其父常粲,善畫人物、故實畫。重胤師範其父,亦善寫貌,其人物畫尤得其父傳神之法。唐末政治失軌,亂事四起,常重胤亦避難入蜀。當僖宗皇帝幸蜀,迴鑾之日,蜀民奏請重胤留寫御容於成都大聖慈寺。內外官屬,鹹謂其為南朝道釋人物畫之聖手張僧繇之後身。常重胤亦嘗寫文武臣僚真像於壁,毫髮不失,極得神采。又於寶曆寺畫請塔天王像,亦極為佳妙。貫休贊之曰:“貧道觀畫多矣,如吾子所畫,前無來人,後無繼者。”益州名畫錄列為妙品。唐張彥遠於宣宗朝所著之歷代名畫記,於論畫六法一篇中,申論謝赫人物畫之六法論,並標示人物畫須神氣與形似並重,形似為表現神氣之要素,須形神兼顧方能逼肖。其論說對唐代人物畫之影響頗鉅。常重胤之人物畫,今雖不存,僅見於著錄,然由著錄之記載,亦可想見其畫形似、神采兼備之貌。

常遇春

常遇春像常遇春像

字伯仁,安徽懷遠人,漢族,明代名將。臂長善射,勇力絕人。元末從劉聚

起事,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朱元璋,歷官總管府先鋒、都督、統軍大元帥、中翼大元帥。攻寧國,中流矢,裹創再戰。升行省都督馬步水軍大元帥。二十三年大敗陳友諒於康郎山,轉戰三日,縱火焚漢舟,湖水皆赤。次年進平章政事,率軍包圍武昌,逼降陳理。從攻張士誠,以奇兵出其後。論功封鄂國公。吳元年(1367年)與徐達興師北伐,為副將,兼太子少保。相繼取山東、河南、河北諸郡縣。洪武元年(1368年)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轉攻太原。二年與李文忠率師北征,攻克開平。師還病卒,追封開平王,謚忠武。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每稱他為“天下奇男子”。

常大淳

湖南衡陽人,清代道光進士。曾與徐繼畲一同籌辦防務,阻止英軍進犯浙江海口,任浙江巡撫時,整頓鹽務,奏免折漕、撥款賑災。後太平軍攻陷武昌時,投井自盡。

常志美

清代山東伊斯蘭教學者。其教義發展為中國伊斯蘭教寺院經堂教育中的山東學派。因其在伊斯蘭教傳播中所作的貢獻。

常連安

常連安常連安

相聲演員。原名常安(1899-1966),北京人,滿族。常連安說相聲活路較寬

,捧逗皆能,尤其擅長說單口相聲和唱太平歌詞。他與二蘑菇合說的相聲及他唱的太平歌詞,曾長時間在北京的電台播放,家喻戶曉。他和長子常寶堃、次子常寶霖、三子常寶霆、四子常寶華、五子常寶慶、六子常寶豐及其孫常貴田(常寶堃之子)等都說相聲,代有傳人,人稱“常氏相聲世家”。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常連安任天津市曲藝工作團團長,繼續致力於相聲的創作和表演。

常香玉

常香玉常香玉

豫劇女演員,工青衣、花旦。原名張妙玲,河南省鞏縣人。她在藝術上勤奮

好學,勇於革新,曾廣泛吸收京劇、評劇、秦腔、河南曲劇以及墜子、大鼓等藝術之長,以豐富自己的唱腔和表演,同時把風格不同的各種豫劇唱腔——豫東調、祥符調、沙河調等,融會於豫西調中,獨創新腔,成為豫劇中的一支主要流派。她的演唱熱情奔放,有剛有柔,揮灑自如;做功剛健清新,優美大方。代表劇目有《拷紅》、《白蛇傳》、《花木蘭》、《戰洪州》、《大祭樁》和現代戲《人歡馬叫》、《紅燈記》等,戲路寬廣。曾出席維也納世界人民和平大會。同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1956年,河南豫劇院成立,任院長。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當選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曾任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

常仁貴

作家,波陽縣人,擅長寫有關地域風情的文章,《饒河風》的作者之一。

常弘

1953年6月生,浙江臨海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85年東北林業大學 野生動物資源學院動物生態學和鳥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英語讀、聽、寫熟練。主講動 物生態學和實驗、鳥類學和實驗等課程。主攻研究動物生態學、鳥類學和生物地球化學。已 培養碩士生4名。發表論文20多篇,代表作有《黃毛鼠種群生態學》(專輯)、《珠江三角洲 稻田區黃毛鼠種群存活率的研究》、《鳥類學》、《生物地球化學》等。1991年獲省科技進 步三等獎;1992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994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常洪

男,1939年5月生,四川成都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1962年 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畜牧系。現任揚州大學教授兼南京農業大學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博 士生導師。以統計遺傳學方法在國內首先揭示山羊間性的遺傳基礎,以機率矩陣和果蠅模擬 試驗證明了家畜孟德性狀“多元測交”選種體制育種進度的兩項定律;提出地方畜禽品種遺 傳檢測的抽樣理論,在該領域首次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定量地解決了總體頻率抽樣估計值的 可靠性、精確度與樣本結構、規模之間關係的問題;首次系統分析了《五牛圖》的畜牧學價值,為中國黃牛的群體演化確認了新的文物學實證。其成果曾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個人獲“全國農業引進國外智力先進工作者”、“陝西省有 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等榮譽稱號。專著《黃牛育種》(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88)、 《家畜遺傳資源學綱要》(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中國家畜遺傳資源研究》(陝西人民 教育出版社,1998)。

常青

男,1939年8月生,江蘇省東台人。中共黨員。1961年東台衛校畢業,副 主任醫師,曾任江蘇省國營新曹農場醫院外科主任、副院長、支部書記、院長等職。1981 年至1985年主持的臨床科研“套式封閉治療毒蛇咬傷”獲江蘇省國營新曹農場科技成果二 等獎。1990—1994年主持的臨床科研“Roux—y消化道重建術”獲江蘇省農墾總公司科 技成果三等獎。1992—1998年主持的臨床科研“中西醫結合治療燒傷”科研內容基本完 成,科研論文已發表在《中華臨床醫學大典》上,並獲第一屆“華佗杯”論文大獎賽一等獎 ,1998年底申報評獎。出版專著與發表論文:擔任《中國華佗醫學》主編、《中華臨床醫 學新進展》〈3卷〉副主編、《現代脾臟外科》、《中國工礦醫學論文彙編》(6冊)、《誤 診誤治研究》等編委。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30多篇,與他人合作發表論文30多篇。從事 外科臨床工作30多年,擅長外科,熟悉骨科、五官科、婦產和等疾病診治,尤其對胃腸外科 、中西醫結合治療燒傷、毒蛇咬傷等積累了多年的臨床經驗,取得了滿意的效果。30多年施 行各類手術數萬例,取得非常滿意的效果,受到民眾的一致好評。被國家計生委、衛生部授 予先進個人,多次被農場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獲全國優秀論文10餘篇。兼任中國華 佗醫藥研究會會員、常務理事、高級研究員;中國誤診誤治研究會會員、特邀編輯等。

常蔭槐

常蔭槐(1876—1929.1.10)常蔭槐,字瀚勃,祖籍山東壽光,生於吉林梨樹。1901年奉天(今瀋陽)法政學堂第二期畢業。歷任黑龍江陸軍第一師軍法處長,代理督軍署軍法課長兼省長公署參議,奉軍赴陝剿匪總司令部軍事參議。易幟當日,與楊宇霆公開拒絕參加張學良等東北軍政長官與南京政府代表的合影,在公館拒不懸掛青天白日旗。1929年1月與楊宇霆同被張學良槍決。

常仁貴

作家,波陽縣人,擅長寫有關地域風情的文章,饒河風>> 的作者之一。

常楓

台灣資深演員。

常昊

中國著名的圍棋高手。

常隆慶

著名地質學家。

常富寧

ESPN球評。

常振明

中信泰富主席兼董事總經理。

常永祥

中國舉重運動員。

常勇翔

中國江西萍鄉學院廣播站播音員。

常乾坤

常乾坤常乾坤

常乾坤(1904-1973),山西省垣曲縣人。1925年入黃埔軍校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考入廣州航空學校,同年赴蘇聯入紅軍航空學校學習。畢業後任蘇聯紅軍獨立航

空隊準校領航員。1933年入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1938年回國。

抗日戰爭時期,任迪化(今烏魯木齊)新兵營航空理論教員,八路軍航空工程學校教務主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大隊長,延安軍事學院大隊長,軍委俄文學校編輯處處長,軍委總參謀部高級參謀。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校長,軍委航空局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兼訓練部部長,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兼空軍學院副院長、空軍工程學院院長和政治委員、空軍軍事科研部部長。是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73年5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69歲。

常勇

常勇(1915-——),山東省榮成市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八路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3軍3路8大隊任戰士、文書,八路軍山東遊擊第5支隊61團1營2連政治委員,第65團1營政治委員,1939年任八路軍山東縱隊5旅兵工廠政治委員,1940年任膠東軍區政治部組織科幹事,第5旅司令部政治教導員,第13團3營副政治教導員、政治教導員。1941年在戰鬥中負傷,後任5旅政治部直工科副科長,第5旅司令部作戰科科長,1943年任膠東軍區13團政治處副主任,膠東軍區直屬隊總支書記。1944年任東海軍分區後勤部政治委員,東海軍分區獨立團政治處副主任。1945年任膠東軍區警備4旅7團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膠東軍區警備第4旅7團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25師政治部副主任,第26師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戰軍第27軍79師副政治委員。參加了濰縣、濟南、淮海、渡江、淞滬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79師副政治委員,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第軍27軍79師副政治委員,參加了第二和第五次戰役。回國後,升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79師政治委員。1956年畢業於解放軍政治學院,任商丘步兵學校政治委員,隨同陳士榘到西北地區勘察地形,選核試驗靶場位置。1958年以商丘步兵學校一部分為基礎,組建核試驗基地,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核試驗部隊政治委員,核子彈基地勘探大隊政治委員,飛彈衛星基地勘探大隊大隊長兼政治委員,羅布泊核試驗基地政委,參與領導核試驗基地建設工作。1964年任西安軍事電信工程學院副政治委員。1967年初聶榮臻向中央呈送報告,提出了組建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建議,並於8月成立空間技術研究院籌備處。11月國防科委批准了由錢學森、常勇領導下的空間技術研究院籌備處提出的研究院編制方案,確定了研究院的任務以及各組成單位

的方向、任務、分工等。1970年任國防部五院政治委員,參與衛星研製的組織領導工作。1978年任國防科委政治部副主任、1980年任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

常玉清

常玉清(1905-1991),河南省商城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商城縣游擊隊分隊長,紅9軍第80團連長兼政治指導員,紅四方面軍第25軍75師223團營政治委員,第73師230團政治委員,紅15軍團第75師副師長、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長征中率部連續攻克河風橋、高家棚、草廟集、豆腐甸,到達陝北。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7團副團長,第344旅政治部副主任,新四軍第3師8旅副旅長,蘇北民兵指揮部總指揮,鹽阜軍分區副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野戰軍第10縱隊副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第12縱隊副司令員,華中軍區副參謀長兼後勤司令部司令員,蘇北軍區副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江蘇軍區第二副司令員,江蘇省軍區副司令員。1965年因病離職休養。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1年10月28日因病在鎮江市逝世,享年86歲。

常仲連

常仲連(1914-—2010),原名常光金,河南省孟縣人。1936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開國少將,沈空原副司令員常仲連開國少將,沈空原副司令員常仲連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西征時任紅1軍團1師1團班長,在一次戰鬥中曾抓獲一敵團長。西安事變後,任紅1軍團隨營學校第2分隊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軍政學校區隊長、副指導員。百團大戰時任冀中軍區南進支隊16團2營營長。1942年任冀魯豫軍區南進支隊21團團長,率部拔除日軍號稱“非炮莫攻”的清豐縣樓集據點。他擔任濮、滑、東、長地委副書記時,率部沒費一槍一彈,解除了500多人的反動武裝。1943年任冀中軍區南進支隊16團團長,在滑縣原莊攻堅戰中,夜間率部登上寨牆,因敵我犬牙交錯,他隻身闖入敵陣,冒充敵軍官,指揮敵軍就範,致使身負重傷。1944年隨部去延安,任教1旅2團團長,併入中央黨校學習。

解放戰爭時期,任太岳軍區第4軍分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參與指揮保衛濟孟沿岸橋頭堡戰鬥,率部參與收復沁陽、孟縣縣城。1947年任華北軍區8縱24旅副旅長。1948年他率部在同蒲鐵路附近與敵遭遇,他當機立斷命令部隊搶占要點,先敵開火,與23旅合圍殲敵13000人。太原戰役後,任第十八兵團補訓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川西軍區眉山軍分區司令員。1952年任空軍13師師長,1956年任防空軍3師師長。1958年任瀋陽軍區空軍高炮指揮部司令員,首創高射炮機動作戰法,在汕頭地區指揮部隊先後擊落敵機9架,擊傷38架。1961年參與指揮高炮部隊首次擊落台灣國民黨空軍P2V─7型低空電子偵察機一架。後任中共遼寧省委常委、人保組長,1970年任瀋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

常樹人

常樹人(1915-1984),山東省泰安市人。1924年考入縣立國小,1929年考入縣立師範講習所,1930年考入省立泰安第3中學,1932年考入濟南高中。1933年因經濟拮据,改考濟南無線電訓練班,結業後在齊河縣河務局任錄士。1934年任濰縣菸酒稅局會計主任、文牘主任。1935年被撤職後回濟南高中繼續讀書。1937年因組織學生運動,被警方拘禁,保釋回家。1938年攜槍參加徂徠山起義,參加八路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4支隊3中隊戰士、1團後勤處供給員,八路軍山東縱隊供給部糧秣科長,1942年任魯中軍區後勤處副處長,1945年任魯中軍區供給部副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3縱供給部部長,1946年任遼東軍區後勤部副部長、部長。1948年任東北野戰軍後勤部東線戰勤司令部參謀長、後勤部二分部部長,1949年任第四野戰軍特種兵後勤部部長。參加了臨江、遼瀋、平津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後勤部部長,1951年任海軍後勤部副部長,1956年入于海軍軍事學院學習,1958年畢業後任海軍後勤部副部長兼後勤部參謀長。1962年任海軍後勤部副部長。

1984年8月29日因病逝世,終年69歲。

常裕

常裕(1928-——),江蘇省靖江市人。1942年參加新四軍,1943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蘇中軍區連政治指導員,營副政治教導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蘇南軍區無錫總隊政治處組織股股長。參加了淮海、渡江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上海防空司令部協理員,空軍組織部科長,空軍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軍政治部主任,軍區空軍政治部副主任,蘭州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

1988年9月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

常萬全

常萬全(1949.01—),男,河南南陽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上將軍銜。渭南師範專科學校函授大專畢業。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司令部作訓處副處長、處長,140師參謀長、副師長,蘭州軍區司令部作戰部部長,陸軍第21軍61師師長,陸軍第47集團軍參謀長,國防大學戰役教研室主任,陸軍第47集團軍軍長,蘭州軍區參謀長,北京軍區參謀長,瀋陽軍區司令員,總裝備部部長。現任第十八屆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國防部部長。

常春恆

常春恆(?一1928)老生演員。河北寶坻人。光緒中年隨乃父梆子名武生常國泰由天津到上海,搭大觀茶園,拜沈韻秋為師,習武生。不久,即以蓋申童藝名初露頭角,以(蓮花湖)、‘花蝴蝶)、(四傑村)等劇的出色表演吸引大批觀眾,尤以在‘曾頭市)一劇中飾演史文恭而深受好評。<申報)1912年3月9日載><常春恆演(曾頭市)>文中稱,。常春恆演此劇尚愜人意,似勝於夏月潤、張桂軒輩”。民國6年(1917年)起始,常春恆由武生改演文武老生,先後與劉筱衡合作編演<封神榜>,與蓋叫天、鄭法樣、馮子和合作編演了<楚漢相爭>等連台本戲,在蓋叫天主演的<七擒孟獲)一劇中飾演馬岱,聲名鵲起。>

常春恆嗓音寬亮,扮相英偉,文武兼長.且又善於編演新戲。20年代初,他在傳統老戲(抱妝盒>、<天齊廟>等劇的基礎上,糅合進<呼家將)、(三俠五義)和(揚家將>小說中的某些故事情節,與劉永春、劉筱衡父子合作,由於振庭參加縮演了連台本戲(狸貓換太子)。常春恆在劇中前飾陳琳,後飾包拯,改變了以往京劇舞台上純粹由淨角扮演包公的規制。從而開創了京劇中由老生兼演包公的行當職能。該劇因故事情節曲折感人和演員們的成功表演而轟動一時。常春恆所在的天蟾舞台亦盈利倍增。一時間,大舞台、永安天韻樓等幾家戲園競相仿效.編演出劇情大同小異的(狸貓換太子),常春恆即因這個戲的創演聲譽日隆,與周信芳、劉筱衡、李桂春並稱為“海上劇壇四大金剛”。

民國14年(1925年),常春恆與于振庭合作編演(漢光武復國走南用),他在這部連台本戲中,先後扮演了姚期和劉秀兩個性格迥異的角色,演出期間,場場爆滿。爾後,他又編演了<梁武帝)、><隋煬帝看瓊花)等劇,在上海和蘇、杭等地演出,至受觀眾歡迎。民國16年(1927年),常春恆與劉筱衡一起脫離顧竹軒作老闆的天螬舞台,台股經營丹桂第一台,編演(開天闢地)等神話題材的連台本戲,聲譽日隆。>

民國17年(1928年)初,某日戲畢,猝逼暴徒狙擊,中彈身亡。當時滬上文藝界人士為其大出殯,民眾夾道送別,途為之塞。社會輿論(包括耿陽予倩、周信芳、郭坤泉等劇界同仁及顧竹軒的一些親信)說此系顧竹軒派人所為。國民黨政府曾為此逮捕顧竹軒訊問,後又釋放,不了了之。

(摘自上海京劇志)

郡望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西南)。秦時相當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北魏復為郡,相當今陽曲、交城、平遙、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平原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相當今山東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縣,大致為今山東西部地區。

江原郡:治所在今四川省崇慶縣一帶。後周時,江原郡廢。同時廢江原、晉樂而新置多融縣。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涉縣西南),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陽)。

武威郡: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省民勤東北)。元鼎後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移治姑臧(今甘肅省武威)。

堂號

知人堂。

金吉堂:源自常志美(約1610-1670),明末清國中國伊斯蘭教著名經師。一說生於1600年前後,卒於康熙(1662-1722)初年。字蘊華,經名穆罕穆德·伊本·哈基木,教內尊為常仙學、常巴巴(波斯語,德高望重之意)。回族。據傳原籍中亞,隨長輩來華經商,寄籍山東濟寧。7歲入私塾,11歲開始學阿拉伯 語、波斯語及伊斯蘭教經典等。及長,偕表兄李延齡前往南京,投胡登洲三傳弟子張少山門下,受教數年。學成之後,受聘於濟寧順河清真東大寺,設帳講學。因在宗教禮儀上反對連班禮拜,遭到部分穆斯林的反對,最後被迫辭職。後又集資興建一座規模更大的清真西大寺,與李延齡同堂講學,生徒日眾,聽經者有時多達數百人。他畢生從事經堂講學,當時有名的伊斯蘭教學者伍遵契、舍起靈、舍蘊善、馬伯良、馮通宇、米敬公等人,皆出其門下。他編著的波斯語法《亥瓦依·敏哈吉》,先後流傳中亞各地。

此外,常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太原堂”、“積善堂”、“受宜堂”、“學古堂”等。

祠聯

四言

三年化治;

一郡清風。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常姓歷史名人常應物的事跡。下聯典指北周永陽郡公常善,累有戰功,歷任刺史,頗有政績。

節齊蘇武;

名擅儒林。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太原人常惠,武帝時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扣十餘年。昭帝時官光祿大夫,本始年間為校尉,持節護烏孫兵打擊匈奴,回朝後封長羅侯。後代蘇武任典屬國,甘露年間官右將軍。下聯典指南北朝時溫縣人常爽,字仕明,少小聰敏,研讀遍及五經、百家。太武帝西征時,他任宣威將軍。曾在家鄉溫水旁置學館,授徒達七百餘人,執教嚴厲有方,當時人稱儒林先生。著有《六經略注》。

平原世澤;

賢臣家聲。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黃帝時的賢臣常先。

五言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唐·常建撰常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常建《破山寺後禪院》詩句聯。唐代詩人常建(708—?),長安(今屬陝西)人。開元進士,與王昌齡榜曾任盱眙尉。其詩多為五言,常以山林、寺觀為題材,也有部分塞詩。有《常建集》。

六言

御封濮陽縣子;

雅號儒林先生。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車騎將軍秘書監常景,字永昌,涼州人。有才思,雅好文章。受敕撰門下詔書凡四十卷。普泰初,除車騎將軍秘書監,封濮陽縣子。官終儀同三司。著述凡數篇。下聯典指後魏宣威將軍常爽,字仕明,徙居涼州。少聰敏,五經百家,多所研綜。太武西征,拜審理威將軍。嘗教授門徒七百餘人,嚴厲有方。時人號為儒林先生。著有《六經略注》。

七言

安民不為妻損節;

開平獨佐主興邦。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臨邛人常安民,字希古,熙寧年間進士,任成都教授,任職期滿後就住在京城裡。妻子孫氏,是宰相蔡確妻子的妹妹,但他與蔡確從不來往。後官至御史,紹聖初年,被哲宗召見時,他指出權相章敦、蔡京的過錯,因此被流放二十年。下聯典指明初名將常遇春,字伯仁,懷遠人,善射而有勇力。元末參加朱元璋起義軍,為前鋒渡江攻取採石,屢次出奇兵擊敗元軍。朱元璋消滅張士誠、北上滅元,都用他做副將軍,與大將徐達共同領兵,軍中號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右丞相,封鄂國公。洪武初年,與李文忠北上攻克開平,還師時病死,追封為開平王。

華陽國志德名遠;

開平武王恩威長。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晉史學家常璩,字道將,江原(今四川省崇慶)人。曾在成漢任散騎常侍等職,著有《華陽國志》等,為我國西南地區古史重要典籍。下聯典指明初名將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懷遠(今屬安徽省)人。元末參加朱元璋軍,為前鋒渡江取採石。元璋攻滅張士誠,北上滅元,都用他做副將軍,與大將軍徐達共同領兵。他自謂能以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號稱“常十萬”。洪武二年(1369年),與李文忠攻克開平(治今內蒙古正旌旗東閃電河北岸)。還師時暴病身死。謚忠武,追封開平王。

一生常繼開平志;

千里聲傳任俠名。

——田漢撰常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當代詩人、劇作家、戲劇活動家田漢(1898-1968),撰贈當代著名文藝家常任俠聯。

八言

開國將軍,平定天下;

創興學校,領袖閩中。

——佚名撰常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初名將常遇春。下聯典指唐代門下侍郎常兗,以清儉自賢。後貶潮州刺史。建中初為福建觀察使。始閩人未知學,兗為設鄉校教導之。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