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用字
周 [周,讀音作zhōu(ㄓㄡ)] 周,密也,從用、從口。
歷史發展
姓氏源流
周姓,源出於姬姓。周人的始祖農神姬稷本來居住邰(今陝西武功縣西南),《詩經.大雅》中的《生民》描述的就是姬后稷的誕生和開創農業建立家業的歷史。後來到了古公姬亶父時代,因避西方族眾的攻擾,古公率族人遷居到岐山腳下的周原地區(今陝西岐山縣),建立了國家,因地處周原,故稱周國,古公稱周太王。周姓的主要來源為周王朝最後一任國王周赧王姬延的後裔改姓和周公姬旦的後裔改姓,其他支派的周姓源自外族的改姓。
一、周姓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從周姓發源的。相傳周人的祖先后稷本來居住在邰(今陝西武功縣西南),夏末時公劉又遷往幽地居住。商朝後期,遊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斷侵襲周人,使得從事農業為生的周人無法安居。這時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往周原(今陝西渭河平原一帶),開荒耕種,興建宗廟和宮殿,還修了堅固的城牆,從此稱周族。古公的曾孫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國約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國滅掉東周,將周赧王廢為庶人,遷到憚孤(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百姓謂赧王是周家後代,稱為周氏,史稱正宗。春秋時,周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在周朝執政,他企圖殺死周莊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殺,他的後代也稱周氏;據史籍《河圖運錄法》記載,遠古黃帝王朝姬軒轅氏執政時期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王朝時期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人也是出自姬姓,他們的後裔子孫都以先祖名字中的“周”為姓氏,世代相傳,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時鮮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區賀魯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諱,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時後梁賜汭姓周。
該支周氏族人在古代分散於汝南(今河南駐馬店)、廬江(今安徽合肥)、潯陽(今江西潯陽)、陳留(今河南開封)、沛國(今江蘇沛縣)、泰山(今山東泰安)、河南(今河南洛陽)等地。
二、出自周平王姬宜臼的後裔,屬於以王朝名稱為氏。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後建立西周王朝。到了周幽王姬宮湦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攻殺周幽王后,西周滅亡。西周滅後,周平王姬宜臼繼位遷都洛陽史稱東周,經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東周王朝在周郝王姬延五
十九年(秦昭襄王贏則四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為秦昭襄王所滅,共歷三十四王,八百六十六年。周平王姬宜臼有一個兒子叫周烈,受封汝墳侯。到了他十九世孫周邕時,秦昭襄王滅了周王朝,從此周姓失去侯位,但後代子孫依然還在,遂多以故朝名稱為姓氏,稱周氏。
到了大漢王朝建立,這些故王族又重新恢復了周氏的侯位,漢高祖劉邦將周邕的孫子周仁重新封為汝墳侯,賜號正公,從此遷籍安城(今河南汝南王崗鎮)。從此周氏作為汝南望族,經漢、魏、晉、隋、唐,歷時千載,英才輩出,青史不絕。
三、出自唐朝唐玄宗執政時期姬姓族人,屬於以避諱改姓為氏。 唐朝先天、開元、天寶年間(公元712~756年),當時長安中所有姬姓族人由於要避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之音諱,即“姬”與“基”音同,均改為周氏。後,有部分該支周氏族人改回姬姓,但大部分族人皆沿稱周氏至今。
四、唐朝時期,周國的一些後孫們移民於新羅。大體分為尚州,草溪,鹹安,長興,森溪。這個資料來自於韓國的歷史記載。
外族改姓
一、鮮卑族:
①複姓賀魯氏,後改為周氏。
②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孝文帝遷都洛都後改鮮卑姓為漢姓周氏。魏獻帝的次兄普乃氏改為周氏。後代有隋朝著名將領周搖。(《魏書》有載)
二、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周成氏,以地為氏,滿語為Joceng Hala,世居周齊理(今吉林葉赫河流域張城東部),所冠漢姓即為周氏。
⑵.滿族周延氏,滿語為Joyan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周氏、常氏等。
⑶.滿族周佳氏,亦稱宗佳氏,滿語為Jo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和(今黑龍江上游或嫩江一帶),後多冠漢姓為周氏、鍾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高山族、瑤族、東鄉族、彝族、布朗族、白族、土家族、保全族、黎族、壯族、羌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周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周氏,世代相傳至今。
三、北周、唐、後梁時又有因改姓、賜姓而姓成的,還有冒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發展。從東漢末年到晉代,都有中原周氏南遷的記載。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姓將校。從清朝康乾年間始,閩、粵周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周姓除上述來源外,還來自少數民族的漢姓。北魏時,鮮卑族普屯氏、賀魯氏、晉乃氏,漢姓均改為周氏;此外,北周、唐、後梁時又有冒為王姓而成的周氏;金時,女真族傲國氏漢姓為周氏;元時,蒙古族喜同、術忽等姓,漢姓也改為周姓;清時,滿族八旗周延氏漢姓簡為周氏。
四、源於羋姓,出自南北朝時期陳國將領項猛奴,屬於以冒改姓為
氏。項猛奴幼年時曾被周薈撫養,而隨義父改姓周氏,改名為文育。周文育為陳霸先開創南朝陳國建有大功勳。後裔皆以先祖之冒姓為姓氏,稱周氏,世代相傳至今。
五、源於百濮族,出自唐朝時期少數民族暨佐時氏,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在唐肅宗李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準制賜改為漢姓周氏,世代相傳至今。
六、源於已姓,出自元朝蘇氏族人,屬於以避諱改姓為氏。元朝末年,蘇益的六世孫居住福建泉州卓源鄉新康里,因遭糧累,全部財產被沒入官家,族人還累受元朝官軍的圍剿,各自逃難,其侄蘇可安因此改姓周氏。自此以後,這支周氏族人逐漸繁衍,並遷入今台灣省新竹縣。
遷徙分布
周朝時期的遷徙
周姓最初發源於今陝西渭河平原地區。周初,大規模分封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廣布於黃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區。周姓由西向東遷徙繁衍,與周王朝都城由陝西向河南東遷有著密切的關係。自平王東遷洛陽後,周氏得到了大舉的繁衍,一度成為巨族。
戰國秦漢時期的遷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遷於我國北方的廣大地區,且以河南、陝西為兩大中心。戰國秦漢時期,秦滅六國時對各國貴族的遷徙,以及秦末戰亂,為周姓的發展、擴散提供了條件。秦代的郡縣制、漢代的郡國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機會。這一時期,周姓遷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蘇北部等地,並在當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國周氏。兩漢時期 ,河南、山東一帶,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地區。從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業五年(609年),600年間,河南人口約占全國人口五分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遷徙
魏晉南北朝之時,因北方長年戰亂,出現了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周姓族人也隨從中原的士族大舉南遷。兩晉時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門三封,此後出現了周浚。周顫,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隋唐至宋時期的遷徙
隋唐前後,周姓又有大規模發展,唐末五代連續幾十年的軍閥混亂,特別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與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這幾次大戰逼使河南、山東一帶的中原周姓大量南遷,主要遷往福建、浙江、廣東。唐宋戰亂,中原周姓南遷閩浙粵。
入閩
漢朝漢朝周姓入閩肇基始祖。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詔令中州簪纓(指官宦之家)十八姓入閩,中有周公宮(官虎賁校尉、中郎將、徐州伯)奉詔從河南光州入閩,居福州南台,為凰山周姓始祖,其後裔播遷凰山(今長樂文嶺鎮鳳莊)、金峰鳳港等村、福州琅岐、閩侯、鼓山上岐、馬尾、連江、霞浦、莆田岩頭及江蘇南京、江西金溪、浙江烏程海南儋州等地,並在長樂、閩侯、霞浦、莆田形成望族,其後裔形成著名的周公宮世系,堂號“敦本”。宋太宗年間(976—995),周建隆從福州郎官巷遷長樂十七者湖東里支系,其始遷祖是周墾,於宋紹定年間卜遷長樂廿三都騰雲境鳳山之麓,即今文嶺鎮鳳莊村。
唐總章二年(669年),府兵校尉周廣德,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從河南光州固始入閩開漳,為周姓漳州肇基祖。周廣德裔孫周匡業、周匡物兄弟三人(長佚名),居天城山石斗嶺三條坑山麓(今雙第華僑農場寨仔管理區)。周匡物,字幾本,唐元和十一年(816年)登進士,是漳州歷史上第一個開科進士,官高州刺史。兄周匡業,字德修,唐貞元八年(792年)以舉明經,貞元十一年乙亥(公元795年)登進士,官鄱陽縣令。周匡物生三子,分別居榜山,滸水港尾和廈門海滄金沙衙內四社周。後裔徙居龍巖,於宋治平年間(1064—1067)回居龍溪十二、十三都蘆狄。後遷移於漳州東南,分榜山、滸水、金沙三支脈,分衍於漳州的雲霄、平和、薌城、詔安、漳浦等縣區和廣東省潮州、澄海,遷徙到台灣、香港和印尼、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唐朝末年,軍閥混戰,河南光州固始縣周姓(固始縣周姓開族始祖周郡中)遷徙福建達到高潮。這些移民系集團性遷徙。福州、寧德周氏入閩肇基始祖唐廣明元年(880)周舉元,字及三(約841—936年間),唐末授太師,他攜子孫離故鄉(河南光州固始縣陰德鄉魏侯里),隨王潮、王審知等南下,取漳、泉、廈、汀、邵五州,唐景福元年(892)入福州,與長子周庾(節度使)、三子(奉議大夫)於此定居,為入閩到福州、寧德周氏一世始祖。其子分居福州、寧德、古田、羅源、建寧、懷安、廣州、南平、溫州、永泰、連江、安慶、洛陽、河南光州等地。其孫周導,字宗政(宋乾德五年廷授中書右相、金紫光祿大夫)於五代後唐長興三年(932)隱居寧德縣的白鶴鹽場,五代後晉開運三年(946)遷居寧德縣西鄉蘭橋(今蕉城區洋中鎮蓮橋)為寧德周氏肇基始祖(入閩三世),其後裔又播遷洋中鎮洋中街、北洋村、陳家洞、芹板頭、六都村、浙江平陽、浦城、周寧、古田、屏南、福安、霞浦、福鼎、壽寧、政和等地。堂號“汝南”。唐末,隨閩王入閩的還有河南光州固始縣魏陵鄉祥符里鐵井欄的周維岳,又名周頤,字宗雅,號梅林(翰林學士,宣慰使、光祿大夫),於光啟三年(887)攜眷入閩追隨閩王,先居當時泉州的仙遊東鄉折桂里,後於景福二年(893)進駐福州、居東街石井巷。其後裔支系分布福州下渡藤、山上街;閩侯青口、南嶼、南通;長樂、連江、平潭、福清、莆田、泉州、永春桃溪、德化、安溪、惠安、同安、南安、永泰、大田及浙江溫州、瑞安等地。堂號“愛蓮”。泉州周氏入閩肇基始祖唐末,河南光州人原名蘇益隨閩王入閩,先居泉州,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其後裔蘇卓周避居安溪縣卓源鄉,改姓周氏,以蘇氏郡號“武功”為號,稱武功周氏。唐僖宗中和年間(881-884),周德琰為河南汝寧府光州固始縣縣令,生三子,三子隨父居固始縣。唐昭宗乾寧四年(896年),六鎮藩鎮叛亂,周德琰次子周樞,與游、劉、翁、范等姓人閩,選擇福建建甌縣(1913年建安、甌方二縣合併設定)的馬伏為世居地,稱為“馬伏周家”。周樞隨父宦居河南汝寧府光州固始縣,昭宗乾寧四年人閩,居住馬伏,為入閩之始祖。周樞的後裔周枯,於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遷居福建崇安縣的仙店,周枯為仙店支派的一世祖。周樞弟弟周椿,字仲延,居福州馬江里、楠樹橋頭。龍巖建寧周姓祖先 先世自河南汝南遷居建寧石壁鄉,至周宗貴時遷居永定,生十一子,分居晉江、廣東大埔、饒平等地。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長江,河南固始縣周姓隨宋南渡,遷至閩汀寧化(今福建省寧化縣,古代寧化縣屬汀州),猶長於寧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這支由河南遷人福建寧化縣的周姓,繼續南遷入今廣東梅州市梅縣區。
北宋滅亡時,山東、河南一帶的周姓,大批隨宋高宗南渡長江,定居浙江。
周密祖籍山東濟南,曾祖周秘,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金兵攻陷汴京後,周秘跟隨宋高宗南渡長江,遷居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南宋初年,北方士大夫流落江南者以此地為多,宋高宗允許他們占據寺院。曾祖周秘先後居湖州的鐵觀音寺、天聖寺。祖父周珌,青少年時也在湖州鐵觀音寺、天聖寺客居近20年。
這支周氏的祖先是河南人,流布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祥符,即今河南開封(宋代置祥符縣,明代並開封縣入祥符縣,1913年又改祥符縣為開封縣)。祥符周氏十三世周靖,北宋末年在汴京中進士,為太學博士。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周靖護從宋高宗南渡長江,僑居浙江杭州,所以周靖為河南祥符周氏南徙浙江的始祖。第二階段在諸暨。周靖由杭州遷居浙江諸暨縣的紫岩山,村里名叫盛厚,在諸暨縣城西北六十多華里處。第三階段在紹興,周靖七世孫周澳,號楮齋,擔任元朝地方官府的掌管文書的官員,入贅山陰俞姓人家為館甥(女婿),於是占籍山陰(秦置縣名,唐代並置會稽、山陰二縣,1912年二縣合設紹興縣)。山陰(紹興)之有周氏,實自楮齋公(周澳)始,周澳是周氏遷紹興的始祖。紹興十一年(1141年),周靖由杭州遷居諸暨縣西北的紫岩山,以後他的子孫又分別遷居諸暨縣的南門江、大五指、清平、豐江、溏頭、新州、梅山;山陰縣(今紹興)的塘下、周橋、瓜田、張川、前梅;蕭山的周家湖、來蘇。浙江諸暨、蕭山、紹興一帶的周氏,追根溯源,是北宋末、南宋初從河南開封一帶南徙的。
入粵
北宋末年與南宋末年從中原南徙廣東。
新會縣橋亭房周氏,始祖周海門,原河南汴(汴京,開封)人,宋南渡後居廣東南雄珠璣巷,後乃居新會橋亭。又,新會縣沙富房周氏,一世祖周監,字天枯,原籍河南許州長葛縣,遭元亂,千裡間關,扈宋少帝至粵之岡州崖山。
廣東新會縣這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別是南宋初年隨宋高宗南渡與南宋末年隨宋少帝南徙的。
今廣東梅州市梅縣區周氏大始祖周仁德,原籍河南固始縣,隨宋高宗南渡,遷居福建寧化縣。南宋末元初,其裔孫“由閩遷粵”,遷居廣東長東縣(今五華縣,在廣東東部,梅江上游),至七世祖周瑄,始遷今梅州。周碹是梅州始遷祖,又是由閩遷粵的七世祖,所以至今廣東梅州市梅縣區周姓稱他為“始祖七位公”。
宋末元初時期的遷徙
周彥升,南宋理宗時由江西吉水縣遷居衡陽南鄉矮嶺,派衍三房。長木甫公裔居衡陽木口、衡南石筍;次林甫公裔居衡南藍江橋(藍江周氏)、祁陽大營驛、邵陽東觀橋;三森甫公裔居祁陽馬江埠、貴州畢節。
元明清時期的遷徙
元末明初,江西吉水縣周彥升移民至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陽地區。石碑周氏初祖炳四公,兄世常,生江右(江西)吉安府泰和縣,於元明間徙居湖南寶慶邵東之石碑。湖州周氏,一世祖周志亮,元末明初“奉旨屯墾湘潭,後卜居湘潭”。周志亮次子周肇翔,洪武年間“遷屯益陽”,於是“隸籍益陽”。清初江西移民湖南的第二次高潮中,湖南衡山始祖,是由江西永新縣厚田遷來。
明朝時期的遷徙
明朝時由江西南昌府南昌縣杏仁村遷出湖廣荊州(今湖北荊州監利一帶),始遷祖宗儒公乃敦頤公之後。據譜記載:當時由宗儒公之孫--開英,開才兄弟二人,一任桃源知縣,一任**鎮總兵。弟兄二人商議言道‘在外領兵打仗時,到過湖廣荊州。那裡民風淳樸,土地富饒。特別適宜安家’。於是攜家人一併遷往湖北荊州章華台【今章華寺附近】。後又遷監利周老,再遷現址【白湖岺】--監利龔場五一漁場。
明清以來,周姓比較集中的省份是江蘇、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
移居台灣
周姓在台灣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兩地。
周姓大多是祖上由北方南遷福建和廣東,再由福建、廣東移居台灣的。
清康熙到乾隆年間,有泉州人周延群乘船東渡,入墾台北縣石碇鄉;泉州人周炎移居台北縣景美鎮開墾奠基。清嘉慶年間,富陽(今屬浙江省)人周凱曾任台灣道台,後死於任上。
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朝戰敗,被迫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除賠償日本巨額款項外,還把台灣省割讓給日本。
日本在台灣省進行了50年的殖民統治,強迫當地居民接受奴化教育,改為日本姓。台灣周姓曾被迫改姓武岡、武光、吉田、吉本、吉岡等日本姓。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台灣回到祖國懷抱。國民黨台灣省政府明令廢除日本姓。曾被迫改為日本姓的原周姓人士恢復周姓。台灣土著中曾使用日本秋野姓的這部分人,奉令廢日本姓時,選用了漢姓周,使台灣周姓人數和分布範圍上都有所擴大。
遷往海外
大陸周姓移居海外,始於鴉片戰爭以後的晚清時代;周姓旅居海外的地方,主要是中南半島與南洋一帶;海外周姓僑胞,主要來自大陸的福建、廣東(包括現今的海南省)兩省。海外周姓華人來自廣東省的潮州、汕頭地區的,占較大比例。
1.廣東省揭陽縣的伯勞浦鄉周氏。明朝洪武初年,其始祖周朴叟,人稱周伯,由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遷來廣東揭陽縣。他在埔上開荒,又引清泉上埔,人們於是將“埔”字去土添水,改為“浦”字,將“伯勞浦”作地名。伯勞浦鄉往海外謀生的人較多。泰國首都曼谷有旅泰揭陽縣伯勞浦家族會,此外還旅居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2.福建周姓移居南洋。清末福建周姓之移居南洋,先後梯航南來,開拓新天地。其彰明較著的創始人有:周英美之開埠文德甲,周公南之經營巫羅加什,周公秀之墾殖麻坡浮林望,周卿昌、周卿安之貿遷於新加坡及馬六甲,周孫品、周孫華之往來各地溝通僑信等。
人口數量
據1993年11月19日《經濟晚報》、1995年2月 13日《光明日報》載文統計,按占漢族總人口百分比多少計算,現代漢族的19個大姓,依次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等。這19個大姓加起來約占現代漢族人口的55.6%。周姓居第九位。
郡望堂號
郡望
汝南郡:
西漢高祖劉邦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沛郡:
沛郡也稱“沛國郡”,始建於漢初。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將家鄉泅水郡改為沛郡,治所在相縣(今安徽濉溪)。王莽改為吾符郡,東漢改為沛國。三國魏移治沛縣(今江蘇沛縣)。西晉還舊治,後復為郡,又移治沛縣。南朝宋移治蕭縣(今安徽蕭縣)。北齊時廢。早期沛郡所轄範圍,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蘇省沛縣、豐縣等地。東漢時改為國,後又改回沛郡,所轄地域大為縮小,而且郡治屢有遷移。此支周氏開基始祖為漢朝汾陰侯周昌。
陳留郡: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併入開封縣。此支周氏為漢朝周仁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朝的周震。
潯陽郡:
西晉永興元年置潯陽郡,治所在潯陽(今江西九江)。唐朝時期改九江郡為江洲,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為河陽郡,至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江洲。
臨川郡:
三國時期孫吳國置郡,其時轄地在今天江西省南城縣及撫州市一帶。西晉時期移治到今江西省撫州市西部一帶地區。
廬江郡:
秦朝時期為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漢朝時期名為舒。隋朝初皇年間置廬江縣,治所在舒(今安徽廬江),其時轄地在今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泰山郡:
西漢初期(公元前200年)設“泰山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泰安縣一帶。大金國天會十四年(公元1136年)改設“泰安軍”。泰安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一語中來,取意國泰民安。泰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形成了繁榮的大汶口文化。
淮南郡:
漢高祖劉邦時期曾置淮南國,治所在六安(今安徽六安),後改郡,遷治壽春(今山西壽縣)。魏亦曾置淮南國,後為淮南郡,轄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區。隋朝時期亦以壽州為淮南郡。唐朝時期為壽州壽春郡。
永安郡:
治所在新城縣(今河南光山)。
河間郡:
河間郡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時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間),到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又改為河間國。北魏時期改回置郡,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此後或為郡,或為國。隋朝開皇初年廢除,隋大業初年及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又改瀛州為河間郡,治所在河間縣(今河北河間)。早期河間郡的統轄範圍在今河北獻縣、交河、阜城、武強一帶。
臨汝郡:
治所在梁縣(今河南臨汝)。
華陰郡:
古代華陰縣,為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漢朝時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故名華陰),治所在今陝西省華陰縣東部,南朝宋時移治今陝西省勉縣西北。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華州置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陝西華縣),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為華州。故城在現在陝西省華陰縣東南。
河東郡:
古代河東郡有四:一是指今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三是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金分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治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治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清河郡:
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公元202年)置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後期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
江陵郡:
原為春秋時期楚國的郢郡,漢朝時期置江陵縣,為南郡治所。南北朝時期齊國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及川東一帶地區。
長安郡:
唐朝時期置郡,治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一帶。
河南郡:
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
昭州郡:
治所在今廣西平樂西。
武功郡:
戰國時期秦國秦孝公置郡,治所在今陝西省眉縣東部一帶地區,後另置武功縣。
堂號
汝南堂:
以望立堂。廬江堂:以望立堂。
潯陽堂:
以望立堂。臨川堂:以望立堂。
陳留堂:
以望立堂。沛國堂:以望立堂。
泰山堂:
以望立堂。河南堂:以望立堂。
武功堂:
以望立堂。
細柳堂:
漢文帝六年冬,匈奴六萬兵馬犯漢。漢文帝令周亞夫駐兵細柳(今陝西鹹陽)。幾日後漢文帝御駕親往勞軍,走近軍營,只見甲兵森嚴,個個持刀執戟,張弓挾箭,如臨大敵。當令門崗傳報時,營兵卻直挺挺地站著紋絲不動,並喝令車駕停住,說:“軍中只聞將令,不論宮律!”由此可見周亞夫制軍嚴謹。
愛蓮堂:
哲學家周敦頤,一生清正廉潔。他一生最愛蓮花。他把蓮花比成君子,夸它雖然從污泥里鑽出來,但一塵不染,雖然整天在清潔的水裡洗濯,但一點兒也不妖艷。它的香又清又遠,它的直不會發枝或拖秧,我愛它這君子的品質。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周姓的郡望有19個之多,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淮南、永安、河間、臨汝、華陰、河東、清河、江陵、長安、昭州、武功。周姓的堂號也很多,除了與郡望同名外,還有愛蓮、細柳、篤祜等堂號,普遍使用的堂號為細柳堂。
郡望
汝南郡: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周平王少子烈的後代,其開基始祖為周平王少子姬烈第十八代裔孫周邕。
沛國郡:漢高帝將泗水郡改為沛郡,東漢時改為沛國。治所相縣,在今安徽省濉溪縣。此支周氏,其開基始祖為漢代汾陰侯周昌。
陳留郡:秦始皇置陳留縣,漢代改置陳留郡。在今天河南省開封地區。此支周氏為漢代周仁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的周震。
潯陽郡:西晉永興元年置潯陽郡,治所在今江西省潯陽。唐時,改九江郡為江洲,天寶元年(742年)改為河陽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江洲。
臨川郡:三國時吳國置。在今天江西省南城縣及撫州市一帶。
廬江郡;秦代的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在今天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泰山郡:西漢置,治所在今天山東省泰安縣東南。
淮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壽春縣(今安徽壽縣)。
永安郡:治所在新城縣(今河南省光山縣西)。
河間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東南)。
臨汝郡:治所在梁縣(今河南省臨汝)。
華陰郡:唐天寶元年(742年)改華州置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陝西省華縣)。
河東郡:秦初置。治所在安邑(今天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清河郡:漢高帝置。治所在清陽(相當於今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臨清一帶)。
江陵郡:漢代設定江陵縣,為南郡治所。南朝齊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東一帶)。
長安郡:唐置,治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一帶。
河南郡:漢高帝置。治所在今天河南省洛陽市東北一帶。
昭州郡:治所在今廣西平樂西。
武功郡:戰國時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陝西眉縣以東。
堂號
細柳堂:源於周亞夫。
愛蓮堂:源於周敦頤。
八士堂:從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遷移至曹縣西北45里周菜園(今屬定陶縣)。字輩為:枝興衍崇緒, 隆茂慶傳長;廣生忠厚嗣(士),永遠元正方 ;至德開宏運,達孝毓福祥 ;禮教培家訓,信義作寶章(保障)。
通用聯
炳士為家廣;花開日占紅——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聯
功高細柳;澤普愛蓮。——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周亞夫,屯兵細柳營,軍紀嚴明,文帝稱其為“真將軍”。下聯典出北宋·周敦頤,著《愛蓮說》。
濂溪世德;細柳家聲。——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周敦頤,世稱“濂溪先生”。下聯典指漢·周亞夫。
岐陽啟姓;絳邑封侯。——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族領袖古公亶父率族人東遷岐陽。下聯典指漢·周勃,輔佐劉邦建立西漢,後封絳侯。
岐陽啟姓;濂水分源。——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氏來歷。下聯典指北宋·周敦頤。
奮身除害;決策破曹。——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晉·周處與周蛟、周虎合稱“三害”,後毅然改過,斬蛟射虎,卒為善士。下聯典指三國吳·周瑜獨排眾議,勸吳主孫權決策破曹。
素貞守節;太妊思齊。——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鮑琨琳之妻周素貞以節孝聞名於時,矢志撫養孤兒成才。《詩·大雅·思齊》篇,歌頌周文王之母太妊之德行。
愛蓮世澤;細柳家聲。——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周敦頤。下聯典指漢·周亞夫。
系由豐水;脈接岐山。——佚名撰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龍潭鎮周氏祖堂聯
軍容推細柳;理學尚濂溪。——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周亞夫,下聯典出北宋·周敦頤,著《愛蓮說》。
濂深涵雅量;溪廣裕宏謀。——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新國乞力律周家祠聯。
望崦嵫而勿迫;恐鵜鶘之先鳴。——魯迅撰周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用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周樹人)集屈原《離騷》詩句。
漢室軍容推細柳;宋朝理學尚濂溪。——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周亞夫。下聯典指宋·周敦頤,學者尊稱其為“濂溪先生”。
三軍左祖安劉室;一炬東風逞將才。——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初周勃。下聯典指三國吳·周瑜。
白練江帆潯陽景;桃溪芳草玉樓春。——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周德清。下聯典指宋·周邦彥。
雪裡寒梅香不冷;春初早韭味常甘。——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南朝齊國周顒,生活清貧淡泊,長年吃菜蔬而不喜肉食,文惠帝太子曾問他什麼味道最美,他答道:“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大白菜)。”
宗傳姬旦家聲遠;學紹濂溪道脈長。——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姓系出姬氏。下聯典指宋·周敦頤。
旌賜素絲,諫議名高瑣闥;風高細柳,將軍聲繼藍田。——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前句典指東漢·周舉,後句典指西漢·周昌。下聯前句典指西漢·周亞夫,後句典指三國吳·周魴。
緯武經文,細柳營中令肅;風光霽月,愛蓮池上名香。——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名將周亞夫,曾駐軍細柳。下聯典出宋·周敦頤,有《愛蓮說》。
溪水長流,萬派千支歸一本;榜山高掛,雲龍鳳虎兆鰲頭。——劉鳳誥撰周姓宗祠通用聯
本聯採用江西省萍鄉縣上栗區周代宗祠聯。聯中“雲龍”、“鳳虎”均為當地山名。
武贈王公裔,裔固始分支淡水;功頌傅保終,終卓淵源移蘆山。——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台灣省台北市周氏大宗祠聯。全聯典指本支周代的遷徙。上聯“固始”,為今河南固始縣;“談水”,為舊縣名,因談水河得名,日本占據時改為台北。下聯“蘆山”,一在今山東省,一在今四川省。
顧曲有閒情,不礙破曹真事業;飲醇原雅量,偏嫌生亮並英雄。——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自三國吳·周瑜。
興周八百年歷代國祚,最長允稱西伯;賜姓億萬載千秋理學,創作首重敦頤。——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新道拉什街南洋周家祠聯。
嘔心瀝血幹革命,殊勛蓋世間,無法磨滅;鞠躬盡瘁為人民,英名滿天下,有口皆碑。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聯,典用讚頌周恩來聯。
家譜文獻
至1995年止,山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家譜資料研究中心所藏周姓家譜總計59部,其中有10部以上的為江蘇、浙江、湖南三省。
河北曲陽銀台周氏家乘不分卷,(清)周斯億輯,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曲陽官廨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河北故城周氏族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河北故城縣檔案館。
山西代縣周氏族譜六卷,(民國)周玳、周士志等創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上海嘉定周氏族譜不分卷,(清)周鼎調等修,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手寫本兩冊。現被收藏在美國、台北影印《清代手寫本百種彙刊》本、蘇州大學圖書館。
上海周氏家世述不分卷,(清)周琢新、周宗璜等修,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受蓮書屋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上海周氏族譜不分卷,(民國)周德麟纂修,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江蘇常州蔣灣橋周氏續修宗譜十二卷,(清)周濟棠復修,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愛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常州蔣灣橋周氏宗譜十四卷,(民國)周履雲、周國梁等九修,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愛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人民大學圖書館、江蘇常州市圖書館(僅存五卷)、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常州周氏宗譜十六卷,(民國)周生榮、周兆榮等十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愛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哈爾濱師範大學圖書館。
江蘇常州臨濠周氏宗譜十卷,(清)周等芳、周同轂纂修,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註:該譜周昌言始修於明崇禎皇帝十五年。
湖南武岡周氏七修族譜(修於1935年),系開派攸邑始祖周公定伍位下。現族譜保存於湖南省株洲市攸縣菜花坪鎮五里牌流河村周家祠堂。
歷史名人
周公
古代周公,說的是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輔佐周王治理天下。歷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約公元前1100年),亦稱姬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陝西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其直系後裔的封邑在魯國。周公姬旦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歷史上有很多周公之說,比較出名的是易經中提到的周公解夢。亦有把周恩來總理比作周公之說。
周勃
沛(今江蘇豐縣)人,西漢時開國武侯,被劉邦賜予列侯的爵位,時稱:“絳侯”。
周亞夫
前199年-前143年,西漢時期的著名將軍、軍事家,漢族,沛(今江蘇豐縣)人。他是名將絳侯周勃的次子,在歷史上也非常有名的軍事家,在七國之亂中,他統帥漢軍,三個月平定了叛軍。
周瑜
三國時吳國名將,安徽省舒城人。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數十萬大軍,火燒赤壁,大敗曹軍。
周處
晉朝陽羨(今江蘇省宜興南)人,是一位改惡從善的典型人物,官至御史中丞。
連環畫周處除三害
連環畫周處除三害
連環畫周處改過周興
雍州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唐朝武則天時酷吏,官至秋官侍郎、尚書左丞。
周忱
吉水(今江西省吉水)人,明朝大臣,官至工部尚書。 周公
周氏子
汝南周氏子,吳郡人也,亡其名,家於崑山縣。元和中,以明經上第。調選,得尉崑山。既之官,未至邑數十里,舍於逆旅中。
周日方
京兆(今陝西省西安)人,唐代著名的畫家,擅長於肖像、佛像畫。畫風“衣裳簡勁,色彩柔麗,以豐厚為體。”
周文矩
句容(今屬江蘇省)人,五代南唐時畫家,擅長於人物畫,尤以仕女為最,題材多取自宮廷生活。
周越
[宋]字子發,起弟。官主客郎中。草書精熟,博學有法度,而真行不及。如俊士半酣,容儀縱肆,雖未可以語妙,於能則優矣。當天聖、慶曆(一O二三至一 O四八)間,以書顯學者,翕然宗尚之。然終未有克成其業者。集古今人書並所更體法為書苑十卷。黃庭堅云:“周子發下筆沈著,是古人法,若是筆意姿媚似蘇子瞻(軾),便覺行間茂密,去古人不遠矣,何止獨行於今代邪。”《宋史本傳、山谷集、墨池編》
周敦頤
北宋著名哲學家,湖南省道縣人。根據陳摶的《無極圖》,著《太極圖說》,理學大師朱熹曾推崇他為理學的開創人。周邦彥:北宋著名詞人,浙江省杭州人。平生創作了許多新詞調,對後世影響很大,開南宋格律詞派之先河。周德清:元代著名音韻學家,江西省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韻》,為北音韻書的創始人。
周培公
漢族,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麻城鎮官堰村人,中國歷史上明末清初人 周邦彥物,文武兼備,剛正毅勇,才智過人,恪盡職守,深諳治世之策,深得為人之道,是康熙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平定察哈爾和吳三桂叛亂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挽大清於危難之中。
周邦彥
北宋著名詞人,浙江杭州人。平生創作了許多新詞調,對後世影響很大,開南宋格律詞派之先河。
周必大
中國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南宋名相。廬陵(今江西吉安)人。著有《益國周文忠公全集》200卷,其中包括《省齋文稿》、《平園續稿》、《省齋別稿》、《二老堂詩話》等24種,有清鹹豐刊本。“周必大刻本”被歷代名家奉為私家刻書的典範。
周德清
元代著名音韻學家,江西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韻》,為北音韻書的創始 人。
周樹人
浙江省紹興人,筆名魯迅,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著作有《狂人日記》、《吶喊》、《彷徨》等。
周作人
周作人是魯迅(周樹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 周樹人魯迅
周恩來
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省淮安,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 周恩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之一,傑出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無私地獻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豐功偉績,贏得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愛戴和尊敬。
周緒德
四川永川人(1913-1975),字潤吾,著名細菌學專家。周敦頤的後裔。1936年畢業於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華西大學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 周緒德生前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川西行署衛生廳副廳長、西南醫學教育委員會委員;自1952年起任四川省人民政府衛生廳廳長,直至1975年在成都病逝,在任23年。 周緒德是全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屆政協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任四川省寄生蟲病研究所所長、省紅十字會副會長、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組織委員、四川省工委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成都分會會長、四川省科學普及協會常務委員。在細菌學的分類及細菌臨床檢測方面有深入研究,編有《細菌學實驗教程》等著作。
周石卿
1918-1993年,安溪縣虎邱鎮竹園村人。出生於中醫世家,16歲起在其父開辦的“瑞生堂”當學徒,白日工作,夜間苦讀,涉及經史和岐黃之道,21歲繼承父業,正式掛牌行醫。1957年入福建省中醫進修學校進修,翌年回安溪縣寶山醫院任負責人。1958年入福建中醫學院師資班深造。1960年2月入成都中醫學院傷寒師資班進修。同年9月以後在福建中醫學院傷寒教研室執教。1978年升副教授,並任教研室主任,1987年晉升教授。先後擔任中華中醫學會福建省分會理事、全國仲景學說研究會顧問、河南張仲景國醫大學名譽教授等職務。他從醫60餘載,醫術精湛,著述頗豐,出版《傷寒論》、《熱病學》、《南方醫話》、《八閩醫話》等100多萬字。事跡被載入《當代名老中醫》、《中國醫學家薈萃》。
周璇
生於1918,卒於1957,是30-40年代的著名影星、歌星,其演唱的《天涯歌女》、《何日君再來》、《夜上海》等歌曲,被翻唱多次,至今流傳。
周培源
1902.08.28 - 1993.11.24,江蘇宜興人,1902年8月28日出生。1924年畢業於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前身。1928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和最高榮譽獎。並先後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瑞士蘇黎士高等工業學校從事科學研究。曾在愛因斯坦指導下,從事相對論、引力論、宇宙論研究。他對湍流理論的研究成果,被國際上譽為“現代湍流數值的奠基性工作”。並從事理論物理研究工作。回國後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教授。新中國成立後,他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教授、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協代主席、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主席、名譽主席,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會長,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會長等重要職務,為我國文化教育、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為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國際間學術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93年11月24日,我國著名的政治活動家、科學家周培源同志,因病逝世。終年91歲。
鼎甲狀元
周渭
740年--805年,字兆師,唐淮陰(今江蘇淮安)人,先中文榜眼後中武狀元。周渭是為數不多的涉足文武雙科舉的進士之一(如文武雙科狀元鄭冠,文武榜眼周仁勇等)。唐代宗大曆十四年(779)己未科王儲榜進士第二人(即為榜眼)。該科進士20 人。知貢舉:禮部侍郎潘炎。試題為《寅賓出日賦》和《花發上林苑詩》。周渭答卷《寅賓出日賦》今存於《文苑英華》。歷任汝州襄城尉、長安尉、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膳部員外郎、祠部郎中、守秘書少監致仕。周渭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又參加“貞師伐謀對有明法”科(即軍謀越眾科)考試,中武舉第一(即為武狀元),初授汝州襄城尉。周渭自殿中侍御史遷膳部員外郎、祠部郎中,十年不變。上皇踐阼(即位),他本想託病還鄉,有詔授秘書少監,遂任之。
周虎
1161年~1229年,字叔子,祖籍臨淮,後遷居常熟,宋寧宗慶元二年考中武狀元,授殿司步軍同正將,任和州知州,在金兵侵犯和州時,周虎誓死守城一個月,激戰三十餘次,殺死敵將十餘名,使金兵敗退而去,周虎誓死守城,成為抗金名將,受到朝廷褒獎。退官後歸居蘇州,住在今雍熙寺弄之東,為褒揚周虎,蘇州郡守在郡廟前建立“武狀元坊”,據史籍稱,此處原為三國時期周瑜故居,稱“周將軍巷”,宋鹹淳元年,賜額改為“周武狀元巷”,巷名由此而來。
周師銳
1182年—1231年,字仲祺,號儀父。玉峰(東陽鐵店村(今屬磐安))人。少年即工詞賦,時有佳作,為士林所稱。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登武舉進士第一名,敕為狀元。臨試時主考官得師銳文稿喜甚,語曰:“此文何獨可冠右科,在文章亦當為首選”。殿試時師銳策陳萬言,皆切中時事。及第後,從戎四載,擢為門舍人知滁州,末行,留為御帶器械兼幹辦皇城。後出知英德府,又召還歸班。後又出知封州,卒於任所。
周師望
生卒年不詳 福州府閩縣(今古田縣)人,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年)己丑科武舉釋褐(恩科)狀元,官職不詳。
周坦
1201年-1263年,字平父,一字平仲,世居浙江瑞安縣來暮鄉永安地方(今浙江瑞安市江溪坊額底村)。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狀元。周坦中狀元後,初授鎮東軍節度判官,拜秘書省正字,校書郎。淳祐三年(1243),以校書郎進官著作佐郎。四年,為著作郎,差知吉安州。五年,出任工部郎官。據傳:周坦的狀元,險些被邵澤奪走。
周夢雷
生卒字號不詳。磐安縣(古東陽縣)玉山人。宋淳化四年(1244)甲辰科武狀元(該榜武狀元有三種說法,一為項桂發,載於《平陽縣誌》,一為呂廷彥,出於《廣信府志》,一為周夢雷據《東陽市志》今一併列,以供研究者考證)。及第後累官至襄陽刺史。餘事不詳。其兄周自強,南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進土,官刑部侍郎。
周震炎
1231年-? ,太平當塗(今屬安徽)人,字名光。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己未科狀元。周震炎相貌英俊,應試時正值理宗為公主物色駙馬。考官丁大全為謅媚理宗,欲從新科進士中挑選一人,遂看中周震炎,並私下告訴試題,使周震炎得中第一,誇耀為太平狀元。因公主見周震炎年近三十,心中不悅,事遂被廢。丁大全後因作惡多端被罷官,周震炎亦受牽連,狀元頭銜被褫奪,降為最末一名,死於貶官途中。
周鏇
1395年-1454年,浙江溫州鹿城橫瀆周岙人,字中規,號畏庵。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丙辰科狀元。祖父思賢,父大順,母陶氏。家道貧窮,父在周鏇6歲時早逝,年未及冠,母故。家中兄妹相依為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周鏇歷盡磨難,不放棄學業,在20歲左右投身科舉,但運道不濟,科名總落在孫山外,三十歲還滯在生員銜上盪鞦韆。宣德五年(1430),溫州知府何文淵走馬上任。何文淵在溫州一任六年,剛一上任就深入調查選拔當地善良子弟30餘人。樂清章綸、南昱、陳鈍、平陽陳璣、永嘉梁宏,以及周鏇等都被選拔過來。周鏇應舉五次落第,經他在明倫堂日夕親授講課,終於在宣德十年(1435)中了舉人,次年四十歲中了狀元。官授翰林院修撰,後升翰林侍講,進左春坊左庶子(正五品),國史經筵講官等職。周鏇第六代孫周應期於萬曆二十三年(1595)中進士二甲一名,授禮部郎中。
周乾
南京江寧上元縣人, 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武狀元。官職不詳。
周嶅
1502年-1566年,字嶸伯,號明溪,遂昌縣十三都周村人(今三仁畲族鄉周村),後居仁和周都司巷和錦衣弄之間。明嘉靖武進士,京都錦衣衛校尉,乙卯年(1555)科順天鄉試舉人,丙辰(1556)科兵部會試武舉第一,曾建狀元坊於省城(杭州)北關門內大街,江南鹽城參將。周嶅天賦很高,人又聰明機敏,是個文武全才。他精通朱熹的《周易義》,擅長賦詩作文,還寫得一手好字,其真草書法遒勁有法度。周嶅天性孝友,與兄弟周巒親密無間。周嶅為將帥,機敏有智謀,對部下能恩威並用,深得士卒之心,所以能每戰有功。死後,張瀚曾為其撰寫了墓誌。明張瀚《參將明溪周君暨配謝氏墓志銘》載,周嶅本習文,賦質淳美,通朱氏周易,善詩文,作真草書,遒勁有法。無奈科舉不與,偃蹇不遇。庚戌後,四方稱兵,加意武備,每每起於民間智士,立致將帥。於是周嶅走都下,因隸籍,登武科。尋以騎射韜略,嘉靖三十五年(1556)中武進士第一。名動京師,授錦衣副千戶。未幾,進批示僉事,守備贛州,以功進都批示僉事,拜鹽城參將,再奉璽書移守嶺西,不數載,累官三品,不啻貴顯盛矣。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一月卒,享年六十五歲。張瀚評說:明溪挾儒術以待聘,卒不售;而以武功顯,誠命矣!周都司巷以周明溪(都司)而定名;錦衣弄以有錦衣副千戶周嶅府第而襲名,亦可一說。
周延儒
1593年-1644年,直隸宜興(今江蘇宜興)人,字玉繩,號挹齋。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癸丑科狀元。授修撰。天啟年間遷右中允,掌司經局事。不久又以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崇禎帝即位,召為禮部右侍郎。
周世顯
又名周顯,生卒年不詳,河北省故城縣人,明朝末周太僕都尉周國輔之子,後考上狀元(恩科狀元),選為崇禎之女長平公主(朱媺娖)的駙馬,任兵部大司馬,領尚書銜,後降清。
周澍
1684年-?,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雨甘,號西坪。生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卒年不詳。清雍正八年(1730)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
文榜眼:周渭(779) 周立舜(960) 周起(1000) 周執羔(1124) 周仁勇(1265) 周彥器(1383) 周述(1404) 周洪謨(1445) 周學濬(1844)
文探花:周配麟(?) 周佐麟(?) 周孟簡(1404) 周弘(1664) 周灃(1751) 周開麒(1823)
武榜眼:周仁勇(1271) 周增祥(1880) 周選青(1883)
武探花:周自超(1793)周得三(1854)
現代明星
周潤發
1974年考入無線電視第三期藝員訓練班,後接連主演連續劇《狂潮》、《奮鬥》、 周潤發《網中人》、《上海灘》《千王群英會》、《笑傲江湖》、《蘇乞兒》、《親情》等。他給自己名字的註解是“饅頭泡在稀飯里”(粥潤發),這是他的諧;即使到了好萊塢,他的英文名字也只是“CHOWYOU-FAT”不好記也不好讀,這是他的酷;他很少回香港,卻始終不入美國籍,他說“做中國人,爽”,這是他的傲。知道嗎?5月18日是他50歲的生日,英雄半百,但依舊是英雄。
周星馳
上海人,1962年6月22日出生於香港。中學畢業後考入無線電視第十一期夜間訓練班,19 83年結業成為無線藝員,同年被派任兒童節目'430太空梭'當主持,做了四年。1987年他被派演戲劇,參演的第一個劇集是《生命之旅》,繼後他又主演了《他來自江湖》等劇,其中最得好評的是《蓋世豪俠》,在該劇中出現了他那獨特的表演風格、1988年他得到導演李修賢的賞識,出任《霹靂先鋒》男主角之一。由於演出優異,因此獲得台灣二十五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他那非邏輯性和帶有神經質的演技,開創了“無厘頭”文化,成為香港文化的重要一環,因而他擔綱演出的電影更歷破票房記錄,為香港喜劇帶來另一出路和高峰,被譽為“喜劇之王”。
周迅
周迅清水芙蓉般的周迅,在人們的眼裡,是個充滿靈氣的“小精靈”。從《大明宮詞》,到《橘子紅了》,再到《煙雨紅顏》,她的每一部戲都是那么引入注目……周迅不是典型的美女,但以另類氣質取勝,又具雙重性格,所以她不困於特定的形象:“以前是學跳舞的,沒有學過表演,沒上過戲劇學院,因此我的演出不是學院派那一套,比較自然、著重感覺。”
周杰倫
e世代的新音樂人,唱歌風格是R&B結合古典西方中國樂曲,是個公認的音樂才子,有獨特完美的唱腔和音樂天賦,
周影響了一代活力新軍。另外,周董在電影和寫書兩方面也都有一點造詣喔!
周杰倫是2000年後亞洲流行樂壇最具革命性與指標性的創作歌手,有“亞洲流行天王”之稱。他突破原有亞洲音樂的主題、形式,融合多元的音樂素材,創造出多變的歌曲風格,尤以融合中西式曲風的嘻哈或節奏藍調最為著名,是開創華語流行音樂“中國風”的先聲。周杰倫的出現打破了亞洲流行樂壇長年停滯不前的局面,為亞洲流行樂壇翻開了新的一頁!
周渝民
濃眉大眼,外型清秀,謙謙君子模樣。綽號“仔仔”,有“少女殺手”之稱。在他推出的個人寫真集《流浪夢》中,既展現他未曾有過的各種造型,還配有心情日記,充分提高自己的親和力。迷人的“仔仔”將盡顯帥氣陽光和燦爛笑容。
周杰
著名演員,1970年8月5日生,代表作品有《還珠格格》,飾演福爾康;《少年包青天》飾包拯;《射鵰英雄傳》飾楊康
周華健
本名:周華健 藝名:周華健乳名:四牛 綽號:錄音機(因為小時候和朋友在一起,不是講話就是唱歌)出生地點:香港(西營盤) 出生日期:1960年12月22日 最高記錄單張專輯的銷售量:花.心(全亞洲四百萬張),愛相隨(台灣地區一百萬張) 專輯總銷量:超過三千五百萬張。
周傳雄
曾用藝名小剛。台灣歌手、音樂製作人。父親籍貫湖北省公安,台灣東南工專環境工程科畢業。1989年以藝名“小剛”闖蕩歌壇,踏入歌壇原以偶像歌手包裝;到了1998年,開始以本名發表作品,逐漸展現其創作實力。生日為6月7日。被稱為“情歌教父”、“唱作俱佳的歌手”。
周立波
, 海派文化的發起人。1981年進入上海滑稽劇團,師從上海曲藝界暨滑稽界元老周柏春。成名於80年代末,其表演風格獨樹一幟,融各派冷麵滑稽於一體,又不失人文才情的調侃和嘲諷。
周筆暢
拿下“2005超級女聲”廣州唱區的冠軍,周筆暢聲名鵲起,在各大BBS上都有了一幫死忠“筆迷”。男裝、戴眼鏡、唱R&B,這是周筆暢一貫的亮相,也讓她成為超級女聲中的另類形象。
研究考證
1.周姓以忠孝廉愛仁義為其主要特點,其自立堂號中多以此取名,如“清白”、“忠厚”等。
2.周姓之忠孝仁義也反映在其字行輩份中,如浙江一支為:“智仁聖義,中和道德,繼體守義,傳家以孝。”另有一支為:“孝友振家業,種德培祖恩,和睦致瑞祥,忠義永吉慶。”
3.四川達州市有一支為:“三玉人文興,仁義禮智信,世代崇忠厚,家生袁文榮!”據傳為商周姬氏後代,已無從考證,現今“崇”字輩已現!
4.河南淮河一帶另有一支為:“懷文志華廣,洪念紀先德”。傳說為周文王之後,已無從考證。
5.湖北鹹豐一帶有一支為:“顯人一時應知心,堯舜禹湯世德馨,禮學傳家遷慶遠,忠孝全美作國禎。”據傳為姬發後代,亦無從考證。
6.湖北黃梅則有愛蓮堂的一支:善全士禮,學守傳家,忠義相國,耀祖光宗,萬世為則。朝欽支下東峰公一脈,年份無從考證,據現有資料記載東峰公第十一世孫為明朝嘉靖年間,傳至今時已到“耀”字二十六世。
7.安徽太平縣龍門有一支為:國祖承公旦,天恩代有隆。惟期敦道義,益以衍嗣宗。現“天”字輩猶存,“道”字輩已出。
字輩排行
湖南益陽汾湖周氏字輩:“志肇宏昭列時旺玉堂軒國字必尚義言方定澤之“。
湖南益陽大泉周氏字輩:“貴文祖志一永興萬代天仁學宏宗益世守紹前賢繼述聲名顯由來達孝全振起三以讓令德慶悠綿”。
湖南湘潭周氏字輩:“順良廉正紀德重勝臨卿傅名敷萬國允代振家聲大啟昌期遠宏開福祚長詩書承世澤忠厚迪前光創業恩先哲守成在後賢謨猷貽奕葉科第慶綿聊”。
湖南益陽光齊堂字輩:“典雅思從維治學文學文高尚志習武建熏猷德立家之本名揚士以賢詩書庭有訓忠厚世其傅”。
安徽潛山汝南郡愛蓮堂:“義勝山人大,庭木永春光,芳前輝繼世,萬代有傳揚,禮樂遵先炬,詩書啟後昆,賢才為國寶,俊彥振家聲,忠厚開祥兆,孝慈感瑞徵,貽謀思燕翼,克繩慶鴻勛。”
周氏汝南堂一支字輩:“龍虎榜中文麟顯大魁名楚南昭盛業崇本振興隆上明祜應遠良賢顯大邦文章揚國泰光輝耀鳳祥京士永光文世其昌與人家國忠義名揚”;老序:“學禹德光榮家聲光治平典謨昭道化製作啟休明”。
周氏北文堂字輩:“存伯念思大惟濟顯宗方萬年常鎮世國泰永安康英才逢景連良士應時昌文經聊武緯耀祖輔朝綱忠孝傳家遠詩書衍慶長後人貲積累歷久愈榮光”。
周氏敦睦堂字輩:“枝有志單邦益啟金漢房先與金同受房國與金同”;新序:“世興錫本立業敦誠遠昭祖澤大振家聲賢能應連忠孝余英永聊宗誼代會隆平”。
周氏豫順堂字輩:“存伯念思大惟濟顯宗方萬年常鎮世國泰永安康英才逢景運良士應時昌文經聊武緯耀祖輔朝綱忠孝傳家遠詩書衍慶長後人貲積累歷久愈榮光”。
安徽黃山龍門周氏字輩:“國祖承公旦,天恩代有隆。惟期敦道義,益以衍嗣宗。”
四川巴中周氏字輩:奎興斗滿,龍發富貴,治代長義。