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姓

房姓

房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北宋編印的《百家姓》中,房姓列第170位,在1980年代國家配合人口普查所做的全國姓氏統計中,房姓列第199位,故房姓不屬大姓。但因房氏源自於五帝之首的堯,傳承相對單純,流向清晰,且其後代中大唐開國宰相房玄齡為"中國十大賢相"之一,故在史上向為望族。 天下房氏無出清河。(淵源比較單一) 七劉八張十二王,天下無二房(血統比較純淨) 房[房,讀音作fáng(ㄈㄤˊ),古音讀作páng(ㄆㄤˊ)]

基本信息

清河房氏

房氏簡介

房姓房姓

注音: páng xìng

姓氏源流

房(Páng)源出有二:

1、"房"姓誕生於距今約4300-4700年前,起源於姬姓,出自陶唐氏,是堯的後代,以國名為氏。堯的兒子開始被封于丹水,堯沒有把帝位交給丹朱繼承,而是禪讓給了立有大功的舜。這是禪讓制的肇初,也是“公天下”的開始。舜繼位以後,改封丹朱於房(今河南省遂平縣),為房邑侯。其子陵,襲封后以封地為姓,史稱房陵,後代遂為房姓。其裔孫雅為清河太守(今河北省清河縣東),房氏家族開始定居於此,並成為一個望族,後又因唐朝開國宰相房玄齡也曾任清河郡守,故此清河郡成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並有“天下房氏,無出清河”之說。

2、出自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屋引氏,入中原後改為房氏。

舜繼位以後,房渚及丹朱所受封地點。其裔孫雅為清河太守(今邢台市清河縣東),清河房氏為邢台市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

傳承與發展

上古

源於伊祁氏,出自遠古堯帝之子丹朱的後代,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堯帝的兒子朱開始被封于丹水,史稱丹朱。堯帝認為:“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為能有一個帶領大家克服天災的繼任者,堯帝沒有把帝位交給丹朱繼承,而是禪讓給了立有大功的舜,這就是禪讓制的肇初,也是“公天下”的開始。舜繼位以後,改封丹朱於房(今河南遂平),為房邑侯。丹朱之子陵,襲封后以封地名稱為姓氏,史稱房陵,後代遂為房氏。其裔孫房雅為東漢桓帝劉志執政時期(公元146~167年在位)的清河太守(今河北清河,一說為今山東武城,待考),房氏家族開始定居於清河,並逐漸形成為一個望族,史稱房氏正宗。

後又因唐朝開國宰相房玄齡也曾出任清河郡守,故此清河郡後來成為房氏人最重要的郡望,並有“天下房氏,無出清河”之說。

夏商周(春秋)

夏(約前2100年~約前1600年)、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之時,朝廷亦不敢等閒視之。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時周王室與房氏曾屢通婚姻。《國語·周語》云:“昔昭王娶於房,曰房後,實有爽德,協于丹朱。丹朱憑身以儀之,生穆王焉。”意思是說,周昭王的妻子房皇后受其始祖丹朱神明的附體,而生下了周穆王。周穆王是周朝比較有名的君王之一,可見房氏因始於丹朱可上溯自帝堯,在周時受到了尊崇。丹朱第36代孫房鍾,周昭王(公元前995年左右的)時仍襲爵為"房邑侯“

出自春秋時期出國之邑房渚,屬於以地名為氏西周以前,房縣為彭部落方國。《房縣誌》卷六載“......(堯)帝子丹朱避舜於房陵。舜讓弗克,遂封於房,是為房子國。”。春秋時期稱為“防渚”,屬麇、庸二國之地,後成為楚國的一個邑地,改稱“房渚”。到了秦朝時期,秦始皇改房渚為房陵郡,在唐朝武德初年又改為房州。在歷史文獻《房縣誌·事紀》中記載:“周傾王四年春,楚子糜,成大心敗糜於房渚。”房渚,就是防渚、房陵,即今湖北省十堰市房縣。

兩漢

房鍾第12代孫為東漢(公元25年~220年)司空房植,第13代孫房雅於公元前32年任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成帝末年的清河太守(今河北清河縣東),【註:家族大了,經多輩繁衍,晚輩比長輩年紀大,實屬正常】,房氏家族開始定居於此,並繁衍成為望族。

兩晉南北朝

在南北朝甚至更早時期,清河房氏作為當地望門貴族,一直保持著與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勃海封氏等望族的通家之好相互聯姻。到公元4世紀末,清河房氏與清河崔氏、平原劉氏等家族因戰亂部分遷移到山東半島,成為慕容氏南燕國的上層家族---青齊房氏。房氏家族沒有捲入北魏和劉宋在山東半島的爭奪,一直到469年以前,清河房氏一直是“世家大族”意義上的貴族。東晉時,河南房乾被朝廷派到北方遊牧民族鮮卑那裡做使者,後因中原戰亂,無法回到中原,只好留居北地,因鮮卑人把“房氏”稱為“屋引氏”,稱“屋引氏“, 但心中念念不忘故土故族。到了南北朝北魏時,中原局勢相對穩定,其後代又舉族南遷中原,並從“屋引氏“恢復為房姓,並在洛陽所在地的河南郡成為望族,被稱為"河南房氏"。在古代,房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清河。所以有“揖讓乾坤房姓始”、“天下房氏,無出清河”的說法和“七劉八張十二王,天下無二房”之說。源於鮮卑化漢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南北朝時期在漢化的標誌。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北魏王朝大力推行深化的漢化改革政策,在其過程中,屋引氏皆恢復漢字姓房氏人口遠多於其他支系,是為河南房氏一族。清河房氏的分支。

南北朝後期,由於周、隋、唐三朝對傳統士(貴)族階層在政治上打壓,在用人上又以“開科取士”取代憑門第和族望選官任職的制度,象房姓這樣的士族、仕宦不得為清望官,婚姻不得結高門第,政治地位、社會等級即因之而降低淪落,名人名相從此就很少出現。

唐宋

在唐朝,清河房氏"五代三宰相",房氏家族於此時獲得中興,備極榮光。房玄齡長子房遺襲父爵為梁國公, 高陽公主謀反事受牽連, 削官削爵後舉家逃遷到河南同時房乾的後代也以此地為郡望,稱"河南房氏"。中唐(公元766年起)以後,在臨淄房氏房玄齡一支及河南房氏一支相繼衰落,房姓族人在整體上仍保持著傳統士族的清高和傲氣,較少通過應試出仕,也較少務工從商,而是大多選擇了隱居鄉野的消極避世態度,最終導致房姓在中唐以後大多為“農”業人口,在“士”、“工”、“商”等門類人才零落,成為散居各地的小姓,並因生計所迫流離失所,出走周邊省份(如山東、河北、陝西、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

元明清

直到明初才出現了房寬(明代名將)和房勝兩位立了大功的將軍。但房姓族人雖流徙四方,清白持家的風格始終未變。

房姓遷徒情況

(1) 房邑(河南遂平)

堯的長子/房姓先祖丹朱始居. 其子陵在此開國開姓.

(2) 浙江富春山(浙江桐廬縣西)

兩漢之間新莽期間, 一房姓人(房植之父), 因不滿新莽篡漢之政, 舉家隱居於此, 垂釣為業, 自稱”漁父”,與當時名士嚴子陵友善.

(3) 廣平府清河郡(河北清河縣)

漢桓帝時朝右公/河南尹房植回遷於此,其子侄輩房雅為清河太守,房姓於此成為望族.

(4) 江南九簫山

房植晚年謝仕後游於此, 並開基傳業.

(5) 長沙

植子房熾康曾任長沙太守.

(6)吳山(吳郡)

房植第四代孫房尚志, 博通經史, 於三國魏時嘗”執教授生徒於吳山.”

(7)陝西鳳翔

房植五代孫房凌霄, 業儒學, 於晉初遷隱於陝西鳳翔府伏波村.

(8)清河郡

房植11代孫房景伯,梁武帝時, 為清河郡太守. 回遷.

(9)山東青州府

房植13代孫房彥謙,於隋煬帝時隱於山東青州府,在臨淄縣開基, 歿于山東.

(10) 長安(陝西鹹陽)

房植14代孫房玄齡起於臨淄, 助唐開國後定居於長安, 逝後陪葬昭陵, 配享唐宗廟.

(11) 河南洛陽

房玄齡長子房遺直本襲父爵為梁國公, 高陽公主謀反事受牽連, 削官削爵後舉家逃遷於此.同時房乾的後代也以此地為郡望,稱"河南房氏".

(12)濟南郡

房雅十九代孫諶,隨慕容德南遷,因居濟南郡。生四子:豫、坦、邃、熙,今稱四祖房氏。

(13)桂州府清河郡

房植20代孫房啟,始為句容總管, 在容九年後遷桂州府清河郡,食邑三千戶.

(14)開封

房植21代孫房寧靜仕唐德宗朝,為開封府尹, 其子房式仕唐憲宗朝,為河南府尹.

(15)湖北武昌府

房植25代孫房遵時,家資殷富, 唐禧宗時因黃巢之亂,率妻兒游於湖廣武昌府,置田莊居住.

(16)燕貞定府(河北)

房植29代孫房遇隆,宋貞宗時由府尹進擢侍講, 因與當權的丁謂意見不合,謝仕,徙於燕貞定府試劍石.

(17)燕京永平府

房植39代孫房蠅貞, 當元綱不振, 率家徙於燕京永平府.

(18)燕京(北京)

房植40代孫明思恩侯房寬, 以天年終於京(燕京), 葬於燕京永平府盧龍墓.

(19)潮州府(廣東梅州)

房寬長子房遠紹(字燕基,號萬寶), 受父命持牒南遷, 先居福建寧化石壁村, 後赴廣東潮州府大麻社(即今梅州大埔銀江鎮)開基.

(20)濟南府

房寬次子房遠統(字燕裕,號萬珍),受父命持牒在山東濟南府開基.

(21)湖廣桂陽洲

房寬三子房遠續(字燕傳,號萬珠),受父命持牒在湖廣桂陽州開基.

(22)燕京永平府

房寬四子五子在永平府續牒.

(23)揚州郡

據史載,明初朝庭曾"驅吳地民以實淮揚二郡",揚州於此時開始有房姓人集中居住,並逐漸繁衍流布,僅興化一地,截止1990年即達6836人.

(24)廣東連南

連南八排瑤房姓於公元960年入粵,至1985年已傳41代.連南小三江鎮福田村房姓,1953年經省民委識別確認屬八排瑤支系。相傳他們原共有三兄弟,到廣東後先居住連南白茫,後三兄弟各奔前程,長兄去懷集,二兄去瑤山,三弟又轉湖南。長兄之子從懷集遷到本縣小三江田心寨對面的沙壩寨。民國24年(1935年),因洪水衝垮住房,又搬到福田村居住,至今已發展到11代。小三江鎮房姓生產和生活習慣亦已與當地壯族、漢族無異。

(25)山東鄆城

鄆城房集房氏家祠上的一幅對聯,說明鄆城房氏一族本出自山東,但明朝洪武年間又由安徽穎州(今安徽阜陽穎上)遷至鄆城.山東鄆城房氏共分五支,分布於鄆城、菏澤、定陶、曹縣、梁山以及河南、安徽等地。其中東北三省也有不少房氏源自鄆城。其中的老長支主要分布於鄆城,老二支分布於定陶北二十五里陳集、菏澤牡丹鄉、曹縣、定陶北戚妃寺等。

(26)四川自貢

據傳為明朝張獻忠剿四川時從廣東遷到四川的一支,其後裔中曾有一位為自貢最大的鹽商。

(27)蜀中綿陽、德陽、中江、大足等地

廣東大埔銀江明萬寶公後裔中的一支,於清雍正、乾隆年間,在“湖廣填四川”的風潮中大量遷徙入蜀,分居蜀中綿陽、德陽、中江、大足等地。僅中江就有後裔6、7千人。

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金山鎮獅子村.大鑼村,楊家灣村,劉家溝村

(28)馬來西亞砂拉越

閩南客家的一支,出自清河堂,具體從何時何地遷出,尚待考證.

(29)山東微山縣

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老鴰窩(也叫野雀子窩)遷至山東省微山縣歡城鎮的黃村、界牌口、高莊等處,並有族譜,昔年,在界牌口還建有宗祠,當地族譜15年一小修,30年一大修.

(30)江蘇雎寧

明初自山西曲沃遷至江蘇邳州望母山北房台子.

(31)甘肅靖遠

明初自盧州府合肥縣(今安徽合肥)正統二年(1437年)初為陝西漢中守備,復遷靖虜。甘肅房氏始祖房貴

得姓始祖

房姓房姓

房陵

遷徙分布

廣東分布

①潮汕,其中汕頭金平、龍湖、濠江區,潮陽棉城、海門;澄海東里、澄城;潮州湘橋區;潮安庵埠;饒平黃岡;普寧,聚居大坪流沙等鎮;惠來,聚居東隴、神泉、隆江等鎮。此外,原系潮汕地區的陸豐甲子等鎮。

②梅州市梅縣區城東鎮汾水村;

③梅州市大埔縣銀江鎮“房氏家廟”國器堂 ;

④深圳市觀瀾街道辦事處樟坑徑村;

⑤東莞市篁村區勝和聯益村(舊稱房屋村)。其先代世居山東定陶,唐房玄齡之後,宋代中葉,有房氏之朝奉公者,宦於南雄,後游東莞,家於篁村(今東莞篁村) (明陳璉《琴軒集·房氏族譜序》,明吾慶善《房氏族譜序》)。一說為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從山東濟南遷入,曾建有房氏宗祠。

東莞鳳崗鎮三聯鄉排沙圍村,遷入於明代;深圳市觀瀾街道辦事處樟坑徑村由此傳入。

⑥連南火燒坪八排瑤;

⑦茂名化州笪橋硃砂大漢村,桃胡村,黃林村;

8.廉江良垌鎮香木徑村,石城鎮姓房村(原名火燒山村)。

安徽分布

①宿州市泗縣屏山鎮大房村,小房村,山後房村

②合肥市

③蕪湖市涇縣、樅陽縣等

④巢湖市和縣沈家鎮房僑村

⑤阜陽市臨泉縣(古稱沈邱),四個房莊,另有房數、水房莊等,為清初李自成兵敗後由房姓兩兄弟從山東移民而來。傳說距縣城七里處的"房樓",以前曾供過房玄齡的金盔。

⑥蚌埠市懷遠縣河溜鎮棗林村、北湖村、房樓村;

⑦界首市大黃鎮房莊村;

-安徽天長,從揚州廟頭遷至此地。聚賢堂 從蘇州閶門遷入揚州,年代不詳。

河南分布

①平頂山市葉縣辛店鄉東房莊村;

②平頂山市寶豐縣商酒務鎮房莊;

③鄧州市明之前從北京或山東遷至濮陽再到當地

④內鄉縣趙店鄉花窪村房寨,明末從鄧州遷至

內鄉縣湍東鎮,赤眉鄉楊營村東房寨小組,

⑤信陽縣

⑥蘭考縣,分布於黃河南北

⑦河南南陽方城縣博望東房莊 博望西房莊

--駐馬店市/遂平縣等

周口市淮陽縣 明末從山東棗南莊遷來。

山東分布

①聊城市茌平縣朱官屯村;全村大約1000多人房氏姓名,輩分為:天,道,本,公,平,修,德,福,子,鴻等……村中還建有房氏祠堂!

聊城市莘縣妹仲鎮康園村;

② 青島萊西市南墅鎮下堡村;

③山東濟寧市鄒城市房桃村;

④濟寧市任城區,南張鄉,房家村;

⑤淄博市博山區山頭窯廣村,兩平村,八陡鎮,茂嶺村,源泉鎮,麻莊村;淄川區崑崙鎮宋家坊村

⑥威海乳山市五(午)極鎮房家村,公元1400(永樂年間)由青島即墨北阡村遷出;

⑦濟寧市梁山縣韓垓鎮

⑧菏澤市鄆城縣雙橋鄉房集村;

臨沂市河東區鳳凰嶺鄉李公莊村,明末清初從山西遷來。

⑩長清區大房莊(濟南市文昌區大房莊);

⑾長清區五峰街道辦事處北宋莊;

⑿濟南市商河縣孫集鄉 房家屯村,龍桑寺鎮 房家村(均由河北棗強遷至於此);

⒀濰坊市安丘市大盛鎮婁家莊村、房家官莊村。

濰坊市青州市孟古村、房古村。

⒁章丘市黃河鄉的 南房村 和 北房村。南房村已經有21代。清時期河北棗強遷入。兩村的房姓人口大約800多人;輩份:培、佃、慶、英、俊、愛、孝、子。

臨沂市蒼山縣房氏樂善堂分布: 臨沂市:蒼山縣 房家村 寶山前 鐵山 城子 東新 興 伏山口 大官莊 陳橋 仲村 仲村河西 魏村 大坊村 南新村 大吳宅 興明 郎莊 胡官莊 黃路 郯城縣: 費縣 新莊 羅莊區 房莊 棗莊市:驛城區 太平莊山亭區 王灣村市中區 齊村後川江蘇省:東海縣新沂市 棋盤鎮管沈村

人口:各地區總計人口5000人左右輩份: 庭 超 敬 鑄 宏 毓 振 殿 永 學 保 家 肇 昌 泰 繼 世 延 文 英華 章 傳 廣 遠 厚 德 忠 良 長 先 賢 為 道 義 興 紹 子 榮 尚

萊蕪市佛羊寸

泰安肥城市安駕莊;

郯城縣 小房莊 房氏宗譜載:“房氏先祖清光緒間,由江蘇省瓦窯小街子遷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小房莊。

房溜 追記房氏墓碑載,房氏始祖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由江蘇邳州小街子遷居於此建村。因村靠沭河拐灣處,水流湍急,故取名房溜。

房圩子 清初建村,原名房家崗。後為安全,村周築圩,改名房圩子。

西房莊 回憶房氏宗祠碑載,房姓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得名房家莊,習稱房莊。1958年以村中新築南北大路為界,分為東、西房莊,此村居西,故名西房莊、東房莊。

-新泰市養流鎮上劉村,汶南鎮南辰、重興庒村

-德州市齊河縣大夫營前甄 樂陵市{縣}花園鎮房家村

-德州市臨邑縣德平鎮房集村

-平度市呂家集

-微山縣歡城鎮的黃村、界牌口、高莊等處,有族譜,昔年,在界牌口建有宗祠;

-東阿縣魚山村;

-夏津縣東李官屯房莊;

-汶上縣,分布於義橋鄉、南站鎮、白石鄉、郭倉鄉、苑莊鎮、郭樓鎮、南旺鎮等地,從臨淄遷入,遷入後已傳二十代。

-萊陽市柏林莊鎮白石埠村,龍旺鎮紀格莊;

-臨沭縣石門鎮房巡會村。

-濱州市霑化縣,主要分布在富國鎮的房一、房二、大房家和小房家村,劉彥虎,吳家莊子、東杜、濱海鄉的河潰村、下河鄉的房嶺村等。鄒平縣臨池鎮大房村、小房村。

-日照市分部在日照市區、三莊鎮、西湖鎮、龍山鎮、五蓮房家溝、莒縣等地。

-即墨縣 200-300年前從雲南遷到山東。輩份:廷,正,大,太,世,安,克,文等,主要分布:金口鎮,田橫鎮等。

-諸城縣/沂水縣/坦城縣/萊蕪縣/新泰市/煙臺市/鄆城/鄄城縣/蒙陰縣/臨朐縣等

山東淄博沂源 ;

山東省文登市宋村鄉山東村。

菏澤市單縣萊河鎮有西房六和東房六。

濰坊坊子區九龍街道下房村,上房村。

江蘇分布

①泰州興化市,明初由蘇州遷至,其中:

茅山鎮北陳村;

缸顧鄉房家舍;中堡鎮東、中堡鎮西二村,始祖房公正武,來自山東省濟南府余化縣,後遷往蘇州菖門三堂街,明洪武年移居到此;

大鄒鎮等

②揚州高郵臨澤鎮;

③鎮江句容縣陳武鎮房家邊村;

句容縣移風鄉/孝義鄉;

④鹽城東台市;

鹽城射陽縣特庸鄉串河村一支,與江蘇興化中堡房姓一係為近支。

⑤江蘇泗陽,主要居住在該縣臨河鎮王三莊村,房湖村(清朝叫房家湖),同時洋河鎮、屠園鎮等地也有散居,歷史名人有房震亨等(載入清<<泗陽縣誌>>;)。

⑥徐州沛縣、新沂縣

⑦徐州黃河南雎寧縣房台子/張圩/姚集/慶安/王集/雙溝等地;

⑧常州溧陽

⑨連雲港雲台區花果山鄉小村;

少數民族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明時期蒙古貞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房氏,源出蒙古貞部落,主要分布於今遼寧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縣。蒙古貞部落,史稱蒙郭勒津,它是我國北方蒙古民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後金天聰九年(公元1637年),後金政權就在今阜新地區曾建立過以蒙古貞部落未核心的行政機構土默特左翼旗,負責掌管蒙民事務,直到1946年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阜新土默特左旗聯合政府。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蒙古貞人們以豐富的文化,創造和發展了蒙古貞地名風俗文化。其中的漢化姓氏房氏,就突出顯示了蒙古民族從牧羊、牛到圈豬,是由遊牧到定居的生產方式變化的痕跡。

這些歷史遺蹟非常深刻的蒙古語稱謂,一直也是相應居地的蒙古族同胞在明朝時期的姓氏的一部分。到了明末清初,彼力車爾古日本格日氏、伊斯根格日氏(牛墳格勒氏)、他力壓音道倫格日氏、敖倫胡度格日氏(敖倫氏)、瓦格日恩格日氏等,就已經有人漢化為漢姓房氏,至清朝中葉乾隆大帝執政時期,文化上漢化風氣大盛,這些蒙古姓氏亦大多轉化為漢姓房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遼東房氏。人口和分布範圍遠不及清河房氏。

家譜文獻

湖南桂陽蓉城北鄉沙里房氏宗譜九卷,首二卷,(清)房芳梅等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清)房枝音、房昭昕等續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親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湖南瀏東房氏族譜四卷,首一卷,(清)房青雲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清河堂、泉源堂梓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桂陽蓉城北鄉沙里房氏宗譜九卷,首二卷,(清)房枝音、房昭昕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親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吉林大學圖書館。

湖南瀏東房氏族譜十一卷,首一卷,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衡陽房氏續修族譜,(民國)房開甫主修,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敦倫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湖南瀏東房氏族譜,(民國)房維日等修編,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湖南瀏陽清河堂湘鄂贛白茅沖支派房氏族譜,(現代)房蘭清等編修,1995年線裝豎排本。

廣東東莞篁村房氏族譜,(明)陳璉序,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廣東大埔冠山村房氏族譜,(現代)房敦林、房伴村等重修,1994年國器堂鉛印豎排紅塑面本。

廣東連南房氏年命書,房先清收於《八排瑤古籍彙編 》,內容類似族譜,但體例和意義與士大夫模式的族譜完全不同。它們雖然也是文字的記錄,但一般是在祭祀時由主祭人念誦,基本上還是保留了口述的傳統。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廣東梅州房氏族譜,(現代)房玉寬編印,1995年國器堂紙版橫排鉛印本。

廣東化州房氏族譜,2006年電子版。

浙江房氏宗譜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房東余等纂修,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上一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嵊縣剡北房氏宗譜三卷,(清)房秋伊主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繼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浙江嵊縣剡北房氏宗譜四卷,(清)房聖務、房萬珊重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四川中江雷神廟房氏族譜,(清)房映煃編於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民國時期房念宗、房固宗、房建修等續編,手抄線裝本六冊,1984年房昭文修補。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四川蓉城北鄉沙里房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四川中江雷神廟支派房氏家譜,(現代)房明毓編,2004年簡體橫排電子版。

福建閩浦水南房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第四~五卷。

福建閩北浦城房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福建泉州房氏族譜,(現代)房世明編,2004年中書堂紙版橫排膠印本。現被收藏在福建省泉州市前亭村。

江蘇溧陽新倉(昌)房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江蘇雎寧房氏族譜,1992年清河堂三修,成於1994年,鉛印豎排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雎寧市黃河南雎寧村。

山東微山世善堂房氏族譜八卷,著者待考,成譜於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續修,房台等人於1988年重修。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山東霑化房氏族譜,著者待考,2006年電子版。

安徽和縣明禮堂房氏宗譜,(現代)房仕九、房淑煥等編,1993年宣紙線裝豎排八卷本。

河南內鄉房氏族譜,(現代)房立定等編,2004年簡體橫排複製本。

山西大寧房氏族譜,遷(支)祖:房錦芝 主編:房喜生,2005年簡裝本。現被收藏在山西省大寧市道教村。

吉林長春房氏族譜,著者待考,2006年電子版。現被收藏在吉林省長春市李家屯。

房氏宗譜四卷,(清)房寶大主修,清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房氏家譜,(清)房浩修,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手寫本一卷。現被收藏在山西省交城縣覓淵齋。

字輩排行

安徽

安徽碭山房氏字輩:“金永紹化廣振興福祿長殿愛齡善謀本立慶瀛登文昭錫賢相開勛在圖凌官達增同章蕭朝為純臣平安顯義勇喜琴談嘉賓恭慎堪作師英主贊新令澤民存志體效魁三輔政繼述法壽道進修美謙彥書秀連山清從容裕先見規矩傳漢歌衣冠耀齊陽通經知教化慈親訓景良”。

安徽泗縣房氏字輩:“宏大獻廷維廣(玉)伯春加紹彥毅”。

安徽臨泉房氏字輩:“清先修運(志)玉(桂)國”。

安徽寧國房氏字輩:“聖國家廷裕登朝得衣龍”。

安徽懷遠房氏字輩:“萬如為(維、國)永(興)繼(修)艷”

河南

河南信陽房氏字輩:“承祖澤繼永昌忠孝敬寧安康”。

河南淮陽房氏字輩:“金林先修運玉國”。

河南夏邑、永城房氏字輩:“孝友傳聖訓詩書賀龍光”。

河南方城房氏字輩:“天金樹德(延)務(玉)自本”。

河南鄲城房氏字輩:“玉有士金成志書和龍光”。

河南內鄉房氏字輩:“冀豫宛鄧山明光照青天繪堅棟樑志興修祖尚德傳緒綱常風宏華震五州憲耀昌家輝文武教科書”。

河南花縣房氏字輩:“畔□永仕清成修(久)振”。

江蘇

江蘇高郵臨澤房氏字輩:“守先方獲福積德乃延長”。

江蘇句容房氏字輩:“思懷祖德 同慶義和常守安泰

江蘇房氏一支字輩:“繼保怡藍印蘊見部修齡”。

江西宜春房氏字輩:“管樂才雄偉蕭何治國軍奇文傳孔孟妙筆在余勤虎踞龍吟嘯風翥耀鵬程雲開攀月桂俊傑鎮乾坤”。

江西新田房氏字輩:“枝茂召雲彩樹大根深顯地光”。

江西南昌房氏字輩:“源遠流長發福無疆於今創始代薦馨香”。

山東

山東濟南長清北宋莊房氏字輩:“延慶照(兆)士澤玉立啟殿英”。

山東濟寧鄒城房氏字輩:“興大德廷有清祥凡繼論”。

山東濟寧任城房氏字輩:“忠風建雲存文傳勝道燕清趙世澤”。

山東濟寧兗州房氏字輩:“成來芝裔佰德慶”。

山東濟南歷城房氏字輩:“永慶安寧德教先修”

山東德州齊河縣胡官屯鄉大劉莊和張房村房氏字輩:“延慶照(兆)士澤玉立啟殿英”。

山東德州市臨邑縣德平鎮房集村:“延慶照(兆)士澤玉立啟殿英”。

山東微山房氏字輩:“繼寶貽蘭蔭蘊建步修齡宏德永衍慶敏慎惟守真敦睦懷祖訓榮光萬世新”。

山東微山黃村、界牌、高莊房氏字輩:“天炳理…繼寶宜藍印蘊建步修齡”。

山東壽光紀台、萊陽柏林房氏字輩:“明初來益崇德師賢孝友同守忠厚家傳長保太和福祿綿延光華盛世禎祥永年。

山東臨淄、安徽和縣房氏字輩:“萬國崇正道仕淑尚忠良善繼人之慶明經學業長富貴惟恩厚榮華惠澤存”。

山東汶上崔村房氏字輩:“宗廷子念林照堂昌景紹先祖武桂樹培青象長脈久基業永興”。

山東汶上房氏一支字輩:“宗廷子念林照堂昌景紹先祖武相長脈久桂樹培青”。

山東汶上房氏一支字輩:“東玉緒(瑞)茂兆西思文”。

山東濰坊房氏一支字輩:“明初來義重得師賢”。

山東濰坊房氏一支字輩:“學玉新洪”。

山東濱州鄒平一支字輩:“際雲興崇澤玉秀齊殿英”

山東聊城東阿房氏字輩:“家垂燕義 廣繼永傳 福延隆美 仁懷利安”

廣東

廣東大坪房氏字輩:“振(晉)起尊崇伯仲濟美淑(叔)貴齊隆左昭右睦”。

廣東普寧房氏字輩:“維日一宗振啟尊崇伯仲濟美淑桂齊隆萬招千睦次第宜同仕廷達夏周伯仲俊本有紹堯祖舜德得昌見英猷”。

廣東惠來房氏字輩:“維日一宗振啟尊崇伯仲濟美淑桂齊隆千招萬睦次第宜同”。

廣東梅州市梅縣區房氏字輩:“開春柏進寶祥倫紀綱常六龍華富貴昌”。

廣東化州房氏字輩:“瑞昔友洪浩”。

廣東笪橋房氏字輩:“維山庭世日子嘉萬應成東光宗耀祖榮華富貴”。

廣東連南房氏字輩:“測進東修財永世興起來”。

四川

四川中江房氏字輩:

德尚支派:“萬才騰鼎昌敦金祖萬君希仕德日文友興先志宗建毓清華秀靈鍾厚澤耀彩沛天家”;

德用支派:“德日文元成選開運鼎明光華昭盛景富貴耀朝廷”;

肇星支派:“惟於星俊麟正自榮升泰”;

東、北街支派:“麟正自榮升泰乾照福雲隆盛維孝貴守道有祥征”。

四川羅江房氏字輩:“國政天興順官清民志安”。

四川自貢房氏字輩:“忠良世澤長,興田培本後,萬代慶榮昌

四川閬中房氏字輩:“天懷明德順文武保朝廷”。

四川廣安房氏字輩:“萬代昌天開景運肇”。

遼寧

遼寧北票房氏字輩:“艷志松明”。

福建

福建泉州房氏字輩:“積徽聖盛世伯侯公子男泰來昭繩武孟仲叔季昌”。

福建福州房氏字輩:“元亨利貞仁義禮智信”。

福建茂名房氏字輩:“光宗耀祖榮華富貴”。

吉林

吉林綏化房氏字輩:“文學冀才名清國連景(文)成”。

吉林農安房氏字輩:“名卿國連景成文學繼”。

吉林長春房氏字輩:“奎學本立成先從啟樂天”。

黑龍江

黑龍江呼嗎房氏字輩:“甲垂燕義廣吉永傳”。

黑龍江林甸房氏字輩:“文振顯德萬興”。

黑龍江望奎房氏字輩:“族恆錫本慶”。

黑龍江巴彥房氏字輩:‘正明光耀玉德來意士新’

湖北

湖北房縣房氏字輩:“有能伏添陽志德文洲人琠國立光學仕承先澤榮華啟秀賢德明天知福永世趙(照)興傳”。

湖北枝江房氏字輩:“正大光明”。

湖北京山房氏字輩:“久應興昌龍世良玉華洪培智維友德傳金本大中富貴自先揚宜致定家邦”。

北京

北京房氏一支字輩:“瑞(德)玉志世繼承廣大”。

北京崇外房氏字輩:“毓永德玉志世繼承廣大”。

北京大興房氏字輩:“再景國炳宏”。

天津

天津靜海、黑龍江大慶房氏字輩:“大啟永廷振世(士)獻宏”。

天津大港房氏字輩:“玉士恩開業”。

天津西青房氏字輩:“學金印萬國恩家慶”。

河北

河北內丘房氏字輩:“鳴文慶建長”。

河北清河氏字輩:“選東奇德中心永殿守義化振明廣”。

陝西

陝西法門寺房氏字輩:“啟秉生”。

陝西榆林房氏字輩:“成天地正自豐生洪興學漢建德長青萬世(代)永恆”。

廣西

廣西桂平房氏字輩:“雲源永德廷星鴻”。

廣西全州房氏字輩:“維(惟)天耀祖必賜榮昌”。

貴州

貴州安順房氏字輩:“人世百春秋有本斯成立能可必大之”。

貴州織金房氏字輩:“天正靈崇秀仁世伯春秋有本斯成立能可必大之學傳忠信厚修文德澤長”。

湖南

湖南平江房氏字輩:“萬古江山舊千秋世系新陶唐流派遠漢代敘源清科甲班聯定書香啟後人經綸光德業規矩振家聲”。

湖南寧遠房氏字輩:“永德文啟玉四萬大興光明朝開泰運家可輝國邦先祖謀治遠同宗瑞慶新瑤階星耀彩寶樹日生春詩禮培英俊才華起風麟登贏家盛業百代沛思綸”。

浙江

浙江剡北房氏字輩:“登學書玉敬春忠厚傳家有道正大光明”。

江蘇

江蘇興化房氏字輩:

茅山鎮北陳村支派:“東啟文永樹(鳳)鵬(寶佩春)恆存興國安邦為祖爭光

西顧鎮房家舍支派:“彩風元明”。

中堡鎮東支派:“文慶定永”。

中堡鎮西二村支派:“正福興永楚存宗溪熙應碧天宏學有加再兆從德廣(志)以金建”。

山西

山西洪洞房氏字輩:“修青擇居進仁多安樂燕者有道志榮昌”。

房氏一支字輩:“登學書玉敬春忠厚傳家有道正大光明”。

發音

《宋本廣韻》古音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平水韻 等呼 韻攝 韻部 國際音標 羅馬字
符方 陽合 平聲 合口三等 bʰĭwaŋ byang/bvang

廣韻目次:下平十一唐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平水韻 等呼 韻攝 韻部 國際音標 羅馬字
步光 唐開 平聲 開口一等 bʰɑŋ bang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平水韻 等呼 韻攝 韻部 國際音標 羅馬字
息正 清開 去聲 開口三等 sĭɛŋ siengh/sienq

方言集匯

◎ 粵語:fong2 seng3、fong4sing3

◎客家話:[客語拼音字彙]piong2 siang5[海陸豐腔]piong2[梅縣腔] piong2siang5 [沙頭角腔] fong2 siang5[客英字典] piong2 siang5[寶安腔] fong2 siang5[陸豐腔] piong3siang5[東莞腔] fong2 siang5[台灣四縣腔] piong2siang5

歷史名人

房玄齡房玄齡

房堅:後魏司空參議,字千秋。少有才名,太和中累遷齊州大中正,帝令諸州中正各舉所知。官終司空參議。

房琯:字次律,父融,河南緱氏(今河南省偃師緱氏鎮)人。唐玄宗、肅宗兩朝宰相。官至正議大夫、同鳳閣鸞台平章事。與詩人孟浩然、王維、儲光羲、李頎、綦毋潛、高適、陶翰、賈至等相善;與杜甫為“布衣”之交,清熊寶泰《杜甫》詩云:“千秋詩史有誰知?房杜交深患難余。”房琯仕途升沉,關係到杜甫命運,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於此可見房琯之於杜甫至關重要。

房融:唐代大臣、翻譯家,洛陽人。嘗與天竺沙門般刺、密諦等人共譯《首楞嚴經》,此經始流傳東土。

房寬:陳州人。明洪武中,以濟寧左衛指揮從徐達練兵北平,遂為北平都指揮同知,移守大寧。寬在邊久,凡山川夋塞,殊域情偽,莫不畢知,然不能撫士卒。燕兵奄至,城中縛寬以降。成祖釋之,俾領其眾。戰白溝河,將右軍,失利。從克廣昌、彰德,進都督僉事。以舊臣,略其過。封思恩侯,祿八百石,世指揮使。永樂七年卒。

房勝:明代景陵人。初從陳友諒。來歸,累功至通州衛指揮僉事。燕兵起北平,勝首以通州降。成祖即位,以守城功,封富昌伯,祿千石,世指揮使。永樂四年卒。

房彥謙:隋代名官,字孝沖,清河人。通涉五經,工草隸,累遷長葛令,甚有惠化,察天下能第一,超授司馬,卒追贈徐州都督。

房從真:前蜀畫家,成都人。為翰林待詔,畫甲馬人物鬼神,冠絕當時。

房元慶:南朝宋建微府司馬,清河人。武帝時,歷七郡太守,後為青州建微府司馬。

房茂長:唐代畫家,清河人。善畫人物,有《商山四皓圖》。

房玄齡: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省淄博東北)人。唐代初年名相。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李世民後,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十一年(656年)封梁國公。至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房玄齡蓍有《晉書》。

房茂長:唐代畫家,清河人。善畫人物,有《商山四皓圖》。 房堅:後魏司空參議,字千秋。少有才名,太和中累遷齊州大中正,帝令諸州中正各舉所知。官終司空參議。 房元慶:南朝宋建微府司馬,清河人。武帝時,歷七郡太守,後為青州建微府司馬。 房融:唐代大臣、翻譯家,洛陽人。嘗與天竺沙門般刺、密諦等人共譯《首楞嚴經》,此經始流傳東土。 房玄齡:唐代司空,臨淄人。幼警敏,博綜典籍,屬善文。書兼草隸。年十八舉進士。後居相位十五年。在職時,夙夜勤勉。不以已長望人,雖卑賤皆得盡所能。 房寬:明代名將,洪武中,以濟寧左衛指揮練兵北平,移定大寧。熟悉邊情,殊域情偽,莫不畢知,以功封思恩侯。

近現代名人

房興耀

房興耀,男, 1953年6月生,山東臨沂人。

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席,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房興耀房興耀

第九、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

第七屆省政協委員,第八、九、十屆省政協常委

第十三、十四屆臨沂市政協常委

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委員

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委員

房興耀多次出訪: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義大利、法國、德國、奧地利、荷蘭、比利時、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促進了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宗教交流與合作。

房維中

男,漢族,1928年3月生,遼寧海城人。1948年入東北大學學習。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宣傳部幹事,國家計委研究編輯室副處長,中共中央辦公廳研究員,國家計委研究室負責人,國家計委副主任,中國人民銀行理事,中國計畫學會、中國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經濟年鑑》、《當代中國》叢書副主編。1998年3月任九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共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三屆中央委員、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九屆全國協政協常委。主編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大事記》。

房峰輝

(1951.4——),陝西彬縣城關鎮東街人。196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並具有。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軍區陸軍第21軍某部排長、團、師、軍作訓參謀等職務。1998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5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2010年7月19日,被授予上將軍銜。

房建國

男,漢族 ,1955年出生,祖籍榮成市邱家鎮嶺西村。入伍後,曾在國防部任職。1985年6月後,房建國任濟南軍區政委遲浩田秘書。1987年11月調解放軍總參謀部,任遲浩田總參謀長秘書。2000年6月任空軍政治部副主任,2007年7月任蘭州軍區空軍政治委員。2012年7月任空軍副政委,空軍中將軍銜。

房仕龍

即成龍。

房祖名

房祖名,即成龍之子,成龍祖籍安徽 和縣

房鳳友

(1941.1—),天津市武清區人。河北北京師範學院歷史系歷史專業畢業,。1961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9月參加工作。2003年1月任中共天津市委副書記,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中共天津市人大黨組書記。2006年1月離任修養。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

房愛卿

男,漢族, 1956年8月生,山東鄆城人,1978年1月入黨,黑龍江商學院商業經濟專業畢業,經濟師。2008年3月被任命為商務部部長助理、黨組成員。

房斌

房姓房姓

男,漢族,樅陽縣人,1926年加入共產黨,革命烈士。

郡望堂號

郡望

清河郡: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

濟南郡:漢朝時期高祖劉邦設有濟南國。荊楚七國亂政後改為濟南郡,治所在東平陵(今山東章丘),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臨淄市一帶。晉朝時期移治歷城(今山東濟南)。北魏時期改為齊州。宋朝政和中期升為濟南府。元朝時期則為路。明、清兩朝均為府。民國時期廢府改為山東省省會市。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房州:即今湖北省十堰市房縣。房州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遠古時期就有人類活動,有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房縣古為梁州城,西周以前為彭部落方國。春秋時期為防渚,屬麇、庸二國之地。戰國時期為房陵,歸屬於屬楚國。秦朝時期置房陵縣,屬漢中郡,以“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東漢末年為房陵郡治,改屬荊州。三國曹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合房陵、上庸兩郡為新城郡,房陵為新城郡治台。晉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改屬梁州。南北朝時期迭有變更。北周時期改房陵縣為光遷縣,為光遷郡治。隋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為房陵郡。唐朝貞觀十年(公元636年)改光遷縣為房陵縣,為房州治,隸山南東道。宋朝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升房州為保康軍,隸京西南路。元朝時期為房州治,隸湖廣中書省襄陽路,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省房陵縣入房州。明朝洪武十年(公元1277年)降州為縣,始稱房縣,屬湖廣布政使司襄陽府。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房縣改屬鄖陽府。民國初年屬襄陽道;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隸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夏季,賀龍,鄧中夏、柳直旬率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主力轉戰房縣,開闢了以房縣為中心的鄂西北蘇區,成立了房縣蘇維埃政府;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改隸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房縣是革命老蘇區。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7月,王樹聲、羅厚福率中原新四軍五突圍部隊轉戰房縣,在房縣中壩成立了鄂西北軍區,鄂西北行政公署和房縣人民政府,開創了以房縣武當山地區為中心的鄂西北根據地。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陳謝兵團第四縱隊第十二旅和陝南軍區部隊,發動了房竹戰役,一舉解放房縣,成立了房縣人民民主政府,屬陝西省兩鄖專區。1950年4月改屬湖北省鄖陽行政專員公署。1953年隸屬襄陽行政專員公署。1965年襄鄖分設,房縣仍隸屬鄖陽地區。1994年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合併,為十堰市所轄。

堂號

清河堂:以望立堂,為房氏家族的總堂號。傳江蘇蘇州、揚州、湖南瀏陽瀏東……等等房氏分支。

濟南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樂善堂:山東臨沂蒼山傳此一支。全縣20多個村以及棗莊江蘇蘇北地區羅莊等地近5000餘人。

房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十堰堂。

中書堂:唐朝房玄齡十八歲就中了進士。李世民舉兵,房玄齡跟隨他南征北戰、出謀劃策十餘年。李世民當了大唐皇帝,封他為中書令,任宰相十五年,因而其後裔子孫以先祖官銜“中書令”為堂號。

國器堂:明思恩侯房寬之子房萬寶公,赴廣東梅州銀江鎮開派.其裔孫晚清光緒帝殿前侍衛房殿魁公奉旨修建“房氏家廟”,並將堂號定為“國器堂”,取房玄齡公年青時被喻為“國器”典故,現內供唐朝名賢相房玄齡金像。傳廣東省梅州、普寧、東莞、四川中江、江西萍鄉、湖南嶽陽等房氏分支。

繼錦堂:浙江嵊縣剡北房氏分支。

敦倫堂:湖南衡陽房氏分支。

親睦堂:湖南桂陽蓉城北鄉沙里房氏分支。

孝友堂:浙江餘姚房氏分支。

通用聯

四言

清河世澤;

凌閣家聲。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房氏望起於清河,世代相傳,綿延不絕。下聯典指唐開國宰相房玄齡與其他二十三位開國功臣由名畫師閻立本畫象,並掛於凌煙閣上世受唐皇室供奉的事。

能吏稱冠;

畫師第一。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名官房彥謙,字孝沖,清河人。通涉五經,工草隸,累遷長葛令,甚有惠化,察天下能第一,超授鄀州司馬,卒追贈徐州都督。下聯典指前蜀畫家房從真,成都人。為翰林待詔,畫甲馬人物鬼神,冠絕當時。

商山四皓;

太和三奚。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畫篆房茂長,清河人,善畫人物,有《商山四皓圖》。下聯典指後魏司空參議房堅,字千秋。少有才名,太和中累遷齊州大中正,帝令諸州中正各舉所知。堅與幽州中正陽尼各舉其子,孝文曰:“昔有一祁,名垂往史;今有二奚,當聞來牒。”出為澲陽太守。官終司空參議。

廉惠為政;

清白傳家。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北史晉州刺史房謨,字敬放,洛陽人。正光末歷昌平、代郡太守。所在善廉惠,除太寧太守。神武入洛,征為丞相右長史,以清直甚被賞遇,官終晉州刺史,世稱清白,卒諡文惠。

天下規矩;

學士謀猷。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說典指漢甘陵人房植,字伯武,桓帝時官河南尹,遵守禮法,有名當朝,當時人說:“天下規矩房伯武。”後官至司空。下聯說唐初大臣房玄齡,字喬,齊州臨淄人。隋末進士,唐兵人關中,歸附李世民,任秦王府記室,協助李世民籌謀統一,並取得帝位。貞觀年間,歷官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宰相),與杜如晦、魏徵共掌朝政,當時人稱“房謀杜斷”,封梁國公。曾奉詔與長孫無忌等修訂法律,是以寬簡為特色的貞觀律的主要制定者,又受詔重撰《晉書》。

五經之庫;

三輔之師。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房暉遠,世傳儒學,治《三禮》、《春秋》三傳:《詩》、《書》、《周易》,兼善圖緯,牛弘稱其為“五經庫”。下聯典指隋房恭懿,性深沉有局量,仕北齊歷平恩令、濟陰守,並有能名,入隋累官海州刺史,所至稱最。

天下房氏;

無出清河。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房姓宗祠“清河堂”堂聯。

貞妻割耳;

賢母授詩。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朝燕·魏溥妻房氏事典。下聯典指北魏·房景先母事典。

身入鮮卑;

子孫歸宗。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東晉時的房乾被朝廷派到北方遊牧鮮卑那裡做使者,後因中原戰亂,與朝廷失去了聯繫,不能回到中原,只好留居北地並改姓為“屋引氏“,但心中念念不忘故土故族。到了南北朝時,中原局勢相對穩定,其後代又舉族南遷中原,並從“屋引氏”恢復為房姓。

房謀杜斷;

博及群收。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開國宰相房玄齡“籌謀帷幄,匡定社稷”事典。

五言

隔嶺開花發;

凌空月殿新。

——唐·房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大臣、翻譯家房融《謫南海過始興廣勝寺果上人房》詩句聯。房融,洛陽人。嘗與天竺沙門般刺、密諦等共譯《首楞嚴經》,此經始流傳東士。

七言

七郡太守擢司馬;

五經庫房有鴻儒。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宋建威府司馬房元慶,清河人。武帝時,歷七郡太守,後為青州建威府司馬。下聯典指隋代國子博士房暉遠,字崇儒,真定人,幼有志行,世傳儒學,桓以教授為務。遠方負笈而從者,動以千計,被稱為“五經書庫”。

十言

博及群收,道選瀛州學士;

精通三略,榮拜思恩武侯。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司空房玄齡,臨淄人。幼警敏,博綜典籍,善屬文。書兼草隸。年十八舉進士。後居相位十五年。在職時,夙夜勤強。不以已長望人,雖卑賤皆得盡所能。下聯典指明代名將房寬,洪武中,以濟寧左衛指揮練兵北平,移守大寧,熟悉邊情,殊域情偽,莫不畢知,以功封思恩侯。

軍烈領導

房峰輝中將

房峰輝(1951.4——),陝西省鹹陽市彬縣城關鎮東街人。大學文化學歷,中國共產黨黨員。196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軍區陸軍第21軍某部排長、團、師、軍作訓參謀,陸軍第21集團軍黨委秘書、師作訓科長、團參謀長、團長、師參謀長、新疆軍區副參謀長、師長,蘭州軍區陸軍第21集團軍(駐陝西省寶雞68210部隊)參謀長、副軍長、軍長,2003年12月廣州軍區副參謀長,2004年2月任廣州軍區參謀長、中共廣州軍區黨委常務委員。

1998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5年晉升為中將軍銜。

2007年,任北京軍區司令員(接替朱啟上將)。

2007年10月21日,被選舉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2008年2月28日,被確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09年,任國慶60周年閱兵總指揮。陪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

2010年7月19日,被授予上將軍銜。

房謀烈士

房謀(1908-1931),湖南省平江縣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小時靠房姓家族長輩的資助讀完國小。1925年參加革命。192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大革命時期,1925年參加平江縣獻鍾鄉秘密農會,投身農民革命運動。1926年初回家鄉公渡莊創辦農民夜校,通過《平民讀本》等通俗教材,向廣大貧苦農民傳授文化知識和革命道理。同年8月在本地福神廟組織農民協會,任會長。1927年初入平江農運政治講習所學習。結業後繼續回到家鄉辦農民夜校,並被推選為平江縣九區四鄉農民協會執行委員長。同年6月組建一支30多人農民自衛隊,任隊長,積極開展武裝鬥爭。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7月底率隊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紅5軍,任紅5軍第1縱隊第1大隊第2中隊中隊長,隨部輾轉於平江、瀏陽、修水、銅鼓等地,參加開闢湘鄂贛根據地的鬥爭。1930年秋先後歷任紅16軍7師3團參謀長、紅5軍第3師8團參謀長,先後參加中央蘇區第一、二次反“圍剿”戰鬥,屢建戰功。1931年6月在上高與敵作戰時犧牲,時年23歲。

房修基烈士

房修基(1915-1943),綽號房麻子,山東省乳山市午極鎮房家村人。出身貧苦農民家庭,少時即喜好玩槍弄棒,後拜大崮頭村拳師李厚甫為師學習武功。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秋入國民黨苗占魁部武術隊當兵。1939年2月經本村共產黨員房麥林、房寶基啟迪反正,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地方武裝——牟平縣抗日武裝偵察隊。因機智勇敢,入偵察隊不久即由戰士提升為偵察隊長。為了有力地打擊敵人,經常帶領隊員出沒於牟平、福山日、偽軍與投降派盤踞的村鎮,偵察敵情,剷除罪大惡極的敵酋、漢奸。“房麻子”的聲名,時在牟、福兩縣幾乎人人皆知,威震敵膽。1940年秋帶領2名隊員去牟平二區執行任務,行至新添堡河東,偶與9名荷槍偽軍相遇。偽軍先發制人,用槍對準修基3人,命其舉手擊掌前行。修基佯裝擊掌,沉著地向偽軍靠近。離敵約5步遠,突然抽出藏在衣領內的短槍,揮手將偽軍頭目擊斃,餘8人見對方是“房麻子”,馬上繳械投降。一次,與隊員宋文民潛入國民黨投降派苗占魁部之冶頭據點,適逢據點內設宴,2人裝扮成端盤跑堂的,混入敵軍宴席,將一民憤極大的敵軍官擊斃,並繳槍3支。1942年春與3名隊員夜入林家疃村,將血債累累的漢奸姜豹子(偽牟平縣二分所情報員)除掉。在偵察隊4年,共斃日、偽軍和漢奸近百名,繳槍數百支。1943年5月率3名隊員赴牟平二區丁家夼李家塋執行任務時,被國民黨投降派孫振先部包圍。突圍中左臂負傷,不幸被捕。敵人施盡酷刑,始終堅貞不屈。當夜在萊山鎮石家疃慘遭殺害,時年28歲。

房雄烈士

房雄(1916-1939),又名黃勇,浙江省寧波市人。青少年時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創辦的社會科學講習所學習。結業後在陶行知創辦的國難教育社工作,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革命烈士。

1938年)初,進入滬江大學同學會主辦的上海文德婦女識字夜校任教。在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下,一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一面組織進步學生進行抗日救亡宣傳活動。能歌善舞,活躍於學生中間,深得學生敬愛。處在敵偽白色恐怖籠罩下的租界孤島里,不伯艱險,機智沉著,出色地完成了黨組織交給的各項任務。1939年1月由江蘇省委委派來青浦工作,任中共青浦縣工委委員。同年夏擔任淞滬第3支隊第1大隊教導員,善於抓好部隊的思想工作,又能密切聯繫民眾,戰士和人民都親熱地稱他為寧波房。是年冬部隊在香花橋與章堰之間的許家堰子地區活動。在和周達明、顧德歡等領導正在研究工作,發現敵情、觀察情況時,被日寇槍彈擊中,壯烈犧牲,時年23歲。

房叔亭烈士

房叔亭(1922-1946.7.27),學名房開萬,江蘇省邗江縣黃珏鎮衣家村衣家集人。幼年隨外祖母生活在揚州。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就讀於揚州中學讀國中二年時,揚州淪陷,日軍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被迫停學回家幫母親開小店貼補家用,在鄉親們的支持下辦起私塾,從事教學工作。工作認真負責,經其教育的學生長進很快,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信任讚揚。1943年結婚後,目睹祖國山河破碎和人民遭受日偽蹂躪感到極為痛苦。其時新四軍來我地區開闢抗日根據地,中共邗江縣黃珏區委書記鄭思若幾次與他談話,激發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在閱讀了鄭思若贈送的一些馬克思、列寧、毛主席的著作以及《淮南日報》等革命書報後,愛國熱情日益高漲,多方協助革命工作。1944年放棄了自己熱愛的教育事業,離開家庭,投身到革命事業中。先後擔任了衣家鄉鄉長,邗江縣黃珏區民政助理、副區長。在黃珏區青年大會上,被選舉為“青抗”理事長。為了推進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後又兼任黃珏國小校長。積極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帶領人民打土豪,分田地。而他自己始終保持勞動人民、革命幹部的本色,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被人們稱為“人民的好區長”。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國民黨大舉侵略解放區,7月27日(陰曆六月二十九日),正在三里庵開會時,遭到了國民黨還鄉團上百人的襲擊。為了不連累民眾,孤身一人從一家藥店裡衝出來,向西北方向突圍。突圍中不幸腿部中彈倒地,受傷後行動緩慢,被敵人逮捕。被捕後堅貞不屈,對敵人痛斥不止,敵人惱羞成怒,獸性大發,在他身上連刺數刀,仍痛罵不絕,直至英勇犧牲,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時年24歲。

為了紀念革命烈士,人們在房叔亭犧牲的地方立了一塊碑。後來又將墓碑移到了他的出生地——衣家村。

房鳳友主任

房鳳友(1941.1-——),天津市武清區人。河北北京師範學院歷史系歷史專業畢業,大學學歷。1961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9月參加工作。

1960年9月在河北北京師範學院歷史系歷史專業學習。1964年畢業後參加工作。歷任中共河北省委組織部選調代培幹部(其間曾在衡水、徐水縣參加“四清”並擔任過徐水縣城關公社黨委副書記,“文化大革命”初期受衝擊後回機關)。1969年7月任《河北日報》社編輯、調研組副組長、中共《河北日報》社黨委委員。1975年11月任中共河北省委辦公廳幹事、辦公室副主任。1977年任3月任中共貴州省委第一書記秘書、辦公廳辦公室副主任。1982年11月任中共天津市委辦公廳調研一處負責人、綜合處處長。1986年任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主任,1988年6月任天津市人民政府秘書長,1991年12月任中共天津市委組織部部長。1992年8月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務委員、組織部部長。1995年11月任中共天津市委副書記。1998年5月起任中共天津市委副書記,天津市第十屆政治協商會議主席、中共天津市政協黨組書記。2003年1月任中共天津市委副書記,天津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中共天津市人大黨組書記。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

房秩五

房秩五(1877-1966),名宗岳,晚號陸園老人。桐城縣浮山(今屬樅陽)人,是清末秀才。因思想開明,而積極倡導新文化,為中國著名的教育家與社會活動家,浮山中學創始人。

娛樂名人

⒈成龍,本名房仕龍,英文名Jackie Chan,當代國際動作巨星。

⒉房祖名,成龍之子,當代娛樂圈著名演員。

⒊房斌,當代男演員。

⒋房思瑜,台灣女性演員。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