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姓

符姓

符姓是中國知名姓氏之一,符(Fú)姓源流單純,出自姬姓,周族始祖后稷的後代,以官名為氏。據《元和姓纂》記載:“魯傾公孫公雅,為秦符璽令,因為氏琅琊。”又據《姓氏急救篇》上說:“符氏,魯傾公之孫雅,為秦符令,因氏焉。” 以上文獻說明,符氏德姓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51位。符,本義信也。古代稱為符信,是出入關門的憑證,也是朝廷傳達命令、調動兵將的憑證。最早的符乃是虎形,戰國時期信陵君竊符救趙的兵符就是虎形的。唐初改為鯉魚形,武則天登基後則改為龜形。符最早為竹製,以後有金制、銅製、玉制多種,但不管用什麼質制,都是一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合之以驗真假。因此,引申有符合之義。進而形成一種有權力的官職。符氏族應是世襲此官職的家族,符人以符為氏族原始圖騰和族徽,最終出現符姓。

基本信息

姓氏源流

所謂符,是古代朝中傳達命令、調遣名將所用的憑證,先用金、玉、銅、竹或木製成某種形狀,再從中間剖成兩半,君王的使者和被調遣者各持一半,傳令時相合,以檢驗真假。戰國時,魯國被楚國滅掉以後,末代君王魯國傾公有個孫子叫公雅,後來在秦國擔任符璽令,其後人便以符為姓。符姓部分發祥之地,根據學者考證,在今河南省太康縣老冢鎮後崗村一帶,村里現存符世祠堂、族譜、及族譜碑文。公雅的子孫,遍布全國各地的符姓人家,追根究源,他們的老家是在河南。望族居琅琊郡(今山東省諸城縣)。

部分得姓始祖

公雅。符姓追根溯源,是遠古黃帝的後裔。相傳黃帝降生在一條稱做“姬”的河邊,他的後代便姓姬。據《元和姓纂》和《姓氏急就篇》載,符氏是姓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殘暴的商朝末期,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發,打敗商朝建立周王朝。周文王的兒子姬旦和孫子姬伯禽的封國就是東方的魯國,在魯國傳位三十多代,至魯頃公。頃公的孫子公雅任秦國的符璽令,他的子孫便以祖之官名符為姓。因此說符氏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是真正意義上的黃帝後代。故符氏後人奉公雅為符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符氏出自姬姓。

符姓符姓

符和璽是古代很重要的東西:符是古代君王傳達命令、調兵遣將的憑證,作用類似於令箭;而璽是大印一類的東西。春秋時期,秦國設定有符璽令這一官職,就是專門管理兵璽印的。魯頃公的孫子公雅曾在秦國擔任符璽令,他的後代也以官名作為姓氏,稱為符氏,是今天符姓的起源。符氏世居琅琊(今山東省諸城市),後因金人入侵,南遷吳中。明太祖時遷徙全國各地,如星羅棋布於江蘇、浙江、廣東、海南、湖南等地。符氏始祖秉政公偕始祖母李太孺人自蘇州閶門渡江北上,定居於鹽之岡門。自此傳至十四世祖公言、振言、盛言、有言四言公又舉家遷至鍾莊丁港。再後來十七世祖華年公又遷移到高作王莊,這便是符氏積善堂這一宗支的由來。符姓入瓊(今海南省)而籍居者計有:元生、有辰、符諸、大本四人。元生為公雅三十九世孫,原籍河南宛邱縣,於唐昭宗大順二(891年),同弟元先,元量入瓊。符有辰為公雅四十三世孫,生於福建莆田。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入瓊。符大本為公雅五十四世孫,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由福建莆田嵌頭村入瓊。符諸為公雅四十三世孫,於宋仁宗康定之年(1040年)由福建莆田入瓊。符敬宗支,廣東廉江族譜記載,敬宗祖居福建莆田縣,大約於明朝洪武年間因犯法攜妣李氏出逃,經今廣東南雄珠璣巷,改落籍今廣西博白縣東平鎮,後遷今廣東茂名姚村,子德芳(即符芳),孫寶昌(即符寶),寶公生六子即瓊、衡、清、須、博、斌,形成今博白、茂名、吳川、廉江、海南文昌及會同、雷州等六地的符氏,今後裔約7萬人:遷落籍概況:大公符瓊,號如山,遷籍高州府茂名縣仙石嶺姚村,南符塘;二公符衡,號如龍,遷籍廣西博白縣沙河市獨竹茅塘、蛇角堡兩村;三公符清,號如水,遷籍高州府吳川縣塘欖符屋、西坡村;四公符須,號如進,遷籍石城縣山車,幻鼎村;五公符博,號如樂,遷籍瓊南會同、文昌兩縣;六公符斌,號如由,遷籍雷州府海康縣和家村。九六支,遷雷始祖九六公,大約於明朝末年落籍,祖居福建興化府莆田縣馬冼(屎)街73號。符氏上海始遷祖,相傳於200年前自上海縣龍華鎮遷至三林塘百曲,後再遷至南匯縣龍王廟(今川沙花木鄉)鎮定居。現花木鄉有符姓人,聚居於龍王廟鎮中街和南街……符氏在歷史上也是人材輩出,史載南唐趙州刺史符令謙政績顯著,被老百姓稱做“良刺史”。北宋時雄軍節度使符彥卿,大破遼兵於嘉山、陽城,封魏王,加封太師,遼兵聞其名而喪膽,所以人稱“衛符王”。一千年前表現得燦爛輝煌的符氏家族,是發祥於河南省淮陽縣一帶。頂著這份無比光榮的傳統,他們的子孫逐漸播遷到其他地方,而且,遍布於世界各地的符姓人家,一個個慎終追源,都未曾忘記他們的老家在河南。

符姓人口較多,當今國內人口約100多萬,約占國內漢族人口的千分之六,國外符姓人口約30多萬,約占國外華人的百分之一。綜合符氏約140萬人口是當今中國漢族姓氏排名第100——140位之間的姓氏。在中國13億人口的大國僅1000個常用姓氏中符姓是靠在前列的大姓。北宋初年編撰、流傳至今影響極深的《百家姓》中收集了504個姓氏,這些姓氏是中華民族的常用姓氏。它的體例除了四言韻文便於誦記之外,排列先後的一個標誌是“大姓望族”。《百家姓》中符姓也是常用姓氏之一,亦排列其間。其中在海南省,符姓是一個人數很多、影響很大的“大姓”。在全省姓氏排列中位居第三。

符姓在秦漢時期主源繁衍於今山東膠南縣,並且人口眾多,為當地之望族,古時此地為琅邪郡,後世各地之符姓多由此郡分衍而出,故後世符姓有以琅邪為其郡望堂號的。東漢時,陳留浚儀(今河南開封)人符融可謂符姓見諸史冊之第一人,也表明了符姓緩慢向周邊各省播遷的史實。魏晉南北朝時期,符姓逐漸遍及黃河中下游各省,並有南徙於江蘇、安徽、浙江、湖北、四川、湖南等南方省份者。隋唐之際,符姓之主源依舊繁衍於北方,唐末五代時,陳州宛邱(今河南淮陽)、趙州昭慶(今河北趙縣)成為天下符姓關注之焦點,可謂人丁興旺,世代顯達,當然,此一時期的動盪不安,也加劇了北方符姓南遷的腳步,江西成為符姓這一時期的主遷地。兩宋時期,符姓發展有了新特點,原先繁衍於北方,以北方為中心聚集區的符姓其重心向南部省份轉移,而且無論在人數,抑或在名人人數上都反映了這一特點。宋元時期,江西等地的符姓開始進入福建,而後分衍至廣東、海南、廣西等省區。金人入侵,符氏南遷吳中。

歷明清兩代,符姓逐漸播遷到台灣、祖國之東北、西南、西北各地。如今,符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廣東、海南二省多此姓,上述兩省之符姓約占全國漢族符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明清時期符氏已經開始向海外發展,到解放前符氏已經發展分布到世界各地。當代國外符氏尤以東南亞分布最廣。

在符氏的發展歷史上,有不少關鍵時期,約2240年前得姓,唐五代宋得以壯大,1500多年前融入苻氏,解放後分離也一部分為付氏。

符姓傳承至今已經是第70多代,在這22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符姓人家又衍化為諸多少數民族,今黎族、蒙古族、苗族、土家祖、回族等民族均有此姓。符姓人家已融合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

符姓分布在中國2000個縣市中的約500個縣市中,在中國約有300個符家村宗族聚居地,遍布在中國的東南西北。海外符姓分布在新家坡,馬來西亞,泰國,澳大利亞,美國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僅馬來西亞符氏家族就已發展到12萬人。所以說符姓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姓氏之一。

符姓郡望琅琊(今山東臨沂),有約10個堂號(琅琊堂,義陽堂,蘇南“積善堂”。“忠厚堂”。湖南湘西“眘笽堂”浙江寧波“顯承堂”浙江“明遠堂”,湖南長沙敦本堂”)。現存10多個符氏宗祠,今存家譜40多份,尤以《海南符氏家譜》為最,38冊,泱泱大作1800萬字,為海內外符氏宗親尋根問祖提供了依據。

符氏來源

1.《元和姓纂》:魯傾公孫公雅,為秦符璽令,因為氏。琅琊。《姓氏急就篇》:符氏,魯傾公孫雅。為秦符令。因氏焉。《廣韻》:雅仕秦璽令,得氏,琅琊。宋代歐陽修《符氏族譜》,明代宋濂《符氏世譜記》,明代丘浚《世引堂記》,也基本上如上所說。以上文獻說明符氏源出於姬姓,是周文王的後裔,“符璽令”是官名,所以符氏是以官職名命氏的。公元前256年楚國滅魯國,魯傾公的孫子雅在秦國任符璽令,世人便稱之為符氏,因而可見符氏得姓於戰國末年,距今約2240年歷史。“符”是古代朝中傳達命令,調遣兵將所用的憑證,先用金、玉、銅、竹、木製成某種形態,再從中間剖成兩半,君王的使者和被調遣的人各持一半,傳令時相吻合,以驗真假。

2.在距今1600多年以前的南北朝時期,前秦氐族人苻洪改蒲氏為苻氏,從草不從竹,其孫苻堅登基稱帝,淝水一戰兵敗後,苻氏後人有的因避禍逐漸改為符姓,所以苻氏後人也融為符氏的一支。由此可知符姓是世界上歷史最久的姓氏之一。

3.今黎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壯族,回族,滿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4.五代時,其他姓氏所改。郎姓有改姓符的。

5.元末湖南由符分出符姓,今已經繁衍約10萬人。

6.1952年國家強制文字改革,有很多符氏改為符氏改為付氏,歷史上沒有付氏,其中河南省太康縣符草樓鄉都曾被改寫為“付草樓”,當代符氏也因簡寫分離開一部分為付氏。

7.源於匈奴族,按史籍《趙氏金石錄卷二十》中的記載:“偽漢司徒劉雄碑跋引碑云:‘公諱雄,字元英,高皇帝之胄,孝宣帝玄孫。值王莽篡竊,遠遁邊朔,為外國所推,遂號單于。’按雄卽劉淵之弟,是屠各胡在當世直冒稱漢宣帝之玄孫也。”符姓出自十六國時期漢國大司徒劉雄,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劉雄,字元英,是南匈奴首領劉淵的弟弟,在劉淵於西晉永安元年(西元304年)創建了漢政權(前趙國)之後,出任其大司徒之職。

漢國政權(前趙國)從西元304~330年一共存在了二十六年,全盛時期擁兵二十八萬餘,據有今陝西、山西、河南、甘肅各一部,當時,關隴氐、羌等莫不降附,就連前涼政權的張茂亦遣使貢獻。

到了(西元304年),前趙國末王侯劉曜曾赫赫有名一時,滅了西晉王朝。後他親率大軍與後趙國石勒激戰。

漢國政權(前趙國)滅亡之後,劉雄的後裔子孫為避免後趙石勒家族的迫害,遂隱去劉氏,改以先祖之字為姓氏,稱符氏、英氏,後逐漸文化上漢化,世代相傳至今。

8:源於鮮卑族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符璽郎中臣拔拔臻,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符璽郎中臣,是北魏時期職掌王廷玉璽、各部印章的重要大臣。

南北朝時期,北魏政權將下屬州、郡、府、縣的官府印章設為正、副符方式,正符在朝廷,副符在各級地方行政長官之手,兩符合一稱作“印信”;凡發生了地方行政長官有抗廷令、謀叛等狀況,王廷則擊碎正符,副符自然失效,其印亦不復存在,以示其不再具有行政效力。

在鄧名世所撰《姓氏辯證》中記載:“後魏獻帝次兄為拔拔氏,後改為長孫氏。”指明長孫氏原姓拔拔氏,出自鮮卑拓拔部王族,時有“符璽郎中臣”河南郡拔拔臻,就是後來的北魏孝文拓跋·宏(元宏),時任河南郡符璽郎中臣,當時其家族姓氏還未統一為拓拔氏,他在憑弔殷商末紂王王叔比干的碑文中所使用的題名,就是拔拔臻。在後來的北魏時期,除了嫡系的拓拔氏之外,還有庶系的拔拔氏。

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支庶後裔子孫中,有延續拔拔氏之姓氏者,該家族後來有以先祖原官稱為漢化姓氏者,改稱符璽氏,進而省文簡化為單姓符氏,後逐漸文化上漢化族,成為今符氏家族中的重要成員之一。

該支符氏與拔氏、長孫氏同宗同源,。

9:源於官位,出自元朝時期官吏符牌使,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符牌使,全稱為“符牌大使”,是元朝時期符牌局的最高長官,轄下有符牌副使,官秩正八品,隸屬於工部,專職掌管制造各級軍制將領的虎符等符印。

在符牌使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在明朝時期即漢化為符氏,世代相傳至今。

至於符氏的部分發源地,一說為雅為官的地方,陝西鹹陽一帶,另一說為雅的祖籍地琅琊,今山東臨沂,諸城一帶,符雅的後人在琅琊、淮陽一帶繁衍生息。西漢至隋唐時符氏在琅琊衍為望族,因為符雅是琅岈人所以學者認為琅琊(今山東臨沂)為符氏發源地。山東臨沂在2004年成立了魯琅琊符氏社,2006年馬來西亞符氏總會向魯琅琊符氏社捐款2.6萬圓人民幣,用於修繕和保護世界符氏文化遺址。

宗族特徵

1、符姓當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於北,而盛於南。2、符姓人才蔚藍,尤多能征慣戰之勇將。3、符姓於宋代以後發展之重心移至南部省份,雖進入南方時間不算長,但對南部省份的開發做出了傑出的貢獻。4、符姓得姓時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5.符家在五代宋初發展到頂峰,是幾代皇親國戚,成為影響百年的大家族。

符姓文化在當代得到了傳承發展,創立了世界符氏懇親大會,每兩年一度的大會已經成功舉辦了12屆,為聯繫海內外符氏宗親搭建了交流平台。2008年在臨沂舉辦的世界符氏懇親大會,將建設世界符氏大廈,編簒《世界符氏文化志》:有利於弘揚中國的歷史文化,增進國內外的文化交流,讓海外華人和華僑不忘自己的根在中國。為世界符氏宗親營造一個美好的家園。當今國外為主及國內擁有40多個符氏宗親會,符姓創立了符氏教育基金會,為困難的符氏子女學習深造提供了保障。

今天,符姓繼往開來,人才興旺,符姓文化將得到發展延續。

歷史名人

漢代

符乾仁:方士、著有《修真秘錄》。

符季真:陳留國國相。

符子:學者,著有《符子》。

晉代

符表:孝子,齊郡太守,符季真之孫。

符融:浚儀人、光祿大夫。

符朗:詩人。

符融介紹

苻融,字博休,堅之季弟也。少而岐嶷夙成,魁偉美姿度。健之世封安樂王,融上疏固辭,健深奇之,曰:“且成吾兒箕山之操。”乃止。苻生愛其器貌,常侍左右,未弱冠便有台輔之望。長而令譽彌高,為朝野所屬。堅僭號,拜侍中,尋除中軍將軍。融聰辯明慧,下筆成章,至於談玄論道,雖道安無以出之。耳聞則誦,過目不忘,時人擬之王粲。嘗著《浮圖賦》,壯麗清贍,世鹹珍之。未有升高不賦,臨喪不誄,朱彤、趙整等推其妙速。旅力雄勇,騎射擊刺,百夫之敵也。銓綜內外,刑政修理,進才理滯,王景略之流也。尤善斷獄,奸無所容,故為堅所委任。

後為司隸校尉。京兆人董豐遊學三年而返,過宿妻家,是夜妻為賊所殺。妻兄疑豐殺之,送豐有司。豐不堪楚掠,誣引殺妻。融察而疑之,問曰:“汝行往還,頗有怪異及卜筮以不?”豐曰:“初將發,夜夢乘馬南渡水,返而北渡,復自北而南,馬停水中,鞭策不去。俯而視之,見兩日在於水下,馬左白而濕,右黑而燥。寤而心悸,竊以為不祥。還之夜,復夢如初,問之筮者,筮者云:‘憂獄訟,遠三枕,避三沐。’既至,妻為具沐,夜授豐枕。豐記筮者之言,皆不從之。妻乃自沐,枕枕而寢。”融曰:“吾知之矣。《周易》《坎》為水,馬為《離》,夢乘馬南渡,鏇北而南者,從《坎》之《離》。三爻同變,變而成《離》。《離》為中女,《坎》為中男。兩日,二夫之象。《坎》為執法吏。吏詰其夫,婦人被流血而死。《坎》二陰一陽,《離》二陽一陰,相承易位。《離》下《坎》上,《既濟》,文王遇之囚牖里,有禮而生,無禮而死。馬左而濕,濕,水也,左水右馬,馮字也。兩日,昌字也。其馮昌殺之乎!”於是推檢,獲昌而詰之,昌具首服,曰:“本與其妻謀殺董豐,期以新沐枕枕為驗,是以誤中婦人。”在冀州,有老母遇劫於路,母揚聲唱盜,行人為母逐之。既擒劫者,劫者返誣行人為盜。時日垂暮,母及路人莫知孰是,乃俱送之。融見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並走,先出鳳陽門者非盜。”既而還入,融正色謂後出者曰:“汝真是盜,何以誣人!”其發奸摘伏,皆此類也。所在盜賊止息,路不拾遺。堅及朝臣雅皆嘆服,州郡疑獄莫不折之於融。融觀色察形,無不盡其情狀。雖鎮關東,朝之大事靡不馳驛與融議之。

性至孝,初屆冀州,遣使參問其母動止,或日有再三。堅以為煩,月聽一使。後上疏請還侍養,堅遣使慰喻不許。久之,征拜侍中、中書監、都督中外諸軍事、車騎大將軍、司隸校尉、太子太傅、領宗正、錄尚書事。俄轉司徒,融苦讓不受。融為將善謀略,好施愛士,專方征伐,必有殊功。

堅既有意荊、揚,時慕容垂、姚萇等常說堅以平吳封禪之事,堅謂江東可平,寢不暇旦。融每諫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窮兵極武,未有不亡。且國家,戎族也,正朔會不歸人。江東雖不絕如綖,然天之所相,終不可滅。”堅曰:“帝王歷數豈有常哉,惟德之所授耳!汝所以不如吾者,正病此不達變通大運。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並。吾將任汝以天下之事,奈何事事折吾,沮壞大謀!汝尚如此,況於眾乎!”堅之將入寇也,融又切切諫曰:“陛下聽信鮮卑、羌虜諂諛之言,採納良家少年利口之說,臣恐非但無成,亦大事去矣。垂、萇皆我之仇敵,思聞風塵之變,冀因之以逞其凶德。少年等皆富足子弟,希關軍旅,苟說佞諂之言,以會陛下之意,不足采也。”堅弗納。及淮南之敗,垂、萇之叛,堅悼恨彌深。

符融-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符氏的始祖

符 融:字偉明,東漢陳郡儀人,少為都官吏,後游太學,卒,葬新淦石牛峰黃牛賀車形行寶見後,漢書列謹録首卷。元配:鄒氏,葬飛蛾形。生子一:符德,是為湖南長沙符氏始祖。

約前140年,符融被封為光祿大夫。

約180年,符德在湖南桃江等地。成為湖南符氏始祖。

南北朝

符宏:大將。

苻堅:字永固,前秦皇帝。

符皇后:桓文皇后。

苻生:前秦皇帝

苻融:前秦大將。

唐代

符龍:媯州刺史,臨沂人。

符敦敏:節度使,臨沂人。

符暉:游擊將軍,贈常州刺吏,臨沂人。

符令奇:臨沂人,大將軍,封義陽郡王,封琅琊郡王,死後追贈戶部尚書。

符嶙:臨沂人,字元亮,輔國大將軍,封義陽郡王。

符琳:授檢校太子賓客,琅琊郡公。

符濟:河東節度使。

符煬:太原尹。

符潤:御史大夫。

符澤:琅琊郡開國候。

符載:詩人,字厚之,四川綿竹人,歷協律郎監察御使。

符子矽:作家,有作品《芳樹》。

符元生:廣東南雄太守,中書令,萬戶侯,唐昭宗(891年)時奉命渡瓊撫黎。

符瑤:忻州別駕。

五代

符蒙:字適之,後周探花,官至禮部侍朗。

符道昭:淮西蔡州人,後梁相,大將,秦州節度使。

符習:宣武節度使。

符皇后:嫁於周世宗柴榮。

符存審:後晉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東南)人,曾經被賜姓為李,光彩無比。而實際上,他也是一位富有機略的名將,在當時的兵荒馬亂之中,從莊宗破梁軍,趕走遼兵,大敗劉酃,前後大小一百餘戰,從未有過敗績,與當時的另一大將周德威齊名。以百戰百勝的輝煌功績,此後符存審不但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了一輩子,而且,也為後世子孫打開了平步青雲的大門,使得符氏的聲譽,越來越是響亮。

符令謙:南唐時候的將官,智勇雙全,不但騎馬射箭,衝鋒陷陣威風凜凜,而且治理地方也有政績。一生拼搏戰場,能謀善戰,又很體恤士卒,深得士卒愛戴,是宋朝大功臣。後當趙州刺史,死後趙州人無不痛哭,人稱“良刺史”。

宋代

符彥卿:字冠侯,宋朝宛丘人。出身武將世家。他13歲能騎射,25歲當了吉州刺史,討王都於定州,大破遼兵於嘉山,擊退圍陽城的遼兵,封魏王。 符金定:彥卿女,符皇后,嫁於宋太祖。元代有據其身平編著的戲曲《符金定》。

符皇后:彥卿六女,嫁於宋太宗趙靈(即趙匡義),封懿德皇后。

符彥超:安遠節度使,彥卿大哥。

符彥饒:忠正軍節度使。彥卿二哥。

符有辰:清化軍指揮使,萬戶侯,宋仁宗(1025年)奉命渡瓊撫黎。

符諸:武魁出身,1035年由福建莆田渡瓊任副總管,後升總管都元帥。

符惟忠:字正臣,彥卿曾孫,為三班奉職,後擢合門通事舍人,勾當東俳岸司,興水利,陰契丹,卒後贈客者使,眉州防禦使。

符授:中奉大夫

符確:海南進士第一人。字堅石,昌化人(今東方市)。

符林:詩人。蘇軾謫後居海南島時常和詩往來。

符行中:江西轉運使。

符敘:理學家。

元代

符大本:1315年由福建莆田渡瓊為官,由此符氏在海南位居高官,家族顯赫,海南因而成為最大的符氏聚居地。

符尚仁:江西人,元末詩人。

符葆:江南丹陽人,會武功,元末抗元志士。

明代

符驗:廣西按察司僉事。

符品:蘭州人,歲貢生,官四川按察副使。

符國損:大將。

符有光:嘉靖年間貴州思南舉人。

符觀:字衍觀,號活溪,江西新喻(今新餘人),弘三禾(1940年)進士,學識淵博,著有《活溪存稿》、《唐詩正體》(今佚)、《宋詩正體》、《明詩正體》。

符南蛇(1470-1510),海南儋州人,明代黎族起義軍領袖。

符錫曾:湖廣詩人。

清代

符曾:清朝詩人,他氣性清高脫俗,有才氣,做的詩不同尋常,的詩不同,深受讚賞。

符旌:詩人,代表作《海子池打魚歌》

符兆倫:著名詞人,字雪樵,號卓峰居士,江西宜黃人,有《夢梨雲館詞鈔》。

符祥芝:乾嘉年間大收藏家,曾在南京金山書院講學。

符生:即符鄧奎,道興時期紫砂工藝家。

符翕:湖南清泉(今衡陽)人,清末全國知名的金石書畫家,字子琴。

符霖:晚清小說家,有小說《禽海石》。

符鳳舉:乾隆年間海南舉人。

符葆森:(1805-1854)著名學者,原名燦,字南樵,江都人,鹹豐元年(1851)舉人,有《寄心館詩話》6卷,《談雪紅因》,輯有《國朝詩正雅集》,《國詩寄心集》《後筐中集》。符秉忠:清同治年間武昌縣令,同治年間參與黃鶴重建,善對聯。

符璋:清代志學家,溫州人,主修《平陽縣誌》98卷,另有《永嘉詞人祠堂碑記》。

符經甫:民國元年,1912年2月2日,任貴州最高軍政師副司長和省教育司司長;1913年被選為國會眾議員。

近現代

符竹庭(1910-1943)江西廣昌人,著名抗日將領,參加過平型關戰役,其壯烈犧牲後,贛榆縣改名為竹庭縣。

符先輝(1919-1998)陝西鎮巴人,抗日將軍,解放軍第二炮兵副司令,後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符確堅:廣東(今海南省)文昌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長征,抗日戰爭爆發後,調至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歷任軍政治部組織部幹部科科長、新四軍直屬總兵站政治委員、新四軍第一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蘇中軍區獨立第二旅政治部主任。1946年後,歷任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二師副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第二十三軍政治部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第二十三軍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952年起,任第三十一軍政治委員。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符必玖(1919-1988)四川宣漢人,抗日將領,歷任軍長,參謀張,後任吉林軍區政委。

符義山(1900-1940)海南文昌人,新四軍三支隊伍團參謀張,在安徽涇繁一帶戰役中壯烈犧牲。

符克(1915-1940)海南文昌人,瓊崖抗日英烈,今有符克故居。

符向一(?-1928)海南瓊崖人,紅四方面軍領導,人湖北黃麻特委書記,領導了黃麻起義,是湖北省委常務委員。

符南強(1901-1929)海南瓊崖人,為瓊崖工農革命軍東路指揮部第三營營長。又名符祿。

符克振海南文昌人,張雲逸部下,獨立團營長。

符鎮海南文昌人,紅七軍二縱部隊一營營長。

符麗平海南文昌人,國民黨92軍副軍長。

符瑞光海南文昌人,國民黨919團第三營營長、少校。

符樹蓬海南文昌人,國民黨55師師長。

符保盧(1914-1983)黑龍江哈爾濱人,奧運會運動員,抗戰英雄,銀幕新秀,主演了田漢導演的影片《海葬》。

符致逢(1898-?)新加坡抗日救國愛國華僑。

符定一(1877-1958)湖南湘潭人,毛澤東的老師,解放後任新中國第一任文史館館長。著有540萬字的《聯綿字典》。

符惱武(。。。。)廣東廣州人,中國早期世界語工作者。

符鑄(1886-1947)祖籍湖南衡陽,居上海,字鐵年,號瓢廠,近現代著名畫家,與張大千等人號稱“八大家”符翕之子。

符儀廷(?--1937)抗戰犧牲將領,國民黨72軍88師營長,少校

符昭騫(1901--1968)廣東人。國民黨83師參謀處處長

符岸壇:文昌人,講武堂12期學員,國民黨少將

符金元(1915---1940)白沙人,瓊獨立總團政工隊隊長

符洛(1912---1944)文昌人,抗日英烈,43年任文昌縣副縣長

符節(1899---1928)文昌人,黃埔三期畢業,北伐:鐵軍將領:,參加過南昌起義、廣州起義、海南省現有“符節馮平紀念碑”。

符之思:文昌人,抗戰時期進步人士,文昌縣委書記。

符養華:辛亥革命時期廣東保全會幹事

符再農:印尼人,共產黨南洋臨時委員會領導成員

符志行:被譽為:多謀善戰的瓊縱驍將”。

符鳳春,女,1954年3月生。黑龍江雞西人,2008年1月27日任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郡望堂號

郡望

琅琊郡:秦始皇置。相當於今天山東省東南部諳城、臨沂膠南一帶。

堂號

琅琊堂:出自戰國時期的符家族。西漢至隋唐他們一直在山東省的諸城、沂、膠南等地繁衍為望族。這些地方,過去屬琅琊軍郡境內,所以,散布於各地放的符氏人家,為了紀念祖先的出處,世代沿用“琅琊”堂名。

此外,符姓的主要堂號還有:“積善堂”等。

通用聯

四言

幅巾高議;

秘錄修真。

——佚名撰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說東漢浚儀人符融,字傳明,曾遊學太學,拜名士李膺為師。李膺每見到他,都謝絕別的賓客,專門聽他的高論。他往往晃動著頭上的幅巾,揮舞著袖子,侃侃而談,因為受到李膺的讚賞而出名。下聯典指東漢人符乾仁,著有《修真秘錄》一卷。

七言

賢姊妹聯成國母;

良刺史感泣州民。

——佚名撰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符彥卿有二女,長女為周世宗後,次女為宋太宗後。下聯典指南唐·符令謙任趙州刺史,卒後州民號泣送葬,人稱“良刺史”。

十言

虎翼沉機,卓爾登壇之將;

龍門授業,蔚然太學之英。

——佚名撰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五代時後唐宛丘人符存審,字德詳,開始投靠項城人李罕乏,後來一起歸附晉王李克用,為義兒軍使,機智有謀略。跟隨莊宗李存勖破後梁軍,擊退遼兵,大小百餘戰,未曾失敗。官至宣武節度使。下聯典指東漢浚儀人符融,在太學拜李膺為師。李膺為一時名士,當時誰如果被他接收,就稱為“登龍門”。

千古家風,掌符璽於一世;

十齡孝子,聞譽彰於萬年。

——佚名撰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符姓的得姓始祖公雅(見題頭《一、姓氏源流》介紹)。下聯典指晉代人符表,以孝著名。

開國將軍

符先輝

符先輝(1918-1998),陝西省鎮巴縣簡池壩人。1932年11月他剛滿14歲就自願參加工農紅軍,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團齡即算黨齡)。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軍軍部參謀處通信員,紅四方面軍軍委交通隊副排長等職,先後參加了建立川陝蘇區和反“圍剿”鬥爭。1935年被選送紅軍大學學習,隨紅四方面軍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戰火與艱難歲月的鍛鍊和考驗,使他懂得了革命道理,堅定了革命意志,確立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人生追求。

抗日戰爭時期,任129師教導團隊長,山西青年抗敵決死一縱隊游擊一支隊隊長,游擊2團營長兼教導隊隊長,太岳軍區五十七團營長、副團長,第72團團長等職。在八年艱苦抗戰中,堅決執行上級命令,始終堅定鬥爭信心。1937年12月他受黨的委派到決死隊開展工作,率部與日寇頑強作戰。先後參加了粉碎日寇進攻晉東南的九路圍攻、百團大戰,上黨戰役。作戰英勇,決心果斷,指揮得當,戰術靈活,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立下了不朽功勳。

解放戰爭時期,任太岳軍區72團團長,後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12旅副旅長兼參謀長,湖北兩鄖軍分區司令員,第二野戰軍第19軍55師師長。先後率部參加了豫北戰役、浮冀汾地區戰役、臨汾戰役、白晉線戰役、靈霍介戰役、呂梁戰役、晉南戰役。1947年隨陳謝大軍渡過黃河,挺進豫西、鄂陝、創建根據地。在四面環敵、敵優我劣、環境條件異常艱苦、與上級不能取得聯繫的情況下,獨立作戰,緊緊依靠人民民眾,努力發展壯大隊伍,戰勝了各種困難,很快站穩了腳跟,建立了革命政權,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戰場的對敵作戰。後又參加了宛西戰役、陝南戰役,在鄂陝交界關亞子戰鬥中,殲敵1個師,俘敵師長符樹蓬。在解放安康的牛蹄嶺戰役中,率55師等部與數倍於我的胡宗南部進行激戰,取得了陝南戰役的決定性勝利。1949年底,率部進軍川北,指揮了川北戰役,殲滅川陝鄂豫綏靖公署主任王凌雲部3個軍另1個師,俘敵13000餘人。為全中國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55師師長,率部進駐漢中地區。針對長期戰爭環境轉入和平建設時期,部隊一度出現的和平麻痹思想,他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毛主席指示,嚴格管理部隊,認真抓好部隊的思想作風建設,保持了部隊的高度穩定和集中統一。1952年2月到朝鮮戰場見習對美作戰的戰略戰術。1952年8月入解放軍南京高等軍事學院高級系學習,1954年8月以優異成績畢業。1955年2月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1軍副軍長,為朝鮮的和平建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回國後,1959年率部參加了青海、西藏平叛,為邊疆的安定和祖國統一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1960年至1969年,先後任北京軍區工程兵主任,第65軍軍長。堅持嚴格治軍,注重言傳身教。特別是在戰場建設和戰備工作中,走遍了戰區的各個戰役方向,精心籌劃,精心設防,為國防工程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嘉勉。1969年2月任第二炮兵副司令員,曾主管作戰、工程和後勤建設。經常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勘察陣地,深入施工第一線,檢查指導工作,為加強戰略飛彈部隊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是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8年1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

符確堅

符確堅(1905-1972),原名符敦秀,廣東省文昌縣(今屬海南省)人。1925年到新加坡,在一家橡膠廠工作,積極參加工人運動,192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29年回國,在文昌縣開展黨的工作,1930年中共文昌縣委遭到破壞,被迫離開文昌縣。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1年任瓊東縣蘇維埃政府巡視員、縣委秘書,1932年,瓊崖蘇區遭受嚴重挫折,母親被殺害,妻子改嫁,敵人四處抓捕他,遂逃亡到香港。1934年在廈門找到了黨組織,恢復了組織關係,並由廈門進入中央蘇區。到蘇區後,分配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財政部文書科,擔任繕寫工作。在長征途中,擔任沒收委員會保管科長。到達陝北後任中央財政部文書科科長兼印刷所所長,1936年任中央財政部國庫局局長兼統收局局長。入陝北紅軍大學學習。1937年任陝北公學隊長、中央財政部秘書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組織部統計科長、袁國平(時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在1941年“皖南事變”中的1月12日光榮犧牲,年僅35歲)機要秘書,1938年任後方留守處政治處主

任、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幹部科長,1940年任新四軍總兵站政委,1941年任1師3旅政治部副主任,第1師組織部副部長,1942年任1師組織部部長。1944年任蘇中軍區第4軍分區政治部主任,1945年任第4軍分區副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蘇中軍區2旅副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1縱2旅副政治委員,1946年任濱海軍分區副政治委員,1948年任華東野戰軍4縱10師政治委員,1949年任23軍政治部副主任。參加了開封、睢杞、渡江、上海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軍副政治委員,1952年任第31軍政治委員,1955年任南京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1960年任南京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72年8月21日因病逝世,終年67歲。

符廷貴中將

符廷貴(1944.8-——),遼寧省盤山縣人。196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3年12參加工作,1963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1963年12月至1967年11月陸軍戰士、團電影組放映員;1967年11月至1970年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某團政治處幹事;1970年2月至1971年6月陸軍師政治部幹事;1971年6月至1979年6月吉林省軍區政治部秘書處秘書、副處長;1979年6月至1980年10月吉林省軍區政治部組織處副處長;1980年10月至1981年7月陸軍團副政治委員;1981年7月至1983年5月陸軍團政治委員;1983年5月至1988年7月陸軍師政治委員(期間: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在**基本一系學習);1988年7月至1991年8月陸軍集團軍政治部副主任;1991年8月至1994年8月吉林省軍區政治部主任;1994年8月至2001年7月陸軍集團軍政治委員(期間:1992年8月至1994年12月在中共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函授學習;2001年3月至7月在**正軍職以上幹部培訓班學習);2001年7月至2003年12月任解放軍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軍區黨委常委;2003年12月任解放軍北京軍區政治委員。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199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2年晉升為中將軍銜,2006年6月晉上將軍銜。

符氏宗祠

符氏宗祠位於朗霞鎮天華村,坐北朝南,系四合院式建築。由門廳、大廳、東西廂樓組成,大廳與門廳中間為天井。前進(門廳)為七開間,通面闊19.0米,通進深7.4米。明間及東西次間為一體,明間辟大門,東西稍間次間為耳房。硬山雙坡頂,小青瓦覆蓋。梁架結構為穿斗式,明間用三柱,次間、稍間用五柱,每柱落地。明次間前後門枋上飾格線窗。地面用方形石板錯縫鋪砌。鼓形柱礎。後進(大廳)為五開間,通面闊19.0米,通進深14.5米,硬山雙坡頂。三面砌牆,南面敞開。明間梁架為抬梁式,五架梁前單步,雙步,單步;五架梁後單步,雙步。次間梁架為穿斗式,用八柱;稍間梁架為穿斗式,每柱落地。柱枋上均飾有雀替。外檐柱與內檐柱間為卷棚。地面石板鋪砌,鼓形柱礎。東西廂房各三開間,面闊8.2米,進深4米。硬山雙坡頂,單檐。明間為梁架為抬梁式,五架梁前後柱為檐柱;次間為穿斗式,三柱。“符氏宗祠”匾額尚存。該祠用材粗壯,裝飾雅麗,雕刻精湛,別具一格,是一座富有地方特色的清代浙東祠堂建築。符氏宗祠於2001年5月18日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