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烏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代。上古時候,各個氏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圖騰,有一些崇拜鳥圖騰。
姓氏源流
烏(Wū)姓源出有四:
1、源於姬姓,出自黃帝玄孫金天氏少昊任命的官稱,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相傳少昊作東夷部族首領時,以鳥名任命職官,有烏鳥一職。族徽為大烏,其族中有烏鳥氏,負責掌管高山丘陵,其後人便去鳥字姓烏,稱烏氏,是今天烏姓的最早起源。金天氏少昊,即黃帝曾孫帝嚳之子,名摯,故烏姓亦為黃帝後裔。
烏鳥氏在古史傳說中,是一個半神半人的人物,說他是少昊的兒子。 金天氏的都城在窮桑(今山東曲阜)。少昊一共有四個兒子,依次叫做重、該、修、熙。其中的重曾擔任過“木正”,又被稱 作“句芒”。據史籍《姓氏考略》上的記載,烏鳥氏的後裔子孫多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稱烏鳥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者, 稱烏氏,世代相傳至今,正確讀音
作wū。
2、出自西戎。古代隴西有烏氏國(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六盤山東),是西戎的一支。後來被秦國攻滅,國人以烏為姓,稱烏氏。又據據《宋書·外夷傳》所載,南朝宋時,安定國,其王姓烏氏。
春秋至戰國時期,隴西地區有烏氏國(今寧夏六盤山),是西戎民族義渠戎部族的一個分支。 義渠戎,是諸戎中較強大的一支,原居寧夏固原草原和六盤山、隴山兩側,歸西王母管轄。 商王朝時期,義渠戎與居住在隴東和北方的狄族後裔獯育相互為鄰,又相互攻擊,後來又與居住在北豳地(今甘肅寧縣)的商屬先周姬姓部落經常發生衝突,不斷蠶食其領土。戎、狄人數雖少,但由於長期以打獵為生,剽悍好鬥,戰鬥力極強,先周部落和他們進行過多次殘酷的血戰。周族人南遷後,隴東地區全部被狄人占領。義渠戎又和狄人互相掠奪,互相征戰,在狄強戎弱的情況下,義渠戎為了生存,暫歸服於狄人獫狁。商武乙時代,季歷在商朝的支持下,於商武乙三十五年“伐西落鬼戎,浮十二翟王”(獫狁),迫使狄人放棄北豳遠移蒙古草原。商武乙三十年,季歷又伐義渠戎,“乃獲其君以歸”,迫使義渠等戎臣服於商周。
到了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誘殺義渠王於甘泉宮”,秦昭襄王接著乘機發兵滅了已經沒有首領的義渠戎,其時,位於隴西的烏氏國也一同被滅,除了少部分族人西遷逃脫外,大部分國人被強行遷於關中地區為奴役。其後,秦昭襄王在義渠戎故地分別設定了北地郡、隴西郡、上郡三個大郡。 烏氏國被秦國攻滅後,其國人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就稱烏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關中烏氏,正確讀音作wū
3、出自古代鮮卑族複姓,為烏石蘭氏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三字姓烏石蘭氏,進入中原後改為漢姓烏氏。又據《通志·氏族略》載:“溫石蘭之為石,烏石蘭亦為石,又為烏。”
4、出自回族有烏姓。回族中的烏姓,主要源自明朝皇帝朱元庫的賜姓。據《賽典赤家譜》載:“鹹陽王(賽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勝之兵戍守寧夏、渭南等處,所有兵將保屬哈蜜(密)徵調。以名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賜為十姓:曰閃、日者、日白、曰苗。日冶、曰烏……”烏姓也有一部分源自經名“烏馬兒”。烏姓回族主要分在陝西、西寧等地。
得姓始祖
少昊。烏姓是少昊氏以烏命名官職,有烏鳥氏得姓而來的。在古史傳說中,重是一個半神半人的人物。有人說他是少昊的兒子。少昊又稱金天氏,和太昊同屬於東夷部族。他以烏為圖騰,設定的官職都以鳥命名。他的都城在窮桑,就是今天的山東曲阜。少吳一共有四個兒子,依次叫做重、該、修、熙。重曾擔任過“木正”,他又被稱作“句芒”。據《姓氏考略》上的記載,烏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代,少昊氏以烏命官,有烏鳥氏,他的後人去鳥字姓烏,稱烏氏。望族出於潁川、汝南、鄱陽。故烏氏後人奉少昊為烏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烏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烏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代。上古時候,各個氏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圖騰,有一些崇拜鳥圖騰。相傳東方部落有一個首領,叫少昊,是黃帝的後代,他的氏族也崇拜鳥圖騰,他就用百鳥的名稱作為百官的名稱,其中有烏鳥氏。烏鳥氏的子孫中有的去掉鳥字,單用一個烏字,稱為烏氏,是今天烏姓的最早起源。此外還有一支烏姓的起源。春秋時期隴西有烏氏國(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六盤山東),後來被秦國所滅,其國人以國名為姓氏,也稱為烏氏。到了北魏的時候,北方有個安定國,是一支少數民族定居的地方,王族姓烏。有古書《宋書外夷傳》的記載為證:“其時有安定國,為烏氏王”。烏姓望族居潁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帶)、汝南(今河南省汝南東南60里一帶)、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一帶)。
歷史名人
烏 獲:戰國時秦國的勇士,據說他能舉起千鈞之重物,當時的秦武王也是個大力士,因而甚是寵用烏獲。
烏氏倮:秦朝人,以畜牧為業,欲以其畜易物,戎王以十償之。始皇令倮比封君(接受封邑的貴族),與其他大臣一起上朝。
烏枝鳴:春秋齊國大夫,戍守宋國。宋國華氏作亂,昭公二十年(公元前613年),華登奔吳,於次年發吳兵救華氏,枝鳴主張誘敵,與敵短兵相接,以勇取勝。齊君從之,乃勝。
烏重胤:字保君,唐代張掖人。出身行伍,善撫士,待官屬有禮,當時名士石洪、溫造皆羅致幕下。
烏承玼:字德潤,張掖人(今甘肅省境內)。唐玄宗開元年間,與族兄烏承恩皆為平虜先鋒,因戰功卓著,號稱“轅門二龍”。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奚、契丹南侵,玄宗派烏承砒、烏承恩率兵反擊,在捺綠山大破入侵者。接著又派信安王偉、幽州長史趙含章繼續討伐。烏承玼對二人說:“入侵的敵軍奚和契丹都很厲害,前次他們打了敗仗,不是真敗,而是誘我們深入。你們應該養精蓄銳,堅守不出,使他們的陰謀不能得逞。”二人根本不相信,率軍迫至白城,與敵軍相遇,大戰一場,終於失利。而承玼、承恩則出其不意,攻擊右翼,大獲全勝。後曾謀刺叛將史思明未成,烏承恩死,烏承玼投奔大將李光弼。
烏本良:著名的“春風先生”,浙江錢塘人,自幼好學,窮經博史,精於詩詞書法,因家貧,在錢塘教授生徒,培育英才無數。
烏斯道:浙江錢塘人,也是一位名士,他的文章精彩,詩更是寄興高遠,而瀟灑出塵,一洗元朝詩繁縟之弊,尤精書法。他為官亦有惠政。
烏從善:山東博平人。字汝登,號龍江,先祖膠州人。明嘉靖甲午科舉人,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秦鳴雷榜進士,由太常博士歷刑科給事中、禮科右、戶科左、兵科都給事中,終禮科都給事中。以議治亂之源與議邊事,深得明世宗重視,命操團營事,紀律嚴明。一指揮犯事,賄數千金求恕罪,從善不受其金,依法治罪。嚴嵩父子竊權,從善上疏劾其奸。嵩展陰謀,激世宗黜從善之職,歸時,行囊空空。在鄉下,布衣蔬食,出入徒步,以講學為事。人名其里曰:“孝友莊”,旌其居曰:“清詒堂”。道光十一年《博平縣誌》有傳,並收錄其《博陵書院條約》和《重修城隍廟記》兩篇文章。
烏竹芳:字筠林,山東博平人。清嘉慶九年(1804)舉人,歷任福建壽寧、詔安、安溪等縣知縣,勤於政事,不辭勞瘁,審理獄案,公平決斷,民眾久冤得伸,備受讚揚。道光五年(1825)六月,署台灣府撫民理番海防捕盜通判(噶瑪蘭廳)。十年(1830)六月,署糧捕海防(澎湖廳)。後升任知署永春直隸州知州。《全台詩》中收錄其在台詩作二十餘首。
烏以風(1901-1989):又名烏以鋒,山東堂邑(今屬東昌府區)人。192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29年起師從國學大師馬一浮,成為名震江淮的儒學家。歷任杭州市政府秘書、安徽宣城、安慶中學校長、安慶師院教授等職。其詩、書、畫皆精,著有《中國中古時期儒釋道三教關係史》、《性習論》、《李卓吾著述考》、《馬一浮先生學贊》、《天柱山志》、《岳雲詩集》等。
烏·滿達夫:男,蒙古族,內蒙古自治區哲里木盟人,1937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1962年畢業於蒙古國國立大學。內蒙古大學蒙語系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蒙古語文學會理事長、國際蒙古學協會會員、內蒙古名詞術語、標準音委員會委員。1962年始在內蒙古大學任教至今,一直從事蒙古語言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近四十年中,講授過或正在講授“現代蒙語”、“語言學概論”、“中古蒙語”、“蒙古語言學史概略”、“‘蒙古秘史’研究”、“‘蒙古字韻’考”、“蒙語規範化”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專著有《蒙古語言的發展與規範》、《蒙古語言研究》、《蒙古譯語詞典》、《音譯註釋‘華夷譯語’》、《中古蒙語》(全國統編教材、主編,1997);譯著有《語言學概論》(漢譯蒙,二人合譯,1983)。論文有“外國地名蒙文轉寫法”’.“關於劃分我國蒙語方言和確定基礎方言、標準音的意見”等約四十多篇。其中有些著作、論文曾多次分別獲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三等獎、中國蒙古語文學會優秀論文、內蒙古大學科技優秀成果二等獎,國家教育部全國大中專院少數民族文字教材二等獎。
烏 雲(原名立花珠美):女,1938年5月生,日本德島人。教育教研室高級教師。1957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學院數學系。通遼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七屆內蒙古政協常委。主要成果:從教30多年來,一直在庫倫旗任教,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為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數育事業,嘔心瀝血,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事跡被收入《中華婦女風采錄》、《中國人物年鑑》。
烏拉孜汗·阿·阿賽應哈孜音:男,哈族,1938年6月生,新疆托里人。基礎部植物生理組教授。1963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植物生理生化專業。同年被分配到新疆八一農學院任教。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4年被評為教授。曾任生物基礎部副主任。黨支部書記,並任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理事,新疆植物學會理事和生理生化專業委員會主任。1992年被選入《中國少數民族專家學者詞典》。從事植物生理生化教學和研究30多年,共教授60多個班次,培養出2000多名高級專業人才,為學校培養出5名少數民族年青教師。曾2次被評為先進教師並出席了農牧漁業部在瀋陽召開的表彰大會,曾被評為“全國植物學科普工作積極分子”。1968年一1972年參加了中央民族出版社《毛澤東集》1—4卷和馬列著作等6本書的翻譯和編輯工作。編寫出6部60萬字的教材。正式出版的專著和譯著有《植物生理學基礎》,高等農業院校統編教材《植物生理學》、《微生物的功過》、《新疆農作物實用技術》等8部。主持了自治區課題“藥用植物一阿魏的組織培養”。論又有《藥用植物一阿魏的組織培養初探》、《水肥使作物增產的生理基礎》等20多篇。
烏其洪江·玉買爾:1945年9月生,維吾爾族。筆名星火。新疆喀什人。1968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雜誌社副主編、副主任。副編審。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民研會理事,新疆作家協會會員,新疆民研會理事,新疆“十二木卡姆”研究會會員,喀什地區民間文學家協會和喀什地區詩詞協會主席。1957年發表處女作詩歌《花朵》。44年來先後發表100餘篇論文、300多篇歌詞,並翻譯了一些中外作家的詩歌、小說、散文。出版的著作有《清泉》、《薩拉姆星星》、《道德的歌頌》(合著)、《啟明星》、《維吾爾族歷史民歌》、《色來恰坎的故事》、《維吾爾族民間歌手集》、《百靈鳥》、《啊,群星》等。辭條輯入《中國當代青年名人錄》、《中國少數民族作家辭典》、《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中國人才世紀獻辭》、《中國文藝群星辭典》、《中國民間文學家辭典》等。
烏日吐那斯圖:1939年11月生,內蒙古哲里木人。蒙古族。原名金楞,筆名科爾沁塔拉。中共黨員。1957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學院蒙文專業,1956年內蒙古師大函大師大函大蒙文系本科畢業。內蒙古哲里本報社副總編、黨委副書記、高級編輯。曾兼任全國少數民族新聞研究會常務理事,全國地市報時事研討會常務理事,內蒙古記協理事,內蒙古曲藝家協會會員,哲盟蒙古語文學會常務理事,哲盟作協會。用蒙漢兩種文字撰寫四百多萬字的訊息、通訊、遊記、特寫、報告文學、調查報告、理論文章文藝評論、詩歌,並編寫、翻譯出版了《愛國傳奇》等8部著作。其中《人才之搖籃》(獲全國新聞一等獎)等5篇新聞作品5次獲全國新聞獎;《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辦好少數民族地區報紙》(獲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報紙新聞研討會二等獎,並摘入《新聞年鑑》和《中國當代新聞理論文選》)等4篇新聞作品4次獲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報紙新聞獎;《草原輕騎兵》(獲內蒙古自治區新聞一等獎)等3篇新聞作品3次獲新聞獎:《無私的奉獻》等8篇作品8次獲內蒙古自治區徵文獎;2次獲學習使用蒙古語文先進工作者稱號,3次獲全國地方報總編獎,2次榮獲省級新聞出版戰線先進工作者和自治區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事跡被收入《中國少數民族專家學者辭典》、《中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辭典》。
郡望堂號
1、郡望
據《郡望百家姓》上記載:烏氏望出潁川郡。戰國時置郡。以潁水得名。 潁川郡:始設於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之所以名為潁川郡,是因為有一條河,名為潁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登封 寶豐以東,尉氏 郾城以西,新密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的廣大地區。東魏武定年間治所移至潁陰(北齊改為長社,隋又改為潁川,唐復改為長社,即今河南省許昌市)。隋初曾廢潁川郡,唐代時又曾改許州為潁川郡。
汝南郡:漢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鄱陽郡:漢末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就在今江西省鄱陽。
2、堂號
懿穆堂:唐朝烏重胤,開始為陸平將兼左司馬。因剿賊有功,升節度使,封張掖郡公。3年中大小百餘戰,將賊剿平,升檢校 司空,進為邠國公。死後諡號為懿穆。部下士兵20餘人割股祭他。
宗祠對聯
1、〖烏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古稱力士;
世比封君。
——佚名撰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秦國勇士烏獲,力大能舉鼎,因為秦武王孔武有力,喜好競賽力氣的遊戲,烏獲與任鄙、孟說等力士都位居高官。
下聯典指秦朝人烏氏倮,以畜牧為業,秦始皇令他比封君(接受封邑的貴族),與其他大臣一起上朝。
唐廷宿將;
齊采名卿。
——佚名撰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張掖人烏重胤,字保君,出身行伍,年輕時曾任潞牙將,後歷官河陽節度使、檢校司空,封邠國公。
下聯典指春秋時齊國大夫烏枝鳴,駐守宋國。宋國華氏作亂,華登到吳國搬來救兵對付宋昭公,宋軍大敗。烏枝鳴向齊君建議,誘敵深入,與敵人短兵相接,以勇取勝,果然擊退了華氏。
2、〖烏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兩生禮羅幕下;
二龍決勝轅門。
——佚名撰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邠國公烏重胤禮賢下士,名士石洪、溫造皆投其幕下。
下聯典指唐開元中烏承玼與從兄烏承恩皆為平虜先鋒,人稱“轅門二龍”。
〖烏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詞韻風雅穎川郡;士林楷模懿穆堂
——全聯典指烏姓的郡望和堂號。
節度使唐廷封爵;齊大夫宋國揚名
——上聯典指唐代烏重胤,出身行伍,歷官河陽節度使,封邠國公。下聯典指春秋時齊國大夫烏枝鳴,駐守宋國。宋國華氏作亂,烏枝鳴向齊君建議,誘敵深入,以勇取勝,擊退了華氏。
依武居官稱力士;窮經博史育英才
——上聯典指秦國勇士烏獲,力大能舉鼎,因秦武王孔武有力,喜好竟賽力氣的遊戲,烏獲與任鄙、孟說等力士都位居高官。下聯典指烏本良:窮經博史,精於詩詞書法,因家貧在錢塘教授生徒,培育英才無數。
家譜文獻
山東聊城博平烏氏續修族譜,(民國)烏以珂纂,烏士傑序,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石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山東省聊城市博物館。
陝西西安回民烏紀忠世系家譜,(現代)烏坊民纂修,2007年計算機排版列印本。現被收藏在陝西省西安市大清真寺。
內蒙古扎薩克,杜棱古英譜牒(烏氏宗親籍),著者待考,記啟後金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譜中記載人物十四代,一千九百二十人,其中平民三百五十人,喇嘛三百六十人,余者一千二百餘人皆是清朝蒙古族達官顯貴。這份家譜創世界之最。現被收藏在內蒙古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檔案館。
內蒙古烏氏族譜,1996年由中央民族大學史學博士達力扎布、內蒙古社科院研究員納古單夫、喬吉等專家認定其記載了蒙古族近四百年歷史,完善了蒙古族一千多年的歷史追蹤,添補了蒙古政權及元順帝之後蒙古王朝沿革研究的空白,跨越時間之長,記載人物之多,篇幅之宏大為世界之最,可稱世界級珍品,有極高的文物價值。現被收藏在內蒙古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檔案館。
字輩排行
西安回民烏氏字輩:“萬紀雲志崇祖錫迪聖道培質德厚成基敬孝教嗣禮順家齊業隆濟世光宗永祺”。
山東茌平烏氏字輩:“欽樅一雲明承瓊廷永士陪立奇銳東慶景中華茂新穎曉裕盛興隆靖翠兆吉祥志向攀大同”。
山東博平烏氏字輩:“以汝守鴻烈有恆斯可常述祖宜敬宗百世毓賢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