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姓

伊姓

源於上古。相傳,古帝唐堯生於伊祁山,他出生時,寄養於伊侯長孺家,他的後代便以伊為姓,稱伊氏。 伊尹之後。商朝大臣伊尹,曾居在伊川,他的後世子孫,以其居 住地名'伊'為姓。伊尹後來佐商湯滅夏,商初輔佐四代五3、為歷史上伊婁氏所改。《魏書。官氏志》有記載云:後魏鮮卑族有可汗拓跋鄰,以其六弟為伊婁氏,後分為二姓,一姓伊,一姓婁。 伊姓望族居陳留(今河南開封陳留鎮)。 回族、滿族、蒙古族有伊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39位。

伊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伊祁氏,出自遠古帝王唐堯,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相傳,古帝唐堯生於伊祁山(今河北順平),他出生時,寄養於伊侯長孺家,因此稱他為伊祁氏,其後裔子孫便以伊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另有一說,堯帝出生在伊水邊,為了紀念他的出生地,所以姓伊,在堯的後代中,有人就繼承了伊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商朝大臣伊尹之後,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商王朝的開國賢臣伊尹,姒姓,是夏禹的後代。他曾居於伊川(今河南伊川),因此以其居住地伊水為姓氏。伊尹後來輔佐成湯戰敗夏桀,滅了夏王朝,建立了奴隸制的商王朝。

伊尹,名摯,是有莘人(今山東曹縣)。著名夏末商初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伊尹生有兒子伊陟,成為伊氏的始祖。該支伊氏一族最早成望於陳留郡,即今河南省的開封市。

第三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伊耆,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伊耆,是西周時期隸屬於秋官府司管轄的一種官位,專職主管農政,即原先的神農氏之職,相當於今天的農業部部長。

這在典籍《周禮·秋官》中有記載:“伊耆,古王者號。後王識伊耆氏之舊德,而以名官。”

在伊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伊耆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伊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跋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部大可汗拓跋鄰(北魏獻帝拓跋弘),以其六弟為伊婁氏,建伊婁部,為鮮卑民族中顯赫的貴族部落氏族。

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於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強化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將伊婁氏分改為兩支漢字單姓:一支為婁氏,一支為伊氏。

該支鮮卑伊氏族人,後逐漸融合於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典籍《回教民族說》中的記載:“伊司馬儀之後裔姓伊”。

回族伊氏,實際上最早主要是取自伊斯蘭教聖人“伊布拉欣”(Ibrahim)名字首音的諧音漢字,又稱“易卜拉欣”、“亞伯拉罕”。伊布拉欣與阿丹、努哈、穆薩、爾撒和穆罕默德並稱為安拉的六大使者,系猶太教和基督教推崇的聖人和希伯來人的祖先。許多在中國的伊斯蘭教教徒皆以其名字為漢化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另外,在回族伊氏家族中,也有來自清朝時期改氏的,如清朝內務府大臣密咱按布,就是回族人,他曾請旨改姓為伊氏並得到恩準,其後裔子孫成為回族伊氏的另一支。

伊氏回族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等地。

第六個淵源:源於鄂倫春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鄂倫春族自治旗志》記載:

鄂倫春族阿其格查依爾氏,滿語為Acigecalr Hala,該氏族有兩個分支,即伊格吉依爾氏、嘎格達伊爾氏這兩支,後多冠漢姓為伊氏、阿氏等。

第七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拜都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idu Hala。清朝中葉以后冠漢姓為白氏、伊氏。

⑵.蒙古族納伊氏,世居呼倫貝爾(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Nayi Hala。所冠漢姓即為伊氏。

⑶.蒙古族伊圖默氏,亦稱伊圖瑪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Itumo Hala。所冠漢姓多為伊氏。

⑷.蒙古族伊勒們氏,世居敖漢(今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Ilmen Hala。所冠漢姓即為伊氏。

⑸.蒙古族伊爾佳氏,亦稱伊佳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Irgiya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伊氏。

⑹.蒙古族岳諾特氏,亦稱岳諾托氏、亦日呼德氏、閆忽德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onot Hala。清朝中葉以后冠漢姓為伊氏、閻氏、門氏等。

第八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滿族的社會組織》等記載:

⑴.滿族楚庫勒氏,亦稱車勒庫勒氏、褚庫爾氏、車克里氏,以地為氏,滿語為Cukule Hala,世居楚庫勒(今黑龍江黑河江北俄羅斯境內褚庫爾村),後多冠漢姓為伊氏、楚氏、金氏。

⑵.滿族伊伯氏,滿語為Ibe Hala,漢義“前進”,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後多冠漢姓為伊氏、錢氏等。

⑶.滿族嘉穆湖覺羅氏,亦稱嘉穆呼氏,實為伊爾根覺羅氏居住在嘉穆瑚城的族人(今黑龍江寧安),以地為氏,滿語為Giyamhugiolo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伊氏。

⑷.滿族伊喇氏,亦稱伊拉喇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移喇部,即遼國契丹族國姓耶律氏部族,滿語為Ilan Hala,漢義“三”,世居三姓(今黑龍江依蘭),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伊氏、劉氏、王氏、肖氏、蕭氏、李氏、黃氏、白氏等。

⑸.滿族伊穆氏,滿語為Imu Hala,世居紅雲堡(今遼寧瀋陽西部五十公里處),所冠漢姓即為伊氏。

⑹.滿族伊蘇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移室部,以姓為氏,滿語為Isu Hala,漢義“素麵青緞”,世居蘇瓦蜒溝(今吉林雙陽),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伊氏、蘇氏等。

⑺.滿族伊爾哈氏,滿語為Irha Hala,漢義“彩色綢緞條”,這是滿族的脫譜姓氏之一,今北京市有此姓,後多冠漢姓為伊氏、爾氏等。

⑻.滿族伊庫魯氏,滿語為Ikulu Hala,世居諾羅(今黑龍江饒河),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為伊氏。

⑼.滿族伊穆圖氏,滿語為Imutu Hala,世居地待考,後多冠漢姓為伊氏。

⑽.滿族伊克得里氏,滿語為Ikderi Hala,據史籍記載,滿族姓氏,世居黑龍江流域,屬於尼馬察女真,後多冠漢姓為伊氏。

⑾.滿族岳察氏,亦稱伊察氏、繞纏氏,滿語為Yoca Hala,漢義“癢”,世居胡什塔(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後多冠漢姓為伊氏、岳氏等。

⑿.滿族伊麻斯氏,滿語為Imaci Hala,漢義“魚”,為非常古老的滿洲部族,人數很少,有四個分支,清朝晚期多冠漢姓為伊氏、于氏等。

第九個淵源: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黑龍江志稿》記載:

錫伯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流域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

清朝中葉以後,錫伯族、滿族伊拉哩氏多冠漢姓為伊氏、何氏、趙氏、尼氏、潘氏、蘇氏、許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得姓始祖

堯帝、伊尹(伊摯)、密咱按布(密贊庵布)。

遷徙分布

伊姓起源於河南伊水流域,早期在中原地區活動,漢唐時在今山東、山西均有伊氏蹤跡,以陳留郡(今河南開封)為郡望。宋代以來,在今山東、安徽、河北、天津、北京、江蘇、福建、廣東、雲南及東北地區均有伊氏分布。如今伊姓雖然人口不多,但分布極廣,尤以河北為多。目前伊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郡望堂號

堂號

伊姓淵源伊姓淵源

"任聖堂"(任,信也):伊尹相湯,伐桀救民,以天下為己

任。孟子稱他是"聖之任者也"(聖人中最講信的。把解放天下為自己的 事)。郡望:《郡望百家姓》中有記載云:伊氏望出陳留郡。《姓氏考略》 中記載:望出陳留、河南、山陽。

郡望

1、陳留:秦始皇置陳留縣,漢代改置陳留郡。在今河南省開封地區。

2、河南郡:漢高帝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3、山陽郡:西漢時的山陽郡在今山東省金鄉縣一帶;東晉時的山陽 郡在今江蘇省淮安一帶。

姓氏字輩

陝西漢陰伊氏字輩:金碧相祥世,德前永發揚,萬代宗祖順,國政顯原良。

家譜文獻

河南杞縣伊氏世家譜,(清)伊六璧修,清嘉慶年間木刻活字印本,1985年河南大學圖書館影印。現被收藏在河南大學圖書館。

伊姓家譜,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始修,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台灣省。

福建寧化伊氏族譜十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註:先祖為[唐]伊文敏,始祖為伊顯,本支祖為伊奉。

福建寧化伊氏族譜十六卷,(民國)伊象昂輯,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先祖為[唐]伊文敏,始祖為伊顯,本支祖為伊奉。

太原伊氏十三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福建省社會科學院圖書館。

山東嘉祥伊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手寫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嘉祥縣三官廟伊家村伊氏宗祠。

歷史名人

伊尹

商朝大臣、伊姓始祖,輔佐商湯,佐商滅夏,綜理國事,連保 湯、外丙、中壬三朝,佐四代五王,是上古有名的賢相。伊陟:商湯太戊名相,伊尹之子。太戊從其言而修其德。伊恆:明代尚寶少卿,昊縣人。為人謙恭,時稱為長者。伊盆生:後魏統軍,驍勇有膽略,初為統軍,累立戰功,遂為名將, 賜爵平城子,官至西道都督。伊秉綬:清代書法家、乾隆進士,字組似,號默卿,福建寧華人。官 至揚州知府。何紹基寫詩稱頌其書法說:"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 漆楮如筒。行草也無唐後法,懸崖溜雨如荒蘚。"有《留春草堂詩集 》。清代永昌知府、嘉慶進士宋湘贈伊秉綬聯為:鵬化四溟歸碧落;鶴棲三島接青霞。

伊陟

商帝太戊時為相。伊尹子。與臣扈、巫鹹共輔太戊治國。相傳毫(今山東曹縣東南)有祥桑、谷共生於朝,一夕大拱。太戊懼,伊陟曰:"妖不勝德,帝之政豈有闕歟。"太戊從其言而修德,祥桑枯死。是時,諸侯歸殷。

伊籍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伊籍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伊籍

三國蜀漢臣。字機伯,荊州南陽人。年少時便依附於同鄉劉表。劉備落難到荊州時,伊籍時常拜訪,托請劉備照顧。劉表病死,伊籍轉投劉備,一起渡江南下。後隨劉備入蜀,劉備定益州,伊籍任左將軍從事中郎,其待遇次於簡雍、孫乾等。後升任為昭文將軍,並與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共同編制《蜀科》。

伊馥

(?-453),北朝北魏將領。代(今山西代縣)人。少勇健,走及奔馬,善馳射,力能曳牛。神麚初,擢為侍郎。太武討涼州,馛參與決策,從征至姑藏。以功拜秘書監,賜爵河南公。後官至平尚書事卒。

伊盆生

北魏將領。馛孫。初為統軍,累有戰功。明帝時,歷洛州刺史、西道別將、行岐州刺史。為當時名將。任西道都督,戰死。

伊慎

(?-811),唐將領。字寡悔,兗州(今山東滋陽)人。以善射補折衝都尉,嗣為大將,封南充郡王。貞元末官至奉義節度,拜檢校右僕射,兼右衛上將軍。謚曰壯繆。以武毅通文理,硯席楷隸,師心自得。

伊廣

唐臣。中和年間為忻州刺史,以天下大亂,乃歸心李克用。曾任汾州刺史。常參與謀劃軍略,交接諸藩,號為稱職。累遷至檢校司徒。乾寧年間從征劉仁恭,陣亡於成安寨。

伊桑阿

伊桑阿墓伊桑阿墓

(1638-1703),清臣。伊爾根覺羅氏,滿洲正黃旗人。順治進士,授禮部主事,累擢內閣學士。康熙十四年(1675),遷禮部侍郎,擢工部尚書、戶部尚書。時三藩叛亂,因吳三桂踞湖南,命他先後赴江南和茶陵督治戰艦,為平叛作準備。後俄羅斯犯邊,又奉往寧古塔造船。歷兵、禮二部尚書。二十七年,拜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充三朝國史總裁,《平定朔漠方略》總裁。黃河決,又奉令勘視河工。因淮揚水災,疏請蠲免次年田賦。入閣十五。康熙四十二年卒。諡文端。

伊秉綬

伊秉綬《隸書臨韓仁碑冊》伊秉綬《隸書臨韓仁碑冊》

(1751-1815),清書法家。字組似、墨卿,號默庵。福建寧化人。曾任刑部主事、遷員外郎、惠州知府、揚州知府。工詩文,善書法,長於隸、楷、行、草,隸書初學桂馥,後專宗漢隸,並融篆書筆意於隸書,其書間架博大,筆法質樸渾厚,氣勢雄強。行草書取法王羲之、李東陽、顏真卿,筆致凝鍊有力。著《留春草堂集》。

伊寶文

1944年6月生,內蒙古杭錦旗人,蒙古族,中共黨員,大學文化,內蒙古杭錦旗教育局工會主席。從事教育工作以來,從基層到領導機構任職,積極探索新時期教育方面的工作和方法,形成了一套科學的教學經驗理論。他的論文經常在全國性的報刊刊登。任現職以來,使全旗各教育系統的工會組織得到了較大的進步與發展,起到了工會應有的作用,為杭錦旗的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做出了貢獻。曾多次該系統或旗交、政政府評為先進工作者。

伊林學

1956年3月生,內蒙古準格爾旗人,蒙古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委政法委員會副書記兼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主任,伊金霍洛旗政協第九屆委員會委員。1975年畢業於伊金霍洛旗一中,1976年後先後在伊金霍洛旗台吉召國小、農業中學、伊金霍洛旗三中、伊金霍洛旗布爾自格鄉格定壓治學校任教,後歷任布爾台格鄉政府辦秘書,伊金霍洛旗委組織部幹部,伊金霍洛旗紅海子鄉鄉長、黨委書記、鎮長,烏蘭木倫黨委書記,伊金霍洛旗政法委員會副書記兼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1977、1984年被盟委、行署評為全盟先進教育工作者和優秀檔案工作者,1994年被盟委、行署、軍分區評為關心愛戴人民的好鎮長,1998年被伊克昭盟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評為全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工作者。多次受伊金霍洛旗委、政府的表彰。

伊順斤

1947年7月生,內蒙古烏拉特中旗人,蒙古族,高中文化,烏拉特中旗政協副主席,旗第十屆政協常委。1968年6月回響國家號召,作為知音到烏拉特後旗那仁保力格公讓馬寶力格隊勞動鍛鍊。1972年6月調入馬後旗新華書店工作。1976年到烏後旗明星牧場學校任教。1977年在烏後旗電影公司工作。1981年調到烏中旗電影公司工作。1988年6月調烏中旗政協工作,任政協第八屆委員會委員,第九屆政協委員會副主席。1999年1月在烏中旗政協第十屆一次會議上再次當選為政協副主席、政協常委。

伊西格

1946年4月生,內蒙古阿左旗人,蒙古族,國小文化,內蒙古阿左旗嘉蘇木瑪嘎查牧民,阿左旗第九屆政協委員。

伊占勝

1957年5月生,內蒙古達拉特旗人,蒙古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內蒙古達拉特旗委組織部副部長,政協達拉特旗第十屆委員會委員。1977年參加工作,在青達門學校任教;1978年被調到高頭答鄉政府工作,1983年任高頭客鄉副鄉長;1989年任高頭客鄉黨委副書記,1993年被調到展縣召蘇木工作,任黨委書記;995年當選為中共達拉特旗第十一屆旗委候補委員;1996年被調到旗委組織部工作,任副部長。參加工作至今,多次受區、盟、旗各級的表彰獎勵,1982年被評為自治區人口普查先進工作者,連續多次被盟委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精神文明先進個人、民族團結先進個人,1994年被評為"十佳"黨委書記,1996年分管基層組織建設工作,1998年獲全盟評比第一名。

伊日浩

高級政工師,高級工程師。男,1946年2月出生,山東省桓台人。中共黨員。1970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現任淄博市紡織工業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民政局局長、黨委書記。主要業績:從事領導工作多年.政治原則性強,善於從大局出發,注重統攬全局,把握方向,工作有思路,有條理,並能逐一圓滿地實施僅有豐富的領導和管理經驗,特別是在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運轉領導班子,團結同志等方面具有較高的領導藝術水平,善於結合具體工作搞研究,理論聯繫實際,在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領導經驗;以加速經濟建設為目的,致力於促進本地組織工作、民政事業的發展和本單位各項工作;曾被評為全國、省紡織工業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受市委、市政府記大功表彰。

伊洪

男,1942年8月出生。大專,現任上海市虹口足球場魯迅公園聯合發展集團工程師。致力於科技理論研究與發明創造,幾年來,已有多項成果問世。其研究成果"雷射識別運動物體裝置"不僅可識別徑賽中的運動員,還可用於交通管理。技術簡介:"雷射識別運動物體裝置"首次運用新的物理概念:"雷射平面"。在技術上,運用"雷射平面"實現控制與觸發,與被觸發的微型無線電發射機、無線電接收機和電腦組成一個完整的封閉系統。微型無線電發射機置於將被識別的物體上,能發出與該物體對應的編碼信號與運動狀態信號,奠定識別基礎。"雷射平面"是無形的,範圍大,抗干擾力強,工作可靠。該裝置用於城市交通管理和高速公路管理,是"紅綠燈"用於交通管理以來的又一次革命,奠定自動化管理的基礎。還可用於出入證和安保方面。經濟效益可觀。因為是各成熟技術的有機組合,所以投資成本不高。願出讓或合作。

伊桂賢

中學高級教師。女,滿族,1951年10月出生,瀋陽人。中共黨員。曾任遼中縣六間房初級中學團委書記。現任遼寧省遼中縣第二國小教師、黨支部委員,省特級教師。主要貢獻:從教近32年來,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榮獲國家、省、市各級各類榮譽證書30多次。94年榮獲宵憲梓教育獎勵基金。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兩先一優活動中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其先進事跡多次登報並在廣播電視中報導。多年來帶出一批批教育教學骨於,培養出一批批教學新秀,並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大膽改革。創新,總結出"領一扶一放"的教學方法,該方法在市、縣各所國小廣泛推廣。1985年至今近百次做省、市、縣級教學公開課、觀摩課及教研課,並多次被現場錄像,大會經驗交流。教學有特色,是市、縣的教學標兵,多次參加教師講師團到農村各地巡迴講課表演。1991年以來承擔省教改科研項目"國小語文思維訓練",所著論文獲省優秀科研成果證書並有兩篇論文發表在《教學經驗篇》、《教改與探索》兩書中,同時有十餘篇教學論文獲國家、省、市縣級證書。將多年的成功經驗傳授給青年教師,經其指導的數名教師均在市、縣級教學競賽中榮獲教學能手、教學新秀等稱號。所教過的學生素質高,能力強,學習成績貫居榜首,且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曾有數十名學生榮獲國家、省、市、縣各級各類的榮譽證書。曾有1名同學的美術作品送往日本展出。

其他

電影編導伊琳作品《橋》劇照電影編導伊琳作品《橋》劇照
伊文少將伊文少將

其他伊姓名人有西漢經學家伊推;唐官吏伊璠;明藏書家伊侃;清大臣伊齡阿、伊都立、伊厭棟、伊遜、伊辟,將領伊拜等。近當代伊姓名人有解放軍將領伊文,醫學家伊福,兒童保健專家伊寧,森林工業專家伊城,電影編導伊琳、伊明,畫家伊戈,作家伊妮,戲曲理論家伊兵,京劇演員伊芳等。

現代名人

伊文

(1916~1992),浙江餘姚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曾於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員、區隊長,第一分校區隊長、軍事教育幹事、青年隊隊長,在抗大工作一段時間後,調到山東縱隊第二支隊教導隊任教員、參謀、股長,濱海軍區司令部參謀、作戰科科長、代理參謀主任。解放戰爭時期,從事後勤工作,歷任山東軍區後勤部參謀處處長、司令部參謀處副處長兼後勤科科長,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南線指揮部副參謀長,華東軍區後勤部司令部參謀長、後勤部軍械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過華東軍區後勤部司令部辦公室主任、計畫處處長,華東軍區後勤部參謀長、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油料部副部長、部長,營房部部長,總後勤部副部長,燃料化學工業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伊揚

(1972年1月27日~):北京人,回族。著名歌手。代表作有《紙飛機》、《眼睛渴望眼睛的重逢》、《團圓》、《親愛的你會想我嗎》、《真愛永遠》等。

伊雷

(1940~1999年2月16日),原名伊伯麟,香港喜劇演員,是香港粵語長片年代的喜劇明星伊秋水之獨生子。在七十年代香港電視業黃金時期,伊雷曾在無線和亞視參與連續劇演出,也曾在《歡樂今宵》亮相演出搞笑短劇。他比較突出的是1987年家庭倫理長劇《季節》飾演孻叔。他在1989年執導過《猛鬼山墳》後就再沒有新的作品,而轉行經商。

其他信息

伊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使才清節;

任聖名臣:上聯典指三國時期蜀漢國的伊籍,從先主入益州,為從事中郎,擢昭文將軍,奉使適吳。孫權聞其才辯,欲逆折以辭,方八拜,權曰:“勞事無道之君乎?”答曰:“一拜一起,未足為勞。”下聯典指商朝時期的伊尹,相湯伐桀救民,以天下為己任,湯尊之為阿衡,年百歲卒,帝沃丁葬以天子之禮,孟子稱為“聖之任者”。

河南世澤;

阿衡家聲:全聯典指商朝時期的伊尹,湯王賢相,以湯倚而取平,故尊稱其為“阿衡”。

五言通用聯

翰墨因緣舊;

煙雲供養宜:此聯為清朝時期的書法家、清乾隆進士伊秉綬自題聯。

七言通用聯

恭起靜退稱長者;

驍勇韜略授統軍: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尚寶少卿恆,昊縣人。為人謙恭,時稱為長者。下聯典指北魏統軍伊盆生,驍勇有膽略,初為統軍,累立戰功,遂為名將,惕爵平城子,官至西道都督。

鵬化四溟歸碧落;

鶴棲三島接青霞:此聯為唐朝時期的鹹通進士、涇陽令伊璠《及第後寄梁燭處士》詩句聯。

惟有松杉空弄月;

更無雲鶴暗迷人:此聯為唐朝時期的詩人伊夢昌《題汝縣司空觀仙台》詩句聯。

南海有人瞻北斗;

東坡此地即西湖:此聯為清朝時期的水昌知府、嘉慶進士宋湘贈伊秉綬聯。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作莘野農,三聘乃起;

修朝雲墓,一硯為酬:上聯典指商朝初期的大臣伊尹,傳說是家奴出身,曾耕於莘野,商湯持幣三次去聘他,出而任相,輔佐商湯滅夏。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書畫家伊秉綬,清乾隆年間進士,歷官惠州太守、楊州知府。工書法,尤其擅長隸書,勁健沉著;能畫山水梅竹。著有《留春草堂集》。他在惠州時,於蘇文忠(軾)祠旁修朝雲(蘇軾愛妾)墓,從池沼中得一方硯,人說是蘇軾用來酬謝賢太守的。

耕莘樂道,宏開匡濟嘉猷;

輔世相賢,克紹箕裘事業:上聯典指商朝時期的大臣、伊氏始祖伊尹,輔佐商湯,佐商滅夏,綜理國事,連保湯、外丙、中壬三朝,佐四代五王,是上古有名的賢牙。下聯典指商湯太戊名相伊陟,伊尹之子。太戊從其言而修德。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