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來源及其始祖
卜(Bǔ)姓源出有五:
源流一
1、出自姒姓,為上古夏禹的兒子夏啟之後,以官名為氏。據《路史》載:“夏啟有卜氏,又叔繡後有卜氏。”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又據《風俗通》所載,夏時太康之弟封於莘(故城在今陝西省合陽東南),因其弟曾任占卜之官,其後以官名為姓,稱為卜氏。
源流二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的兒子叔繡(周武王之弟)之後,以官名為氏。據《路史》所載,周文王之子滕叔繡曾任占卜之官,其後代有卜姓。古代大凡出獵、征戰、風雨、年成、祭祀、婚喪、疾災待事,都想預知吉凶,便採用卜甲和卜骨的形式來進行占卜。卜甲多用龜的腹甲或背甲,卜骨多用牛、羊、豬的肩甲骨。先把甲或骨鑽上眼,然後再用火燒,從甲或骨上裂開的紋路來看是吉或是凶。
源流三
源於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須卜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須卜氏,原為漢朝時期匈奴民族的一支,屬於南匈奴四大貴族姓氏之一,即須卜氏、呼延氏、賀蘭氏、丘林氏。東漢初期,南匈奴大多歸附漢王朝,逐漸漢化,形成漢姓(卜、呼延、蘭、喬)。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須卜氏流居於代北地區,後為鮮卑拓拔部所吞併,因聯姻關係,成為鮮卑貴族部落之一。北魏王朝建立之後,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須卜氏再一次漢化為單姓卜氏,此後,該支卜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春秋時期卜筮官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記載,春秋時期,晉國的卜偃、秦國的卜徒父、魯國的卜楚丘等,皆為卜筮官,名稱顯赫一時。其後裔族人多以先祖官稱為姓氏,皆稱為卜氏。
源流五
源於布朗族,出自明朝時期雲南緬中軍民宣慰使,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明朝初期,王朝政府控制西南地區,在雲南邊地一帶設有六個宣慰使司,即:①孟養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緬甸八莫、開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脈以東地區,治所在今緬甸孟養;②木邦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治所在今緬甸興威;③緬甸軍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今布朗族),其地在木邦以西,孟養以南,今緬甸曼德勒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區;④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緬甸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⑤車裡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雲南西雙版納;⑥寮國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寮國境內。當時,明政府授與當地上層分子以宣慰使的職銜,這些土司則接受明王朝的封號,服從雲南三司即都揮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統轄節制。在緬甸軍民宣慰司中,宣慰使(大土司)即阿瓦王朝首領卜刺浪馬哈省,在滇緬麓川戰役中,於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農曆12月,將在緬甸支持下反叛明朝的原麓川宣慰司(今雲南瑞麗)宣慰使思任發捕獲,交給中央王朝斬首。明英宗下旨嘉獎卜刺浪馬哈省,並賜漢姓為卜氏。此後,卜刺浪氏族皆改為漢姓卜氏,不論在今中國境內還是在緬甸境內,多稱卜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出自職業,上古由巫師專管占卜,他們的後代就以職業為姓,世代姓卜。巫師在上古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氏族部落首領,或者首領的親族,或者智者、長者擔任。所有大事舉行前,都要預卜是否吉利,如打獵、戰爭、婚喪等等,由巫師解釋卜卦的含義,傳達上天的意志。卜者也就是巫者,是人和神的中間人,叫神人。卜卦時往往舉行歌舞儀式。卜姓起源最早記載是說,上古夏的開國君主“啟”,手下有姓卜的巫師。啟就是大禹的兒子。源流七
源於蒙古族,源出卿初期陳蒙古八旗博斯沁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巴遜氏,亦稱把孫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該部奉命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派駐遼寧丹東的鳳凰城,屯墾於璦河沿岸影壁山附近,今主要聚居於鳳城大堡蒙古族鎮。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sun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巴遜氏所冠漢姓多為卜氏、戴氏等。
源流八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卜氏,出自漢化為改姓。據文獻《泉州塗關外法石沿海有關中外交通史跡的調查》記載,元末明初,明太祖為懲罰蒲壽庚“導元傾宋之罪”,對蒲氏家族進行了迫害,“蒲姓恐被株連,故相率改為卜氏”。另外,在文獻《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終記載,明洪武中期,“入附回回兒只,因出使倒刺沙、撒馬兒罕(皆今烏茲別克斯坦),功官百戶,後賜占籍於嘉定,改漢姓為卜氏。其曾孫為卜相,卜相之侄卜永正,卜永正之子卜升,世代襲職,為嘉定回回世族。”
源流九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⑴.滿族拜格氏,亦稱伯特氏,源出金國時期奚族後裔伯德部,以部為氏,滿語為BaigeHala,世居拜格山(今黑龍江呼瑪盤古),所冠漢姓為卜氏。
⑵.滿族博都哩氏,亦稱布利托天氏、布勒多索夫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族,金國時期女真“孛術魯”,以姓為氏,滿語為BoduriHala。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後有鄂溫克族引為姓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卜氏、博氏、魯氏、范氏、花氏、布氏等。
⑶.滿族布尼氏,滿語為BuniHala,世居佛訥赫村(今黑龍江寧安)、尼馬察(今黑龍江穆稜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卜氏、布氏、于氏等。
⑷.滿族布爾察氏,源出虎爾哈女真,以地為氏,滿語為BulcaHala,漢義“規避”,世居阿里庫(今俄羅斯境內烏蘇里江上游支流阿庫里河流域)、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卜氏、布氏等。
⑸.滿族布爾尼氏,滿語為BulniHala,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稜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後多冠漢姓為卜氏、布氏。
源流十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⑴.達斡爾族伯克圖氏,亦稱卜克圖氏,世居黑龍江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ektu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卜氏。
⑵.達斡爾族布庫爾氏,漢義“帽沿”,世居黑龍江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kurHala。清朝中葉以后冠漢姓為卜氏。
源流十一
源於鄂溫克族,出自鄂溫克族布喇穆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鄂溫克族布喇穆氏,亦稱博拉木氏、比渣穆氏、卜拉木氏,世居黑龍江中下游漢古河、布特哈(今黑龍江訥河)、呼倫貝爾(今內蒙古海拉爾)等地。後有鄂倫春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lamuHala。清朝中葉以後,鄂溫克族布、鄂倫春族、滿族喇穆氏所冠漢姓多為卜氏、蔡氏等。
源流十二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錫伯族卜占那氏、卜庫庫蘇里氏、卜庫索里氏等,皆源出古匈奴須卜氏部族後裔,主源一同上述“第四個淵源”,元朝以後世居瀋陽地區,在清朝時期被編入索倫部,大部分經長途遷徙駐紮於新疆伊犁地區,少部分留居遼東半島。清朝中葉以後多改漢姓為卜氏。
得姓始祖
卜偃、卜徒父、卜楚丘、卜式。卜姓系以職官、職業為姓,屬於以技為氏一類,皆出於古代從事占卜職業者。古代大凡出獵、征戰、風雨、年成、祭祀、婚喪、疾災等事,都想預知吉凶,占卜者遂應運而生,並產生專管此事的官職。卜巫是上古時代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氏族部落首領,或者首領的親族,或者智者、長者擔任。史稱夏代開國君主夏啟、夏王太康之弟曾任此職,又周文王之子滕叔繡亦任此職,春秋時晉有卜偃、魯有卜楚丘、秦有卜徒父俱任此職,其後有以官職為氏者,遂產生卜姓。尤可一提的是晉掌卜大夫卜偃,其卜技高超,百不失一。史書中對其有較詳盡的描繪,其除運用卜甲、卜骨占卜外,還可運用沙鹿崩、柩有聲如牛等物事變異進行鐵口直斷,堪稱妙絕。因晉地之西河卜姓尊其為卜姓始祖,而西河後昌盛為卜姓郡望,故史書有尊卜偃為卜姓得姓始祖的。各支始祖
卜式公:字子憐,是繼卜商後卜氏族人中政史有聲、史冊有載、最為顯赫的人物了,其爵位與丞相併列,為“三公”之一。他是西漢中業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時,以牧羊致家,以愛國輸財助邊起家,古今予以表揚的人物。正因其名聲顯赫,對家族的聲譽極為重要,全國各地的卜氏宗親,多有將其納入族譜之中。是為鉅野卜氏始祖。卜 墳: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長門墳祖由山東東昌府(山東聊城)遷至豐縣(二門典祖、謨祖返回夏邑)。是為微山卜氏始祖。
遷徙分布
概狀
卜氏是一個極其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一十位,人口約五十一萬萬六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38%左右。卜姓源起繁雜,先秦時期,除前文已述的卜姓人外,尚有春秋時魯國大夫卜齒奇,晚於卜偃,而同樣身為晉國掌卜大夫的卜招父,戰國時有縱橫家卜皮。可見在先秦時,卜姓人已分布於魯(今山東省西南)、秦(今陝西省)、晉(今山西省)、楚(今湖北省)地。西漢有今河南省洛陽人卜式,東漢有東郡(今河南省濮陽)人卜己,桂陽(今湖南省彬州)宿賊卜陽,表明今兩湖之地已有卜姓人入遷。魏晉南北朝時期,卜姓在今山西離石、湖南漵浦、河南洛陽形成大的郡望,並且已有卜姓定居今江蘇、浙江等江南之地。隋唐之際,卜姓除繼續繁衍於上述之地望外,已有卜姓人定居於中國的大西北,如唐代學者卜天壽為西州高昌(今新疆區吐魯番)人。兩宋之際,今四川、江西、安徽等地均有卜姓人定居。宋末元初,有福建寧化石壁村之卜姓徙居廣東。明初,山西卜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陝西、河南、寧夏、北京、天津等地。清代以後,山西等地之卜姓因謀生之故,遷於蒙古,對於山西人來講,稱為走西口。此際,南方卜姓已經在今華南、西南等地散居開來。如今,卜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安徽、廣西、廣東、內蒙古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卜姓約占全國漢族卜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卜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五十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七。
姓氏主要原始
尋根溯源卜姓來源有五:1、據《風俗通》所載,夏時太康之弟封於莘(故城在今陝西合陽東南),因其弟曾任占卜之官,其後以官為氏。
2、出自姬姓。據《路史》所載,周文王之子滕叔繡曾任占卜之官,其後有卜姓。
3、據《姓苑》所載,周禮卜人之後,以官為氏。
4、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卜偃、秦國卜徒父、魯國卜楚丘,其後人以官為氏。
5、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北魏代北匈奴複姓須卜氏,在孝文帝改革時改為單姓卜;明時雲南緬中軍民宣慰使為卜姓,系布朗族;清滿洲八旗姓布爾察、布尼、布爾厄等氏後改為卜姓;達斡爾族布頓強氏,漢姓為卜;土家索卜氏,漢姓為卜;遼寧瀋陽錫伯族卜占那氏、卜庫索里氏等,漢姓均為卜;今土家、回、蒙古、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卜姓系以職官、職業為姓,屬於以技為氏一類,皆出於古代從事占卜職業者。古代大凡出獵、征戰、風雨、年成、祭祀、婚喪、疾災等事,都想預知吉凶,占卜者遂應運而生,並產生專管此事的官職。卜巫是上古時代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氏族部落首領,或者首領的親族,或者智者、長者擔任。史稱夏代開國君主夏啟、夏王太康之弟曾任此職,又周文王之子滕叔繡亦任此職,春秋時晉有卜偃、魯有卜楚丘、秦有卜徒父俱任此職,其後有以官職為氏者,遂產生卜姓。尤可一提的是晉掌卜大夫卜偃,其卜技高超,百不失一。史書中對其有較詳盡的描繪,其除運用卜甲、卜骨占卜外,還可運用沙鹿崩、柩有聲如牛等物事變異進行鐵口直斷,堪稱妙絕。因晉地之西河卜姓尊其為卜姓始祖,而西河後昌盛為卜姓郡望,故史書有尊卜偃為卜姓得姓始祖的。
繁衍播遷
卜姓源起繁雜,先秦時期,除前文已述的卜姓人外,尚有春秋時魯國大夫卜齒奇,晚於卜偃,而同樣身為晉國掌卜大夫的卜招父,戰國時有縱橫家卜皮。可見在先秦時,卜姓人已分布於魯(今山東西南)、秦(今陝西)、晉(今山西)、楚(今湖北)地。西漢有今河南洛陽人卜式,東漢有東郡(今河南濮陽)人卜己,桂陽(今湖南郴州)宿賊卜陽,表明今兩湖之地已有卜姓人入遷。魏晉南北朝時期,卜姓在今山西離石、湖南漵浦、河南洛陽形成大的郡望,並且已有卜姓定居今江蘇、浙江等江南之地。隋唐之際,卜姓除繼續繁衍於上述之地望外,已有卜姓人定居於中國的大西北,如唐代學者卜天壽為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魯番)人。兩宋之際,今四川、江西、安徽等地均有卜姓人定居。宋末元初,有福建寧化石壁村之卜姓徙居廣東。明初,山西卜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陝西、河南、寧夏、北京、天津等地。清代以後,山西等地之卜姓因謀生之故,遷於蒙古,對於山西人來講,稱為走西口。此際,南方卜姓已經在今華南、西南等地散居開來。如今,卜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安徽、廣西、廣東、內蒙古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卜姓約占全國漢族卜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郡望堂號卜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西河郡,治所在今山西離石;2、武陵郡,治所在義陵(今湖南漵浦南);3、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
堂號:“忠烈”、“西河”、“中興”等。
宗族特徵
1、卜姓源起龐雜,時至今日,連卜姓也很難說出己出自何支。2、不為良相,便為醫卜,卜姓人似乎在忠實的履行這句古話。醫卜同源,卜姓人從事醫、《易》者甚多。
3、漢初以牧羊起家的名臣卜式,以牧羊為喻,說過一句有關治理國家的千古名言:“治民亦猶如是也,惡者輒去,毋令毀群。”
歷史名人
卜 商:春秋末溫(今河南省溫縣)人,晉國學者。字子夏,孔子得意門人,為七十二著名弟子之一,以文學見稱。孔子死後,卜子夏在孔墓守孝三年,之後即到西河(今河津一帶)設教講學,傳播儒家思想,足跡遍布汾陽地區(南起河津、萬榮、北至文水、交城),一直生活了55年。培養了不少治世人才。著名的有春秋戰國時的吳起、李悝、公羊高、穀梁赤、段乾木、田子方、禽滑厘等。魏文侯等尊他為師,常向他諮詢國政。他精研《詩》教,明於《春秋》大義,兼通《易》、《禮》。晚年講學西河,主張為人君者必讀《春秋》,防止權臣纂奪。魏文侯親咨國政,待以師禮。晚年喪子,悲傷過度,以致雙目失明,定居辛封村(今陽村鄉東辛封村)。死後葬於東辛封村南。唐貞觀二年(628)朝廷下令全國把卜子夏的牌位放到孔子廟和孔子一同祭祀,並開始整修墓地。唐開元年間,被封為魏侯。宋度宗鹹淳年間晉封卜子夏為“魏國公”。今有墓碑、祠堂。著有《卜子書》、《子夏易傳》、《聖門十六書》、《周易卜商傳》,與子游等人合著《論語》。
卜 偃:春秋時晉國人,為晉獻公掌卜大夫。所有大事舉行前,都要由他預卜是否吉利。例如據《左傳·哀公九年》載,狐偃勸晉文公出兵送襄王歸周朝,文公命卜偃占了一卦,得到“大有之睽”,卜偃解釋:“吉,遇‘公用享於天子’之卦。……天子降心以逆(迎)諸侯,不亦可乎!”晉侯於是採取了行動。
卜 式:河南(今河南省洛陽)人,西漢官吏,以牧羊致富。武帝時,上書願輸家財之半助邊,召拜中郎,派他在上林牧羊。只過了一年多,不但羊肥體壯,而且繁殖了很多小羊。武帝問他牧羊的秘訣,他說,剷除劣種,毋令敗群。武帝覺得他的話頗有道理,武帝試令其治縣,有政績,賜爵關內侯。元鼎中,官至御史大夫。他以賞金悉助府庫,仍布衣為皇家牧羊于山中。
卜 靜:字玄風,吳郡(今江蘇省蘇州)人,三國吳官吏。因博覽群書而聞名江東,與同郡陸遜,名士顧邵、張敦齊名,官至剡令。
卜 惠:江蘇省宜興人,明代名醫。精於醫術,曾任太醫院御醫。
卜 謙:字伯讓,潁上人。明永樂九年(1411年)舉人。由太學入侍東宮(太子居住的宮院)講書,接著調授工科給事中(掌管侍從規諫、稽查工部弊誤等事的官員)。永樂十五年(1417年),隨從皇太孫去南京監國,朝夕在身邊諍言進諫,曾期望自己做個魏徵式的人物。後因父母雙亡,在家守喪3年。宣宗繼位後,賜卜謙正五晶官,織金衣兩件,仍授予給事中官職,值班文華殿,為皇帝顧問。他曾向宣宗皇帝陳述10件國家大事,皇帝欣然接受。宣德十年(1435年),被提升為陝西省僉事,後又調任山東副使。因得罪了皇帝身邊的寵臣,降為山西參議。後因足疾辭官還鄉。著有《百孝歌》。人祀潁上鄉賢祠。
卜王羽:十六國時前趙匈奴後部人。少好讀《易》,隱居龍門山,為郭璞所讚賞。後入仕為太常,不久升為平北將軍,在隨鎮北將軍靳沖攻打晉陽劉琨時,被擊敗。靳沖歸罪於他,並被斬首。
卜天與:吳興餘杭(今浙江省杭州)人,南朝宋將領。善於騎射,曾任宋文帝皇子射術教師。後官任廣威將軍,太子劭弒其父皇后,他挺身出戰而身亡。
卜天生:卜天與弟,南朝宋將領。少為隊將,以武勇服眾。因其兄死節,孝武帝時將其擢升為西陽王撫軍參軍。後升弋陽太守。因謀逆,被殺。
卜名祖:吳興餘杭人,南朝宋將領。孔武有力,被劉裕召為隊主,隨劉裕東征西討,以功封關中侯。
卜長福:河南省人,唐代官吏。玄宗開元十七年,上《續文選》三十卷,授杭州富陽縣尉。
卜天福:洛陽人,元朝大臣。歷任南京府史,工部主事、刑部郎中等職,累遷饒州路總管,以治行第一聞。後拜山南廉訪使,厲風紀、清吏治。曾上“中興濟治策”,皆中時病。
卜世臣:字大荒,一作大臣,號藍水、大荒逋客,浙江省秀水人,明代學者、傳奇小說家。磊落不諧俗,日閉門著書。有《樂府指南》、《山水合譜》等。另有傳奇《冬青記》、《乞麾記》、《雙串記》、《四劫記》等。
卜大同:浙江省秀水人,明代官吏。嘉靖進士。初授刑部主事,累遷湖廣布政使參議,鎮壓苗民反抗。官至福建按察副使。時倭寇侵擾沿海,大同設策防禦之。著有《備倭圖記》等。
卜舜年:字孟碩,江南吳江人,明末清初畫家。工畫,為董其昌等名家讚譽。明亡後佯狂而卒。臨歿之歲,人有乞其畫者,不署名,但題曰:“泥無身”。著有《雲芝集》等。
卜允照:江蘇省豐縣人,字履廷。讀書精醫,輕財好義。
卜爾昌:浙江省錢塘(今杭州)人,字薌門,清代詩人。工山水,亦能詩。有《薌門遺稿》。
卜道英:江蘇省長洲(今蘇州省)人,清代名醫。精於醫術,以幼科知名。子卜紹英,孫卜桂森,皆精幼科。
卜善瑞:山東省費縣人,字統萬,清代醫學家。精於醫學。晚年著有《數驗錄》。
卜祖學:浙江嘉興人,清代醫學家,著有《傷寒脈訣》。
現代名人
卜少夫:當代新聞界人士、政論家。江蘇江都人。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新聞科。三十年代曾任嘉興《民國日報》,南昌《真實報》,南京《新民報》、《扶輪日報》、《新京日報》編輯和採訪主任等職。抗戰時期任《巴城新報》香港特派員、香港《立報》編輯、廣州《民國日報》、《武漢日報》、香港《大公報》戰地特派員、記者。四十年代曾任貴陽《中央日報》資料室主任,重慶《中央日報》副總編輯,及中央周刊社編輯。1945年創辦《新聞天地》雜誌,他獨力支撐《新聞天地》雜誌達56年,創中國期刊刊齡之最。抗戰後,任《中央日報》總編輯,上海《申報》副總編輯,中國新聞專科學校教授、復旦大學副教授。大陸解放前夕去香港,一九五一年發起成立香港《自由人周報》,1954年任香港聯合書院新聞系教授。1965年創辦《旅行》雜誌。1978年任世華觀光事業聯誼會香港召集人。曾被增補為台灣“立法委員”。後為《新聞天地》社社長,《旅行雜誌》社社長。在港台他最早反對“台獨”,他原本疏離大陸,1990年起參與兩岸和平統一大業。著有《經過陣痛》、《戰地記者講話》、《無梯樓雜筆》、《人在江湖》、《龍蛇走筆》、《我見我思》、《大地足下》、《日本軍閥專政史》、《受想行識》等。
卜學亮
(1965年9月11日-),外號阿亮,身高169厘米,血型B型,為台灣綜藝界人物,祖籍湖北省襄陽。淡江大學畢業。1988年,他參加華視《TV新秀爭霸站》節目,因此出道。他主要在節目主持領域發展,也有出過唱片。他所主持最受歡迎的節目是《超級星期天》;他主持該節目的其中一個單元〈超級任務〉,為特別來賓尋人,口號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與“千金難買早知道,萬般無奈想不到”。
卜邦貽
台灣出生,曾任《民生報》記者,中廣節目主持,香港鳳凰衛視、華娛電視、北京中央電視台、湖南衛視節目主持人。
卜嚴駿
南京人,DOTA著名選手,前職業選手。DOTA影魔冠名者,世界第一影魔。
主要獎項:2010WDC冠軍
2010TopGamer亞軍
2010WCG冠軍
2012DCG冠軍
郡望堂號
郡號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濬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為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武陵郡:即今湖南省的常德市地區。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三十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期的遺蹟四十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頃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國蜀郡太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迄今兩千二百餘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秦朝時期,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時期恢復武陵郡,漢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湖南淑浦)又遷往臨沅縣。漢順帝陽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今湖南常德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期,常德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朝時期,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朝時期,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設常德專區,專署駐常德縣。轄常德、臨澧、澧縣、安鄉、南縣、華容、桃源、慈利、石門等九縣。1950年由常德縣析置常德市,由澧縣析置津市市。常德專署駐常德市,轄兩市、九縣。1952年原益陽專區所屬益陽市及益陽、沅江、安化、漢壽、桃江(駐桃江鎮)五縣劃入常德專區,轄三市、十四縣。1953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轄。1958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劃歸常德專署領導。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縣領導;益陽市交由益陽縣領導;津市市交由澧縣領導。1961年常德縣領導的常德市、益陽縣領導的益陽市、澧縣領導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專署領導。1962年將益陽市及益陽、華容、沅江、南縣、安化、桃江等六縣劃歸益陽專區,常德專區轄兩市、八縣。1963年撤銷津市市併入澧縣,常德專區轄一市、八縣。1970年常德專區改稱常德地區,地區駐常德市,轄常德市及常德(駐常德市)、臨澧、澧縣、安鄉、漢壽、桃源、慈利、石門等八縣。1979年恢復津市市,常德地區轄兩市、八縣。1988年1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1988]18號),撤銷常德地區和常德縣,常德市升格為地級市。常德市設立武陵、鼎城兩區。武陵區的範圍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縣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門橋四個鎮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崗、河洑、蘆獲山五個鄉;原常德縣其餘的三十六個鄉鎮為鼎城區的行政區域。常德市轄桃源、石門、灃縣、漢壽、慈利、臨灃、安鄉七縣。津市市由省直轄。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批覆,撤銷常德地區建省轄常德市。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堂號
武陵堂:以望立堂。河南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閩粵始祖卜弼裔孫的堂號為“西河堂”望出西河,史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子夏就是卜商。卜商後代遷出山東的卜阡富,生八子,卜弼正是他的第八子。卜氏居閩,裔傳粵,世系清晰。
家譜文獻
山東鉅野縣卜氏族譜,著者待考,明崇禎八年始修,(清)卜兆淑、卜繼福、卜萬章等續修,清末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山東微山卜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末期木刻活字印本。
山東魚台卜氏旁支族譜,著者待考,簡略手抄本。
江蘇連雲港卜氏族譜,(清)卜永升、卜靖在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修纂,(清)卜貽於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仲夏增修,(清)卜汝淳、卜養素、卜芳年、卜霞昌、卜豐年、卜利川於清道光六年開始至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26~1849年)仲夏刻印,(現代)卜星光、卜貽梅、卜九饃、卜訓嶺、卜訓亞、卜訓良、卜仲謨、卜順孝等於1997年仲夏最後整編完成。
浙江嵊縣逵溪卜氏宗譜四卷,(民國)卜臨澗主修,卜有法等編篡,民國庚申年(公元1920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河南夏邑卜氏族譜,(現代)卜憲章、卜憲良修編,1950年6月稿本。
內蒙古通遼奈曼卜氏家譜八卷,(清)卜昭倫、卜昭煦修撰,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藍本複印。現被收藏在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檔案館。
江西東鄉卜氏四修宗譜,(民國)卜恆撰,民國三十七(公元1948年)鉛印本。
安徽合肥桑園卜氏宗譜,(民國)丁林生序,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鉛印本。
廣東梅縣卜氏分譜,(現代)卜氏家譜編委會,1995年春月膠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梅縣畲江鹹和卜氏分譜編輯委員會。
字輩排行
卜氏家族統一字輩:“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克希言公彥承弘(宏)聞貞尚胤(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通用聯
四言
源自夏代;望居河南。
——佚名撰卜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卜姓的源流和郡望,卜姓最早的記載是“夏啟有卜氏”。見《路史》。
說詩彰教;
輸財助邊。
——佚名撰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衛國人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與子游並列文學科。孔子死後,卜商居西河(今陝西省東部黃河西岸)教授,曾做魏文侯師。著有《詩序》、《易傳》。下聯典指西漢河南洛陽人卜式,以牧羊致富。武帝時,匈奴侵犯邊疆,卜式上書,願獻家財一半助邊。武帝召他為中郎,令他上林牧羊。一年後,羊肥,受到武帝稱讚。後任緱氏令,賜關內侯,官至御史大夫。
說詩彰教;
讀易知微。
——佚名撰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孔子歿,卜商居西河教學。下聯典指趙·卜[王羽],少研習易,能預知未來。
西河世澤;
文學家聲。
——佚名撰卜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時衛國人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以文學名。孔子死後,子夏雲魏國西河(濟水、黃河間)講學。
賦梅御史;
宰相家聲。
——佚名撰卜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西漢卜式,河南省人,漢武帝時從業牧羊成為巨富,時值朝廷用兵進擊匈奴,他上書,願捐家財之半,為保衛國家疆土出力。漢武帝授其官職,他堅持不受,且又以20萬銀救助災民,朝廷賞以重金,任為中郎,卜式將賞金悉歸府庫,仍布衣放牧于山中。帝令治縣,頗有政績,封關內侯,又拜為齊王太傅及丞相,武帝元鼎時,封為御史大夫。
文宗世澤;
學紹西河。
——佚名撰卜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晉國(一說衛國)人,孔子的學生,以文學見稱。他精研《詩》教,兼通《易》、《禮》,為莒父宰。孔子死後,他到魏國西河講學,相傳《詩》、《春秋》等儒家經典是由他傳授下來的。
五言
詩傳晉有夏;畫題泥無身。
——佚名撰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末晉國學者卜商(即子夏),溫人。孔子弟子。為莒父宰。孔子死後,他到魏國講學。李克、吳起都是他的學生。相傳,《詩》、《春秋》等儒家經典,都是他傳授下來的。下聯典指明代畫家卜舜年,字孟碩,吳江人。明亡後,佯狂卒。臨歿之歲,人有乞其畫者,不署名,但題曰:“泥無身”。
崑山標望遠;
漣水發源長。
——佚名撰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崑山”,典指今江蘇省蘇州崑山,卜氏崑山一世祖卜士安,原籍蘇州府崑山縣人。下聯“漣水”,典指今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卜氏漣水一世祖卜士安,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升任陝西西安府知府,占籍淮安府安東縣(今天的淮安市漣水縣)。其第三代卜玘和卜瑾在漣水各為產業繁衍後嗣。今江蘇省淮海地區之卜氏皆其後裔。
六言
寧海隕陽通判;餘杭廣威將軍。
——佚名撰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吸代鄖陽府通判卜懷,寧海人。父卒,母課其業。母卒,廬於墓,詔旌其門。後以歲貢官鄖陽府通判。下聯典指南朝宋將卜天與,餘杭人。善射。元嘉中為廣威將軍。孝武帝時,謚壯侯。
七言
河南輸財達半數;開璋治行第一聞。
——佚名撰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御史大夫卜式的事典。卜式,河南人。以牧羊致富。武帝時,上書願輸家財半助邊,召拜中郎。令牧羊上林。歲余,羊肥息,帝善之。元鼎中為御史大夫。下聯典指元代饒州路總管卜天璋,字君璋,洛陽人。至元中為南京府史,屢遷饒州路總管,以治行第一聞。有《中興濟治策》,凡萬餘言。
八言及以其他
著蔡靈長,伏羲上壽;龍鸝庥瑞,尚文大年。
——佚名撰卜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卜者的常用聯。
文學夙優,仰商賢博洽;
倉箱廣識,羨式祖豐盈。
——佚名撰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末晉國學者卜商(即子夏),溫人。孔子弟子。下聯典指漢代御史大夫卜式的事典。卜式,河南人。以牧羊致富。
掌卜大夫,預知畢萬後代;
好易子玉,迥高廓璞前修。
——佚名撰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晉國掌卜大夫卜偃的事典。下聯典指趙太常卜羽,字子玉,少好讀《易》,能前知,隱居龍門山。
鉅野振家聲,續署烏羅,文學淵源東魯重;
杭川為牧守,疆開太古,風規道理西河傳。
——佚名撰卜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晉國人。下聯典指宋代卜姓入杭始祖卜弼,世居山東巨野縣,於宋嘉定七年(1214年),授任上杭縣知縣,創基於上杭勝運里太古村。他把西河郡卜氏優良家風傳給了他的閩粵裔孫。
將軍簡介
卜萬科
卜萬科(1910-1969),安徽省霍丘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31軍93師279團排長、副連長、連長、營長、紅31軍91師271團副團長、紅4軍12師參謀長、第12師34團團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5旅770團營長、副團長,豫西第四支隊10團團長,河南軍區獨立第3旅副旅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第二縱隊13旅副旅長,豫皖蘇軍區汝南軍分區副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河南軍區信陽軍分區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69年3月14日逝世,終年59歲。
卜慶君
卜慶君(1939-——),江蘇省銅山縣人。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總參謀部測繪局副局長、局長等職。1999年退役。是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199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卜姓明清兩代中進士
序列序號名字府縣朝代年號年甲名次注77卜同直隸宜興50明成化112140卜大順浙江秀水明嘉靖3238140卜大有浙江秀水明嘉靖26317840卜大同浙江秀水明嘉靖1733046卜相浙江嘉興10明嘉靖41314回77卜履吉順天府江寧吳江明萬曆263910卜云吉直隸武進10明崇禎6313532卜兆麟直隸固安10明崇禎16321734卜汝弼河南蘭陽清順治332523卜永升江南安東清順治6323480卜鏡山東東平州清康熙338260卜景超順天府固安清康熙1839323卜峻超順天府固安清康熙213623卜俊民江南武進清康熙512132卜兆龍江南武進清康熙5122948卜松源江南陽湖清雍正8321740卜大川順天府固安清乾隆127330卜寧一山東日照清乾隆427238卜祚光山東日照清乾隆2624363卜貽直江南武進清乾隆2638210卜雲程直隸朝陽清道光637944卜葆鈖浙江平湖清道光2039044卜燕賓直隸朝陽清光緒3317500卜文煥江南武進清光緒633300卜象乾江南見江明崇禎4327900卜繁超內蒙古通遼市1991現代22卜探探安徽六安市1991現代注;1以上資料由北京圖書館《明清兩代進士提名碑錄》提供。2縣後數字,10表示民籍50表示官籍30表示民匠籍3元代進士有卜士安卜繼先見《明代進士考》系父子關係4卜寧一卜祚光系父子關係卜大順卜大有卜大同系兄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