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石油又稱原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化石燃料。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膠等的原料。
石油是具有特殊氣味、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是從地下深處或地表附近開採的有色可燃性油質液體礦物,一般地殼上層部分區域有石油儲存,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是賦存於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一種液態可燃有機礦產。石油及其產品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動力燃料與化工原料,且廣泛用於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故也被稱為“黑色金子”。
石油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紅、金黃、墨綠、黑、褐紅,甚至透明。石油顏色是由其膠質、瀝青質的含量決定的,含量越高,顏色則越深。石油的顏色越淺,油質越好,透明的石油可直接加在汽車油箱中代替汽油。不同的油田石油的成分和外貌區分很大。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石油工業一般用石油的出產地來區分,此外是石油的比重、黏度。
石油常用“桶”作為容量單位,即42加侖,折契約158.98升。因為各地出產的石油的密度不盡相同,所以1桶石油的重量也不盡相同。一般一噸石油大約有7桶。輕質油則為7.1-7.3桶不等。
石油在中東地區、波斯灣一帶有豐富的儲藏,而在俄羅斯、美國、中國、南美洲等地也有很大的儲量。由於石油是一種不可更新原料,許多人擔心石油用盡會對人類帶來的後果。
單位
1噸約等於7桶,如果油質較輕(稀)則1噸約等於7.2桶或7.3桶。美歐等國的加油站,通常用加侖做單位,我國的加油站則用升計價。
1桶=42加侖
1加侖=3.78543升
美制1加侖=3.785升
英制1加侖=4.546升
所以,1桶=158.99升
趨勢
由於壓裂技術等使得頁岩油氣產量的增加,在未來5年,北美將成為全球石油供應增長的主力,而多年來主導全球石油市場的歐佩克將面臨挑戰。
甚至,《中國石油鑽采專用設備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前瞻》預計美國在2020年貨超越沙特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油國,在2012至2018年間,北美石油平均日產量將增長390萬桶,占同期非歐佩克石油生產國新增產量部分的一半還多。與此同時,市場對歐佩克石油的需求將下降至3000萬桶/日,而這將是歐佩克產量的上限。
性質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在0.8 ~ 1.0 克/厘米3 之間,粘稠度的範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範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溶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顏色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紅、金黃、墨綠、黑、褐紅、甚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含的越高顏色越深。我國四川黃瓜山和華北大港油田有的井產無色石油,克拉瑪依石油呈褐至黑色,大慶、勝利、玉門石油均為黑色。無色石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原蘇聯巴庫、羅馬尼亞和印尼的蘇門答臘均有產出。無色石油的形成,可能同運移過程中,帶色的膠質和瀝青質被岩石吸附有關。但是不同程度的深色石油占絕對多數,幾乎遍布於世界各大含油氣盆地。
成分
石油的分子結構物質成分
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石油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天然氣是以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為主的各種氣體組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無色的易燃性混合氣體。在整個的石油系統中分工也是比較細的: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元素組成
石油主要是碳氫化合物。它由不同的碳氫化合物混合組成,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83%~87%)、氫(11%~14%),其餘為硫(0.06%~0.8%)、氮(0.02%~1.7%)、氧(0.08%~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銻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占95%~99%,各種烴類按其結構分為: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一般天然石油不含烯烴而二次加工產物中常含有數量不等的烯烴和炔烴。含硫、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在石油加工中應儘量除去。加工
隨著《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和《“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等政策的出台,我國加大了煉油領域的落後產能淘汰力度。下半年,我國仍將會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控制高耗能產業,淘汰落後產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石油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預計全年精鍊石油產品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為2000.5億元,同比增長19.7%,增速較上半年下降1.0個百分點。其中,3季度投資額約為600.4億元。
下半年,我國石油加工業經濟成長面臨著很多不確定和複雜因素,但仍可繼續保持平穩運行態勢,但增速有所放緩。預計全年精鍊石油產品製造業產品銷售收入將達到3.46萬億元,同比增長2.6%,增速較上半年下降0.4個百分點;利潤總額將保持較快增長,達到105.4億元。
3季度,隨著夏季用油高峰的到來,工業行業、人們日常生活等用油需求將有所回升,而且成品油價格的新形成機制使國內成品油價格變動更接近國際油價變化,企業能夠隨時靈活地調整生產計畫。預計3季度,精鍊石油產品製造業產品銷售收入實現環比增長,將達到8862.9億元;利潤總額將達到27.6億元。
煉製物
在煉油廠中,石油中的不同成分被分離。從原油中可以提煉出汽油、柴油、取暖用油、潤滑油等等產品。
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燃油和汽油,兩者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膠等的原料,故石油也稱原油。現代開採的石油88%被用作燃料,剩下的用作化工業的原材料。化學工業中的石油產品的原材料可以回溯到約300個基本化合物。今天90%的化合物是從石油和天然氣中獲得的,其中包括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等。
分布
原油的分布從總體上來看極端不平衡:從東西半球來看,約3/4的石油資源集中於東半球,西半球占1/4;從南北半球看,石油資源主要集中於北半球;從緯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緯20°-40°和50°-70°兩個緯度帶內。波斯灣及墨西哥灣兩大油區和北非油田均處於北緯20°-40°內,該帶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儲量;50°-70°緯度帶內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羅斯伏爾加及西伯利亞油田和阿拉斯加灣油區。約80%可以開採的石油儲藏位於中東,其中62.5%位於沙烏地阿拉伯(12.5%)、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伊拉克、卡達和科威特。非洲
非洲是近幾年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被譽為“第二個海灣地區”。2006年,非洲探明的原油總儲量為156.2億噸,主要分布於西非幾內亞灣地區和北非地區。專家預測,到2010年,非洲國家石油產量在世界石油總產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利比亞、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蘇丹排名非洲原油儲量前五位。奈及利亞是非洲地區第一大產油國。奈及利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埃及等5個國家的石油產量占非洲總產量的85%。
北美洲
北美洲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是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加拿大原油探明儲量為245.5億噸,居世界第二位。美國原油探明儲量為29.8億噸,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沿岸和加利福尼亞灣沿岸,以德克薩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最為著名,阿拉斯加州也是重要的石油產區。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產油國,但因消耗量過大,每年仍需進口大量石油。墨西哥原油探明儲量為16.9億噸,是西半球第三大傳統原油戰略儲備國,也是世界第六大產油國。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委內瑞拉、巴西和厄瓜多是該地區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2006年,委內瑞拉原油探明儲量為109.6億噸,居世界第七位。2006年,巴西原油探明儲量為16.1億噸,僅次於委內瑞拉。巴西東南部海域坎坡斯和桑托斯盆地的原油資源,是巴西原油儲量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厄瓜多位於南美洲大陸西北部,是中南美洲第三大產油國,境內石油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東部亞馬孫盆地,另外,在瓜亞斯省西部半島地區和瓜亞基爾灣也有少量油田分布。亞太地區
亞太地區原油探明儲量約為45.7億噸,也是世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原油探明儲量最豐富的國家,分別為32億噸、9億噸、6.8億噸和5億噸。中國和印度雖原油儲量豐富,但是每年仍需大量進口。
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和經濟的飛速發展,東南亞國家已經成為世界新興的石油生產國。印尼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最重要的產油國,越南也於2006年取代汶萊成為東南亞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馬來西亞近海的馬來盆地、沙撈越盆地和沙巴盆地是主要的原油分布區。
世界石油儲量比例圖中東波斯灣沿岸
中東海灣地區地處歐、亞、非三洲的樞紐位置,原油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世界油庫”。據美國《油氣雜誌》2006年最新的數據顯示,世界原油探明儲量為1804.9億噸。其中,中東地區的原油探明儲量為1012.7億噸,約占世界總儲量的2/3。在世界原油儲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東國家占了五位,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其中,沙烏地阿拉伯已探明的儲量為355.9億噸,居世界首位。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從先前的115.0億噸升至143.1億噸,躍居全球第二。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為186.7億噸,居世界第三位。歐洲及歐亞大陸
歐洲及歐亞大陸原油探明儲量為157.1億噸,約占世界總儲量的8%。其中,俄羅斯原油探明儲量為82.2億噸,居世界第八位,但俄羅斯是世界第一大產油國,2006年的石油產量為4.7億噸。中亞的哈薩克斯坦也是該地區原油儲量較為豐富的國家,已探明的儲量為41.1億噸。挪威、英國、丹麥是西歐已探明原油儲量最豐富的三個國家,分別為10.7億噸、5.3億噸和1.7億噸,其中挪威是世界第十大產油國。形成緣由
傳統認為,石油是從古代動物的屍體變化而來。想而易見,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不過,根據美國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所以,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
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範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這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誌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開發歷史
石油運輸古代
最早鑽油的是中國人,最早的油井是4世紀或者更早出現的。中國人使用固定在竹竿一端的鑽頭鑽井,其深度可達約一千米。他們焚燒石油來蒸發鹽滷制食鹽。10世紀時他們使用竹竿做的管道來連線油井和鹽井。古代波斯的石板紀錄似乎說明波斯上層社會使用石油作為藥物和照明。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以“石油”命名是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因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起始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8世紀新建的巴格達的街道上鋪有從當地附近的自然露天油礦獲得的瀝青。
9世紀亞塞拜然巴庫的油田用來生產輕石油。
10世紀地理學家阿布·哈桑·阿里·麥斯歐迪和13世紀馬可·波羅曾描述過巴庫的油田。他們說這些油田每日可以開採數百船石油。
現代
現代石油歷史始於1846年,當時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區的亞布拉罕·季斯納發明了從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
1852年波蘭人依格納茨·盧卡西維茨(Ignacy Łukasiewicz)發明了使用更易獲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次年波蘭南部克洛斯諾附近開闢了第一座現代的油礦。這些發明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開來了。
1861年在巴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煉油廠(後來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就是德蘇為奪取巴庫油田而開戰的),當時巴庫出產世界上90%的石油。
19世紀石油工業的發展緩慢,提煉的石油主要是用來作為油燈的燃料。20世紀初隨著內燃機的發明情況驟變,至今為止石油是最重要的內燃機燃料。
1910年在加拿大(尤其是在艾伯塔)、荷屬東印度、波斯、秘魯、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發現了新的油田。這些油田全部被工業化開發。美國在德克薩斯州、俄克拉何馬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油田被發現,導致“淘金熱”一般的形勢。
當代約80%可以開採的石油儲藏位於中東,其中62.5%位於沙烏地阿拉伯,12.5%來自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伊拉克、卡達和科威特。
歷程
早在公元前10世紀之前,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印度等文明古國已經採集天然瀝青,用於建築、防腐、粘合、裝飾、製藥,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滲出石油的數量。楔形文字中也有關於在死海沿岸採集天然石油的記載。“它粘結起傑里科和巴比倫的高牆,諾亞方舟和摩西的筐簍可能按當時的習慣用瀝青砌縫防水”。
公元5世紀,在波斯帝國的首都蘇薩(Susa)附近出現了人類用手工挖成的石油井。最早把石油用於戰爭也在中東。《石油、金錢、權力》一書中說,荷馬的名著《伊里亞特》中敘述了“特洛伊人不停地將火投上快船,那船登時升起難以撲滅的火焰”。當波斯國王塞琉斯準備奪取巴比倫時,有人提醒他巴比倫人有可能進行巷戰。塞琉斯說可以用火攻。“我們有許多瀝青和碎麻,可以很快把火引向四處,那些在房頂上的人要么迅速離開,要么被火吞噬。”
公元7世紀,拜占庭人用原油和石灰混合,點燃後用弓箭遠射,或用手投擲,以攻擊敵人的船隻。亞塞拜然的巴庫地區有豐富的油苗和氣苗。這裡的居民很早就從油苗處採集原油作為燃料,也用於醫治駱駝的皮膚病。1937年,這裡有52個人工挖的採油坑,1827年增加到82個,不過產量很小。
歐洲從德國的巴伐利亞、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和波河河谷,到波蘭的加利西亞、羅馬尼亞,中世紀以來,人們就有關於石油從地面滲出的記載。並且把原油當作“萬能藥”。加利西亞、羅馬尼亞等地的農民,早就挖井採油。最早從原油中提煉出煤油用作照明的不是美國人,而是歐洲人。19世紀40-50年代,利沃夫的一位藥劑師在一位鐵匠幫助下,做出了煤油燈。1854年,燈用煤油已經成為維也納市場上的商品。1859年,歐洲開採了36000桶原油,主要產自加利西亞和羅馬尼亞。
中國宋朝的的沈括在書中讀到過“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這句話,覺得很奇怪,“水”怎么可能燃燒呢?他決定進行實地考察。考察中,沈括髮現了一種褐色液體,當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燒火做飯,點燈和取暖。沈括弄清楚這種液體的性質和用途,給它取了一個新名字,叫石油。並動員老百姓推廣使用,從而減少砍伐樹木。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記》中寫道:“鄜、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甚黑……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沈括髮現了石油,並且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是非常難得的。
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東漢的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漢書》中記載了“高奴
有洧水可燃”。高奴在陝西延長附近,洧水是延河的支流。“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見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這裡的“肥”就是指的石油。到公元863年前後,唐朝段成武的《酉陽雜俎》記載了“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水上,如漆,采以燃燈,極明”。西晉《博物志》(成書於267年)、《水經注》都記載了“甘肅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後黑,如凝膏,燃極明,與膏無異,膏與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謂之石漆”。
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首次把這種天然礦物稱為“石油”,指出“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他試著用原油燃燒生成的煤煙制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沈括並且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他已經預見石油將來大有用途。
到了元朝,《元一統志》記述“延長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拾斤,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癬,歲納壹佰壹拾斤。又延川縣西北八十里永平村有一井,歲納四百斤,入路之延豐庫”。還說,“石油,在宜君縣西二十里姚曲村石井中,汲水澄而取之,氣雖臭而味可療駝馬羊牛疥癬。”說明約800年前,陝北已經正式手工挖井採油,其用途已擴大到治療牲畜皮膚病,而且由官方收購入庫。
採制過程
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採、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煉製”。
勘探
開採石油的第一關是勘探油田。石油地質學家使用重力儀、磁力儀等儀器來尋找新的石油儲藏。地表附近的石油可以使用露天開採的方式開採。不過今天除少數非常偏遠地區的礦藏外,這樣的石油儲藏已經幾乎全部耗盡了。加拿大艾伯塔的阿薩巴斯卡油砂還有這樣的露天石油礦。
海上作業開採
在石油開採初期少數地方也曾有過打礦井進行地下開採的礦場。埋藏比較深的油田需要使用鑽井才能開採。海底下的油礦需要使用石油平台來鑽和開採。為了將鑽頭鑽下來的碎屑以及潤滑和冷卻液運輸出鑽孔,鑽柱和鑽頭是中空的。在鑽井時使用的鑽柱越來越長,鑽柱可以使用螺鏇連線在一起。鑽柱的端頭是鑽頭。大多數今天使用的鑽頭由三個相互之間成直角的、帶齒的鑽盤組成。在鑽堅硬岩石是鑽頭上也可以配有金剛石。不過有些鑽頭也有其它的形狀。一般鑽頭和鑽柱由地上的驅動機構來鏇轉,鑽頭的直徑比鑽柱要大,這樣鑽柱周圍形成一個空洞,在鑽頭的後面使用鋼管來防止鑽孔的壁塌落。鑽井液由中空的鑽柱被高壓送到鑽頭。鑽井泥漿則被這個高壓通過鑽孔送回地面。鑽井液必須具有高密度和高粘度。有些鑽頭使用鑽井液來驅動鑽頭,其優點是只有鑽頭,而不必整個鑽柱被鏇轉。為了操作非常長的鑽柱在鑽孔的上方一般建立一個鑽井架。在必要的情況下,工程師也可以使用定向鑽井的技術繞彎鑽井。這樣可以繞過被居住的、地質上複雜的、受保護的或者被軍事使用的地面來從側面開採一個油田。地殼深處的石油受到上面底層以及可能伴隨出現的天然氣的壓擠,它又比周圍的水和岩石輕,因此在鑽頭觸及含油層時它往往會被壓力擠壓噴射出來。為了防止這個噴射,現代的鑽機在鑽柱的上端都有一個特殊的裝置來防止噴井。一般來說剛剛開採的油田的油壓足夠高可以自己噴射到地面。隨著石油被開採,其油壓不斷降低,後來就需要使用一個從地面通過鑽柱驅動的泵來抽油。通過向油井內壓水或天然氣可以提高開採的油量。通過壓入酸來溶解部分岩石(比如碳酸鹽)可以提高含油層岩石的滲透性。隨著開採時間的延長抽上來的液體中水的成分越來越大,後來水的成分大於油的成分,有些礦井中水的成分占90%以上。
通過上述手段,按照當地的情況不同,一個油田中20%至50%的含油可以被開採出來,剩下的油則無法從含油的岩石中分解出來。不過通過以下手段可以再提高能夠被開採的石油的量:
1、通過壓入沸水或高溫水蒸汽,甚至通過燃燒部分地下的石油
2、壓入氮氣
3、壓入二氧化碳來降低石油的黏度
4、壓入輕汽油來降低石油的黏度
5、壓入能夠將油從岩石中分解出來的有機物的水溶液
6、壓入改善油與水之間的表面張力的物質(清潔劑)的水溶液來使油從岩石中分解出來。
7、這些手段可以結合使用。雖然如此依然有相當大量的油無法被開採。水下的油田的開採最困難。要開採水下的油田要使用浮動的石油平台。在這裡定向鑽井的技術使用得最多,使用這個技術可以擴大平台的開採面積。
油品精製
各裝置生產的油品一般還不能直接作為商品,為滿足商品要求,除需進行調合、添加添加劑外,往往還需要進一步精製,除去雜質,改善性能以滿足實際要求。常見的雜質有含硫、氮、氧的化合物,以及混在油中的蠟和膠質等不理想成分。它們使油品有臭味,色澤深,腐蝕機械設備,不易保存。除去雜質常用的方法有酸鹼精製、脫臭、加氫、溶劑精製、白土精製、脫蠟等。例如生產潤滑油的基本過程實質上是除去原料油中的不理想組分,主要是膠質、瀝青質和含硫、氮、氧的化合物以及蠟、多環芳香烴,這些組分主要影響粘度、安定性、色澤。方法有溶劑精製、脫蠟和脫瀝青、加氫和白土精製。
酸精製是用硫酸處理油品,可除去某些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膠質。鹼精製是用燒鹼水溶液處理油品,如汽油、柴油、潤滑油,可除去含氧化合物和硫化物,並可除去酸精製時殘留的硫酸。酸精製與鹼精製常聯合套用,故稱酸鹼精製。
脫臭是針對含硫高的原油製成的汽、煤、柴油,因含硫醇而產生惡臭。硫醇含量高時會引起油品生膠質,不易保存。可採用催化劑存在下,先用鹼液處理,再用空氣氧化。
加氫是在催化劑存在下,於300~425℃、1.5兆帕壓力下加氫,可除去含硫、氮、氧的化合物和金屬雜質,改進油品的儲存性能和腐蝕性、燃燒性,可用於各種油品。
脫蠟主要用於精製航空煤油、柴油等。油中含蠟,在低溫下形成蠟的結晶,影響流動性能,並易於堵塞管道。脫蠟對航空用油十分重要。脫蠟可用分子篩吸附。潤滑油的精製有時需要脫蠟。
白土精製一般放在精製工序的最後, 用白土(主要由二氧化矽和三氧化二鋁組成)吸附有害的物質。
溶劑精製是利用溶劑對不同組分的溶解度不同達到精製的目的,為絕大多數的潤滑油生產過程所採用。常用溶劑有糠醛和苯酚。生產過程與重整裝置的芳香烴抽提相似。潤滑油的精製常採用溶劑精製脫除不理想成分,以改善組成和顏色。
溶劑脫蠟是除去潤滑油原料中易在低溫下產生結晶的組分,主要指石蠟,脫蠟採用冷結晶法,為克服低溫下粘度過大,石蠟結晶太小不便過濾,常加入對蠟無溶解作用的混合溶劑,如甲苯-甲基乙基酮,故脫蠟常稱為酮苯脫蠟。
石油產品
石油經過加工提煉,可以得到的產品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燃料
石油燃料是用量最大的油品。按其用途和使用範圍可以分為如下五種:1.點燃式發動機燃料有航空汽油,車用汽油等。
2.噴氣式發動機燃料(噴氣燃料)有航空煤油。
3.壓燃式發動機燃料(柴油機燃料)有高速、中速、低速柴油。
4.液化石油氣燃料即液態烴。
5.鍋爐燃料有爐用燃料油和船舶用燃料油。
潤滑油和潤滑脂
潤滑油和潤滑脂被用來減少機件之間的摩擦,保護機件以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並節省動力。它們的數量只占全部石油產品的5%左右,但其品種繁多。瀝青和石油焦
它們是從生產燃料和潤滑油時進一步加工得來的,其產量約為所加工原油的百分之幾。溶劑和石油化工
後者是有機合成工業的重要基本原料和中間體。市場
由於市場預期國際原油供應充足,美國原油庫存將持續增加,國際油價14日繼續走低。
美國能源情報署15日將發布截至5月10日的上周美國商業原油庫存數據,市場預計或將增加45萬桶至達到3.96億桶。原油庫存上升令市場擔憂原油供應充足,美國對石油需求減弱。美國是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費國。
另外,國際能源機構發布報告,預計未來5年北美地區石油產量將大幅增長,也壓低了油價。報告指出,隨著技術的提高,北美石油供應的大幅增長將對全球原油市場生產深遠的影響,好訊息將緩解過去幾年市場供需關係緊張的局勢。
截至當日收盤,紐約商品交易所6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下跌0.96美元,收於每桶94.21美元,跌幅為1%。6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下跌0.22美元,收於每桶102.6美元,跌幅為0.21%。
未來政策
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是關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社會全面發展,發展離不開經濟發展做後盾。石油工業是經濟發展的血液,但是,石油屬於不可再生資源,因此,發展石油工業必須落實科學發展觀,走資源節約型之路。作為國家經濟支柱型企業的中國石油集團,要把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偉大工程,落實到自己工作的實處,最重要的是用什麼樣的發展觀來發展我們的石油工業。中國石油集團要承擔起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歷史責任,就必須走科學發展之路。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採、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煉製”。“石油勘探”有許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終要靠鑽井來證實。一個國家在鑽井技術上的進步程度,往往反映了這個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狀況,因此,有的國家競相宣布本國鑽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們在石油工業發展上邁出了最早的一步。“油田開發”指的是用鑽井的辦法證實了油氣的分布範圍,並且油井可以投入生產而形成一定生產規模。從這個意義上說,1821年四川富順縣自流井氣田的開發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氣田。“油氣集輸”技術也隨著油氣的開發應運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氣田採用當地盛產的竹子為原料,去節打通,外用麻布纏繞塗以桐油,連線成“輸氣管道”,總長二、三百里,在當時的自流井地區,綿延交織的管線翻越丘陵,穿過溝澗,形成輸氣網路,使天然氣的套用從井的附近延伸到遠距離的鹽灶,推動了氣田的開發,使當時的天然氣達到年產7000多萬立方米。
價格因素
油價與全球巨觀經濟狀態息息相關,因此油價是一個關鍵性價格。一般地,油價是指以下三種不同的價格:現貨價格,紐約商品交易所上在俄克拉何馬州庫欣的供貨價格,國際石油交易所上的薩洛姆供貨價格。
不同石油根據其比重、含硫量和產地的價格可以非常不同。國際石油交易所稱65%交易的石油的價格低於該交易所提供的北海布倫特原油標價。大多數石油不是在市場上買賣的,而是在櫃檯買賣的基礎上進行交易的,其價格一般是參考一個定價機構如普氏公司給出的價格定的。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標價對市場分析非常重要,它試圖通過提高或較少生產量來使得油價保持在一個上限和一個下限之間。其標價包括輕油和重油。從2005年6月15日開始,石油輸出國組織使用以下原油的平均價格:
石油輸出國組織通過控制開採量保持在一定的程度上控制油價,使得一些油田(比如北海的油田)得以開採。20世紀90年代,由於油價低使得在石油工業的投資非常低,但勘探新的油田的價格非常高,從而導致本世紀初油價飛漲時,石油輸出國組織卻沒有任何擴大開採量的餘地來保持油價的穩定。
金融衍生品
由於許多企業依靠石油,因此它的價格對股票價格影響很大。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石油本身也是投機生意的目標。
世界上常用的參考原油為:
1、北海布倫特原油由北海東設得蘭盆地中的15個油田的原油組成。開採出來的油首先運輸到設得蘭群島的薩洛姆石油終端。歐洲、非洲和中東運往西方的原油均按照北海布倫特原油標價,因此它是一個重要的價格標數。
2、西德州輕質原油包括所有北美洲的原油
3、杜拜,用作輸往亞洲-太平洋地區的中東原油的價格標數
4、TAPIS(來自馬來西亞,用來作為遠東輕原油的參考標準)
5、MINAS(來自印度尼西亞,用來作為遠東重原油的參考標準)
一些經濟學家稱高油價對全球經濟成長有負影響。雖然高油價一般認為是經濟成長導致的,但事實說明兩者之間的關係是非常不穩定的。
儲量
各個不同的來源對世界上的石油儲藏量的估計各不相同。2004年艾克森美孚估計世界的總儲藏量為1.26兆(萬億)桶(1717億噸),英國石油公司的估計為1.148兆桶(1566億噸)。《科學》甚至估計世界總儲藏量為3兆桶。今天已經確定的和使用目前的技術能夠經濟地開採的儲藏量近年來甚至有所上漲,2004年的數據是目前最高的。由於每年的開採和勘探工作的不足,中東、東亞和南美洲的儲藏量有所下降,同時非洲和歐洲的儲藏量有所上升。有人預言今天的世界儲藏量還僅夠用50年。但由於過去就已經有過類似的預言,而且這個預言從未實現,這個數據也被人戲稱為“石油常數”。
2003年最大的石油儲藏位於沙烏地阿拉伯(2627億桶)、伊朗(1307億桶)和伊拉克(1150億桶),其後為阿聯、科威特和委內瑞拉。批評者懷疑這些數據,他們指出出於政治原因許多國家篡改它們的數據,此外許多國家雖然每年開採大量原油,但其數據始終不變,這說明這些數據已經陳舊了。能源使用
備用儲藏
有些專家認為21世紀初人類將到達哈伯特頂點,這時開採量將達到頂峰,此後開採量無法繼續提高,由於供給無法滿足需求,油價將高漲。因此許多國家備有短期的儲藏來防止短期供不應求導致的危機。歐洲聯盟的國家必須擁有足夠90天的備用儲藏。最大的開採國
資料來源:美國政府能源統計。以下排表按照2004年開採量排列:沙烏地阿拉伯 | 1037萬桶每日 |
俄羅斯 | 927萬桶每日 |
美國 | 869萬桶每日 |
伊朗 | 409萬桶每日 |
墨西哥 | 383萬桶每日 |
中國 | 362萬桶每日 |
挪威 | 318萬桶每日 |
加拿大 | 314萬桶每日 |
委內瑞拉 | 286萬桶每日 |
阿聯 | 276萬桶每日 |
科威特 | 251萬桶每日 |
奈及利亞 | 251萬桶每日 |
英國 | 208萬桶每日 |
伊拉克 | 203萬桶每日 |
石油危機
1956年,美國地質物理學家金·哈伯特(M.KingHubbert)提出石油產出峰值理論,精確預測美國的石油產出峰值將在1965年到1970年間出現。這個理論成功預測出油田和油帶數量會在之後不斷減少。石油生產出現峰值理論主要關注的是供求問題,認為以後石油需求量將超過供應量。
1973年能源危機和1979年能源危機爆發後,媒介開始注重對石油提供程度進行報導。這也使人們意識到石油是一種有限的原料,最後會被耗盡。
2004年一份《今日美國》的新聞報導說地下的石油還夠用40年。有些人認為,由於石油的總量是有限的,因此20世紀70年代預言的耗盡說今天雖然沒有發生,但是這不過是延緩而已,這種現象會在現在到2020年之間發生。
石油需求量超過供應量會對全球經濟產生巨大影響,因為大部分經濟體都依靠石油提供能量。農業使用的肥料和殺蟲劑完全依靠石油製成;塑膠也是從石油中提取出來的。石油生產峰值過後,社會秩序將會癱瘓,這個問題不容小視。雖然現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為選擇,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夠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導致的環境破壞還不肯定和有爭議。陽光、風、地熱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無法取代石油作為高能量密度的運輸能源。要取代石油這些可再生能源必須轉換為電(以蓄電池的形式)或者氫(通過燃料電池或內燃)來驅動運輸工具。另一個方案是使用生物質能產生的液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來驅動運輸工具。總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為主要運輸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影響
社會影響
石油運輸方便、能量密度高,因此是最重要的運輸驅動能源。世界上90%的運輸能量是依靠石油獲得的。此外它是許多工業化學產品的原料,因此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在許多軍事衝突(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海灣戰爭)中,占據石油來源是一個重要因素。
在過去數十年中開採石油以及其副作用為一些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導致了巨大的問題。在有些地區土著居民被驅逐,在分配石油帶來的財富上也可能有些地區造成巨大的衝突。外部的干涉和對衝突某一方的支持則導致更多的暴力。比如按照國際特赦組織的統計在奈及利亞平均每周就有約500次暴力衝突。
環境影響
石油和天然氣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能源動力,但隨之而來的環境污染大大超過了過去人類5000年污染的總和,以及造成了溫室效應、氣候異常等諸多弊端。
海上探油和開採會打擾海洋環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壞環境最大。油輪事故後泄漏的原油或提煉過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島、西班牙和許多其它地區脆弱的海岸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
過量的石油開採會造成含油區地下空間越來越大,雖經注水作業但作用很小,如含油區處於地震帶,那么石油開採會引起地震帶更為活躍,甚至可造成地震帶的遷移,同樣的震級,開採後的含油區地震時所產生的破壞力要大得多。
石油技術高端服務
定向鑽井、連續管服務快速發展。21世紀以來,水平井、定向井和連續管作業加快推廣,全球定向鑽井和連續管服務市場增長迅速。2005~2012年,定向井市場規模從47億美元增長到136億美元,年均增長16%;連續管服務市場規模從21億美元增長到49億美元,年均增長13%。
隨鑽測井服務快速發展。測井服務板塊包括測井、錄井和生產測試三個服務項目,其中測井又分為電纜測井和隨鑽測井,規模約占整個油田技術服務市場的6%。2012年測井服務市場繼續增長,初步估計,測井市場的規模達到222.6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12%,是技術服務中增長較快的業務。
電纜測井仍是測井的主要方式,約占整個測井市場的80%。北美地區是電纜測井的主要市場,2012年北美地區鑽井數量增速的下滑導致電纜測井市場規模增速放緩。相比之下,隨鑽測並發展較快,金融危機前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2012年增長16%,快於電纜測井。
石油行業就業狀況
對於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來說,特別是國內五所重點石油大學的畢業生,一般就業率可高達95%~99%,大部分的優秀畢業生將直接進入中石油、殼牌等國內外名企中就業。對於社會人才就業來說,通常在某一崗位上的工作經驗越長越是受企業青睞,石油行業的高端專業技術人才確實很受企業青睞,但並非是最吃香,最急缺的人才,其實石油行業最為緊缺的是有油氣田技術背景的銷售或市場管理人才。石油行業的企事業單位所需要的市場總監或經理都是很難招到的,因為這種職位不僅要懂市場,更需要的是石油行業資深背景。因此由油氣田技術向市場運營轉型的人才才是石油行業的瑰寶。
石油工程是對石油資源進行開發、使用、研究的一種系列工程,主要針對油氣田的工程建設,如油氣田鑽井工程、採油工程、生產作業等。石油工程專業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學習石油工程專業的學生在前兩年主要學習技術基礎課,如計算數學、電工電子學、油田化學、油田地質學、工程流體力學等;大三開始學習與實踐相關的專業課程,包括採油工程、油藏工程、鑽井工程、天然氣開發與開採、油氣管道設計與管理、採油工程施工與管理等。此外,石油工程的同學還要到工廠或油田進行實踐與課程實習。
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能源,可以說是現代經濟的血液。我國是石油消費大國,同時又是世界排名第五的石油生產大國。石油工業作為一種基礎工業,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石油生產領域具有科技含量高、技術性強的特點。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石油企業人員的不斷更新,在石油生產管理與技術套用方面,將需要大量的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的高級技術套用型人才。因此,石油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在石油生產企業具有較大的就業空間。就業去向:主要到石油工程領域從事油氣鑽井與完井工程、採油工程、油藏工程、儲層評價等方面的工程設計、工程施工與管理、套用研究與科技開發等企事業的工作。中國石油的發展戰略是在加快開發國內石油資源的同時,積極擴大和占領海外石油勘探開發市場。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海外市場在石油勘探開發過程中,中外之間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必須的。這種合作要求石油企業員工必須懂得國際合作慣例,必須有較好的英語水平,同時還要有較強的專業技術素質。在調研和與企業交流溝通的過程中,無論是中海油、中石油還是中石化,都缺少大量適應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市場要求的高素質員工。
中國石油的發展
工業發展現狀
基於20世紀50年代在中國東北地區發現的大慶油田和華中地區發現的其他常規油田,中國在90年代之前一直處於能源自給自足狀態。如今,中國的石油消費已經超過國內產量的兩倍還多,而這也使得北京不斷加大在國內外尋求石油的力度。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淨進口國,而到2013年時,它貢獻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石油增長率。據美國能源信息署預測,到2040年,中國的石油產出將會達到560萬桶/天。長期來看,主要的石油增長將來自非常規來源,比如天然氣制油、煤制油、油母岩質和生物燃料等,而常規石油產量將會保持相對平穩狀態。中國國內的石油生產主要為三大國有企業控制: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截至2013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產公司,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則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產品銷售公司。
目前,三大企業都渴望與西方公司建立合作關係:一是為了獲取資源,二是為了獲得與非常規石油生產相關的必要技術。為此,中國政府已經出台政策,允許國內公司與外國石油公司簽署產量分成契約。
中國政府各部委與三大企業之間的關係正在不斷變化。在中國非常規石油產業的發展中,這種關係將會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中國的石油公司大都是國有企業,但近年來,在定價和發展戰略上,公司領導層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有趨於緊張之勢。
為實現利潤最大化,三大企業會向高層官員施壓,迫使他們修改有可能會對公司利潤產生負面影響的政策和檔案。比如,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獨家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曾竭力阻止外商投資西氣東輸管道工程。雖然這與中央政府的初衷是相悖的,但它最終還是取得了成功。
目前來看,控制中國油價的國家發改委的權力可能會被削弱。中國政府承諾下放私人投資項目的審批權,讓市場參與者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這種決策責任的轉變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
另外,中國監管機構的弱勢地位與大型國有石油企業的強勢政治地位形成鮮明對比,北京旨在改善環境和制定現代能源戰略的努力可能會受到影響。
資源分布與挑戰
中國本土的石油儲備資源具有多樣化特徵,從常規混合油資源到頁岩緻密油資源,從油母岩質油資源和瀝青油資源,不一而足。在非常規碳氫化合物中,國內能源公司普遍看好緻密油。《石油開採行業運行態勢及投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產業洞察》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中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達到256億桶。此外,中國還擁有大約320億桶的頁岩油資源,約占全球技術可采緻密油資源的10%。
中國儲量龐大的頁岩油主要分布在5個盆地區:江漢盆地、蘇北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和松遼盆地。此外,塔木察格盆地、二連盆地和渤海灣盆地也擁有豐富的石油儲藏。
中國的頁岩油一般埋在距離地面約5公里處的粘土質油頁岩中,這也就意味著在開採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能源和水才能將它壓裂出來,而結果就是會產生大量的污水。此外,同美國德克薩斯州和北達科他州的緻密油不同,中國的緻密油品質更重,所含的冷凝物比例更低。因而,若以當前水力壓裂技術開採,會產生更多二氧化碳,同樣會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這些資源能否得到開採,經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在中國,壓裂這些輕質油或重質油的水平鑽探技術和其他複雜技術的成本都很高昂,而輸送這些資源的管道基礎設施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多年來毫無節制的併購開支吞噬了石油公司的利潤。
此外,石油開發還面臨著地理和地質上的挑戰。在東部地區,石油儲藏多位於城市周邊區域,因而在開發過程中,若信息不透明,容易與公眾產生摩擦。在西部地區,由於石油資源多位於偏遠地區,且周邊多為活躍地震斷層,因而市場化程度不高,而且開發難度較大。
我國主要油田
大慶油田:
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處哈爾濱、齊齊哈爾市這間。油田南北長140公里,東西最寬處70公里,總面積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黨中央批准開展石油會戰,1963年形成了600萬噸的生產能力,當年生產原油439萬噸,對實現中國石油自給自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產量突破5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大油田。大慶油田採用新工藝、新技術使原油產量仍然保持在4000萬噸以上。
勝利油田:
地處山東北部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地帶,主要分布在東營、濱洲、德洲、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臺等8個城市的28個縣(區)境內,主要開採範圍約4.4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
遼河油田:
主要分布在遼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內蒙古東部和遼東灣灘海地區。已開發建設26個油田,建成興隆台、曙光、歡喜嶺、錦州、高升、瀋陽、茨榆坨、冷家、科爾沁等9個主要生產基地,地跨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13市(地)32縣(旗),總面積10萬平方公里,產量居全國第三位。
克拉瑪依油田:
地處新疆克拉瑪依市。40年來在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個油氣田,以克拉瑪依為主,開發了15個油氣田,建成了792萬噸原油配套生產能力(稀油603.1萬噸,稠油188.9萬噸),從1900年起,陸上原油產量居全國第四位。
四川油田:
地處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歷史,發現油田12個。在盆地內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東部4個氣區。生產天然氣產量占全國總量近一半,是我國第一大氣田。
華北油田:
位於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晉、蒙區域內油氣生產區。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噴出日產千噸高產工業油流,發現了我國最大的碳酸鹽岩潛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1723萬噸,為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做出了重要貢獻。直到1986年,保持年產量原油1千萬噸達10年之久。原油產量約400多萬噸。
大港油田:
位於天津市大港區,其勘探地域遼闊,包括大港探區及新疆尤爾都斯盆地,總勘探面積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區18628平方公里。現已在大港探區建成投產15個油氣田24個開發區,形成年產原油430萬噸和天然氣3.8億立方米生產能力。發現了千米橋等上億噸含油氣構造,為老油田的增儲上產開闢了新的油氣區。
中原油田:
地處河南省濮陽地區,於1975年發現,經過20年的勘探開發建設,已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55億噸,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395.7億立方米,累計生產原油7723萬噸、天然氣133.8億立方米。現已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之一。
吉林油田:
地處吉林省扶餘地區,油氣勘探開發在吉林省境內的兩大盆地展開,先後發現並探明了18個油田,其中扶餘、新民兩個油田是儲量超億噸的大型油田,油田生產已達到年產原油350萬噸以上,形萬了原油加工能力70萬噸特大型企業的生產規模。
河南油田:
地處豫西南的南陽盆地,礦區橫跨南陽、駐馬店、平頂山、禹州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禹州等8縣境內。已累計找到14個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7億噸及含油麵積117.9平方公里。
長慶油田:
勘探區域主要在陝甘寧盆地,勘探總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油氣勘探開發建設始於1970年,先後找到了油氣田22個,其中油田19個,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54188.8萬噸(含天然氣探明儲量2330.08億立方米),已成為我國主要的天然氣產區,並成為北京天然氣的主要輸送基地。
江漢油田:
是我國中南地區重要的綜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內的潛江、荊沙等7個市縣和山東壽光市、廣饒縣以及湖南省境內衡陽市。先後發現24個油氣田,探明含油麵積139.6平方公里、含氣面積71.04平方公里,累計生產原油2118.73萬噸、天然氣9.54億立方米。
江蘇油田:
油區主要分布在江蘇的揚州、鹽城、淮陰、鎮江4個地區8個縣市,已投入開發的油氣田22個。勘探的主要對象在蘇北盆地東台坳陷。
青海油田:
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柴達木盆地。盆地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沉積面積12萬平方公里,具有油氣遠景的中新生界沉積面積約9.6萬平方公里。已探明油田16個,氣田6個。
塔里木油田:
位於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東西長1400公里,南北最寬外520公里,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和內陸盆地。中部是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乾大沙漠。1988年輪南2井噴出高產油氣流後,經過7年的勘探,已探明9個大中型油氣田、26個含油氣構造,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3.78億噸,具備年產500萬噸原油;100萬噸凝折、25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資源保證。
吐哈油田:
位於新疆吐魯番、哈密盆地境內,負責吐魯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東西長600公、南北寬130公里,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於1991年2月全面展開吐哈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截止1995年底,共發現鄯善、溫吉桑等14個油氣油田和6個含油氣構造探明含油氣面積178.1平方公里,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08億噸、天然氣儲量731億立方米。
玉門油田:
位於甘肅玉門市境內,總面積114.37平方公里。油田於1939年投入開發,1959生產原油曾達到140.29萬噸,占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的50.9。創造了70年代60萬噸穩產10年和80年代50萬噸穩產10的優異成績。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