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虞姓,有兩個主要的系統,一支是上古聖君虞舜的後裔,一支則跟周文王是一家人,兩支虞氏,得姓的先後有別,誕生的地點也不相同,但殊途而歸,其源流都可以直溯到5000年前的黃帝軒轅氏。
基本簡介

得姓較早的第一支虞氏,是出現於距今大約4200年前的河南省虞城縣地方。當時,虞舜剛剛把天下禪讓給夏禹,夏禹就把虞舜的兒子商均封於此地,號為虞國,而商均的子孫,不久以後就“以國為氏”而姓了虞。這就是《姓纂》 上所明載的:“舜有天下,號曰虞,子商均封虞,因以為氏。”
第二支虞,則出現於3100年前周武王取得天下之後。那時周武王鑑於殷商的亡國主要原因是由於王室的孤仃無援,就大行封建制度,把自己的兄弟親戚以及過去對國家有功勞的人的後裔,分封於全國各地,作為王室的屏藩。其中周武王的二伯父仲雍之後被封於虞國,也就是現在山西省平陸縣的東北之地。後來仲雍的子孫也紛紛“以國為氏”而使我國出現了第二支虞姓。
從以上的敘述,可以知道最初發源於河南的虞氏,是虞舜的後裔,繁衍於南方江、浙之地的虞氏,則是周太王的子孫,而虞舜和周太王,一個是黃帝的媯姓後裔,一個則是黃帝的姬姓後裔,他們的得姓時間和地點儘管不同,其“殊途同歸”的關係,豈非一目了然。
宋朝南遷初期的名臣虞允文,大名鼎鼎如雷貫耳,他不但“允文”,而且“允武”,在宋高宗和宋孝宗的兩代朝廷上,出將入相20年,被史書推崇為“慷慨磊落言動有則”。在虞允文擬建的豐功偉績之中,最為後人所津津樂
道的,恐怕要算是金兵入寇時,他督師江淮的採石之捷了。當時舉國上下受盡了金人的氣,連皇帝都被逼得狼狽跑到江南,而虞允文一介書生帶兵遣將,竟能把蠻悍的金兵打得落花流水,抱頭鼠竄。當時的人心大快,實在不難想見。難怪在採石大捷之後,會被宋高宗誇讚為“朕之裴度”。當時的大將劉琦更打仲內心讚美他說:“朝廷養兵30年,今日大功乃出儒者,我輩愧死矣!”
姓氏源流

虞(Y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媯姓,以國名為氏,來自舜帝。遠古舜帝有一個稱號叫有虞氏,所以舜帝又被稱為虞舜。虞舜就是虞氏的始祖。大禹治水有功,於是舜帝將帝位禪讓給大禹,大禹於是就把舜帝的兒子封在虞這個地方,並且建立了虞國,他的子孫於是就將虞作為自己的姓,稱為虞姓。
2、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西周初,武王執政以後封仲雍的庶孫於虞,建立了虞國。春秋時期被晉國消滅,虞國的人民於是以國為姓,是為虞姓。
得姓始祖
虞舜。姓姚,名重華,約生卒於原始社會末期。據《史記》記載,堯讓位於舜,踐帝位39年。舜,相傳為中國歷史上的先賢,是堯之後古帝王,古帝王部落聯盟首領,是禪讓制的代表,以受堯的“禪讓”而稱王於天下,當時,國號為“虞”,故稱“虞舜”。虞舜待繼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視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範,故虞舜就是虞氏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虞克文:先世會稽西虞人,五代後周時以侍御史謫令吳寧,聞橋墩兵變,恥仕宋,乃隱居邑之永寧鄉禮清村(煉仙塢村)。是為東陽永寧虞氏始祖。
虞一龍:元大德間自義烏華溪遷東陽雙泉,未幾復轉遷至蓮溪。是為蓮溪虞氏始祖。
虞萬發:面宋末自晉陵城南遷無錫西溪。是為無錫虞氏始祖。
虞元吉:北宋時由東陽造福烏華溪。是為華溪虞氏始祖。
虞 皎、虞 愷:唐末自餘姚雙雁遷諸暨漁村,越八世,裔孫愷開派宜仁村。是為暨陽虞氏始祖。
虞睿良:明初人,其後自鎮海札馬洋遷邑之靈岩布陳嶺下。是為靈岩虞氏始祖。
虞睿才:明洪武二十四年受命由浙江昌國衛之金藏遷鎮海札馬。是為燕翼堂虞氏始祖。
遷徙分布

(缺)虞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虞姓出自姚姓。遠古氏族部落的時候,堯將部落首領的地位禪讓給舜。舜有一個稱號叫作虞,所以直到今天還被成為虞舜,這也是虞姓的最早起源。後來大禹治水有功,舜又將天下禪讓給大禹,稱夏禹。為了紀念虞舜,大禹封舜的兒子商均於虞國(今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一說現今河南省東部),商均的後代就稱為虞氏。舜是東夷人,號有虞氏,是東夷少昊白虎部水伯天吳裔族鄒虞氏之子。鄒虞是鄒屠與天吳氏族的聯姻族,陶唐堯侯與后羿擊殺朝陽天虞與東平台前村鄒屠氏之後,鄒虞聯盟解體,鄒氏南遷,虞氏留居豫東商丘的虞城。舜出生於此,及長遷荷澤,制陶為業。後來到了西周的時候,虞仲的後代在周文王的時候建立虞國,春秋時候為晉國所滅,但後代以虞為姓,保留至今。在古代,虞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會稽(略)。
家譜文獻
浙江東陽永寧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三~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義烏華溪虞氏宗譜,(清)虞兆泰等纂修,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冊,今僅存第二~三卷、第十五卷、第十八卷、第二十卷、第二十二卷、第二十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永寧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義烏華溪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今僅存第四卷、第十三~十四卷、第十六卷、第十九卷、第二十四~三十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鄞縣鄧陽虞氏宗譜,(清)虞蓼等纂修,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至民國初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東陽永寧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二卷、第六~七卷、第十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義烏華溪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今僅存第四卷、第七卷、第九~十卷、第十二~十三卷、第十五~十七卷、第二十六~二十七卷、第二十九~三十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義烏華溪虞氏宗譜三十二卷,首一卷,(清)虞棠等纂修,清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冊,今僅存第一~三卷、第五~六卷、第十八~十九卷、第二十三~二十四卷、第二十六~二十八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虞氏宗譜二十四卷,首八卷,(清)虞械等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鹿野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虞氏宗譜二十四卷,首八卷,(清)虞文奇主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鹿野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虞氏宗譜二十四卷,首八卷,(清)虞文奇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鹿野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四。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諸暨暨陽宜仁村虞氏宗譜十卷,(清)虞紹恭總理,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瑞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江蘇暨陽宜仁村虞氏宗譜十卷,(清)虞紹恭纂修,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瑞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常熟虞陽席氏世譜三十五卷,(清)席彬纂,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今僅存第四~十四卷、第二十~二十二卷、第二十四~二十五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重慶雲陽虞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清)虞善壽等修,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丹陽雲陽虞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清)虞美壽、虞潤修,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浙江永寧虞氏宗譜,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全尚在,但封面破舊。
安徽天長虞窪虞氏家譜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天長縣虞窪村。
浙江浦陽湖溪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東陽蓮溪虞氏宗譜十卷,(清)虞奇蘇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冊,今僅存第一~八卷、第十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義烏華溪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今僅存第四卷、第十三~二十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陽湖大墩虞氏宗譜二十四卷,首八卷,(清)虞考諧撰修,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鹿野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雲南省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丹陽雲陽賢橋虞氏宗譜六卷,(清)吳興仁纂,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東陽永寬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六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虞氏族譜,(清)虞祖等纂修,清朝年間鹿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無錫虞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鹿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四卷下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湯溪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義烏華溪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手抄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十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鎮海燕翼堂虞氏宗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稿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義烏華溪虞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五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蕭山虞氏家譜十卷,(民國)盧思備、虞寶禾等續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東陽蓮谿虞氏宗譜十二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東陽縣上盧鄉漁晚村。
浙江鎮海靈岩虞氏宗譜兩卷,(清)虞中恆等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承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臨海烏岩虞氏宗譜稿,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稿本。浙江省臨海縣博物館,今僅存第二十~二十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虞氏族譜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連山市檔案館。
浙江諸暨暨陽宜仁村虞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民國)虞彥恩總理,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瑞蓮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
江蘇暨陽宜仁村虞氏宗譜十卷,(清)虞彥恩等纂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瑞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歷史名人

虞經:東漢史官,武平人。為郡縣吏。曾經說:“我的子孫為什麼不做九卿呢?”於是他給他的孫子取字為“升卿”。
虞翻:三國時候吳國的學士,從小愛讀書有才氣,但多次被請去做官都拒絕。又愛直言議論政事,因此還坐過牢。年老時講學,聽講的人數以百計。
虞集:元代學者,崇仁人,仁宗時期為集賢修撰。著有《經世大典》、《通元學古錄》等。
虞朗:清代女畫家,金壇人。自號冰壺女史。喜歡畫墨蘭,著作有《桃源春泛圖小影》。
虞卿:戰國時趙國上卿,遊說趙孝成王,第一次見趙王時趙王賜給他一些黃金和一雙白璧,第二次見的時候趙王就拜他為趙國上卿了,於是他號虞卿。因為評論國家的得失,積累了八篇文章,合起來稱為《虞氏春秋》。
虞世南:字伯施。唐朝時期餘姚人,隋朝時期為秘書郎,唐朝時期為秘書監。年少的時候與兄長世基一起跟從顧野王學習。唐太宋曾經誇讚他:“德行絕好,忠直絕好,博學絕好,文詞絕好,書翰絕好。”擅長於書法,師承沙門智永。偏重於行草,晚年專攻正楷,與歐陽詢齊名。一起被稱為“歐虞”。貞觀十二年逝世,終年80歲。編撰《北堂詩抄》173卷。
虞允文:字彬甫,南宋人。紹興二十二年進士,文武雙全,為國立有大功。歷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丞相等職。關心朝廷大事,經常提出有用的建議,終年64歲。
虞仲文:金代宰相。字質夫,寧遠人,進士。擅長繪畫,為官清廉。
虞黃昊:清代詩人。字景明,錢塘人。康熙舉人。自幼聰明,十歲的時候就能做詩,後來一直因為詩而有名。是“西泠十子”之一。
郡望堂號

1、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的時候將陳留郡的一部分劃出來,設定了濟陽郡。在今天的河南省蘭考縣一帶。
會稽郡:秦朝的時候設定。在今天的江蘇省東南部以及浙江省活上西部一帶。治所在吳縣,也就是今天的江蘇省蘇州市。
陳留郡:秦代設定陳留縣,漢代改設陳留郡。在今天的河南省開封地區。
2、堂號
五絕堂:源自唐太宗曾經誇讚虞世南:“德行絕好,忠直絕好,博學絕好,文詞絕好,書翰絕好。”一時傳為美談。
虞姓宗祠通用對聯
〖虞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破金捷報;
增灶智謀。
——佚名撰虞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大臣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壽人,紹興年間進士。曾奉命出使金國,見金人正在大量造船、運糧,回宋後就請求朝中加強防禦。很快,金主完顏亮親自率軍南下,他以中書舍人參謀牢事,到採石犒師,當時主將王權被免官,三年沒有將領,他便毅然督戰,大破金軍。後任川陝宣諭使,與大將吳磷共同謀划進兵,收復陝西幾處州郡。不久,宋金議和,他極力反對,但未被採納。孝宗乾道初年,任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宰相),後歷任四川宣撫使、右相、左相等,封雍國公。他能注意發現人才,袖中經常帶一冊子,叫“材館錄”,隨時記下可用的賢才,他所推薦的胡銓、王十朋等人,都成了南宋名臣。下聯典指東漢陳國武平人虞詡,字升卿,安帝時為朝歌長,後任武都太守,以增灶智謀進兵,破羌人起義。順帝時,官司隸校尉,曾彈劾罷免了中常寺張防,因觸犯權貴,先後九次受譴責、三次遭刑罰。後官至尚書令(丞相)。
御贊五絕;
官升九卿。
——佚名撰虞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初大臣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餘姚(今浙江省餘姚)人。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人都兵變,煬帝被殺,他被宇文化及裹脅北上,陷於竇建德。建德敗,他歸唐。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每與天文宗商榷古今政體,藉以規諫,甚為太宗崇敬。嘗稱他有“五絕”,即德行,忠直、博學、詞藻、書翰。其中書翰一項,尤為唐初名家,為唐初四大書家之一。下聯典指東漢官吏虞經,武平人。為郡縣吏,案法平元。嘗曰:“吾子孫何必不為九卿?”故字其孫詡曰“升卿”。
周為陶正;
趙列上卿。
——佚名撰虞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虞闕父,武王時為陶正。下聯典指戰國·虞卿,遊說於趙,推為上卿。
重華肇慶;
闕父開基。
——佚名撰虞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虞姓始祖虞舜,名重華,封於虞,以國為氏。下聯典指周·虞闕父,虞舜之後。
深渡南瀘;
長驅西蜀。
——元·虞集撰虞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代學者虞集《折桂令》詞句聯。
〖虞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三絕揚四海;
十子占一人。
——佚名撰虞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詩書畫家虞景星,字東皋,金壇人。康熙進士,官吳縣教諭,工詩,精書畫,有“三絕”之譽。下聯典指清代詩人虞黃昊,字景明,錢塘人。康熙舉人。官教諭。十歲即善屬文,後以詩名。與丁澎等稱“西冷十子”。
〖虞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虞氏春秋傳萬代;
質夫文辭第一名。
——佚名撰虞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趙國上卿虞卿,遊說趙孝成一,一見賜黃金百鎰,白璧一雙,再見為趙國上卿,故號虞卿。因評論國家得失著有八篇文章,世稱《虞氏春秋》。下聯典指金代宰相虞仲文,字質夫,寧遠人。進士,工畫,累仕州縣,以廉能稱。舉賢良方正,對策優等,擢起居郎,史館修撰,三遷至太常少卿,宰相薦文行第一,天會間累官至翰林侍講學士。
桃源春泛深閨秀;
伯施文章翰墨香。
——佚名撰虞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子畫家虞朗,金壇人。自號冰壺女史。好寫墨蘭,有《桃源春泛圖小影》,一時閨秀題者甚多。下聯典指唐初大臣虞世南事典。
弄珠月冷識游女;
沉劍潭深知臥龍。
——元·虞集撰虞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代學者虞集(1272-1348),《張令鹿門圖》詩句聯。虞集,字伯生,崇仁(今江西省崇仁)人。仁宗時為集賢修撰。有《經世大典》、《通園學古錄》等。
山連閣道晨留輦;
野散周廬夜屬橐。
——元·虞集撰虞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代學者虞集詩句聯。
井上吟泣明貞婦;
垓下歌悵斷美人。
——佚名撰虞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董湄妻虞氏,夫歿,父母勸其改嫁,虞作《井上吟》以明其志。下聯典指西楚·項羽垓下訣別,歌曰:“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和以詩,自刎而死。
〖虞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煙閣丹青,胸羅今古;
會稽竹箭,品重東南。
——佚名撰虞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宿松縣縣城虞氏宗祠聯。
錯節盤根,別朝歌利器;
出將入相,建採石宏勛。
——佚名撰虞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尚書令虞詡的事典。朝歌長吏被殺,詡為朝歌長,及到官,募求壯士,殺賊數百人,大有治聲。永和初以尚書令去官卒。下聯典指宋代左丞相虞允文的事典。虞允文,字彬甫,金人入寇採石,允文督戰,敵大敗。他出入將相垂三十年,孜孜忠勤。有奏議詩文等集。
革命烈士

近代民主革命虞姓高級將領(領導人)、革命烈士生平簡介
虞鍵烈士
虞鍵(1920-1949),浙江省諸暨人。早年曾參加中國共產黨,中國民主革命烈士。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金肖支隊諸北辦事處副主任和浙東根據地時事簡訊社社長兼主編,1934年任諸暨縣漓渚區區長。
解放戰爭時期,抗戰勝利後因病輾轉上海,與中共黨組織失去聯繫。後參加中國農工民主黨,任農工民主黨華東局委員兼組織委員、上海市黨部主任委員等職。1949年5月因策反國民黨軍隊事泄被捕。1949年5月21日被國民黨殺害於上海北郊宋公園(今閘北公園),時年29歲。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認虞鍵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