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用字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平賈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平賈人,亦簡稱賈人,為西周時期周公旦所設定的官吏名稱,專職負責監督並管理商賈市場的平易物價之職,類如當今的國家物價管理局局長,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
在典籍《周禮·地官·質劑注》中記載:“市中平賈人,今時月平是也。”在《周禮·地官·質人注》中也記載:“平賈人,質平也。主平定物賈。”
在平賈人、賈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平賈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平氏、賈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宰相晏嬰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晏嬰,字平仲,山東高密人,是周簡王姬夷執政的春秋中期非常著名的齊國宰相。晏嬰的父親叫晏弱,晏弱的祖上是晏安,晏安是遠古氏族部落領袖陸仲的後代,而陸終是黃帝的嫡傳子孫。
春秋中期,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是齊景公姜杵臼手下的三個大勇士,自恃功高,有時令齊景公姜杵臼也頭疼。於是晏嬰用計殺掉了這三個桀驁不遜的勇士,史稱“二桃殺三士”。
有一次,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個人坐著聊天,齊相晏嬰走過他們面前,他們沒有站起來行禮。於是,晏嬰藉機進宮對齊景公說:“我聽說,明君手下的勇士,上有君臣之義,下有長幼之禮,內能除暴,外能抗敵。現在主公手下的三個勇士,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幼之禮,內不能除暴,外不能抗敵。這是國家禍亂的根源啊!我看該把他們除掉。”
齊景公說:“那三個人太厲害了,既沒人抓得住,也沒人殺得了。”
晏嬰說:“這好辦!主公可以派人送兩個桃子給他們,就說:給最勇敢的兩個人。”
公孫接一見使者送來兩個大桃子,立刻仰天長嘆道:“晏嬰是個智者,一定是他出的主意,讓主公叫我們三人爭功火併。我雖然能看破他的陰謀,但如果不敢接受桃子,卻也算不上勇士了。”
於是他對田開疆和古冶子說:“三個人兩顆桃,只好各擺功勞了:我曾陪主公出去打獵,第一次殺死一頭野豬,第二次殺死一頭老虎。我大概有資格吃一顆桃子吧?”於是他拿了一個桃子。
田開疆說:“我率領軍隊兩次打敗進攻齊國的敵人。我大概更有資格吃一顆桃子吧?”於是他也拿了一個桃子。
古冶子不緊不慢地說:“我曾經為主公駕著馬車渡河,一頭巨黿咬住了左邊那匹馬,把馬車拖向河心。我不會游泳,只好猛吸一口氣跳下馬車,在河底走了一百步,終於把巨黿殺死,救主公脫了險。難道我不比二位更有資格吃一顆桃子嗎?”說著站起來拔出了劍。
公孫接說:“我的勇敢不如你,功勞也不如你。我居功恃勇,毫不謙讓地拿了一顆桃子,是貪功的小人。但我不是懦夫,敢做敢當。”說完交出桃子,拔出劍自殺了。
田開疆也一聲不響地交出桃子,亦拔劍自殺。
古冶子看著兩具屍體和兩個桃子說:“我們三人本來親如兄弟,現在為了爭這兩顆桃子,你們兩人都被我逼得自殺了。我如果獨活,是不仁;我自吹自擂而羞辱勇士,是不義;悔恨自己做錯了事還不肯死,就是不勇。”他把兩顆桃子放在兩具屍身上,也舉劍自殺了。
使者回宮向齊景公報告:“那三個人都死了!”齊景公便下令為他們厚葬。——本領再大、功勞再高,如果不令當權者舒服,那就是死路到頭了。
晏嬰歷任齊靈公姜環、齊莊公姜購、齊景公三朝,是春秋中、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太史公司馬遷將其比為管仲,推崇備至,用“不辱使命,雄辯四方”八個字來形容他的外交活動能力。
在晏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世代相傳為平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韓國君韓哀侯之子諾的封地平邑,屬於封邑名稱為氏。戰國時期,韓國君主韓哀侯,將少子魏諾(魏姥)封於平邑(今山西臨汾),他的後裔子孫就以先祖封地為姓氏,世代相傳為平氏。
到了秦王贏政十五年(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韓哀侯的後代中,又有一支族人由平邑遷往下邑(今安徽碭山),之後以原邑名為姓氏,稱平氏。
韓哀侯的後裔平氏,被史稱為平氏正宗。
第四個淵源: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末期商王武丁之子苑侯,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在史籍《何氏姓苑》中記載:“有平陵、平寧二氏。”在史籍《姓譜》中也記載:“平陵氏,<史記>曰平陵老之後。”
商王朝末期,商王武丁在公元前1168年封其一個兒子文至苑(今河南新鄭),為苑侯,其後代子孫以先祖爵名為氏,稱苑氏。
苑氏一族的早期分布範圍,可以從商朝武丁王及以後的商王朝統治範圍來確定。武丁時期商王朝強盛,不斷對外用兵,商的疆域日益擴大。據資料記載,其疆界西至陝西城固、山西萬樓永和地區,北至邯(今河北淶易),南至湖北黃坡、江西清江,東至山東曲阜、泰安附近。因此,苑氏族人居住分布很廣,主要在今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湖北、江西等省境內。
在商以後三千多年的歷史變遷中,苑氏的後代又以封官、分家封地、居住遷移等分衍出其他姓氏。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黨固傳》中的記載,有許多姓氏皆出自苑氏,其中的複姓就有平陵氏、平寧氏,皆為以封邑名稱為姓氏。
古平陵,位於今陝西省鹹陽市舊城秦都區平陵鄉一帶,苑氏的一支後代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平陵氏。而古平寧,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舊城近郊,苑氏的一支後代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平寧氏。
平陵氏、平寧氏的後代族人,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平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朝之際官吏平尚書,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平尚書,是從秦朝開始,由秦始皇指名設定的一種供職在帝王身旁的顧問散職官,職當尚書,卻無尚書之權。平尚書有左、右二人,為當世博學之士,左稱“平尚書”,右稱“奏事尚書”,統稱平尚書,官秩一千二百石。
在後世的西漢王朝中期,漢武帝劉徹將平尚書改為“平尚書事”,到了漢昭帝劉弗陵執政時期,又改稱為“給事中郎”,相當於今天的顧問委員會正、副主任之類。
在平尚書、奏事尚書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平尚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平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平準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平準令,是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所設定的官位,隸屬於大司農管轄,屬下有平準丞、平準中士等,專職負責管理、調節國家的市場物價。
在史籍《史記·平準書注·索隱》中記載:“大司農屬官有平準令丞者,以鈞天下郡國輸斂,貴則糶之,賤則貴之。平賦以相準,輸賦於京都,故命曰平準。”
平準令的官秩原為六百石,南北朝時期為正八品,隋朝時期為正六品,唐朝時期為從七品。
在平準令、平準丞、平準中士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平準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平氏。
第六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廷尉平,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廷尉平,亦稱庭尉平、左右平,為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設定的官位,為廷尉三官之一,即廷尉正、廷尉平、廷尉監。
廷尉平為廷刑官,與廷尉正、廷尉監一起長官斷決疑獄。廷尉平實際上是專門評議罪案量刑程度的官吏,廷尉三官皆隸屬於大理寺。
在史籍《史記·張釋之傳》中記載:“廷尉。天下之平也。”在史籍《前漢·百官表》中也記載:“宣帝地節三年,置廷尉左右平,秩六百石。”
在廷尉平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平氏。
第七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唐朝時期官吏平章事,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平章事,事唐朝初期由唐太宗李世民設定的一種高爵位官稱,起源於唐朝開國大將李靖。
唐朝貞觀八年(公元634年),著名的大將軍、僕射李靖因病辭位,只是每隔三、兩日至中書門下坐一坐,審閱平國之奏章。唐太宗為其特設“平章事”之官爵。在史籍《新唐書·百官志》中記載:“貞觀八年,僕射李靖以疾辭位,詔疾小療。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
唐朝中期以後,凡具備行使宰相之職能者,皆在其本官之名以外加“平章事”官銜,方能實際行使宰相之職權。
到了宋朝時期,特設“平章軍國重事”之官名,專以年高望重的大臣承擔,地位在宰相之上。後西夏、遼國、金國、蒙古汗國、元朝皆仿設其職,在中央政府評職為“平章政事”者,皆為地方行省政府中的最高長官。
在平章事、平章政事、平章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平章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平氏、章氏。
第八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元太宗英文皇帝窩闊台長子元定宗簡平皇帝貴由的後人,屬於避禍改姓為氏。
元朝太宗英文皇帝窩闊台的長子定宗簡平皇帝貴由後人窩闊台逝世後,其國內憂外亂,三年無君,後人深受迫害,只好東渡黃河移居到河北邯鄲地區。後因戰亂,再次西遷至今河南省焦作市的博愛縣一帶地區。
明朝洪武年間,族人為了避免朝廷的迫害,而改漢姓為平氏。
該支蒙古族平氏,再後因黃河流域頻繁水患,被迫西遷至今山西省的臨汾市,後又轉入陝西地區定居至今。
第九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黑龍江女真額勒赫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額勒赫氏,滿語為Elhe Hala,漢義“平安、康泰”,世居綏分(今綏分河上游地區)、薩哈連烏拉霍通(今黑龍江璦琿)、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平氏、康氏、安氏等。
得姓始祖:魏諾(魏姥)。
各支始祖
平從龍:字無心,別號維山,宋末進士,堪稱同朝父子登科,前後輝映,至元朝十六年間,為當朝徵召,先後授予宣武將軍湖廣邕州安撫使,懷遠大將軍,廣東瓊州安撫使,平服諸黎,功勳卓著,晉授昭勇大將軍,至元二十三年,調遷海北廣東道提刑按察使,元二十八年任福建閩肅政廉訪使,二十九年加授中奉大夫廣東宣撫使,元三十八年晉授湖廣安南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出將入相,奉統率大軍南征交址,僅年余殲渠魁,擒叛逆,蠻順從,歸服中原,於元貞二年奉命回朝,奈天不假年,遂於丙申年二月初七日逝世京都,宣命贈正一品,其政績彪炳功在南疆,乃賜葬於廣東省番禺縣之白雲山南端,藉以留芳百世,後代子孫稱為二世祖,因之落籍廣東之順德、文昌縣兩地,自宋迄今,根深蒂固,水遠流長,子孫繁衍,至今二十七代矣。平雲鑒、平雲鍇、平雲鉉:兄弟返歸陝西原籍,雲鑒奔走廣東省順德縣八區羅亨村,次弟雲鉉,字紫金,為元朝欽州萬安知軍,欽授欽廉兩州安察使,率繼曾祖婆苟氏及祖婆雷氏渡海,南遷瓊州文昌縣東海角寶芳市定居。平雲鉉生五子,現分為長次三四房,當時先祖財富稍裕,且見識超人,乃將部分子孫移遷分居文昌縣屬各地區。
平繼祖:字宗德,長房住頭苑市橫山村、田邊村、頭苑下村、及潭市等村。振祖幼年逝世。
遷徙分布
平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與台灣省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九十五位。
春秋時期,齊國有名相晏嬰,字平仲,他當時輔佐齊景公,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他人雖然很矮小,但是卻足智多謀,他的子孫後代以這樣一位祖先為榮,就以他字中的“平”為姓。因此,這支平氏起源於晏姓。到了戰國時期,韓國國君韓哀侯有一個兒子叫“喏”,他受封於平邑(今山西臨汾),他的子孫後代就以封地名“平”為姓氏。這支平氏起源於韓國的公族之姓,姬姓。
平氏後來在河內郡(今河南沁陽)發展成望族,世稱河內望。
今河南、江蘇、浙江、山東、陝西、山西、內蒙古、福建、湖南、江西、廣西、廣東、香港等各省區,均有平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1.郡望:河內郡:
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回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2.堂號:
修齊堂
敬齋房
家乘譜牒
福建建陽後舉平氏族譜,著者待考,清乾隆乙酉年(公元176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福建省三明市博物館。
江蘇無錫錫山平氏宗譜十卷,(清)平定國、平靜安等輯,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修齊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無錫錫山平氏宗譜十四卷,(民國)平伯卿等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修齊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紹興平氏宗譜五卷,(清)平衡等修,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敬齋房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
字輩排行
豐縣平氏字輩:
舊序:“惠孝(誠)友(均)長(福)順(科)慶(尊)忠(異)克(信)步(雲)繼承世志立章微登林修貴安保和”;
新序:“聖道傳基本心敬常生存貴安保和太守法振業龍”。
平氏一支字輩:“遺志仕起兆文行忠”。
歷史名人
平當:(生卒年待考),字子思;平陵人。著名漢朝水利專家。漢成帝時,因他精通《尚書》中的《禹貢》篇,對於夏禹治水的情況很有研究,因此漢成帝封他為騎都尉,掌管河堤,負責開河築堤,防治水患。漢哀帝即位以後,升他為丞相,賜爵關內侯,與車千秋、王嘉、魏相、韋賢、黃霸及其子平晏並稱“七相”。到了第二年,又要給他升官加祿,他以生病為由拒絕了。他說:“我的官位已經夠高了,薪俸已經夠了,如果給子孫留的財產太多,會使他們只會過奢侈生活。”平恆:(生卒年待考),字繼叔;薊縣人(今河北薊縣)。著名南北朝時期北魏學者。少年時起刻苦勤讀,博學多聞,歷官中書博士、幽州別駕、秘書丞。為官廉潔,不治家產,著書百餘篇。
平鑒:(生卒年待考),字明達;燕郡薊縣人(今河北薊縣)。著名南北朝時期北齊都官尚書令。少聰敏,學詩禮,通大義。以軍功遷累襄州刺史、懷州刺史等歷牧八州,所在立碑頌德,官終都官尚書令,卒謚微。
平顯:(生卒年待考),字仲微;錢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明朝才子。博學多聞,詩文皆有典則,嘗知滕縣,謫雲南。黔國公沐英重其才,闢為教讀卒。著有詩集《松雨軒集》八卷。
平端:(生卒年待考),滿族;滿州正黃旗人。著名清朝烏魯木齊都統。初官本旗參領,清鹹豐間累擢烏魯木齊都統。後來回族反叛,烏魯木齊城被圍,平端力守危城,堅持血戰三月,至死不屈。
平剛:(公元1878年~1951年),字少璜;貴州貴陽青岩鎮歪腳村人(今貴州貴定,一說貴陽花溪區)。著名近現代民主革命家,同盟會員,民國時期貴州政壇重要人物。解放後,平剛出任貴州省人民政府委員,於1951年病逝,終年七十四歲。人民政府隆重地安葬了他。平剛著有《感遇詩集》,《平氏譜錄》、《貴州革命先烈事略》等。平剛的一生沒有給親屬留下什麼遺產,但他留給後代極重要的精神財富:“好好教書,不要誤人子弟,活著就要為百姓做好事。”
平海瀾:(公元1885~1960年),松江葉榭鎮人(今上海)。著名近現代教育家。平海瀾一生好學不倦,英語造詣精深,被譽為“中國英語教學先師”。主要著作有《英語語法規範》、《科學觀之英文法》、《英語文法》、《高級英語讀本》、《國際音標發音字典》、《英語教師手冊》等。編輯或與人合編的有《中國百科全書》、《英漢模範字典》等。
平襟亞:(公元1895~1980年),名衡,筆名秋翁、襟霞閣主、網蛀生等;江蘇常熟人。著名現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