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姓

洪姓

洪姓,太平天國國姓,鼎盛於閩、粵、台。唐朝長安人洪扈遷居福建仙遊;宋朝慶曆年間又有洪忠去福建;傳至洪皓之孫遷居廣東。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天王妹、西王娘洪宣嬌、乾王洪仁玕、安王洪仁發、福王洪仁達,恤王洪仁政;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瑛王洪全福、巨王洪和元,都是廣東花縣(今花都)人。起義失敗後,紛紛逃至南洋、美國。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據宋代丞相洪适家譜《大演洪氏繁衍脈絡》亦記載道經有老子寄胎洪氏之謂。而安徽婺源輪溪《敦煌郡洪氏通宗譜》卷一洪範《敦煌共洪氏世系傳》則云:“周厲王末,共伯和攝天子事,諸侯多往依之。和遂棄國而隱,訪道於洪崖,煉鼎共山之首。後有共氏女獲遺丹,吞之,孕而生老君焉。故《太行經》云:‘老子托胎洪氏。’謂鴻蒙結氣始於洪崖也。”洪[洪、鴻,讀音作hóng(ㄏㄨㄥˊ)]。

姓氏源流

洪(hó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軒轅氏,出自黃帝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路史》中的記載,遠古黃帝的帝號為“帝鴻”,其後裔中有以先祖帝號為姓氏者,稱鴻氏。在古代,“鴻”、“洪”二字同義通假,後有假稱洪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洪姓洪姓
源於姜姓,出自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屬於以先祖官稱名字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尚書》等的記載,共工是上古炎帝的後裔,在黃帝時期世襲為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史書中描述:“共工,人面,蛇身,朱發……”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種美好描繪。古代共工氏部族的活動中心,在大河(黃河)中游地區,以及伊水、洛河流域。據古史記載,到了顓頊帝時期,共工起兵與顓頊爭天下,後失敗。傳說共工在失敗後,一怒之下一頭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造成了天塌地裂,引發了大洪水時代,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為了不讓自己的後代子孫忘記自己是水神,便在自己名字“共”的旁邊加上“氵”偏旁,成“洪”字,留給後世子孫為氏,因此其後裔中有以之為姓氏者,稱洪氏,世代相傳至今。洪氏族人多尊共工為洪氏的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古洪洞國之子民,屬於以國名為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將兄長、周文王庶子伯僑(姬肸)封於楊邑(今山西長冶、洪洞一帶),候爵,因稱楊肸,史稱楊候,建有楊侯國。因楊候將都城建於洪洞(今山西洪洞曲亭鎮范村一帶),後又稱其為洪洞國。在楊候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國都名稱為姓氏者,稱洪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初期鄭國君主鄭武公次子共叔段,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共叔段,是鄭武公姬掘突的次子。其母武姜在生長子姬寤生時受到驚嚇,從此便厭惡公子寤生,而偏愛二兒子姬叔段,因此曾多次請求鄭武公立姬叔段為太子。姬叔段雖然長的英俊瀟灑,但鄭武公並未同意改立太子。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二十七年(鄭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鄭武公逝世,姬寤生繼位,是為鄭莊公。姬叔段帶著零丁隨從逃奔於共邑小城(今河南輝縣),再也沒本錢與哥哥爭天下了。鄭莊公放過了這個反叛的弟弟,令其居於共邑,後死於斯地,史稱其為共叔段。在共叔段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共氏、京氏、段氏。該支共氏後裔後來因避禍,加“氵”偏旁改稱洪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自古代共國之子民,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西周初期,姬姓族人有被封於共(今河南輝縣),為伯爵,稱共伯,建有共國。到了春秋時期,共國被衛國所滅。亡國之後,共國王族子孫和國民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加“水“字偏旁成洪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慶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慶父,本名為姬共仲,是魯莊公姬同的弟弟,他時常與王妃哀姜私通,哀姜氏齊桓公的女兒,依仗父親勢力,私下要立慶父為君。在慶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共仲氏,在慶父被殺之後,為避殺伐,多改“共”為“洪”稱單姓洪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齊官吏洪贊,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洪贊,亦稱鴻贊,就是秦朝時期的典客,漢朝時期的行令,在漢武帝時期改為鴻臚寺官吏。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改設其為洪贊,為鴻臚寺官署吏員。鴻臚寺的最高行政長官為鴻臚寺卿,副長官為鴻臚寺少卿。洪贊專職負責掌管傳宣贊禮,到唐朝時期按通義字改稱鴻贊。後歷朝歷代鴻臚寺皆設此官,直到後來的明朝時期,改為禮部侍郎。在洪贊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文稱洪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改姓,屬於避諱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獻文帝名拓跋弘,北魏孝文帝名元宏,當時北方的宏(弘)氏為避其字諱,多改為諧音漢字“洪”氏。據史籍《百家姓考略》記載,豫章宏氏(今江西南昌)、常州弘氏(今江蘇常州)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李弘(李宏)之名諱,多改為諧音字“洪”氏。據史籍《姓源韻譜》記載,五代時期有劉弘昌、劉弘果二族,為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父宋宣祖趙弘殷的字諱,而改諧音字“洪”氏。

源流九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洪鄂羅特氏,亦稱璜郭羅特氏、黃烏羅特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ongel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洪氏、黃氏。
⑵.蒙古族烏蘭氏,世居呼倫貝爾(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黑龍江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an Hala,漢義“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洪氏、紅氏。
⑶.蒙古族洪吉哩氏,亦稱洪伊哩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弘吉刺部,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囊伊烏喇之伊藍蜚兒塔哈村(今黑龍江富裕塔哈村)。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onggir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洪氏。

源流十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洪氏,是元、明兩朝時期入中原的西域回回人,為隨漢俗,借用發音相近的漢字漢化原名為姓氏。據文獻《臨清洪氏宗譜》記載,回族洪氏始祖是元朝大臣贍思丁,其後裔洪巴丹是回族洪氏的先祖。古西域人(今烏茲別克斯坦)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賽義德·舍姆斯丁·歐麥爾,Al-Sayyid Shamsal-Din’Umar),在成吉思汗西征時率千騎迎降,後隨大汗西征,立有大功。隨返中原後就任元廷財政官員,後出任雲南行省平章政事,洪巴丹是贍思丁的後裔,曾有回族大阿訇之教職,其後代子孫以其教職的諧音漢字“洪”為漢姓,世代相傳至今。洪巴丹是贍思丁的第幾世孫,還有待進一步詳細考證,其在山東禹城的生息繁衍之所,就稱作洪官營,很著名。洪巴丹的後代建有清真北寺,史稱“洪家寺”,系山東臨清回族洪氏家族捐銀所建,有記刻古碑為證。該寺已被列為全國十大清真寺之一,列第七位,規模和建築十分壯觀。

源流十一

洪姓洪姓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記載:
⑴.滿族宏義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霍域部,以部為姓,滿語為Hongyi Hala,世居洪揚子溝(今寧夏賀蘭山汝箕溝),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洪氏、鴻氏。
⑵.滿族洪鄂氏,滿語為Honge Hala,亦稱洪峨氏,以地為氏,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稜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洪氏、鄂氏、關氏。
⑶.滿族洪袞氏,亦稱洪果氏,源出唐朝時期古沙陀突厥汪古部,在金國時期稱女真黃幗部,以部為姓,滿語為HonggonHala,漢義“槐”,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布列亞河流域)、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洪氏、淮氏。
⑷.滿族洪佳氏,滿語為Ho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長白山區,後多冠漢姓為洪氏、宏氏、關氏。
⑸.滿族洪羅氏,亦稱洪駱氏、候勒氏、霍羅氏、洪克羅氏,滿語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何氏、石氏。
⑹.滿族洪達哩氏,滿語為Hongdari Hala,世居嘉拉庫(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一稱在遼寧撫順東南部),所冠漢姓待考。
⑺.滿族洪鄂春氏,亦稱洪厄春氏、洪鄂綽氏,滿語為HongecunHala,世居伊漢阿拉屯(阿勒巴金,今俄羅斯西伯利亞尼布楚)、雅蘭(今俄羅斯雅蘭河流域)、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洪氏、關氏
⑻.滿族洪果奇氏,滿語為Honggoci Hala,世居長白山區,所冠漢姓待考。

源流十二

源於裕固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裕固族洪氏,源出裕固族克孜勒氏,在明朝初期迎合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多改漢字單姓為洪氏。
源於高麗族,屬於漢姓夷化為氏。清朝時期,朝鮮族人有洪氏,主源出四個支派:
⑴.唐朝時期,文化使節洪肋悅至高句麗定居,從第十二代孫開始分為十三派,是為朝鮮南陽洪氏。
⑵.公元九世紀末,王氏朝鮮高麗國太祖王建(왕건,公元918~943年在位)乘後新羅國王弓裔衰敗之機,有唐人洪奎輔佐打江山,因功賜海豐府尹(郡王),是王氏朝鮮的開國功臣,海豐府後因此稱洪州,是為韓國本道洪州洪氏。
⑶.王氏高麗朝鮮高宗王皞(王昊)執政時期(公元1213~1259年),有宋朝使者洪誌慶出使高麗,留任國學直學,後居於平山繁衍,是為朝鮮黃海北道平山洪氏。
⑷.高麗的侍仲中有一洪蘭,自明朝中期的外使,後留居朝鮮,出任侍仲(禮部尚書),後居富溪繁衍,是為吉林富溪洪氏。
明、清時期,有高麗洪氏被編入三衛、滿洲八旗,將該姓氏又帶回中國,成為今朝鮮族洪氏的主源。

源流十三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壯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洪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洪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共工、姬肸(伯僑、楊肸、楊候)、姬叔段(共叔段)、姬共仲(慶父)。

排名

根據2005年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主持完成、洪姓袁義達鍾蔚倫主編的《當代百家姓》里所發布的百家姓最新順序,洪姓排名99位。百家姓排名184位。

入閩

關於洪姓入閩的記載,主要見於各地族譜。其主要途徑及時間如下:南宋乾道五年(1169),江西樂平人洪邁(洪皓之子)知泉州府,其子十九郎暨諸從兄弟十六郎、十七郎、十八郎隨洪邁到泉州,後裔分居武榮石竹(今南安豐州)、同安柏埔、金門烈嶼等地。洪姓宋乾興元年(1022),江蘇吳縣人洪仁王遂任長泰知縣,其後裔定居長泰縣。洪仁璲被尊為洪氏開漳始祖。

蕃衍

在漫長的歲月中,洪姓通過多渠道遷徙南安,不斷蕃衍生息,形成的主要派系有:石井古山洪氏始祖菊軒,宋太平興國年間由仙遊遷入。裔衍水頭後房等。洪姓石井岑兜洪氏明洪武丁卯年(1387)自同安小嶝島遷入。華美洪氏始祖洪天鳳。宋末鹹淳間從武榮遷入。裔居霞美、大演。並分支碼頭洪山。
杏埔洪氏宋末從武榮遷入。裔居霞美鎮杏埔。英都洪氏宋末元初,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之後裔陳順齋,攜子溫齋為避元兵追剿而入英都,溫齋入贅洪家,生子良齋,始承母姓為洪。考洪家先世,系十六郎洪權之孫洪天錫後裔。洪天錫子洪俊卿,因避難從武榮石竹遷英山,埋名隱諱別號九使。九使身後僅存一女,溫齋入贅後,生子改姓洪,自立堂號"翁山"。裔居英都10個村。
豐州西華洪氏由石獅蚶江洪窟遷入。
豐州仙河洪厝崛洪氏由晉江嶼頭遷入。石井仙景、崛斗、營前,豐州沃柄,水頭油園,溪美後樓,東田官田等洪氏,從晉江英林分支。洪姓唐高宗總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縣58姓軍校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相傳其中有洪有道,後裔居閩中、閩南一帶。又據傳唐末五代,有河南光州固始人洪十四郎(朝奉)偕二子隨王審知入閩,駐武榮泉山,後遷居晉江英林。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江西樂平人洪皓之弟洪皎丞福州府。後其長子遷居建寧府。次子洪道於南宋年間遵父訓移居同安小嶝島

遷徙分布

洪秀全洪秀全
洪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九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四十六萬兩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15%左右。
洪姓歷史上洪姓的分布與遷徙
洪姓形成後,主要活動地區在江西、湖北、湖南、江蘇和浙江等地,人口發展迅速,這與東南地區的原山越族洪姓人群的漢化有關。
宋朝時期,洪姓大約有1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五位。洪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洪姓總人口的4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浙江、江蘇、福建,這四省洪姓大約占全國洪姓總人口的82%,其次分布於四川、河北、河南、廣東。全國形成了以贛、浙、蘇、閩為中心的洪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洪姓大約有17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8%,排在第九十六位。明朝時期,浙江為洪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全國洪姓總人口的3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安徽、福建,這三省大約占洪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布於江西、江蘇、湖北,這三省的洪姓又集中了20%。宋、元、明期間600餘年,洪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沿海地區遷移。全國的洪姓中心仍在浙、蘇、閩地區。
當代洪姓人口分布與圖譜
當代洪姓的人口200餘萬,為全國第九十九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洪姓人口由17萬增到200餘萬,近11倍多,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洪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態勢。廣東為洪姓第一大省,約占洪姓總人為14%。全國形成了沿長江口、南抵海南的一片高比率洪姓分布區域。在600年間,洪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區別不大,由東南部繼續向西、向南移民。洪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圖99)表明:在浙滬贛、蘇皖大部、鄂湘東段、閩台瓊、廣東大部、廣西南段、雲南東部、重慶中部、黑龍江北部、吉林中部、內蒙古東北,洪姓一般占洪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5%以上,這一區域覆蓋面積大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16%,該地區居住了大約73%的洪姓人群。在蘇皖部、魯部、廣東西部、川渝黔大部、雲南西部、陝西南部、遼吉黑大部、內蒙古東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22%之間,覆蓋面積占了國土總面積的23.6%。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1%的洪姓人群。

家譜文獻

江西鄱陽洪氏統宗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明)洪璐纂修,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江西婺源雲山洪氏家謄譜六卷,(明)洪天民纂修,明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洪福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四川遂安洪氏家譜,(明)洪汝仲等主修,洪子明等纂修,明朝年間手寫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寧波漢塘洪氏支譜,(民國)洪曰湄纂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立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浙江鎮海蛟西洪氏宗譜,(民國)杜項斯纂修,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聽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安徽歙縣飛山洪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洪德明等纂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務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洪氏宗譜,(現代)陳周棠校補,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鉛印本。公開出版發行。洞美廷弼敦煌堂漳州派洪氏族譜,(現代)洪成創主編,陽春市信息中心2003年計算機雷射照排膠印本。

字輩排行

湖南安化樂安鎮葡萄村洪氏字輩:“福茂記貴傳,端廣洪興應;正光汝承永,宗先哲之訓。明德親昭穆,忠孝啟家聲;祖澤流芳遠,詩書禮裕英。學博振基業,經緯輔乾坤;賢能展盛世,海宇慶昇平。治國新猷現,譽美釗錦程;興邦凌雲志,敦章歷代隆。”
湖南寧鄉洪氏字輩:“興應正光汝承家永先志尚德培基業恢彰定有賢詩書徵錫類孝友克昌傳瑞啟謀猶遠祥鍾秀傑綿人文丕振起國器重瑤編允光文運錫汝本業克振家聲常思先澤”。
湖南婁底洪氏字輩:“學士忠良全名家孝義傳奇勳昭令緒玉翰策英賢保受光先業書馨裕楚南文章湘上煥錫祚慶恩覃”。
湖北武昌洪氏字輩:“道義承家法文德維世光修齊登仕楚佑起必榮昌”。
安徽桐城洪氏字輩:“國祚家邦正以福天道文明世代昌積行累仁傳奕葉光前裕後慶綿長”
安徽東至洪氏字輩:“學宗先聖象賢大陳”。
安徽涇縣洪氏字輩:“煒天有吉祥錫爾子孫長文學承佳貞忠先永世昌”。
浙江安吉洪氏字輩:“家庭成繼爾福其昌”。
浙江瑞安洪氏字輩:“清光汝成東根”。
江西鄱陽洪氏字輩:“修德恢世顯爵厚永承恩、忠孝家興振”。
江西南昌洪氏字輩:“承先繼美萬世榮宗”。
四川達州洪氏字輩:“厚基肇啟明”。
四川成都洪氏字輩:“成盛倫世宇文元登國希”。
馬來西亞雪蘭莪宿神潭洪氏字輩:“久客急歸程風雨事馳騖黃流鳴澗壑餘波或被路堆埼珠聯屬石徑齟齬籃輿惴危登杖策阻深度行行忽平崗神潭渺東注徙旅鳩後先煙火休薄暮主人延客入丈室千卷聚醉經揭佳名巨軸舒新句我亦舊高陽糟粕嘗已屢人言薄滋味舌根恐未具君但中聖賢當自知佳處”。
洪氏一支字輩:“
大房原派:“言方行卓隆大光昌文章華國簪纓永長本宗百代接續發祥榮耀顯盛富貴名揚”;
二房原派:“上帝啟之興廷正國載顯嘉謨允承先德”;
三房原派:“俊秀崇倫起彩鳳貴銘香高朝開景運貽厚昭祖光奎璧聯輝照堂中耀吉祥成就千秋業長發永攸芳”;
合族新派(大房自“行”字,二房自“國”字,三房自“鳳”字起,均改“同”字):“同福臨喜康忠孝永繼昌興旺人才廣富貴發文章”。
洪氏一支字輩:“元亨利貞永昌世德大振家聲”。
河南夏邑縣洪氏部分輩分:紹先守秀章。

分布

洪姓名人還有:北宋詩人黃廷堅的妹妹嫁給洪家生第四子,長子洪朋隨黃廷堅學詩法,弟弟洪芻、洪炎、洪羽的詩文都不錯,被譽為“四洪”。洪普後裔、宋朝洪皓與金人談判,被扣留10年,他的三個兒子洪适、洪遵、洪邁,都有成就,洪邁擔任龍圖閣學士,著有歷代政治家所鍾愛的《容齋隨筆》宋代重臣洪咨夔、學者洪興祖,明朝萬曆進士、崇禎時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洪承疇,清朝文學家洪亮吉,戲曲家洪升,出任德國、澳大利亞、荷蘭大使的洪鈞,當代將軍洪學智,黨政要員洪虎、洪蘭友、洪陸東、洪紱(音伏)曾、洪峰,等。洪姓郡望:敦煌郡(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宣城郡(今安徽省東南部)、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
洪姓堂號:雙忠堂(宋朝洪皓,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扣留了他,皓堅決不屈服。被扣15年,他經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金國的情況,人們把他比作蘇武。他的兒子洪邁,宋代丞相洪适為家譜作的序言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他堅決拒絕,因此被金人扣留。他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洪姓適用楹聯:文章高天下;姓字列榜頭(明朝左都御史洪英,永樂中會試第一)。宗山拱秀隆偉業;星斗長明映畫堂(台灣南頭縣洪姓家廟聯)。由嘉應徙楊梅祖德宗功經之營之力圖官祿之基礎;藉花峰貫花邑光前裕後耕地學也恢弘敦煌之遺風(洪姓祖公棚對聯。此聯記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應州徙居花縣官祿布村的艱苦歷程)。
事可對人語;心常如水平(南宋詩人洪咨夔自撰聯)。三洪名滿天下(宋朝名醫洪适、洪遵、洪邁,先後中詞科,由“三洪”名滿天下);一軍功安社稷(宋朝衛州知府洪夢炎,寶慶進士,高沙兵變時,他開自新之路,使一軍得以平安)。天帝次子聲威遠(太平天國起義領袖洪秀全自稱天帝次子);共工水神源脈長(洪姓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為神明)。兄弟俱才爭比謝家之四(宋朝洪适兄弟三人的事典);父子皆宜竟夸寧海之三(宋朝政和進士洪皓及其子洪适高中詞科的事典)。九重早見長楊賦;一世先傳短李詩(清朝學者兼文學家洪亮吉書贈聯)。六桂家聲(指洪、江、翁、方、龔、汪六姓氏聯緣);敦煌世澤(指共普避禍去敦煌後改名為洪普)。才稱四子(指北宋洪朋、洪芻、洪炎、洪羽四兄弟);書列三奇(指書法出奇的洪覺范)。
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洪姓後裔分布於豫、魯、冀、京、津等地。

郡望堂號

郡望

平山郡:就是中山郡,請時期稱巨鹿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洪氏的中山郡指戰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為魏國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
河北平山),因此稱平山郡,為中山國所占,又稱中山郡。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中山國為趙國所滅,平山郡歸屬趙國。秦始皇滅趙國後,平山郡被並歸於巨鹿郡。
敦煌郡: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將敦煌郡從酒泉郡分出來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其
時下轄敦煌縣、龍勒縣、效谷縣、廣至縣、淵泉縣、冥安縣等六個縣,是為敦煌設治之始。敦煌郡據有陽關、玉門關,與酒泉郡、武威郡、張掖郡並稱河西四郡。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連結東西方的“絲綢之路”,敦煌成為商旅必經的絲路重鎮和通往西方的三條線路的交匯點,並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
宣城郡:宣城郡始建於晉朝,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從原丹陽郡中分出來的,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轄十一縣。轄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陽、池州、石台、太平、涇縣、寧國、廣德等地。隋、唐兩朝有宣州宣城郡,其時或廢州存郡則為宣城郡,或廢郡存州則為宣州。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
(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
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堂號

平山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燉成堂:敦煌堂的分支堂號。
雙忠堂:源自宋朝洪皓,他是鄱陽人(今江西樂平)。著名宋朝大臣、詞人。宋政和年間進士。他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扣留了他,他堅不屈服。在被扣押的十五年中,他經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匯報金國的情況,人們把他比作蘇武。他的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諸侯的大夫朝見天子,自稱陪臣),他堅決拒絕,因此也被金人拘留。他們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三瑞堂:源自洪皓,他在公元1115年登進士,狀元及第,中進士後任海寧主簿時,蠲免賦稅,撫恤貧民,縣中的荷、桃、竹都成連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為“三瑞堂”。
崇星堂:台灣省彰化縣芬園鄉洪氏自立堂號。
醉經堂:馬來西亞雪蘭莪宿神潭洪氏自立堂號。

宗族特徵

1、洪姓源起龐雜,雖源起脈落清晰,但時至今日已混沌難辨,成為中華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2、先秦至五代十國的漫長歷史時期,見諸於史冊之洪姓人物寥寥無幾,縱有亦知名度不高。從宋代開始,入載史冊之洪姓名人日盛,既有外交家、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學者,又有農民起義軍領袖等等,可謂人才濟濟。

姓氏名人

歷史名人

洪覺范
洪覺范洪覺范
宋代新昌人。以其書而出奇,同縣人鄒元佐以其命而出奇,彭淵材以其音樂而出奇,人稱新昌三奇。洪興祖:南宋丹陽人。公元1090-1155年,字慶善。與孔端明、張炳、周林同時被召赴翰林院考試,名列第一,官秘書省正字。
洪适
南宋鄱陽人,公元1117~1184年,南宋金石學家、詩人、詞人。初名造,字溫伯,又字景溫;入仕後改名適,字景伯;晚年自號盤洲老人,饒州鄱陽(今江西省波陽縣)人,洪皓長子,累官至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封魏國公,卒諡文惠。洪适與弟弟洪遵、洪邁皆以文學負盛名,有“鄱陽英氣鍾三秀”之稱與其弟遵、邁先後考中詞科,從此三洪文章名滿天下。同時,他在金石學方面造詣頗深,與歐陽修、趙明誠並稱為宋代金石三大家。著成《隸釋》二十七卷、《隸續》二十一卷(見《隸釋》),又著《隸纘》、《隸圖》和《隸韻》。但《隸韻》未成。今傳世者僅《隸釋》和《隸續》兩種,所著《隸釋》、《隸續》,先依碑釋文,著錄全文,後附跋尾,具載論證,開金石學最善之體例,對後代有重大影響。另著有《盤州集》八十卷。洪适對魏晉和隋唐的碑刻也很精通,曾據《丹州刺史碑》、《皇甫誕碑》等碑刻,訂正正史上一些記載的錯誤。
洪皓
南宋鄱陽人。公元1088-1155年,字光弼,,徽宗政和五年(1115)進士。歷台州寧海主簿,秀州錄事參軍。宋代詞人。曾出使金國,被扣十五年,始終不屈,時人將其與蘇武相比。初官寧海主簿,代行縣令事,減賦稅,撫恤貧民,深得人心,人稱“洪佛子”。著有《松漠紀聞》、《鄱陽集》、《帝王通要》、《金國文具錄》、《姓氏指南》等傳世。
洪邁
南宋鄱陽人(1123—1202年)洪皓第三子,字景盧,號野處,與其兄洪适、洪遵並稱“三洪”。洪邁自幼讀書勤奮,精通四書五經,廣獵稗官野史、道釋經籍、醫卜星算。他讀書也抄書,他研讀司馬光《資治通鑑》時,曾三次抄完了全書。洪邁23歲時高中博學詞科,當過地方官,當過京官,曾出使金國,最後官至端明殿大學士,是一位為政清廉的官吏。洪邁一生著作有40多種,著有《夷堅志》、《容齋隨筆》、《萬首唐人絕句》、《野處類稿》,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容齋隨筆》,被歷代名人譽為“垂範後世”的佳作,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當政者具有資政、資治作用,一代偉人毛澤東對此書十分珍愛,每日必讀,臨終時此書還擺在他的案頭。
洪遵
南宋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公元(1120-1174),字景嚴。父親洪皓,曾任徽猷閣直學士、提舉萬壽觀兼權直學士院,封魏國忠宣公。與兄洪适、弟洪邁先後中博學鴻詞科,有"三洪"之稱。賜進士出身,擢秘書省正字,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同樞密院事、端明殿學士、提舉太平興國宮,位同宰相,卒諡文安,是著名的錢幣學家,對醫學也有研究。
洪亮吉
清代江蘇陽湖人。公元1746-1809年,字君直。進士出身,官編修。精研經史、音韻及輿地學,詩文亦佳,著作頗豐。幼喪父,靠教書養母。曾繪《機聲燈影圖》,懷念母親的辛勞與教誨。
洪熙官
清朝著名武術家,籍貫廣東省花縣(現廣州市花都區),他是少林弟子,也是洪拳的創始者。傳說,洪熙官活到九十三歲,在毫無防備之下,給一名少女以鳳眼拳暗算至死。除精拳腳外,復擅少林棍法。
洪秀全
(1814.1.1—1864.6.1),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漢族客家人,原籍廣東嘉應州,清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生於廣東花縣(今廣州花都區)福源水村。太平天國創建者及思想指導者,稱“天王”,原名仁坤。廣東花縣人。道光年間屢應科舉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義中的平等思想,創立拜上帝會,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張建立遠古“天下為公”盛世。
洪宣嬌
廣東花縣(今花都區)福源水村人。洪秀全之妹,蕭朝貴之妻,生卒年不詳。在太平天國的創建及成長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是洪秀全和蕭朝貴的得力助手。她還直接策劃謀殺了東王楊秀清。她是中國歷史上眾多充滿傳奇色彩的女性之一。
洪承疇
(1593~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先仕明於松山之敗後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二十七都英山霞美鄉(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歲。贈少師,諡文襄,賜葬京師,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區車道溝。乾隆因洪承疇為叛明降清的人,列於貳臣甲等列入《清史·貳臣傳》。洪承疇於崇禎年間,曾輯有《古今平定略》12冊。後人又輯有《洪承疇章奏文冊彙輯》及《經略紀要》24卷。

近現代名人

“六星”上將洪學智
洪學智洪學智
洪學智(1913.2.2—2006.11.20),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我軍現代後勤工作的開拓者,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原副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原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原部長兼政治委員;1955年和1988年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因此被人稱之為“六星上將”。

洪學智:安徽省金寨人,中共高級將領。有勇有謀,抗美援朝時任志願軍副總司令,1955年被中共中央軍委授予上將軍銜。
洪深

中國早期電影的開拓者。導演,劇作家,戲劇批評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學名洪達,號伯駿,號淺哉,字潛齋,曾用筆名莊正平、樂水、肖振聲等。江蘇武進(今屬常州市)人。1894年12月31日生於官宦世家,1955年8月29日卒於北京。他從中國話劇和電影的草創時期開始,就進行了編劇、導演、表演等全面的實踐和理論探索,是中國現代話劇和電影的奠基人之一。
洪絲絲

福建金門人。東京日本大學肄業。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赴南洋。曾任印度尼西亞《新中華報》總編輯,馬亞亞《光華日報》、《現代周刊》總編輯,新加坡《南僑日報》經理兼社論委員會主席。1946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0年回國。歷任國家僑委委員兼華僑圖書編委會主任,中國新聞社專稿部主任、新聞社理事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第一屆副會長、第二屆會長,全國僑聯第一屆常委兼副秘書長,全國僑聯第二、三屆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員、中央參議委員會委員。是第一、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著有《異鄉奇遇》等。
洪靈菲

(1901~1933):現代作家,筆名林曼青、林陰南、李鐵郎等。廣東潮州人。出身貧苦的農民家庭,6歲開始從事體力勞動,後到廣東高等師範學校讀書,學生時代,積極投身革命運動。大革命失敗後,遭到國民黨的通緝,被迫流亡到新加坡等鄰國。曾參與出版《我們月刊》。1930年“左聯”成立時,他是七人常委之一。1933年被國民黨逮捕,同年被秘密暗殺。主要作品有《流亡》、《前線》等。
洪怡

(1908—1976)。別名靜容,浙江昌化人,北京畫院畫師。花鳥畫家。解放前曾在京華美專及華北學院工筆畫系任教。一九五八年除專職創作外,兼任中央民族學院工筆花鳥課。
洪朝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從事低溫物理與低溫技術研究工作。發現半導體鍺單晶中低溫電導與霍爾效應反常現象並提出雜質能級導電唯象模型,成為國際上無序系統電子輸運機制研究的開端。作為建立具有液氫和液氦條件低溫研究室創始人,致力於推動中國低溫工程與套用超導的研究、教學與國內外學術交流。先後擔任物理研究所室主任、副所長,低溫技術實驗中心主任,清華、北大、科大物理教授,物理學會副理事長,製冷學會副理事長,國際低溫工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獲科學大會獎和物理學會胡剛復物理獎。
洪式閭

(1894-1955):乳名錦湖,字百容。浙江樂清人。中國人體寄生蟲學學科的奠基人,寄生蟲病研究機構的創始者。
洪誠

(1909---1980):安徽青陽人。1935年畢業於中央大學中文系。系黃侃(季剛)門徒。對《爾雅》三《禮》極其熟悉。曾任浙江大學附屬中學教員、中央大學講師、安徽大學副教授。建國後,任南京大學教授。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專於訓詁學和漢語史。著有《訓詁學》,編有《中國歷代語言文字學文選》等。
洪謙

(1909.10.21---1992.2.27):又名洪潛,號瘦石,譜名寶瑜,祖籍安徽歙縣。當代中國著名哲學家,是維也納學派唯一的中國成員。1948年後,歷任武漢大學、燕京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北京大學教授、外國哲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1984年被維也納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洪有豐

(1892~1963):字范五,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的奠基人。所著《圖書館組織與管理》(1926)曾多次再版,此外還發表《克特及其展開分類法》等學術論文多篇。
洪學敏

出生於1958年,江蘇南京人。因在上世紀80年代出演電影《喜盈門》中“小姑子”仁芳一角走紅全國。如今,頻頻在媒體上以“成功女商人”身份出現的洪學敏,卻因賴賬500萬元被告上法庭。
洪晃

1961年出生於北京,章士釗的外孫女,陳凱歌的前妻,《世界都市iLOOK》雜誌出版人。
洪劍濤

1965年出生於北京,國家一級演員,代表作有《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傳》、《水滸傳》等。
洪健崴

夸媒體創作人,2000年嶺南大學中文系畢業,2003年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碩究碩士畢業。曾擔任“大眾校園媒體”顧問、香港電台國語台《陽光大聯盟》,《新人類大世界》及《通識新人類》的節目主持及澳大利亞電台駐港記者。
洪綺敏

香港新聞工作者。
洪金寶

(1952年1月7日—):香港著名演員、導演及武術指導。
洪朝豐

(1960年1月5日—):香港藝人。
洪朱鵬

(1989年10月1號):香港藝人
洪敬南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企業家、慈善家。
洪長庚

台灣第一位眼科博士。
洪哲勝

台灣政治人物。
洪奇昌

台灣政治人物。曾任“立法委員”。
洪昭男

台灣政治人物。曾任“立法委員”。現任監察委員。
洪炎秋

台灣作家。
洪明奇

台灣分子生物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洪朝貴

台灣學者。
洪致文

台灣鐵道文章作家,同時是鐵道文化協會創始會員。
洪詩涵

藝名洪詩,是台灣知名綜藝節目我愛黑澀會的固定美眉之一,為台灣主持及演員。
洪成南

朝鮮總理。
洪景舟

朝鮮政治人物。
洪明甫

韓國運動員。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三陪鳳閣;四達鑾坡:上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金石學家洪适,字景伯,晚年自稱盤洲老人,鄱陽人,工文詞,與兩個弟弟洪遵、洪邁先後考中詞科,並稱三洪。歷官通判、知州、戶部郎中,孝宗時升司農少卿、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樞密使。好收藏金石拓本,並以此為根據證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傳的訛誤,考核較精,著有《隸釋》、《隸續》及《盤洲集》。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丹陽人洪興祖,字慶善,紹興年間受召到翰林院參加考試,高宗將他拔為第一,官秘書省正字。著有《老莊本旨》、《周易通義》、《楚辭補註及考異》。鑾坡,指翰林院。

才稱四子;書列三奇: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洪師民四子俱有才名。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洪覺范奇於書,為“新昌三奇”之一。瑞成連理;圖寫慈恩: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洪皓以寧海主簿攝縣令事,輕賦稅,恤孤寡,衙中荷花、桃實、竹枝皆成連理,人稱“三瑞堂”。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洪亮吉繪《機聲燈影圖》,以示不忘母教。洪皓我祖;節著冷山:洪氏大宗祠位於泉州東門草埔尾(現溫陵路與湖心街交界處),原占地約一千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50平方米。祠前三面環牆,設一大邊門,門額匾書“洪氏廟門”。進門為花崗岩鋪砌石埕,面積約一百六十五平方米。宗祠朝東南向,沿中軸三進;一進祠門,二進正祠,三進住戶,並配兩翼護厝。雖歷經拆除重建,但主體建築仍保持完整,具有典型的閩南傳統祠堂特色。泉州文物管理委員會於1984年立碑作簡明介紹。忠貞貫日;感動天顏:洪氏大宗祠正祠懸山式木構架築於石台基上,祠門木構,中間大門作幾何欞窗,隔扇對稱,兩扇雕梅花,另兩扇分別雕有鹿鳳、龜鶴配翠竹,竹葉精心設計雕刻聯句,這些聯句往往沒有被參觀者發現。
纘承絞綾;薦任赤泉: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
甘棠遺愛;聚族瓜綿: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

五言通用聯

文章高天下;姓字列榜頭:全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左都御史洪英,永樂中會試第一。
事可對人語;心常如水平:此聯為南宋朝時期的詩人洪咨夔自撰聯。洪咨夔,字舜俞,於潛人。嘉定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翰林學士。駟馬高車地;忠臣理學家: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祠門硬山式築於石台基上,中門楣上嵌“洪氏大宗”匾,門邊石柱刻有清鹹豐己未年(公元1859年)舉人洪翟離撰書的這副對聯。

六言通用聯

三洪名滿天下;一軍功安社稷: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名醫洪适,字景伯,鄱陽人。幼敏悟,與弟遵、邁,先後中詞科,由是“三洪”名滿天下。累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衛州知府洪夢炎,字季思,淳安人。寶慶進士。端平間高沙兵變,命夢炎綏之。他開以自新之路,使一軍得以平安。官至衛州知府。
宋朝忠臣世系;劍州少府名宗:此聯為福建省沙縣夏茂鎮洪氏宗祠“敦煌堂”堂聯。夏茂鎮洪氏宗祠始建於明朝初年。祠分
前中後三殿,前殿前方有一小坪,小坪前有一宗祠門牌樓,門前還有一對大石獅。門樓往前殿的通道用鵝卵石鋪成一個日字,其它用地磚鋪成;門樓前一“月”字形台階,取皇帝題匾“忠貫日月”之意。當時的整座宗祠雕樑畫棟、富麗堂皇,儼然象一座宮殿府第。據《劍沙茂溪洪氏族譜載:“夏茂洪氏遷沙始祖洪茂於南宋嘉太二年(公元1202年)任沙縣尉(主管全縣治安保衛的職官)。洪茂(公元1171~1227年),字季松,號青田。原江西省饒州(今江西上饒)鄱陽籍。登宋嘉太辛西秋(公元1201年)鄉榜第三名,授福建南劍少府轉沙縣尉,卒於官。洪茂逝世後第三年,其子洪原攜家眷從沙縣城關遷來夏茂水南開基,後移居夏茂水北七姑台。其後裔分遷四川江油縣、福州洪山橋、沙縣南坑仔(今福建三明沙縣南霞鄉)松樹坑、夏茂洪厝窠自然村(建國後移居松林村嶺尾自然村)。夏茂洪氏至今傳歷三十五代。

七言通用聯

宗山拱秀隆基業;星斗長明映畫堂:此聯為台灣省南投縣草屯鎮洪氏家廟“敦煌(洪氏郡望)堂”聯。
天帝次子聲威遠;共工水神源脈長:上聯典指太平天國起義領袖洪秀全自稱天帝次子。下聯典指洪氏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為神明。九重早見長楊賦;一世先傳短李詩: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學者兼文學家洪亮吉(公元1746~1809年)書贈聯。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又號更生居士,江蘇陽湖人(今江蘇常州)。清乾隆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工篆書,有《洪北江全集》。

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詩人洪咨夔事典。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敦盛宗支,源來一本;煌明衍派,義屬同家:此聯為台灣省南投縣草屯鎮洪氏家廟“敦煌(洪氏郡望)堂”聯。聯首(鶴頂格)嵌“敦煌”堂號。
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紀祖孫太保五尚書:此聯為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洪家塘洪氏宗祠聯,祠祀清朝劇作家、詩人洪升。許
多人都知道洪升是錢塘人(今浙江杭州),但鮮為人知的是,自南宋名相洪皓起,洪升的祖上洪氏家族就開始在西溪定居。據考證,昔日,西溪五常洪家塘有洪氏宗祠。明清時期,西溪洪氏一度成為杭州四大家族之一。儘管洪升生平並沒有留下很多與西溪直接有關的作品,但他的確是從西溪走出來的著名戲曲作家。派別衍敦煌,宗支百世;地靈鍾袞繡,廟貌千秋: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前的這副對聯,相傳是翰林院編修龔顯曾的筆跡。
兄弟俱才,爭比謝家之四;父子皆宜,竟夸寧海之三: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名醫洪适事典。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政和進士洪皓及其子洪适高中詞科的事典。
由嘉應居石坑,尊祖敬宗,長念馨香俎豆;遷花峰住官祿,光前裕後,宏開禮樂冠裳:此聯為廣東省花縣(今廣東廣州花都區)官祿鎮土布村洪氏宗祠聯。
節著冷山十五年,銜命抱符,忠貞志遠□蘇武;派分晉水廿余疏,劾奸弭患,鐵石心邁跡瓊崖: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正祠四至五排柱心位設七層神龕,神龕雕工精美,閩南許多廟宇都紛紛前來仿造。神龕築在石台上,石台正面篆刻“福祿壽”三字。正祠面積一百六十九平方米,建築氣勢高昂而肅穆。神龕前上方是“忠貫日月”匾、承脊大柱上的這副對聯,都是為紀念洪氏先祖洪皓而書。據史料記載,洪皓字光弼,謚忠宣,江西樂平人,公元1115年登進士,狀元及第,但一生仕途坎坷。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以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出使金國,羈留十五年,流放冷山(今黑龍江),艱苦備嘗,威武不屈,最後遇赦歸宋。宋高宗趙構贊曰:“卿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後與秦檜不和,被放於英山、袁州,最後在南雄州(今海南海口)病逝,終年六十八歲。洪氏大宗祠迄今已一百多年了,是泉州城中保存最完整的祠宇。
由嘉應,徒楊梅,祖德宗功,經之營之,力圖官祿之基礎;藉花峰,貫花邑,光前裕後,耕也學也,恢宏敦煌之遺風:此聯為廣東省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洪氏宗祠祖公棚聯。原載於《洪氏宗譜。此聯記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應州徒居花縣官祿布村艱苦的歷程。

中國百家姓

安姓
巴姓
白姓
柏姓
班姓
包姓
鮑姓
暴姓
貝姓
賁姓
畢姓
卞姓
邴姓
卜姓
蔡姓
曹姓
岑姓
查姓
昌姓
常姓
車姓
陳姓
成姓
承姓
程姓
仇姓
儲姓
褚姓
揣姓
從姓
崔姓
戴姓
單姓
鄧姓
狄姓
刁姓
丁姓
董姓
雲姓
鈄姓
竇姓
杜姓
段姓
樊姓
范姓
方姓
房姓
費姓
封姓
酆姓
馮姓
鳳姓
伏姓
符姓
傅姓
富姓
乾姓
甘姓
高姓
郜姓
葛姓
弓姓
宮姓
龔姓
辜姓
谷姓
顧姓
管姓
郭姓
韓姓
杭姓
郝姓
何姓
和姓
賀姓
黑姓
洪姓
侯姓
胡姓
花姓
華姓
滑姓
懷姓
黃姓
惠姓
霍姓
姬姓
嵇姓
吉姓
汲姓
計姓
紀姓
季姓
薊姓
家姓
賈姓
兼名
鑑姓
江姓
姜姓
蔣姓
焦姓
解姓
金姓
靳姓
經姓
井姓
景姓
康姓
柯姓
孔姓
藍姓
郎姓
老姓
樂姓
雷姓
黎姓
李姓
厲姓
利姓
勵姓
酈姓
廉姓
練姓
梁姓
林姓
凌姓
劉姓
柳姓
龍姓
婁姓
盧姓
魯姓
陸姓
路姓
呂姓
欒姓
羅姓
駱姓
麻姓
馬姓
毛姓
茅姓
梅姓
孟姓
糜姓
米姓
宓姓
苗姓
閔姓
明姓
繆姓
莫姓
牟姓
木姓
牧姓
穆姓
倪姓
寧姓
牛姓
鈕姓
潘姓
龐姓
裴姓
彭姓
蓬姓
皮姓
平姓
蒲姓
溥姓
譜名
戚姓
祁姓
齊姓
錢姓
強姓
怯姓
秦姓
邱姓
秋姓
裘姓
曲姓
屈姓
全姓
任姓
戎姓
榮姓
阮姓
芮姓
山姓
韶姓
邵姓
沈姓
盛姓
施姓
石姓
時姓
史姓
舒姓
束姓
雙姓
水姓
司姓
松姓
宋姓
蘇姓
宿姓
隋姓
孫姓
邰姓
談姓
湯姓
唐姓
陶姓
滕姓
田姓
童姓
萬姓
汪姓
危姓
韋姓
隗姓
衛姓
魏姓
問姓
翁姓
烏姓
鄔姓
巫姓
吳姓
伍姓
武姓
郗姓
奚姓
習姓
席姓
夏姓
項姓
蕭姓
謝姓
邢姓
幸姓
熊姓
徐姓
許姓
宣姓
薛姓
荀姓
閆姓
嚴姓
顏姓
羊姓
楊姓
仰姓
姚姓
葉姓
伊姓
羿姓
殷姓
尹姓
印姓
應姓
尤姓
有姓
于姓
余姓
俞姓
虞姓
禹姓
郁姓
喻姓
元姓
袁姓
昝姓
臧姓
詹姓
湛姓
章姓
趙姓
甄姓
鄭姓
支姓
鍾姓
周姓
朱姓
諸姓
祝姓
宗姓
鄒姓
祖姓
左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