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上海市其餘各區縣的練姓居民數量較少,據新編《寶山縣誌》和《上海縣誌》記載:練姓居民寶山全縣1戶,上海全縣5名。1989年夏江西省新淦縣博物館的楊館長來滬曾對筆者講過,在全國範圍內練氏聚居地僅發現在江西省峽江縣水邊鄉的黎民村(原歸屬新淦縣)和上海市嘉定區的侯家灣兩處。原籍侯家灣的美籍華商練偉康先生來信告訴筆者,他在海外已闖蕩了數十年,到過許多國家和地區,僅在印度尼西亞和中國台灣島各見過1戶練姓人。
在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象洞鄉洋貝、岩前鎮靈岩、楊梅、上墩聚集了很多姓練的起碼超過4000人他們都是客家人,在廣東梅州興寧市有很多練姓的,江西贛州、吉安等地也有少數練姓人群。享有豫東明珠的河南永城市練姓族人有萬餘人,但網路上暫無相關可考信息,但據當地練氏族人介紹,永城市北以"練"字開頭的村莊總計18個.而全市則有將近30個以"練"字開頭的村莊,大部分都是練氏族人。廣西容縣石寨鎮鴨塘村有練氏聚居地。
侯家灣練姓人編纂的清代《練氏宗譜》和清光緒《嘉定縣誌》、民國《嘉定縣續志》內曾記載了練姓的來歷和練姓人在歷代的部分經歷。據記述,練氏始祖練何乃唐代一員武將,原來姓東,因從李勣將軍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南蘇羅城,中為朝廷立下戰功而被唐皇晉升官職並恩賜改姓練。練氏後裔在唐、宋直至明初的各個朝代中,都有人任官職。至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在聚居江西新淦的練氏後裔中,有官至御史大夫的練子寧和時任嘉定縣令的練達(字大亨,乃練子寧侄兒)。因練子寧與方孝孺(時任侍講學士)等人在“靖難之變”中極力反對燕王朱棣入京師奪帝位自立為明成祖,被斷舌磷死,並誅滅九族(方孝孺被誅滅十族)。當時練、方兩姓人被到處追殺,少數僥倖逃避者也被迫隱居改姓。
單說嘉定縣令練達遭叔父株連被迫與妻沈氏投瀏河自殺前夕,曾將已懷孕的妾黃氏託付給部屬郭元宗照顧,隱居於今嘉定區封浜鎮紀家村北境。後來黃氏生了兒子,改姓侯名居練。之後,侯居練的後代人丁興旺,逐漸形成了侯氏大族,居住的村莊因地處河流灣角而被稱為侯家灣。侯居練曾對後代有過讀書後不要當官的教誨,所以從“靖難之變”到清朝前期的三百餘年期間,雖然練達的後裔中出了不少的舉人、秀才,甚至考取進士,都未當官,除了在家務農外,大多從事行醫、教書等生涯。至清代乾隆中期,朝廷曾為“靖難之變”中被明成祖迫害者進行平反,其中練達被追封為“節愍公”,練氏後裔紛紛恢複姓練,但侯家灣的村名仍保留至今。
姓氏淵源
淵源:源於伏羲,出自東不訾第九十六代嗣孫東何,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
東何於唐初貞觀十八年間,任官府錄事參軍,奉詔助大將軍李勣出征高句麗。高麗南蘇羅城為巨木構建,堅固無比,唐軍數次攻擊皆失利,獻火攻之計,唐軍因以攻破南蘇羅城。因功,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原姓“東”加“糹”,以“絲”為“社稷之固”之意,賜其姓“練”,稱練何,並封為岐山侯,世居河南河內(今河南沁陽)。
姓氏起源
始祖東何,世居河南河內縣,智勇超群,於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詔與李勣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南蘇羅城有功,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夏曆十月,唐太宗以“精練軍戎”封為岐山侯,賜姓練氏,易東為練。
《練氏溯源序》粵稽洪荒甫辟,生民渾噩,姓氏未著。自太昊嗣興帝,號伏羲,以木德王其姓風氏。民之有姓,實自此始。厥裔羲仲,帝堯時,命掌東方,青陽之令,易風姓為東方氏,取義青陽,曾稱濟陽為郡。東方氏三傳有東不訾者,蓋帝舜七友中人,居太原墟,因帝呼為東友,即更其覆,而仍相傳為東,由居太原,故又易其郡為太原。自不訾以後,歷傳九十六代嗣裔東何公,乃漢仕郎中涇州東富公二十七代元孫,世居河南河內縣,智勇超常,於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詔與李勣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南蘇羅城有功,上以“精練軍戎”,封公為岐山侯,賜姓練氏,故易東為練。相傳至今,不易其世系、世族、郡縣,人文愈傳愈盛,可得而詳記焉。
自何公受姓,生子舜麒、舜麟。麒公授世襲職騎尉將軍,生友欽、友明、友文、友思。欽公為襲職騎尉將軍,生賢相,相公亦為襲職騎尉將軍。而友明公自幼能文,工於詩,不求聞達,好山水之清奇,遷閩之建州浦城,娶王氏,生賢佐、賢佑。佐公有文行考功員外郎,生裔慶。慶公授選布政司理問直隸分州,生岐安。安公生山毓。毓公生侯簡、侯籍。簡公任山西津河縣令。籍公邑庠生,生第高、第亨,女玉姑適章太傅,忠貞之名,載於史記。亨公生貞石、貞竹、貞絲。絲公生觀星、觀斗。星公武德郎雲騎尉漕衛領運千總,生恩春、恩冠。春公生及柄、及桂。柄公名定,嘉佑九年進士,官至朝議大夫,生賜瑚。桂公字月亭,嘉佑六年副魁,任授廣東保昌縣訓導,生賜璉、賜璋。璉公字素,崇寧元年進士,生性初。璋公廷試進士,任授江南倉州知州,督理甘肅糧餉軍務有功,擢升山東道巡按御史,生性敏、性良。敏公大觀三年進士,官至奉議郎,生啟玉、啟運、啟蓮。良公邑庠生,生啟明、啟日。明公名乾譽,賜進士出身,遷建州南吉游坑,任河南考城縣令,清廉民建有祠奉祀,生宇亮、宇禎、宇樹、宇梧。亮公名粲,官至通直郎,民以廉稱之。禎公名來,著《大易發微》、《二禮釋疑》、《采野遺民》諸集。樹公名表鵬,邑優行廩膳生,以著書自娛、《大易發微》等書傳世。梧公名逢,登進士,授撫州司,遷劍浦縣令,調本州推官。樹公生詩賦、詩興、詩傳。傳公名文開,登開禧時進士,任江南淮安府教授,生書紳、書縉。縉公生冠群、冠世。世公恩授貢生,生冕端、冕靖。端公郡廩生,恩科明經進士,生詒嘉、詒聲。嘉公字子善,覃恩承德郎,由閩遷江西新淦縣之三洲,生謀政、謀德、謀道。政公生濟柏、濟炳、濟林、濟松、濟椿。柏公大宋時鄉試進士,生美志、美成、美衷、美源。志公字孟庸,號一郎,任福建建寧府通判,致仕後創修宗譜作家訓,以遺子孫,妣黎太宜人,生理通、理中。中公生學洙、學泗。洙公字永升,賜贈修職郎,生淵才、淵海、淵文、淵瀾。淵才字英,號孟顏,遷長洲,妣劉氏,生源振。淵海字雄,號仲顏,任三洲指揮職,生源巨。巨公字清,妣黃氏,生文壽、文從、文棠、文甫、文常。夫文甫公者,妣黎氏,生伯尚、伯升。伯尚,諱明,字高,臨汀、鎮安二府通判,妣郭、李、郝氏,生子寧、子載、子宏。子寧,字名安,以乙丑科進士,欽點榜眼及第授翰林院修撰,配王、何、曾氏,生觀、宣童、仁善、成經、任忠。子載生人異、人特、朋童。子宏任授福建上杭教諭。淵文字豪,號伯顏,郡廩生,恩授明經進士,任授福建汀州府寧化縣教諭,因贛州蔡五九亂陷寧化城,由葛村至武平象洞鄉陽賁村而居焉。淵瀾字傑,號叔顏,妣李氏,生源富。
子寧先生以乙丑科進士,欽點榜眼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未幾丁艱歸里,修輯家乘,以稿示余,余閱斯譜,世次井然有序,分遷昭然不爽,親疏有辨,異同有別,昭穆有序,凡祖德宗功,一一表揚,而弗替者,秩秩乎大猶也,非先生之孝思不匱,亦焉能彰明較著若是哉。余不文,謹溯其姓氏,考其源流,臚列陳之,以垂諸篇端雲。
乙丑科賜進士欽點探花及第授翰林院修撰詹事侍東宮講讀年家姻眷晚生黃子澄頓首拜撰
大明洪武二十年丁卯歲三月朔日
註:《練氏溯源序》是公元1387年,洪武進士,工部侍郎,御史大夫練子寧續譜時,請同科進士黃子澄撰寫的譜序。
得姓始祖
東何據《百家姓》中記載,練氏的始祖姓東名何,世居河內(今河南沁陽)。東何智勇超群,唐貞觀年間任總管府錄事參軍,奉詔協助大將軍李勣出征高句麗。征戰中,東何獻火攻計,大破南蘇羅城。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以“精練軍戎”封東何為岐山侯,賜姓練氏,就這樣,東何改名叫了練何。關於福建武平縣洋背村,在《百家姓》中也有記載:“練氏東何公得姓後,其孫友明從河南第一次入閩建寧(唐朝建州府)。傳至第二十二代詔嘉公時,遷到江西新淦縣三洲;傳至第二十八代淵文公,字豪,任寧化教諭,再次從江西入閩,適值贛寇蔡五九作亂,攻陷寧化,豪公率眷屬沿山區走避,遷居武平縣象洞鄉洋貝村(今洋背村)開基繁衍。”故練氏後人奉東何為練姓的得姓始祖。
各地分支
練氏世系:練何(東何)得姓之後,其孫練友明從河南第一次入閩建寧(唐朝建州府)。
傳至第十六代練乾譽遷建寧府(今建甌市小橋鎮)
傳至第二十二代練詒嘉遷江西新淦縣三洲。
傳至第二十八代練淵文,字豪,授寧化教諭,再次從江西入閩。適值贛寇蔡五九作亂,攻陷寧化,練豪率眷屬沿山區走避,遷居武平縣象洞鄉洋貝開基蕃衍。
傳至第三十二代練元龍明初遷廣東梅縣,後遷興寧市甘專村至明洪武初年,練氏後裔逐漸遷往廣東,有的落居在興寧龍歸洞,有的在廣東惠陽等地。
清乾隆年間第四十九代練慶廷,字芳飛,翻越叢山峻岭,渡汪洋大海登入台灣台中遷居苗栗頭份,披荊斬棘,耕耘斯土。練慶廷生練集泰、練良泰、練享泰、練蘭泰、練求泰。
練良泰生練端雲、練生雲、練辛雲、練增雲、練根雲。
練辛雲生練盛乾、練盛立、練盛玉。
練盛玉生練官保。
練官保生練春皇、練春富、練春貴、練春祥、練春發、練春華。
練春貴生練金蘭、練榮樞。
練金蘭生練錫九、練錫銘、練正沼、練錫麟。
練錫銘生練智文、練顏任、練兆欽、練兆銘、練兆國。
練兆欽生練龍斌、練曉帆。
練慶廷至今有數百年之久,子孫繁衍已十餘代,遍及台、閩閩、粵、港、美洲及澳洲等地。氏族繁眾,如星之耀,祖德宗功,先後輝映。
清嘉慶年間,在武平象洞的練氏後裔練蕃榜,字在君,率兒子練兆科,二個孫子和族親四十餘人渡海,去台灣省台北縣石門鄉乾華村開基發展。至1971年,因該村建核能電站徵用,遂分道他遷台灣各地。
為紀念他們在台灣省開基,其祠堂聯曰:“台山連線岐山業,淡水長流淦水風”。“思我祖別井離鄉,由汀武而適台灣,闢土開疆,克儉克勤新世澤;囑爾曹守成創業,自士農以及工賈,繼志述事,毋忘岐淦舊家風。”
其中說,始祖練(東)何,世居河南河內(今河南沁陽),智勇超常,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詔與李將軍伐高麗,獻火攻策,焚南蘇羅城有功,唐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農曆11月,唐軍征伐高麗,東何在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農曆5月甲申日率軍攻破南蘇羅城,唐太宗以“精練軍戎”封為岐山侯,賜姓練氏,故易“東”為“練”。
由此推算,練氏至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歷史,族人已分布在全國各地及海外,近千個練氏聚居地,現已出現練(東)何後裔五十七代。
遷徙分布
從練何之孫練友明從河南第一次入閩建州(今浦城縣仙陽鎮練村),又傳16代練乾譽遷建寧府(今建甌市小橋鎮),傳至22代練詒嘉遷新淦縣三洲(今峽江縣水邊鎮),傳至28代練淵文遷居武平縣象洞鄉洋貝村,又傳至32世孫練元龍,明朝初期遷至廣東梅州的梅縣區,後又遷至興寧。 練元龍為入粵興寧的始祖,歷經六百餘年,嗣裔分布廣東興寧、紫金、惠陽區、惠東、陸河、河源、博羅、增城區、信宜、高州、鬱南、雲浮、新興、陽春、陽江、陽東、四會、廣寧、鶴山、中山、廣州等四十多個市縣,人口將近七萬人。而今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的練氏族人,就是入粵興寧練元龍的第五子練思寧的後裔。由於練何世居河南河內縣(今河南沁陽),故練氏族人以“河內郡”為望。在福建省聚居有“河內郡”、“丹陽郡”、“建安郡”三個支系的練氏,依“丹陽郡”和“建安郡”兩支系提供的現存譜料,此兩郡均是練何的後裔,只不過是因遺失了遷入“丹陽郡”和“建安郡”以前的具體世系譜料,遂而以“丹陽郡”、“建安郡”立譜而已。
郡望堂號
1.郡望:河內郡:
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回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丹陽郡:
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陳後廢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朝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一帶,唐朝時期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位於江蘇溧陽旁邊,緊靠長江。
建安郡:
今福建省建甌縣,東漢末分侯官縣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分會稽郡置建安郡,以建安縣為治所。福建與浙江分治始此。以後建安郡漸縮小為今在福建省西北部。隋、唐時期以閩州、建州為建安郡。
2.堂號:
河內堂:以望立堂,是練氏的總堂號,河內即是今河南省河內縣,為練氏的發源地。
丹陽堂:以望立堂。建安堂:以望立堂。
龍興堂:資料有待補充。
由於練何世居河南河內縣(今河南沁陽),故練氏族人以“河內郡”為望。在福建省聚居有“河內郡”、“丹陽郡”、“建安郡”三個支系的練氏,依“丹陽郡”和“建安郡”兩支系提供的現存譜料,此兩郡均是練何的後裔,只不過是因遺失了遷入“丹陽郡”和“建安郡”以前的具體世系譜料,遂而以“丹陽郡”、“建安郡”立譜而已。
家乘譜牒
練氏世系:練(東)何得姓後,其孫練友明從河南第一次入閩建寧(唐朝建州府)。傳至第二十二代練詔嘉遷江西新淦縣三洲。傳至第二十八代練淵文,字豪,授寧化教諭,再次從江西入閩。適值贛寇蔡五九作亂,攻陷寧化,練豪率眷屬沿山區走避,遷居武平縣象洞鄉洋貝開基蕃衍。至明洪武初年,練氏後裔逐漸遷往廣東,有的落居在興寧龍歸洞,有的在廣東惠陽等地。清乾隆年間第四十九代練慶廷,字芳飛,翻越叢山峻岭,渡汪洋大海登入台灣台中遷居苗栗頭份,披荊斬棘,耕耘斯土。練慶廷生練集泰、練良泰、練享泰、練蘭泰、練求泰。練良泰生練端雲、練生雲、練辛雲、練增雲、練根雲。練辛雲生練盛乾、練盛立、練盛玉。練盛玉生練官保。練官保生練春皇、練春富、練春貴、練春祥、練春發、練春華。練春貴生練金蘭、練榮樞。練金蘭生練錫九、練錫銘、練正沼、練錫麟。練錫銘生練智文、練顏任、練兆欽、練兆銘、練兆國。練兆欽生練龍斌、練曉帆。練慶廷至今有數百年之久,子孫繁衍已十餘代,遍及台、閩、粵、港、美洲及澳洲等地。氏族繁眾,如星之耀,祖德宗功,先後輝映。清嘉慶年間,在武平象洞的練氏後裔練蕃榜,字在君,率兒子練兆科,二個孫子和族親四十餘人渡海,去台灣省台北縣石門鄉乾華村開基發展。至1971年,因該村建核能電站徵用,遂分道他遷台灣各地。
為紀念他們在台灣省開基,練氏族人特於原鄉茂林社區建一座兩層鋼筋水泥宗祠,以供子孫祭祀和懷念祖德,其祠堂聯曰:“台山連線岐山業,淡水長流淦水風”。“思我祖別井離鄉,由汀武而適台灣,闢土開疆,克儉克勤新世澤;囑爾曹守成創業,自士農以及工賈,繼志述事,毋忘岐淦舊家風。”其中說,始祖練(東)何,世居河南河內(今河南沁陽),智勇超常,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詔與李勣將軍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南蘇羅城有功,唐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農曆11月,唐軍征伐高句麗,東何在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農曆5月甲申日率軍攻破南蘇羅城,唐太宗以“精練軍戎”封為岐山侯,賜姓練氏,故易“東”為“練”。
由此推算,練氏至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歷史,族人已分布在全國各地及海外,近千個練氏聚居地,現已出現練(東)何後裔五十七代。在族譜上可以看到:何生舜、舜生友、友生賢、賢生裔、裔生岐、岐生山、山生侯、侯生第……的記載。
字輩排行
福建、廣東練氏字輩:首序:“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賜姓啟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
續序:“順星公庭粵科伯積德家子孫奕餘慶富貴享榮華成爾予琦元中華漢朝廷儒曰文思廣世永仕天明”。
燕山練氏字輩:
原序:“秦喜富貴和華…代千孫榮通順志”;
續序:“靖讓永興旺有來應祖盛宗起奕世桂昌隆慶暖玉諧富祿發祥承美景禮儀長輝積懋財詩書文采家聲秀昆仲常存澤遠揚”。
縉雲練氏字輩:“億萬千百謙恭懋德仁義禮智文忠信賢良方英俊高明清廉”。
景寧河內練氏字輩:“明國文日元秉學時忠章溫良奕世昌”。
歷史名人
練何
字子俊,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從李勣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南蘇羅城,上以“精練軍戎”封岐山侯,賜姓練。摘自《中國人名大辭典》 (1525頁)
練何,河內人,本東姓,貞觀中為總管府錄事參軍,從李勣伐高句麗,獻火功策南蘇羅城遂破之,上以精練軍戎之故,賜姓練,封岐山侯。(摘自957印景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二六三957一449頁欽定四庫全書《萬姓統譜》卷一百二)
練定
字公權,北宋人。嘉佑年間進士,歷官烏江尉、福州司理、信州通判、湖南轉運判官,官至朝請大夫。著有《青丘集》等。練寓
又名雋,五代時浦城人,時稱練氏夫人。其夫章仔鈞為閩王王審知屬下將領,據《建寧府志》述:五代後唐天佑年間(約公元907年),王審知任命章仔鈞為西北營招討使。領兵卒五千戍衛浦城,駐屯西岩。仔鈞一度被南唐軍隊包圍,乃派遣二校兵向建州求援。但是,二校兵失誤了期限,按軍法貽誤期限者當斬。夫人出面挽救說:“時危奈何殺壯士”,遂釋放了二校兵。二校兵即邊鎬與王建封。此二人以後投奔南唐當了將領。章仔鈞死後,夫人則遷居建州(今建甌)。公元944年閩國發生:內亂,第二年王延政為閩王,改大殷曰閩,帝都仍在建州。此時南唐查文徽率兵進攻建州,邊鎬接應圍困建州,王建封為先鋒,首先登城攻克,建州城破,王延政投降,閩國滅亡。南唐破建州、滅閩國時,邊鎬、王建封二將破城有功,奉命殲城。二將念及夫人活命之恩,知夫人遷居建州,特謁見夫人拜曰:“吾輩曾蒙夫人恩活,豈敢忘報!夫人親戚內外,乞錄示姓名,當保全之。且使植旗於門為號。”夫人把旗還給二將,並曰:“城中居民不下六七萬口,妾不先死而貪生可乎?氏願殺一身,以死免城中老幼。……君等若記舊德,望保全此城。若必屠殺,則妾願與城具亡。”邊、王二將聞夫人之言,深為感動,止殺戮,城得保全。練氏夫人死後,邑人念其全城大德,破歷代城治中不許建墓之禁例,將夫人墓建於府治後衙,題為“芝城之母”。惜“文革”之時,夫人墓被挖掘,千年古墓遭到破壞。1981年,練夫人的事跡和傳說,由浦城縣贛劇團搬上舞台,在省內外上演,並由中央和省電視台轉播。練子寧
名安,明代江西新淦人。洪武年間進士,歷官修撰、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惠帝時官御史大夫
,與方孝孺並受重用。燕王朱棣攻人京城搶奪帝位,他被捕,不願屈服,與全家人一起被殺。遺文被編為《金川玉屑集》,文學家李夢陽又立金川書院來紀念他。練蕃榜
字在君,清嘉慶年間在武平象洞的練氏後裔。練蕃榜率兒一子兆科,二個孫子和族親四十餘人渡海,去台灣省台北縣石門鄉乾華村開基發展。至公元1971年,因該村建核能電站徵用,遂分道他遷台灣各地。為紀念他們在台開基,練氏族人特於原鄉茂林社區建一座兩層鋼筋水泥宗祠,以供子孫祭祀和懷念祖德。
練貞吉
字石林,練國事之第三子13歲補博士弟子員,清順治八年(1651年)拔貢。他自幼受其父影響,擅長文辭,尤其熟悉先朝典章制度。練國事與侯恂(商丘人)友好。崇禎十七年(1644年),侯方域(侯恂之子)因遭黨禍隱蔽練國事家中,與貞吉情投意合,慷慨悲歌,侯曾醉後揮筆寫下《別練三》一詩,後收人《四億堂集》。貞吉雖生長官宦之家,絕無紈絝習氣,常布衣草笠,友皆文人學士,與商丘侯方域、賈開宗、徐作肅和夏邑魏敏祺、彭舜齡、崔掄奇、王侯服、關麟如、楊如棟等相友好,常詩酒往還。晚年,他披葛策杖,自娛于山水間,常與農夫、漁民一起敘談。他喜愛作詩,古近體詩宗法盛唐,閒遠高脫,兼有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之長;為文則雄奇壯偉,不可羈勒。著有《叢言詩話》、《掃葉居士詩文集》。練國事
字君豫,今河南永城人,明萬曆十年(1582年)正月生。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授沛縣知縣,調任山陽知縣。明天啟二年(1622年),練國事升任監察御史,曾上疏20餘次,因涉及權宦魏忠賢逼取冬衣,欺辱尚書鍾羽正一事,致使魏懷恨在心。天啟四年,練國事巡按漕運,次年回朝復命。給事中趙興邦阿諛魏忠賢,向皇帝奏稱練國事是趙南星東林黨人,練被削職為民。
明崇禎元年(1628年),練國事被起用為監察御史,掌管京畿道,次年升任太僕寺少卿,督餉山西。崇禎三年,陝西延安饑民聚眾起事,勢燎如原。練國事又升任僉都御史,巡撫陝西,督軍鎮壓。崇禎四年正月,義軍神一魁攻占保全,李老柴、一條龍攻占中部縣。練國事率兵進剿,斬殺義軍1700餘人,俘義軍首領李老柴、一條龍,送獻京師。同年十月,明總督楊鶴因接受詐降義軍失事被革職逮捕,練國事亦戴罪自贖。
崇頓五年(1632年),練國事誓師督戰,在宜川、白水、合陽、寧塞、蒲河西壕、銅川橋、虎兒窪、鐵角城等地殺義軍4萬餘人,俘殺義軍大小首領點燈子、劉道江、郭惡虎、混天猴、神一魁、黃友才、不沾泥、普天飛、金翅飛、插漢兒、飛山虎等60餘人,始被赦免戴罪。
崇領七年(1634年),農民起義軍由山西進人陝西,偽作受撫,總督陳奇瑜信以為真,傳檄各路明軍不要繼續進擊。練國事上疏陳述輕撫的害處,陳奇瑜對練甚是怨恨。不久,起義軍脫離陳奇瑜,出道北上。兵部尚書張翼鳳因與陳奇瑜系兒女親家,便將陳的過失嫁禍予練國事。練被逮林獄,於九年正月遣戍廣西,十六年(1643年)赦還,以原職起用。
福王時,練國事任戶部左侍郎,不久改任兵部左侍郎,加尚 書。次年(1645年)二月因病去職,三月卒,終年64歲。
練恕
字辛福,號伯穎。廷璜之子(1821-1838)被稱為神童少年史學家。編有史學專著《後漢卿表》,《五代史地理考》、《北周公卿表》、《西秦百官表》四篇,被收進《二十五史補編》。少年患咯血病,英年早逝。練鋼
字從道,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由鄉舉進入國子監。累官御史。郕王監國,上中興八策。也先將入犯,言不可和議,不可南遷,惟有于謙、石亨可以主管中軍。有才辨,急於功名。景泰改元,上言時政五事。巡視兩淮鹽政。應詔上言八事。次年出贊延綏軍務。五年(1454)巡按福建,與按察使楊珏互相攻擊,被貶為邠州判官。久之死。
練姓宗祠通用聯
五言通用聯河內家聲遠;
岐山世澤長。
——佚名撰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練氏宗祠通用堂聯。
七言通用聯
青丘集表忠傳世;
金川院立祀妥靈。
——佚名撰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人練定,字公權。著有《青丘集》。下聯典指明代江西新淦人練子寧,名安,字子寧,洪武年間進士,歷官修撰、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惠帝時官御史大夫,與方孝孺並受重用。燕王朱棣攻人京城搶奪帝位,他被捕,不願屈服,與全家人一起被殺。遺文被編為《金川玉屑集》,文學家李夢陽又立金川書院來紀念他。
台山連線岐山業;
淡水長流淦水風。
——佚名撰台灣省台北縣石門鄉茂林社區練氏宗祠聯(1)
祠祀此支練氏開基始祖練蕃榜,字在君,率兒一子兆科,二個孫子和族親四十餘人渡海,去台灣省台北縣石門鄉乾華村開基發展。氏族人特於原鄉茂林社區建一座兩層鋼筋水泥宗祠,以供子孫祭祀和懷念祖德。
十四言通用聯
思我祖別井離鄉,由汀武而適台灣,闢土開疆,克儉克勤新世澤;
囑爾曹守成創業,自士農以及工賈,繼志述事,毋忘岐淦舊家風。
——佚名撰台灣省台北縣石門鄉茂林社區練氏宗祠聯(2)
全聯典指練氏始祖東何,世居河南省河內縣(今沁陽),智勇超常,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詔與李勣將軍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南蘇羅城有功,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以“精練軍戎”封公為岐山侯,賜姓練氏,故易“東”為“練”。受姓始祖練何公,為了讓子孫後代記住練氏由來,特將李勣將軍的讚詞:“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賜姓啟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作為子孫輩行詩。在族譜上可以看到:何生舜、舜生友、友生賢、賢生裔、裔生岐、岐生山、山生侯、侯生第……的記載。
練誕節
練姓是我國的姓氏之一。分布在全國各地及海外,近千個聚居地,人口約29萬,在中華姓氏人口排名第251位。唐太宗在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十月戊午日(農曆10月23日)在臨渝關的漢武台刻石記功會上,以“精練軍戎”賜東何姓練,封岐山侯。從公元645年農曆10月23日起,華夏大地、中華歷史上便有了練姓,練氏一脈相傳至今,已經1370年。練氏宗親定每年農曆10月23日為公祭練何將軍日,此日可簡稱為“練誕節”。練姓始祖練何。練何,字子俊,原姓東,是伏羲後裔,伏羲氏以木德王其姓風氏。民之有姓,實自此始。厥裔羲仲,帝堯時,命掌東方,青陽之令,易風姓為東方氏,取義青陽,曾稱濟陽為郡。東方氏三傳有東不訾者,蓋帝舜七友中人,居太原墟,因帝呼為東友,即更其覆,而仍相傳為東,由居太原,故又易其郡為太原。練何是東不訾九十六代嗣裔,本貫河南省河內縣(今沁陽市),以河內為郡。公智勇超常,於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庚子日(農曆11月30日),從李勣伐高句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甲申日(農曆5月17日),獻火攻策南蘇羅城(遼東城,史書又稱遼州),有功回朝,於貞觀十九(645)年十月戊午日(農曆10月23日),在臨渝關的漢武台刻石記功會上,唐太宗以“精練軍戎”,賜姓練,封岐山侯,封三世恩榮世襲騎尉將軍。欽差大臣兵御尚書大總管帥李勣贊曰拜題:“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賜姓啟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妣趙氏,封一品夫人,與夫合葬於河南省懷慶府河內縣紫金壇(今沁陽市神農壇)。生二子:練舜麒、練舜麟。
據練氏宗親會訊息說:每年的農曆10月23日,練氏聚居的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江蘇、台灣等地,都要在當地練氏宗祠舉辦“練誕節”活動;這一天,他們還要選派宗親代表,不遠萬里來到河南省焦作市的沁陽市神農山,舉行“練誕節”相關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